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教给我的事《南方周末》是我最喜欢的一份报纸。
因为它大幅的图片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力,长篇幅的深度报道总能揭示出新闻事件表面下隐藏的事实,并能以独特的角度在同样的新闻事件中挖掘出不同的有价值的信息。
它准确的找到了纸媒的优势,并且将其最大化。
《南方周末》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城市周报。
始创于1984年2月的《南方周末》,是广东省机关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大型综合性周报,短短的十四年中,《南方周末》以其开放的思路,创新的意识,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文体,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在我国深度报道的发展上画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优秀的深度报道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策划案,那么我就通过《南方周末》中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报道来分析一下他们是如何做出一个理想的新闻策划的。
首先分析的是一篇叫做《380公里:一块煤的利益之旅》的2005年的深度报道。
题目中显而易见的是一篇有关煤的报道,通过煤我们就能联想到煤矿的市场需求,增产,矿难等等。
短短十几个字的题目中运用了两个数字,作者巧妙的抓住了受众对于数字的敏感度,一个距离,一个量词便深深的吊起了读者胃口。
事实上不仅如此,在这短短的题目当中包含了这则新闻策划中贯穿全文的主要信息——数字。
作者写这篇报道的目的是矿难和由此引发的安全生产问题是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当煤矿超能力生产甚至冒险生产不断导致矿难的时候,作者从北京循着一块燃烧中的煤出发,回溯它从挖出、运输到燃烧的辗转路线,试图在这条复杂的链条中,提供一个与煤有关的社会图景的缩影。
一个是北京市海淀区太月园小区是一个普通的社区,一个是达山西大同市后所沟前进煤矿所在的黄色山坡,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被一块煤巧妙的串联了起来。
作者通过追根溯源的方式通过380公里的路程巧妙的将整个事件串起,以两个地点为主要要素做出了这个成功的策划案。
通过这380公里的追溯路程,作者一次又一次的用数字客观而直观的使读者了解煤的价格是如何翻滚的。
浅谈《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与描写手法(样例5)
浅谈《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与描写手法(样例5)第一篇:浅谈《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与描写手法浅谈《南方周末》人物报道《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
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
《南方周末》关注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及尊严,人文色彩浓厚,在新闻写作上独具风格。
这里仅浅谈《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特色及文章叙述手法。
我们知道,每个人与社会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物都可以透过不同的角度去做不同的诠释。
人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物报道的难度,让人打开话匣子、敞开心扉,对记者也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
当然,选好人物报道的对象是一篇人物报道成功的关键,《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对象也从单一典型走向多类人物。
一、《南方周末》人物报道选取的三大类人物(一)新闻人物。
这类人物通常是普通人物。
他们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或者遭遇而成为舆论中心。
这些人物虽然不具备权威性,但却代表了民意,反映着一种或多种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例如早期的追星女孩杨丽娟,10年风火一时的李一道士、犀利哥,12年深圳自闭症孩子李孟等,这些人物都是当时媒体舆论的“宠儿”,是社会的风向标。
《南方周末》善于利用这些“舆论风口”上的人物,通过人物来深入事件,挖掘事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同时也通过事件来凸显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可以说,每个人物都能代表一种现象,反映一种现实,他们不仅仅是个体,他们也代表着一群人。
(二)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 比如明星、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他们因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观点、言行举止而被世人关注,自身存在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从_南方周末_看报纸的深度报道
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满足读者 的新闻信息需求。广大受众很容易从其他 渠道获取新闻信息,但对一些现象出现的 深层次原因,则需要通过报纸的深度报道 来解疑释惑。深度报道不仅在向受众提供 一般化的新闻信息,而且由此及彼,把个 案的问题推而广之;它既要探讨事实的来 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揭示事实的意义、 影响,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帮助受 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评判、选择、分析 和认识。
深度报道是近些年来受欢迎的报道 形式。西方新闻业界往往从操作的角度去 理解深度报道,最广为人知的是美国专栏 作家朱蒙得的观点“: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 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也就 是说深度报道使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 的事件发生关系,以获得明天的意义。另一 个流行的观点是,深度报道是在“5W”理 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 内涵加以扩大。然而上述两种观点也还并 不能够完整地揭示出深度报道的理论本 质,它们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指导新闻从 业人员的深度报道写作实践上。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优点分析
新的思路 判断事件
这个 特点 是 《 南方周末 》 能够有如此
大影 响力 的关键所在 。 当主流舆论都在关 注事件 的一般方面 的时候 , 该报纸总能迅 速地找到一个大家都可能忽视 的切人点 , 并对其深挖 , 而给渎者开辟 一个全新的 从
思 考 角 度 , 时甚 至 能 改 变读 者 对 事 物 的 有
身 份 全 然 是一 个行 为 有 点怪 异 的 住 客 。 接
< 新闻世界 > 十一月刊 7 1
曩霹暖 隧瞳醛醴暖誓隧瞄霹瞪
髓 报 嚣 ,
下来 , 文章开始细致 的描写杨佳 的杀人经 S 刊 过, 让读 者犹如亲 眼 目睹。 再接下来 , 该文 这个 例子是关 于 2 0 0 8年 1 月 1 1 3日
新 闻 事 实 , 导 一 局 的 定 理 和 规 律 , 主 推 是 流 人 群 的 思 维 逻 辑 。 个 结 论 , 应 有 一 这 还 定 的先 进 性 , 能 展 示 了 当 下 重要 的社 会 或
矛盾。 二 、 南方 周 末 》 深 度报 道 的 特 点 及 《
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 系来 。 如果 说 ,客观报道 的基本要求是 “ 实事”, 那
么 , 度 报道 的本 质 要 求 就 是 “ 是 ”。 深 求 ①
一
般 说 来 , 度 报 道应 该 满 足 以 下 几 深
下, 深度报道 , 愈加 地受 到各 个报 刊杂志
的 青 睐 , 为 当 今 一 种 十 分 流 行 的报 道 手 成
段 ,并受 到 读 者 的欢 迎 。在 众 多 纸 媒 中 ,
个特点 :
首先 , 深度报道必须要 反映一段时间
内, 比较 有 影 响 的重 大 新 闻事 件 , 者 是 或
南方周末读后感
南方周末读后感南方周末是中国大陆一家新闻类周刊,以其深度报道和独特视角而闻名。
它的报道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时事评论、深度报道、专题特稿等。
南方周末所报道的内容往往能够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对于当下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
读完南方周末,总能让人对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人生有更多的思考。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和独特视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的报道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陈述,更多的是对事件的分析和解读。
比如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报道了一篇关于城市贫困现象的深度报道,通过对一位贫困家庭的采访和观察,揭示了城市贫困背后的种种原因和现象。
这种深度报道让我对城市贫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南方周末的专题特稿也是我喜欢的部分之一。
每期南方周末都会选取一个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报道,比如环境污染、教育问题、医疗改革等。
这些专题特稿往往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比如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报道了一篇关于医疗改革的专题特稿,通过对医患关系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这种深度的报道和独特的视角让我对医疗改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南方周末的时事评论也是我喜欢的部分之一。
每期南方周末都会选取一些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和分析,这些评论往往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比如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评论了一篇关于社会治安问题的时事评论,通过对社会治安问题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方向。
这种深度的评论和独特的视角让我对社会治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南方周末是一本内容丰富、观点独特的新闻类周刊。
它的深度报道、专题特稿和时事评论给人以启发和思考,让人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人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阅读南方周末,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南方周末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南方周末》是由南方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众多媒体深度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因其独特的观点和精确的选题使之有很大的读者市场。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指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脉络的意义中。
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基本要求就是“求是”。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尽管它的核心读者是精英教育传播,但是它自动地站在平民的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直言,直击许多民生问题。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如下:一、深度报道的选题鲜明,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
它总是能在最快时间找到社会危害性大,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并且能够不留余地地去为民众说话,去抨击。
它和其他媒体纸业的深度报道不同的是,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民生问题、官民问题等等,而是更加侧重政府的决策对国家、社会不同阶级乃至个人的命运影响;社会法治与官场的冲突,政府的改革,社会观念的变化,人心和利益格局,城乡人民生活的就业状态,医疗与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公共问题。
例如2012年9月13日那一期的调查版面刊登的《殁于贫困》---三个地震亡童和他们的寨子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非常具有特色。
在当今的媒体业频繁出现新闻碎片化的现象下,《南方周末》的选题总能恰到时候的温暖到你的心。
这篇报道的选题是围绕着贫困者的多灾多难愈发地显示出国家财政分配不公的情况下社会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
就像这篇深度报道所说的那样,“三名幼童在一场震级是汶川地震的两千八百一十八分之一的地震中罹难,只是因为灾难对贫困者更残忍一些。
”在我们国家发生地震灾害过后,往往在报纸杂志或网页上看到的是歌颂干部士兵的奉献精神,或者灾难带给人民有多大的伤害等等,很少有媒体会从地震对于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堪一击的伤害有多深,而《南方周末》做到了,它独特的选题角度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
浅谈《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报道特色及未来走向
二 、 南 方周 末》 度 报道 的未 来走 向 《 深
( ) “ 国 的视 野 , 国 的 声 音 ”。 极 发 展 国 际 题 材 的 一 以 中 中 积
周末》 , 中 调查性报 道 占的 比重 最大 。调查 报告 由于其消 息来
源的可靠性 , 依据 详 细 充 分而 充 满说 服 力。据 调 查 , 南 方周 《 末》 的零购读者 中有 13受过 大学本 科以上的教育 P 6 显然 / 3,
( ) 取科学的 , 新意的报道视 角 , 达 有深度 的思想 。 二 选 有 表
受众 中一大部分属 于较有学识 的群体 , 希望能接 受到 的信息来 源更具科学性和事实依 据。例如 , 南方周 末》 《 曾刊登 了一则关 于食物价格上涨 的调查报 道 ,食 物价格是 怎么涨上来 的》 《 …一
文, 南方 周末 记者从上海地 区最 大的 中式连锁快 餐企业 新亚大 包起步 , 过对产品供应商 , 工环节以及原料生产源头三方 的 通 加 经营变化和市场对其 影响展 开调查 , 揭示 在整个 食 品产业链 中 其食物价格上涨 , 无论是 连锁店 还是源 头和 中间环节 所有方都 很无奈 , 文章最后提到 了国家是 唯一在 大家都 亏本 的前提下 大 赚 的机构 , 点到为止 , 引发读者深思。
《 南方周末》 并不 仅仅 追求猎 奇但 却不 见思 想 。如 果报 道思 想
跟不上去 , 即便 是选题选对 了, 那 也挖不出或挖补全选题 内所 含 有的含金量 , 而影 响 了报 道 的分量 , 从 甚至 糟蹋 了好 的写作 材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大一时搜集的素材)《南方周末》可以说是新闻界数一数二的好报纸,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南方周末》是每周一期而不是每天一期,所以也为其新闻的深度报道创造了条件。
而南方周末每期的头版头条基本上会是一篇专稿,深入报道一个热点新闻,彰显了其专业性的特质。
一、选题下面表格是《南方周末》2010年前三个月的头版新闻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南方周末》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上选择相应的选题。
2010.01.21的海地地震报道,2010.02.11的春节故事报道,2010.03.04和2010.03.11的关于两会话题的报道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时间点来进行的相关报道。
第二,《南方周末》会选择存在疑虑的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发掘背后的深刻原因。
读者可以在日报中了解到新闻事实,而在2010.01.14的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和2010.02.04前公安局长文强的“白加黑”这样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更富逻辑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南方周末》会报道显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像2010.01.28的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2010.02.18的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都是这样的报道。
但是《南方周末》并不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现象、原因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孰是孰非就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表格 1:《南方周末》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第四,从下表《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更爱选用的是偏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话题,更为“新潮”,也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而《南方周末》却很少会选用像《新周刊》中文化气息更为浓郁的话题作为头版,而是更加关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更加注重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
这一点也体现了《南方周末》虽然为周刊报纸,但其与杂志还并没有混为一谈,也没有忽略自身作为报纸的使命。
“南方周末”总部位于哪个城市?
“南方周末”总部位于哪个城市?一、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是“南方周末”总部的理想所在。
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以其创新创业的火热氛围,吸引了大量的媒体人才和新闻业的投资者。
南方周末在深圳总部的设立,不仅有助于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深入合作,还能够更好地跟踪报道深圳的发展与改革,为读者提供准确、及时的新闻信息。
二、深度报道——扎根土地,立足全国作为一家重视深度报道的媒体机构,南方周末总部所在地深圳,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城市。
通过深入调研、严谨的报道方式,南方周末不仅报道了深圳的改革开放历程,还发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同时,南方周末作为一家全国性的媒体机构,也通过置身深圳,融入当地社会,拥有更广阔的报道视野和深度。
三、推动社会进步——深化改革与创新作为南方周末的总部城市,深圳不仅承载着媒体的职责,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
南方周末在深圳总部,积极参与和推动深圳的改革与创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新闻报道、评论和深度调查,南方周末记录了深圳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发表了许多具有引领意义的观点和建议,为深圳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四、高质量新闻报道——南方周末的承诺作为一家有着辉煌历史的媒体机构,南方周末一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南方周末深入生活、深入报道,努力挖掘并呈现真实的社会问题。
通过精心策划、广泛采访和准确的报道,南方周末争取为读者提供全面、客观、深入的新闻信息,让读者更加了解当地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总之,南方周末选址深圳作为总部城市,不仅顺应了深圳这座城市快速的发展节奏,更因为深圳给予南方周末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素材。
南方周末将继续以深圳为基地,坚持高质量、有深度、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为社会进步和改革创新贡献力量,努力成为更加受人尊重的媒体机构。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范本模板】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南方周末》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 1日。
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在众多媒介的竞争中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什么造就了《南方周末》的成功呢?笔者主要从分析《南方周末》的内容特点人手,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一、观点开放.理念独到的深度报道如今提及《南方周末》,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的成功与“深度报道”不无关联。
它要给受众的印象是厚重的新闻素材、信息质量好,反馈高、数繁多,且能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受众。
对待新闻事实,是由表层向深层抽丝剥茧、深入渗透。
它的话题指涉广泛,不只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及时性,而且父注重大的新闻事实的选择,这是深度报道区别于消息等体裁的一大特点,也造就了《南方周末》的一大属性,这些都使《南方周末》的新闻肓路相对其他报纸来说更宽广。
另外,《南方周末》的深度理念独到。
从创刊副现在,《南方周末》倡导的“深入成就深度"的口号已深入人心。
深度报道介入《南方周末》,从而丰富了“新闻"这一概念,深化了“新闻”内涵。
还原事实真相,挖掘新闻价值,成了《南方周末》的一大标牌。
在新闻结构上,因为追加式、系列式、组合式报道方式的运用,《南方周末》报道的问题呈现出立体化、透彻化的形象特征。
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真相的零距离把握,《南方周末》在中国的媒体中,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一份有良知的、敢于说真话的报纸,相对于之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
此外,《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文本质最高,可读性强。
文本字数多、篇幅宏大,是它的深度报道的文体特征。
为避免读者的阅读疲劳,它严格要求深度报道文体风格,或者添加人性化元素,刺激读者的阅读兴奋,或者文本的剧情设立和结构安排要合理紧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超过r这个疲劳底线,进而享受到深度报道的阅读价值。
浅析《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③ 侯建新 :现代 化第一基石》 第 5 ̄ 7页。 《 , 35
④ 《 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 马 1卷 ,人 民 出版 社
身 份有 了新 的认 识 ,对 自身 的 土地 权 利 也有 了新 的 认 1 7 9 2年 版 , 4 8 4 8页 。 第 4 ̄5
识 。 他 们看 来 , 在 手 中握 有 一 份 证 明其 土 地 保 有权 在 现 的庄 园法 庭 记 录副 本 。 即意 味 着 他 们 与 领 主 只能 是 一 ⑨ R国 H丽T w e, h ga a rb m h a n y T eA rrnPo l I T e i e n
社科 视 点
0 豫 } % " * 。 0 - - 锄 Ⅲ ¨ ■ 一 峨 * ‘
浅析《 南方周末》 的深度报道
文/ 晓梅 韩
自上 世 纪 8 0年
者 , 成 了 固有 的 读 者 群 , 使 其 成 形 并
为 了颇 具 社 会 影 响 力 的 报 刊 。
H .Hi o .Th ci e o ef o i e i v l E g l n t e De l f S r m n M d e a n — n d
透彻地 指出 , l 到 5世 纪 , 国 的绝 大 多 数 人 口已 经 是 l d 麦 克 米 兰 出版 社 18 英 a ) n 9 3年 版 . 4 第 4页 。
时间 , 《 》 于 揭黑 、 于 批 判 的精 神 影 响 了众 多 读 但 南 敢 敢
在 伯 克 郡 南 莫 尔 顿 庄 园 .4世 纪 从 维 兰 制 向 其 他 间得 到 了进 一 步 的 扩展 , 有 权 得 到 了进 一 步 的强 化 。 1 所
保 有 制 形 式 的转 变 非 常 明 显 . 3 1年 4名 佃 户 来 到 庄 这 是 中世 纪 以 来 维 兰 在 赢 得 自身 劳 动 力 的 所 有 权 之 16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特色探析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特色探析作者:宫玉玲郑芝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6期摘要:《南方周末》素来以其深度报道著称。
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使深度报道的写作手法逐渐成熟与稳定并形成一大特色。
时间或逻辑的结构,从点到线的报道维度以及富有思辨色彩和理论追求的语言在其报道中成为区别它报的亮点为受众所接受。
通过此次研究与梳理希望为深度报道的实践操作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关键词:深度报道南方周末国庆中图分类号:G2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一、结构上,以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建构全篇在“资治通鉴”专题里,作者运用时间结构布局,按时间顺序梳理回顾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六十年治世历程,标志性事件被凸显出来以惊醒世人:没有制约的权力,人民无论怎样辛勤创造,都无法满足它那黑洞般贪婪的胃口。
所有积累起来的文明终将会被权力的病毒侵袭,成为帝国坍塌的直接导火索。
在“国家机器”专题里,“军队国家动用军队的六大时刻”这篇文章,同样运用了时间结构,事件与时间组合成为文章的小标题并缀连成篇,“1949年:接管政权”、“ 1950年:朝鲜战争”、“ ‘文革’:军管”、“ 1976年:逮捕‘四人帮’”、“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 新时期:救灾与维稳”。
阅读国庆其它报道,用时间结构全篇的手法随处可见。
除时间结构外,逻辑结构也是《南方周末》经常运用的手法。
如“平治之世,不测之忧”这篇报道,制造悬念、提出疑问、过渡、因果联系等逻辑手法并用,使报道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唐高宗李治, 体弱多病,不理朝政人所共知,加上武后雄才伟略,使一些善于奔竞的官员竞相追捧天后,这样的政治环境在经历过太祖的沉毅果敢,太宗的雄才大略之后,恐怕在每个人心中都有同样的问题,“祖上的英明雄姿为什么在当今圣上身上依稀难寻?” 这样的疑问不仅给当时的人们以思考,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必定也不无寻思并同时反思我们当今的政治机制与社会运行。
南方周末时评精选30篇
南方周末时评精选30篇南方周末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媒体中的独特存在,通过对时事事件的深度报道和犀利评论,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读者精选30篇南方周末的时评文章,以便呈现给大家更全面和多样化的信息。
1. 中国经济的新动力:创新创业2. 挖掘内需潜力:新兴消费市场的机遇与挑战3. 打通农村信息孤岛:互联网进农村的机会4. 刷脸支付的崛起:便捷与隐私的艰难平衡5. 环境治理的路在何方:绿色发展的挑战与前景6. 新时代的农村改革:产业升级与农民收入增长7. 教育公平的现实与挑战:城乡教育差距的深层原因8. 精准扶贫与长久脱贫:中国扶贫事业的新思路与实践9. 跨境电商的新机遇:数字时代下的国际贸易新格局10.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如何实现人口红利的可持续发展11. 南海争端与中国外交:维护国家利益的艰难抉择12. 一带一路倡议的助力: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责任13. 科技创新的中国力量:技术领先与产业转型的双重挑战14. 社会福利的平衡: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的双赢15.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与真实性:虚假信息对社会的影响与危害16. 中国的外交布局: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责任与使命17. 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创新: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银行业18.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19.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土地改革的机遇与挑战20. 社会治理的新篇章: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与探索21. 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对之策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中国文化的新动力23.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挑战:培养技术工人的关键路径24.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角色25. 培育创新型企业: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引擎26. 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27.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民生福祉筑牢基石28. 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29.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风险:监管与创新的博弈30. 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由之路这些时评文章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展示了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与犀利评论。
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南方周末》的读者定位和报道风格,进一步探讨其在深度报道领域所取得巨大成就。
并提出在如今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方向。
关键词:《南方周末》;深度报道;读者定位;报道风格;新媒体冲击《南方周末》作为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能够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独具一格的创办思想和内容风格。
其在深度报道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
一.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1.深度报道根据《新闻学大词典》的定义,深度报道是指“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在这个解释的引领下,深度报道对于新闻事件是更深层次的剖析,它以其题材重大、报道面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富有思辨色彩,成为各家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同时也因为深度报道在选择题材时往往能紧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针贬时弊,直击要害,起到监督的作用。
近些年来,西方新闻业界往往从操作的角度去理解深度报道,最广为人知的是美国专栏作家朱蒙得的观点“: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明日的意义”,也就是说深度报道使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的事件发生关系,以获得明天的义;也有说深度报道是在“5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 的内涵加以扩大;而美国哈钦斯委员会也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下定义。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换句话说,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系来。
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
然而上述几种观点也还并不能够完整地揭示出深度报道的理论本质,它们更多地体现在指导新闻从业人员的深度报道写作实践上。
南方周末读后感
南方周末读后感
南方周末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新闻周刊,其报道内容涵盖了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深度分析能力。
在我看来,南方周末所报道的内容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报道,更是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深刻剖析,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在阅读南方周末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南方周
末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陈述,更多的是对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报道了一起重大的经济案件,不仅仅是简单地报道了案件的经过,更是对案件背后的经济问题和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起案件对社会的影响。
此外,南方周末还经常报道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如教育、医疗、环境等,其报道内容往往能够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我看来,南方周末的这种深度报道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更是希望能够引发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除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外,南方周末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吸引了我。
南方周末的报道往往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观点独特性,能够给人以耐人寻味的阅读体验。
在我看来,南方周末的这种独特视角和风格不仅仅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更是希望能够通过独特的报道方式和观点引发读者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南方周末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新闻周刊,其报道内容不
仅仅是新闻事件的报道,更是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深刻剖析。
通过阅读南方周末,我深刻感受到了其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独特的视角和风格。
我相信,在未来的阅读中,南方周末将继续为我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南方周末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读后感
南方周末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读后感《南方周末》是中国一份经典的新闻周刊,它总能触动我们心灵深处,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份杂志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报道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成为了公众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
作为读者,每次阅读《南方周末》都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与美好,从而引发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这份杂志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度的报道而闻名,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还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到记者们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对问题的独特观察。
他们不仅能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与变化。
这种深度报道,不仅扩大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还激发我们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发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第二,人文关怀。
《南方周末》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并用镜头和笔墨记录下他们的遭遇与坚强。
这些报道真实而生动,从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无论是关于孩子们的故事、扶贫干部的奋斗、还是农民工的辛苦等等,这些报道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它们不仅给我们带来感动,还让我们在感动中思考问题,在思考中成长。
第三,时代刻画。
《南方周末》善于捕捉时代的脉搏,用镜头和笔墨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还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些报道都记录下了时代的荣光与苦难。
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与成长,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变革中不断前进。
这些报道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泪水,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四,艺术表达。
除了深度报道和人文关怀外,南方周末还善于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情感和观点。
无论是照片、插画还是特稿,这些艺术作品都带给我们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它们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报道的内容,还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艺术作品,让我们在泪水中感受到美的力量,让我们思考艺术在传递情感和思想方面的作用。
南方周末两个人的摩托深度报道解析
南方周末两个人的摩托深度报道解析南方周末是中国一家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以其深入报道和独特的视角而闻名。
本文将以南方周末两个人的摩托深度报道为题,展开分析和解读。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一直以来都是其特色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南方周末通过对两个人的摩托进行深度报道,旨在展示摩托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力。
通过深入的采访和调查,南方周末通过这个主题来探讨摩托车的历史、文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报道中,南方周末采访了两个摩托车爱好者,分别是李先生和王女士。
他们是两位摩托车俱乐部的成员,通过摩托车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文章通过他们的故事,讲述了摩托车对他们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李先生表示,摩托车让他更加自由和独立,可以在城市和乡村间随意穿梭,感受到风的呼啸和自然的美景;而王女士则表示,摩托车让她勇敢和自信,可以挑战自己的极限和克服困难。
在报道中,南方周末还介绍了摩托车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摩托车最初被视为一种机动工具,用于交通和农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摩托车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摩托车的速度和激情,摩托车文化也逐渐形成。
南方周末通过深入采访社会学家和摩托车爱好者,分析了摩托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南方周末还关注了摩托车对社会的影响。
摩托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出行的便利性,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南方周末通过对一些摩托车社区的调查,发现摩托车可以成为社区居民交流和互动的媒介,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同时,南方周末也提出了摩托车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指出摩托车排放的污染物对空气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管理。
南方周末两个人的摩托深度报道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摩托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力。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南方周末揭示了摩托车的历史、文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改变。
此外,南方周末还关注了摩托车对社会的影响,包括促进社区发展和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通过这篇报道,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摩托车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摩托车文化的发展趋势。
新闻深度报道内容分析——以《南方周末》为例
越 体 现 在 媒 体 独 特 的 报 道 视 角 上 ,也 就 是 说 独特 的新 闻 策 划 。 《 方 周 末 》 南 的创 新意识体 现在方方面 面 , 《 方周 末》 如 南 每 年 的 第 ~ 期 都 会 在 头 版 刊 登 新 年 祝 词 , 也 被 看 做 《 方 周 末 》 神 内涵 的 这 南 精 体 现 ; 南 方 周 末 》 在 每 年 年 底 的 年终 特 《 刊 , 括封 面年度人 物 、 度事件评 选 、 包 年 年 度 国 内 外事 件 总 结 等 。 深 度报 道 上 . 在 这 种 策 划 的 创 新 意 识 也 无 处 不 在 ,追 求 独 家 新 闻 , 不 是 捡 其 他媒 体 的料 。2人 而 . 文情 怀 : 文 情 怀 . 然 不是 策划 的一 种 人 虽 操作 方法 ,但 是好 的新 闻 策 划应 当有 具 备 人 文情 怀 。3媒 体 责 任 感 : 天 的媒 体 . 今 呈 现 出 市 场 主 导倾 向 .媒体 功利 化 的 问 题 越 来 越 突 出 。 媒 体 的 职业 操 守 成 了公 众 怀 疑 的 对 象 。 但 是 忠 诚 于 新 闻 事 实 的 《 方 周 末 》 终 得 到 受 众 信 任 , 源 于 南 始 这 高 素 质 的 记 者 队 伍 坚 守 媒 体 责 任 和 职 业 道 德 。报 纸是 说 真话 的 地 方 , 言 的 《 敢 南 方 周 末》 了大 量 的 揭 露 性 报 道 , 做 高举 舆 论 监 督 的 大旗 ,南 方 周 末 》 始终 坚守 着 《 媒 体 该有 的责 任 。
对 《 方 周 末 》 要 采 用 的 深 度 南 主 报 道 类 注社会 的弱势 群体 . 不 仅 反 映 了人 文 关 怀 ,也 通 过 记 者 的 文 字 和 努 力 渴 望 改 变 那 些 伤 的 画 面 ,呼 唤 更 良性 的 社会 。 二 、 《 方 周 末 》 深 度 报 道 的 编 从 南 看 辑 策 划 随 着 新 闻 实 践 的 日益 加 强 ,新 闻媒 体 的 竞 争 也 日益 激 烈 .越 来 越 多 的媒 体 选 择 了 深 度 报 道 。以 增 加 新 闻 的纵 深 力
《南方周末》深度灾难报道评析-3页word资料
《南方周末》深度灾难报道评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此次地震报道,其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全面,是历史上少见的。
在众多媒体中,《南方周末》仍沿袭“深度”的报道特质,并在强大的关怀情绪下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这是十分难得的。
现对《南方周末》5月15日号外和22日两期的整合报道进行评析。
感性关怀与感性诉求1.感性关怀5月15日和5月22日《南方周末》策划了两期整合报道。
15日号外的大标题是《逼近震中》,6篇独立的深度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现灾民近况和救援情况。
22日报道的大标题为《大地震现场报告――汶川九歌》,从9个方面展现灾情的进展情况。
媒体不仅仅要关注灾难的死伤人数,更要关注一个个具体生命。
5月22日报道中的《悲剧之容》中有4个醒目的标题《你可以听见我的呼唤》、《你可以看到我的牵挂》、《你要相信我的坚持》、《你要铭刻我的人生》,这4部分内容分别用不同的图片展现了失去亲人的极度悲伤、等待被救援的孩子的渴望、前线武警战士的坚持和为灾区祈祷的人们的真诚。
这些图片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以往的灾难性报道总是将领导的慰问活动作为重点。
而15日号外中的16幅图片和22日所引用的63张图片当中,只有一张是有关温总理在灾区的图片。
在这张图片中,温总理关爱地拉着一个受伤孩子的手。
这说明媒体在报道领导人活动时,慰问活动已经不再是报道的重点,真情流露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2.感性诉求(1)标题。
《逼近震中》和《大地震现场报告―汶川九歌》。
这两个标题都给人醒目的提示。
第一个标题《逼近震中》让读者有抗震救灾的紧迫感和亲临现场的真实感。
《汶川九歌》透出一种举国上下的悲壮之情,与现实情绪相符。
(2)图片。
15日号外和22日的地震报道共选取图片79幅,有6幅图片没有直接表现抗震救灾,剩下的图片全都是表现现场救援和灾民现状的。
这些图片感染了众多受众。
(3)来信。
在《南方周末》的这次地震报道当中,来信作为独立成篇深度报道直接加入版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时间:2011-01-20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上主持人:赵金嘉宾:郭光东:《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李梁:《南方周末》时政编辑大众报业集团部分编辑记者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编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
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问:《南方周末》每期都有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策划水平比较高。
现在很多报纸都意识到深度报道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但是在操作中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策划、持续关注的机制,往往是碰到什么做什么,形成不了大的阵势。
《南方周末》是怎样进行新闻策划和组织协调的?答:对新闻部而言,周一下午我们有一个编前会,大约两个小时,周四有周会,还有新闻部的一个评报会。
周二还有一个会,相对比较重要,所有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在家的全部参加,主要是报选题。
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编辑中心制,策划基本上都是靠编辑这个层面来发动。
编辑要把各个版面的想法,以及下期的题目和最近几期的想法提出来。
记者报选题并不是必需的任务,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报题奖励制度,记者报的题被采纳,上了版面,奖励500元,如果上了头版,奖励800~1000元,如果是好的策划,那可能会有2000元的奖励。
在这个会上,常规的选题可以出来,不过,由于这个会是很多人一起参加的,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激励的作用,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
比如很多时候只是提了一个很常规的想法,但其他人补充,各种想法产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策划案。
我们做过的很多好的选题,都是这么碰撞出来的。
问:一个选题提出来之后,怎么认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答:基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选题出来后,在座所有人听起来都很兴奋:哗!这个好!要是你说出来大家没任何反应,在睡觉的还在睡觉,那说明你的选题就是个垃圾题目,我们不会从这个选题中做什么策划。
另外一个,要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做得出来,有没有可操作性。
2008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策划,是评论策划,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年度最佳策划,叫《我和我的国家》。
国庆的策划很难出新,一般提到国庆节就被理解为“黄金周”,每次国庆一结束,媒体就统计今年国庆消费了多少,拉动了多少内需,哪里人头攒动,景点火爆。
我们当时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想,还是要把国庆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决定把焦点集中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
当时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兴奋,后来我们就决定,围绕四个问题,让读者来参与:1.我为国家做了什么?2.国家为我做了什么?3.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4.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这四个非常简短的问题抛出去,很多读者就说,这一生中,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四个问题,很受触动。
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我和我的国家》这个策划用了评论部的全部四个版面,报纸10月2日出街后,好多人转了这四个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博客里回答。
紧接着《羊城晚报》的记者也上街做了一个调查,随机访问街上的市民,“国庆是什么意思?中国哪一天成立的?”又过了一天,《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社论,好像叫“国庆不能只是黄金周”,估计也是受到我们这个策划的启发。
问:现在很多人希望通过媒体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媒体经常可以收到很多的报料,不免鱼龙混杂,你们是怎么来甄选这些报料的?答:每天通过信件、电子邮件给《南方周末》报料的也很多。
从报料人的角度来讲,很多人都很苦,遭遇都非常值得关注,但是从媒体角度讲,我们必须考虑到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卖新闻的、卖新信息的,假如我们报了一个刑讯逼供案件,无数的人把刑讯逼供的事情再投给你,你再报这个肯定没多少人愿意看了,对国家的法治建设、媒体的责任,也起不到更好的作用了。
所以,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时,我们只能残忍地甩掉了。
媒体的责任是要“瞭望”,但不能老“瞭望”一个点。
问:《南方周末》的稿件中经常能爆出一些猛料,你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尤其是一些官员、商务人士,他们比较善于打太极或者说制造迷雾,怎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内幕?答: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跟官员打交道的确是非常困难的。
在2006年的时候,我们做过一系列高端访谈,大概做了有十多个人吧,就是省部级干部,突破也是非常困难的。
像海南省的省长卫留成,通过一些渠道找到他的秘书,跟他联系上之后,写个采访申请过去,然后他回过来讲一下他的意见,他可能愿意接受采访但是没有时间。
我们就再去一次信,让他知道我们的意图,说明这次采访对《南方周末》是一个扩大影响力的机会,但对于海南省政府表达一些想法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再不断地协调、沟通,他慢慢地就答应了。
这可能需要半年的时间。
这种官员访问类型的报道,在报纸上,一篇文章可能一二十分钟就看完了,但是背后的工作是大量的,可能要做一两个月,或者可能更长的时间。
再一个,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机制,鼓励记者去做他自己感兴趣的报道,比如说某一个记者对人事变动感兴趣,我们就鼓励他在日常的报道中长期保持关注。
这样,一方面他对这种信息很敏感、很了解,另外一方面,他在这个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人,能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积累起很多资源。
像2010年张春贤调任新疆去做党委书记,我们做了一篇《张春贤突然入疆》,报道里面应该说是有很多的料。
比如,在张春贤在去新疆之前,他专门去了湘潭,在毛泽东铜像前三鞠躬。
他当天上午去韶山冲,下午就飞到新疆了,这是他在湖南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实际上,他调任湖南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这个。
我们还了解到,他在跟部下话别的时候,嘱咐了部下一些很私人的话。
这些情况是怎么了解到的呢?是通过张春贤的秘书。
我们有一个长期关注湖南的记者,她本来就是湖南人,比较了解湖南的情况,在做报道过程中和湖南各级官员打过交道,有一些比较好的朋友。
关于张春贤的这个报道,她就把这种关系用上了。
我们联系到的那个秘书之前是湖南省委办公厅的,那时他们就认识,做张春贤的秘书之后,他们还经常保持接触。
后来张春贤去新疆之后,在那边怎么开会的,经常还发发短信,沟通一下情况。
这可能需要记者对人脉的敏感和积累吧。
有些政府官员可能现在不重要,过几年之后这个官员可能就很重要了。
问:现在网上经常爆出一些猛料,我们纸媒就要跟进,往往是先做一个策划案,记者根据这个去采访。
但是,现实中经常发现,预想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如果记者缺乏判断力或者只图省事,按照原有的策划案的思路采访,往往会导致失实,至少是不客观。
如何让策划案不会成为对记者采访的一种约束?答:做策划,免不了主题先行。
如果发现了事实与你的策划意图是完全相反的,那你就可以按照这个相反的事实,再重新做一个相反的策划,如果也能引起轰动的话,那就很好。
如果这个相反的事实跟我们原来的意图有很大的冲突,而且按照新的事实来做读者也不感兴趣了,那就舍弃掉。
好的报道是什么呢?就是你在做第二落点的时候,要么不做,要做就跟别人不一样。
或者说,最好的报道是颠覆性的报道。
举个例子,前几年,江苏南通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福利院把智障女孩的子宫给切掉,全国媒体群起而攻之,海外媒体也有很多报道。
这个恶性事件我们肯定也应该去做。
去了以后我们推出了一个报道,跟其他媒体的都不一样,主题就是南通福利院切智障女孩的子宫切得有道理。
因为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把智障女童的子宫切掉竟然是一个国际惯例。
很多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通过立法,允许通过一定严密的程序切除这些智障女孩子的子宫。
这样做一是因为在生理周期她自己不会护理,二是因为她容易受到性侵犯导致怀孕。
我们这个报道推出来以后,凤凰卫视的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说:我看到南通福利院残忍地做这样的坏事情,拍案而起,但是刚拍案而起,我看到了《南方周末》的报道,然后我就慢慢地坐了下来,觉得这个事要冷静一下,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这个报道实际上就是提醒大家,一方面这种做法可能是有道理的,国际上就有这么一个做法;再一个,我们最缺的可能是一个立法,是把这个东西怎么规范化的问题。
还有关于邱兴华案件的报道,我们后期的那个报道,完全就是颠覆性的报道,颠覆了所有媒体之前对邱兴华的报道。
按刑法规定,这样的精神病人犯错是不应该受惩处的,他是免刑的。
我们就调查他种种精神病的迹象。
这样的报道,你越具有颠覆性,越跟大家一窝蜂的选择不一样,你的新闻反响就越好。
关键是要自信。
问:采访一些人,尤其是一些官员的时候,采访是有记录也有录音的,都是他说的。
一般按照约定,成稿后要发给他看一看,但是经常是发回去之后,他就不同意发了。
怎么应对这种问题?答:在我们的报道中,包括做一些采访官员的报道,完全不让发的还是比较少的。
如果真的碰到这样事情,首先把这个录音保存好,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证据。
然后对后果进行一下评估,如果说这个官员位高权重,报道发出来之后,他的反应可能会对报纸有一定影响,就要慎重。
我们碰到的情况,更多的不是说完全不让发,而是他会把一些最有意思的东西,最能让读者眼前一亮的话给删掉。
我们曾采访过湖南一个叫王明高的反腐学者,就国内反腐的一些情况,聊得挺好,聊得很深。
他坚持要我们把写成的稿件给他看,看过之后,就要求把最有意思的一些话都删掉。
我们就反复跟他打电话沟通,跟他说,这样的话在某些地方很多人都已经说过,你这样说也不算出格,做他的工作。
就是反复跟他磨,一次次地跟他磨,一段话一段话地争取过来,这是一个很笨的办法了,但最后他还是同意了我们的意见。
问: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如何能够接触到一些核心信息源?答:《南方周末》靠的可能更多是20多年攒下来的资本,可能这个人他不想跟其他媒体讲,但愿意跟《南方周末》的记者讲,这就是我们的运气或者说人家看得起了。
另外,《南方周末》有一些忠实的读者,他们可能分布在很多机关里面,分布在一些要害部门,平常没什么联系,关键时候就可以通过读者库或者其他记者掌握的人脉资源,顺藤摸瓜,找到当地的忠实读者,他可能又再介绍其他人,慢慢地就接近了核心信息源。
比如,我们做湖南郴州窝案时,当时很多人去了都是在外围打转转。
《南方周末》的一个读者,他比我们还积极,到处给我们联系人、找人,找郴州市政协的领导、郴州市人大的领导、郴州市委个别的领导跟我们谈。
虽然这些人有的不能在报纸上露面,但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
其中一个重要线索就是,郴州纪委书记马上要被“搞”掉。
当时郴州市委书记被抓,其他媒体都知道,我们再报道只是细节更丰富一点,资料更多一点而已,他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消息之后。
我们的记者就在那儿等着,等的同时也在搜集纪委书记曾锦春的信息。
正好就在我们出报前一天,中纪委就把他双规了,我们把准备好的稿子拿出来,第二天轻松见报,报道时效赶上了日报的时效!这个报道最好的地方在预见性,在其他媒体都报道其他事情的时候,我们打了提前量,抓了这样一个报道,也是《南方周末》的一个独家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