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基于薄板理论的协调板单元
第七章 平板弯曲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w 却不连续;s表示交界线切线方向而n表示交界线法线方向。因此我们 n
现在所讨论的单元是非协调元,或称为不完全协调单元。
以 1 的ij边界为例说明
s i
n1
w c c1 c2 c3 2 c4 3
n2 j s
24
该边界上两端点i , j共有4个已知条件:
(7-14)
0 和0 分别是 0 其中记号
i , 0 i。
22
由(7-12)式可以看到,整个薄板的位移完全由平面在z方向的挠度 w所决定,而在中面各点不产生x和y方向位移。因此薄板所可能产生的刚 性位移就只有沿z方向的平动以及绕x和y轴的转动,而对于z轴方向的旋 转是没有的。位移模式(7-10)式中是前三项反映了薄板单元的这三个刚 体位移。再由(7-3)式看到,板内各点的应变完全由挠度w的三个二阶导 数所决定。如果这三个二阶导数不随坐标而变化,则描述平板单元的一个 常应变状态,(7-10)式中的第四、五、六三个二次项反映了这个常应变 状态(或称常曲率状态)。因此,我们总是能够保证存在一组结点位移, 可以反映单元的刚体位移和常应变状态,因此,这个矩形单元是完备的。
式中f 1
( x, y) 和 f 2 ( x , y ) 是x,y的任意函数。
11
根据假设中面部产生应变的假定),可得
u z 0 0 , v z 0 0
(7-1)
w w u z , v z x y
而
w=w(x,y)
(7-2)
式中u,v和w是板内某点对于坐标轴方向的位移分量。从上面二式可以
w
( N w
i i 1
4
i
N xi xi N yi yi )
midas建模常见问题
midas建模常见问题Midas “模型”中的常见问题解答1. 如何进⾏⼆维平⾯分析?具体问题MIDAS/Civi 为三维空间分析程序,如何进⾏⼆维平⾯分析?相关命令模型〉结构类型...问题解答“结构类型”对话框中有多种结构类型可供选择(3-D 、X-Z 平⾯、Y -Z 平⾯、X-Y 平⾯、约束RZ )。
建⽴模型时,直接在本对话框定义相应的平⾯结构类型(X-Z 平⾯、Y-Z 平⾯、X-Y 平⾯)即可。
相关知识三维空间模型的⼀个节点有6个⾃由度。
当结构类型定义为⼆维平⾯类型后,⼀个节点的⾃由度就变成3个。
对于⼆维平⾯类型结构的节点定义边界条件时,只对相应的3个⾃由度定义约束即可。
相关问题2. 如何修改重⼒加速度值?具体问题物理重⼒加速度为2/8.9s m ,⼯程重⼒加速度为2/10s m 。
在程序中如何查看并修改重⼒加速度值?相关命令模型〉结构类型...问题解答可以在“结构类型”对话框中查看重⼒加速度值。
程序默认的重⼒加速度是物理重⼒加速度2/806.9s m ,如需要按⼯程重⼒加速度进⾏计算,可在本对话框直接修改重⼒加速度值即可。
相关知识进⾏特征值分析时需要单元或节点的质量数据,单元的⾃重转化为质量时,程序将利⽤此重⼒加速度计算单元或节点的质量。
相关问题3. 使⽤“悬索桥建模助⼿”时,如何建⽴中跨跨中没有吊杆的情况?*具体问题使⽤“悬索桥建模助⼿”建⽴中跨为奇数跨的悬索桥模型(中跨跨中没有吊杆的情况),程序提⽰错误“遵守事项:中间距离数为偶数”。
如何建⽴中跨为奇数跨的悬索桥模型?相关命令模型〉结构建模助⼿〉悬索桥...问题解答使⽤“悬索桥建模助⼿”功能只能建⽴偶数跨的模型。
需要建⽴奇数跨度模型时,⾸先利⽤建模住⼿建⽴原奇数跨+1跨(偶数跨)的模型,然后删除中跨跨中的吊杆单元,再利⽤“悬索桥分析控制”功能重新更新节点坐标以及⼏何初始刚度即可。
相关知识使⽤“悬索桥建模助⼿”建⽴的模型,往往与⼯程师预想的模型有些差异(例如主塔与加劲梁的连接处以及边界条件等),此时就要⽤户⾃⼰调整模型⾄预想模型。
基于膜板比拟理论的一个新的四边形薄板单元
一
类 是应 用 Mi l-ese板理 论 再以某 种方式 强加 Ir hf条件 , 表单元 为 D T和 D Q n iR inr dn s Gc o h 代 K K
系列.这两类方法在许 多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论述…、 .近来, I 人们注意到应用平面弹性与板
弯 蓝之 间 的静 力一几 何 比拟 ( 文简称 为膜板 比拟) 本 理论 可 以自然地避开 c 连续性 困难 , , 为构
换为以位移( 挠度和转角) 为自由度的板单元的一个线性方法 。 但该线性变换不 适用于高阶平
・
牧糟 日期 : 20 - . ; 订 日期 : 20.82 001 1 ● 22 0 1 -6 0 基 盘 项 目 :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资 助 课题 (9300 1722 )
怍誊前介 : 黄若煜 (92 )男 , 17~ , 博士 ; 万蕊(94 , , 钟 13 一)男 教授 。 中科院院士
维普资讯
应用数学和力学 , 2 第 3卷 第 3期 (0 2 3月) 2o 年
A pi a e ac n eh n  ̄ p l dM t m t s dM c ai e h i a c
应用数学 和力学蝙羹会 蝙 重 庆 出 版 杜 出 版
文章 ■ 号 :啪 瑚 7j )30 3 0 - (∞2 0.2 1
郑 长 良 (9 卜 】男 , 士 . I6 。 博
ansys关于薄板、厚板、壳单元的特性区别要点
一、板壳弯曲理论简介1. 板壳分类按板面内特征尺寸与厚度之比划分:当L/h < (5~8) 时为厚板,应采用实体单元。
当(5~8) < L/h < (80~100) 时为薄板,可选2D 实体或壳单元当L/h > (80~100) 时为薄膜,可采用薄膜单元。
壳类结构按曲率半径与壳厚度之比划分:当R/h >= 20 时为薄壳结构,可选择薄壳单元。
当6 < R/h < 20 时为中厚壳结构,选择中厚壳单元。
当R/h <= 6 时为厚壳结构。
上述各式中h 为板壳厚度,L 为平板面内特征尺度,R 为壳体中面的曲率半径。
2. 薄板理论的基本假定薄板所受外力有如下三种情况:①外力为作用于中面内的面内荷载。
弹性力学平面应力问题。
②外力为垂直于中面的侧向荷载。
薄板弯曲问题。
③面内荷载与侧向荷载共同作用。
所谓薄板理论即板的厚度远小于中面的最小尺寸,而挠度又远小于板厚的情况,也称为古典薄板理论。
薄板通常采用Kirchhoff-Love 基本假定:①平行于板中面的各层互不挤压,即σz = 0。
②直法线假定:该假定忽略了剪应力和所引起的剪切变形,且认为板弯曲时沿板厚方向各点的挠度相等。
③中面内各点都无平行于中面的位移。
薄板小挠度理论在板的边界附近、开孔板、复合材料板等情况中,其结果不够精确。
3. 中厚板理论的基本假定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板理论,一般称为中厚板理论或Reissner(瑞斯纳)理论。
该理论不再采用直法线假定,而是采用直线假定,同时板内各点的挠度不等于中面挠度。
自Reissner 提出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平板弯曲理论后,又出现了许多精化理论。
但大致分为两类,如Mindlin(明特林)等人的理论和Власов(符拉索夫)等人的理论。
厚板理论是平板弯曲的精确理论,即从3D 弹性力学出发研究弹性曲面的精确表达式。
4. 薄壳理论的基本假定也称为Kirchhoff-Love(克希霍夫-勒夫)假定:①薄壳变形前与中曲面垂直的直线,变形后仍然位于已变形中曲面的垂直线上,且其长度保持不变。
(完整版)关于板壳单元的基本理论
1.1 关于板壳单元板壳结构在工程上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航天航空工程中的飞机、火箭、宇宙飞船,石油化工业的罐体容器,工程机械起重设备的箱体、臂架结构等。
在设计分析中采用板壳单元进行结构分析,可以得到足够的精度和良好的效果。
1.1.1 板壳结构板壳结构是指板的厚度t 与其它两个方向的尺寸相比小得多。
与平面问题的平板不同,板壳结构的板可以是平板也可以是单曲面或双曲面板,同时可以承受任意方向上的载荷,也就是既有作用在平面内的载荷,又作用有垂直于平面的载荷。
一般板壳结构处于三维应力状态。
结构是否为板壳问题,需要确定厚度与其它方位尺寸的比值,若1/80≤t ≤1/10可以归结为板(薄壳)问题,若介于1/10 ~ 1/5之间属于厚壳问题,若大于1/5则不属于板壳结构问题。
板壳单元的力学模型取为结构单元的中性面,即以各中性面来代表为不同厚度的板或壳单元的组合体,以此来模拟结构体。
在工程有限单元法软件设计中,常常将板壳结构划分成膜、板以及壳单元。
其物理特性如下。
膜单元,属于平面应力单元。
仅仅能够承受作用于平面内的载荷,不能够承受其它载荷。
假设z 方向上的位移w =0,每一结点仅存在沿x 轴和y 轴的位移[]T v u 。
膜单元的应力状态如图1-7c 所示。
板弯曲单元,仅仅承受弯曲载荷,其受力状态见图1-20a ,图中阴影部分为中性面。
此类单元只有沿坐标Z 方向的位移[]T y x w ϑϑ,见图1-20b 。
壳单元,即可以承受作用于平面内的载荷,又可以承受弯曲载荷,可以看成是膜单元和板弯曲单元的组合,每一结点的位移为[]T y x w v u ϑϑ,其力学特征见图1-21。
其中:x M 、y M 为弯曲力矩,xy M 、yx M 为扭曲力矩,x Q 、y Q 为侧向力,x N 、y N 为轴向力,xy N为剪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壳单元的计算结果时,其计算结果对于该单元的顶面,中性面或底面是不同的。
如图1-21所示,t x ,σ 、m x ,σ、b x ,σ分别为板壳结构的顶面、中性面及底面应力。
ansys关于薄板、厚板、壳单元的特性区别
一、板壳弯曲理论简介1. 板壳分类按板面内特征尺寸与厚度之比划分:当L/h < (5~8) 时为厚板,应采用实体单元。
当(5~8) < L/h < (80~100) 时为薄板,可选2D 实体或壳单元当L/h > (80~100) 时为薄膜,可采用薄膜单元。
壳类结构按曲率半径与壳厚度之比划分:当R/h >= 20 时为薄壳结构,可选择薄壳单元。
当6 < R/h < 20 时为中厚壳结构,选择中厚壳单元。
当R/h <= 6 时为厚壳结构。
上述各式中h 为板壳厚度,L 为平板面内特征尺度,R 为壳体中面的曲率半径。
2. 薄板理论的基本假定薄板所受外力有如下三种情况:①外力为作用于中面内的面内荷载。
弹性力学平面应力问题。
②外力为垂直于中面的侧向荷载。
薄板弯曲问题。
③面内荷载与侧向荷载共同作用。
所谓薄板理论即板的厚度远小于中面的最小尺寸,而挠度又远小于板厚的情况,也称为古典薄板理论。
薄板通常采用Kirchhoff-Love 基本假定:①平行于板中面的各层互不挤压,即σz = 0。
②直法线假定:该假定忽略了剪应力和所引起的剪切变形,且认为板弯曲时沿板厚方向各点的挠度相等。
③中面内各点都无平行于中面的位移。
薄板小挠度理论在板的边界附近、开孔板、复合材料板等情况中,其结果不够精确。
3. 中厚板理论的基本假定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板理论,一般称为中厚板理论或Reissner(瑞斯纳)理论。
该理论不再采用直法线假定,而是采用直线假定,同时板内各点的挠度不等于中面挠度。
自Reissner 提出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平板弯曲理论后,又出现了许多精化理论。
但大致分为两类,如Mindlin(明特林)等人的理论和Власов(符拉索夫)等人的理论。
厚板理论是平板弯曲的精确理论,即从3D 弹性力学出发研究弹性曲面的精确表达式。
4. 薄壳理论的基本假定也称为Kirchhoff-Love(克希霍夫-勒夫)假定:①薄壳变形前与中曲面垂直的直线,变形后仍然位于已变形中曲面的垂直线上,且其长度保持不变。
有限元板壳——王勖成
弹性矩阵
t z [ D p ]{ }dz [ D p ]{ } [ D ][ ] 12
薄板弯曲问题中的弹性矩阵[D]
1 0 1 0 Et 3 1 [ D] 0 D0 1 0 2 12 (1 ) 1 1 0 0 0 0 2 2
Et 3 D0 12(1 2 )
内力矩表示薄板应力的公式
12 z { } 3 {M } t
平衡方程
2 M xy 2 M y 2M x 2 q ( x, y ) 0 2 2 x xy y
由广义应力应变关系及几何关系代入平衡方程得 由W的微分方程:
非协调板单元可以通过分片试验,当单元划分不断缩 小时,计算结果可以收敛于精确解答,但是收敛并非 一定是单调的,即不一定是精确解的上界或下界。
2.2 薄板三角形单元
a1 a 2 x a3 y a 4 x 2 a5 xy a6 y 2 a7 x 3 a8 x 2 y a9 xy 2 a10 y 3
基本方程
w v z y
(1)位移:由假设(1)、(3),有 w w w( x, y ) u z x (2)应变
由假设(1)、(2),薄板弯曲问题只需要考虑三 个分量。根据几何方程,应变可表示为
2w u 2 x x x 2w u { } y z 2 y y xy u v 2w 2 xy y x
形变分量:中面x和y方向的曲率与x,y方向 的扭率。
广 义 应 变
2w 2 x 2w { } 2 y 2 w 2 xy
ansys关于薄板、厚板、壳单元的特性区别
一、板壳弯曲理论简介1. 板壳分类按板面内特征尺寸与厚度之比划分:当L/h < (5~8) 时为厚板,应采用实体单元。
当(5~8) < L/h < (80~100) 时为薄板,可选2D 实体或壳单元当L/h > (80~100) 时为薄膜,可采用薄膜单元。
壳类结构按曲率半径与壳厚度之比划分:当R/h >= 20 时为薄壳结构,可选择薄壳单元。
当6 < R/h < 20 时为中厚壳结构,选择中厚壳单元。
当R/h <= 6 时为厚壳结构。
上述各式中h 为板壳厚度,L 为平板面内特征尺度,R 为壳体中面的曲率半径。
2. 薄板理论的基本假定薄板所受外力有如下三种情况:①外力为作用于中面内的面内荷载。
弹性力学平面应力问题。
②外力为垂直于中面的侧向荷载。
薄板弯曲问题。
③面内荷载与侧向荷载共同作用。
所谓薄板理论即板的厚度远小于中面的最小尺寸,而挠度又远小于板厚的情况,也称为古典薄板理论。
薄板通常采用Kirchhoff-Love 基本假定:①平行于板中面的各层互不挤压,即σz = 0。
②直法线假定:该假定忽略了剪应力和所引起的剪切变形,且认为板弯曲时沿板厚方向各点的挠度相等。
③中面内各点都无平行于中面的位移。
薄板小挠度理论在板的边界附近、开孔板、复合材料板等情况中,其结果不够精确。
3. 中厚板理论的基本假定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板理论,一般称为中厚板理论或Reissner(瑞斯纳)理论。
该理论不再采用直法线假定,而是采用直线假定,同时板内各点的挠度不等于中面挠度。
自Reissner 提出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平板弯曲理论后,又出现了许多精化理论。
但大致分为两类,如Mindlin(明特林)等人的理论和Власов(符拉索夫)等人的理论。
厚板理论是平板弯曲的精确理论,即从3D 弹性力学出发研究弹性曲面的精确表达式。
4. 薄壳理论的基本假定也称为Kirchhoff-Love(克希霍夫-勒夫)假定:①薄壳变形前与中曲面垂直的直线,变形后仍然位于已变形中曲面的垂直线上,且其长度保持不变。
厚板薄板通用的协调矩形单元
厚板薄板通用的协调矩形单元张国祥;刘宝琛【期刊名称】《中国铁道科学》【年(卷),期】2001(022)002【摘要】在板的有限元分析中,构造协调和无剪切闭锁现象的中厚板单元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和难题.文献[2,3]提出了一种假设剪切应变场的方法,基于广义协调理论成功地构造出厚板薄板通用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单元,但这类单元并不具有完备性和真正的C1阶连接性.为此,文献[1]构造出了具有完备和真正C1阶协调的薄板矩形单元,为构造这类单元的构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本文首先从Mindin厚板理论出发,导出单元各边的剪应变和节点剪应变公式,进行合理插值导出单元的剪应变场,当板的厚度变小时,厚板理论理论自动退化为薄板理论,各边剪应变以及单元剪应变插值函数自动退化为零,厚板单元自动退化为薄板单元,彻底消除了剪切闭锁现象.然后根据转角场、挠度场和剪应变场的关系,通过反复试算构造出一个具有12个自由度的厚板薄板通用协调矩形单元,通过理论证明该厚板薄板通用单元具有完备性、C1阶连续性和无剪切闭锁现象,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厚板薄板能单元的C1阶连续性和无剪切闭锁现象的难题.为了验证该协调单元的正确性,对不同厚距比(h/l)的四边简支和固定方形板在均布载荷作用下的中心挠度和弯矩进行分析.数值算例表明:该单元精度高,原理简明,列式简单,自由度少,收敛速度快;当板厚趋于薄板极限时,单元退化为协调薄板单元,不存在剪切闭锁现象;当板厚趋于厚板时,单元得到的结果很接近于Mindin中厚板的解,适合于从薄板到厚板较大的范围,是一个性能优良的单元.【总页数】5页(P96-100)【作者】张国祥;刘宝琛【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土建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土建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39【相关文献】1.厚薄板通用矩形单元分析 [J], 安日红;刘兴业2.基于有限条带的厚/薄板矩形通用单元 [J], 夏桂云;曾庆元;李传习;张建仁3.增补转角场和剪应变场的厚薄板通用矩形单元 [J], 龙志飞;王海霞4.将薄板矩形单元扩展为厚薄板通用单元的一般方法 [J], 龙志飞;王海霞5.一种厚板薄板通用的新型广义协调元 [J], 李革;寇应昌;方治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1第4章板壳问题有限元
w S1 w ,
w n
S1
( 4-1-5)
其中 n 表示边界的法线方向。特例情况下, S1 为固支边,则 w S 0 ,
1
w 0 n S1
146
2 、 在边界 S 2 上,给定位移 w 和力矩 M n ,即
w S w , M n
2
S2
M n
( 4-1-6)
特例情况下, S 2 为简支边,则 w S 0 , M n
2 2
(常曲率和常扭率)项,因为将它们代入式( 4-1-1)可以得
2 w 2 2 4 x 2 w 2 2 6 y
2
2 w 2 5 x y
( 4-2-3)
因此,在板弯曲单元的挠度函数中存在常数项、一次项和二次项,就可以满足完备性条件。 (2 )协调条件: 以单元 1-2 边为例,该边上 y 为常数,挠度 w 是 x 的三次函数
如平板的表面上作用有 z 向的分布荷载 q , 则从以上各式可以得到经典薄板理论的系统总位能泛函 表达式
1 w T D qw dxdy Q wdS M n dS b n S3 S2 S3 2 n
{M } [Db ]{ }
式中, [ Db ] 为板弯曲弹性矩阵,对于各向同性材料有
(4-1-3)
1 0 Et [D b ] 1 0 2 12(1 ) 1 0 0 2
3
(4-1-4)
为建立平板弯曲问题的能量泛函,还要考虑荷载和边界条件。关于边界条件有三种情况: 1 、 在边界 S1 上,给定位移 w 和截面转角 ,即
2 4 w T e ] z [B i ]{ z[ B ]{ } i} x y i 1
有限元考试复习资料(华东交通大学)
有限元考试复习资料(含习题答案)1试说明用有限元法解题的主要步骤。
(1)离散化:将一个受外力作用的连续弹性体离散成一定数量的有限小的单元集合体,单元之间只在结点上互相联系,即只有结点才能传递力。
(2)单元分析: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变分原理建立单元结点力和结点位移之间的关系。
(3)整体分析:根据结点力的平衡条件建立有限元方程,引入边界条件,解线性方程组以及计算单元应力。
(4)求解方程,得出结点位移(5)结果分析,计算单元的应变和应力。
2.单元分析中,假设的位移模式应满足哪些条件,为什么?要使有限元解收敛于真解,关键在于位移模式的选择,选择位移模式需满足准则:(1)完备性准则:(2)连续性要求。
P210面简单地说,当选取的单元既完备又协调时,有限元解是收敛的,即当单元尺寸趋于0时,有限元解趋于真正解,称此单元为协调单元;当单元选取的位移模式满足完备性准则但不完全满足单元之间的位移及其导数连续条件时,称为非协调单元。
3.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轴对称单元求解?在工程问题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结构,它们的几何形状、约束条件和外载荷均对称某一固定轴,我们把该固定轴称为对称轴。
则在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也都对称此轴。
这种问题就称为轴对称问题。
可以用轴对称单元求解。
4.什么是比例阻尼?它有什么特点?其本质反映了阻尼与什么有关?答:比例阻尼:由于多自由度体系主振型关于质量矩阵与刚度矩阵具有正交性关系,若主振型关于阻尼矩阵亦具有正交性,这样可对多自由度地震响应方程进行解耦分析。
比例阻尼的特点为具有正交性。
其本质上反应了阻尼与结构物理特性的关系。
5.何谓等参单元?等参单元具有哪些优越性?①等参数单元(简称等参元)就是对坐标变换和单元内的参变量函数(通常是位移函数)采用相同数目的节点参数和相同的插值函数进行变换而设计出的一种单元。
①优点:可以很方便地用来离散具有复杂形体的结构。
由于等参变换的采用使等参单元特性矩阵的计算仍在单元的规则域内进行,因此不管各个积分形式的矩阵表示的被积函数如何复杂,仍然可以方便地采用标准化的数值积分方法计算。
1基于4节点四边形单元的矩形薄板分析(Quad2D4Node).doc
F=o--o-- 000000002 2(4-187)1基于4节点四边形单元的矩形薄板分析(Quad2D4Node)如图4-21所示的一个薄平板,在右端部受集屮力F 作用,其屮的参数为:E = lxlO 7Pa, ;z=l/3,r=0.lm, F=lxl05No 基于MATLAB 平台,按平面应力问题计算各个节点位移、支朋反力以及单元的应力。
(a)问题描述 (b)有限元分析模型图4・21右端部受集中力作用的薄平板解答:对该问题进行有限元分析的过程如下。
(1) 结构的离散化与编号将结构离散为二个4节点矩形单元,单元编号及节点编号如图4-21(b)所示,连接关系 见表4・6,节点的几何坐标见表4・7,载荷F 按静力等效原则向节点1, 2移置。
表4-6结构的单元连接关系单元号节点号I 3 5 6 421 3 4 2表节点的坐标节点节点坐标/mXy 1 2 i 2 2 0 3 1 1 4 10 5 01 6节点位移列阵q = [u A v, u 2 v 2 w 3 v 3 u 4 v 4 u 5 v 5 u 6 v 6](4-186)节点外载列阵P=F+R=R= 0约束的支反力列阵R=[0 0 0 0 0 0 0 0 /?x5 R y5 R X 6 R y6J (4-188)总的节点载荷列阵Rd 心 6 (4 89)心 5其中,(R\5,R 、,5)和(心6,心6)分别为节点5和节点6的两个方向的支反力。
(2) 计算各单元的刚度矩阵(以国际标准单位)首先在MATLAB 环境下,输入弹性模量E 、泊松比NU 、薄板厚度h 和平面应力问题 性质指示参数ID,然后针对单元1和单元2,分别两次调用函数Quad2D4Node_Stiffness, 就可以得到单元的刚度矩阵kl(8X8)和k2(8X8)o» E=le7; » NU=l/3; »1=0」; »ID= 1; » kl = Quad2D4Node_Stiffness(E,NU,t, 1,1,0,1,0,0,1,0, ID); »k2=Quad2D4Node_Stiffness(E,NU,t, 2,1,1,1,1,0,2,0, ID);(3) 建立整体刚度方程由于该结构共有6个节点,则总共的自由度数为12,因此,结构总的刚度矩阵为KK(12 X 12),先对KK 清零,然后两次调用函数Quad2D4Node_Assembly 进行刚度矩阵的组装。
有限元_4-薄板弯曲问题
第4章
弹性薄板弯曲问题的有限元法
板和壳是指厚度比其他尺寸要小得多的平面或曲面构件。由于它的这种几何特点,三维单 元并不适合用来分析它们的变形。因为三维单元在三个方向的尺寸应尽量接近,否则求解精度 由于“剪切自锁”(shear locking)或系统矩阵病态而大大降低,甚至得到错误的结果。所以 必须采用很细密的网格来适应板和壳的几何特征,但是这将导致有限元模型的自由度疯狂地增 长。 仿照根据梁理论建立梁单元的思路,自然想到根据板理论建立板单元。这里讨论两种板理 论,一是薄板理论,也被称为Kirchhoff 板理论,它忽略了板的横向剪切变形;另一种是Mindlin 板理论,它考虑了板的横向剪切变形的影响,适合于板的厚跨比较大的情形。后者也常被称为 Reissner 板理论[8]或中厚板理论。根据这两种理论可以建立不同的板单元。 薄板弯曲问题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并有专门著作加以论述(如杨耀乾《平 板理论》)。象其它弹性力学问题一样,用微分方程、差分法等经典方法所能求解的薄板问题 很有限,一般只能解决等厚、小孔口、支承情况较简单的单跨板。故工程设计中以往多采用简 化、近似、图表等方法来解决板的设计问题。 在板的分析中,常取板的中面为xoy平面(如图)。平板结构按其厚度t与短边a的比值大小 而分为: 厚板(Thick plate)和 薄板(Thin plate)两种。
阵
[S]的显式:
五、单元刚度矩阵
由一般公式得:[K]=
t[B] [D] [B]dxdy。将几何矩阵[B]和弹性矩阵[D]的表达式代入,积分可
a b T -a -b
得薄板弯曲问题矩形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的显示:
8
《有限元》讲义
六、荷载等效变换
由荷载等效变换的一般公式可得
谭继锦有限元法课件之八 5概述薄板单元
F
e
B D B dxdy y
T e
5-11 5-12 5-13
F
e
K
e e
e T
其中: K = B D B dxdy
K
e
就是单元节点位移与单元节点力之间的转换矩阵, 也就是矩形板单元的刚度矩阵。
第五章 板壳问题的有限元法 同时,采用曲面单元来描述壳体的真正几何形状,还可以 同时 采用曲面单元来描述壳体的真正几何形状 还可以 用较少的单元数目来代替复杂形状的壳体,并能得到具有 相当精度的结果 因此就有基于Mindlin理论为基础的曲面 相当精度的结果,因此就有基于 壳体单元。
理论基础 单元类型 3节点三角形单元 Kirchhoff理论 任意四边形单元 4节点的Huges-Liu g 单元 (薄 薄 壳单元,大位移, 大转动, Mindlin理论 大应变) 4节点的Belytschko-Lim - Tsay y薄壳单元 薄壳单元(薄壳单元, 薄壳单元 大位移,大转动) 冲压成型分析及碰 撞问题分析 常规的结构分析 适用问题
第五章 板壳问题的有限元法 本章介绍薄板单元及薄板弯曲的有限元法,薄壳单元及 薄壳问题的有限元法。通过板壳单元理论和板壳单元介绍, 掌握板壳问题的有限元法。 掌握板壳问题的有限元法
第 节 概述 第一节
与平板相对应,由两个曲面为界限所围成的物体,当两 曲面间的距离远小于物体的其它尺寸时,这种结构物称为壳 体。两曲面之间的距离,称为壳体的厚度,平分厚度的曲面 称为中曲面,一般工程上以壳体厚度与中曲面的曲率半径比 值小于1/20被认为是薄壳。
e
T i
T j
空心板教材-1-基础知识
一、弹性薄板理论与板单元板是结构工程中常见的构件。
建筑中的楼屋面板、剪力墙、楼梯板、基础底板,市政工程中的水池筒仓壁板,等等,均是板。
工程中的板,根据其受力特性,分薄板、厚板两种类型。
如板的厚度t远小于最小板边距离(例如小于1/8~1/5)称为薄板,否则为厚板。
结构空间中的板,是三维受力的,一般称为壳。
空间受力壳如果不计非线性变形中偶联影响,可分为膜、板两个部分。
其中膜部分承担与壳面平行的作用,产生平面内的变形和受力;板部分承担壳面垂直的作用,产生平外外变形和受力。
以一个XY平面内的楼板为例,δx、δy、θz属于平面内的变形,属于膜;而δz、θx、θy属于平面外的变形,属于板。
建筑结构中的水平楼板,承担与板面垂直的荷载作用,产生平面外的弯矩,其受力主要属于板。
建筑结构中的竖直剪力墙,结构重力荷载作用于墙面之内,其受力主要属于膜。
1、弹性薄板理论基于板的厚度比其它两个方向尺寸小得多,以及挠度比厚度又小得多的假设,弹性薄板理论在分析平板弯曲问题时,认为:1)可以忽略厚度方向的正应力;2)薄板中面内的各点没有平行于中面的位移;3)薄板中面的法线在变形后仍保持为法线。
利用上述假设将平板弯曲问题简化为二维问题,且全部应力和应变可用板中面的挠度表示。
取板的中面为XY平面,Z轴垂直于中面,则广义应变为(1.1)其中中各个分量分别代表薄板弯曲后中面在X方向的曲率,Y方向的曲率以及在X和Y方向的扭率。
薄板的广义内力是(1.2)其中,,分别是垂直x轴和垂直y轴的截面上单位长度的弯矩,(=)是垂直于x(y)轴截面上单位长度的扭矩。
根据应力沿z方向成线性分布的性质由,,可以计算板内任一点的应力,设板的厚度为t,则,,(1.3)广义的应力应变关系是(1.4)其中弹性关系矩阵D,对于各项同性材料是(1.5)其中是板的弯曲刚度。
将广义应力应变关系(4)式和几何关系(1)式代入平衡方程(1.6)可以得到求解挠度的微分方程(1.7)式中是作用板表面的z方向分布荷载。
管板应力分析统一方法的简介(1)——理论基础
级、风等28个未知广义内力,它们都表示为单位
长度上的力或力矩。
1.1基本理论假设 (1)基于轴对称薄壁弹性板壳的小变形理论; (2)换热器满足轴对称条件; (3)两管板均为圆形,但直径、厚度、材料、载荷、 温度及周边约束条件等可不同; (4)忽略沿管板厚度方向的温度梯度; (5)忽略管板面内拉力对管板横向挠度的影响; (6)忽略管板厚度方向的正应力及剪切变形; (7)忽略换热器管对管板的旋转约束;
项之和: 巧。=瓯,。+戌.。+瓯,.
(2)
辫WB
i
’M少~池
生
acl-],atlj %叭,国。涉
1《
¨』
经过一系列计算,详见文[11]附录B,由管子
丝饥Ⅲ
0.剐胁 竺...一
n)i●1 二r陆
作用力也,、管壳程压力Pt,、P。。等作用在管板上的
总当量压力q,:(,.)为: gTi(r)=Pa,-kw[WTl(,)+wT2(,_)] 其中, 只。=(尬P。,一XtPt。)一k[巧。一dY,。一氐,。+(一1)‘万引】(4a)
2管板应力分析的基本方程
由于统一方法抛弃了中面对称的假设,所以需 研究整个换热器的应力与变形。本节主要介绍管板及 部件应力分析的基本方程。
2.1
丁!乡0陋
^
’i、、。Y“
习{
f}.p∞ 抽!L_R口
————。●’’—+‘_————————一
布管区的当量压力 定义管板挠度W,,为管板i相对壳体f端部中点
收稿日期:2016.12.12 作者简介:朱红松(1976一),男,江苏盐城人,高级工程师。主 要从事工程管理及设计。
2017年4月
朱红松,等.管板应力分析统一方法的简介(1)——理论基础 中间环板:此环板按弹性环板处理。 (3)外部法兰环(足≤r≤R,:),以下简称管板 法兰环:此管板法兰环按弹性环处理,即,在载荷作 用下法兰环截面形心可转动及径向位移,但截面形状 不变。 (2)换热管等效为当量弹性基础kw=M A。E。/Ota。2
ansys关于薄板、厚板、壳单元的特性区别.
一、板壳弯曲理论简介1. 板壳分类按板面内特征尺寸与厚度之比划分:当L/h < (5~8) 时为厚板,应采用实体单元。
当(5~8) < L/h < (80~100) 时为薄板,可选2D 实体或壳单元当L/h > (80~100) 时为薄膜,可采用薄膜单元。
壳类结构按曲率半径与壳厚度之比划分:当R/h >= 20 时为薄壳结构,可选择薄壳单元。
当6 < R/h < 20 时为中厚壳结构,选择中厚壳单元。
当R/h <= 6 时为厚壳结构。
上述各式中h 为板壳厚度,L 为平板面内特征尺度,R 为壳体中面的曲率半径。
2. 薄板理论的基本假定薄板所受外力有如下三种情况:①外力为作用于中面内的面内荷载。
弹性力学平面应力问题。
②外力为垂直于中面的侧向荷载。
薄板弯曲问题。
③面内荷载与侧向荷载共同作用。
所谓薄板理论即板的厚度远小于中面的最小尺寸,而挠度又远小于板厚的情况,也称为古典薄板理论。
薄板通常采用Kirchhoff-Love 基本假定:①平行于板中面的各层互不挤压,即σz = 0。
②直法线假定:该假定忽略了剪应力和所引起的剪切变形,且认为板弯曲时沿板厚方向各点的挠度相等。
③中面内各点都无平行于中面的位移。
薄板小挠度理论在板的边界附近、开孔板、复合材料板等情况中,其结果不够精确。
3. 中厚板理论的基本假定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板理论,一般称为中厚板理论或Reissner(瑞斯纳)理论。
该理论不再采用直法线假定,而是采用直线假定,同时板内各点的挠度不等于中面挠度。
自Reissner 提出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平板弯曲理论后,又出现了许多精化理论。
但大致分为两类,如Mindlin(明特林)等人的理论和Власов(符拉索夫)等人的理论。
厚板理论是平板弯曲的精确理论,即从3D 弹性力学出发研究弹性曲面的精确表达式。
4. 薄壳理论的基本假定也称为Kirchhoff-Love(克希霍夫-勒夫)假定:①薄壳变形前与中曲面垂直的直线,变形后仍然位于已变形中曲面的垂直线上,且其长度保持不变。
第10章 平板弯曲问题
第10章平板弯曲问题1. 板单元概述2. 薄板理论与方程33. 基于薄板理论的非协调板单元4. 基于薄板理论的协调板单元5. Mindlin板单元Mindlin板单元表达形式剪切锁死与零能模式1 板单元概论板壳结构在几何上一个方向的尺寸远小于其他两个方向中面是平面中面是曲面板壳1 板单元概论1 板单元概论⏹原则上,可以用三维实体单元分析杆件和板壳问题。
⏹但如果单元的二个方向或一个方向比其它方向小得多,这将使单元不同方向的刚度系数相差过大,得多这将使单元不同方向的刚度系数相差过大从面导致求解方程的病态或奇异,最后将使解丧失精度或根本失败。
反之、为避免上述问题,保失精度或根本失败反之为避免上述问题保持单元在各个方向尺度相近,将导致单元总数过分庞大,而使实际分析无法进行。
而使实际分析无法进行⏹C0与C1连续性。
2 薄板理论与方程弹性薄板理论的3个假定1)忽略厚度方向的正应力;2)薄板中面内的各点没有平行于中面的位移;3)薄板中面的法线在变形后仍保持为法线。
薄板中面的法线在变形后仍保持为法线2 薄板理论与方程可将平板弯曲问题简化为二维问题,且全部应力和应变可用板中面的挠度w表示2 薄板理论与方程广义应变为广义内力为应力为2薄板理论与方程广义的应力应变关系是代入平衡方程得弯曲刚度2 薄板理论与方程边界条件:1)在边界S1上,给定位移和截面转动(如固支边):上给定位移和截面转动(如固支边)2)在边界S2上,给定位移和力矩(如简支边):上,给定力矩和横向载荷(如自由边):3)在边界S32 薄板理论与方程和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相等效的最小位能原理的泛函关达式平板单元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平板单元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基于经典薄板理论的板单元(2)基于保持Kirchhoff直法线假定的其他板单元Ki hh ff(3)基于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Mindlin平板理论的板单元。
此理论认为原来垂直于板中面的直线在变形后仍保持为直线,但不一定再垂直于变形后的中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别有 w,∂w ∂s ,∂2w ∂s2 ,即共有 6 个结点参数,可以唯一地确定边界上 5 次变化的 w, 所以边界上位移是协调的。另外边界上 ∂w ∂n 是 4 次变化的,两端结点分别有 ∂w ∂n 和 ∂2w ∂n ∂s ,以及边界的中结点有 ∂w ∂n ,即共有 5 个结点参数,可以唯一地确定边界上 4
151
⎧⎛ ⎪⎪⎜⎝
∂w0 ∂n
⎞ ⎟⎠4
⎫ ⎪ ⎪
⎪⎪⎛ ⎨⎪⎜⎝
∂w0 ∂n
⎞ ⎟⎠5
⎪⎪ ⎬ ⎪
=
[Z
]{δ
}e
⎪⎪⎩⎪⎛⎜⎝
∂w0 ∂n
⎞ ⎟⎠6
⎪ ⎪ ⎪⎭
式中下标 4,5,6 分别表示边 23,31,12 的中点。
按原来位移函数计算得到的各个边界两端结点 ∂w0 ∂n 的平均值可表示成
参数,但是各个边界中结点的 ∂w ∂n 值不再作为独立的参数,而是作为限制各个边界上 ∂w ∂n 为三次变化的附加条件。这样一来仍是 21 个条件用以确定位移函数中的 21 个待定
系数。计算实践表明这种单元可以取得较好的计算结果。 多结点参数的四边形协调板单元使用较少,因为只有矩形单元可以较方便地采用
并在边界 23 的中点 4 取单位值。
类似地可以有校正函数φ31 和φ12 。这样一来,则可按一定比例将它们叠加到原来非协调
的位移函数中,则有
w = w0 + γ φ1 23 + γ φ2 31 + γ φ3 12
(4.1)
其中 w0 是非协调的位移函数,即 w = [ N ]{δ }e 式。γ1 、γ 2 、γ 3 是待定常数,可以通过
下图是几种三角形协调板单元。
150
⎛ ⎜ ⎝
w,
∂w ∂y
,
−
∂w ∂x
⎞ ⎟ ⎠
⎛ ∂w ⎞ ⎜⎝ ∂
,
−
∂2w ∂n∂s
⎞ ⎟ ⎠
⎛ ⎜ ⎝
w,
∂w ∂y
,
−
∂w ∂x
,
∂2w ∂x2
,
∂2w ∂y2
,
∂2w ∂x∂y
⎞ ⎟ ⎠
一、 3 结点参数的协调元
前述的 3 结点三角形单元所以是非协调的,是由于在每个边界上法向导数 ∂w ∂n 是二
第四节 基于薄板理论的协调板单元
从上节的讨论中已知,在不少实际问题的分析中非协调单元获得较好的结果,但是收敛 性是以通过分片试验为条件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此外,即使收敛也并非单调的,不能对 解的上界或下界做出估计。因此在板壳有限元分析的研究中,特别在其早期,协调板单元的 研究受到相当的重视。
在经典薄板理论范围内,使板单元满足协调性要求的方法有二,一是增加结点参数,即 在结点参数中还包含 w 的二次导数项;另一是在保持每个结点有三个参数的前提下采取其 它一些措施,如附加校正函数法、再分割法等。现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二种加以介绍。
调整它们的大小,使得 ∂w ∂n 在各个边界中点的数值等于各个边界两端结点 ∂w ∂n 值的平
均值,也即使 w 在各个边界的法向导数 ∂w ∂n 成线性变化,因此两端的法向导数值就能唯
一地确定它了,从而使相邻单元交界面上的协调性得到实现。
按原来非协调位移函数计算得到的各个边界中点的 ∂w0 ∂n 值可表示如下:
(4.7)
上式所表示的位移函数是完全满足协调性要求的,而且对原来位移函数 w0 的完全性是
没有干扰的,因为在常应变(即常曲率和常扭率)的情况下,校正函数项恒为 0。 现在的问题是能否找到上述校正函数,回答是肯定的。例如
ε 23
=
(L1
+
L1L22 L23 L2 )(L1
+
L3 )
(4.8)
或
ε 23
以上所述两种建立协调元的方法,都是以位移 w 作为唯一场函数来设计板单元的。总 的来说位移函数比较复杂,且各自还存在一些固有的缺点,近年来的研究工作已提出很多不 限于以 w 为位移场函数的板单元。这些将在以下几节中进行讨论。
155
153
图 4.2
二、多结点参数的协调元
多结点参数是指结点参数中除 w 和它的一阶导数 ∂w ∂x , ∂w ∂y 而外,还包含 w 的二
阶导数,甚至更高阶导数。这里仅以 21 个自由度和 18 个自由度的三角形单元为例,说明这 种单元的一些特点。
图 4.3 所示的三角形板单元,与总体坐标平行的x,y坐标系的原点放在单元的中心。位 移函数采用x,y的完全 5 次多项式,其中包含 21 个待定系数,可以用 21 个结点参数的条件
=
L1L22L23 (1+ L1) (L1 + L2 )(L1 + L3 )
(4.9)
152
可以检验,它们是满足校正函数要求的,即在全部边界上函数值等于 0;在边界 12 和
13 上一次导数等于 0;在边界 23 上 ∂ε23 ∂n 是二次变化的。现在只要令
φ23
=
ε 23 (∂ε23 ∂n)4
(4.10)
为使叠加校正函数后的位移函数在各边界中心的法向导数值等于两端结点的平均值,应 有下列方程
[Y ]{δ }e = [Z ]{δ }e +{γ }
(4.5)
从上式得到
{γ } = ([Y ] −[Z ]){δ }e
(4.6)
这样就得到经校正后的位移函数表达式
w = [N e ]{δ e} + [φ23 φ31 φ12 ]([Y ] − [Z ]){δ e}
就达到我们的目的。其中 (∂ε23 ∂n)4 是 ε23 在边界 23 中点 4 的法向导数值。类似地,还可
以得到φ31 和φ12 。
关于四边形协调板单元的构造,最简单方法是利用三角形单元的组合,如图 4.1 所示。
图 4.1
关于这类协调单元的性能,可以指出,其优点是在保持三个结点参数的条件下单元协调 性的要求可以完全满足,因而保证了有限元解的收敛性,即在单元尺寸不断减少时,解能单 调收敛于精确解。但在实际计算中单元尺寸总是有限的,因此计算结果常常使结构表现得过 于刚硬。现以简支方板承受中心集中载荷为例,采用不同的三角形单元(其中有些单元在讨 论中未涉及到)进行计算,图 4.2 上给出中心挠度的误差和网格单元数的关系。其中误差是 计算结果与解析解相差,N 是 1/2 边长的单元数。从计算结果可见,对于同是 9 个自由度的 三角形单元,非协调元(2)(3)较之协调元(5)、(6)有更好的精度的收敛性。
决定。现在的情况是每个角结点包含有 6 个参数,即wi,(∂w ∂x)i ,(∂w ∂y)i ,(∂2w ∂x2 )i , (∂2w ∂y2 )i ,(∂2w ∂x∂y)i ,(i = 1, 2, 3) ,另外每个边界的中结点有一个参数,即 (∂w ∂n)k , (k = 4, 5, 6) ,由此共有 21 个条件正好用以确定 21 个待定系数。单元刚度矩阵、载荷向量
154
次变化的 ∂w ∂n ,所以边界上 ∂w ∂n 也是协调的。
图 4.3 需要指出,边界中结点的出现一般是不希望的,这是因为通常都是采用直接法求解有限 元的线性代数方程组,边界中结点的出现将较多地增加方程组的带宽,在计算上是不经济的, 因此又出现 18 个自由度的板单元。它的位移函数仍是 5 次多项式,角结点仍各有 6 个结点
(4.2)
⎧⎪⎪⎛⎜⎝
∂w0 ∂n
⎞a ⎟⎠4
⎫ ⎪ ⎪
⎪⎪⎛ ⎨⎪⎜⎝
∂w0 ∂n
⎞a ⎟⎠5
⎪⎪ ⎬ ⎪
=
[Y
]{δ }e
⎪⎪⎪⎩⎛⎜⎝
∂w0 ∂n
⎞a ⎟⎠6
⎪ ⎪ ⎪⎭
(4.3)
(4.1)式中校正函数项在各个边界中点法向导数的数值是
{γ
}
=
⎧γ ⎪⎨γ
1 2
⎫ ⎪ ⎬
⎩⎪γ 3 ⎭⎪
(4.4)
次变化,只由两端结点的 ∂w ∂n 值不足以唯一地决定它。现在设想能找到分别和各个边界
相联系的校正函数,例如和边 23 相联系的校正函数φ23 ,它具有如下性质:
(1)在全部边界上φ23 = 0 ;
(2)在边界 12 和 13 上法向导数 ∂φ23 ∂n = 0 ;
(3)在边界 23 上 ∂φ23 ∂n ≠ 0 ,按二次变化;
Hermite 多项式作为位移函数,但是这种单元不适应一般几何形状的结构。而一般四边形板 单元除取三角形组合的方法而外,直接建立全单元的位移函数也比较复杂。
利用多结点参数的协调元,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取得好的结果,但是由于总的自由度较多, 表达格式复杂,故计算费用较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于结点参数中包含 高阶导数,如果相邻单元材料性质不同或厚度不同,则保持结点位移高阶导数的连续性,就 不可能保持结点上力矩的连续性,因而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