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制备方法和性质。
2.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和危害,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化学理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解、实验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复习化学式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然后,我会详细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性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此外,我还会结合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2.强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总结二氧化碳和一奏曲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例如,我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化学性质等。同时,我会强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安全使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我可以提醒学生在使用含二氧化碳的饮料时要注意适量饮用,避免对身体造成不适。此外,我还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例如,我可以强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三)小组合作
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小组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小组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此外,我会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他们的共同进步。例如,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成果,并让其他小组提出改进意见。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2.讨论法: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问题引导法: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3)实验仪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可以引导学生自制实验仪器,如简易的气体收集装置、二氧化碳传感器等,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2.拓展建议:
(1)开展家庭小实验:鼓励学生利用家庭常见的物质,如醋和小苏打,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实验。通过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难点:
1.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结构的深入理解。
2.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解决办法:
1.对于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就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的一种物质。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
二、学情分析首先,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已经了解了很多的二氧化碳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等;其次,从学生的心理上分析,总是希望通过自主的探索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思路设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创造问题情境,整堂课围绕一瓶可乐展开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应用到生活当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本堂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2.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是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相互交流,使学生产生兴趣。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2.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六、教学准备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蜡烛等。
七、教学过程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然后学着(不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然后学着请同学们参照书上自己(与仔细回忆我们是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并请同学们做一做实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应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讨论情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生活实例引入:以碳酸饮料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实验现象展示:通过演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如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4.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应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三篇
篇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
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
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
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
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篇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九年级化学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感受新知过渡:CO2的用途虽然不少,但是空气中的CO2是否越多越好?太多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1、影响人体健康2、增强温室效应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119页表6-1,了解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标对人健康的影响,思考问题:学生长时间在紧闭门窗的教室学习,会不会影响学习效率呢?展示:温室效应学生完成学案相应问题。
教师引导,培养学生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教师总结后汇总。
学生很容易想到温室效应。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影响学习效率。
学生展示答案。
学生交流低碳做法。
PPT展示温室相应加剧引起的极端天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展示PPT“煤气中毒”观看视频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感悟生活收获新知过渡:煤气中毒,提出问题:引起煤气中毒的是哪种物质?引出一氧化碳,PPT展示一氧化碳百度词条,认识一氧化碳。
学生回答:一氧化碳学生阅读并总结、展示有关一氧化碳的性质:PPT展示网络百度词条“一氧化碳”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对一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进行归纳,容易被学生接受。
提出问题:从一氧化碳的百科词条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氧化碳的哪些信息?提出问题: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过渡:为什么使用煤炉容易引起煤气中毒呢?展示图片资料,提出问题:回顾我们前面的学习,思考煤炉中常发生哪些化学反应?教师引导:使用煤炉就产生一氧化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呢?进行总结:安装烟囱,注意室内通风等。
1、通常情况为无色无味的气体,2、难溶于水,3、密度比空气略小。
4、有毒性。
学生书写方程式,展示答案。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总结预防煤气中毒的方法。
PPT展示图片“煤球炉中的化学反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掌握一定的自救措施。
观看视频探究新知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引导学生总结,展示图片。
化学方程式:CO +学生描述现象:CO燃烧时火焰呈蓝色,放大量的热。
展示图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对生活经验进行总O2 点燃 CO2用途:用作燃料,如管道煤气。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用途。
2.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3.能够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用途。
2.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教学难点:1.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和化学品:电饼铛、石灰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入二氧化碳的概念:请学生回忆一下,其中一个实验中是通过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的气体,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引导学生回忆“二氧化碳”)2.引导学生探讨酸和碳酸盐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酸和碳酸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酸和碳酸盐反应,我们能得到什么?”3.引出一氧化碳: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与碳有关的气体?”Step 2: 二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用途1.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使用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密度等。
并引导学生发现二氧化碳的一些特点,比如它是无色、无味、密度较大的气体。
2.讨论二氧化碳的来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二氧化碳在哪些环境中会产生?”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通过教学课件或图片等,向学生展示二氧化碳的一些常见用途,比如用作植物的养分、饮料中的气泡等。
Step 3: 一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和危害1.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使用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一氧化碳的性质,比如它是无色、无味、密度较大的气体。
2.讨论一氧化碳的来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一氧化碳在哪些环境中会产生?”并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
3.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通过教学课件或图片等,向学生展示一氧化碳的危害,比如中毒的危害、对人体的影响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二氧化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想和小组讨论,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2)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示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
(2)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准备多媒体,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检验相关性质所需仪器。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讲述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讲授新课板书二氧化碳(一)物理性质活动探究:倾倒二氧化碳现象: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现象:塑料瓶变扁了分析:CO2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1.977 g/L)比空气大;为空气的1.5倍3.溶解性: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4.干冰的升华:气体C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干冰在常温常压下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制冷剂。
放映干冰升华的录像:解释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
讲解:如果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水蒸气就迅速冷凝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
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奥秘。
(二)化学性质1.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与水反应活动探究:反应方程式:跟水反应:CO2+H2O===H2CO3碳酸的分解:H2CO3===CO2↑+H2O3.与石灰水的反应:CO2+Ca(OH)2===CaCO3↓+H2O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讨论:为了使抹石灰浆的墙壁尽快干,人们常常在室内生个火盆,这是为什么呢?那为何在刚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答: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当生炭火盆时,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Ca(OH)2接触,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水,刚开始时由于有水的生成,而且来不及蒸发,所以看上去墙壁反而潮湿,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掉,墙壁就干了,整个化学方程式为:C+O2===CO2CO2+Ca(OH)2===CaCO3↓+H2O(三)CO2对生活的影响1.作灭火剂: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
九年级化学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所需的器材,如试管、酒精灯、石灰水等,并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
4.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作用:温室效应、碳酸化等
-一氧化碳的危害:空气污染、人体中毒等
5.实验室安全操作和意外事故处理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佩戴防护用品、遵守实验规程等
-意外事故处理:灭火、中毒、割伤等
6.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关系
-气体体积的计算: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应用
10.教学总结与拓展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点
-核心素养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设计一份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制备和应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讲解方式:结合教材内容,采用PPT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进行讲解。
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提问并解答学生疑问。
3.实验操作(10分钟)
实验目的:制取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观察其性质。
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包括装置搭建、实验过程观察等。
安全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鼓励学生参与有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科学实验或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及性质;2.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检验方法;3.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应用及危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检验方法;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应用及危害。
三、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和化学品;2.准备课件和PPT。
四、教学过程1. 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及性质1.介绍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味淡、不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的气体。
2.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大于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碳酸。
2. 二氧化碳的制备和检验方法1.介绍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碳酸盐酸和酸的反应法;–重碳酸钠和酸的反应法;–碳酸钙和酸的反应法;–金属碳酸和酸的反应法。
2.介绍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用钙化学方法检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aCl2和Na2CO3,若生成的CaCO3有气泡,说明有CO2。
3. 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及性质1.介绍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介绍一氧化碳的性质:–密度小于空气;–可以燃烧;–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CO2。
4. 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检验方法1.介绍制备一氧化碳的方法:–还原二氧化碳法;–还原碳酸盐法。
2.介绍检验一氧化碳的方法:–用吸收剂法检验:将一氧化碳通入浓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CO32-离子,加酸后可以得到一氧化碳。
5.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应用及危害1.介绍二氧化碳的应用:–在保护环境方面,二氧化碳能够用于控制酸雨的生成;–对于影响健康的昆虫,如苍蝇、蟑螂等,二氧化碳可以作为杀虫剂。
2.介绍一氧化碳的应用:–一氧化碳在生产方面,可以作为还原剂和加热剂;–在治疗方面,可以用于治疗一些心脏血管疾病。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设计了具有实践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开展互评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优点。这种反思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章节教学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如:“二氧化碳是如何影响地球气候的?”“一氧化碳为什么会导致中毒?”“如何检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2.培养学生严谨、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懂得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践行科学精神。
3.通过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运用生活化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踪迹,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带来的危害;再如,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性。通过这些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提高他们对本章节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以课本为依据,详细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生成途径、用途及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它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教学设计思路]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
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
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
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
例如: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1)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提出一些问题;(2)分别向空气、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会有什么现象?(3)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案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授课人汤高辉学校抚州市临川七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性质、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和检验。
3.掌握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现象和原理。
4.能够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二氧化碳的性质。
四、总结提升
1.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感受,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二氧化碳的制备、性质和检验内容。
2.提问:二氧化碳还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二、自主学习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个性化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3.动手能力强:经过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和检验。
4.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5.环保意识:学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现象,如汽水冒泡、灭火器使用等,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好奇心,进而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主要应用领域。
3.掌握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性和防护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主要应用领域。
2.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性和防护方法。
三、教学难点1.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性和防护方法的详细了解和学习。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 二氧化碳1.1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它不支持燃烧,是一种不活泼的气体。
•它可以被碱性溶液吸收生成碳酸盐。
1.2 制备方法•碳酸盐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通过加热碳酸氢盐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1.3 主要应用领域•用作饮料中的起泡剂。
•用于灭火器中的灭火剂。
•用于保鲜食品和饮料中的气体。
•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2. 一氧化碳2.1 来源•燃烧不完全时产生一氧化碳。
•工业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
•车辆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2.2 危害性•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很难被察觉。
•吸入一氧化碳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血红蛋白缺氧。
•长期吸入或大量吸入一氧化碳会导致中毒,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2.3 防护方法•室内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使用燃气设备时要确保烟道通畅。
•切勿在密闭环境中使用燃气设备。
•定期检查家庭煤气管道是否漏气。
1.教师主导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二氧化碳的制备和一氧化碳的危害性。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氧化碳的防护方法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布置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测试学生对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二氧化碳实验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一氧化碳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1.CO2与水的反应。
2.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引入: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状态:固体--干冰舞台效果、人工降雨、制冷剂密度: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法收集溶解性:可溶于水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作灭火器(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纸花实验)CO2+H2O===H2CO3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4、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CO2+C===2CO(吸收热量)三、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二氧化碳的用途(1)促进植物的光和作用(2)制冷剂(3)人工降雨(4)温室肥料2、温室效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2CO+O2===2CO2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你知道中毒的原理吗?在试管中加入新鲜鸡血(加入抗凝血剂),然后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
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3.一氧化碳有剧毒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3.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4.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1.如果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1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分子概念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课程。
本课题内容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这两种气体的特性,掌握它们的制备方法,认识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气体的性质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能熟练进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和性质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和性质实验的操作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器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装置、实验仪器、药品等。
2.教学课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操作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什么是气体?气体有哪些性质?然后引入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对这两种气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节化学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以及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但对其性质和危害性的认识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危害性。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危害性。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和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样品、烧杯、试管等。
2.准备PPT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3.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接触过这两种气体?它们有什么特点和用途?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危害性,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呈现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和处理一氧化碳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教学设计思路]
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
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
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
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
缺乏深思的习惯。
例如: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1)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提出一些问题;(2)分别向空气、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会有什么现象?(3)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案
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授课人汤高辉学校抚州市临川七中
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对实验的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增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交流、分析、总结。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仪器、药品仪器:广口瓶、长颈漏斗、导管、集气瓶(两个)、装有高低蜡烛的烧杯、烧杯、小型喷雾器、镊子、塑料瓶、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酒精灯等。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稀醋酸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你们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只是由别人告诉你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请学生观察和闻气味。
并简介闻气体的方法。
(探究活动:提出探究任务1):
①向有两支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引导学生思考猜测):
(1)“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从集气瓶中倒入烧杯中?”“你有没有见过气体能倒来倒去的?”
(2)“如果我真的能把二氧化碳倒下去,你猜想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两支蜡烛同时熄灭,还是哪支蜡烛先熄灭?
(提出探究任务2):
②分别向空气、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会有什么现象?
提问: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你们还能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于水么?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让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并引导其他学生去评价这些设计。
(提出探究任务3)
③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会有什么现象?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化学方程式。
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教师要求学生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强调:常用这一反应来检验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小结: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投影: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布置作业:家庭小实验: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施,把实验的结果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从老师口中获知。
(生活中的事例)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汽水(碳酸型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二氧化碳使人窒息死亡(举例"死狗洞",并介绍有关知识);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
猜测: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学生回答: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大多数):能
部分学生有点疑惑,不敢肯定能不能。
生:蜡烛熄灭。
学生各种说法都有。
学生很专注地观察,当观察到的现象与他的猜测一样时,非常的兴奋,并自觉交流。
生思考后回答:不变。
当学生观察到瓶子变瘪了,很惊讶,觉得怎么会这样呢?随即在小声讨论。
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总结结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准备如何实施,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学生实验: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学生猜测: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水、二氧化碳本身、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
学生抄写、记忆
学生积极回答,显得很兴奋
学生思考、讨论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使学生回忆所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使学生感到迷惑或兴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
学生因为有自己的猜测,都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会很专注地观察。
并引发自觉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的设计。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通过赞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达到加深和会书写化学方程试的目的。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达到课后复习的目的。
[板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物理性质]
2、CO2密度比空气大。
[物理性质]
3、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化学性质]
4、CO2能溶于水。
[物理性质]→制汽水
5、CO2+H2O==H2CO3 [化学性质]
6、CO2+Ca(OH)2==CaCO3↓+H2O[化学性质]
(常用此反应来检验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