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自然辩证法概论(2015修改版)概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希腊,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苏联,自然辩证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和发展的统一体,包含着各种矛盾,并以矛盾的解决和发展为动力。
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是自然界运动和变化的源泉。
矛盾的解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即矛盾的双方相互制约,不能无限发展;二是转化,即矛盾的双方通过斗争和调和,达到新的状态和形态。
例如,水的沸腾是由于水和热之间的矛盾,水被热蒸发。
矛盾的解决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和变化。
自然辩证法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通过对自然界的研究和认识,可以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手段。
同时,自然辩证法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人类应该以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方式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及概要重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及概要重点(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课件内容:P11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P27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自然观:1、史前神话自然观;2、希腊自然观;3、中世纪神学自然观;4、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P8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P8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见参考教材:40-41P8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 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02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过程
自然界中的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自然界存在的基础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 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创新中的指导作用
指导科技创新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强调科技与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要求科技创新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指导科技创新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如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 效的工具。
以自然辩证法为指导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02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人类主观能 动性的统一,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哲学基础。
03 环境保护的实践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深化和 发展。
自然辩证法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01
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认识到环
境的内在价值。
02
自然辩证法指导人们从整体上把握环境问题,提出综
合性的解决方案。
生命和进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命的存在为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进化则是生命适应环境和 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命和进化共同构成了自然界中生机盎然、不断发展的有机世界。
03
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分析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与积累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制造到古代文明中的农业、天文、数学等领域 的初步发展。
自然辩证法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 值。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与精华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第一节自然辩证法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1.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即人类通过科技研究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2.研究内容⏹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主要阐述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
⏹科技方法论:人们对科技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科学技术观: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的看法。
阐述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3 学科性质⏹哲学类⏹哲学概括的基础:各们具体学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历史渊源1.古代的自然观:朴素的自然观(1)内容: A探讨世界的本原,一致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性本原构成,哲学家们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B 宇宙万物是运动变化的,根源诉诸于自明性。
C 运动变化遵循规律。
D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最高理想和目的不是去行动,不是去控制自然,而是静观,即深入到自然中去,领悟自然的奥秘和创造生机。
(2)特点:整体性直观性模糊性猜测和思辨性2.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和方法论(1)形成: A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生产力水平是机械论自然观形成的基础。
B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极其获得的巨大成功使机械论自然观走向成熟形态。
(2)表现:A力是改变物质状态的原因,机械观提出外因论;B用力解释一切自然现象;C物体质量不改变,机械观认为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无质变;D牛顿力学得出严格的用数值表示机械因果性的公式,可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
机械论认为这种单义的决定论是决定论的唯一形式(3)哲学概括为机械自然观的发展推波助澜3.自然观的世界图景及特征: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A 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B 决定性必然性可预测性 C 还原性 D 可逆性E 简单性要点:A自然界是不变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从哲学上说,哥白尼学说摒弃了神创论的宇宙观, 是向宗教神学发出的挑战书,它不仅标志着自然 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从根本上动 摇了中世纪以来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实现了 自然观念上的根本变革。
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标志经典力学体 系的产生 ·笛卡尔:动物是机器 ·霍布斯宣称,所谓生命,不外是肢体的一种运动,由其中 的某些主要部分发动,犹如钟表中发条和齿轮一样;心脏 无非就是发条,神经无非就是游丝,而关节不过是一些齿 轮,它把动作转递给整个躯体。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人与动物相比,只不过是比动物 “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人与动物“只是位置的 不同和力量程度的不同,而绝没有性质上的不同。”从而 把人简化为一种没有灵魂的自动机。
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 作用
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它运用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展开对自然界、科学技 术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的探讨。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又是一般与个别、共 性与个性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之 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与最高层次的哲学相比较, 可把它归属为亚层次。 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 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第二讲 自然观
什么是自然观? 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不同的人,因其知识和经验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自 然观。 代表性最广的自然观,来自对该时期科学成果的概 括和总结。
一、人类自然观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于自然的认识,也 产生了不少系统的自然观。归纳起来人 类自然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古代朴素自然观, 17 、 18 世纪机械唯物 主义自然观, 19 世纪马恩创立的辩证唯 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老师重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内容要点♦ 1 古希腊的情况----ACADEMY的来历♦ 2 英国、法国代表不同的科学体制类型♦ 3 德国,研究型大学出现,SEMINAR、科学实验室出现;美国,大学中系、研究生院的建立,工业实验室的建立法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俱乐部式)英国美国:分散型法国俄国:集中型♦ 4 中国科技体制:五大主力军,重大科技计划(863)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中央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地方研究机构国防科研机构♦5、科技政策分为两个部分,三个核心问题两个部分:(1)为了科学的政策(Policy for Science):为了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科技政策(2)通过科学的政策(Policy through science):通过利用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为国家目标服务的科技政策三个核心:(1)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国家战略层次;发展计划层次;管理实施层次)(2)科学技术资源的分配:科学技术资源及分配的基本原理和依据(3)对科学技术的规范和控制制度6、科学技术的奖励制度《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主要观点科学应该服务于人类健康、公众社会福利,和国家安全;政府应该支持科学研究,保证科学自主和独立。
♦7、1963OECD发表《科学和政府的政策》提出科学活动的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8、“市场失效” 、“系统失效”市场失效:单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某些科技领域的最优资源配置,竞争的市场不是投资基础研究和最佳机制,必须由政府来支持必须由政府来调控和支持。
系统失效:创新体系中各要素的不匹配或过窄的专业化所形成的制度刚性、信息不对称以及要素流动等问题所形成的系统失灵(创新系统中各组织之间接触贫乏、一些组织缺乏或绩效不好,或法律规则等阻碍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缺乏企业家精神等。
)♦9、对科学的认识:三螺旋模型:政府、学术界与产业界♦10、1956四大紧急措施:四大紧急措施(1956——“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11、自主创新三种类型: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12、科学家职业化:法国♦13、科学共同体结构:金字塔模式♦14、科研基本规范:默顿4条♦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15、不端行为:FFP♦伪造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剽窃plagiarism♦16、1897“科学”一词由康有为译自日语,1905废除科举制度及意义♦17、PUS: 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1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方针:“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19、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进乡村♦20、四进社区:“科教、文体、卫生、法律”进社区♦21、传统中医药的四个特征:简simple、便convenient、廉cheap、验valid♦22、科学家的角色顺序:研究、教学、行政管理、鉴定和评审♦23、科学界的最高奖励是承认♦24、国家科技奖励,最高科学技术奖。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概论绪论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逻辑体系,了解自然辩证法创立、发展的历史线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科学理论思维和科技实践的能力,增强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自觉性,提高贯彻我国科技政策的自觉性。
自然辩证法(德文Dialetik der Natur)主要是由恩格斯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讨论科学和技术中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对人类活动造成了哪些影响,连同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人力求把这门课程当作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来讲授,避免将其庸俗化。
哲学思想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核心,不管是科学智慧和人文智慧,都不过是这些思想的实践理性。
在过去的二十世纪中,长期把科学与技术放置于工具理性的地步,严重地忽视了人文思想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严重地忽视了科学与技术中的伦理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于从事科学与技术工作的学者在参与科技与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包括人文智慧对于他们创造力源泉的作用。
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和科技工作者的关系,好比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两者相互影响,水乳交融,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但是,人文智慧究竟是如何影响科学家与技术家们的思想与心智的,尤其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这一点,仍然是不清楚的。
有一点,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共识,那就是没有繁荣昌盛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在内,是不可能有繁荣昌盛的科学与技术的。
三个问题:1.什么是“自然”?2.什么是“辩证法”?3.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什么是“自然”(nature)?辞源学:自己、本己的状态,和人为、人工相对。
日常用法:“大自然”、“不自然”、“自然而然”西方:“本性”-“生长”-“本原” -“原则”-“自然物之集合”中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有两种含义:1. 自然事物的总和或聚集2. 事物的本然状态,或非人为、非人工的状态2.什么是“辩证法”(dialectics)?辞源学:辩论、证明的方法●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对立产生和谐”●芝诺的辩证法——“阿基里斯与乌龟”●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对话和辩论●康德的辩证法——二律背反●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辩证法:正、反、合●马克思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有四种含义:1. 辩论、证明或寻求真理的方法,即辩论术2. 一种思维方式: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思考问题3. 人与社会的存在方式:历史辨证法4.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辩证法总之,是人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反映。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内容提要及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要求和教学要点)导论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内容;认识自然辩证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0.1自然辩证法及其学科地位0.1.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哲学学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不断丰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0.1.2 自然辩证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相并列。
作为重要分支,自然辩证法集中研究和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层次,是具有相对性的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都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二者具有密切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
自然科学各门类运用特殊方法研究自然界的特殊领域以探索其探索特殊规律。
而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界进行总体考察,研究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研究要以自然科学为中介,植根于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实证研究。
自然辩证法指导自然科学研究,具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与历史上自然哲学有理论渊源联系。
古代和近代的自然哲学包含一些合理思想和观点,创立自然辩证法也吸取了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合理因素。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是一种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哲学思潮,包含了丰富的科学内容和不少合理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应当而且可以吸收和借鉴其合理因素。
但自然辩证法与它们在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上有着原则区别,自然辩证法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2015修改版)
(按照2013年大纲重新整理的,知识点都是大纲中内容,有很多觉得没用的可以不用背了,但鉴于中特的坑,还是都整理出来了。
感谢不知道是哪个前人整理的详细资料~加油!——呆兔子)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相邻学科:自然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高级形态、核心)。
当代形态:系统、人工、生态自然观。
科学技术观:以历史形成为基础,分析科学技术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其发展模式和动力,进而概括其规律。
是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统一。
概括升华科学技术研究中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社会建制、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创新观——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特征。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并汲取辨证法,综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的;2. 列宁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自然辩证法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当尊重自然 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自然辩证法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倡节能 减排、低碳生活等环保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 保护相协调。
推动科学技术健康发展
引导科技伦理建设
自然辩证法关注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 题,引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伦理 观念,促进科技活动的健康发展。
促进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 进步,提高国家竞争力,同时强调科 技创新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对生态 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https://
REPORTING
• 自然辩证法概述 • 自然界的辩证法 •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 人类社会的辩证法 •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意义
目录
PART 01
自然辩证法概述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中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 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自然 观、科学技术观的统一。
会。
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01
经济结构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负责生产和 分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 需求。
政治结构
02
03
文化结构
政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负责制 定和执行法律、政策,维护社会 秩序。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财富,负责传 承和发展人类文明,满足人们的 精神需求。
人类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讲解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
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
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
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
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
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
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
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
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
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
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
自然辩证法重点(天津大学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重点(天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目录:重点:前三章;四个辩证、四个创新以下内容以PPT为基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定义2、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的定义第一节形成思想渊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出题概率相对比机械高)1、观点2、特征:猜测性3、作用:思想渊源、理论基础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定义1、思想渊源:法国的唯物、德国的唯心2、主要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3、作用:继承了...克服了...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节发展(即三观,不出这题的老师就是无知——老师原话)1、三观的定义(三个类比着记)2、三观的意义(记一个就好,三个都差不多,时间不够就不记)3、三观的关系(特别重要)第二章科学技术观(从此章开始,每章PPT第一页必须掌握,因为是纲领)第一节马恩的科技思想1、基本内容<1>科学、技术的定义<2>科技与哲学的关系: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二节本质与结构1、本质特征:<1>科学的: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
<2>技术的: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第三节发展模式及动力纵向、横向、总体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是社会生产生活需求,内部动力是科学争论与竞争。
(换成科技也一样理解)第三章科技方法论(本章PPT第一页)第一节辩证思维四个基本要素的定义(理解记忆)第二节创新思维(重点,要理解)1、收敛与发散2、逻辑性与非逻辑性3、直觉与顿悟4、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第三节数学与系统思维(看看小标题就好...)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技术活动的方法很容易考工科生啊...切记切记)(Ps.这里我引用一个大学霸的总结,大家可以借鉴一下)核心:辩证思维基本原则:辩证法(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理论要素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辨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分析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 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考察 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和社会 的关系、规律,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及其 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 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4.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1)自然辩证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 (2)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突出了中 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 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 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 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 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 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 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 术及其发展规律。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 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 方法。
三、历史发展
1、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 社会条件: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自然学科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
最新成果。 哲学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
2. 自然辩证法形成之前,人类曾以自然哲 学的形式,达到对自然自发的唯物主义和 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 早期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直观、 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力学为模式解 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然其本质 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 学的特征。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要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要点教育部统编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绪论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二、本课程主要内容三、学习目的、方法第一篇自然观第一章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第二节: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第三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新旧自然观的交替阶段第四节:近代机械自然观第五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第一节:物质观第二节:运动观第三节:时空观第四节:发展观【自然观的复习思考题】一.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二.具体思维和理论思维的关系?三.什么是理论思维模式,科研人员为什么要有正确的理论思维模式?四.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五.为什么近代会形成机械的自然观?六.机械自然观给科学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七.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什么必然代替机械自然观?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九.现代自然科学理论怎样解决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指引的不可逆方向和达尔文进化论所指引的不可逆方向的矛盾?十.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科学的认识这种关系的现实意义?第二篇科学观(科学技术观)第一章自然科学的性质和特点第一节:什么是科学第二节: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第三节:自然科学的认识属性和基本特点第四节:自然科学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第二章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第三章科学劳动与科学工作者【科学观的复习思考题】一.自然科学有无阶级性?根据是什么?二. 什么是科学? 科学、哲学、神学三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三.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什么?四.为什么说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为什么说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五.客观事实、经验事实和理论事实的区别?六.科学研究工作的分类结构一般指什么?研究它们有何实际意义?七.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如何表述?八.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九.什么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问题?十.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的不同学派的观点及评述。
第三篇自然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什么是自然科学方法论第二节:方法研究的三个层次第三节:不同学派的方法论观点第四节:自然科学方法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第五节:科学方法的体系结构第二章科学思维的元方法第一节:感知第二节:抽象第三节:联想第四节:科学语言第三章科学问题第一节:科学研究的起点和科学问题的形成第二节:科学问题的结构第四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节:观察第二节:实验第三节:机遇第四节:转移第五节:理想化第六节:模型第七节:模拟第八节:数学第九节:公理化第十节:科学理论发展的必然途径——假说第五章科学理论第一节: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第二节: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言第三节:科学理论的组成与结构第四节:理论的评价第五节:科学理论的功能第六节:科学理论的逻辑体系和表述方式第七节:科学与客观世界: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科学方法论复习思考题】:一.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各个时期的特点?二. 科学问题的逻辑结构及其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你想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中学习什么知识?为什么?自然辩证法概论是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完备严整的科学体系。
其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在这些分类中我想对其中的自然哲学中自然的系统性写出自己的一点点学习心得。
什么是系统?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部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成份或单元。
系统的特性是整体性和层次性,系统之所以是一个整体是其要素之间相互组合构成的一个有序、复杂的整体,同时一个大的系统也有时包括许多小系统,这样系统之间具有了层次性,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系统一定是有某种需求,像我们的人体看做一个大的系统,那么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等就是人体大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的小系统,人体的构成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
下面就针对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一点简单的分析:1.系统和要素是事物的普遍属性系统的基本特征在于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具有其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如果各种对象、事件或过程没有内在地联系成整体,只是杂乱无章地偶然地堆积起来的机械集合体,就不能称之为系统。
要素的基本特征在于,它们是各各离散的,但是只有就它们参与整体性联系或就它们结合起来而构成整体或总体而言,它们才是要素。
因此,不能把通常的或任何意义下的分离开的各别事物或过程看作要素。
基于上述,由于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同时系统与要素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系统,由新的社会代替就的社会也就是系统结构功能的变化。
人类认识史上同样存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我们所学的科学知识也就是一个系统学科,各个分支之间的有效融合构成要素。
2.系统和要素之间是对立同一的辩证关系系统和要素是相互依存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系统以要素为前提,没有要素就形不成系统,形成了,一旦离开要素,系统就不复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2013年大纲重新整理的,知识点都是大纲中内容,有很多觉得没用的可以不用背了,但鉴于中特的坑,还是都整理出来了。
感谢不知道是哪个前人整理的详细资料~加油!——呆兔子)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相邻学科:自然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高级形态、核心)。
当代形态:系统、人工、生态自然观。
科学技术观:以历史形成为基础,分析科学技术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其发展模式和动力,进而概括其规律。
是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统一。
概括升华科学技术研究中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社会建制、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创新观——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特征。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并汲取辨证法,综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的;2. 列宁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建设创新型国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关键。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科学技术总结。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 主要观点:自然界本源是物质;自然界无休止变化;生物是进化的。
2. 主要特征:整体性和直观性、思辨性和臆测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等。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1. 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2. 不能满足民众需要,被民众理解3、不能科学的说明自然界,凭直觉与思辨认识世界。
(四)向机械唯物主义过渡: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而上学)(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1. 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微粒构成;2. 自然界有绝对不变性。
3、各种运动都是由固定规律表达的4、自然界安排受上帝支配5、形而上学思维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分立存在。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 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 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1、以机械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自然界是先在的历史的自然界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3、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4、用辩证思维方法认识自然界。
特征:实践性、历史性、辩证性、批判性(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古希腊哲学2、德国古典哲学(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实现了自然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批判了形而上学与经验论,实现了唯物性、辩证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辩证统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性、历史性)3、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4、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实践活动、社会科学由自然科学发展而来)5、称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一)系统自然观的观点与特征(✩✩✩)观点:1、自然界以系统方式存在(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与随机性)2、系统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3、自然界演化不可逆(分叉&突现)4、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特征: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二)系统自然观的作用(✩✩✩✩)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自然界客观实在性与系统性、循环演化性、时间与空间上统一性);2.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思维方式发展了辩证思维方式,促进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统一);3.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价值关系是系统关系);4.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实践关系是系统关系、决定了人与自然界关系上午演化、实现了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二、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一)人工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观点: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创造的系统自然界,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2、人工自然界和人化自然界均来自于天然自然界,相互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演化;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创建生态型人工自然界4、人工自然界通过自我复制、催化、反馈进行着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告急的演化。
特征:主体性(人)、能动性、价值性。
人工自然观追求主体和客体、能动性和受体性、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值之间辩证统一,旨在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二)人工自然观的作用(✩✩✩✩)1. 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
(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2. 实现了唯物论、辨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
(论证了主体和客体、能动性和受动性、自然界和人类史、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值的辩证关系,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能动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特征);3. 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统一(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尊重人文价值,强调和谐共存)。
三、生态自然观(与中特结合)(生态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规律)(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观点: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3、通过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实现人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特征: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二)生态自然观的作用(✩✩✩✩)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人和生态系统和谐发展)3. 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价值观念和素为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走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建设各个方面)(三)三种自然观之间关系(✩✩✩✩✩)1、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都坚持人、自然界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研究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分别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思维方式;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3、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分别为其他两方面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认识论前提、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考虑。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构成,总体趋势上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现代技术: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构成,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以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矛盾为直接动力,科学进步为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1、它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是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总结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个人不觉得是很重点的内容)(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二)科学的分类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因:生产(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历史起推动作用,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1、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3、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