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a2696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9.png)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月夜忆舍弟⑴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583205bceb19e8b9f6ba14.png)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月夜忆舍弟唐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d6fc7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5.png)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诗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释义】弟弟都各在一方,已经没有了家无从知道各自的下落。
【点评】兄弟间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心中。
【鉴赏】兄弟几人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彼此之间也没有消息,家早已经不存在了,兄弟的生死也难以预知。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由于安史之乱,诗人避难秦州,其弟三人杜颖、杜观、杜丰皆分散各地,相互之间不通消息。
在这兵马倥偬的年月,诗人因闻戍鼓,见孤雁独飞,而引起忆弟之情。
此句写出了兵荒马乱的年代,诗人对分散各地的兄弟的担忧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
【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一个清冷的夜晚,耳畔传来了单调的更鼓声,不由让人的心绪也变得单调、沉闷了。
一位孤单的满怀愁绪的诗人,此时正月夜独坐,头脑一片空白。
蓦然响起的更鼓声刹那间惊醒了他,突然,他感到了一丝清冷,猛然意识到,又是秋令时节了!在这样一个夜晚,伴随沉闷的更鼓之声,诗人感到了分外的寂寞。
这不,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偌大的天地似乎只有诗人自己孤单地呼吸着寂寞的空气。
不! 不只他一人! 还有秋雁呢! 听,那不是它们欢快的鸣声么! 可再凝神细听,诗人倍感孤寂了! 那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凄楚地鸣叫,一声声,都敲打在了诗人本已孤寂的心上! “我”又何尝不想对你略加挽留了,可只怕我们的相互抚慰只会平添几分凄恻啊!这样的寂寥,这样的冷落,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仅仅是因为“我”的寂寞心绪么?不! 是频仍的战乱,它阻隔了行人来往的脚步,阻断了本可频传的音信,更扼杀了太多的生灵,让空气的每一个分子都饱含了凄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样冷漠与凄凉的氛围就更容易勾起旅人的思乡之情。
白露的夜晚,清露茫茫,一轮明月,朗照天空。
清露更添寒意,朗照的明月却显出几分“朦胧”。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30112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6.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1832f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2.png)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
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露水变白。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联的意思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满地,使人顿生寒意,孤身在外的游子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
后用来表达在异乡的游子月夜怀乡、思亲之情。
【译注2】从白露这一夜起,清露就变成寒凉的白露了;在异乡望明月,觉得还是故乡的月儿明亮啊。
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用以表达月夜游子怀乡思亲之情,或单用“月是故乡明”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赞颂。
◇多年没回家乡了,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感。
(谌容《真真假假》)【译注3】【鉴赏】今晚是白露节,月亮却是故乡的最亮。
“露从今夜白”一句中,“白露”原为节令,却被诗人拆开讲,情致顿显。
“月是故乡明”一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所写之景中: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这种写作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两句诗歌正常语序应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
诗人将词序调换,使得诗歌意趣横生。
后人常引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故乡的月夜清凉宜人,月光明亮。
[例]“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故乡的“凉月子”照着东海边的渔村农家,照着我家竹篱边那棵桂花树时,在淡淡的.桂子香气里,母亲的那辆纺车,也许又在“嘤嘤嘤”地吟唱,摇出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海浪吧。
(秦文玉《西海情》)二、用以形容月夜的思乡之情。
[例]特别是中秋节,素来称为团圆节,这是最易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一天。
他和妻子王承书,总要默默地在月下坐到夜半,望着天宇上,云纱笼罩着银盘般的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油然注上心头。
(韩静霆《祖国呵,在你的怀抱里》)【全诗】[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1ad41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78.png)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74183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1.png)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店铺带来以下内容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49980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e.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499a77b84ae45c3b358c73.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全诗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525179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3.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929a70b9d528ea80c779c8.png)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月夜忆舍弟·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古诗月夜忆舍弟的古诗
![[月夜忆舍弟·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古诗月夜忆舍弟的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c9e313d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7.png)
[月夜忆舍弟·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古诗月夜忆舍弟的古诗《月夜忆舍弟》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杜甫有四个弟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杜占随着地,其他三个散居在山东、河南。
这首持抒发了诗人对诸弟及家乡的怀念。
感叹由于战乱而造成的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
”月是故乡明”句,颇道人之思亲恋乡之意。
《李杜诗选》:”此二句妙绝古今矣。
其原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
”《杜臆》:”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1.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9daa42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e.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1] ,秋边一雁声 [2] 。
露从今夜白 [3]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 。
寄书长不达 [5] ,况乃未休兵 [6] 。
【注释】[1]戍鼓:戍楼夜时所击禁鼓。
断人行:谓宵禁戒严。
[2]秋边:一作“边秋”。
一雁:即孤雁。
古以雁行喻兄弟,说“一雁”,即暗喻自己孤独。
[3]“露从”句:谓今日适逢白露节。
[4]无家:时杜甫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老家毁于安史之乱,已无人,故云。
《月夜忆舍弟》全文及分析
![《月夜忆舍弟》全文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06928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2.png)
《月夜忆舍弟》全文及分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忧思的诗作,全诗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歌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戍楼上的更鼓响起,宣告着道路的封锁,行人断绝。
这一句描绘了战争时期的紧张局势和社会的不安。
而在这边地的秋夜中,一只孤雁的鸣叫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孤雁的形象常常象征着孤独和漂泊,这一声雁叫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经典之笔。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让人顿感寒意。
而在诗人眼中,即便普天之下的月亮都是同一个,但他却觉得只有故乡的月亮才是最明亮的。
这种感受并非是客观的事实,而是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使然。
因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牵挂,使得他觉得故乡的一切都是无比美好和亲切的。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愁苦。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诗人感慨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各地,由于战乱,连家都没有了,想要打听他们的生死存亡都无从知晓。
这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使得亲人离散,生死不明。
这种无奈和担忧让诗人的心情愈发沉重。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想要给弟弟们寄去书信,却常常无法送达。
更何况现在战争还没有停止。
这进一步强调了通讯的困难和局势的动荡不安,也反映出诗人在这种困境中的无奈和绝望。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描写边地秋夜的景色,烘托出诗人对弟弟们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
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加深。
从一开始的环境描写,到对故乡的思念,再到对亲人的牵挂和对战争的谴责,一气呵成,真挚动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亲人离散的真实写照。
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在战争中的痛苦与无奈。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ad187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b.png)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饱含深情、意境深沉的诗作,全诗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荒凉冷落的边塞秋景。
戍楼上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这两句营造出一种压抑、寂静的氛围,“断人行”三个字,生动地写出了战争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生活的艰难。
而那一声孤雁的鸣叫,更是增添了凄凉之感,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痛苦和思乡的愁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细腻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在这清冷的月夜,诗人触景生情,觉得眼前的露水都因今夜而变得格外洁白,而那高悬天空的明月,也只有故乡的才最为明亮。
其实,露水哪里有不同,明月又哪里有分别,只是因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使得他在心理上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痛苦和忧虑。
兄弟们分散在各地,家园也已不复存在,无法打听他们的生死存亡。
战争让亲人离散,生死未卜,这种不确定性和担忧让诗人倍感煎熬。
这里的“无家”不仅仅是指房屋的毁坏,更是指心灵失去了归宿,那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愈发强烈。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人想要给弟弟们寄去书信,却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乱还没有停止。
这反映了当时通信的艰难和战争的残酷,也让诗人的思念和牵挂无处寄托。
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亲人间的联系被无情地切断,诗人的无奈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杜甫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直抒胸臆,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思念。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30112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6.png)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写秋天的古诗词鉴赏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写秋天的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25540e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b.png)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写秋天的古诗词鉴赏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诗人杜甫书写的古诗词鉴赏吧。
【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57091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3.png)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忧思的诗作,全诗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幅边地秋夜的荒凉景象。
“戍鼓断人行”,戍楼上的更鼓响起,宣告着宵禁的开始,道路上不再有行人的身影,渲染出一种紧张、寂静的氛围。
“边秋一雁声”,在这深秋的边塞,一只孤雁的鸣叫划破了夜空,更增添了孤寂和凄凉之感。
这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烘托出战争时期边地的紧张与冷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可诗人却觉得还是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
其实,并非他乡的月色不如故乡,而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让他在心理上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这两句以景衬情,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感慨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各地,由于战乱,连他们是生是死都无从知晓。
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牵挂和担忧,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想要给弟弟们寄封书信,却常常无法送达,何况如今战争还没有停止。
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亲人之间的联系被阻断,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诗人在诗中既描写了边地的荒凉景象,又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谴责,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毫无雕琢之感,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如“戍鼓”“边秋”“露”“月”等,烘托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同时,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月是故乡明”,将故乡的月与他乡的月相对比,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的忧思层层递进。
从对边地环境的描写,到对兄弟分散、生死未卜的牵挂,再到对书信不达、战争未休的无奈和痛恨,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虑。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41ca9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c.png)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作者:杜甫3、诗歌体裁:五言律诗二、原文翻译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三、诗歌赏析11 意境营造这首诗开篇通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在战乱时期的忧思和愁绪。
111 以景抒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兄弟的牵挂之情融入其中。
白露的降临,明月的照耀,都勾起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112 情感真挚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兄弟分散、生死未卜的担忧,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这种亲情的牵挂和对战争的无奈,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12 对仗工整全诗在格律上对仗工整,语言精炼。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不仅在音韵上和谐优美,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21 反映社会现实此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122 主题深刻整首诗以“忆舍弟”为主题,却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更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离散,使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人文关怀和历史价值。
四、诗歌影响1、文学价值《月夜忆舍弟》作为杜甫的经典诗作之一,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化传承这首诗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表达亲情、思乡之情的重要作品,不断被后人传颂和引用,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五、总结《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绘和对兄弟亲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和平、团圆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原文
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1]
词句注释
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2-4]
白话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
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5][6]
作品鉴赏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6]
点评
《诗人玉屑》: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而用之,盖如此则语崚而体健,意亦深稳矣(《麈史》)。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
《李杜诗选》:此二句(按指“露从”一联)妙绝古今矣,原其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四字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文选》真母头哉。
《唐诗归》:钟云: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露从”二句下)。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浅浅语使人愁。
周珽曰:……结联所谓“人稀不到,兵在见何由”也。
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莫,存亡难保,伤心断肠之语。
令人读不能终篇。
《杜臆》:只“一雁声”便是忆弟。
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伹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瀛奎律髓汇评》:何义门;“戍鼓”兴“未休兵”。
“一雁”兴“寄书”。
五、六,正拈忆弟。
纪昀:平正之中,自饶情致。
无名氏(乙):句句转。
“戍鼓”是领句,突接“雁声”妙。
《茧斋诗谈》:“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
诗之贵炼,只在字法颠倒间便定。
《读杜心解》:上四,突然而来,若不为弟者,精神乃字字忆弟、句里有魂也。
……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两地皆悬。
《杜诗镜铨》:凄楚不堪多读。
起突兀(“戍鼓”二句下)。
[7-8]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