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二次修改意见
课时
3
授课人
科目
语文
主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诗史”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望岳》: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感受诗人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3.《石壕吏》: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材分析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教学设想
教法
三主互位导学法
学法
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
教具
黑板、多媒体
课堂设计
1.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的情节。
2.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3.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第5~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第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石壕吏》写作者投宿到石壕村时,有官吏夜晚来捉人,老翁被迫逃走,老妇上前申诉战争给自己一家带来的灾难,但凶残的官吏并不同情老妇,还将她带走去服徭役。天明以后,作者只好与老翁告别。
板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25《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2、背诵诗三首3、探究学习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课程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感受背景杜甫(712—770年)字子美。
是唐代的大诗人,号称“诗圣”。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二、学习《望岳》1、播放视频,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组朗读交流,力求达到诵读程度。
3、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览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明确: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4、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教学设想
教法
三主互位导学法
学法
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
教具
黑板、多媒体
课堂设计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由于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因而被称为“诗史”。同学们曾经读过一些这位大诗人的作品,本课我们将学习他的三首诗,看看他的诗在写作上有哪些变化。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六句极写泰山高远之极,末两句更进一层,发出高唱: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是作者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小结。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登岳的意愿。这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板
书
设
计
望岳远望
整体形象——参天耸立近望
泰山美景——秀美高大细望
山之景物——幽深神秘愿望
凌云之志——高瞻远瞩
由望到想
教学反思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成黄昏与白昼。
中间这两句写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割”字尽现其锐。这是近望。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这两句为遥望,写泰山给诗人的感受——空阔可括尽天地。
(一)《望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知识链接】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自主学习】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4、根据课下注释,同学们理解文意能自己用语言说出来!【合作探究】《望岳》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解释6、诗歌名句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说出是那一句并加以赏析:《春望》内容、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一、课文赏析1.话说《石壕吏》中的诗人杜甫的名篇《石壕吏》里写到四个人物,吏、老妇、老翁、诗人,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
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到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
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
诗人何以如此沉默?我想,这是因为他除了沉默以外很难有别的选择。
一味同情民间疾苦反对抓壮丁吗?这时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数十万人马已兵败邺城,正准备在河阳与叛军作拼死的决战,如果再吃败仗,国家的前途将不堪设想,所以非补兵源不可,哪怕多一个炊事老太也好。
那么就拥护“吏夜捉人”吗?作者也不忍,人民群众已经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这一家的牺牲尤其惨重,怎么好再来抓人?作者处于两难的境地,实在无话可说。
如果杜甫是一个完全“惟上”的俗吏,那么事情就很简单,他可以向这一家人讲大道理,动员他们要爱国,要以大局为重;如果杜甫是一个一般的所谓人道主义者,他可以不管国家大事,一味高唱同情民间疾苦、为民请命的高调。
然而杜甫既非居于庙堂,也非江湖处士,而是一个小官,他已被赶出朝廷,新的职务是华州司功参军,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君与民这两头他都要顾及,当二者难以兼顾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无计可施,于是他就在这巨大的痛苦中无可奈何地沉默了。
2.《石壕吏》,现实主义的典范《石壕吏》是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达到了高尔基所说的“现实之客观的描写”的地步,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将主观的评价寓于客观的叙述之中。
这首诗中,诗人是在场的,却始终没开腔,只是如实地据事直书,让事实本身说话,通过事实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可怜可恨自在其中。
第二,用自传体。
这是一首叙事诗。
但就它记载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个生活片断这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作者自传中的一页,一篇日记。
用自传体,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利用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畜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古诗五步教学法。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内容预览: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
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案

温馨提示此材料是教师讲课的教案,学生的学习的学案,上课时的笔记,课后的复习资料,请同学们装订保管,教学案发给学生后,请通过研读课本资料并在同学或老师帮助下完成,并达到能讲的水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三、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助学资料:(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
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开元盛世”开元(公元713—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
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
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是唐朝一次地方割据视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因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史称“安史之乱”。
这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教学流程】(一)、学习前两首一、导入新课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相关的语言,了解作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
背诵《望岳》并加以赏析。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通诗意抽学生叙述诗意: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一、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期背景,明白得每首诗的思想情感。
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明白得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体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培育学生酷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依据教学目标一、二、3制定【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期背景,明白得每首诗的思想情感。
2.初步鉴赏体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体味诗歌的意境。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把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到效。
教学方式:朗诵教学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领会诗歌的丰硕内涵和精美语言,积存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二、朗诵而且背诵全诗。
3、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朗诵而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包括在诗作中的思想情感和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进程:一、预习•自学一、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二、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斗胆地揭露了那时统治集团的腐朽,普遍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因此,被称为“二、研讨学习:1.学习《望岳》1)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2)检查预习情形3)整体感知a、朗诵诗歌。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拍感。
b、分组朗诵交流,明白得诗歌的意境美。
4) 探讨赏析《望岳》a、试探讨论,这首诗歌描述了泰山如何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能够看出来?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那时什么缘故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d、合作探讨: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如何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朗诵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有感情地朗诵并能默写三首诗歌;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岳
一、导入。
二、作者回顾: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代表作如“三吏”“三别”。
三、诵读全诗
(1)教师泛读(注意诗歌的停顿、字的发音以及感情的流露)
(2)找学生读并做适当的点评。
(3)集体大声读
四、诗歌赏析:
1、整体感知——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是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
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
四句实写,即言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
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
仰望而为之开阔。
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话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
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2、重点赏析:
(1)“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总结: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五、背诵比赛。
六、集体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凝望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品及背景简介:
三、诵读全诗
(1)教师泛读(注意诗歌的停顿、字的发音以及感情的流露)
(2)找学生读并做适当的点评。
(3)集体大声读
(4)抽学生背诵
四、诗歌赏析:(2句重点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好诗含蕴之丰富。
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小结:
《春望》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五、比较阅读:《望岳》《春望》(从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上着手)
板书设计: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二、诵读全诗:
(1)教师泛读全文:
(2)学生自由读:
三、整体感知:
1、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并将不懂得语句画出来。
2、理一理故事情节: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3、请同学们复述这个故事。
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四、诗歌赏析:
1、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
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
“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
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2、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
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4、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5、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五、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六、拓展延伸: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情节社会现实
开端(1)——暮投、捉人残暴、无情、令人发指
发展(2)——吏呼怒,妇啼苦(对比)战争的灾难
高潮(3)——致词、对话、老妇应征
结局(4)——独别老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