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2)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7f1022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3.png)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习得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自己的自我概念,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特点和个性的主观认识。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外貌、性格、能力和角色等各个方面的理解。
自我概念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行为和决策,还与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社会化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企业组织中,个体从小就开始学习与他人互动、合作和共处,从而了解到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和责任。
例如,在家庭中,孩子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交习惯。
在学校中,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了解到自己的学业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而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
其次,社会化促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进一步塑造了自我概念。
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对于他人具有独特的能力或特点,这种比较和竞争刺激了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影响了个体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在学术竞赛或体育比赛中,个体常常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这种经历可以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塑造了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此外,社会化还通过社会认同的形成影响了个体的自我概念。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个体经历社会化过程后,会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认同。
这种认同既包括个体对社会价值观念、规范和期望的认可,也包括个体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系。
例如,一个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了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他会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我概念,同时与学校群体产生情感联系。
不可否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也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和压力,这些因素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36047bf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6.png)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的内涵与发展自我又称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自我意识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一)生理的自我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对身体的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
一般认为,婴儿要到2岁零2个月以后,才会认识自己在镜子里的自我形象,大约与此同时,开始学会使用“你”这个人称代词。
具体表现在个体知道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外貌,声音等个体信息。
(二)社会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时期又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
这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即到13至14岁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
具体表现在个体寻找和确认自己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角色,与他人的关系等。
(三)心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这个阶段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
这期间,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
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主观化时期。
心理自我包括个体的智力,情绪,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意志行动,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切跟自我心理发展相关的内容。
自我探索——我的形象在觉知到自己的存在后,我们由外到内的进行自我探索。
现实中呈现出来的自我的形象叫做现实自我,而除外之外,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自我,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现实我和理想我会产生差距,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会让我们产生心理矛盾。
看清现实的我,描摹理想的我,并看到两者的差距,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探索——我的品格我们看到了外在自我的形象,还要继续深入,去寻找内在自我,寻找我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个人品质,先天禀赋,个人价值观等。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4d86bf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c.png)
-社会化定义 socialization 常⽤定义 ⼀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技能、适应社会⽣活的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然⼈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每个⼈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童社会化 的社会⾏为规范、准则内化为⾃⼰的⾏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类特有的⾏为,是只有在⼈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弗洛伊德的话说,社会化就是个⼈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从⼈格发展和社会互动⾓度定义 ⼀个⼈获得⾃⼰的⼈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从⼈格发展⾓度来说,社会化有⾃我完善的过程和功能。
通过内化他⼈的态度,来认识“⾃我”,并按其他⼈的⼀般期待来调整⾃⼰⾏为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我”是⼈格的重要部分,⾃我完善包括:对⾃⼰⽣理、⼼理状况的认识;对⾃⼰和他⼈、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我”观念重要,对⼈有着推动、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注】关于⼈格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可参考下⾯有关章节。
社会互动⾓度来说,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 社会化不仅对个⼈的⽣存发展是⾄关重要的,⽽且对社会的⽣存和有效运作也是如此。
只有当⼀个社会的成员⼀起⾏动共同⽀持、维护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才会⽣存下去,所以每个社会都塑造成员的⾏为来达此⽬的(⾓⾊承担)。
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当⼈们感觉到⾃⼰想做的正是社会期待的,这期待也地满⾜了社会的利益和要求的时候,(学习、领会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地位的⾓⾊期待)社会化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
社会化的强制性和⼈的能动性、⾃由:尽管社会化带有强制性,尽管我们的⼈格主要由社会来塑造,但社会化并未排除个⼈⾃由。
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成⼈可⾃由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也就是可以选择),或者⼒图改变社会(也就是可以创造)。
类似的定义还有: 个⼈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际互动,产⽣个⼈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个⼈⼼⾥,成为个⼈价值观与⾏为的准绳,此⼀过程谓之「社会化」. 从⽂化的⾓度定义 社会对个⼈的⽂化教化和个⼈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过程。
2-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2-社会化与自我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50e3832caf45b307e871979c.png)
地方(我的家乡),我们的劳动成果(我的论文)
为什么所有物能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所有物具有象征功能,能反映个人的风格、 身份,它们帮助人们定义自己。所有物及 时地延伸了自我。
个体会赋予所有物特殊的意义,投入情绪
我们的自我感远远超越了我们的身体,还包括我们 所称为“我的”物体和实体。
精神自我(心理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 2、社会角色 3、自我、身份与自尊
社会化
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 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 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 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学习潜力
1.1社会化的必要性
1.2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与人自身的能力有关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
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 过程。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关系:二者是同步进行,同时
实现的
社会角色
什么是社会角色(P117) 社会角色分类 社会角色扮演 角色失调
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广义的自我意识包含三个子系统
自我认知:狭义的自我意识即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自尊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感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 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 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对客体我的认识)
“自我意识比真实自我对于个体行为及人 格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罗杰斯
A person’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o am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1a717f5f705cc1755270985.png)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社会化一、概述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
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
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大约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神经网络,没有脑的智能作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一)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2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2节 社会化与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9502ff232af90242a895e51f.png)
涉及的问题: 婴儿的情感、态度和倾向是怎样形成的? 怎样使孩子正常的成长? 青少年行为受到哪些影响? 家庭、学校和大众传播工具对于处于青春 期的人有哪些影响? 青年人如何处理好婚姻和家庭关系? 怎样做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准备? 个人在工作单位内如何处理好于上级、下 级或同事之间的个关系? 怎样使自己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人到晚年如何对待退休?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生理自我 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 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 识到自己的存在。始于出生第八个月,三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这阶段大致从三岁到十三四岁,社会自我处 于自我的中心。 3.心理自我 这阶段需时十年,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 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和特 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 化整体。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 ,即 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
3.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 符号,只能无意识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 角色,学习其态度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 的角色,将他人行为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 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 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 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 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14910d4004a1b0717ed5dd39.png)
大众传播工具:对人的行为方式具有暗示导向作用。
如现代爱情剧在泛滥为儿童的爱情意识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用。许多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服饰、发型通过电视 媒体的作用为青年人的模仿创造了条件。
10
第三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不同民族文化的同质性:如每一种文化中都强调待人接 物要讲礼貌
不同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如美国文化强调个性、中国强 调集体性。
家庭: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影响到一个人的 待人处事方式的形成、性格的形成、道德意识的形成、 风俗习惯的了解等。
9
学校:为一个人进入社会作知识的准备、纪律观念形成、 集体意识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形成。
21
3 控制自我 ? 使自己发生某种行为 ? 制止自己发生某种行为
? 控制自我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称为 自我掩饰。为了获得好的印象和不得罪 他人往往掩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22
? 四、自我意识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 自我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自我意识高于客 观自我则自傲、反之则自卑)
? 自我意识对自我表现的影响(自我意识过高则 行为冒进、反之则行为退缩) The end
7
自主性因素:个体对环境刺激的选择性(选择不同伙
伴、不同群体、不同信息等) 自主性对社会的作用: 1、影响对社会化内容的认识 2、影响社会化的自我导向(积极导向和消极导向) 3、影响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设计
8
二、外在途径:
社会文化:存在于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总和。衣食住 行,吃喝玩乐、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 风俗习惯等。
12
伍德( 1989 )对社会比较理论的发展:不同的动 机有不同的比较方式。
最新二社会化与自我
![最新二社会化与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e5e380a0f46527d3240ce0e0.png)
消极完美主义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生理自我—对躯体认知,占有、支配和爱护, 8个月至3岁左右完成
❖ 社会自我—3岁至13、14岁,独立性形成之 前,以社会期待行为
❖ 心理自我—青春期至成年,10年左右,重点 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的主要因 素),独立性形成,强调自我价值和理想
❖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至30年
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
❖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为了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可预见的
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 。
按角色的功能划分,前者是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商人,发 挥效率功能;后者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的角 色,如教授,主要发挥社会公平功能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划分,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 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如演员;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只是
❖ 2、角色领悟 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 的行为并塑造自己。如、中国式好孩子(按成年人期待 调整自己的行为)
❖ 3、角色实践 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实际表现角色的过程。(中国社会 化角色实践环节缺失)
四、角色失调
❖ 角色失调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 遇失效。
❖ 1、角色冲突 个体不同的角色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感到的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教师权威、朋友平等; 角色内冲突-母亲无我、自己爱己;
5、自我概念的测量
❖ 高顿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概念定性测量的方 法——“我是谁”。这种测量简单易行。要 求被试者在六、七分钟内写出十五个“我 是谁”的叙述句。要求他们:这些句子是 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你思考 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 逻辑关系。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ea0f59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0.png)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特点和能力的理解和意识。
而社会化则涉及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动、适应社会规则和期望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了个体在社会中形成自己自我概念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又互相影响的概念,它们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反馈。
这些反馈涉及到他人对个体言行表现的评价,塑造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
例如,一个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而一个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则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因此,社会化的环境和他人的反馈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次,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其社会化过程。
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直接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自信或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那么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避免与他人互动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那么他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展示自己。
因此,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他在社会中的互动方式、关系建立和社会角色扮演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相互关系还体现在社会标签和身份认同的塑造上。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被社会赋予各种标签和身份,这些标签和身份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人被认定为拥有某种职业身份,他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受到这个身份的影响,比如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或者是一个专业的人。
同时,个体对这些标签和身份的认同程度也会塑造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
这种认同过程既是社会化的一部分,也是个体自我概念的表达和建构。
总之,社会化和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馈来塑造自己的自我概念;而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社会心理学—2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心理学—2社会化与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d33a0dde43323968001c92b9.png)
– 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期待引起的冲突(现有教育 制度下的学生 )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2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 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9
二、身份
• 身份: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 我认同。 – 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 处境身份是异变的
• 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 学生是一种地位身份,学生角色是家长、教师和公 众对他的行为的要求和期待。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 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1) 职能性 (2) 扮演性 (3) 多重性
角色扮演:个体根据自己对各种
(4) 固定性
社会角色的理解,按照这些角色要
求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社会角色比角色扮演者 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5
社会角色(social role)
方法:哑剧表演、独白法、角色互换、镜像法、心理剧、 空椅子法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1
四、角色失调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来自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 遇失效。
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
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 利进行。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3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 应的心理状态。 –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https://img.taocdn.com/s3/m/8e067229a8956bec0875e36e.png)
教育心理学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01PART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THE HEADLINE(一)自我意识1.定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
2.产生机制: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现起来的。
THE HEADLINE(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比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和行为等;另一个是客体的我,即被察觉到的我,比如,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我长大当大老板,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对自身的觉察。
资料拓展:米德把自我分为“客我”(me)和“主我”(I)。
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
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取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
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影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
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它以主体姿态出现。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它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它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
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
THE HEADLINE3.自我的成分: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是
![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是](https://img.taocdn.com/s3/m/81d46dc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64.png)
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是
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类。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
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和缺乏信心。
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2)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3)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也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2)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2)](https://img.taocdn.com/s3/m/9a0cd63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a.png)
-⾃我体验是⾃我意识在情感⽅⾯的表现。
⾃尊⼼、⾃信⼼是⾃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尊⼼是指个体在社会⽐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信⼼是对⾃⼰的能⼒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产⽣的⾃我体验。
⾃信⼼与⾃尊⼼都是和⾃我评价紧密联系在⼀起的。
⾃我调节是⾃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对⾃⼰的⾏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
它包括⾃我检查、⾃我监督、⾃我控制等。
⾃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加以⽐较、对照的过程。
⾃我监督是⼀个⼈以其良⼼或内在的⾏为准则对⾃⼰的⾔⾏实⾏监督的过程。
⾃我控制是主体对⾃⾝⼼理与⾏为的主动的掌握。
⾃我调节是⾃我意识中直接作⽤于个体⾏为的环节,它是⼀个⼈⾃我教育、⾃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我调节的实现是⾃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
⾃我意识的调节作⽤表现为:启动或制⽌⾏为;⼼理活动的转移;⼼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动;动作的协调⼀致等。
⾃我意识的形成 每个⼈对⾃⼰的意识不是⼀⽣下来就有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
⾃我意识是在与他⼈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对⾃⼰的看法和评价⽽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中⼀直进⾏着。
每个⼈都是⼀个⼼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平是逐渐提⾼的,当我们对⾃⼰的认识达到以下⽔平时,我们对⾃⼰的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识到⾃⼰的⾝体特征和⽣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进⾏的⼼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
每个⼈给⾃⼰的画像从⽆到有,从差到好,⼤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理⾃我(⼜称物质⾃我)是个体对⾃⼰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配感爱护感。
⼈们有时把⽣理⾃我发展阶段称为⾃我中⼼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约在⼀岁末的候,⽛⽛学语的⼉童开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指是⾃⼰的,这样就把⾃⼰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名词解释
![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5b42a9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6.png)
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特征、能力、行为和价值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身进行感知、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自我意识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认知,还包括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角色和责任的认知。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1. 自我概念的建立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它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建立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反馈来认识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2. 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社会化对自我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形成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社会期望的认知。
3. 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对个体的自我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的自我意识模式。
在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他们会接受到特定的社会化教育和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三、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自我意识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决策和人际关系。
以下是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1. 自我评价和自尊心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对自己的特点、能力和行为进行评价。
通过对自己的评价,个体可以形成对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肯定和尊重,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自我定位和角色认同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角色。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学校、工作等不同社会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形成对这些角色的认同和理解。
3. 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进行反思和调节。
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0473e02eff9aef8941e0671.png)
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它为儿童 提供了一个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互动对象的场所。 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 础上与同伴交往。这使其成员产生较高的心理 认同感。 2.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上相近, 并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内容,极少带有 强制的性质,它往往是在其成员对个人的社交、 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之中自然而然地实 现的。
(二)社会化的类型
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 化。它主要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 使儿童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 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与观点, 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预期社会化 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 扮演的角色。
早期社会化
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 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 务、扮演新的角色等,在比较顺利的社会过程 中,新近学到的东西对原来已经学到的东西加 以补充、改组,并融为一体。 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 反向社会化 递给年长的一代。 。 再社会化 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 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 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文化是在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 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 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 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文化对人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文化对人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 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 准则 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 社会联系
(2)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 )认知加工。 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 程,并从中建立自身的认知体系。 (3)角色扮演。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学 )角色扮演。 习过程,个人能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社 会对该角色的期望,并形成与此期望相 一致的行为模式。扮演真实角色;扮演 假想的角色;暂充当某一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2)
-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
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
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
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
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
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自我意识的形成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
着。
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给自己的画像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又称物质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
人们有时把生理自我发展阶段称为自我中心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大约在一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以后儿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进一步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会感到困惑。
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你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此时,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
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
童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
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义。
当儿童在3岁左右,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时,说明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
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人的自我意识从此萌生。
儿童掌握人称代词比掌握名词困难得多,代词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我“一词可与每一个人相联系,运用时必须要有一个内部转奂过程。
例如,母亲问孩子:“谁给你的糖?“孩子应该回答:“阿姨给我的糖。
“而不能说成“阿姨给你的糖“。
儿童要能完成人称代词运用中的这一内部转换,没有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一定的区别和把握,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关于自己内心的意识,像成人一样地沉思内省还是不可能的。
2.社会自我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
这个阶段称为社会我阶段。
3.心理自我(又称精神自我)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
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引起别人的
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
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
这时我们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与他的心理自我发展的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的。
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能够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
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1.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
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
我们不妨自己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他观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寻找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质,将其归类。
你描述的维度越多,你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