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及其对策摘要:通过对班级授课制的历史起源分析,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理论研究,分析其历史发展和优缺点,提出要保持教学单位合理性。

关键词:班级授课制局限性教学单位合理性

以孔子创办私学和苏格拉底讲学为标志,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最初的教育形式都是个别施教,教师聚众讲学,到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率先总结历史教育经验,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再到赫尔巴特的进一步改进和充实,使其迅速在全世界推广,为西欧的工业革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适应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为劳动人民接受教育创造了机会,普及了知识,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原来的普及教育向现在的终生教育发展,原来的单一智育目标向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育观念等的发展。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发展。

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发表,真正总结了16世纪的欧洲学校里出现的教育经验,首先对班级授课制这种新的教学组织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为普及教育,他大力提倡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显著特征就是多、快、好、省,它能适

应普及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其优越性更是个别教学无法比拟的。后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清楚、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基本定型,最后,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理论,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清代同治元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在《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后,在全国开始推广。[1][2][3] (二)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是学生人数、教师、教学内容及时间场所都基本固定,教学程序化,教学目标及要求统一化。

1.学生固定。按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通常是由30-50人组成。

2.教师固定。学校按教师的业务专长和工作能力分配教学任务。教师对所教学科全面负责。

3.内容固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学生传授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多科进行,交叉上课。

4.时间固定。有统一的教学日历,每天的课业相同,有统一的作息时间表,保证课与课之间的衔接。

5.场所固定。教室、实验室都是相对固定的场所,学生的座次也是相对固定的。[2]

(三)班级授课制在教学过程中的弊端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班级授课制也愈发凸显其不适应性。

1.班级授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的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3.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4.缺乏真正的集体性。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都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都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如果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比喻为齐步走,那么再形象不过了,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核要求,想跑的跑不起来,想慢的又慢不下来。这种不顾学生客观上存在认知差异的“齐步走”教学模式,使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又“吃不了”。不利于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同时,班级授课制采用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

教学模式已经经历了几百年,显然不是很适应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2][3]

二、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便于管理,计划性强,教学效率高。

1.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上课,克服个别施教手工业式的弊病,一个教师教几十个学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

2.班级教学按教师所学专业实行教学分工,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教学班中,学生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4.班级授课制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劳逸结合,各科教学交错进行,有利于统一教学要求,目的性、计划性强,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3]

三、班级授课制要保持教学单位合理性。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育的发展从原来的注重数量、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创造性人才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代学校的重要目标,随着教育开放化、活动化趋势的增加,过大的班级规模就愈加凸显其不适应性:(1)不适应现代化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趋势;(2)不适应现代化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3)不适应现代教育开放的潮流。

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学单位过大,教师难以有效地管理学生,

班级授课中顾此失彼,秩序混乱,教学质量必然低下。教学单位过小,则难以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对于学生而言,教学单位的合理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单位过大,学生被老师关注的机会就变少,师生交流的时间和次数也因此会减少,不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很容易出现填鸭式和一言堂的现象,导致学生失去课堂的主体作用,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思考和培养创造力的发展。而教学单位过小,甚至是单独教学,固然可以是教师的精力减少分散,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要在45分钟的课堂上,百分之一百的集中精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失去学习兴趣,并且在上课的讨论过程中,缺乏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容易使学生或骄傲自满,或自暴自弃。不容易开展全班性质的讨论,如诸葛亮会等,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情感,不利于儿童的社会性生活。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尽可能地弥补难以因材施教的缺陷,满足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就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不足,控制教学单位合理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