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王维在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生字词的记忆与运用: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和运用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加强记忆和实际应用。
-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学生对王维及其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可能感到陌生,难以将诗歌放入历史语境中去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使至塞上》这一章节。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维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生字词、修辞手法以及王维的边塞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在边塞风光中抒发的情感。
-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理解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运用的结构、用词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意象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生字词学习: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蓬、雁、胡、羌、汉、颜”等,理解其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认识唐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举例解释:
-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壮阔景象,理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时的情感投入。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

《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使至塞上》教案(精选11篇)《使至塞上》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精选5篇)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精选5篇)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使至塞上》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背景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被誉为“诗中的诗”,其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向人们展现了荒凉辽阔的北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故园的眷思和追忆之情。

本次课程将以这首诗为主要内容,探讨王维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对后代诗人的影响等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认识《使至塞上》这首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2.分析《使至塞上》这首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3.探究王维的创作对后人的影响和启迪;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流程1. 王维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1)王维生平概况•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诗人、画家、官员,字摩诘,号润州,祖籍陇西合水(今甘肃),出生在湖北襄阳世家。

•王维居处在文学和艺术的高峰时期,是唐代最杰出的文艺巨匠之一。

•王维画竹技艺精湛,被誉为“唐竹派祖师”。

2)王维的文学特点•描写细腻、追求典雅,主张“意境超绝,清新简逸”。

•清新淡泊,回归真实。

•崇尚儒家伦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 《使至塞上》的意境和表现手法1)《使至塞上》的意境•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描绘了草原的广阔、孤寂和雄壮,是对边疆生活和风景的真实反映,也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旷达胸怀和壮志凌云的风范。

2)《使至塞上》的表现手法•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邃内涵的结合。

•运用夜色、寒风、空旷等手法,突出大自然的广阔和荒凉。

3. 王维的创作对后人的影响和启迪1)王维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王维的诗歌具有清新高远、飘逸空灵的特点,深得唐代宫廷文学和江南诗派的喜爱。

•王维以诗入画,画竹后以诗句命名,为后世所希叹。

2)王维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王维推崇性情真、以达意境为诗的源头。

•王维从自我创作积淀中发掘乡土文明的瑰宝,表述了故园之爱、人生之思的情感。

4. 学生阅读和欣赏在讲解和分析之后,给学生时间阅读并欣赏该诗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说课稿)》精品获奖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说课稿)》精品获奖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又双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使至塞上》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王维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将士的豪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重点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案例展示了王维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中。
-在艺术特色分析方面,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如何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边塞风光,理解其以景寓情的手法。
-在主题思想理解方面,通过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王维如何在边塞诗中融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意境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中的抽象意境,如“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意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古诗知识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7.应用拓展: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边塞文化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本节课主要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包括以下内容: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韵律美、意境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王维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山水田园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描绘,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人如何将边塞风光与个人情感相结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其深层意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描绘风光相关的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诗句,模仿王维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使至塞上》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大家逐渐能够体会到王维笔下的边塞风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韵律的部分,尽管我通过朗读和讲解来强调,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知韵律,比如尝试用音乐来配合诗歌朗读,让韵律美加直观。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被某处风景深深吸引?”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维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3课《使至塞上》教案

第13课《使至塞上》教案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朗读体验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对诗歌的节奏、韵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将诗意运用到写作中仍感到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写作指导环节,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氛围,使得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产生了不少创意。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强化语言素养:加强诗歌朗读和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5.增进人文底蕴:了解唐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增进对古代战争、民族关系和地域文化的认识,拓宽人文视野。
本教案将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分析诗句、讨论诗歌手法时,积极投入,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在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采用了情景代入、对比分析等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更合适的教学策略。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的诗篇。王维运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孤寂。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使至塞上》,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与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七个方面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设计及理念。

一、说教材《使至塞上》在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的12课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歌,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饱含着羁旅中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学生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三、说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六、说学法初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

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

方法定为: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 (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使至塞上》说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使至塞上》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唐诗五 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 首纪行诗, 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 了边塞生活,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 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 壮之情, 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3)讲解: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 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 ,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4)翻译: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 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3.文体知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 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 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 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初、盛唐时期多为昂扬奋发的格调,艺 术性最强,本诗为开元年间作者亲历所作。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感受唐代文人想要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2、反复诵读,正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由愤懑至欣喜的变化。 3.品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语言,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的意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语言, 体会诗中“大 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囫”的意境, 读出情感由愤懑至欣喜 的变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文本阅读与解析,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对比分析《使至塞上》与其他四首唐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的《春望》、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和李白的《将进酒》)在题材、情感、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掌握五首诗的文学常识和基本修辞技巧;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希望借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或许我还可以进一步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让问题更具吸引力。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王维的诗歌有一定的欣赏基础,但对一些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理解还存在困难。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互动和回答中,我感觉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但或许我还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漠孤烟直”和“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的重点意象和修辞。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四首唐诗来帮助学生理解王维的独特风格。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唐诗意象相关的主题,如“自然景观的描绘”或“边塞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王维《使至塞上》的文本阅读与理解: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新)部编版八上《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

(新)部编版八上《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八年级教材第三单元的12课里,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八年级学习,希望八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到达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根底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又双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拟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根底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直接导入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纠正。

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第二课时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说课稿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希望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赏析诗中优美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驱犊.( ) 白沙堤.( ) 萋.萋( ) 燕.然( ) 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薄.暮望( ) (2)徙倚..欲何依( ) (3)来从.楚国游( ) (4)仍怜.故乡水( ) (5)晴川历历..
( ) (6)芳草萋萋..
( )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
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针对这种情况应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
四、说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
的一些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2分钟)
二、预习检测: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5分钟)
三、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四、知识拓展(15分钟)
1、朗读三步走①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②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③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2、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纠正。

指导翻译的方法。

五、能力提升(15分钟)
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教师补充。

六、当堂检测(5分钟)
1、出示中考链接题加以巩固
2、背诵全诗
七、课堂小结(2分钟)
六、板书设计
情叙事:首联出使边塞景
由抒情:颔联内心抑郁由
事绘景:颈联塞外风光事
发叙事:尾联战事繁忙终
设计意图:
首联交代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

一句“征蓬”,借助这无力、无助、无奈的物事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到这里那愁苦、感伤的格调已经很明显了。

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可诗人的笔法还没完。

接着一句“归雁入胡天”又与断蓬枯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征蓬”喻诗人,是正比。

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颈联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

描绘了沙漠景象且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在广阔的景象中。

尾联以事作结,顺其自然。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所行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
所见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所感喜爱、赞美(最爱行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