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七章_图文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

1.1传者图像1、传者:即传布者,又称信源,指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
传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2、从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空间形态来考察,传者可分为:直接传者和间接传者两类3、根据传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角色特点来划分,传者可分为:普通传者和专职传者两类4、根据传者的传播对象的性质来划分,传者可分为人际传播中的传者、群体传播中的传者、组织传播中的传者和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四类5、传者的特性1)代表性2)自主性3)专业性4)机构性6、采访权也叫知察权或知闻权,是在法律认可的范围内,记者拥有为采集新闻信息而进行调查或访问活动的权利7、报道权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关心的信息的权利8、批评权指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9、编辑权指专职传者有权对信息进行编辑,即有权根据自己个人或所属群体及社会的需要、意见、主张、立场等,对信息进行取舍、修改和组织10、秘匿权又称消息来源保密权或取材秘密权、新闻来源守密权,指记者和新闻媒介有权利、也有义务,对新闻或消息提供者的情况实行保密,不向任何人提供有关他们的基本情况,也不得向任何人泄露他们所提供的文件、资料等11、安全保护权指要保证大众传播从业人员在本国或国外都能得到保护,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保证他们获得开展本职工作的最好条件12、版权著作权也称,是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对已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13、传者的义务1)不泄露国家机密、法庭秘密,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义务2)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的义务3)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的义务4)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5)与职业相关的契约性义务14、从职业的信息传播活动的角度看,大众传播的传者的契约性义务,可分为收集信息、制作信息、发送信息、收集反馈信息四个步骤15、对职业传者来说,应具备对有用信息的敏感性秉持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即收集信息,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2)准确性原则,即收集的信息需准确3)系统性原则,在手机信息时,需注意手机相关背景信息,不能“见木不见林”4)时效性原则,指收集信息必须及时,具有时效性5)相关性原则,即收集的信息,与收集的目的相关6)合法性原则,即收集的过程和手段必须合法1.2受者形貌1、受众:是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以及网络的使用者。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8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定义 ← 传播制度 → 媒介控制 ↓
↓
↓
↓↓↓
信源 信宿 符号 工具 反作用
多重结构(相对独立) 广泛联系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
社会传播
→ 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5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
基础)
附加刑补偿性排除性业务标准市场标准新闻价值新闻要素九种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伊里调查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观作为市场的受众基本观点麦奎尔观点受众的定义建立的基础局限性作为大众的受众观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三个方面的影响反论权意见广告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使用与满足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广播印刷电视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一种受众行为理论1喜欢知识竞赛的心理需求2收听肥皂剧的动机1读书动机2报纸使用形态麦奎尔的满足四种类型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评价1意义2局限性竹内郁郎的补充目的条件印象结果修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戈尔丁构成两个方面双重含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大众传播的效果和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影响的三个理论麦奎尔20世纪初30年代末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子弹论魔弹论传播流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宏观理论共同点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传播主体与传播技巧与传播对象与核心观点理论背景评价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缺陷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媒介技术与对社会发展生活的影响传播流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中介因素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补充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缺陷政治即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本章全章节重点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和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额挑战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的螺理论的点默旋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3培养理论的外围四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本章第一三重点记忆第二了解即可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只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传播媒介)ppt课件

❖ (1)关于媒介功能的媒介延伸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作用与传播信息无关,而只是延伸人体 及其功能。换言之,媒介不是传播信息的渠道,而是延伸人体 的器官。这也正是他那部奇书得名的原因。在他眼里,凡具有 延伸人体的东西都是媒介。比如,印刷文字是眼睛的延伸,广 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话是声音的延伸,电脑是大脑的延伸,衣 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等。
3、媒介环境:包括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大众媒介所描述、所传 播的事件通称为媒介事件,媒介事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 件的描述,是现实事件的影像,媒介事件与事件本身的关系正 如一个人的照片和这个人本身一样,我们经常通过一个人的照 片去认识这个人,同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是通过媒体事件 去认识世界。媒介人物也是如此,没有几个人能直接接触实际 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媒介折射的 现实人物的影像。
❖ (二)议程设置理论(agenda-setting)
❖ 1、含义:即媒介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人们谈论和思 考的问题。套用“你拍一、我拍一”的儿歌句式,议程设置就 是“媒介拍一,公众拍一;媒介拍二,公众拍二……” 如:媒介大张旗鼓地报道世界杯,使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 门话题,这就是媒介在社会舆论中安排了世界杯这个议程。 再如:清华大学刘洋“伤熊事件”发生后,很多媒介都大张旗 鼓地进行报道,有的还组织专家和受众进行讨论,一时间公众 围绕这一问题议论纷纷。公众之所以这么关心这一问题,并非 由于它真是当时最重大的问题,而仅仅是由于媒介给予它特别 的关注,这就是媒介为公众设置了“刘洋伤熊事件”这么一个 议题。 总之,媒介报道什么,公众便注意什么;媒介重视什么,公众 就关心什么,这就是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打个比方:媒介就 是会议主席,公众就是会议成员,主席安排会议日程,公众根 据他的安排来讨论。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PPT课件

授课:XXX
1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统一)社会信息 ← 传播 → 特点
开放性 子系统 自我创造
自完 双重偶然性
↓ 特点 ← 系统性 → 类型
传播障碍
↓ 结构 功能
↓ 制度 渠道
传播隔阂
↓ 无意误解 有意曲解
人内 人际 群体 组织 大众(5个特点)
马克思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传播观)
结构特点 ↑
定义 ↑
定义 ← 组织 → 组织传播 → 功能
上行 纵向 下行 横向
2021/3/25
组织内传播
组织外传播
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
↓
特点
形式 授课作:用XXX
信息输入活动 公关宣传 信息输出活动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7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媒介 → “便士报”特点;电视特性
↑ 定义 ← 大众传播 → 社会影响
2021/3/25
授课:XXX
5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基础)
↓
米德“主我与客我” 布鲁默“自我互动” 米德“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一种形式)
交流渠道,协作纽带 传承工具,发展途径
功能←
人际传播
→ 动机
渠道、方法
特点
↓ 意义丰富、复杂 双、互、反
定义 非制度化
获取信息
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相互认知
精神心理需求
↓
库利“镜中我”
2021/3/25
授课:XXX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传播效果

第二阶段 有限效果论
时间:1940年初—1960年初 观点:大众传播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 到媒介的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 约,而不是所谓的“威力无比,不可抗拒”。传播者的意图经过 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 强化。 代表性研究:两级传播论、态度劝服研究、比戈特先生的研究
传播学概论
第七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播效果
第一阶段 魔弹效果论 主要观点: • 魔弹论是传播研究早期的一种效果观念,它又名子弹论、枪 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等, 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 • 魔弹论的观点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 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议程设置论
主要观点: 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 了强烈的正比关系。即,大众传播媒介越是大量报道或重点突出某 个事件或问题,受众越是特别地关注、谈论这个事件或问题。 简而言之,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 gap)
主要观点: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 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 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 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 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 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 势。”
• 光辉泛化法:
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人们不经检查和验证就接 受或赞同这一事物。
• 转移法: 指将某一令人尊敬事物的权威、认可和威信转移到另一事物 上,以使后者更可让人接受。
• 证词法: 让某个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就某个给定的观点或项目或产 品或人物说好话或坏话。
• 平民法: 指某讲话者以他和他的观点来自“人民”(“平民”)为由, 试图让受众相信他们。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传播学概论课件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 组织
2、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 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受众) 4、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
属性 5、单向性很强 6、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有代表性的观点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2、 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娱乐功能 3、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说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麻醉作用 4、施拉姆的概括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乐观主义”的肯定态度和“怀疑主义” 的忧虑态度
• 乐观主义态度 • 怀疑主义态度 • 唯物主义态度
三、大众传播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 客观环境
环境认知 人的行为
• 客观环境 信息环境 环境认知 人的行为
(二)大众传播与信息环境
境的影响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 施拉姆的观点: 大众传播诞生于15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标志
是德国工匠古登堡使用印刷机和金属活字技术, 成功地印刷出了第一批油印的《圣经》
• 本书观点: 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
(1)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代表性事件是廉价便士报的出现;
广播
•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 广播
• 广播是在无线电通信的基础上发展的 • 广播的诞生过程: ①无线电波的发现 ②无线电传送信号成功 ③无线电传送声音的实现 ④电台广播的诞生 • 1920年美国的威斯汀豪斯公司取得了从事广
传播学概论-PPT

许静《传播学概论》 张国良《传播学总论》
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
第一节 何为传播
一 人类传播简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传播与信息
三 信息社会
第二节 传播学概述
一 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 传播学的学科架构
三 两大学派
四 精神交往论和马义传播观
传播媒介演进史: 保罗· 莱文森《软利器》
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 天主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 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及其 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 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 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 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 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 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哥伦布航海报道的第一篇印刷品是一份8页的小册 子,成为1492年的畅销书。拉丁文、法文、西班
牙文、托斯卡纳文版本相继印发,印刷品激起的对 新世界的兴趣难以遏制。
《软利器》
电子媒介,广义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
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手机等, 也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 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 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 后7分钟。”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仅有前11章)名: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翻译:李启,周立方目录序言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1) "传播"的含义------------------------- (2)传播的开端--------------------------- (5)语言的产生--------------------------- (7)文字的产生--------------------------- (10)大众媒介的产生----------------------- (14)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 (20)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25)传播的社会功能----------------------- (31)小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38)第三章传播过程-------------------------- (40)信息的性质--------------------------- (41)传播关系----------------------------- (45)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48)传播契约----------------------------- (49)传播行为----------------------------- (54)电路和行为--------------------------- (58)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62)第四章传播符号-------------------------- (65)符号的性质--------------------------- (67)非语言符号的性质--------------------- (74)第五章传播代码-------------------------- (86)语言符号和代码及沃夫--萨皮尔假设----- (89)语言的若干问题----------------------- (94)第六章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 (104) 广角镜------------------------------- (106)传播途径的几种型式------------------- (108)为什么要这些途径--------------------- (111)有关选择的公式包会什么内容?--------- (116)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 (121)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123)两级传播论--------------------------- (130)麦克卢汉学说------------------------- (135)结论--------------------------------- (141)第八章大众媒介的深广度------------------ (143)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146)媒介的财源--------------------------- (149)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155)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160) 新闻的选择--------------------------- (161)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 (166)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趣味的表现形态----------------------- (171)教育与媒介的利用情况----------------- (174)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179) 有关控制的实际问题------------------- (189)社会控制的某些其他侧面--------------- (195)第十一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219) 亚里斯多德模式。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 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这一章要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大众传播的定义,四种功能观,各种媒介的特性,拟态环境第一节111面很明确的定义了大众传播的定义,一定要熟背,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很好记,前三点是对定义的一个扩展,把定义背下了就好理解了,然后记主后三个内容关键词:两种属性,单向性,制度化。
再大概了解下内容,就基本PASS了。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地位稳固 能力效率高 目标,结构 信息可信 生产资料的使用者 规范,机制 ↑ ↑ 特点 优势
公共性
公益性
麦克卢汉 ↓
←
工具和手段 ↓
←
↑ 定义 传播者与~ ~组织目标 “把关”过程的实质 ↑ ↑ ↑ ↑ 卢因 传播媒介 → 社会组织 → “把关人”理论 怀特
制约因素 ↑ 宣传 经营
组织内传播 上行 下行 纵向 横向 正式渠道 组织外传播 信息输入活动 信息输出活动 公关宣传 广告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非正式渠道 ↓ 特点 形式 作用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媒介 → “便士报”特点;电视特性 ↑ 定义 ← 大众传播 → 社会影响 特点 ↓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现金技术,产业化手段 社会上一般大众 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单向流,无反馈 制度化的传播 功能 ↓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两种观点:乐观,怀疑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拟态环境环境化
示现 再现 机器 信息社会 定义 特点 信息高速公路 体外化信息系统分化与统合 “媒介即人的延伸” 传播媒介 ↑ → 分类
其进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媒介即讯息”
经济主体、劳动力主体、交易结算、全球贸易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象征性互动理论 ↓ 象征性社会互动 ↓ 共同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 符号解读 客观,自然因果性 一对一 表述理解 传达 思考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报纸 24 42
广播 26 30
杂志 7 23
书籍 9 33
合计 256 228
人们每天接触大众传媒的时间占据了闲暇时间的一半以上
大众传播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 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 提供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 提供娱乐,获得放松和休息。
大众传播不仅仅是提供服务, 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 重要的影响。
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 •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
失去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五、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日平均接触传媒时间(单位:分钟)
中国人 日本人
电视 199 100
背景 西方对传媒的集中和垄断,使得大众传播不仅未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
治的手段,反而成为少数人操纵舆论的工具。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 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
•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具有麻醉受
众的神经负功能。
第七章 大众传播
怀疑态度:
清水几太郎: 现代社会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大众媒介作为“营利企业”和“宣传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六、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 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 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 境产生影响。该机制使现代 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 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 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传播类型:
微观
社
会
传
中观
播
宏观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

7.1.2 从传播方式看劝服
1.一面提示(One-Sided Message)与两面提
示(Two-Sides Message),观点:
(1)如果受众一开始就倾向于反对传播者的意 见,那么把正反两面的意见都提出来就比只谈一 面之词更为见效。
3. 接种免疫论(Inoculation Theory)
是指有意识地向受众灌输一些反面信 息,使他们的思想先对这些反面信息 产生抵抗性,一旦当他们面临反面信 息的大规模侵袭时,便不会轻易发生 动摇。
7.2 态度改变
(Attitude Change)
7.2.1 海 德 (Heider,Fritz) 的 平 衡 论 (Balance theory) 当涉及第三者出现时,两个人之间的 关系可能呈现出的状态以及可能产生 的变化。不平衡状态在向平衡状态转 化时,总伴随着某一方的态度改变; 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抗拒 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图7-4
大 众 媒 介 的 支常意见转到 支配意见的人数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与分析
1 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持有异常意见的人对自己的信念的确信程度会 决定他是否容易受到主流意见的影响。
2 “支配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 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图7-2
ABX模式
X
A
B
注:A、B为个体,X为其共同关注的事物。
人际之间要求态度与关系一致的压力将会刺 激传播,在ABX三者关系处于不均衡的条件 下,传播交流活动会更加频繁。
人们总是注意与其现存立场相一致的信息源, 并寻求能支持和证实他们实际行为的信息。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

1、集权主义(君主独裁式) 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地方
仍被广泛接受并采用
思想源泉: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
主要目的: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国家 服务
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
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 新闻检查
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
(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 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是政 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 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 念;
(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论标准评判事实的 真相,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
(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 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二不接受在此之 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社会顺从理论”
大众媒介在强调公众服务的同时,由于商业力 量对媒介的支持作用,导致媒介的内容通常都 是肯定社会现行体制、现存社会结构。
媒介机构中确定的新闻和编辑政策往往会制约 记者和编辑们突破雷区的努力。
约翰·麦克马纳斯:
新闻工作者从来不是独立的专业人士,而是雇 员。雇员为市场服务,必须满足广告客户。
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事业》 ①现代传播媒介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
事件的论述,它还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 ②现代传播媒介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③现代传播媒介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画面 ④现代传播媒介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 ⑤现代传播媒介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
包括电视、电影制片人,他们确定摄影机应该 指向哪里;包括影片剪辑,他们在剪辑室内确 定影片中应剪掉和保留哪些内容;包括图书管 理员,他们确定应该买些什么书籍;包括教员, 他们确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和科教片; 包括负责汇报的官员,他们确定应该把哪些情 况向上级汇报;发至可以包括餐桌旁的丈夫, 他们确定当天在办公室发生的事件中,有哪些 应该告诉妻子。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仅有前11章)名: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翻译:李启,周立方目录序言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1) "传播"的含义------------------------- (2)传播的开端--------------------------- (5)语言的产生--------------------------- (7)文字的产生--------------------------- (10)大众媒介的产生----------------------- (14)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 (20)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25)传播的社会功能----------------------- (31)小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38)第三章传播过程-------------------------- (40)信息的性质--------------------------- (41)传播关系----------------------------- (45)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48)传播契约----------------------------- (49)传播行为----------------------------- (54)电路和行为--------------------------- (58)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62)第四章传播符号-------------------------- (65)符号的性质--------------------------- (67)非语言符号的性质--------------------- (74)第五章传播代码-------------------------- (86)语言符号和代码及沃夫--萨皮尔假设----- (89)语言的若干问题----------------------- (94)第六章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 (104) 广角镜------------------------------- (106)传播途径的几种型式------------------- (108)为什么要这些途径--------------------- (111)有关选择的公式包会什么内容?--------- (116)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 (121)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123)两级传播论--------------------------- (130)麦克卢汉学说------------------------- (135)结论--------------------------------- (141)第八章大众媒介的深广度------------------ (143)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146)媒介的财源--------------------------- (149)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155)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160) 新闻的选择--------------------------- (161)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 (166)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趣味的表现形态----------------------- (171)教育与媒介的利用情况----------------- (174)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179) 有关控制的实际问题------------------- (189)社会控制的某些其他侧面--------------- (195)第十一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219) 亚里斯多德模式。
大众传播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政治功能 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 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 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开创经济行为 一般 社会功能 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 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 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 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 能。 社会功能就是指在社会上能起到的有力作用 ;效能。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 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
在传播学研究中,有的人常将“传播功能” 混同于“传播效果”,弄不清两者之间的区 别。其实,“功能”与“效果”只是从不同 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观照、审视传播活动 现象的不同认识。如果是研究者从社会角度 和受传者层面来看待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和媒介所释放的能量,则属于“功能”研究 ;如果是研究者从传播者和 媒介自身的角度 来认识传播活动所造成的最后结果以及在受 众那里所引起的反应,则属于“效果”研究 。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 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 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 积累”。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大众传播? 请指出你所认识的大 众传播媒介。 2.什么是功能——社会功能?怎样认识大众 传播所具有的的社会功能?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新祥旭教育.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电子版(仅有前11章)名:传播学概论作者: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翻译:李启,周立方目录序言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1) "传播"的含义------------------------- (2)传播的开端--------------------------- (5)语言的产生--------------------------- (7)文字的产生--------------------------- (10)大众媒介的产生----------------------- (14)第二章传播起什么作用-------------------- (20)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25)传播的社会功能----------------------- (31)小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38)第三章传播过程-------------------------- (40)信息的性质--------------------------- (41)传播关系----------------------------- (45)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48)传播契约----------------------------- (49)传播行为----------------------------- (54)电路和行为--------------------------- (58)小结传播怎样起作用----------------- (62)第四章传播符号-------------------------- (65)符号的性质--------------------------- (67)非语言符号的性质--------------------- (74)第五章传播代码-------------------------- (86)语言符号和代码及沃夫--萨皮尔假设----- (89)语言的若干问题----------------------- (94)第六章传播途径:谁同谁谈话-------------- (104) 广角镜------------------------------- (106)传播途径的几种型式------------------- (108)为什么要这些途径--------------------- (111)有关选择的公式包会什么内容?--------- (116)第七章传播媒介:大众与个人的------------ (121) 渠道的朴素心理学--------------------- (123)两级传播论--------------------------- (130)麦克卢汉学说------------------------- (135)结论--------------------------------- (141)第八章大众媒介的深广度------------------ (143)大众媒介的结构与功能----------------- (146)媒介的财源--------------------------- (149)媒介的延伸:知识产业----------------- (155)第九章发送者、接收者与挑选过程---------- (160) 新闻的选择--------------------------- (161)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 (166)生活中的特定方式--------------------- (166)趣味的表现形态----------------------- (171)教育与媒介的利用情况----------------- (174)第十章社会控制与大众传播---------------- (179) 有关控制的实际问题------------------- (189)社会控制的某些其他侧面--------------- (195)第十一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一)---------- (198) 第十二章传播怎样产生效果(二)--------- (219) 亚里斯多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