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权劝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
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 美感,培养其对中华文化的热 爱和传承意识。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孙权、吕蒙、鲁肃等人物关系,引起 学生的兴趣。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 历史氛围。
课文解析
重点词语解析
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
合理把握课堂节奏,避免过快或过慢,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 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05
教学资源与支持
教学资源的准备
教材与教辅
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 孙权劝学》教材,提供 相应的教辅材料,如教 学PPT、教案等。
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 频、音频、图片等,辅 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实验器材
学生支持的提供
学习资料
01
为学生提供《孙权劝学》课程的学习资料,如课程讲义、习题
等。
学习辅导
02
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
生掌握知识点。
学习反馈
03
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
效果。
06
教案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教案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互动教学
利用课堂互动平台,实时 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调整 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课外阅读
推荐相关文献和资料,引 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 宽知识面,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深 度和表达能力,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 导。
作业与测试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4篇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4篇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疏通文意,揣摩对话语气,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3.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材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材难点】揣摩语气,分析人物。

【教材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初读课文,白文断句1.试读课文和注释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2.分小组探究无标点无注释的白文,给白文断句。

3.交流展示断句成果,点拨断句的简单方法。

4.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5.齐读课文。

四.二读课文,理解文意1.对照注释,独立译文,若有疑问,在小组内合作探究。

2.生提出未解决的疑难或教师出示文中重难点字词。

谓: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辞:推托以:拿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学官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及,到了……的时候论议:谈论议事3.译读课文,并把课文分两层。

4.分角色表演课文,探究对话。

(点拨:对话形式呈现故事,找出文中对话揣摩语气,劝说有艺术等。

)五.三读课文,探究主旨1.思考:(1)文中的人物,文中的三个人物,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你更喜欢谁?说说理由。

(2)从文中的故事里,你获得了什么启发?2.交流展示3.归纳提升(1)孙权:关爱部下善劝;吕蒙:听取意见;鲁肃:爱才敬才(2)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学有所成等六.读课文,尝试背诵。

孙权劝学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

孙权劝学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

4 孙权劝学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成语。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 (1019- 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ī ng) 岂.(q ǐ) 涉.猎(sh è) 孰.(sh ú) 遂.(su )ì卿.(q(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 /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 /不学!”蒙 /辞以 /军中多务。

权曰:“孤 / 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但当 /涉猎,见 /往事耳。

卿言 /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 大有所益。

”蒙 / 乃始就学。

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 /论议,大惊曰:“卿 /今者才略,非复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见事 /之晚乎!”肃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的教学设计《孙权劝学》获奖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获奖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重点)2.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多层次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大声朗读。

读出感情。

(分角色)背诵全文。

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师随机指定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出示全文节奏划分,生再次大声朗读。

2.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划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只是/ 就:从事/遂:于是重点句:a.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以:拿,用。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理解为: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初中语文文言文《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语文文言文《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语文文言文《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初中语文文言文《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言字词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与《伤仲永》比较)【教学重点】1、字词。

(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方仲永》导入二、解题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

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三、简介孙权、鲁肃、吕蒙四、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迁五、诵读课文用两分钟的时间初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六、疏通文意七、握以下重点词八、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九、文言翻译五字法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十、朗读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品析课文1、理清文章的结构⑴ 孙权劝学⑴ 吕蒙就学⑴ 鲁肃赞学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

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

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一等奖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一等奖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一等奖《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出示课题。

3、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2)揣摩:“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一等奖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一等奖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一等奖教案《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利用多媒体)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名同学介绍)(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

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初中《孙权劝学》的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孙权劝学》的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孙权劝学》的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1、初中《孙权劝学》的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2.理解文章大意;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4.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学习侧重点1.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能熟读成诵;2.学习文章以下几点: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它们各自的写法,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艺术上的特色。

)【自读程序】1.初读。

整体感知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解释粗晓大意。

教师适时点拨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速读。

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况。

3.竞读。

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4.研读。

读自及鲁肃过寻阳至文末一段,思考吕蒙有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

5.背诵。

(解说:以上的程序设计体现了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速读来加深对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认识。

如: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是一开始就马上听从的吗?他本人在学习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竞读则既检验了同学们对人物语气的把握情况,又是对朗读水平的一种促进与提高。

第四步的研读则重在让学生体会孙权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中的益处是怎样在吕蒙身上体现的,并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对读书的认识,激起他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

最后的背诵是对以上四步阅读的一个总结深化,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自读点拨】1.资料补充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阳县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从孙权攻占各地后随周瑜等破曹于赤壁,又定计取荆州,擒关羽。

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

2.重难点分析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3篇

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获奖教案

孙权劝学获奖教案

孙权劝学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孙权劝学》中的重点字词。

理解并概括孙权的劝学观点及其意义。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学会如何运用孙权的劝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孙权劝学》中的重点字词。

2. 孙权的劝学观点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孙权的劝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孙权的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引发学生对《孙权劝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字词难题。

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理解孙权的劝学观点。

小组讨论如何将孙权的劝学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和答疑。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孙权的劝学观点。

5. 实践运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将孙权的劝学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言文进行阅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孙权的劝学观点,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类似的文言文。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孙权和《孙权劝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拓展。

4孙权劝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4孙权劝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4孙权劝学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成语。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更:重新。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优秀8篇)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优秀8篇)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优秀8篇)《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

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

(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板书)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鲁肃大惊——结友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

(课前已做好准备)三、课文研析※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9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9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这9篇《孙权劝学》优秀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较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朗读法,教授法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

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

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

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三、研读课文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4 《孙权劝学》一等奖创新教案

4 《孙权劝学》一等奖创新教案

4 《孙权劝学》一等奖创新教案4 孙权劝学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已经有了,需要在学习本文的时候扣住“文言的”“文章的”“文化的”逐渐上升的层级来进行学习。

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对课文的学习从翻译准确入手,要上升到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文章的细节描写,再进一步感受学习的重要性。

本文的学习,必须体现出一步步向上升的过程。

七年级学生要想更好地学习文言文的三个层级,需要反复读课文,静心品析语言,感受文本中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写作方法,明确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本文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对人成功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情景激趣新课导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清朝诗人吴嘉纪也曾言:“不读诗书形体陋。

”这些名人名言,都在强调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孙权手下的一员重要将领吕蒙是如何从“吴下阿蒙”到让人“刮目相待”的?这其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一起走进文章《孙权劝学》,来寻找答案。

人物简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公元208 年与刘备联合,大破曹操于赤壁。

公元222 年夷陵战役,吴军大破蜀汉军队。

公元229 年称帝于武昌。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死后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第二板块【预习检查疏通字词】一、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明确:本文讲述了孙权劝说吕蒙努力学习,吕蒙学有所成,鲁肃非常惊叹吕蒙的进步,与之结为好友的故事。

二、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关于字词句的任务。

1.给加点字注音。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为了让您对于孙权劝学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5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孙权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教法设计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教学过程1课时一、导语设计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

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14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14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14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14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崧舟第1篇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习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确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

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共一课时教学设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

“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孙权劝学创新教学设计一等奖8篇

孙权劝学创新教学设计一等奖8篇

孙权劝学创新教学设计一等奖8篇《孙权劝学创新教学设计一等奖8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孙权劝学创新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

(板书课题)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5、分角色朗读:① 先同桌练习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③ 讨论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8、巩固拓展:① 试背课文(比赛)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全班讨论9、作业第2篇孙权劝学创新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重点)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难点)学法指导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收集资料。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语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而智出学海。

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板书)孙权劝学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3、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限制语气)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

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 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孰若孤(谁、比得上)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四、精读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初中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精选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A、魏国B、蜀国C、吴国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A、关羽B、吕蒙C、鲁肃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孙权劝学一等奖教案

孙权劝学一等奖教案

孙权劝学一等奖教案教案标题:孙权劝学一等奖教案教案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孙权以及他对教育的重视和推广。

- 探讨孙权劝学一等奖的意义和影响。

-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探索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简单的介绍,引入孙权的背景信息,让学生对孙权有基本的了解。

步骤二:孙权劝学一等奖的背景知识(10分钟)- 向学生讲解孙权劝学一等奖的由来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孙权在当时非常注重教育?孙权劝学一等奖的颁发对于孙权想要推动教育的目标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步骤三:小组探讨(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就孙权劝学一等奖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分享个人观点和观察。

-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互动交流意见。

步骤四:教师讲解(10分钟)- 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并逐一点评。

- 引导学生思考:孙权劝学一等奖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有何启示?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借鉴孙权推行教育的精神?步骤五:小组展示(15分钟)-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自己的思考。

- 学生可以通过演讲、展示或其他形式展示,展示他们的观点。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孙权劝学一等奖的重要性和推广教育的意义。

- 向学生提出问题: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时,我们可以从孙权的经验中学到什么?- 鼓励学生思考并给予回答。

步骤七:作业(2分钟)- 提醒学生下一次课的预习内容,并布置作业:就孙权劝学一等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评估:- 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能力,通过小组探讨和展示,评估学生对孙权劝学一等奖的理解和思考程度。

- 通过学生的小论文评估学生对孙权劝学一等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教学资源:- 孙权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支持材料。

- 学生写作用纸和笔。

教学延伸:- 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博物馆或图书馆查阅更多关于孙权劝学一等奖和孙权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孙权劝学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成语。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更:重新。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

生边梳理边完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

“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有动词意味,读gēng。

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

“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

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博士”,古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

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

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是吕蒙对朋友辈鲁肃的敬称。

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

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奖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5.翻译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目标导学二: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并分角色朗读。

孙权: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情?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

这里有对吕蒙辞学的责备、恼怒之意。

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

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昭然可见。

鲁肃: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吕蒙: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写出了什么?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什么?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而并不是埋怨鲁肃。

“乎”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呢”。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感悟深化文本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文章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即吕蒙和方仲永)方面的不同?明确:《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课堂小结: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学无止境,开卷有益。

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成功。

希望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三、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孙权劝吕蒙赞鲁肃关爱部下能听取意见爱才循循善诱虚心好学敬才(开卷有益)1.充分考虑到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通过反复地读加强了对学生的9阿长与《山海经》1.感受文本的情感变化,理清全文情感脉络,提升快速阅读以及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把握细节,多角度、多侧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文本中刻画人物的幽默笔调。

4.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5.分析关键词语,体会“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6.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说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

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我”所不耐烦的);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 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目标导学二:分析叙事特点,领会作者情感1.文章虽然围绕长妈妈写了诸多琐事,但并不是详细记述所有事件,而是有详有略,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略写了哪些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限制“我”的行动、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详写了她名字的由来、睡相粗俗和为“我”买《山海经》等事。

叙事写人散文,若叙多件事,必然有详略之分,否则一概详记,不仅可能犯啰唆毛病,也可能导致逻辑上主次颠倒。

本文略写部分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全面的多角度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

且部分略写内容,看似写长妈妈的毛病,实际也有诸多趣味,如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读来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这些略写事件,它们起着反衬作用,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

详写阿长的名字来源,则另有讲究,结合历史背景,这是为了更加突出长妈妈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身份,有这一层介绍,略写部分长妈妈的诸多毛病不仅情有可原,且更让人对时代的缩影表示同情。

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立即将略写的诸多毛病一律洗去,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也在详略得当之中得以适当表现。

2.文章所述的事件虽然有详略特点,却仍是诸多琐事,而文章读来完全不显杂乱,似乎有一条固定的线贯穿在其中,你觉得这条线是什么?明确:是情感线,文章所述的事件虽然琐碎,但是由于情感变化穿插在其中,又使文章结构十分清晰,读来也十分自然。

3.请说说贯穿在文中的情感线主要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纵观全文,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