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精排版:三峡(赏析)
《三峡》原文及注释八年级上册
《三峡》原文及注释八年级上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1. 三峡: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2. 自:在。
3.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4. 阙:通“缺”,缺口,空隙。
5.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6.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7. 亭午:正午。
8. 夜分:半夜。
9.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10.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11.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12. 沿:顺流而下(的船)。
13. 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14. 或:有的时候。
15. 王命:皇帝的圣旨。
16. 宣:宣布,传达。
17.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
朝:早晨。
18.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19. 虽:即使。
20. 奔:奔驰的快马。
21. 御:驾着,驾驶。
22. 不以:不如。
23. 疾:快。
24.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湍:急流的水。
25. 绿潭:碧绿的潭水。
26. 回清:回旋的清波。
27. 倒影: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28.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
巘:高峰。
29. 怪柏:形状奇特的柏树。
30. 悬泉:从山崖流下的好像悬挂着的泉水。
31. 飞漱:急流冲荡。
漱:冲荡。
32.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33. 良:实在,的确。
34.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
35. 霜旦:下霜的早晨。
36. 林寒:山林中气候寒冷。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文言知识、创作背景及郦道元介绍
《三峡》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文言知识、创作背景及郦道元介绍三峡郦道元〔南北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一作:左山右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三峡郦道元〔南北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一作:左山右献)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原文和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原文和赏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写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全)八年级上册【《三峡》】课文注释+批注
八年级上册【《三峡》】课文注释+批注三峡文|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翻译三峡①文|郦道元自②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④亭午⑤夜分⑥,不见曦月⑦。
①节选自《水经注》。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峡,瞿(qú)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
②[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③[两岸连山,略有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④[自非]如果不是。
⑤[亭午]正午。
亭,正。
⑥[夜分]夜半。
⑦[曦(xī)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译】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至于夏水襄陵①,沿溯阻绝②。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③,暮到江陵④,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⑤御风,不以疾⑥也。
①[襄(xiāng)陵]指水漫上山陵。
《三峡》文句品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三峡》文句品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七百里”可见山长,“连山”“无缺”可见山多。
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刻画了山的雄奇险峻。
仰视群山,峰峦叠嶂,耸入云天。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从侧面进一步渲染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的狭窄,苍天一线,真可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襄陵、阻绝”是写夏水的凶险,水涨路绝;“朝发、暮到”“千二百里”写夏水的迅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比较的方法更加表现了夏水的迅疾。
我们似乎看到了三峡汹涌向前、奔腾咆哮的江流,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惊心动魄的快感,让人顿生万丈豪气。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春冬江景,水退潭清,山水秀美。
低有急流深潭,潭有倒影;高有绝巘怪柏,精心点染。
你看,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倒映的物影。
“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字字珠玑,简洁精当。
我们似乎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似乎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脸颊上的细微的飞沫。
这幅画面可谓是动静相生、俯仰生姿、色彩相间。
如:描写春冬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
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一个“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林寒涧肃”足够凄清,“高猿长啸”足够凄异,“哀转久绝”足够凄凉。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2)阙(3)处。
在七百里的三峽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重岩叠嶂(4),隐天蔽日。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5)亭午夜分(6),不见曦月(7)。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8),沿溯(9)阻绝(10)。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来回航行的船都被阻隔断了。
或(11)王命(12)急宣(13),有时朝发白帝(14),(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那么)这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暮到江陵(15),其间千二百里,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虽(16)乘奔(17)御(18)风,不以(19)疾(20)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春冬之时(21),则(22)素湍(23)绿潭(24),回清倒影(25)。
在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
绝巘(26)多生怪柏,悬泉(27)瀑布,飞漱(28)其(29)间,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泻、冲荡下来。
清荣峻茂(30),良(31)多趣味。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32)霜旦(33),林寒涧肃(34),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就会一片清冷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35)凄异(36),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谷传响(37),哀转(38)久绝(39)。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故(40)渔者歌曰:“巴东(41)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42)泪沾(43)裳(44)!”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峽巫峽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1)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
略,这里是完全、全部的意思。
(3)阙:通“缺”。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课文解析
《三峡》课文解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的七百里当中,两岸山峰相连,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自:这里有“于”“在”的意思。
略:无,毫无。
阙(quē):通“缺”,豁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的悬崖、叠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嶂(zhànɡ):像屏障似的高山。
自:如果。
亭午:正午,夜分:夜半。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①作者写山,抓住了山的什么特点?)【段析】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三峡山的特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交代三峡之长,说明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
“隐天蔽日”“不见曦月”,说明山高、山密,只能正午见日,夜半见月。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衬托山高峡窄,水流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隔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清风也没有这么快呀。
)[襄:冲上。
陵:山陵。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急宣:急速传达。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御:驾。
]【段析】第二段以下为第二部分:写三峡水的特点。
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交通阻断,淹没山陵。
真可谓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之势。
这里属于侧面描写,烘托三峡夏水水流之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春冬的季节,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奇特的柏树,悬泉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湍(tuān):急流的水。
绝:极。
(yǎn):山峰。
飞漱:飞流冲荡。
1《三峡》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属引凄异 属:古义, 连续 今义,属于。
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古义, 几声,不是确数;
三声今。义: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 (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 (极,最) 哀转久绝 (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群响毕绝: (停止) 以为妙绝: (极点)
⑤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⑥林寒涧肃 (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 2.重岩叠嶂:
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 被阻搁了。
三、问题探究 1.文章第①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作 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侧面烘托三峡山高(岭连、山多、峡窄)的特点。 2.第①段写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了水的什么特点? 山的特点:连绵不断(山多),遮天蔽日(山高)。水的特点:水势浩大(水 大),水流湍急(水急)。 3.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 先写夏季?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三峡的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 水”为首来写。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
漫 大土山
顺流 逆流
断
了
上 山陵
而下 而上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来回航行的船都被阻隔断了。
部编版语文八上《三峡》注释译文赏析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仕途坎坷,所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注释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0课三峡(学生版+解析)
第10课 三峡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能借助工具书与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 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感受三峡之美。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精简描绘的写景手法。
3. 了解骈文的特点,感受本文的节奏之美。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北魏地理学家。
他酷爱自然,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著有《水经注》这一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2、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校正》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
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和地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文题解读“三峡”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内容。
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4、主旨点睛本文通过描写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即学即练1】郦道元,范阳涿县(现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记录河流地貌的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因其文笔绚烂,语言清丽,被后人尊为山水游记。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知识点02 内容与写法1、写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
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迅猛,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的三峡,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文本解读《三峡》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郦道元(约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
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
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注》,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
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写下了其中著名的《水经注》,其中记录了上百条大小河流,包括三峡。
2.文题诠释本文题目《三峡》直接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对象:三峡。
三峡,即长江三峡又名峡江或大三峡,地处中国的腹地,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
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3.主旨《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山高岭连的地貌和不同季节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内容解读《三峡》是《水经》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
作者抓住了三峡景物的特点,描写三峡的形势和景色,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奇险高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水势凶猛,船行速度飞快。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三峡》翻译及解析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三峡》翻译及解析知识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翻译:在三峡七百里中,(三峡)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两岸)重叠的山峰,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了。
有时皇上的圣旨要紧急传达,这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到春季和冬季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山林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飞速地冲荡在山涧中,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甚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天刚放晴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凄寒,经常有高处的猿猴在长声鸣叫,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传着回声,哀伤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点解释1. 自三峡,自:“在”2. 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缺口、空隙。
3.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如果。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太阳。
4.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冲上,漫上;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绝:断绝。
5. 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6. 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动词作名词。
虽:即使。
7. 不以疾,不以:不如。
疾:快。
8.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白色的。
湍:急流,形容词作名词,回:回旋,清:清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三峡》文章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三峡》文章赏析1、第一段总写了三峡的山怎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①连绵不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阙处)②雄奇险峻,隐天蔽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山高峡窄。
2、第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山的特点?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重岩叠嶂”正面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写。
写出三峡山连绵、高峻的特点。
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铺垫。
②俯仰两个角度写景。
“重岩叠嶂”是俯视所得;“隐天蔽日”是仰视所见。
3、第二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水的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①正面描写:“沿溯阻绝”概括水势上涨;②侧面描写: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运用夸张手法和奔马和疾风的比喻,突出强调、生动形象地侧面烘托出夏日江水的水涨流急的奔放美。
4、第三段,描写了春冬时三峡怎样的特点和趣味?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①特点:清荣峻茂。
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
②趣味: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第三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春冬的特点?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①先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②然后写“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观远景,由峡底写到山上。
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③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6、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写出了怎样的特点?①事物:有代表性的事物——猿。
②特点:万物萧条,凄清哀婉。
突出了凄清、幽静的气氛,引人悲伤垂泪。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这句话从什么角度写秋景?试分析。
①重在绘声。
②“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
而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一个“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为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三峡》课文原文篇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二一、说教材《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五篇课文为我们描绘自然山水之美。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
全文仅壹五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
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
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这堂课的三维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
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三峡》赏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三峡》赏读——《三峡》印象没能亲历三峡欣赏那山那水,真是一种遗憾。
而能沉醉《三峡》憧憬那山那水,却是一种满足。
从道元的文字里,我领略了那山的连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那山仿佛是两络神奇的近在咫尺却不可相依的藤蔓,从重庆奉节发迹,倚着地势,并行生长,向前延伸,一直蜿蜒到七百里之遥的宜昌。
从道元的文字里,我欣赏了那山的高峻。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俯视那山,只见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雄奇巍峨;仰望那山,山巅隐匿于空中,太阳月亮被遮蔽,不到正午和半夜,就不能与它们谋面。
从道元的文字里,我饱食了那山的奇美。
“绝谳多生怪柏。
”山岩陡峭,高耸入云。
山上千年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体扭曲。
这一群特立独行的怪柏们,精神矍烁地生活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给那山平添了几分神奇,几分美丽。
在道元的镜头中,我感受了那水的奔流。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我没有乘奔的经历,但我在电视上见过侠士策马绝尘而去的场面。
“驾”声还在耳畔,眼前只见尘土。
我更没有御风的本事,我却见过疾风吹劲草的情形。
我知道这两者都是很快的。
可是道元说比起夏天从白帝坐船到江陵,它们又逊色得多了。
船行如此之快,全仗了水势的奔涌。
此刻,耳边仿佛响起雷霆万钧般的涛声了。
在道元的镜头中,我缱绻于那水的隽逸。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时易则景异。
镜头中摇出了另一番景象。
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
以“素”饰湍,明净轻快;以“绿”饰潭,深沉宁静。
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
动静相杂,秀丽隽逸。
在道元的镜头中,我留连于那水的飘逸。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此时的水有异于峡中汹涌奔腾的水了,而是自空而降,飘忽而下的水。
加上绝谳怪柏的背景衬托,那水仿佛是一位穿着长衫、散着长长的白发的神人立于山间。
《三峡》(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0课 《三峡》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
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
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
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
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
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
(节选自《游石首绣林山记》)【注释】①结约:盘曲。
②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
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
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
⑤怒狞健鸷:凶猛刚健。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势常结约不舒.:_________________②如此..者凡数百里:_________________③触而徐迈..:_________________6.辨一辨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①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________________②皆不敢与之.争________________③劈之.为林________________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全文描述的是什么场面?(请用原文回答)9.请概述文中的“水”与“石”各有何特点。
(各举文中一个词语为例)【答案】5.舒展像这样缓慢无力6.助词,相当于“的”代词,指代“永”代词,指代“石”7.水自此才得以显出其剽焊的性情。
(水)腐蚀石头使它充满孔洞,磨砺石头使它像剑戟一样锋利。
8.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
9.水的特点:浩荡迅疾,宏壮有力,如汗汗田田。
八上语文三峡原文及注释
八上语文三峡原文及注释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1. 自:在。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quē):通“缺”,缺口,空隙。
3.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5. 曦(xī)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7. 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8. 或:有的时候。
王命:皇帝的圣旨。
宣:宣布,传达。
9. 朝(zhāo)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
朝:早晨。
10.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11. 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驾着,驾驶。
12. 不以:不如。
疾:快。
13.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湍:急流的水。
14. 绿潭:碧绿的潭水。
15. 回清:回旋的清波。
16.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17. 飞漱(shù):急流冲荡。
漱:冲荡。
18.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9. 良:实在,的确,确实。
20.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
霜旦:下霜的早晨。
21. 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肃:寂静。
22. 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23. 凄异:凄惨悲凉。
24.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
2020秋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精排版:三峡(赏析)
《三峡》赏析一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
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
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
“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
“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1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三峡原文及赏析
三峡原文及赏析三峡朝代:魏晋作者: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写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翻译:译文三峡两百千米中,两岸连绵不绝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叠的山峰,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合叙句)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紧急召见,最快早晨就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的路,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则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合叙句)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刷。
水清,树荣(茂盛),山峻,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显出一片凄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啼,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人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自:在。
七百里:约现在的二百千米。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略无:毫无。
阙(quē):通“缺”,缺口。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自非:如果不是。
自,若,如果。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漫上。
陵:丘陵。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宣布,传达。
白帝:即白帝城,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今湖北江陵。
虽:即使。
《三峡》课文简析
《三峡》课文简析本文是《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
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自三峡700里中,首先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
“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
下面接着写山的“高”。
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
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角度写出山的高。
“高”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
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
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
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山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以见到日月。
亭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的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下航的船只都断绝了。
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
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
只有王朝下令,而且是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才会有航船。
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以写出船行之快。
“夏水襄陵”,正面落墨,既写水势之状,又写水流之因。
而后分两层来写:第1层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第2层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以具体印象。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用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且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
上段写三峡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
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赏析一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
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
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
“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
“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1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2《三峡》赏析二本文是《水经注》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
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
“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
下面接着写山的“高”。
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
山隐,遮蔽住太阳匿于天空,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
“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
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
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
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
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
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
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
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3本节承上段而来。
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
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
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
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
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
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
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
“湍”是动态,“潭”为静境。
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
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
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
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
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
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
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
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
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
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
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
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
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
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
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
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
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
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
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
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
“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
“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
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
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
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讫分明,各具特色。
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
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
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
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