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得出结论:要培养儿童优良的人格特征,从而减少和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攻击行为;儿童;研究综述攻击行为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不良行为。
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报刊上此类报道已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类,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及其分类(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心理学家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历时近百年,但迄今为止对攻击行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界定,主要是以行为的解剖学性质、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的后果和观察者对行为所作的社会判断这四个方面为基础。
[1]与之对应,心理学中对攻击的定义主要有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四种。
这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攻击性行为,各有其侧重及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因此,儿童攻击行为可定义为儿童“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包括一个人故意打、踢、推、掐等躯体攻击行为和哄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等方面。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维度,攻击可分为不同类型。
如劳伦茨(Lorentz)和雷斯(Reise)把攻击分为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哈吐普(Hartup)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艾沃雷尔(Averile)把攻击分为可接受的攻击和不被接受的攻击;美国心理学家道奇和考依将攻击分为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儿童攻击性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何伟健吴思远梁熙维 [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媒体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正确使用媒体的角度提出矫正的相关对策。
在个人内部冲突和社会性冲突中有的儿童缺乏有效的方式化解,于是采取攻击行为,阻碍了社会化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小学生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儿童;现状;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国,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
可以这么说,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乃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
而对于攻击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1.1 攻击性行为的概念.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会行为。
儿童, 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言语攻击,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者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 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身体攻击, 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幼儿击性行为原因分析文献综述王敏(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4级B班 00136)摘要:近几年来幼儿攻击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基于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分类,并进一步研究导致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
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行为。
关键词:幼儿;表现与危害;原因;一、前言当今幼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受到了家人和社会的关爱。
因攻击行为而导致的幼儿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现状令人担心。
要解决幼儿攻击行为,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家长和老师就必须对幼儿攻击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本文将运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希望通过对其发生原因的探究帮助家长、老师们认识幼儿攻击行为。
二、幼儿攻击攻击行为的表现与危害(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行为,是幼儿常见的问题。
具体表现分为:一是身体侵害,如踢人、打人、咬人等。
二是权力侵害,如经常抢夺别人的东西。
三是心理伤害,如在背后造谣生事、挑唆等。
四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叫嚷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严重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
如不能及时矫正,会影响日后的成长。
攻击性行为会延续到青年和成年时期,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很多种说法,综合各界学术人士和一线教师的经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学因素1.大脑:在之前的很多种研究中,我国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人的大脑是直接决策人类行为的关键所在。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很可能就是受到大脑的影响。
2.性激素:攻击行为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
Birnbaum和Croll(1984)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男性在愤怒时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倾向性比女性要高很多。
(二)社会因素1.学校教育:教师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如果一个幼儿行为不够端正良好,很容易就会受到老师的消极评价,这会严重的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的认同了老师的不合理评价,然后就引发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在日常活动中采取物理或言语方式对他人进行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攻击者的发展和社会关系造成了困扰。
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首先,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表明,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与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个体特征方面,儿童的性别、年龄、情绪调节能力等均与攻击倾向有关。
例如,男孩相对于女孩更容易表现出肢体攻击,而年龄较小的儿童则更容易使用言语攻击。
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冲突均被视为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
此外,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儿童攻击行为对儿童自身发展的影响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攻击行为的长期存在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行为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困难等。
这些问题将进一步影响儿童的自尊心、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研究如何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行为,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还需从教育和社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学校和教育环境是儿童攻击行为发生的重要场所,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学校的管理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教育者需要掌握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和防范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社会也需要关注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并提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政策和支持。
总之,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包括个体特征、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和教育等方面,并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
只有深入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制定预防和干预策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在现代社会中,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攻击性行为在儿童及青少年中愈演愈烈。
本文旨在综述相关研究,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儿童及青少年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攻击性行为可能是一个常见而严重的问题。
研究表明,儿童及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与其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在心理发展和攻击性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具有高度自尊心、缺乏应对压力的能力或者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此外,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也对心理发展和攻击性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认知和情绪的发展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及青少年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和处理能力逐渐加强。
然而,在未完全发展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适当地处理冲突和挫折,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此外,情绪调节和表达能力的不足也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再次,家庭环境和社交因素在儿童及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不良的亲子关系和缺乏家庭支持等不良家庭环境会增加儿童及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社交圈子中的同伴关系也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处于冷漠或者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同伴中的儿童及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最后,媒体和社会文化对儿童及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电视、互联网和电子游戏等媒体的普及,儿童及青少年接触到的攻击性内容日益增加。
研究发现,暴力媒体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社会文化对攻击性行为的接受度和传统价值观也会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性行 为的重要 因素。研 究表明 , 群体 的相互作用 , 可 以导致人们攻 击性的增加 。大众传媒 中的暴力传播会增 加公众尤其 是儿童 的攻 击性 , 传媒 中 的暴 力渲 染 也是 导 致 儿 童攻 击 性增 强 的一 个 重 要 因素 。 3、 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对儿童攻 击性 行为 也有非 常重 大 的影 响 。首先 , 与 儿童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涵 义 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和 自我控制 水平有 关 。道德 水平 高 的儿 童 , 儿 童攻击性行 为又称侵 犯性 行 为 , 是 指 以伤 害他人 为 目的的 亲社会动机会较强 , 其次 , 与儿童 的人格 特点有 关 。研究 表 明 , 儿 行为 。侵犯性 是指身体上 的进攻 , 言语 上 的攻 击 , 也可 以侵 犯别人 童较 强的攻击倾向与某 种人格 结构 的稳定 性 紧密相 连。再次 , 与 的权 利 。 主 要 表 现 为 : 打, 踢, 咬, 大声 叫嚷 , 叫喊名字 , 骂人 , 暴力, 儿童的社交技能水平有 关 。等人 的研 究发 现 , 与受欢 迎的 同学相 抢 走 别 人 的 东 西 等 比, 攻击性男孩对 冲突性社会情境 的解决办法较少 。
诸 如此类事件很容易被忽略。但是 , 忽略这种 可能引起公 然对 现 A组儿童 的攻击性行 为明显多于 B组儿 童。奖励 和惩罚是 增强 抗 , 抗 的侵犯行为 , 后果 会更 加严 重。因此在诸 如此类 的情 况下 , 教 师 或抑制儿 童攻 击性行为 的有效手段 。 第四, 儿童 的攻击 性行 为 随攻击 性行 为 的反馈 而发 生态度 上 应该使幼儿认识到侵犯行 为是不能 够被接受 的。因此应该 帮助受 的变化 。研究 发现 , 儿 童攻 击性行为 的次数和强 度 , 往 往 以被 攻击 害者维护其合法权益 。也应该对 目睹侵 犯行为 的儿 童进行现 身说 性行为时 , 被攻击者作 出沉默 、 退缩 、 哭泣 的态 度反 应时 , 那么, 这 法教育 。 4 、 培养儿童 的移情能力 和杭诱惑 能力 个攻击者就会 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别 的儿童 ; 相反 , 当被 攻击者受 到 移情 能力越 高, 抗诱 惑能力 越强 , 发生攻 击性行 为就越 少 ; 反 攻击时 , 立即给 以反击 , 那么, 这个 攻 击者 的攻 击性行 为就 会有 所 之 , 发生攻击性行 为就越 多。根据这种 规律 , 我们应该 努力培养儿 收敛 , 或 转 向 另 外 的对 象 童 的移情能力 和抗诱惑能力 , 激发他们 的同情 心 , 从 而抑制和矫 正 三 JL 童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影 响 因 素 他们 的攻击性行为 。 影响攻击性儿 童的攻 击性 行为 的 内外 因素有很 多 , 综合国内 5 、 为儿童提供解决冲突 的榜样 外有关研究 , 主要包括 以下 几个方面 : 当幼儿面 临冲突时 , 因缺 乏解 决 冲突的恰 当策 略而很 难 自己 1 、 生物学 因素 缓解 , 成人 可以训练 幼儿利用 亲社会行 为如分享 、 合作让 幼儿 自己 它为儿童攻击性行 为的产生提供 了重要 的生物学 前提 。调 查 解决冲突 , 也可 由成 人 的劝解来 消除 幼儿 之间 的冲突 。当幼儿在 结 果表明 , 攻击性儿童 父母 的性 格特 征 中有好 动 , 性 急 的特 点 , 表 冲突情境 中自觉地利用 亲社会 行为解 决 了冲突 时 , 教 师和 父母一 明先天神经类 型 , 遗传素质 对儿童攻击性行 为是有一 定影 响的 , 儿 定 要 及 时 的加 以表 扬 , 强化 这一行 为 , 一方 面 , 能 使 幼 儿 继 续 采 用 童遗传 了某种 先天性的基 因倾 向 , 而这 种倾 向会 在后 天 的环境 中 这种方式解决 冲突 , 减少攻 击行 为 , 另一 方面 , 又为 其他幼 儿树 立 得 到 表 现 或 者 强化 。 了解决冲突 的榜样 , 当其 他幼儿在面临类似情境 时 , 能 按老师认 可 2 、 社 会 环 境 因 素 的榜样行为来解决 冲突 , 榜样 的力 量是 无穷 的, 榜样训 练法可 以有 主要包括家庭 、 学校 、 同伴群体与 大众传媒 的影响 家庭在儿 童 效 地 减 少 幼 儿 的攻 击 行 为 。 行 为 社 会 化 的过 程 中起 关 键 作 用 。家 庭 在 儿 童 行 为 社 会 化 的过 程 参考文献 : 中起 关 键 作 用 。 国外 研 究 表 明 , 缺乏 温暖 的家庭 、 不 良 的家 庭 管 教 [ 1 ] 伦森. 社会心理学入门[ M] . 北 京: 群众 出版社 , 1 9 8 5 . 方式 以及对儿童缺乏 明确的行为指导 和活动监督 都可 能造 成儿 童 [ 2 ] 尔加德. 心理学导论[ M] . 北 京: 北 京大 学出版社 , 1 9 8 7 . 以后 的高攻击 性。学 校在 儿 童行 为 社会 化 的 过程 中起 主导性 作 [ 3 ] 令智 , 等. 社会心理学新编[ M] . 沈 阳: 辽 宁人 民出版社, 1 9 8 7 .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探究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频繁发生的儿童攻击性事件引起了家长、教师、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也在逐渐增加,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危害。
深入探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对于有效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环境、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但各种因素之间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有必要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以便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为社会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促进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现在请你输出中关于的内容。
2. 正文2.1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稳定与否、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暴力是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儿童在家庭中遭受暴力或亲身目睹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时,会对其心理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导致儿童模仿这种行为,并将其表现在攻击性行为中。
家庭教养方式也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过于溺爱或严厉惩罚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溺爱会造成儿童无法正确处理挫折和压力,而严厉惩罚则会导致儿童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否和谐也会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兄弟姐妹之间是否互相尊重与理解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2 心理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心理因素的影响,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各种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幼儿阶段是儿童的成长发育阶段之一,也是孩子形成行为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许多困扰家长和教师的行为问题,其中,攻击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
虽然儿童攻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表现,但是,它却对儿童和他们周围的家长、老师和同伴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害。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的特点、影响及有效的干预方法。
一、幼儿攻击行为的特征1.显性攻击儿童的攻击行为包括打、踢、咬、推、抓等形式的暴力行为,打架、打闹等行为。
2.隐性攻击儿童的隐性攻击行为包括比如放冷箭、斗大嘴巴等形式,这些攻击行为是比较隐蔽,也比较微妙的,不如直接暴力行为明显,但是同样会给孩子带来受伤的危险。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1.对自身的影响通过攻击行为,孩子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在承受着面临负面评价、惩罚的压力,这对于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损害,也会影响其在社交中的表现。
2.对家长的影响对于孩子攻击行为的发生,家长常常感到无助,无法有效控制孩子,也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心理压力。
3.对幼儿园师资的影响对于幼儿园师资,孩子的攻击行为也带来了教学难度和安全风险。
4.对同伴之间的影响对于同伴,孩子的攻击行为会导致其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孩子之间的互信度降低,也会影响到孩子健康发展,影响到幼儿的团体合作能力和情感发展。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1. 家长配合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可以与园方携手,共同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如定期沟通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表现情况,协助解决问题。
2. 重新制定规则园方应根据教育部新发布的关于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重新修订安全管理规则,明确每个幼儿应有的行为规范和责任,并向幼儿和家长公示。
3. 社会化代码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学习社会化代码,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够树立社会化习惯,并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同伴相处,管理情绪。
儿童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进行一番透视和分析,并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克服提出对策关键词: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对策1 引言攻击行为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不良行为,这种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研究结果表明,就攻击行为的频率而言,学前阶段儿童的攻击性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
到青春期攻击和反社会行为出现暂时增长,[1]儿童期一般表现为打人、踢人等身体上的直接攻击,也有间接攻击,如从面部表情、姿态和手势等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倾向。
又经心理学研究表明,因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性行为可以追溯到儿童期,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有攻击性行为。
[2]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先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报刊上此类报道已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
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中这类障碍儿童的概念,理论,分类,原因进行研究归类,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2 攻击行为概念的界定虽然关于攻击的研究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攻击本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争议。
早在20世纪20年代“攻击性行为”被看作是“人们为了寻求快乐而遭受挫折的基本反应”,之后人们通过大量研究后,较多的心理学家赞同“攻击是以直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任何行为”[3]与之对应,心理学中对攻击的定义主要有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四种。
这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攻击性行为,各有其侧重及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解剖学家认为,攻击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
习性学家在动物攻击性研究中通常持这一观点,但在把这一定义应用于人类的攻击行为时,存在对攻击的界定过分宽泛,却又缺少对引发攻击的条件尤其是伤害意图与动机进行限定的问题。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探究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严重影响孩子成长和社会安全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正在逐渐增加。
在学校和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儿童之间的斗殴、欺凌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伤害到他人,也对孩子自身的健康和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纠纷等都可能成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诱因。
而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媒体的影响、同伴互动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造成影响。
深入探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影响,为未来的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通过对家庭环境、社会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等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为有效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提供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分析家庭冲突、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机制;2. 研究社会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考察社会环境、同伴关系等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程度;3. 探讨遗传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分析家族遗传史、基因表达等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方式;4. 研究心理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分析情绪调节、认知特点等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路径;5. 探讨教育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不同干预方法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实际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3 研究意义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对儿童个体、家庭和社会都具有负面影响。
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干预这种行为,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通过深入研究家庭环境、社会、遗传、心理等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可以为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指导实践工作。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育对策研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育对策研究小学生是一个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群体,他们的心智和行为都还在不成熟的状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
这些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造成困扰,也可能会给小学生自己带来不良影响。
对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对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原因分析1. 特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物品破坏和情绪爆发。
这些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小学生们在情绪上受到了刺激,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2. 原因分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有原因的,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体特点三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内部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对小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家庭环境不稳定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2)学校环境: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行为。
一些学校存在着严厉的惩罚制度或者教师缺乏关怀和理解也会导致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3)个体特点:个体特点主要指的是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包括性格、情绪、心理健康等方面。
有些小学生天生喜欢动手动脚,或者由于受到了外界刺激,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1. 家庭教育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这包括夫妻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更加积极向上。
(2)家长要给予小学生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尊重小学生的个人空间和独立性。
对于一些攻击性行为,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而不是简单的惩罚。
(3)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小学生进行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引言自闭症儿童是指起病于婴幼儿期具有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儿童,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因为自闭症儿童存在重复刻板行为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一些缺陷,所以这种攻击行为会对自闭症儿童自身造成一定的伤害,也会干扰他的课堂学习,从而会导致减少独立行动和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1]。
目前国内领域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多集中于刻板行为的研究,对攻击行为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于功能评估和干预策略方面。
国外的关于自闭症攻击行为的研究相比较多,且起步比较早,对于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表现和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体系,对我们进行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由于攻击行为对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会有消极的影响,且对其家庭和父母也有负面的影响,所以本文主要从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分类和表现方面进行梳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帮助家长和教师缓解焦虑,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一个挑战性为。
一、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目前关于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分析较为成熟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有关攻击行为的遗传学的解释研究表明,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基因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Unever,Cullen和Pratt的研究可以发现,遗传因素会通过影响自闭症儿童的个体特征从而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如低自我控制和冲动。
因为自闭症是一种基因-神经生理方面的疾病,基因与神经生理因素造成自闭症患儿的大脑神经在信息传导时出现混乱或阻滞的问题,是属于生物障碍,并且“遗传学和神经学方面的原因会导致行为过度和自我控制能力差”[2]。
Brendgen,Girard,Dionne,和Boivin的研究也表明,50%的攻击行为都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并且身体攻击很容易从通过母亲遗传给孩子。
这些研究发现告诉我们,遗传对于攻击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母亲要注意在怀孕期间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基因的产生。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调查与研究之综述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3-6岁是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儿童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儿童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
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
因此,矫治和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必要的。
学前儿童的情感由情绪刺激引起情感体验,具有直觉性、易外露、不稳定、易受感染、易受暗示等特点,行为受情感直接指导调控,加上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模仿性又特强,都直接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而家庭的溺爱、幼儿园玩具数量、活动空间密度的影响,也使攻击性行为更易出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与个性全面发展,从环境、情感着手,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孩子体验情感、宣泄情绪来保持自身心理和谐,从而防止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关键字:攻击性行为情绪刺激情感体验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空间。
我们曾对100多例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出现80%左右的攻击性行为发生在室内,20%左右发生在室外。
而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了游戏室中儿童人数增多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适宜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作为幼儿园还存在招生数与效益的问题,一般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数与活动空间是很不相宜的,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我们做了一个尝试:一般在天气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室内活动安排在室外进行,这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活动范围让孩子自由活动,同时也能减少同伴间因为拥挤而产生的无意碰撞与摩擦,另一方面在阳光、微风等自然条件下也能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情,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而在室内设置活动区域时也应考虑幼儿的活动空间,将活动区域间隔摆放,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空间,在指导时也有意引导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到人数较少的区域去活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 [1]“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 策(钱雪娟) • [2]L.杜布、N.米勒、O.H.莫勒、R.西尔斯合著.心理学名 人词典,《挫折和攻击》[EB/OL]. /person/d/Dollard.J.htm • [3]张源侠、骆丽萍等编著.《实用心理自我疗法》[M].湖 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 [4]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M].湖北出版社,2000 • [5]名家思想.要抓住孩子的关键期,首先要认识理解孩子 [EB/OL]./info_Show.asp?Arti cleID=413 • [6]李兴.浅析儿童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扬州教育学院学 报, 2001(01).
幼儿攻击行为形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遗传因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幼儿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 大约占了很大的比例。 2)家长错误教育方式的影响。比如,家长的溺爱、迁就 3)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 2.社会方面的原因。模仿使幼儿学会了攻击,模仿是幼儿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 主要特点 3.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 二)主观原因。在主观上主要表现在孩子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观念,不理解或不 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准则;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 理的个人需要,不能抵制不良诱因的影响;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 某些缺陷(执拗、任性、骄傲、自满等)以及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孩子 就会转向寻求攻击性手段等等。 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是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孩子的身上 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和侧重有所不同。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评论
• 我们认为现在就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比较 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1、做到全面的从主观、客观方面对幼儿攻 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的研究。 • 2、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对攻击行为进行客观 性的评价。 • 3、充分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对幼儿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 4、科学全面的提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 正方法。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攻 击 行 为 是 儿 童 经 常 会 发 生 的 不 良行 为 。 儿 童
根据 不 同的维 度 , 击 可 分 为不 同类 型 。如 劳 攻
伦 茨 ( r n z 和 雷 斯 ( ie 把 攻 击 分 为 情 感 性 攻 Io e t ) Res )
性 攻 击 和 工 具 性 攻 击 ; 沃 雷 尔 ( e ie 把 攻 击 分 艾 Av rl ) 为可 接 受 的 攻 击 和 不 被 接 受 的 攻 击 ; 国 心 理 学 家 美 道奇 和 考 依 将 攻 击 分 为 反 应 型 攻 击 和 主 动 型 攻 击 。 另 外 , 有 个 人 驱 动 的 攻 击 与 社 会 驱 动 的 攻 [ ] 还
攻 击 的 定 义 主 要 有 解 剖 学 定 义 、 提 条 件 定 义 、 为 前 行 后 果 定 义 和 社 会 判 断 定 义 四 种 。 这 四 种 定 义 从 不 同 角 度 阐 述 了攻 击 性 行 为 , 有 其 侧 重 及 可 取 之 处 , 各 同 时 也 存 在 着 不 足 。 因 此 , 童 攻 击 行 为 可 定 义 为 儿 儿 童 “ 意 伤 害 别 人 且 不 为 社 会 规 范 所 许 可 的 行 为 ”, 有 包 括 一 个 人 故 意 打 、 、 、 等 躯 体 攻 击 行 为 和 哄 踢 推 掐
不 是 学 习 获 得 。 他 在 1 3 年 的 著 作 《文 明 及 其 不 90 满 》 指 出 :侵 犯 的倾 向 是 人 天 生 的 、 立 的本 能 倾 中 “ 独 向 。在 弗 洛 伊 德 看 来 , 像 人 有 性 本 能 、 食 本 能 、 ” 就 饮 防 御 本 能 一 样 , 也 有 侵 犯 的 本 能 。 他 认 为 , 体 中 人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何伟健吴思远梁熙维[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媒体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正确使用媒体的角度提出矫正的相关对策。
在个人内部冲突和社会性冲突中有的儿童缺乏有效的方式化解,于是采取攻击行为,阻碍了社会化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小学生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儿童;现状;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国,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
可以这么说,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乃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
而对于攻击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1.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会行为。
儿童, 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言语攻击,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者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 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身体攻击, 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
三是损害他人财物, 比如用暴力抢走他人的东西。
[1]1.2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攻击性行为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广泛关注,在其形成原因上,也是众说纷纭。
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最为重要。
笔者认为,环境作用才是造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心理环境[1]挫折[2]的产生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当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时,遇到障碍,挫折感油然而生,而这种挫折感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攻击性行为。
虽然挫折可以引起攻击性行为,但不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必要条件。
[2]社会中无意识的学习现在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因子,儿童对这些因子的吸收良莠不分,这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班杜拉[3]1961年和1965年的两次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模仿平常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如果在他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当时,没有任何成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做出反应,那么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在这个孩子身上会逐步提高,将来发展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社会评价和指导也对攻击性行为的再次产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心理成长因素3-4岁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心理发育的状态会影响人今后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
这个时段是人在生理上的断乳期,对于儿童来说,这种震撼不亚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所造成对人的震撼。
3岁之前,孩子在心理上同父母处于一体状态;3岁以后,他们开始能区分自己与环境的不同,想自己独立行动。
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育者却还停滞不前,造成教养者要求与孩子心理需要的不同,从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出现了反抗倾向。
教育环境在六岁之前,人这一生所需要的习惯、态度、发展倾向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成功的,这与儿童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1]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常遇见那种父母很难管带的婴儿,他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抚养者针对婴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特点,采用严格的控制手段,让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性格特征,表现出攻击倾向。
[2]在3岁后,学校成为儿童的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对儿童在教学生活上采取的方式和态度,也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教师会逐步培养儿童之间的合作性,却在经常采用“谁坐得最好”、“看谁跳得最好”等语言时,不经意强化了儿童的争强好胜心理和挑战行为。
很多教师认为这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攻击性与竞争性只是一墙之隔,因为有竞争精神的人拥有一种善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这种“攻击”是有限度的,但是超出后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
可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的一些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因此,我们更多地从环境中去认识了解它,并寻找原因,积极矫治。
2.以儿童为对象,针对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如何解决进行教师﹑家长为主体的不同教育方法。
儿童3岁后,生活中心开始从家庭为主转为家庭与学校并重,群体环境对于儿童攻击性的影响也凸显了许多,这时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教师更应该多关注攻击性行为。
2.1正确的教育观对待儿童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儿童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以教师自己的好恶影响儿童与同伴的关系。
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该采用温和、安静的爱的教育,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注意培养他们的爱心、善良、耐心、合作、谦让等品德,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用冷漠的态度,歧视的眼光,粗暴的对待有过错的孩子,应该将其视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的教育,引导,避免儿童从教师的行为中学会敌视他人,冷漠等不良的情绪情感。
2.2减少环境刺激,让儿童学会理解和思考西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说过,人的天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现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
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要加强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教师应采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材料,活泼多样的形式,例如:观看录相、表演、谈话等,设法让儿童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且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小朋友。
因为儿童对自己的过失行为缺乏反省能力,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4] 等途径让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否定情绪,达到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避免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2.3树立良好榜样,或教给儿童正确的非攻击性解决矛盾的方法儿童最擅长于模仿,教师的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所以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使儿童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特别教师在处理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时,不能简单的呵斥或简单体罚,这样只是在强化儿童对攻击性的模仿。
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表明儿童处理矛盾和进行沟通是缺乏方式方法,所以多教给儿童一些正确的处理矛盾和进行沟通的非攻击性方法,才能让儿童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
2.4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某些儿童经常受到攻击,教师不能永远保护他们,解决根本的办法⑽只有教给他们如何防御攻击的能力。
当你意识到别人要攻击你时,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推开他(她)的手。
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要向攻击者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必要时适度的反击。
这样既能引导儿童自我保护,也让攻击者受到了挫折,让攻击者觉得自己受到了抵制,不被接受,加上教师的批评,攻击者会开始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被攻击者下次受到攻击时也不再退缩了。
2.5避免无谓等待,合理安排一日活动[5]儿童一日活动的安排,应该动静结合,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保证儿童各个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减少冲突的发生。
避免无谓等待的出现,造成儿童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从而减少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2.6真实的情感体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应让当事人有真实的情感体验,空谈道理,不能让儿童在情感上有所触动,也解决不了问题。
如:当儿童咬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疼痛。
自由阅读活动时,多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看的时候,你如果想看,要和别人商量:“我们一起看吧!现在你看,呆会给我看会好不?”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个良好的分享和谦让环境,让儿童学会分享和懂得谦让。
2.7解决行为习惯在一定认识和情感体验基础上,教师要解决好行为习惯的问题。
由于儿童意志比较薄弱,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反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提出合理、具体的要求,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
让儿童在实践基础上,将行为转化为习惯。
儿童期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8家长在家庭中应扮演的角色扮演教育者角色的家长应该给予教师适当的配合,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态度,使儿童不至于在行为和思维上造成混乱,同时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
当然,家长不仅需要配合教师,自身也应该对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教育[6]。
针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1、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环境。
一个充满冲突的家庭环境,会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之中对身边的人也充满着攻击感。
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能给予儿童一个良好的榜样。
美好的家庭氛围会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帮助儿童形成良好心境,调节孩子的不良情绪。
2、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使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当孩子们表现出探索周围世界的种种正当需求时,父母应满足和支持孩子们通过活动、游戏及劳动等进行适当的尝试,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去作切合实际的探索。
儿童的各种感情积极的,消极的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能为他们提供学习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感情的途径,从而学习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3、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各种情绪。
父母要允许儿童说出他的不同意见,表现他的不满情绪。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用一些儿童感兴趣或能让他平静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力,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4、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有些儿童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是因为缺乏表达自己愿望的能力,缺乏合适的自卫能力。
有些敏感、防御过当的孩子,还将别人的友善接触误以为是攻击,父母就应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解释别人行为。
5、采用暂时隔离的方法。
当儿童试图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要求或目的时,父母绝对不可为了求得一时的安宁让孩子得到满足,这只能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现在就可采用暂时隔离法,对他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
当他出现合作性行为时,给予奖励。
6、净化周围环境。
将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放置在没有攻击性行为的环境中,让他们受环境和环境中楷模的影响,可减少其攻击性行为。
7、不可体罚。
体罚给予儿童的是一个反面示范教材,只能让儿童更加推崇暴力,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
8、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