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教学方法探讨

□王茜

【摘要】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把握好语文的教育方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展示才华、展示个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在思考中学会总结,在合作中学会团结。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教育情感;教育艺术

【作者单位】王茜,河北城乡建设学校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是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接受语文,并把学习语文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来做呢?笔者认为,教学方法很重要,虽然找不到固定的模式,但可以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来做参考,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的几种方法进行说明:

一、直奔主题法

这也是教学中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课文之前就明确本文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前就明白这节课他们需掌握的内容是什么。这种方法直接且节省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准确、完整地掌握。如在讲授老舍《我的母亲》时,笔者就明确告诉学生,本文需了解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需掌握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这就省略了让学生绞尽脑汁思考本文重点的环节,而让他们直接进入状态,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

二、多媒体介入法

中专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语文最为基础课并不同于建筑专业课那样会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引起学生兴趣。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只凭干巴巴的讲授,学生迟早会厌烦的。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在结合中专生的心理特点基础上,大胆的借助其它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现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成为课堂教学的首选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采用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如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西藏阿里,它位于“世界屋脊”的巅峰区域,海拔较高且雪山重重、气候寒冷,这也就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红柳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不易。同时我让学生将红柳生存时和被人类砍伐后图片进行对比,学生也更直观地认识到为什么红柳的存在很珍贵,为什么人类的砍伐行为是愚昧无知的,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从而也唤起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抛砖引玉”法

“开个好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种方法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要看教师如何来“导”、如何来开个好头。教师就好比导演,连续剧的第一集或影片在播放时的前几分钟很重要,内容是否很精彩,会不会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这一步又很关键。所以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或解决其它相关问题时,要有针对性的来设置一些既能展开课文内容又有趣味的小问题,要将导入内容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授鲁迅《拿来主义》时,笔者就让学生将中国和外国的节日、美食、电影分别举例并进行比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性,诱发学生思考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两种文化。学生经过积极地思考、讨论、发言后再引入新课《拿来主义》。

四、讲故事法

讲故事的过程中,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力,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听读的习惯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萌发他们对美的感受和表现美的情趣。如我们在学习《弟子规》时,针对每一句,笔者都会举出一些小故事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第一章《孝》中我就讲了“黄香扇枕温衾”、“陶侃拒收坩鮓”“郯子鹿乳奉亲”“陆绩怀橘遗亲”等小故事,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学会了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课下有的学生还写了心得体会,谈自己与父母相处时哪些地方做错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哪些还需改进,这不就是做人的一大进步吗。

五、自学法

教师的讲授虽然重要,但不能代替学生来领会文章实质、掌握课文主旨,所以学生应该学会自学,学会用心去琢磨、推敲、钻研才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自学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一种独立能力的过程。在学习时,要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以点串线,再以点带面,才能实现知识由分散向整体把握的转变。如《应用文便条》我就先让学生自学,以请假条为例,请假条适用的情况、是写给谁的、它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它的书写格式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学生在自学中要考虑到和掌握的。然后我再找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张请假条,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指正,同时我也能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程度。在这个“点”的基础上再学习下一个“点”:留言条,留言条的定义、书写格式及与请假条在书写格式上有哪些差别,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达成一条“线”,从而可以继续推敲和积累以达成一个知识“面”。

六、语调———情感感染法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有有渊博的知识、出色的才能,在

·

141

·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李暄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先行教育思想家陈鹤琴先生以及他“活教育”思想的论述,从学生心理、教师心态、学风培养等几个方面浅谈几点培养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李暄,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陈鹤琴先生(1892 1982)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人称“儿童教育圣人”。他于191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深受美国“新教育运动”领袖、著名教育家杜威影响。1919年回国后,他以引进“新教育运动”而改造中国教育为己任,根据精微研究、实证实验以及长期实践,就儿童教育著书立说,创办刊物和杂志,组建社团;创建幼稚教育试验中心、实验基地及幼稚师范学校等。在中国的儿童教育领域,陈鹤琴先生的每一步都有着开拓者和里程碑的意义。

根据近30年亲历亲为的研究、实验和实践,陈鹤琴先生于1947年发表了“活教育”的长篇理论文章,全面总结和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系统理论,奠定了他在中国儿童教育领域无可争辩的权威地位。时隔60多年,重温他的“活教育”思想,对比高职教育的素质和技能教育的实践,感觉有不少启示。

所谓的素质,其核心是道德素质。陈鹤琴先生认为,良好的品行是构建健全人格的基础。笔者的理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就是道德内化的过程,就是将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针对的是学生,以学

讲授时还必须拥有美好的情感。情感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不同题材的文章要使用不同的语调来感染学生,用不同的语感和声调来将学生带进内容的情境中。如在学习舒婷《致橡树》前,笔者就用温柔、渴求、失望的语调朗读了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作为导入,这不仅让学生对爱情有所希冀同时也为我后面讲授课文、让学生谈对爱情的理解做了铺垫。又如:老舍《我的母亲》,就用平实而又真挚的声调来呼唤学生歌颂和赞美母亲。再如:鲁迅《拿来主义》需要以严谨清晰的态度,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讲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文章题材、内容,做到讲授时用语、语调、情感和文章内容相契合。

七、艺术表现法

(一)绘画———动手实践法。教师不但要指引学生认识美、感悟美,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创造美,这就需要学生多用脑来思考,多动手来实践。多动手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刺激学生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如:学习《荷塘月色》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描绘一幅月下荷塘图,学生们将准备好的铅笔、彩笔拿出来,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有几位学生的绘画作品我看后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朦胧的月色、亭亭碧绿的荷叶、婀娜多姿的荷花、薄雾缭绕的荷塘似乎展现在我眼前。有的学生还画了小青蛙作为点缀,增添了情趣。对文章的理解有时要用心,有时也要用手。

(二)音乐———唱“歌”法。语文教材上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很多,据我了解他们每天繁重的作业已经让他们透不过气,如何能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背诵这些文章呢?笔者也试图去编一些顺口溜来方便学生记忆,但也须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在一次看小品《打工奇遇》时,让我大受启发,我也就开始在教学中引用“音乐教学法”。即将要背诵的内容和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曲调串联起来进行“演唱中背诵”,他们演唱着自己的歌,感受着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从体会到了学习和背诵的乐趣。

(三)表演———情景模拟训练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教学内容,进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亲验式教学方法。”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后,组织学生饰演课文中所涉及的角色,通过换位、揣摩等方法来感受人物心理发展历程,总结课文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换位思考、组织、实践和合作的能力。如:莫泊桑《项链》,女生都能将那个沉湎于梦想、追求高雅奢华生活、追求异性间的风流、向往幸福天堂的马蒂尔德表演得很到位。笔者还让学生自己组织招聘会,要求他们先思考如何办好招聘工作、如何回答评审的提问、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等这些问题,希望学生都能及早对自己的人生定位,积极走进社会。

总之,作为年轻教师我们要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并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探索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适和于语文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薛彦华,张爱华.教育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

·

24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