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 共27页PPT资料
着出征的军队,考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收集资料,后来
写成了《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对西南地区的物产、
地貌做了详尽的记述。这次出游使他得到了难以得到的可贵的
资料。
第三次:随武帝“封禅”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从长安出发,东行到泰
山 “封禅”,司马迁作为皇帝的随从,一路追随武帝到泰山。
魏公子传》以及楚汉相争的社会、政治、地理形势都有很大帮
助。
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皇帝的侍卫官,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管皇帝的车驾、门卫,皇帝外出时随行左右。),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入仕后,奉武帝之命,奉使随征巴蜀以南,抵达邛(四川邛崃
)、笮(四川汉源)、昆明。这一带属少数民族居住区,司马迁随
隘)。 (二)经过实地考查,《史记》的记述更加真实可靠; (三)将旅途见闻穿插进《史记》(其中多有历史人物的逸闻。如,
在刘邦的家乡,他采访到刘邦贪酒好色的故事,也了解到樊哙等人屠狗卖缯
的生活),是使这部史书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重要因素。
“行万里路”还表现在司马迁广泛结交熟知历史 事件的人,或历史人物的亲友,从他们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和《史记》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前
87),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汉 代京畿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
风,各相当于一个郡) 人。
三次壮游,(一)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使他更深刻更全 面地认识了社会。他认识到,社会不光是帝王将相的,也是贩 夫走卒的。《史记》能描绘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 多年的广阔的社会画卷,与此密切相关;而这点,恰是别的史 学家难以认识到的(梁启超说: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帝王的
史记精读讲义
第一讲先秦历史著作简介一、殷商至春秋时的散文1、文字的产生及书写文学的萌芽我国文字最早产生于何时尚不能断定。
从出土文物看,还没有发现商代以前的文字,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的刻画不同形状的符号,但还不能算是文字,字数总共达到五千上。
甲骨文是现在能看到期的目前最早的我国文字。
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几经演变而成的。
我国文字的特点在甲骨文里已形成。
商代文献最可靠的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易卦爻辞”《尚书》里也保存了一部分,这些文献中有一部分已略具文字意味。
商周时期的知识和文化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里,有掌管知识和文化的巫和史。
周初的人说“殷先人有册有史”(《尚书·多上》)可见商代还是有不少文献的,但今已不传,。
商代的书写条件比商进步,史官的名称有内史、太史等,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但周代的文献保存下来的也不多。
2、《尚书》我国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尚书》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汉初搜得二十九篇,《尚书》大都是一些誓词,政府的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以及一些记述文字等。
《尚书》中的《周诰》是周初的散文代表,现代人读起来佶屈聱牙,不容易懂。
原因是《周诰》中的文辞,全是用当时的口语记录的文告和演讲,记录以后一直没有什么变动,于是那种言语渐渐随时代而僵化了。
西周、东周和春秋时代诗歌已有了很高的成就,产生了一部伟大的《诗经》,其中许多优秀作品,而流传下来的散文却不多,出色的也少。
这也许由于当时散文写作水平还比较低,同时也不容易保存。
西周和春秋时代应该有大量记事和记言而文字。
后来的《国语》《左传》记载了西周和春秋时代文人的一些谏词、书信和行人(各国使者)的辞令等,大约不免经过后人的加工润色。
3、《春秋》在历史散文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编年体的是《春秋》,编撰者是孔子。
记述从鲁隐公元年(BC722)至鲁哀公十四年(BC480)共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情作了一些评价,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文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所谓“微言大义”和后人自以为的春秋笔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5《史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三)在运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三、作品赏析
(一)项羽本纪(二)李将军列传(三)《报任少卿书》
四、《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讲授新
拓展内容
《史记》的内容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授内容
备注
《史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司马迁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来写人物传记,但他又不是纯客观的描写,在每个历史人物身上,几乎都表现了他褒贬爱憎之情。他突破封建的正统观念,在《史记》中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倾向。
(二)热情歌颂陈涉、项羽等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陈涉世家》写陈涉、吴广起义反秦的事迹。他们揭竿起义,不过半年就失败了,但司马迁却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把他看作是一个同于商汤、周武王一样的转变历史的人物,从而破例地把他列入“世家”,与历代侯王勋臣并列。这篇传记末尾写道:“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表明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陈涉的功绩的。司马迁在主观上虽没把陈涉当作农民起义的领袖来歌颂,他在当时也不可能认识到陈涉起义是一场农民革命,但由于他忠于历史事实,充分尊重陈涉的历史地位,因此在客观上真实地描写出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光辉形象。
《史记》对刺客、游侠、医卜、倡优这些正史、官书不肯记载的中下层人物也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剌客列传》记叙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僚、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韩相侠累、荆轲刺秦王政的事迹。虽然他们的个人暴力行动,并不能解决任何政治上的实质问题,但在封建专制主义黑暗统治下,他们那种自我牺牲、反抗强暴的精神却是可歌可泣的。《游侠列传》写朱家“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表彰了他们“言必信”、“行必果”和急人之难、见义勇为的品质。《滑稽列传》
《史记》的讽刺艺术
《史记》的讽刺艺术一以讥与刺的名义对某些人物的丑恶灵魂和不良习气进行暴露和鞭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
在《诗经》和《左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诗经》中《相鼠》的《小序》说:“刺无礼也。
”《硕鼠》的《小序》说:“刺重敛也。
”《伐檀》的《小序》说:“刺贪也。
”在《左传》中,我们随处可见君子们对某些腐朽贵族予以以“讥之”的言论。
但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诗经》和《左传》的作者虽然在讽、刺、讥的名义下对某些人物作出了否定和批评,但这种否定和批评基本上都是一些道貌岸然、直截了当的谴责。
这种谴责有时虽然达到了十分激烈的程度,但严格地说来,它们几乎都不具有讽刺文学那种“贵在旨微而语婉”(鲁迅语)的持点。
真正的讽刺文学只有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才开始出现。
特别是在《孟子》和《庄子》中,讽刺艺术已经成为作者不可缺少的表达手段之一。
如《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庄子》的“儒以《诗》《礼》发塜”等,都是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例子。
到汉代,一方面继承了《诗经》、《左传》对统治集团进行直接批判,一方面又具有先秦诸子散文中那种婉曲而辛辣的讽刺特点的文学作品,我们觉得最突出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是一个有着伟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顽强的战斗精神的史学家。
他在《史记》中多次宣称,他创作《史记》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以匡世利民为宗旨的思想体系,用他的话说。
即是“成一家之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继承孔子修《春秋》对各级贵族的黑暗统治进行批判的战斗传统,用他评价《春秋》的话来说即是“贬天予、退诸侯、讨大夫”。
由于《史记》是一部以当代史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史书,而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又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社会,因此,当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汉代统治集团的时候,他就不得不选择讽刺这种“旨微而语婉”的方式。
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司马迁借评价《春秋》向读者暗示了自己使用讽刺手法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word版本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司马迁作《景帝本纪》 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 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下狱死。”(引自卫
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扬雄、班彪、 班固都不曾说,或者不敢说。)
司马迁对汉武帝的不满:第一,连年征战,诛求无厌,劳 民伤财。他在《平准书》中说:“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 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第二,高 度中央集权、专制独裁、严刑酷法、草菅人命、用人全凭个人 好恶。
(2)忍辱著书 《报任安书》: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 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 于后世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 所趋异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指自杀),若九牛亡一毛, 与蝼蚁何异?……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 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 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这些,使司马迁有扎实的学问和文献基础,来 撰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通史著作。
(2)行万里路。司马迁一生三次漫游,几乎走
遍了汉王朝所有疆域。
第一次:青年时期。此次漫游,历时八九年。
•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左右,出
游到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许多地方,到过屈原流放的
沅、湘地区,在屈原自沉的汨罗凭吊;
司马迁还去过西北的空峒(今甘肃平凉。据《五帝 本纪》)。足迹遍及全国,只可惜,他没有留下像《徐霞客游记》 那样的旅行日记,否则,中国又多了一部足可以和《史记》媲 美的巨著。
三次壮游,(一)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使他更深刻更全 面地认识了社会。他认识到,社会不光是帝王将相的,也是贩 夫走卒的。《史记》能描绘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 多年的广阔的社会画卷,与此密切相关;而这点,恰是别的史 学家难以认识到的(梁启超说: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帝王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专业知识讲座
87),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汉 代京畿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
风,各相当于一个郡) 人。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当供之参处考,之请用(联,一系不能本)作人身为或世科网学站依删据除,。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司马迁祖上世代为周朝史官,后避难离开周地 ,分别去了卫、赵、秦等国。司马迁是去秦国一支的后裔。 在司马迁的直系祖先中有像司马错、司马靳那样的军事人才 ,也有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管理的人。而在他的的旁系族人中 ,也有像蒯聩那样尚武好勇的人。家族传统对司马迁的思想 产生了深远影响。
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等创造了条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司当马之迁处,还请去联过系西本北人或的网空站峒删(除今。甘肃平凉。据《五帝 本纪》)。足迹遍及全国,只可惜,他没有留下像《徐霞客游记 》那样的旅行日记,否则,中国又多了一部足可以和《史记》 媲美的巨著。
三次壮游,(一)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使他更深刻更全 面地认识了社会。他认识到,社会不光是帝王将相的,也是贩 夫走卒的。《史记》能描绘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 多年的广阔的社会画卷,与此密切相关;而这点,恰是别的史 学家难以认识到的(梁启超说: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帝王的
家谱。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除《史记》外,其它官修史书叙述范围的相对狭
司马迁少年时候在家乡参加过农业劳动。大概在他8岁那年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父亲司马谈出任太史令,他随父亲迁 居长安。太史令掌管国家图书资料(《太史公序》:“天下遗文古事 靡不毕集太史公。”),到长安后,司马迁有了极好的读书条件, 十岁时就能读到当时人很难见到的用籀文(大篆)书写的古书( “年十岁则诵古文”)。他也向名师求教,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 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奠定了深厚的 学问基础。
史记本纪原文与解析
史记本纪原文与解析史记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司马迁所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巅峰之作。
其中,本纪是史记的核心部分之一,主要记载了历代帝王的事迹及政绩。
本文将通过对史记本纪原文的解析,来探究其在古代史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史记本纪原文概述史记本纪原文主要由历代帝王的事迹与政绩构成,以史实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呈现了每个帝王在位期间的主要事件、政绩和改革措施等内容。
史记本纪采用了简练明了的语言,条理清晰,主题鲜明,以宏大的史识突出每位帝王的治国方略和历史地位。
二、史记本纪的历史价值1. 真实性与客观性史记本纪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每位帝王的事迹与政绩。
虽然在整理和编辑过程中难免有些主观因素的介入,但总体上仍保持了较高的历史真实性,为研究古代帝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 政治与社会分析史记本纪不仅记录了每位帝王的具体行为,还对其在位期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帝王治国方略和政绩的描述,读者可以了解到古代政治体制的运作机制、帝王的决策方式以及对国家命运产生影响的重要事件。
3. 道德与人格评价史记本纪通常以史实为基础,但其中也融入了一些作者司马迁对帝王人格及政治道德的评价。
通过对每位帝王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司马迁在文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议论,为读者提供了对帝王品德和领导才能的评估。
三、史记本纪的学术意义1. 古代史学方法的借鉴史记本纪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编纂方式、篇幅布局以及对历史史料的处理等方面,对后世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借鉴了诸多古代编史的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史学体系,为后代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历史记载的参照史记本纪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参照资料,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历史记载和研究对象。
通过对史记本纪原文的研读和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揭示古代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
3. 文化传承与教育意义史记本纪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PPT27页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史记课件ppt
THANKS
感谢观看
创作背景
继承先秦时期的历史记载,吸 收了前人丰富的史料。
受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和思想文化繁荣的推动。
司马迁个人遭遇不幸,发愤著 书,完成了这部不朽之作。
作品评价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内容丰富、记述详实,具有极高 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对文学艺术的贡献
塑造历史人物
《史记》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刻画 ,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 历史人物,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
远影响。
叙事技巧
《史记》采用丰富的叙事技巧,如 倒叙、伏笔等,使得故事情节跌宕 起伏、引人入胜,对后世的文学创 作提供了借鉴。
语言艺术
《史记》的语言简练明快、质朴自 然,同时又不失华丽和文采,对后 世的文学语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文笔优美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优美 的文笔,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在阅读 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和文学的美感。
用词精准
司马迁在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 象时,注重用词的精准和贴切, 使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历史
事件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语言质朴自然
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质朴 自然的语言风格,使读者在阅读 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
。
02
《史记》内容概述
五帝本纪
总结词
记载远古五帝的传说和历史
详细描述
五帝本纪是《史记》的开篇之作,主要记载了远古五帝的传说和历史,包括黄 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五位帝王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 展。
夏商周本纪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上古战国文学-秦汉文学部分】
1.《易经》是本占筮书。 它古代原始迷信活动的记录,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作者可能是一些以占卜为职业的巫 师。后人给《易经》作了“传”(注释性文字),称《易传》,《易经》和《易传》合 称《周易》。卜,用龟甲牛骨占卜。筮,用蓍草占卜。
2.“易”的含义:变易、不易、简易。 宇宙现象和人事,如昼夜的运行,如人生由幼小而老死,都是变化不止,此为“变易”。 但是,变易虽多,其间却有一定不易的理法,如天尊地卑、父子君臣的关系,这就是 “不易”。这种道理法则极其明白而且简单,这就是“简易”。
、 风 、
容 。王 有
雅
的
朝地
、
意
直方
思
接色
颂
,
统彩
它
治的
是
地音
一
区乐
种
的。
宗
音
庙
乐
祭
,
祀
雅
第二节 雅 颂
一. 颂诗
1.《周颂》三十一篇,全部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它们是周王 朝祭祀宗庙的舞曲,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气氛。 2.“鲁颂”和“商颂”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宗 庙的乐章,庙堂文学。
二. 雅诗
• 又称《南华经》, 系庄周及其后学 所撰。约成书于 先秦时期。继承 老子学说而倡导 相对主义,蔑视 礼法权贵而倡言 逍遥自由。行文 汪洋恣肆,瑰丽 诡谲,意出尘外, 乃先秦诸子文章 的典范之作。
• 作为我国第一部 浪漫主义诗歌总 集,由于诗歌的 形式是在楚国民 歌的基础上加工 形成,篇中又大 量引用楚地的风 土物产和方言词 汇,所以叫“楚 辞”。
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
2 有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 地震、洪水、人的生老病死等,尤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膜 拜幻想出的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神化就如此 产生。
史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
史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史记》原文译注:原文与解析古代中国历史学巨著《史记》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后世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原文进行译注与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文献。
一、《史记》概述《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共纪传十二本。
每本包含若干章节,并分为纪、传两类。
纪部记载各朝历史事件,传部记载各朝名臣、豪杰的事迹。
《史记》以其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而备受赞誉。
二、《史记》原文译注1. 皇帝本纪【原文】始皇帝不即位五年而百官请尊号称帝,是以改元曰“始皇帝”。
【译注】始皇帝在即位五年后,百官上书请求尊称他为“帝”,因此改元为“始皇帝”。
2. 太史公自序【原文】余观夫四方之辨,维新旧之变也。
垂世之业,不易本也。
【译注】我经过研究,发现各地的制度差异,是由于新旧制度的变迁所致。
我作为太史公,将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工作,不会轻易变更。
3. 本纪第一:五帝本纪【原文】黄帝始祖;有虞氏,至唐尧;虞舜氏,至于陶唐;由汤、文王,至于周公。
【译注】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有虞氏统治的时期,一直到唐尧;虞舜氏在陶唐之间执政;汤、文王时期,直至周公。
4. 本纪第二:夏本纪【原文】夏后有成,於奕,禹,夫差,少康,亦振迅雷霆,聿绥厥,微烈。
【译注】夏朝的开国君主是大禹,后来有成王、奕王、夫差、少康等,他们英姿勃发,如雷霆般震撼人心,统治社稷,功劳虽不显著,但属于微烈之辈。
5. 本纪第三:商本纪【原文】契沈饮,商王武丁。
【译注】契将心思深藏,隐藏本性,商王武丁。
6. 本纪第十:秦始皇本纪【原文】始皇二十二岁即位,三十五岁灭赵;五十一岁,绝二世而并天下,号秦始皇。
【译注】始皇帝在二十二岁登基,三十五岁灭亡赵国;五十一岁,将秦国与其他各国统一,自立为秦始皇。
三、《史记》原文解析1. 皇帝本纪在这个章节中,记载了始皇帝称帝的过程。
始皇帝在即位五年后,得到百官的请求,决定尊称为“帝”,并且改元为“始皇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皇帝的侍卫官,掌 管皇帝的车驾、门卫,皇帝外出时随行左右。),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入仕后,奉武帝之命,奉使随征巴蜀以南,抵达邛(四川邛崃)、 笮(四川汉源)、昆明。这一带属少数民族居住区,司马迁随着出 征的军队,考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收集资料,后来写成 了《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对西南地区的物产、地貌 做了详尽的记述。这次出游使他得到了难以得到的可贵的资料。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是一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司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 己不幸的遭遇,抒发心中的痛苦,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 的顽强意志,司马迁的名言“பைடு நூலகம்固有一死。死,有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即出于此文。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1.进步的民族观 2.开明的政治理想 3.超越时代的经济思想 4.勇敢的批判精神 5.对正义的真诚赞美 6.独特的人生价值观
以记言形式编成的一种书,将有教育意义〔“鉴戒”〕的重要人物的话 记录下来,各诸侯国都有。《国语》是将各诸侯国“语”汇编而成的, 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语”。2.《战国策》是将战国 时期游士的说辞和书信汇编而成的。编辑成书的是东汉的刘向。)
2.《史记》的体例:纪传例通史 《史记》共130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 传。 本纪:12篇,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有 编年体的性质); 表:10篇,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8篇,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30篇,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 传记 列传:70篇,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 列传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以 人物传记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裁,始于司马迁。通史: 贯通古今的史书,史记从上古贯通到汉初)。
(2)忍辱著书 《报任安书》: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 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 于后世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 所趋异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指自杀),若九牛亡一毛, 与蝼蚁何异?„„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 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 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当代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说司马迁读 的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当时已经整理成编的书籍, 如《诗》、《书》、《左传》、《国语》、《世 本》、《楚汉春秋》之类;一是尚未整理的零散的 材料,如《史记》所称的《谍记》、《历术》、 《甲子篇》、《禹本纪》、《秦纪》等。此外还有 大量档案材料。司马迁读的书多,却不是泛泛而读, 而是经过细致地分析比较,有深刻的见解。他在阅 读文献的过程中主动和古人沟通,读其书,识其人, 做到知人论世;不止一次地废书而叹,幷且产生了 为书的作者立传的冲动。 这些,使司马迁有扎实的学问和文献基础,来 撰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通史著作。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史记》和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一)《史记》的体例 1.曾经有过的史书体例: 《尚书》——文件汇编; 《左传》(包括《春秋》)——编年体;(《春秋》 是三传:公羊、谷梁、左氏。《左传》原名《左氏春秋》, 经人篡改才成为注释《春秋》的书。) 《国语》、《战国策》——记言体。(1.“语”为古代
(三)《史记》的注释
1、《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集解》,唐 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单行本, 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订, 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丰富, 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撰 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580万字, 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最便于阅读的 《史记》注本。
第三次:随武帝“封禅”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从长安出发,东行到泰 山 “封禅”,司马迁作为皇帝的随从,一路追随武帝到泰山。 封禅之后,他又从武帝“帅师巡边”,出长城、北登单于台 (呼和浩特附近),又东至碣石(昌黎)、辽西(辽宁义县 西),考察了中国北部、东北部许多地区的情况,为后来写作 《秦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等创造了条件。
司马迁祖上世代为周朝史官,后避难离开周地, 分别去了卫、赵、秦等国。司马迁是去秦国一支的后裔。在 司马迁的直系祖先中有像司马错、司马靳那样的军事人才, 也有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管理的人。而在他的的旁系族人中, 也有像蒯聩那样尚武好勇的人。家族传统对司马迁的思想产 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一家从祖父司马喜开始在汉朝为官。父亲司马谈 当上了太史令,掌管国家图籍和天文历法。司马谈是个非常 博学的人,对天文历法、周易诸子都有精深的研究。著有 《论六家要指》一文,分别对阴阳、儒、墨、名、法、道六 家进行了评论。司马谈对各家都有批判,唯独对道家,推崇 备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武帝到泰山封禅。司马谈 因事滞留在洛阳一带,不能随行。身为太史令而未能参加封 禅的千古盛事,司马谈十分遗憾,竟一病不起,临终时对司 马迁说出了自己生逢盛世,打算写一部史书的心愿,希望司 马迁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
家谱。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除《史记》外,其它官修史书叙述范围的相对狭 隘)。
(二)经过实地考查,《史记》的记述更加真实可靠; (三)将旅途见闻穿插进《史记》(其中多有历史人物的逸闻。如,
在刘邦的家乡,他采访到刘邦贪酒好色的故事,也了解到樊哙等人屠狗卖缯 的生活),是使这部史书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重要因素。
司马迁和《史记》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前
87),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汉 代京畿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 风,各相当于一个郡)
人。
(一)身世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史记》的叙事艺术 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史记》五种体例构成的叙事框架:十二本纪按帝王顺序记叙各 朝兴衰始终,是纲-→十表、八书或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或是经济、文 化、天文、历法等专史,是对本纪的补充-→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 主要叙述贵族之家的历史-→七十列传,描画出漫长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来 自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特点的鲜活的历史人物。○这是一种树状结构:本 纪、表、书,构成主干;世家是从主干延伸出的枝杈;列传则是茂密的树 叶。这也是绚丽的星空结构:本纪是北斗七星,世家是拱卫于北斗的二十 八星宿,列传则是满天星斗。)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历史是已经逝去的时间长河中实实在在出现过的人,发生过的事;逻辑 则是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意义及联系。司马迁通过精巧的结构安排,既叙述历 史人物、事件又揭示历史人物、事件的意义和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
(1)本纪、世家等体例的运用,既尊重历史事实,又 突显历史意义(如汉惠帝无传,而将吕太后、项羽等归入本纪;又孔子 非侯、陈涉自立,而皆入世家。); (2)人物传记的排列顺序,基本以时间为序,又兼顾 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以类相从(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
(2)行万里路。司马迁一生三次漫游,几乎走 遍了汉王朝所有疆域。 第一次:青年时期。此次漫游,历时八九年。 •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左右,出 游到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许多地方,到过屈原流放的 沅、湘地区,在屈原自沉的汨罗凭吊; • 到庐山、九嶷、会稽等地,收集关于帝舜、夏禹的传 说,访察了春秋时越王勾践的遗迹; 北上淮阴,访问了韩信的故乡,搜求了韩信早年在乡里 的故事; • 在山东曲阜,参观了儒家旧存的礼器;过徐州,考察 楚汉战争的战场; • 归途中在魏都大梁,观看信陵君遗迹。 • 这次漫游的收获对后来写作《屈原列传》、《武帝本 纪》、《夏本纪》、《淮阴侯列传》、《越王勾践列传》、 《魏公子传》以及楚汉相争的社会、政治、地理形势都有很大 帮助。
“行万里路”还表现在司马迁广泛结交熟知历史 事件的人,或历史人物的亲友,从他们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 例如,樊哙之孙樊他广向他谈起过汉初几位开国功臣发迹 的故事;贾谊之孙贾嘉和司马迁有书信来往;冯唐(冯唐是文帝 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名臣)的儿子冯遂和司马迁是至交。 司马迁还亲眼见过名将李广、大侠郭解,并和李广之孙李 陵同在朝廷任职;又如,《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是他听公孙季功、董仲舒等人说的,而董仲舒等是当时扔出药 匣保护过秦王的夏无且的好朋友。 2、撰述《史记》 司马迁一生有两大业绩,一是写作《史记》,一是制定《太 初历》。都两项工作都和一年有关——汉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在他42岁这年,完成太初历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史 记》的撰写。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司马迁作《景帝本纪》 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 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下狱死。”(引自卫
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扬雄、班彪、 班固都不曾说,或者不敢说。)
司马迁对汉武帝的不满:第一,连年征战,诛求无厌,劳 民伤财。他在《平准书》中说:“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 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第二,高 度中央集权、专制独裁、严刑酷法、草菅人命、用人全凭个人 好恶。
司马迁还去过西北的空峒(今甘肃平凉。据《五帝 本纪》)。足迹遍及全国,只可惜,他没有留下像《徐霞客游记》 那样的旅行日记,否则,中国又多了一部足可以和《史记》媲 美的巨著。
三次壮游,(一)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使他更深刻更全 面地认识了社会。他认识到,社会不光是帝王将相的,也是贩 夫走卒的。《史记》能描绘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 多年的广阔的社会画卷,与此密切相关;而这点,恰是别的史 学家难以认识到的(梁启超说: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帝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