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中的音乐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鉴赏

课程名称:音乐鉴赏

学生姓名:黎含青学号:0133016

专业:金融教学班级A03 任课教师:李霜

从中国戏曲来看中国传统音乐发展

无论是乌江自刎挥别霸王的虞姬,还是霓裳羽衣摇摇欲坠的杨贵妃;无论是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杜丽娘,还是无语怨东风的崔莺莺;无论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还是抗战毅然罢唱八年的梅兰芳,都在以其最直白的语句,向我们传递着情感的真知,表露着戏曲的魅力。即今日戏曲于百姓而言以属于一种小众娱乐,其影响能力正逐日衰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傲立于中国传统文化顶端,誉之为“国粹”。戏曲的成功演绎,离不开生旦净末丑等各个角色细腻表演,然而也离不开在台后为其伴奏的各个乐师。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表现体系和艺术手法,又与中国传统音乐各种艺术技法一脉相承。戏曲音乐为戏曲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物情感及推动戏剧矛盾的发展和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戏曲音乐主要体现在戏曲声腔、器乐伴奏和韵白三部分。其中,戏曲声腔是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纵观历代戏曲剧种的兴亡盛衰,其根本原因就是取决于它的声腔是否适应发展的时代和变异着的人文环境。器乐伴奏是用于渲染气氛、伴奏声腔。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不断推陈出新,在表现新时代、新人物的形象时,器乐伴奏也必须逐步进行革新。可见,戏曲音乐的时代性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艺术源于生活,并且为表现生活服务。我们说中国戏曲要适应时代,就是说中国戏曲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应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能够充分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一、从戏曲唱腔发展来看戏曲音乐

戏曲唱腔的发展一般经历了一下几个时期:1、不同音区的出现;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葛毕氏与杨乃武都曾用一曲牌《剪剪花》演唱,由于在男女同调同腔演唱时,男演员感到吃力,又不能降低调高,所以便将唱腔的高音区部分下行移低演唱。2、少数板式到一系列板式;这是因为表现题材的扩大以及为了适应戏剧的规定和人物的思想感情。3、不同剧种和板式之间的吸取;当年名噪一时的京剧老生谭鑫培,在老生唱腔中吸收了旦角的腔调,增强了唱腔的旋律美和表现力。梅兰芳曾说过:“我们戏曲的唱腔,向来不反对吸收的,不吸收,从哪里创造新腔呢?……我听过任何好的,优美的唱腔,就全把它吸收进来,丰富自己的唱腔。”

而到了今天,戏曲的唱腔仍然被很多流行音乐的制作人所利用。如果说陈升《北京一夜》只是戏剧风格的尝试,那他最近的《牡丹亭外》就是更直接的嫁接,而王力宏则在《花田错》中巧妙的将现代流行的R&B与戏曲唱腔结合起来演唱。

二、从戏曲的乐器伴奏来看传统音乐的发展

戏曲中,伴奏乐器分为四个声部: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拉弦乐。

京剧三大件(京胡、月琴、京二胡);河北梆子的三大件(板胡、梆笛、笙);广东粤曲三架头(高胡、扬琴、秦琴);越剧三大件(主胡、副胡、琵琶)等,这些主奏乐器的乐师与鼓师共同掌握着全剧的伴奏。

在这种文、武场的基本组合下,根据剧情与唱腔的需要,后来逐渐加入了唢呐、笙、琵琶、三弦、中阮、大阮、二胡、中胡、大胡(大提琴)、倍大提琴等乐器,从10多人到20余人不等,形成了一个由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拉弦乐四个声部组成的中小型民族管弦乐的规模。

其中,唢呐、笙等现在已经很少在音乐中出现,而阮自民国之后更是鲜为人知。胡琴类(二胡、板胡等)戏曲中主要的伴奏乐器则仍然活跃的中国的乐器市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尤为繁荣,有著名的《二泉映月》、《良宵》、《赛马》等。而每逢新春佳节,必能在节目中听到的《金狂蛇舞》的曲调。

同样的,在当代的流行歌曲中,二胡仍旧是常见的伴奏音乐,如天王周杰伦的《东风破》,黄龄的《痒》,都可清晰分辨出二胡的声音。

另一种乐器:琵琶,则在当今更多的演绎一种古韵之美。在诸多影视作品中为表现古代音乐的柔腻多爱用琵琶来做伴奏,而在当下的音乐中,很多古风歌曲爱好者在制作伴奏时都常常采用琵琶,如之前提过的《东风破》,古风歌曲《相思引》。

这两种乐器在现代的音乐中不仅仅充当伴奏的角色,在很多正式的演奏中,仍旧是主角。2003年钢琴家矶村由纪子与日本著名二胡演奏家坂下正夫合作演绎《风居住的街道》,名噪一时,更传统东方乐器二胡与西方典雅的钢琴擦除火花。

三、从韵白来看传统音乐的发展

韵白是明代中原地区形成的一种通行语音,又叫做“中州韵”。按照元代的汉语官方韵书《中原音韵》为语言规范。后来又受到明代官话《洪武正韵》[1] 的影响。后来随着中原向湖北、四川的移民带到了西南地区,影响到当地土话,形成今天的西南官话。中州韵和今天的西南官话声调比较接近,但是音系要比中州韵全得多,比如分尖团,有入声。

明代名义的官方语言是以《洪武正韵》南京白话体系,但是实际上,尤其是迁都北京之后,官话以韵白为主。满清入关后,京白取代了明代官话,作为全国的官话。

明清时代,许多剧种都采用了各个标准的白话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表

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显,大致还共同遵守着某些读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还保留着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特别鲜明的声调。一般称这种用中州韵的念白为“韵白”[2] 或“上韵”,以区别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苏白”等。

相较于唱腔与伴奏乐器仍然活跃于现代音乐中,韵白则逐渐的退出音乐舞台,更多的则是在当代的话剧、影视剧中见其身影,相类似于现代的对白。不可否认的是,韵白在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详尽由戏剧家的口中向观众的主角的内心世界,事情的主观看法以及故事的高潮发展,使观众更加充分、直观的了解到其演绎的故事本身。

音乐作为从古至今人们精神文化的产物,渗透在时间的各个角落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戏曲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载体,演绎着从古至今的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表述的淋漓尽致。尽管戏曲其本身在当今的市场并不同从前那般成为主流,但戏曲音乐则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各个方面傲立在中国当代音乐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不会随着世界文化交流、融合而消失、殆尽,它以其近千年的生命向人们宣告着其顽强的生命力,宣示着其广泛的传唱力以及影响力,展现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今的音乐领域任然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仍然能够被大众所接收。

文献相关引用:

[1]李庆森:《戏曲唱腔的发展规律及表现特点》

[2]蔡洲际:《当代中国戏曲音乐的历史进程与发展倾向》

[3]《戏曲音乐的发展状况》

[4]百度知道:《戏曲乐器种类》

[5]百度百科:韵白

[6]赵沛:《中国音乐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7]亚欧省:《新经济中的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