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淇县福利医院麻醉科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全身麻醉操作规范二、硬膜外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三、骶管阻滞麻醉操作规范四、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五、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七、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八、麻醉机安全操作常规一.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1.麻醉用品器械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必备。
气管导管三根(根据年龄,性别和体格等个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导管一根,再备大小号一根),管芯一根,牙垫一个,麻醉喉镜一套,插管钳一个,喷雾器一个,吸痰管数根,吸引器一台。
2.麻醉用药1)麻醉诱导药:丙泊酚,地西泮,芬太尼等。
2)肌肉松弛药:司可林,维库溴铵,哌库溴铵,泮库溴铵,以及罗库溴铵等。
3)吸入性麻醉药: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以及氟烷等。
4)静脉麻醉药:包括以上‘麻醉诱导药’及氯胺酮。
麻醉者可根据病人的病情,手术部位和方式,本医疗单位和设施及技术能力,选用相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
3. 麻醉诱导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安以下顺序进行:1)检查喉镜及气管导管,将其与牙垫一并用酒精纱布檫试并包裹,分放床头。
2)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病人气道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扶助呼吸。
同时开放静脉,维持输液管道通常。
3)缓慢静注一定计量和浓度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入睡后,注入诱导计量的肌松药,左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右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
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
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止病人右手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拖住病人颞枕部)。
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漏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
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接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可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喉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口腔内,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退出管芯。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淇县福利医院麻醉科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全身麻醉操作规范二、硬膜外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三、骶管阻滞麻醉操作规范四、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五、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七、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八、麻醉机安全操作常规一.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1.麻醉用品器械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必备。
气管导管三根(根据年龄,性别和体格等个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导管一根,再备大小号一根),管芯一根,牙垫一个,麻醉喉镜一套,插管钳一个,喷雾器一个,吸痰管数根,吸引器一台。
2.麻醉用药1)麻醉诱导药:丙泊酚,地西泮,芬太尼等。
2)肌肉松弛药:司可林,维库溴铵,哌库溴铵,泮库溴铵,以及罗库溴铵等。
3)吸入性麻醉药: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以及氟烷等。
4)静脉麻醉药:包括以上‘麻醉诱导药’及氯胺酮。
麻醉者可根据病人的病情,手术部位和方式,本医疗单位和设施及技术能力,选用相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
3. 麻醉诱导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安以下顺序进行:1)检查喉镜及气管导管,将其与牙垫一并用酒精纱布檫试并包裹,分放床头。
2)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病人气道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扶助呼吸。
同时开放静脉,维持输液管道通常。
3)缓慢静注一定计量和浓度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入睡后,注入诱导计量的肌松药,左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右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
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
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止病人右手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拖住病人颞枕部)。
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漏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
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接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可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喉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口腔内,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退出管芯。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最新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最新麻醉技术作为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麻醉技术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性,麻醉科常常使用一系列的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常用的麻醉技术操作规范,以便医务人员正确应用。
1. 麻醉前准备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十分关键,可以确保麻醉程序的顺利进行。
首先,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身体状况和病史等。
其次,医务人员需要检查麻醉设备的完好性和可用性。
最后,医务人员需要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麻醉过程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2. 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麻醉手术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诱导时,医务人员需要确保患者身心状态的良好。
首先,医务人员需要检查患者是否禁食禁水,并确认没有应按规定服药。
其次,医务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进行诱导。
麻醉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类型来确定。
最后,在诱导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3. 麻醉维持麻醉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保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在麻醉维持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手术的具体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浓度。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4. 麻醉撤离麻醉撤离是麻醉过程中最后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撤离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并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确保患者迅速恢复清醒。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便及时处理任何出现的异常情况。
总结:麻醉科常用的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是确保手术过程安全和患者顺利度过麻醉期的关键。
准备工作的细致和充分可以保证麻醉手术的顺利进行;诱导过程中的准确选择和监测药物能够确保患者的麻醉状态;维持阶段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药物浓度;撤离过程需要谨慎地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在执行这些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时,医务人员应遵循相关的麻醉操作指南和规程,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麻醉科操作规范
麻醉科操作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1. 为了规范麻醉科的工作流程,确保医院麻醉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订立本操作规范。
2. 本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1. 本规范适用于医院内全部麻醉科相关人员的工作。
2. 医院内的其他科室和人员,在必需时应乐观搭配麻醉科的操作,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第二章麻醉科工作流程第三条前期准备工作1. 麻醉科医护人员应在手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历和相关检查结果,并准备好麻醉设备和药物。
2. 患者入院后,麻醉科应对其进行认真评估,了解其麻醉前情况并与患者沟通,以确保手术安全。
3. 在手术当天,麻醉科应对手术室内的麻醉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完好并正常工作。
4. 在手术当天,麻醉科应将相关麻醉设备和药物准备至手术室内,确保按时进行手术。
第四条麻醉诱导和维持1. 麻醉科医生在手术开始前,应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并进行适当的麻醉诱导。
2. 麻醉科医生应紧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含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并及时采取必需的措施进行调整和维护。
3. 麻醉科医生应依据手术需要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和管理麻醉深度和麻醉药物的使用。
4.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应与手术医生和护士紧密合作,确保麻醉效果的良好和患者的安全。
第五条麻醉的转归和恢复1. 手术结束后,麻醉科医生应依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中唤醒,确保患者的平稳恢复。
2. 麻醉科医生应紧密监测患者恢复期间的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显现的异常情况。
3. 在患者恢复意识后,麻醉科医生应向患者进行相关的麻醉知情告知,包含麻醉的效果和注意事项等。
4. 麻醉科医生在患者恢复后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察看,确保患者没有进一步的不良反应。
第六条医疗记录和信息保密1. 麻醉科医生应在手术过程中认真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包含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患者的生命体征等,并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麻醉科操作技术规范
麻醉科操作技术规范麻醉是医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它能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获得疼痛缓解和意识丧失,从而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在麻醉过程中,麻醉科医生需要遵循操作技术规范,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详细介绍麻醉科操作技术规范的内容。
一、术前评估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前,医生需要进行术前评估,以确定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麻醉方案的选择。
术前评估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心肺功能等相关内容,以便制定合理的麻醉计划。
二、麻醉设备与监护麻醉科医生需要熟悉并熟练操作各种麻醉设备,包括氧气供应系统、麻醉药物输注设备、监测设备等。
在麻醉过程中,医生需要定期检查各项设备是否工作正常,确保患者的麻醉过程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
三、麻醉诱导与维持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确保患者迅速进入无意识状态,并能顺利进行手术。
在麻醉维持期间,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生理参数和手术情况,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保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四、麻醉中的安全措施在麻醉过程中,医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其中包括:1. 患者的体位应符合手术要求,避免压迫重要器官或导致神经损伤;2. 定时检查并确认麻醉设备的工作正常,如氧气供应是否充足,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是否正常等;3.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及时调整麻醉深度;4. 对于长时间手术,需要定期翻动患者体位,以避免术后合并症的发生。
五、麻醉苏醒与监测手术结束后,麻醉科医生需要做好患者的苏醒工作。
在麻醉苏醒期间,医生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氧疗、疼痛缓解等。
六、术后护理与并发症处理麻醉科医生需要对术后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术后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评估疼痛程度、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等。
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等。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麻醉科是一项危险的医疗技术,任何麻醉操作的不当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麻醉科医生必须严格遵守麻醉操作的规范,确保麻醉过程安全、有效。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麻醉科常用的麻醉技术,并详细说明麻醉操作的规范。
一、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将全身各部位同时麻醉的一种麻醉方法,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以下几种:1.静脉全麻静脉全麻是把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使患者全身麻醉。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合适的静脉注射部位;(3)注射麻醉药物时要缓慢、逐渐递增,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4)麻醉维持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5)手术结束后,及时撤离麻醉药物,防止患者出现术后意识不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2.气管插管全麻气管插管全麻是通过插入气管插管把氧气和麻醉气体送入患者体内,使患者全身麻醉。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合适插管尺寸;(3)插管前进行口腔和喉部的消毒,及时记录插管的深度;(4)插管后及时通过麻醉气体监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5)手术结束后,及时撤离麻醉药物和氧气,防止患者出现术后意识不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指将特定部位的神经阻滞,从而使该部位麻醉的一种麻醉方法。
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有以下几种:1.表浅麻醉表浅麻醉是通过向皮肤表面喷洒麻醉药水,使局部表皮麻醉的一种方法。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适当的麻醉药品和剂量;(3)麻醉药液喷洒时要均匀、不可过多或过少;(4)麻醉药效逐渐消退时,需注意防止患者感到痛苦。
2.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利用麻醉药物作用于局部神经,阻滞神经传导、降低局部神经兴奋性,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在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2)选择合适的神经阻滞方法和麻醉药物;(3)注射麻醉药物时要根据病情和体重等因素确定剂量;(4)注射麻醉药物后要等待一定时间,确保神经阻滞效果到位;(5)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局部反应,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麻醉科操作规范标准
麻醉科操作规范标准一、引言为了提高麻醉科医生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制定本标准。
二、操作规范2.1、麻醉前准备1. 术前麻醉医生应确认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和手术时间,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2. 检查患者麻醉前评估结果,确认麻醉前三大问题:气道、呼吸、循环;3. 清洁皮肤,准备好导管、监测设备等麻醉器材;4. 和手术医生交流手术细节,并统一好沟通方式和手术中需要关注的内容;5. 准备充足的药品和器材备用。
2.2、麻醉诱导1. 确认患者及家属已充分了解手术流程及风险,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认气道通畅,氧饱和度正常;3. 根据手术情况和病患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4. 确认患者人工气道畅通,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5. 加强监测,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静态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2.3、麻醉维持1.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持续监测各项指标的变化;2. 根据术中实际需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用量;3. 加强氧气供应,保持患者通气畅顺;4. 密切观察患者的静态血压、心率、呼吸、脉搏、饮水、尿量等生命体征变化;5. 减轻患者的手术应激反应,控制患者的情绪和疼痛感。
2.4、麻醉恢复1. 恢复期间,仍需持续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确认患者氧饱和度正常,呼吸、循环平稳;2. 在保证患者安全情况下,尽可能快地减轻麻醉药物的副作用,加快患者的恢复过程;3. 恢复期间,需时刻关注患者疼痛情况,并给予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4. 恢复完全无异常情况后,注销麻醉记录单,方可解除麻醉。
三、结语麻醉科医生服务于病人,为手术保驾护航,是一项责任和义务重大的医疗行业。
本标准为麻醉科医生的操作提供了指导,希望能够为广大麻醉科医生工作提供参考。
同时也提醒广大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麻醉工作的重要性,切勿掉以轻心。
麻醉科常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麻醉科常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麻醉科常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麻醉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麻醉操作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为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麻醉科常用技术操作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本文将对麻醉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详细阐述。
一、麻醉前的准备工作麻醉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具体操作如下:1. 患者评估:必须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包括病史、生理情况、用药史等,并评估其配合度。
2. 麻醉方式选择:针对不同的手术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麻醉方式。
3. 准备麻醉药物:根据麻醉方式选择相应的麻醉药物,准备并测量剂量。
4. 监测设备检查:对麻醉机、呼吸机等监测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麻醉的实施1. 静脉麻醉的实施:(1)静脉麻醉药物的推注:麻醉药物推注时必须按照药物的生理特点和推注速度的要求,清晰地告知患者。
(2)动脉穿刺:动脉穿刺是监测患者生理参数的必要条件,应遵循穿刺部位选择的原则,并注意消毒和穿刺时不应捏压局部。
(3)呼吸道插管:插管是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插管器械的选择及使用,插管前应进行病人舒适性评估和喉镜检查。
2. 气管插管的实施:(1)对于呼吸情况不稳定的患者,在进行插管前必须先给予氧气吸入,稳定其呼吸,避免插管时出现大面积肺不张。
(2)插管操作必须强调操作员的正确位姿,并严格按照插管流程进行,确保插管成功率。
(3)插管后应立即进行肺泡压力检测,以确保气道通畅。
3. 麻醉维持:(1)多重监测:必须随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的变化情况。
(2)麻醉深度调节:应根据患者的手术需要及生命体征指标,合理调节麻醉深度。
4. 麻醉结束:(1)在解除麻醉前须重新确认患者状况,排除可能的麻醉并发症。
(2)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将患者平稳地从麻醉状态中退出。
(3)呼吸道活动需要注意,调整姿位,切勿擅自移动患者。
三、麻醉操作后的处理1. 麻醉结束后,必须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患者已经从麻醉状态中完全恢复。
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规范
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规范基础麻醉麻醉前是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操作,这种麻醉前的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基础麻醉与麻醉前用药的区别是,前者必须产生神志消失的效果,而后者则以不使病人神志消失为原则。
【适应证】1、需要手术而又难以合作的儿童。
2、精神非常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
3、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控能力者。
【基本操作原则】1、基础麻醉必须有麻醉科医师实施,并进行麻醉记录。
2、基础麻醉可在病人进入手术室或手术室内进行。
3、主要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维持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稳定。
4、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其他有创性操作或麻醉操作时,应有麻醉医师观察病人。
【常用药物】氯胺酮3-5mg/kg,肌内注射。
用于儿童。
咪达唑仑常用于成人,0.07-0.15mg/kg,肌内注射。
如进入手术室,0.01-0.03 mg/kg,静脉注射。
局部麻醉一、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1、局部麻醉一般由手术者实施。
因此,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理性质和不良反应,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2、麻醉前病人应禁食8h、禁饮4h以上。
对于不能合作而又必须行局部麻醉者,可在基础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应询问病人对局麻药有无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其浓度和用量。
用药前应经至少有两人对药物名称和浓度进行核对。
4、麻醉应完善,完全阻滞疼痛传导径路以达到无痛和避免刺激引起的全身反应。
5、麻醉前或麻醉期间可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二、局部麻醉方法和临床应用(一)表面麻醉局麻药直接粘膜接触后,穿透黏膜作用与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适应证】眼、耳鼻喉、气道等部位黏膜麻醉。
不同部位选择不同药物浓度,如:角膜选用低浓度的药物。
【给药方法】用喷雾器喷于黏膜表面;以棉球涂抹在黏膜表面;以棉球或纱条填充。
为达到完善的麻醉作用,需多次给药,一般2-3次,每次间隔5分钟。
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
【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刺激、过敏反应等。
麻醉操作规范
麻醉操作规范麻醉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在手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严格的麻醉操作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麻醉前准备、麻醉围术期管理、麻醉后处理等方面,介绍麻醉操作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麻醉前准备1. 麻醉科医师在术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药物过敏史及家族遗传病史等相关信息。
2. 麻醉科医师应详细查阅患者的病历,了解手术的性质、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等信息,以便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3. 麻醉科医师在麻醉前应与手术科医师和护士进行充分沟通,明确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和应对措施。
二、麻醉围术期管理1. 麻醉科医师应确保手术室内的各种监护设备和麻醉药品设备完好,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麻醉操作。
2. 麻醉科医师应配合手术科医师和护士,确保手术室内的洁净环境符合卫生标准,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3. 麻醉科医师应按照预定的麻醉方案给予患者麻醉药物,并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生理状况和稳定的麻醉深度。
三、麻醉后处理1. 手术结束后,麻醉科医师应及时将患者送回复苏室,并将患者的相关信息、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记录详细清晰。
2. 麻醉科医师应与复苏室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交接班,明确患者的麻醉深度、药物使用情况、呼吸情况等相关信息。
3. 麻醉科医师应及时关注患者的麻醉复苏情况,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护理和处理,并确保患者平稳苏醒。
总结:麻醉操作规范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麻醉科医师在手术前要进行充分准备,了解患者的相关信息,并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医师要确保手术室内设备的完好运行,保持洁净的手术环境,并给予患者适当的麻醉药物。
手术结束后,麻醉科医师要将患者送回复苏室,并进行交接班,确保患者的安全复苏。
通过严格遵守麻醉操作规范,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体验。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最新)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一、临床麻醉工作程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是提高麻醉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安全的重要保证。
麻醉医生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执行工作程序,与手术医师既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又有密切的互相配合,遇有病情变化或意外情况时要全力以赴,共同协作,使手术病人顺利度过手术关。
1、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麻醉医师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2、麻醉前准备是直接关系到病人手术麻醉的安全,其准备工作包括麻醉前访视、麻醉前谈话和签字及麻醉前病人的准备①麻醉前访视:掌握病情和体检,审查化验等检查结果,进行 ASA 分级,对病情进行评估,预测麻醉和手术的危险程度.麻醉医师手术前一日访视病人,阅读病历,检查病人,拟定麻醉前用药,麻醉选择。
手术前讨论决定麻醉方案,麻醉方案包括麻醉方法,用药途径、监测项目、管理措施以及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作出估计。
②麻醉前谈话和签字: 为完善管理措施,必须实行麻醉前谈话,将麻醉全过程及其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向病人或家属交代清楚,并办理麻醉协议书签字手续, 谈话由责任麻醉医师施行,也一并签字,作为病案必备项目。
③麻醉前病人的准备:术前禁食 6 小时,婴幼儿禁食 4 小时,入手术室前先行排尿,并给术前用药,胃肠道手术放置胃管等。
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 2mg/kg、东莨菪硷 0。
006mg/kg 或阿托品 0.01mg/kg,剧痛病人术前可给哌替啶 1mg/kg,心血管手术病人术前给吗啡0.2mg/kg,均在术前 30min 肌注。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作适当增减:①病情差、年老、体弱、休克、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液质者应减量;②年轻、体壮、激动、甲亢病人,应酌情增加剂量;③呼吸功能欠佳,颅内压增高等禁用麻醉性镇痛药:④小儿全麻前,抗胆碱药剂量应稍大;⑤心动过速、甲亢、高热、暑天,不用阿托品,以用东莨菪碱为宜。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规范
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规范麻醉科作为医疗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其操作技术对于患者的治疗以及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与效果,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有着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麻醉科常用操作技术的规范,从手术准备、麻醉诱导、维持麻醉到术后评估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一、手术准备1. 术前评估:麻醉医生在手术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以及麻醉相关的潜在风险。
2. 术前麻醉常规检查: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麻醉设备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
3. 麻醉团队准备:包括麻醉医生、麻醉护士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配合与准备工作。
二、麻醉诱导1. 麻醉诱导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剂量调整。
2. 麻醉器械与监测设备准备:确保麻醉器械和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转,如气管插管、麻醉机及监护仪器等。
3. 麻醉诱导技术:准确执行麻醉诱导程序,包括气管插管、静脉通路建立以及导管置入等操作。
三、维持麻醉1. 麻醉维持药物管理:根据手术的需要以及患者的生理状况,调整维持麻醉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确保患者的稳定。
2.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并及时记录与反馈。
3. 麻醉深度控制:通过监测指标如脑电图(EEG)、熵值等,精准调整麻醉的深度,使患者保持在适当的麻醉状态下。
4. 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四、术后评估1. 麻醉恢复室管理:患者苏醒后,需要将其转至麻醉恢复室进行进一步的监测与评估。
2. 患者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与措施。
3.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麻醉并发症,保证患者的安全与康复。
4. 术后麻醉药物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麻醉药物的特点,进行麻醉药物的停止与清除。
通过以上规范的麻醉操作技术,可以有效地保障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安全与舒适。
麻醉科技术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技术操作规范(麻醉科)(2017年10月修订)目录第一章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常规 (2)第一节蛛网膜下腔阻滞 (2)第二节硬膜外阻滞 (4)第三节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7)第四节气管内插管 (9)第二章有创监测技术操作规范 (15)第一节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操作规范 (15)第二节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操作规范 (17)第一章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常规第一节蛛网膜下腔阻滞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习称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简称脊麻或腰麻。
【适应证】下腹部、腰部、盆腔、下肢、肛门及会阴部位的手术。
【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或脊神经根病变、脑膜炎等。
2.感染,如脓毒血症、穿刺部位感染等。
3.脊柱疾病,如脊椎严重畸形、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等。
4.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5.不能合作的小儿、精神病病人。
6.合并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外伤失血、腹内高压者等为相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1.体位侧卧位为最常用体位;坐位一般用于鞍麻;俯卧位较少用,偶尔用于俯卧位腰椎手术。
2.穿刺部位成人应在腰2以下的腰椎间隙,儿童在腰3以下的腰椎间隙。
3.穿刺方法(1)皮肤消毒后铺消毒洞巾。
确定穿刺点,并于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做完善的局部浸润麻醉。
(2)正中穿刺法。
将腰麻针经穿刺点与皮肤垂直刺入,沿穿刺针轴心方向将针推进。
依次穿过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到蛛网膜下隙,取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
(3)旁正中穿刺法。
穿刺针自距中线1.5cm近尾侧处剌入,然后穿刺针对准中线稍向头侧推进。
穿刺针只穿过部分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
(4)穿刺成功后,固定针体,回吸有脑脊液回流,再将蛛网膜下腔阻滞药注入。
【常用药物】1.0.75%布比卡因,剂量8~12mg,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病情加0.9%生理盐水或脑脊液以调节药物浓度和容量。
麻醉科操作技术规范
第一节临床麻醉平常工作规范麻醉选择旳基本原则麻醉选择重要指麻醉措施、麻醉药物、检测项目和措施旳选择。
麻醉旳选择重要由麻醉医师来进行,假如外科医生或病人有特殊规定,可与麻醉医师协商,麻醉医师有决定权。
在保证病人安全旳前提下,应选择对病人生理扰乱轻,镇静、镇痛、肌松完善,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能满足手术操作规定旳麻醉措施和药物。
任何麻醉均有一定失败率,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容许在手术期间更改麻醉措施。
【麻醉选择根据】一、病人旳状况病人旳状况包括年龄、拟手术治疗旳疾病与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重要脏器旳功能、情绪与合作程度、肥胖程度、病人医院。
例如,幼儿不能配合就只宜选择全麻或基础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复合;病人有严重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须行上腹部手术,也许以小剂量结合浅旳全身气管麻醉比较稳妥;对尿毒症病人旳急症手术就只能考虑局麻或部位麻醉;如病人情绪异常紧张,无疑全麻较为合适;肥胖病人假如在仰卧位即有明显通气局限性旳体现,则克服困难进行气管内插管全麻为很好旳选择;对病人旳意愿应当充足考虑,假如没有麻醉上旳禁忌症又能满足手术规定,则应当接受病人意见,假如病人有某种麻醉旳禁忌症,则只能选择其他麻醉措施。
二、手术方面1、根据手术旳复杂程度和规定选择麻醉。
麻醉旳风险性与手术复杂程度并非完全一致,手术复杂性可使麻醉风险性增长,而有时手术并不复杂,但病人旳病情和并存疾病却为麻醉带来许多困难。
2、手术部位选择麻醉。
如颈部或胸壁手术,可选择局部浸润麻醉加强化、神经传导阻滞、硬膜外阻滞或气管内全麻。
胸内手术都在气管内麻下进行,必要时插双腔管。
三、麻醉方面在自己可以胜任旳状况下,选择安全性最大、操作最纯熟、最有把握旳麻醉措施。
择期手术麻醉前旳准备和麻醉前用药一、麻醉前访视1、手术前一天麻醉科医师必须到病房访视手术病人:(1)理解病人旳发育﹑营养状况及精神状态。
(2)查阅病历理解病人旳现病史、既往史、麻醉手术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及烟酒嗜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技术操作规(麻醉科)(2017年10月修订)目录第一章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常规 (3)第一节蛛网膜下腔阻滞 (3)第二节硬膜外阻滞 (5)第三节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8)第四节气管插管 (10)第二章有创监测技术操作规 (16)第一节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操作规 (16)第二节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操作规 (18)第一章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常规第一节蛛网膜下腔阻滞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习称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简称脊麻或腰麻。
【适应证】下腹部、腰部、盆腔、下肢、肛门及会阴部位的手术。
【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或脊神经根病变、脑膜炎等。
2.感染,如脓毒血症、穿刺部位感染等。
3.脊柱疾病,如脊椎严重畸形、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等。
4.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5.不能合作的小儿、精神病病人。
6.合并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外伤失血、腹高压者等为相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1.体位侧卧位为最常用体位;坐位一般用于鞍麻;俯卧位较少用,偶尔用于俯卧位腰椎手术。
2.穿刺部位成人应在腰2以下的腰椎间隙,儿童在腰3以下的腰椎间隙。
3.穿刺方法(1)皮肤消毒后铺消毒洞巾。
确定穿刺点,并于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做完善的局部浸润麻醉。
(2)正中穿刺法。
将腰麻针经穿刺点与皮肤垂直刺入,沿穿刺针轴心方向将针推进。
依次穿过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到蛛网膜下隙,取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
(3)旁正中穿刺法。
穿刺针自距中线1.5cm近尾侧处剌入,然后穿刺针对准中线稍向头侧推进。
穿刺针只穿过部分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
(4)穿刺成功后,固定针体,回吸有脑脊液回流,再将蛛网膜下腔阻滞药注入。
【常用药物】1.0.75%布比卡因,剂量8~12mg,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病情加0.9%生理盐水或脑脊液以调节药物浓度和容量。
2.0.75%罗哌卡因,剂量10~15mg,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病情加0.9%生理盐水或脑脊液以调节药物浓度和容量。
【并发症及处理】1.低血压(1)原因:麻醉平面过高(超过胸4),交感神经广泛阻滞,血管扩,回心血量减少。
(2)处理:局部浸润时局麻药中加入麻黄碱15~30mg。
穿刺前或蛛网膜下隙注药后,立即开放静脉,快速输液200~300ml,必要时也可经静脉用血管收缩药。
2.恶心、呕吐(1)原因:麻醉平面升高,血压下降,肋间肌部分麻痹而出现呼吸抑制,一过性脑缺氧。
麻醉药不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化学性刺激。
(2)处理:加快输液或静脉注入麻黄碱15mg使血压回升,面罩吸氧。
3,头痛(1)原因:脑脊液漏出引起的颅低压,化学性刺激等。
(2)处理:采用细针或笔尖状穿刺针穿刺,硬膜外注入5%葡萄糖溶液10~25ml,输液以增加脑脊液的生成量,对症治疗(包括平卧、针灸及应用镇痛药)。
4.尿潴留(1)原因:膀胱麻痹导致过度胀满,手术刺激,不习惯卧位排尿。
(2)处理;去除手术刺激,改变排尿体位。
较长时间的手术应术前放置导尿管,以避免发生膀胱无力。
针灸治疗。
发生膀胱无力时,可放留置导尿管进行潮式引流,约l周后膀胱收缩功能恢复再拔除导尿管。
5.腰、背痛可能与局部损伤有关,主要是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1.临床技术操作规麻醉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2009年2.现代麻醉学(第四版),邓小明,尚龙,于布为,等主编,2014年第二节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射到硬膜外隙(硬膜外腔),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硬膜外阻滞,又称硬脊膜外腔阻滞或硬膜外麻醉。
有单次法和连续法两种,一般都用连续法。
【适应证】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证】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操作方法】1.病人体位常取侧卧位。
2.正中穿刺法(直入法)在选定穿刺椎间隙行局部浸润麻醉后,以导针穿透皮肤及棘上韧带。
将硬膜外针沿导针孔刺人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然后缓慢推进。
当针尖穿过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或出现负压现象,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
以注射器回吸无脑脊液流出,注气无阻力,证明穿刺成功。
3.旁正中穿刺法以选定椎间隙旁开1. 5cm为进针点。
局麻后以导针穿透皮肤,穿刺针沿导针孔向中线30°~45°角推进。
穿过棘间韧带及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或出现负压现象,回吸无脑脊液流出,注气无阻力,证明硬膜外穿刺成功。
4.置管置管前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是否有裂痕或残缺。
经穿刺针将导管插入到硬膜外腔,导管穿过针口3~5cm时,一手顶住导管,另一手将穿刺针退出。
导管在硬膜外腔的长度以3~4 cm为宜。
5.骶管阻滞穿刺方法(1)经骶骨孔穿刺注入局麻药阻滞骶神经的方法称骶管阻滞。
适用于肛门、直肠、会阴部的手术。
(2)病人取俯卧位或侧卧位。
先以手指触及尾骨顶端,在尾骨顶端上方3~4cm 处有一凹陷点,即为骶骨孔。
该点的两旁为骶角,与左、右髂后上棘形成等边三角形。
(3)在骶骨孔行局部浸润后,将穿刺针与皮肤成75°角刺入,当穿破覆盖于骶骨孔的骶尾韧带时有明显落空感,再将穿刺针改为20°~30°角向前推进,即可进入骶管。
(4)注射器回吸无血液或脑脊液、注气无阻力后,将局麻药注入。
【常用药物】1.常用局麻药药物浓度(%).次最大剂量(mg) 潜伏期(min)利多卡因 1~2 150~500 5~15布比卡因 0.25~0. 75 37.5 ~100 10~20罗哌卡因 0. 5~0. 75 100~150 5~1 52、注药方法(1)试验剂量:应常规注人“试验剂量”,一般为2%利多卡因3~5ml。
注药5 min后,未出现腰麻症状,且在相应部位出现感觉减退,表明导管位置正确。
(2)追加剂量:连续法在注入试验剂量5min后,并已静脉输液,方可注入追加量。
追加量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为试验剂量的2~3倍。
注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3)维持量:维持量为初量(试验量与追加量之和)的1/2 - 2/3。
【并发症及处理】1.穿破蛛网膜可于上一椎间隙重新穿刺,向上置管。
但硬膜外用药应减量,且有发生腰麻的可能,应密切观察。
以改全麻为安全。
2.局麻药毒性反应在注药过程中,如出现眩晕、耳鸣、舌麻等症状,多系血管注药,应立即停止注药,并将导管退离血管,必要时改全麻。
3.脊髓损伤穿刺针触及脊髓时,病人肢体有电击样异感。
轻者数分钟消失,可继续进行硬膜外麻醉。
重者异感持续不退,应放弃硬膜外阻滞麻醉,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持续3d,可能减轻并发症的程度。
4.全脊椎麻醉大量局麻药进入蛛网膜下隙,全部脊神经甚至脑神经都被阻滞,称为全脊椎麻醉。
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或呼吸麻痹、心动过缓、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发生循环骤停。
如能及时发现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常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应强调应用“试验剂量”。
5.导管折断断端留在硬膜外隙者,若无症状,不必强求手术取出,但应加强随访。
强调检查导管质量,对于拔管困难者,可将导管端按无菌要求保存好带回病房,1~3d再拔管。
6.感染穿刺部位及硬膜外隙感染非常罕见,要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7.硬膜外血肿穿刺和置管可能损伤硬膜外的血管而引起出血,但一般都不致引起严重后果。
但有凝血障碍者,有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危险。
术后应注意下肢运动的恢复情况,如怀疑出现硬膜外血肿者,应尽早确诊,于24h手术者,多可恢复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1.临床技术操作规麻醉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2009年2.现代麻醉学(第四版),邓小明,尚龙,于布为,等主编,2014年第三节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是两种阻滞方法的联合应用。
其优点是麻醉作用起效快、肌肉松弛好、镇痛效果确切;可以满足长时间手术麻醉的需要;局部麻醉药的血药浓度比单纯硬膜外阻滞低;留置硬膜外导管可以用于术后镇痛。
【适应证】下腹部、腰部、盆腔、下肢、肛门及会阴部位的手术。
【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或脊神经根病变、脑膜炎等。
2.感染,如脓毒血症、穿刺部位感染等。
3.脊柱疾病,如脊椎严重畸形、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等。
4.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5.不能合作的小儿、精神病病人。
6.合并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外伤失血、腹高压者等为相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1.病人体位:常取侧卧位。
2.穿刺和注药方法:(1)皮肤消毒后铺消毒洞巾:确定穿刺点,并于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做完善的局部浸润麻醉。
(2)一点法:穿刺点在腰2、3或以下的椎间隙。
先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取一根长腰麻针(24G,120mm)经硬膜外穿刺针向前缓缓推进直至有硬脊膜突破感。
拔除蛛网膜下腔阻滞针芯,见有清亮脑脊液流出,即可将配好的蛛网膜下腔阻滞药注入蛛网膜下隙。
退出蛛网膜下腔阻滞针后,再按硬膜外阻滞方法将硬膜外导管置人硬膜外隙。
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固定硬膜外导管后,嘱病人仰卧,按蛛网膜下腔阻滞方法调节麻醉平面,直至合适为止。
(3)两点法:根据手术部位选择适当的硬膜外穿刺点,先行硬膜外阻滞穿刺并置入导管备用。
然后在腰2、3或以下椎间隙用笔尖式细脊麻针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穿刺成功后注入已配好的蛛网膜下腔阻滞药,并按蛛网膜下腔阻滞方法调节麻醉平面,直至合适为止。
(4)若蛛网膜下腔阻滞时间上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时,可应用硬膜外阻滞来维持麻醉。
3.硬膜外注药方法:(1)注药前测试麻醉平面并记录。
(2)先注入“试验剂量”2.0 %利多卡因3~5ml,5~l0min再测麻醉平面。
(3)如果麻醉平面异常超过第1次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且循环明显波动,导管有可能进入蛛网膜下腔,下次给药应按蛛网膜下腔阻滞药量给药。
(4)如果麻醉平面能满足手术要求,但未超过第1次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并且血压脉搏稳定,说明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可间断硬膜外注药以维持麻醉。
但维持量一般不超过常规量的2/3。
(5)每次注药前应常规轻轻回吸,以警惕硬膜外导管误人蛛网膜下隙。
【注意事项】1.一点法穿刺是先注蛛网膜下腔阻滞药,后置硬膜外管。
在置管时,尤其是置管困难时,应有一位麻醉科医师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应及其对生理的影响,以免发生意外。
2.当启用硬膜外麻醉时,必须注射“试验剂量”以排除硬膜外导管意外进入蛛网膜下隙的情况。
3.因为对硬膜外注药是否能漏到蛛网膜下隙尚有争议。
因此,每次注药的量应小于常规用量。
注药后应密切观察呼吸和循环的变化,直到稳定。
【并发症及处理】见第一节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第二节硬膜外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