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合集下载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这篇文章不仅赞美了莲花的美丽和纯洁,而且通过莲花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批判。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周敦颐以莲花的纯洁和高洁自比,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道德理想的人格魅力。

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在哲学和道德教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爱莲说》的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的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的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的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人听到了。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_周敦颐文言文_古诗文网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_周敦颐文言文_古诗文网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_周敦颐文言文_古诗文网展开全文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完善译文及注释译文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注释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参考资料:1、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1 :228-229 .文言知识生字写作风格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赏析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及翻译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篇散⽂。

这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也表现了作者洁⾝⾃爱的⾼洁⼈格和洒落的胸襟。

爱莲说也是⼈教版语⽂课本⾥必背的课⽂,今天yjbys⼩编为您收集整理了爱莲说的原⽂及翻译,学习爱莲说有困难的同学们可以看看,希望可以帮到你! 原⽂: ⽔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李唐来,世⼈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甚爱⼀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 ⽔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本的花,值得喜爱的⾮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传播更加清⾹,笔直洁净地竖⽴在⽔中。

(⼈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尚)的君⼦。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样的还有什么⼈呢?(对于)牡丹的喜爱,⼈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称五柳先⽣,世称靖节先⽣(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东晋著名⼈。

是著名的隐⼠。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咏菊,如《饮酒》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向来称为名句。

⾃李唐来,世⼈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本(⼀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分。

说:⼀种议论⽂的⽂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余著《爱莲说》作。

爱莲者,莫知其苦者;苦莲者,莫知其乐者。

且夫水中草木之花,兔走鱼潜者,亦已知之。

鸟之将卵,患其强于巢;蜉蝣之将身,薄于长辛。

龙泉之下,亦有玉。

熊掌可食,而不可夺于人。

蜀之麻石,贵于他石,而不可夺于市。

白璧无瑕,大郅之璞,握而掩之者,不可得见。

吾老陋之庠,殽于大费。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其容止之盛也。

况修短合璧、琼瑶之瓜,闺阃之供,有缺而无盈,不生知之者,我甚痛焉。

赏析: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诗文。

他通过莲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的对应,深入思考了人生的价值观和境界。

文中一开始就提到了爱莲者和苦莲者,将莲花的两种状态进行了对比。

爱莲者是指欣赏莲花的美好,但却不了解它的苦难;苦莲者则指莲花在水中的生存环境艰苦,但又没有人理解它的快乐。

这种对比是对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片面和局限性进行的揭示。

人们通常只能从表面看到事物的美好,却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事物背后的辛酸。

通过引用水中的草木花卉、兔子和鱼的游动来进一步加强这种意义。

这些都是平常的景象,人们常常忽视,但周敦颐想通过这些例子来告诉人们,只有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体味到事物的内在价值。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进一步说明无价之宝的可贵之处。

比如龙泉之下的玉、熊掌、蜀的麻石等等,虽然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物品,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得到。

而后面提到的白璧无瑕、大郅之璞等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这种价值只有在真正了解它们的人眼中才会显现出来。

这些比喻都是在阐述事物的真正价值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最后,作者谈到了自己老陋的庠序文学以及古圣人的容止之盛,以此衬托了修短合璧、琼瑶之瓜等的美好。

他故意将自己与圣人进行对比,暗示了自己的无知和功力的不足。

同时,通过表达对美和价值的向往,呼吁人们要在追寻美好、追求价值的路上不断努力,不要沉迷于表面的虚荣和片刻的享受,要懂得真正理解事物的内涵,并从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爱莲说》原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原文及欣赏

《爱莲说》原文及欣赏

《爱莲说》原文及欣赏《爱莲说》是北宋散文家周敦颐的代表作。

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爱莲说》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爱莲说》注释可:值得。

蕃:通“繁”,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独,只,唯独。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自,(自)从。

盛,很,十分,一作“甚”。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爱莲说》原文及赏析

《爱莲说》原文及赏析

《爱莲说》原文及赏析《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以下是小编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爱莲说》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小编。

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1.盛:特别,十分。

2.甚:很,十分。

3.之:的。

4.可:值得。

5.者:花。

6.蕃:通“繁”多7.独:只,唯独。

8.自:自从。

9.予(yú):我。

10.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11.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12.染:沾染。

13.濯(zhuó):洗涤。

14.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5.妖:妖艳。

16.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17.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8.通:空。

19.直:挺立。

2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1.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2.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23.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24.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25.远:遥远,空间距离大,26.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27.益:更,更加。

28.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29.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30.可:只能。

31.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32.玩:玩弄。

33.谓:认为。

34.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35.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36.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37.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38.鲜(xiǎn):少。

39.闻:听说。

40.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1.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全文及译文

爱莲说全文及译文

爱莲说全文及译文《爱莲说》是宋朝周敦颐所作。

全文如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如下: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文章一开始,作者便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广阔视角,点明了作者自己喜爱莲花的情感基础。

接着,作者列举了晋代陶渊明独爱菊花和自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情况,以此衬托出自己独爱莲花的与众不同。

然后,作者详细描绘了莲花的形象和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既描绘了莲花的外观特征,又揭示了其内在的高洁品质。

莲花虽然在淤泥中生长,但却能保持自身的洁净,不被外界污染;在清水中洗涤,也不会变得妖艳。

这种品质,正是作者所追求和赞美的。

接下来,作者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语句,进一步描绘了莲花的形态和气质。

莲花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这表现出其简洁大方的美感。

同时,莲花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这又表现出其高雅脱俗的气质。

在描绘了莲花的形象和品质之后,作者又将其与菊花和牡丹进行了比较,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而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

七年级《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爱莲说》原文及翻译《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之:的。

(4)可爱:值得怜爱。

(5)者:花。

(6)甚:很,非常。

(7)蕃:多。

(8)自:自从。

(9)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

(13)淤(yū)泥:污泥。

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注释爱莲说原文及注释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店铺下面为大家整理关于爱莲说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参考:爱莲说原文: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爱莲说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之:的。

4)可爱:值得怜爱。

5)者:花。

6)甚:很,非常。

7)蕃:多。

8)自:自从。

9)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独:只,仅仅。

11)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出:长出。

13)淤(yū)泥:污泥。

14)染:沾染(污秽)。

文言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文言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文言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到星子(现已撤销,原为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原文: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噫!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周敦颐爱莲说全文

周敦颐爱莲说全文

周敦颐《爱莲说》全文及译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爱莲说的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爱莲说的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爱莲说的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作品的原文以及翻译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

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爱莲说》全文及翻译

《爱莲说》全文及翻译
【全文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
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 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 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 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 啊。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 (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莲说》全文及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 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 (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 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的: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或回忆学校池塘里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写出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板书课题及作者)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妖 ( ) 蔓( )枝( ) 益( ) 亭亭( ) 净植( ) 亵玩( ) 焉(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濯()谓()隐逸()君子()噫()鲜()宜乎()者也()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1.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讨论明确:生长环境:体态香气: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么?设置问题情景二:1.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设置问题情景三:1.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2. 谁爱菊花?3. 谁爱牡丹?4.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小组讨论明确:2.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2、归纳主题: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2、课外延伸: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写一副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练一练:阅读下面的诗文。

完成第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3)陶后鲜有闻(4)待到山花烂漫时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4.甲文的中心句是:5.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6.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7.【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8.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陋室铭》『学生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2、背诵全文。

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3、理清行文的思路,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1、流利的背诵课文,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铭()德馨()案牍()西蜀()鸿()儒()苔 ( )痕2、《陋室铭》作者、代诗人。

以前我们学过他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句“,”是咏秋的名句。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标记出你暂时不能理解的语句。

【资料补充】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3、成语和名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知识巩固】一、解释下列加点字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入帘青()鸿儒()鸿儒()白丁()调素琴()素琴()阅()金经()丝竹()案牍()劳形()诸葛庐()劳形()二、翻译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三、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5、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9、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10、文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爱莲说》『学生版』学习目标: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自主学习】1、《爱莲说》选自,作者,字,北宋2、给2、下列字注音:蕃()濯()亵()鲜()淤()泥清涟()不蔓()不枝隐逸()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标记出你暂时不能理解的语句。

【资料补充】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2、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3、“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知识巩固】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甚蕃 ( ) 独爱莲()不染( ) 清涟()濯( )不妖( ) 不蔓不枝()益清( ) 亭亭 ( )净植( ) 亵玩 ( ) 亵玩( ) 谓菊( )君子 ( )鲜有闻( ) 宜乎众矣( )二、翻译下列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2、全文的中心句是: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陋室铭》『学生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2、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3、理清行文的思路,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1、流利的背诵课文,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铭()德馨()案牍()西蜀()鸿()儒()苔( )痕2、《陋室铭》作者、代诗人以前我们学过他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句“,”是咏秋的名句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记出你暂时不能理解的语句【资料补充】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3、成语和名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知识巩固】一、解释下列加点字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入帘青()鸿儒()鸿儒()白丁()调素琴()素琴()阅()金经()丝竹()案牍()劳形()诸葛庐()劳形()二、翻译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三、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5、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9、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10、文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12、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15、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研读探究】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全文分三层①开头到“”,②从“”到“”,③从“”到最后,2、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3、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4、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5、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7、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9、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11、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1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13、《陋室铭》描写陋室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14、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拓展延伸】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奥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7.完成下面两个问题①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②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二、拓展延伸发挥题:①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③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④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提示: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⑤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⑥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与他的观点一致?参考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苔藓的痕迹铺上台阶一片碧绿,芳草映入门帘郁郁青青和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使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云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学生版』学习目标: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自主学习】1、《爱莲说》选自,作者,字,北宋2、给2、下列字注音:蕃()濯()亵()鲜()淤()泥清涟()不蔓()不枝隐逸()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记出你暂时不能理解的语句【资料补充】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2、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3、“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知识巩固】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甚蕃( ) 独爱莲()不染( ) 清涟()濯( )不妖( ) 不蔓不枝()益清( ) 亭亭( )净植( ) 亵玩( ) 亵玩( ) 谓菊( )君子( )鲜有闻( ) 宜乎众矣( )二、翻译下列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2、全文的中心句是: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10、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是:11、比喻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12、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的句子是:【研读探究】1、概括1、2两段的主要内容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几个方面?结合文中句子具体说明一下①从方面,写出了莲;②从方面,写出了莲;③从方面,写出了莲4、具体分析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濯清涟而不妖”象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香远益清,亭亭静植”象征5、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代表了哪三种不同的处世态度?(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人这种人(2)菊“花之隐逸者”人这种人(3)莲“花之君子者”人这种人6、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7、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8、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9、作者“独爱莲”,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10、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11、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12、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13、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拓展延伸】一、默写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5、文章的主旨句是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二、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2、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一篇文是5、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花名是:喜欢的原因是:6、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三、课文阅读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①自李唐来()②不蔓不枝()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④可爱者甚蕃()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7.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八年级语文学、教、练一体化学案设计者:爱你宝贝《陋室铭》『教师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2、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3、理清行文的思路,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1、流利的背诵课文,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铭()德馨()案牍()西蜀()鸿()儒()苔( )痕2、《陋室铭》作者、代诗人以前我们学过他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句“,”是咏秋的名句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记出你暂时不能理解的语句【资料补充】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3、成语和名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知识巩固】一、解释下列加点字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读书人)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未加装饰的)阅金经(阅览)(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庐(草庐)二、参考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苔藓的痕迹铺上台阶一片碧绿,芳草映入门帘郁郁青青和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使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云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