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评课

合集下载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评课稿1:
课题:倍数和因数
授课内容:
本次课程主要介绍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教授了一些相关的求
解方法和技巧。

课堂上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倍
数和因数的理解。

评价:
一、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了学
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

通过讲解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
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它们的概念和意义。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举例、练习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有机会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指导与激励,教师在布置练习和解答问题时,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求解方法。

四、教学效果明显,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够熟练解答与倍数和因数相关的问题。

改进建议:
一、教师在讲解中要注重启发式的提问和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在呈现例题和解题思路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和实用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一些难度适中的习题,以巩固学生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总结: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逻辑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指导与激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够熟练解答与倍数和因数相关的问
题。

希望教师能够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因数和倍评课稿(合集5篇)

因数和倍评课稿(合集5篇)

因数和倍评课稿(合集5篇)第一篇:因数和倍评课稿《因数和倍数》评课稿《因数和倍数》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

数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分支,它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小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但胡老师以其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教育智慧将这节课上得朴实、高效,教师的情与智无声地流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整个教学流程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胡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建立在深度把握教材体系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的,其流程如下:游戏激趣,理解意义→探索方法,有序思考→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回顾反思,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每个环节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思路清晰,学生学起来较轻松。

让人欣赏的是前后两个环节不是独立存在的,几乎所有的环节在解决一个问题后,总是能引导学生接着思考一个新的问题,而这个新的问题正好就是下一个环节所要解决的问题,两者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

例如:当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后,教师自然过渡:“从刚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知道18的因数有3,那18的因数是不是就是只有3呢?”随着问题的抛出,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探究找全18的因数的方法的欲望。

在学生探究出找全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后,教师提问:“我们已经会不遗漏地找全一个数的因数,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有序地找2的倍数呢?”同样,学生也会自然产生探究有序找2的倍数的方法的欲望。

胡老师通过对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衔接,让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同学们很轻松地学习到本课的知识点的同时又让人领路到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所带来的精巧的震撼。

二、整节课踏实、高效,彰显出教师朴实的教育智慧,厚重的教育情感。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理解因数和倍数含义时,教师通过站队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九个算式的分类标准:“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抓住概念的本质,为感知因数与倍数概念作铺垫。

同时教师将其中的一个算式12÷2=6改为18÷3=6,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由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过渡到找全一个数的因数,这一小小的改动让老师的教学更轻切、自然,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深刻。

评课稿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

评课稿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

评课稿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评课稿一、评教学设计通过听课,可以看出在备课时候,教师认真研究了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课堂环节比较紧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数知识,奇数、偶数的特征,因数倍数的关系,及质数合数的特征,教学重点突出,使学生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能熟练的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基本达到。

另外时间的安排比较恰当,内容的衔接方面也很严谨。

二、评教学技术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小黑板,数字图片辅助教学。

三、评教学方式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四、评学习环境教师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个小组上台展示的机会,学生很乐于参与,教师在小组展示后,做阶段性评价,给优秀组鼓励。

表现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

五、评课堂调控1、根据教学设计,依托教材,并有所扩充,能做到活用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2、用课本整理与自评11-15题引出相应的知识点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适当补充练习,如说一说下面那个式子是分解质因数。

40=5×8 15=3×521=1×3×7 使学生了解,质因数与因数有什么区别?在做题是,养成让学生说想法,算法的习惯。

3、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4、设计巩固练习时,联系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课堂虽动而不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融洽。

5、学生上台展示时,讲话声音略稍小了些,教师可适当鼓励其大胆发言。

六、过程评价七、教学效果。

《倍数与因数》教学点评及反思

《倍数与因数》教学点评及反思

《倍数与因数》教学课例点评及反思教学点评:本课教学设计合理,从本班学情出发,设计了“复习旧知→合作探究→练习巩固→课堂小结”的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本节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正确理解倍数与因数概念提供感性材料,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取新知做好铺垫。

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

本课伊始通过“数形结合”复习旧知,引导学生想象:“36人可以怎样排队”?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学生答案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个过程正好渗透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这样设计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使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同样为后面教学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三、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集体交流——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有顺序、有规律地找出100以内一个数的倍数,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找倍数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

但是在合作探究教学难点“找7的倍数”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还有小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没能很好的参与到该环节中,而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引导,这样可能会导致这小部分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存在一定问题。

四、合理有效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师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练习的设计上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合理有效地使用课件,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学生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尊敬的评课专家:我是这场评课的评委之一,今天我要评价的课题是“因数和倍数”这一数学课程。

本课堂由一位高水平的老师授课,他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参与进来,课堂氛围良好,效果出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优点。

老师在课前设置了良好的预热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对闻到的数学方程进行分析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让学生们在开课前已经充分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而且老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课的速度和方式,这一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运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比如以《穆斯林的发明》作为启发性材料来介绍因数、介绍因式分解时用色彩鲜艳的图片,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而且老师的课堂中也多次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让学生们上台汇报答案等活动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而且也会促使学生们彼此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讨论。

另外,这节课的习题设计也非常值得肯定。

课堂上不仅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而且课后提供了多种不同的习题练习,让学生们在课后有机会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而且老师在提高结论推理能力方面也非常出彩,他引导学生们重视结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并将这种能力贯穿整个课堂,最终达到了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但是,以我的角度来看,这节课仍然有些不足之处。

首先老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这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毕竟现在学生们在课外都有大量的作业和辅导班,老师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知识内容,很可能在他们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且从学生的思路中找到有价值的观点。

其次,老师在加强细节描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重视。

比如在解题思路中,老师的描述方式还可以更具体化、言简意赅。

以此来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细节,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总之,这节课的优点非常明显,老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高。

他合理而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课题: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评述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教学案例。

倍数和因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篇评课稿将包含11个通用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将展示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巩固这一知识点。

案例1: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引入在这节课中,我将使用实物和图片等多种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通过对一组数的倍数和因数进行分类整理,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区别。

案例2:寻找倍数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购买食材计算价格等,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倍数的计算方法。

随后,我设计一些趣味练习,在游戏中提高学生寻找倍数的能力,并将学生归纳总结出倍数的性质。

案例3:倍数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如公交车排班、课程表编排等,我引导学生将倍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案例4:寻找因数使用教学资源,如数字方块和切割纸,我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个数的因数规律。

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因数的概念。

案例5:最大公因数通过数学游戏、角色扮演和多种创设情境的方式,我引导学生巩固因数的概念,并教授最大公因数的计算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案例6:最小公倍数通过教学实验、小组合作和数学游戏等方式,我教授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探究问题的发生背景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7:因数分解通过教学示范、互动讨论和合作学习,我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分解的概念和意义,并通过举例说明因数分解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8:公因数和公倍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我引导学生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含义,并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案例9:奇数和偶数的倍数通过探究奇数和偶数的性质和特点,我帮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倍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游戏和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奇数和偶数倍数的计算能力。

因数与倍数 评课

因数与倍数 评课

因数与倍数的评课稿
1、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教学中,做到了真实的教学。

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任何问题没有一种固定的答案,学生的思维很活泼,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很真实。

2、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是尽量贴近于生活,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

3、三维目标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更高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评定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和答案,做人就是这样。

我们不应该以一种标准去看待我们周边的人、事,我们要从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所以这节课就是在这样的看似在作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4、亮点——让课堂教学生辉的装饰品。

练习的设计中,层层递进、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质疑,教学的效果非常好,这就是一个亮点,使这节课生辉。

5、教师素质之高,学生习惯之好——是我们该思考如何去做。

总之,观摩了这位老师的课,聆听了教研室教学质量分析,我充分认识到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鼓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缺乏,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
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罗庄区第四实验小学尤梅指导:临沂市教科研中心于江美【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 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课前板书:因数与倍数师:同学们好,很高兴又见到你们了。

昨天见面时,老师请你们把三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的课本都带到这里来,带来了吧?生:带来了。

师:很好!另外,老师还留给你们一个作业,请你们自己整理学习过的与因数、倍数有关的知识。

作业带来了吗?生:带来了。

师:小组的同学互相看一看,你们整理到什么?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展示一份)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整理到了……(师用红笔随机画线,指着因数和倍数的概念问学生:这些知识是在哪一册学到的?)这位同学对知识点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很好!谁再来展示一下?(展示第二份)我们一起看(顺一遍)这位同学也比较全面的罗列了知识点。

师:还有不同的整理方法吗?生:没有了。

师:你们都是这样详细地罗列了知识点吗?生:是的。

师:整理了这么多知识,很辛苦吧?(虽然辛苦,但同学们都能坚持完成作业),这证明你们都很爱学习。

好了,把作业收起来吧。

师:现在的心情紧张吗?对啊,我们都很熟悉了,所以不用紧张的。

来,和同学说说话或做做小游戏,放松一会,同时做好上课的准备。

【评析:学生的有效整理需要一个基础,而这个基础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教师安排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进行自主整理是很有价值的,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对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忆,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整理的现有水平,从而找准学习的起点。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评课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评课

《因数和倍数的复习和整理》评课欧阳小玲今天是我校本学期的第二个家长开放日,本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家长对学校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孩子在校的学习氛围。

有效地促进了家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今天下午给家长们展示的分别是一年级李见香老师老师执教的《小狗敲门》和六年级数学课刘芳老师执教的《因数与倍数的复习与整理》。

刘芳老师基木功扎实,语言清晰,声音甜美,表达准确。

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

她执教的《因数和倍数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充分显示了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领悟,不仅让学生通过复习使他们对木单元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并能很好形成知识网络。

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知识、技能的培养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很好地促进了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性的全而和谐发展。

本节课内容是概念的整理复习,针对概念较多这一特点,刘老师抓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己根据己有知识围绕着全班人数70人,平均分成10个小组,运用70和10说出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整除”这条主线,回忆旧知,再通过分一分、理一理的方法整理成知识网络,从而进一步理解深化知识。

因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都是从分析材料开始的。

”复习课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知识的整理上,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科学方法。

刘老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树形图、列表法、网络图)建构起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但又存在零乱、无法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缺陷,于是刘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进行优化,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最优的知识网络图的建构,渗透了数学“简约但不简单”的理念。

更具匠心的是,刘老师改变传统对知识整理的办法,把相关知识的回忆分解、融入到学生知识梳理方法的讲评过程中,避免了枯燥无味,更使得课堂流畅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评课稿《因数与倍数》评课稿《因数与倍数》这个单元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36的因数”时,应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36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36的除法算式)。

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要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36 ?”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要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应该是教学策略主要内容。

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

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镇南小学《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评课稿

镇南小学《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评课稿
教研评课记录
执教老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付诗美
执教内容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
执教时间
2014.06.18
评课人
罗星星




整理与复习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而且担负着查漏补缺,补充完整和巩固发展的重任。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涉及的概念较多,且容易混淆,内容比较枯燥,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较少。但听了付老师的这堂复习课,使我重新认识了复习课的课型,原来可以上的这么有趣味性,我的感受如下:
4不成熟的意见:课堂中,应照顾全班学生。
1.付老师以猜谜语开始,快速进入课题,导入新颖,接着又以奖励带动学生参与抽奖这个活动,以奖励的数字来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单元的知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知识的乐趣。
2.知识网络的板书清晰,明了,把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的联系巧妙的连接起来。
3.练习的设计很有梯度,适合每个层次的学生。
临武县一完小打造城乡教研联合体实现城乡教研一体化教研评课记录执教老师付诗美执教内容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执教时间20140618评课人罗星星评课内容整理与复习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而且担负着查漏补缺补充完整和巩固发展的重任
临武县一完小“打造城乡教研联合体,实现城乡教研一体化”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评课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评课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评课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复习课的容量大、密度高、时间紧、内容多。

如何设计学案和教案显得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复习中去,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复习课那种沉闷的气氛和面面俱到的“炒冷饭”般的复习方式。

例如在复习伊始,设计游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了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些数的倍数,是不是质数或合数等,同时掌握了倍数和因数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依存的,让学生在闯关游戏中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区别。

2、建构知识网络,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不是简单的记忆和重复,复习固然要做一定量的习题,但也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重要的是通过复习过程的训练,从本质上认识知识体系,发现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契领地整理出一系列知识框架,使得知识点横成片、竖成线,形成网络。

在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关键是抓住倍数和因数这两个概念。

以倍数和因数这两个概念引出其他的概念。

我分成两部分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了一些复习题目,学生在说一说中理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就这样,学生在归类、梳理等过程中形成知识网络。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倍数和因数评课稿(4篇)倍数和因数评课稿1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总体感觉本节课的教学中规中矩,目标基本达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法灵活、学法指导较到位、小组活动有效,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遗憾的是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1、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

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①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②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

③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

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3、合理组织教材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采用列表的方法找2、3、5的倍数,让学生概括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习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

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这样安排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

《倍数与因数》公开课评价意见

《倍数与因数》公开课评价意见

《倍数与因数》公开课评价意见摘要:一、公开课总体评价1.课程目标明确,内容设置合理2.教师授课方式生动有趣,课堂氛围活跃3.教学手段多样,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课程内容的具体评价1.倍数与因数的概念讲解清晰,易于理解2.举例丰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关系3.课程中融入了我国数学文化的介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教学方法的具体评价1.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四、课堂管理的具体评价1.课堂纪律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讨论2.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与鼓励3.课程时间分配合理,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五、建议与展望1.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正文:本次《倍数与因数》的公开课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在课程目标的明确性、内容设置的合理性方面,教师都做得非常到位。

课程内容涵盖了倍数与因数的概念、举例以及我国数学文化的介绍,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同时,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巧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关注和提高。

在课堂管理方面,教师有效地维护了课堂纪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指导与鼓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此外,课程时间分配合理,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当然,也有一些建议和展望。

首先,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一、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及性质1.倍数的概念倍数是指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例如,6是3的倍数,因为6能够被3整除。

2.因数的概念因数是指能够整除一个数的数,包括1和这个数本身。

例如,6的因数有1、2、3和6。

3.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是这个数的因数的整数倍,而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是这个数的倍数的整数因子。

例如,6的倍数有6、12、18,而6的因数有1、2、3、6。

4.倍数和因数的性质(1)任何数的倍数一定包括它本身和1;(2)一个数的因数包括1和它本身,且因数总是成对出现,例如,6的因数为1、2、3、6;(3)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倍数的最小公倍数,而最大公因数是这两个数的因数的公共因数中的最大值。

二、倍数和因数的求解方法1.倍数的求解方法若要求一个数的倍数,只需要将这个数乘以任意整数即可得到该数的倍数。

例如,3的倍数有3、6、9、12、15等。

2.因数的求解方法若要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通过上述性质进行分解,或者进行数的分解质因数,找出所有的因数。

例如,12的因数为1、2、3、4、6、12。

三、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及应用1.倍数的意义和应用倍数的概念在数学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例如在求最小公倍数、公约数等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地解决问题。

2.因数的意义和应用因数的概念在数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在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等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计算。

四、倍数和因数的相关习题及解答1.习题(1)求12的倍数有哪些?(2)求20的因数有哪些?(3)求36和48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2.解答(1)12的倍数有12、24、36、48等。

(2)20的因数有1、2、4、5、10、20。

(3)36和48的最小公倍数为144,最大公因数为12。

通过对倍数和因数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倍数和因数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对于数学的学习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通用11篇)示例文章篇一:《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哇,今天听了这堂关于倍数和因数的课,我可真是有好多话想说呢!一进教室,就感觉氛围特别好。

老师站在讲台上,眼睛亮晶晶的,看起来特别有精神。

老师一开始就跟同学们说:“同学们呀,今天咱们要去探索一个超级有趣的数学世界,就像探险家要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呢!”这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兴趣给勾起来了。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数字,像6、9、15之类的。

然后问大家:“你们看这些数字呀,就像一个个小秘密,它们之间有着很奇妙的关系哦。

谁能猜猜看呢?”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像一片小树林。

有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觉得它们有的可以被别的数字整除。

”老师就笑了,眼睛弯弯的,像月牙儿一样,说:“你可真聪明呀,就像一下子摸到了宝藏的钥匙呢!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研究这个能被整除的关系,这就是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啦。

”接着老师就开始详细地讲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老师说:“如果说一个数字a能被另一个数字b整除,那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就好比一个家庭,爸爸和妈妈是孩子的‘因数’,有了爸爸妈妈才有孩子这个‘倍数’呢,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哦。

”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但是大家都把这个概念记得牢牢的。

老师还举了好多例子,像12÷3 = 4,那12就是3的倍数,3就是12的因数。

老师又问大家:“那同学们,你们能自己再找些倍数和因数的例子吗?”同学们就像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在本子上写着各种各样的数字组合。

这时候,有个同学写了个1÷0.5 = 2,然后举手说:“老师,那这个1是0.5的倍数,0.5是1的因数吗?”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着说:“哎呀,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小陷阱呢。

咱们今天说的倍数和因数呀,都是在整数的范围内哦,就像我们的游戏规则一样,可不能随便改变呢。

”这个同学听了,恍然大悟,点了点头。

在课堂练习的时候,老师出了好多有趣的题目。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找出18的所有因数。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优点和建议(一)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优点和建议(一)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优点和建议(一)因数和倍数评课稿优点和建议引言•因数和倍数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开始接触和学习。

•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推广因数和倍数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优点1.帮助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与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数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学生通过求解因数和倍数问题,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数和倍数的求解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推导,从而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决因数和倍数问题时,需要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数和倍数的求解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数学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解决因数和倍数问题时,需要进行数学思维的加工和转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建议1.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装修等,引导学生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中,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将因数和倍数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应用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趣味性的活动–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和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定期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估和反馈,了解学生在因数和倍数领域的掌握情况。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个性化的辅导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结论•因数和倍数课程具有丰富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的设计和引导可以使因数和倍数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

•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拓展阅读•[如何有效教授因数与倍数](•[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中的个性化方法与策略](致谢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因数和倍数听课记录及评课

因数和倍数听课记录及评课

因数和倍数听课记录及评课1. 听课记录在上周的数学课上,我们跟随老师一起探索了因数和倍数这两个重要概念。

真的是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呀!老师用的教学方式也特别贴近生活,帮我们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

1.1 因数的理解老师一开始就从我们熟悉的数字入手,比如说,老师问了我们:“什么数可以整除10?”哎,大家纷纷举手,显得格外热情。

老师进一步解释道,10的因数就是那些能整除10的数字。

比如,1、2、5、10都是因数。

这里,大家一脸恍若明了的表情,看得出来,大家对因数有了初步的了解。

老师还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像是把因数比作是“10这个数字的好朋友”,这些“朋友”都能把10整得很整齐,这样一说,大家立马就觉得这个概念很亲切。

哎,这个比喻真是太贴心了!1.2 倍数的讲解接着,老师转向了倍数的概念。

倍数其实就是某个数乘以其他数得到的结果,比如2的倍数有4、6、8等等。

老师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比如说“每个篮子里装6个苹果,5个篮子总共有多少苹果?”大家迅速就把问题算出来了。

老师这招真是高明,通过实际问题让我们理解倍数的运用。

老师还用了一些小游戏,比如说用“倍数卡片”来进行配对比赛,大家一边玩一边学习,气氛特别轻松。

说实话,这种方式让人真心觉得数学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

2. 评课听完这节课,我觉得老师的教学真的非常到位。

整个课程的安排紧凑而不拖沓,让我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1 教学方法的优点首先,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我们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这一点真的是非常棒的,因为有时候那些枯燥的数学公式,如果没有生动的例子,大家可能就很难记住。

老师用的比喻和实际问题,真的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其次,老师通过互动的方式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比如那次“倍数卡片”配对比赛,大家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无疑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数和倍数的复习和整理》评课
欧阳小玲
今天是我校本学期的第二个家长开放日,本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家长对学校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孩子在校的学习氛围。

有效地促进了家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今天下午给家长们展示的分别是一年级李见香老师老师执教的《小狗敲门》和六年级数学课刘芳老师执教的《因数与倍数的复习与整理》。

刘芳老师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声音甜美,表达准确。

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

她执教的《因数和倍数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充分显示了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领悟,不仅让学生通过复习使他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并能很好形成知识网络。

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知识、技能的培养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很好地促进了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本节课内容是概念的整理复习,针对概念较多这一特点,刘老师抓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知识围绕着全班人数70人,平均分成10个小组,运用70和10说出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整除”这条主线,回忆旧知,再通过分一分、理一理的方法整理成知识网络,从而进一步理解深化知识。

因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都是从分析材料开始的。


复习课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知识的整理上,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科学方法。

刘老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过的知
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树形图、列表法、网络图)建构起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但又存在零乱、无法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缺陷,于是刘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进行优化,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最优的知识网络图的建构,渗透了数学“简约但不简单”的理念。

更具匠心的是,刘老师改变传统对知识整理的办法,把相关知识的回忆分解、融入到学生知识梳理方法的讲评过程中,避免了枯燥无味,更使得课堂流畅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整个教学过程都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和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比过去由教师带着学生整理有效得多,不仅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大大提高了概括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自主探求的过程中学会了复习的方法。

整理与复习课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从基本练习,到综合运用,再到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帮助了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让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获得充分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最后一个猜电话号码的互动环节,既是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一个掌握程度,也是考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是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设问题,引领学生在数学中思考、操作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2011年12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