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知识-十法界

合集下载

十界

十界

如果你将十界理解为世间的十种世界,如同你理解魔幻小说一样的理解;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十界是说心,而非说物。

—翟(一)佛界在〈观心本尊抄〉有:「佛界难以显现」(日文御书全集二四一页)。

如果要勉强讲出佛界境涯的话,那就是清楚知道自己生命的智慧,称得上是菩萨实践最终极的无限慈悲,不为任何东西所沾污的,充满清净的生命。

正如御书所说:「相信《法华经》是因为在人界里具足著佛界的缘故」(日文御书全集二四一页)一样,坚强确信显现佛生命的御本尊的一念就是佛界。

将别人的痛苦视作为自己的痛苦来接受,这样的慈悲行动,就是以佛界的巨大生命力为基础而表现出来的。

(所谓佛“心即世界”的境界。

佛所带来的平静与慈悲是自然而然的,永恒存在的。

因为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心)(二)菩萨界为了寻求佛的领悟而勤励於佛道修行(求道),更为了别人的利益而作出贡献(利他),它是一种祈求幸福的生命状态。

大圣人就有关菩萨界曾这样说过:「於六道凡夫之中,有轻自身重他人,以恶向己,以善与他人为念的人。

」(〈十法界明因果抄〉,日文御书全集四三三页)「於六道凡夫之中」即是说在现实世间之中,与人们一起共尝痛苦和悲伤,与恶的根源斗争,对人们实践拔苦与乐的菩萨实践。

祈愿自他也幸福的,就是菩萨心肠。

到二乘为止,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相反,菩萨界是「为了他人」、「为了法」而奉献自己的境涯。

由于满心关怀别人和慈悲的心,故此,在〈观心本尊抄〉有:「不顾他人死活的恶人尚且慈爱妻子,这就是菩萨界的一部分了。

」(日文御书全集二四一页)(所谓菩萨“它物即我”的境界。

菩萨是忘却自我,以世间的其它为我的心境。

因为如此所以菩萨慈悲才会无限。

)(三)缘觉界随著接触到自然界的现象和周围的缘,直接地学习改变自己的原理的生命状态。

以上两者称做二乘,故此,在〈观心本尊抄〉有:「世间的无常在眼前出现,人界之中又怎会没有二乘界呢!」(日文御书全集二四一页)这是指出二乘领悟到六道生命受到外界的缘影响而变动,於是主动地去追求永恒不变的法,这就是声闻、缘觉的特质。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1)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1)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1)佛教基础知识大全一、关于“佛”1.“佛”是梵文音译。

意为“智慧”“觉悟”。

2.佛法“智慧”指三种:第一、代表一切智。

就是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宇宙本体的知识、智慧。

第二、道种智。

指的是世间万物、各种各样的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现象如何产生的?如何消失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正确的理解宇宙万象的智慧,就是“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

这种智慧就是,对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等等真相,都已经圆满的看透明了了。

这种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3.“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是人,不是神,觉行圆满(三义具足)者就是佛,愚痴迷惑(执迷不悟)者就是凡夫。

4.小乘讲的“佛”,一般指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二、关于佛法“法”,指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大到星辰虚无,小到微尘细沙,其本质真相,生灭运行规律等。

“佛法”,就是用无边的智慧、觉悟,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

所谓“佛法无边”,是因为我们所觉悟的对象无边无际,所以能觉悟的智慧无边无际。

三、关于“菩萨”、“菩提心”“菩萨”,即“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即觉悟的众生。

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人。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愿,就叫菩提心。

四,关于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以及他的两位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五、关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

释迦牟尼佛是婆娑世界的佛祖。

是为了度化解救我们这个婆娑世界里的无明众生脱离苦海的佛祖。

据传,裟婆世界修行好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去往极乐世界,这可能是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方式。

而佛家的本愿便是可以帮助遭受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继而去极乐世界享受生活。

六、关于三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为了避免后人误会是皈依具体的某人,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说三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样就比较简单明了了。

佛学知识

佛学知识

施身法精髓汇集一座修成正果杂伟喇嘛嘎真健根本上师恩徳主具毕喇嘛信乐建续传上师加持主真毕喇嘛投毕建引导上师慈悲主杂具真松极喇嘛囊所瓦得(三遍)祈祷本续导师尊嘎建朗都隆巴信极乐加持孽缘引入道弥腾卓速强瓦信极乐加持违逆入助伴处伟系杂确巴信极乐加持断除迷乱根让森杰美多巴信极乐加持觉悟自无生培:让尼格极杰尊多吉那觉玛培:自我瞬间显为至尊瑜伽母格垛玛莫夏极夏尼建松身红一面二手三眼切瓦系紫巴夏义志够云嘉具茸瓦露出四支獠牙右手持着钺刀得投嘎巴旺都极康卓玛左手托着铁钩极速茸瓦格美囊嘉极自其心间显现愤怒自在空行母普吴速松巴玛思绿绿(拿鼓)下身被三角金刚橛美饰谢毕诺谢嘉三婆莫拉勒其中发出金刚摩擦可畏之声诺金敌巴建唐杰忘得制伏魑魅男女冤魂都相思集诺巴具凶神恶鬼等所有行恶者纳莫洁汝得瓦扎格呢耶顶礼空行天母尊(领)培:顿极囊卡僧持班地登(领)培:跟前空中狮座莲月上喇嘛永饮拉准耶美拉恩师佛母拉准显无别杂具喇嘛巧松义丹挡本续上师三宝本尊及康卓曲炯措极果尼需空行护法天众围绕着培:达所卓囊香秋宁吴瓦培:我等众生获得菩提至喇嘛贡确松拉嘉速其皈依上师皈依三宝尊卓更扩伟嘉措利扎得众生离于轮回之苦海佐毕桑吉萨拉果巴夏(三遍)纳入无上大乐菩提果培:让格极吴班玛尼达当培:自我头顶莲花日月座杂伟喇嘛拉准耶美拉跟本上师拉准显无别囊巴杰尊多吉那觉玛行相至尊金刚瑜伽母玛莫绰尊夏义志够夏身红怒笑右手举钺刀云巴托查卡章千孔旦左手持着颅血依三尖杰莫扎卓托岗吴建当裸身散发佩戴颅骨饰托论多夏如建义将需血淋颅饰右腿伸出姿培:顿巴桑吉杰尊将央当培:释迦世尊文殊菩萨及啊亚得瓦帕吉档巴所阿亚德哇大圣帕档巴帕具塔极具毕喇嘛拉父续方便传承诸上师所瓦得所达具信极乐虔诚祈祷加持自相续云钦谢信杰尊卓玛档般若佛母尊胜圣度母速卡四德麻吉拉准所速卡四德麻吉拉准等玛具谢饶具毕喇嘛拉母续智慧传承诸师母所瓦得所达具信极乐虔诚祈祷加持自相续杰尊将央巴吴多吉挡文殊菩萨勇士金刚及洛桑扎巴将巴嘉措所宗喀巴师降巴嘉措等捏具信乐具毕喇嘛拉近传加持传承诸上师所瓦得所达具信极乐虔诚祈祷加持自相续嘉尼更都多吉那觉玛皈依总集金刚瑜伽母云软拉准尼拉所瓦得虔诚祈祷佛母拉准尊弥达起瓦占巴信极乐请赐加持觉悟无常亡策得罗义通瓦信极乐加持我等今世弃轮回达增杂尼觉巴信极乐加持我等断除我执恨酿当垛巴恰瓦信极乐加持我等提高证悟力得达所瓦答毕杰尊弥如是虔诚祈祷至尊母格利徳自均巴让尼极身中流出甘露入我顶极祖尼需绿阿志尼藏请除我等身口意罪障谢公达具吴玛达尼藏成如晶球中脉如箭头亚内仓吴玛内得奥都上达净穴下尾达肛门所系策都让森西公赞四指之宽自心如鸟蛋嘎策饿极彭波帕拉克洁白灿烂光团便腾起喇弥投嘎婆酿顿巴茸观想此光浸入师心间培培培培扎都觉毕极吴将得吞培培培培强烈念诵此光出头顶杰尊那觉玛义投嘎腾浸入至尊瑜伽母心间让绿宁波香东杰巴新自身精华犹如砍断树楞诶界伟东松群岗相摇晃倒塌遍满三世界让森林卓玛莫志够格空行红母以用锐钺刀松查尼茸嘎拉自瓦谢自我头顶勾引我魂魄夏查玛尼松伟挡玛囊垛云阿丹德自嘉措具嗡啊哞(不摇铃)(领)培:杂具喇嘛义挡系绰拉巴吴康卓曲炯松弥措贡波云丹卓拉挡拉冬日珠宁杰卓拉金巴东诺谢兰恰卓拉吴论嘉诺策森系盼毕森丹效培培:托瓦思毕泽莫曼切挡玛瓦哪拉练瓦言切拉尼毕囊思拉真切格挡念格哲格唐杰得措系培:拉勒赞德玛莫新杰挡嘉。

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基础知识

1、三宝:佛、法、僧(与自性三宝:觉、正、净相应);0、三业:从行为施发者分为:身口意,从行为性质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2、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3、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4、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4、四大皆空: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四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5、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七不睡卧高大床褥,八不非时食(日中一食,过午不食);6、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是智慧。

7、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8、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

欲神足是希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四神足增长定慧均等,让你精进不间断。

9、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10、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烽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这诸惑;11、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觉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1)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2)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4)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快乐;5)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7)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八正道分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12、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

成佛路上果位的划分——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浏览⼀、佛、菩萨、罗汉的说法是按照⼤⼩乘做的简单划分。

如按⼤乘圆教之义,则把成佛路上的果位分为五⼗⼆个阶位。

从低到⾼分别是: 1、⼗信:也叫“⼗信⼼”,即信⼼、念⼼、精进⼼、慧⼼、定⼼、不退⼼、回向⼼、护法⼼、戒⼼、愿⼼。

2、⼗住:也叫“⼗⼼住”,即发⼼住、治地⼼住、修⾏⼼住、⽣贵⼼住、⽅便⼼住、正⼼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住、灌顶⼼住。

3、⼗⾏:也叫“⼗⾏⼼”,即欢喜⼼⾏、饶益⼼⾏、⽆嗔恨⼼⾏、⽆尽⼼⾏、离痴乱⼼⾏、善现⼼⾏、⽆著⼼⾏、尊重⼼⾏、善法⼼⾏、真实⼼⾏。

4、⼗回向:也叫“⼗回向⼼”,即救护⼀切众⽣离相回向⼼、不坏回向⼼、等⼀切佛回向⼼、⾄⼀切处回向⼼、⽆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切众⽣回向⼼、如相回向⼼、⽆缚解脱回向⼼、法界⽆量回向⼼。

5、⼗地:也叫“⼗地⼼”,即四⽆量⼼、⼗善⼼、明光⼼、焰慧⼼、⼤胜⼼、现前⼼、⽆⽣⼼、不思议⼼、慧光⼼、受位⼼。

6、第五⼗⼀位;称为⼊法界⼼,即为等觉。

7、第五⼗⼆位:称为寂灭⼼,即为妙觉。

即是最⾼圆满的果位——佛。

⼆、补充说明: 1、⼀般说的阿罗汉是⼩乘四个果位中的最⾼果位,其初果须陀洹断惑的程度等同于圆教初信位菩萨,但是神通智慧与圆教初信位菩萨⽆法相⽐。

同理,⼆果斯陀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三信位菩萨,三果阿那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五信位菩萨,四果阿罗汉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七信位菩萨。

辟⽀佛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信位菩萨,权教菩萨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九信位菩萨。

圆教初住以前的⼗信位菩萨没有证得法⾝,也叫“假菩萨”,⼗信位圆满则明⼼见性,⼤彻⼤悟,进⼊圆教初住位,即是法⾝⼤⼠,才是“真菩萨”。

2、在佛教中,最低的果位是⼤乘初信位菩萨,即⼩乘初果,证得此果位,则已⼊圣流,不再是凡夫,虽然未出六道,但永不堕落三恶道,天上寿命终尽,降⽣⼈间,⼈间寿命终尽,上升天上,如此七次往返,即证得阿罗汉果位,出离轮回,永⽆分段⽣死。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什么是佛教“十法界”

什么是佛教“十法界”

什么是佛教“十法界”
问:“什么是佛教十法界?”
答:十法界,又称十界,佛教术语。

十法界包含了四圣和六凡。

其中,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十法界是佛教的生命观。

四圣中的佛和菩萨应该不难理解。

缘觉的意思是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

声闻则是听闻佛之声教,观察四谛之理,而证得阿罗汉果者。

六凡是六道轮回中的六道,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和地狱道。

十法界:
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
二、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
三、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
四、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
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
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
七、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
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
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
十、地狱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

总之感受果报有十种不同,故谓之十法界。

佛法讲座知识点总结大全

佛法讲座知识点总结大全

佛法讲座知识点总结大全佛法是东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涵盖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活的广泛哲学体系。

佛法的核心理念是解脱生死轮回,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在佛法讲座中,人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有关佛法的知识,这些知识点涉及到佛法的基本理念、修行方法、生活指导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佛法讲座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佛法的基本理念1. 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佛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众生在生与死的循环中无休止地轮回。

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由于众生的贪、瞋、痴所造成的,要摆脱生死轮回,就需要通过修行来超越这些烦恼,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2. 四圣谛:四圣谛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义之一,包括苦、集、灭、道四个部分。

苦指的是生命中的痛苦和不满足感;集指的是痛苦的根源,即贪欲、瞋恨和愚痴;灭指的是摆脱痛苦的方法,即断除烦恼,以及达到解脱;道指的是通向解脱的修行之道。

3. 缘起空性:缘起空性是佛法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而且都是空性的,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缘起空性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无常的,并且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4. 六度:在佛法中,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个方面的修行方法。

通过六度修行,众生可以培养慈悲心和智慧,最终实现解脱和觉悟。

二、佛法的修行方法1. 禅定:禅定是佛法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它通过冥想和专注来平静心灵,消除杂念,达到心性净化和解脱的境界。

禅定可以帮助修行者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提升自我修行的效果。

2. 念佛:念佛是佛法中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念佛,修行者可以净化心灵,摆脱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念佛可以让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佛法的警觉和敬畏。

3. 行持戒:持戒是佛法中的修行方法之一,它指的是修行者遵守佛教的戒律,远离恶行,培养慈悲心和道德品行。

持戒可以帮助修行者净化内心,避免造恶业,积累善德,从而达到解脱和觉悟。

4. 忍辱:忍辱是佛法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它指的是修行者在遭受苦难和不幸时,能够忍耐和宽容,不抱怨和抵抗。

佛学知识体系

佛学知识体系

佛学知识体系
佛学知识体系是指包含佛教核心理念、教义以及相关概念、观念、方法和修行体系的综合性体系。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要点:
1. 佛教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指出人类存在着苦难,苦难的原因是贪欲、痛苦可以消除,以及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超脱苦难的境界。

2.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意指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是由五个方面的蕴所构成。

3.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佛教修行的六项主要实践。

4. 四谛观:观察和认识苦、集、灭、道谛的实证性的方式。

5. 轮回与涅槃:指生死轮回的循环,以及通过修行实现涅槃(解脱)的境界。

6. 中道:佛陀所提倡的超越极端的修行方法,旨在避免贪欲和自我克制之间的极端。

7. 无我:佛教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无常、无我、空性的,人无真实、独立的自我实体。

8. 因果业力: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善行带来善果,恶
行带来恶果。

9. 禅定与般若:修行中的两个重要要素,通过禅定(静心)和般若(智慧)来获得觉悟。

10. 六道轮回:指六个不同生命境界,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

11. 三宝:佛、法、僧,也称为佛教的三个重要对象,分别代表佛陀、佛法和修行者。

以上只是佛教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佛学还包括众多经典著作、注释和佛教哲学的发展流派等内容。

遍相智十法总表pdf

遍相智十法总表pdf

遍相智十法总表
三、大乘抉择分 心要庄严疏
于顺解脱分之后所生之大乘现观,其为胜解行地所摄 性相 福称大师 圆满已转向自因大乘顺解脱分,随即出生大乘义现观,是大乘顺抉择分之性相 界限:在加行道当中,从一开始得到暖加行,到最后的胜法加行结束为止的加行道当中 偈颂:1所缘及2
行相,3因缘并4摄持,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 5依具四分别,6分下中上品,胜出诸声闻,及以诸麟喻。

分类 1、所缘:与菩萨钝根、利根相连者,此每一中分小、中、大三种。

2、行相:法上见上对治性而现前无执等抉择。

3、因缘:三乘现时现证之因。

4、摄持:被方便善巧性相具足善知识完全摄爱。

5、四分别:见、修道所断之能取、所取四分别,各有九种,共36种。

6、四加行各三品:1)暖位:下品、中品、上品暖位;2)顶位:下品、中品、上品顶位;3)忍位:下品、中品、上品忍位;4)胜法位:下品、中品、上品胜法位(每品有行相、所缘,故总有24法)
六、大乘修行所为
心要庄严疏为何而趋入修行之究竟果

相 福称大师趋入修行专为菩萨之究竟所得,是大乘修行专为之性相。

界限:佛地
偈颂: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


(断德究竟);3、证大(证德究竟)
类 三类所为:1、心大(佛之大悲心);2、断大。

九年级佛教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佛教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佛教知识点总结佛教是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九年级学习佛教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和思想。

以下是九年级佛教知识点的总结:一、佛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立者是释迦牟尼(佛陀)。

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大派别,传入中国后又形成了禅宗、净土宗、华严宗等各个宗派。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1. 四谛:佛陀指出人生的苦、苦的起因、苦的止灭和通往止灭的方法。

这四谛是佛教教义的核心。

2. 八正道:佛教修行的指导准则,包括正见、正思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八个方面。

3. 因果报应:佛教强调因果律,即个人行为的因果联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4. 三毒:佛教认为贪、嗔、痴是人类痛苦的三个根源,解脱痛苦的方法是摆脱三毒。

5. 凡夫与菩萨:佛教中追求解脱的修行者称为凡夫,而以利他为重的理想追求者则称为菩萨。

三、佛教的主要宗派1. 禅宗:禅宗注重通过冥想和直接体验来觉悟真理,强调悟道的个人体验。

2. 净土宗:净土宗主张通过念佛来得到阿弥陀佛的庇佑,修持念佛即可超脱轮回。

3. 华严宗:华严宗注重广宣佛教教义,强调见性成佛,认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四、佛教的研究文化1. 佛教经典:佛教有大量的经典著作,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法华经》等,这些经典对于理解佛教教义非常重要。

2. 古寺庙宇:中国有许多古老的佛教寺庙,如少林寺、灵隐寺等,是学习佛教文化和了解佛教历史的重要场所。

五、佛教的影响与扩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禅定思想对于人们的心灵修养和精神追求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佛教是一门深奥的宗教,有助于人们提升个人修养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通过九年级对佛教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历史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对佛教的尊重和理解。

佛、菩萨、神仙与人等到底什么关系

佛、菩萨、神仙与人等到底什么关系

佛、菩萨、神仙与人等到底什么关系?研究人类科学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实证科学只是在以数理方式不断验证佛学。

科学的每一个进展,如果符合佛法,那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否则,必定只是一个将来会被推翻的假说。

昨天,新浪网一条《英国科学家称大爆炸并非宇宙起点》的新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科学再次向佛学靠近的表现。

文中说,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计算物理学家尼尔-图罗克通过计算发现,大爆炸并非时间的起点,时间在大爆炸之前一直就存在,宇宙在不断经历着“生死轮回”,这一被称为“宏理论”的宇宙观与佛学的宇宙观(佛学称宇宙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不断经历成、住、坏、空的轮回,“无始以来”是佛学中常见术语)几乎完全一致(但也受到了天主教会和其它怀疑论者的讨伐)。

而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宏理论认为,,宇宙至少存在于十维,并且由被称为“宏”的一维元素组成。

这一观点又与佛学中讲的十法界、万事万物归一到“如来藏”惊人相似!那么,佛学中讲的十法界是什么意思呢?法界,是世界的别称;所不同的是,世界是有限的称呼,法界是无限的称呼。

因为眼所见的,有形的东西叫做法,意所缘的无形的东西亦叫做法。

所以以法为界,纵横含摄,大而无外,就不同那有形限地域的世界了。

世界在佛学里分两类,就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

前者是指我们所依所住的地方,亦叫做“依报”;后者是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群体,亦叫做“正报”。

两者都是由众生自己所做的业力而感得的。

现在说的法界,也就包括了这两种世界。

十法界,是把所有的众生,在性质状态上,区分为十类,但仍是以法为界;每类的众生,都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

十法界包括:一、地狱法界,二、饿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罗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声闻法界,八、缘觉法界,九、菩萨法界,十、佛法界。

这是从极恶到极善、从极苦到极乐、从极低层到极高层的次序排列。

前六个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后四个法界,叫做“四圣法界”。

六凡法界的众生随他所做的善业,上下升沉,循环不定,所谓:“三恶报穷来善道,六天福尽下尘寰”。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佛教的知识点总结一、佛教的教义佛教源自印度,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释迦牟尼所创,佛教的教义以四大名著为主要依据。

其中《大乘经》系列和《《小乘经》系列是佛教的重要教典,包括《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

《大乘经》系列强调菩萨道,主张“般若理论”和“慈悲大愿”,提倡“度一切众生”而为最高的境界。

《小乘经》系列强调解脱苦难,主张根本性的涅槃。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解脱生死,实现涅槃。

佛教教义强调以“四圣谛”为核心,包括苦、集、灭、道四个基本教理。

其中,苦指人生的痛苦和无常,集指痛苦的根源,灭指根除痛苦的方法,道则是消除痛苦的途径。

佛教的涅槃观念也是其核心教义之一,佛教认为,只有放下贪欲、瞋恨和愚痴,才能得到解脱,实现涅槃。

佛教的戒律也是其重要教义之一,佛教律宗高度重视戒律的执行,并提倡出家僧侣。

佛教的律宗主张五戒八戒十戒,强调清净心性、修行道德。

佛陀更向众生引进了戒、定、慧等修行的方法,从而使佛教成为一种真正的修行宗教。

二、佛教文明的特点佛教文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重视道德修行佛教文明主张修身养性,尤其重视慈悲、善良和舍己为人等道德。

佛教律宗对于戒律的重视更是彰显了佛教文明对于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2.积极融合佛教文明对于各地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也非常积极,佛教文明早期的传播就充分融合了当地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佛教文明。

佛教的传播还促进了佛教文明的丰富多样性,使佛教文明形成了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不同的佛教文化特色。

3.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文明强调平等与普度,佛教主张“度一切众生”,呼吁人们要广植善德,助人利物,慈悲为怀。

4.注重艺术创作佛教文明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视也是其特点之一,佛教的壁画、佛像、砖雕、石雕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为佛教文明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5.关注社会福祉佛教文明关注社会福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注重为当地社会带来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佛教也主张与社会和谐共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佛学常识

佛学常识

二、问:十法界中的佛法界是一真法界吗?
答:佛法界与一真法界是不一不异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讲,故而不一;都是圆满之法界,故而不异。
三、问:《心经》中的观自在是指观自在菩萨吗?如果是的话,哪我们就没有必要读《心经》了,因为《心经》中的那些境界是菩萨们做的事,而我们还没有修到菩萨的境界,能看它吗?
五、问:家中供奉的油灯一定要是酥油的吗?
答:菜油灯也可以啊!蜡烛灯也行,电灯也可以的。供灯是表法,代表智慧光明,所以心中长生智慧,消除烦恼黑暗才是真正的如法供养!
六、问:诵经时是否随文入观?诵经最好的状态内心是怎样的觉受?
答:诵经不去观想是容易得定,随文入观是容易开智慧,两者都是可以的。
答:人在六道里面是属于不上不下的中间一道,表法为“中道”,所以成就都是从人身得道。实际上任何一道得佛法受用都是有的,只是善道快乐忘了修行,恶道痛苦无法修行,人道苦乐参半刚好修行,也是中道吧。所以人身最为宝贵难得,要好好珍惜啊!
九、问:最初成就为什么必须从人身?为什么不能从天身、阿修罗身或者其它道的身体成就?
答:人在六道里面是属于不上不下的中间一道,表法为“中道”,所以成就者都是从人身得道。实际上任何一道都可以得佛法受用,只是天道众生太快乐忘了修行,恶道众生太痛苦无法修行,而人道众生苦乐参半刚好修行,也是中道吧。所以人身最为宝贵难得!要好好珍惜啊。
十、问:佛法讲无我,可为什么佛祖成佛,凡夫还是凡夫呢?既然无我,那么谁在成佛?谁在轮回接受果报呢?
答:轮回正是因为不明白无我,如果明白了无我的道理,就解脱轮回了。无我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成佛之后也是无我的,恢复本来面目而已。名字是为了度众生的方便而施设的。
十一、问 :缦衣如何迎请?有何注意要点?参加法会只着海青可否?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佛教,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初三的学习中,我们也学习了一些关于佛教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学习的佛教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佛教的起源和创始人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也被称为佛陀。

佛陀出生在尼泊尔现境内的兰菲尓地区,他的成佛经历是一个寻求解脱的过程,最终他在菩提树下达到了觉悟,并传授了佛法。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1. 四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分别是生老病死、痛苦的原因、痛苦的终结和通向终止痛苦的道路。

四谛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类存在的认知和对于解脱的追求。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在《大论》中提出的修行方法。

它包括了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计、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念和正确的集念。

通过八正道的修行,人们可以走向解脱和成就涅槃。

三、佛教的佛教经典佛教经典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用于学习和研究佛教知识。

以下是一些初三学习的佛教经典:1. 罗马尼林是初四课程中介绍的一部佛教经典,其中记载了佛陀的教诲和经验。

2. 《心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3.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最长的一部,内容涵盖了诸多佛教教理和修行方法。

四、佛教的流派和寺庙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了多个流派和教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式。

以下是初三学习的一些佛教流派和寺庙:1. 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上座部派。

2. 北传佛教: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禅宗、净土宗和华严宗等。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场所,其中一些寺庙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例如中国的少林寺和泰国的大皇宫。

五、佛教的影响和现代价值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常用词俗解

佛教常用词俗解

佛教常用词俗解几乎所有接触到佛教的人都会说:佛教真是太高深了。

是啊,佛教确实是高深,但佛教也有很浅很近的一面,就象山,山很高,但山脚下离我们是近的;就象海,海很深,但海岸边总是浅的。

山很高,不可能高得连山脚下也没了;海很深,也不可能深得没有岸边了。

登山渡海,关键是找到上山的路径,渡海的码头。

从山脚下上山总是容易的,从码头上船总是容易的。

如果有向导带路,最高最高的山,爬起来也是快的,最深最深的海,渡过去也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没有向导,靠自己摸索遇到问题就比较为难,比如登山遇到荆棘、悬崖,渡海遇到大风、暗礁。

怕只怕,在中途迷失了方向,学佛修行也一样,如果有明师指导,成就起来还是很快的。

在缺管明师指导的情况下,学佛是有点难,难就难在中途迷路,出现这个那个问题。

初学的人,在没有明师可依的情况下,自己找些佛书看,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文字关。

因为佛书里很多名词是梵音直接音译过来的,比如佛、菩提、涅槃之类,看不懂。

有些名词已经翻译成汉语,古人翻译的,那时候很容易懂,但过了上千年,词意可能发生变化,容易产生误解,比如空,了生脱死,六道轮回,世出世间,等等。

这些文字关就象山路上的荆棘,水道上的暗礁,必须小心处理好。

为了便于初学佛者对于基本教义的把握和体证,我选择了一些最常用的佛教词语,进行通俗的解释,希望对初学佛者有所帮助。

空空,是佛教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性最简要的描述,是释迦世尊洞彻世界万物的结论。

故《心经》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

”但社会上很多人都误解了佛教的“空”字。

有人反问说:“我们每天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看到的一切,难道都是空的吗?”说这话的人也实在不动脑筋,难道我们佛教糊涂到连日常生活都搞不清楚吗?!我们说这墙是空的,难道我们不知道头撞上去会痛吗?!佛教所说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认为的“不存在”的意思,也与社会上常听到的“人生到头一场空”的“空”字意思有别,“一场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生命反思】第23课 十法界是佛知见

【生命反思】第23课 十法界是佛知见

第二十三课十法界是佛知见导读:四圣六道的十法界,这是佛的知见,佛所知、佛所见,不是我们众生的见,也不是菩萨见,也不是声闻见,这是佛的知见。

这个法界说,是佛说的,这个可知、可见的东西,是佛见,佛所觉悟出来的,佛所了解的,佛成就的一个特质。

(一)究竟的满意源于顺性思惟与抉择我们昨天把“满意”这个话题呢作了一个讨论。

我们每个人对究竟彻底的“满意”,都有自我的一个表述——究竟的满意、真实的满意、不再变异,这样一个满意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表述。

那今天让这些没有参与的人来参与。

居士:我其实跟他是一样的,我觉得最满意的就是认识您了,我觉得活得有目标了。

师父:因为昨天说到满意,我们都不说话了,今天是不是说到这些,也都不说话了?昨天他们参与了啊?居士:参与了。

师父:人要是经常去找到自己满意的依止呢,或者说特别踏实的依止,人生美好的一面就会出现,积极的东西就会有。

实际我们人类择取的两面性很强啊,有时候会选择被动啊、消沉哪,或者说负累,但选择呢,基本上就是主动的、积极的。

要往这个地方去思考思考,有一个好现象,人生就有很多积极的支持,你看信仰,有信仰的支持。

昨天大部分人都是讲的信仰,某某讲的是婚姻,但是她是落在信仰上的,走走走还是在这种,大部分谈的都是信仰。

实际还是信仰啊,像某某他是西方人的思维,还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他没有在这儿有一个敲定,所以他这个讲法呢就比较有争议性。

这个“所依力”啊是个很特定的名词。

它讲的是个“所依力”,往往呢我们会去谈论发心,或者说心愿,或者说守护。

你守护什么啊?实际你谈这个“所依力”,它是个“我心应该这地方,会不会贪染、执著它”,那跟你的发心、跟你的守护有关系,跟你的选择也有关系,对吧?这个东西没办法分离。

像他说这个“幸福”。

幸福这个东西是个啥?不同的孩子,你孩子啊,成年人哪,老人哪,对幸福的概念都不一样。

单说幸福这个词呢,很泛,对吧!孩子可能给他糖豆就可以,你给他钻石他不会要,他只要糖啊什么的,他很喜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个境界还很清楚。自己想一想,梦从哪 里来的?梦中所有一切境界从哪里来的? 梦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

• 这个意识心它在哪里?不晓得,找不到。
做梦的时候就清楚了,整个的心变成梦境, 是你心变现的。梦中一定有自己,有 “我”,你们哪一次做梦,梦里没有 “我”?不可能的。梦里头一定有“我”, “我”是主宰!
忉利天寿命就加一倍,它的寿命是一千岁。忉利天的 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愈往上面去,寿命愈长,福报 也愈大。
• 《西游记》中说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电影《盗梦空间》
阿修罗道
• 阿修罗喜欢布施供养,他修的福报很大,
但是他好胜、好斗争、轻慢心很重,非常骄傲, 瞧不起别人, ,所以落在阿修罗道。
• 阿修罗道的众生瞋心及妒忌心极重,常常与
能明白佛法,所以亦无从修善。
• 只要我们观察陆地上的畜牲,便可略为明
了此道的痛苦。在野外漂泊的动物,长期 捱受寒、热、饥、渴、被猎杀及相互啖食 之苦。被人类畜养的动物,则被劳役、鞭 打,更被宰杀而取皮、肉及骨等,一样苦 不堪言。
鬼道
• 饿鬼的痛苦比地狱略少,但比畜牲道大。
如果以智力来比较,饿鬼的智力比畜牲为 高。
德修养的追求不如物质和美色的追求。孔子是老师啊,代 表自己的道德。
六道(六凡、六趣)概况
天:
欲界天
四王天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色界天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想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 有一次,海生在半路上遇到其师父舍利弗。由于他十分敬
重自己的上师,他竟然不顾仪态地、连跌带滚地由象背直 接扑倒地面上向师父顶礼。所以,这个海生医师,可说是 一个敬师的模范。海生在一生中作善甚多,但却死在其师 舍利弗在生时。在死后,海生因其善业力而生于天界中。 他的前生老师舍利弗,以神通升至天界,意欲为他说法教 学。在见到前生为海生医师的天男时,舍利弗正欲趋前向 他说法开示,但这个天男只向舍利弗扬了一下手示意,便 马上继续玩乐去了。
• 你还梦到许许多多的人,认识的人、不认
识的人,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那些人 从哪里来?全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
• 除了一切人之外,还有一些动物、植物,
山河大地、虚空,全是你的心变现出来的。 “真”是能变梦境的心,那是真的;所变 梦中的境界,那是虚妄的。
• 他一生教学,三十岁修学成就,我们中国
人讲三十而立,释迦牟尼佛三十而立,孔 子也是三十而立,「十五有志于学,三十 而立」。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 参学,学了十二年,智慧开了,也是三十 而立。
五净居天
• 上品的五戒十善就生天,最高能生到忉利天。过
去曾经有人告诉我,孔子在忉利天,老子比他高, 老子可能在四禅天。如果照老子自己所向往的, 他不想要这个身体,他说「吾有大患,为吾有 身」。如果不要这个身体的话,他就到无色界天 去了,色界天有身体,无色界天就没有身体了。 那是要相当的定功,我们相信他有,道家坐禅, 喜欢清净无为,所以他就会超过欲界。
• 这叫境随心转,风水跟着人心转。
• 风水家常常说的两句话,「福人居福地,福
地福人居」。这个地方风水不好,有福的人 住在这里,三年全变好了。这个地方风水宝 地,人心不好,他住在这个地方三年之后, 风水就坏了。这是风水家讲的,不是假话, 跟佛法里面讲的「境随心转」是一个道理, 境是居住环境。所以我们要让自然灾害统统 免除,没有别的,修福,人人都修福,修善、 修福,问题就化解。
• 这一道中的众生寿量不定,有的饿鬼寿命
可长达数万人间年,长期受着因不善业力 而感召之痛苦果报。
地狱道
• 在六道之中,以地狱道之痛苦为最甚。 • 不但没有一丝的喜悦,还备受各种酷刑折
磨。(
• 不但没有一丝的喜悦,还备受各种酷刑折
磨。
• 「彼罗汉忆泥犁苦,流血汗」,这是佛经
里面所说的,有一位阿罗汉,阿罗汉得宿 命通,看到过去世自己在地狱里面受的那 些痛苦、惨痛,一想起来还怖畏之极,流 出血汗。
• 当时卫灵公请孔子一起出游,卫灵公带妻子南子坐在第一
辆车上,他的一个臣子第二辆车,孔子坐第三辆车,是一 种对孔子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 ...《论语》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 的人。”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是孔老夫子发牢骚的话 ,说人们对道
这里面起妄想、分别、执着,把假的当作真的,把 邪的当作正的,把恶当作善,全部都搞颠倒了,这 是佛菩萨在经论里头常常感叹的。
• 3 颠倒、妄想,这是六道众生!如果我们没有颠倒、
妄想,就没有六道轮回这个现象。
• 4 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无量劫的教导,无非是把事实
真相告诉我们,帮助我们回归本性而已。
•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梦醒了,
人道,
• 人者,忍也。于世苦乐之境,而能安忍,
是名人道。
• 众生因不善业而投生于三恶道,而因善业
而感召生于三善道之果报。在三善道中, 生于天界之福报最大,修罗道次之,人间 则再次之,但人间却是最适宜修持佛法的 地方。
• 投生人道的痛苦,主要可被归纳为四
苦,即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
畜牲道
• 畜牲道的众生,则愚昧无智,故此不太可
• 是爱因斯坦的比喻--某一天,爱因斯坦参加一个晚会,有一位70
多岁的老太太走了过来:

老太太:爱因斯坦先生,你真是不得了啊,得了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哪里!哪里!

老太太:这次得奖的论文叫什么,什么相对论呀!

爱因斯坦:是的。

老太太:什么叫相对论?

爱因斯坦:亲爱的太太,当你晚上在家里的时候,十二点,你女
天界之众生作战,但往往大败而返,被打至遍体 鳞伤。这一道的众生虽然福报、寿元及智力俱大, 但却因其瞋恨心而并不快乐幸福。
阿修罗
• 轻慢心很重,非常骄傲,瞧不起别人, • 人道和天道为善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
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 执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男阿 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 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
• 决定不是说,我信就有,不信就没有,不
是这个说法的。你信,它有,它存在;你 不信它,它还是存在。
• 应该说,觉了则无,迷了则有。 • 《永嘉大师证道歌》中说,梦里明明有六
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 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迷失了自己,
才会有这个现象。迷什么?就是迷失了自 己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佛告诉 我们,一切众生每个人都有的。换句话说, 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才艺, 是一切众生都平等的。今天你为什么丧失? 是你迷失了自己。
儿还没有回家,你在家里等她,十分钟你觉得久不久?

老太太:哦,真是太久了!

爱因斯坦:那么亲爱的太太,如果你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听歌剧
卡门的时候,十分钟快不快?
• 但是释迦牟尼佛学术、德行成就之后,他
就从事教学,一生乐此不疲。生活很简单, 我们今天讲过苦行僧的生活,他的财产就 三衣一钵,三件衣,一个钵,这就是他的 财产,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陀当年在 世没有建寺庙,没建道场。
• 佛陀是太子,为什么过这样的生活?
• 他实际生活的相没见到。经典上有记载,有
六道概况
无色界天
空无边处天 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 六道里面,我们从佛经典的介绍,晓得天道的寿命长。经
上常说,从我们人间往上面去,第一层就是四王天。 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也照一年三百六
十五天这样计算法,它的寿命是五百岁。五百乘三百六十 再乘五十,可见那个寿命就非常长。
这个事,不是没有,真的有;虽然有,它 不是真的,就好像我们做梦一样!但是你 在梦中不知道做梦,你以为那个梦境是真 的,你不知道那是假的、是虚妄的;到你 清醒过来,你才晓得,那都是假的。
• 六道轮回这个现象,怎么形成的?迷形成的。这个
境界不是真实的,就好比什么?好比我们做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道是一场恶梦。
• 2 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这些境界是真实的,在
• 医院
• 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罪,则堕地狱.
• 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 • 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 • 众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罗道。 • 众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 • 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
天界。
•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 (达磨大师)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 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 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 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 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 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 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 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 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 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 离苦,即得解脱。
• 什麽时候他到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没有
了,四圣法界就没有了,就跟六道一样, 它没有了,出去了。出去之后这叫一真法 界,叫明心见性。
信则有不信则无?
•掩耳盗铃 • 小偷想盗铃铛,怕别人听见铃响,
就先捂住自己的耳朵,再去盗铃铛。 结果,小偷立刻被捉住了。
• 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
《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 故事,
• 在欲界天中,享福及寿元是很大的,没有
像人间的生苦、老苦及病苦。
• 这一道中的众生一生享乐不尽,有一个佛经中的故事与此
有关。在释迦如来在世时,他有一个弟子叫「舍利弗」。 这个舍利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他有一位弟子叫「海 生」。海生是一位在家居士,其职业为医师,而且医术十 分高明,受着众人的敬重。在海生出入时,由于其高贵地 位,通常都骑象而出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