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的解读
变色龙契诃夫解析

变色龙契诃夫解析
契诃夫给这个只有一句话的人物,安上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样貌特征——“独眼”,也就是瞎了一只眼的人。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这个词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资料有限,笔者没有查到“独眼鬼”在俄语中的意思)。
这个设定耐人寻味。
根据小说情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独眼鬼”瞎了的那只眼,是用来看清真相、法律、社会公义的“正义之眼”;剩下的这只眼,只能看到一己私利,看到权势欲望。
因此,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溜须拍马就成了这类人物的特征。
再进一步,“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尽管双目健全,但也是“独眼鬼”,他看不到真相、法律、公正、良知,或者说假装看不到,他眼里只有权势、利益。
赫留金也是可悲可恨的“独眼鬼”,他能够看到自己当宪兵的兄弟背后的权势,以此欺压弱者;但他看不到,在更大的权势面前,自己连狗都不如。
他既是腐朽黑暗社会中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也是推波助澜的人。
小说中看热闹的“那群人”,何尝不是愚昧与麻木的“独眼鬼”?他们只看到一场“狗咬人”的街头闹剧,却看不到自己也是身处其中的受害者。
如果对“变色龙”的抨击,是这篇小说的主旨和显性内涵,那么对“独眼鬼”的讥讽,是小说的隐性意蕴。
在一个人人“独眼”的社会,“变色龙”式的人物只会越来越多。
契诃夫不仅用层层递进的“变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文学人物形象——奥楚蔑洛夫,而且通过“独眼鬼”暗示了“变色龙”是如何产生的。
变色龙主题赏析

变色龙主题赏析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以下是对《变色龙》主题的赏析:
1. 讽刺社会现实:小说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2. 揭示人性的弱点: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的五次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本性。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使读者对他的丑恶行径产生深深的厌恶。
3. 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在小说中,赫留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在奥楚蔑洛夫的威势下战战兢兢,这反映了当时俄国底层人民所处的悲惨境地,他们在强权面前无能为力,只能任人宰割。
4. 呼吁社会正义:尽管《《变色龙》的故事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但它所揭示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作品呼吁人们要敢于维护正义,与社会的不公和丑恶现象作斗争。
《变色龙》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讽刺意味,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让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反思。
契诃夫的《变色龙》赏析

契诃夫的《变色龙》赏析契诃夫的《变色龙》赏析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创作,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列宁和斯大林都非常喜爱他的作品,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都借用过契诃夫作品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也十分喜爱契诃夫的作品,并称赞说:“我以为没有一篇是可以一笑了之的。
”契诃夫创作在思想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变色龙》是契诃夫最具讽刺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写于1884年,当时作家刚24岁。
契诃夫善于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选取题材。
习以为常的事件一经进入他的作品,不仅活灵活现,而且更能写出社会环境的实质,构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图画,成为独具特色的俄罗斯社会生活的讽刺史诗。
正是这样,它只选取了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断──街头巷尾极为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即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
小事情反映大问题,以小见大,正是契诃夫短篇独特之处。
《变色龙》的艺术构思是巧妙的。
平淡无奇的故事,能引起哄堂大笑。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建立在警察制度同广大人民矛盾的基础上的。
通过警官对首饰匠被狗咬伤的事件的处理,揭发了警察制度同人民的对立,鞭笞了望风使舵、反复无常、谄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精神。
在短暂的时间内,奥楚蔑洛夫五次变色:最初,他摆出一副公正的面孔,企图收揽人心,决定惩办狗的主人,要教训不遵守法令的老爷。
可是作家出人不意,掉转笔锋。
人群中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于是奥楚蔑洛夫马上改变了态度,替狗辩护起来:“它怎么会咬着你?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吗?它是那么小。
”这好像很突然,但完全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后来巡警猜断“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这时他第二次改变了态度:“你呢,赫留金,受了害,那我们绝不能不管。
”但是巡警对自己的见解怀疑起来:“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
”于是警官第三次改变了态度,他声色俱厉地骂赫留金是“混蛋”,“怪你自己不好!”巡警对狗的主人的两次推断,使得警官两度变色。
7《变色龙》)解析

狗主人的身份
媚上欺下、趋炎附势、 见风使舵的本性。
人物形象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 、 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沙皇走狗 形象。
在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中 有没有不变的原则?
见风使舵
沙皇走狗的特性 媚上欺下 不变
趋炎附势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 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 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这也是施舍
屠格涅夫
• 我走过街头.....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把我拦住。 • 红肿的、泪水迷糊的眼睛,青紫的嘴唇,褴褛的衣衫,污秽
的伤口......啊,贫穷吧这个不幸的生命噬啮得多么丑陋! • 他向我伸来一只通红的、浮肿的、肮脏的手......他喃喃地乞求
帮助。 • 我摸遍了全身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怀表,甚至连手绢也
警官奥楚蔑洛夫怎样处理 狗咬人的案子。
要求:
1、划分小 说情节结 构;
2、填写表 格。
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给课文分段 。
开端: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 子——狗咬伤人事件。(1-5)
发展和高潮: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 件。(6-27)
结局: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 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 (28-29)
一、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二、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 三、理解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变色龙》选自
《契诃夫小说选》 ,文体 小说 , 作者 契诃夫 ,俄国短篇小说家。 享有世界声誉,与莫泊桑、欧•亨利 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代 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万 尼亚舅舅》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课文原文及赏析《变色龙》课文原文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
他身后跟着个巡警,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筛子,上面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
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
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象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
店门附近连一个乞弓都没有。
“你竟敢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说话声。
“伙计们,别放走它!如今咬人可不行!抓住它!哎哟!……”狗的尖叫声响起来。
奥楚蔑洛夫往那边一看,瞧见商人彼楚京的木柴场里窜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跑路,不住地回头看。
在它身后,有一个人追出来,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开怀的坎肩。
他紧追那条狗,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抓住那条狗的后腿。
紧跟着又传来狗叫声和人喊声:“别放走它!”带着睡意的脸纷纷从小铺里探出来,不久木柴场门口就聚上一群人,象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仿佛出乱子了,官长!”人群里有人说。
“什么乱子?”奥楚蔑洛夫问。
“这不是咱们的狗吗?伊凡·伊里奇家的……”“伊凡·伊里奇?是谁?”“是将军的哥哥,他的哥哥的伊凡·伊里奇。
”“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
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
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场走了。
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这鬼东西。
”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
析契诃夫的《变色龙》

析契诃夫的《变色龙》《变色龙》是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一篇。
它没有风花雪月的景物描写,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安排,作家在描述一个警官偶然审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中,只用寥寥几笔,就极其简炼、锋利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灵魂丑恶,面目可憎的沙皇走狗──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寄寓着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
《变色龙》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节):写“案子”的发生。
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主要事件(一件狗咬人的小事)和事件发生的地点。
作家运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便勾勒了当时社会冷落肃条的情景,“四面一片寂静……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这不是一般的环境描写,而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工业危机和经济萧条的一个侧面,是社会不景气和俄罗斯人民生活贫穷的真实写照。
作者把人物和故事安排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第二部分(6~27节):写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的全过程。
是故事的发展。
这一部分根据警官对“案子”处理的三次变化反复,又可分为三层:第6节~13节为第一层,是“案子”的第一次反复,也是警官嘴脸的第一次暴露。
第14~20节为第二层,是处理“案子”的第二次反复,再次暴露了警官的奴才丑态。
第21~27节为第三层,是对“案子”处理的最后一次反复,彻底地暴露了警官的奴才真面目。
第三部分(最后2节):写“案子”的结局与开头遥相呼应。
写警官抖着威风扬长而去,赫留金遭到一顿训斥和一阵嘲笑。
现在我们就来剖析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主要人物形象:我们说奥楚蔑洛夫是一条沙皇的走狗,这在故事一开头,人物一出场,就能识别出来的。
我们看,警官这一天巡街回来,走过市场的广场时,穿的是“新的军大衣”,提的是“小包”;他身后还跟着一个巡警,“端着一个筛子,上面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明眼的读者一下子就看得清,原来,警官这一天为沙皇维持所谓社会秩序,其成绩颇为卓著,其手段也必然相当精湛;怪不得他是那样踌躇满志,八面威风,俨然象个常胜的将军。
九年级语文下《变色龙》赏析

《变色龙》赏析《变色龙》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契诃夫通过独特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塑造,生动地展现了沙皇统治时期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围绕一起狗咬人事件展开。
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这个案件时,展现出了极端的善变和矫情。
他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人物,不断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言辞,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仿佛一条变色龙,让人不禁感叹其“变色”之快。
在人物塑造方面,契诃夫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是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同时也是一个虚伪、愚蠢、卑劣的市侩。
通过对他的描写,契诃夫深刻地揭示了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除了奥楚蔑洛夫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人物,如赫留金、围观群众等。
他们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也在情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赫留金的遭遇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围观群众的反应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麻木。
在叙事艺术方面,契诃夫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紧凑的情节安排。
他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整篇小说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
此外,契诃夫还运用了讽刺手法,使得小说的幽默与辛酸相交织,更加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最后,从主题角度来看,《变色龙》深刻地揭示了沙皇统治时期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契诃夫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
他希望通过这部小说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勇气。
总之,《变色龙》是契诃夫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19世纪俄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反思我们自身的人性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下《变色龙》全解

《变色龙》全解
《变色龙》是九年级语文下的一篇重要课文,它的作者是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
这篇小说写于1884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生活中的一种应诅咒的现实。
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革命浪潮冲击着沙皇的专制统治。
为了强化反动统治,沙皇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为其镇压革命运动服务。
本文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小说的情节围绕一起狗咬人指的事件展开。
主要人物是警官奥楚蔑洛夫,他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在处理案件时展现了声色变化的鲜明对比,揭示了他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丑态。
特别是在小说6-27段中,最能揭示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几个字词需要注意:胚子(pēi)、戳(chuō)、坎肩(kǎn)、恐吓(hè)、畜生(chù)、前腿劈开(pǐ)。
小说的结局部分是第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也可以对19世纪俄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变色龙》课文解读

《变色龙》课文解读《变色龙》课文解读《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该作品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色龙》课文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讽刺与批判契诃夫作为短篇小说大师,其创作素以简洁著称,然而简洁中却蕴藏深厚。
这不仅与他对现实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有关,更与他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构思密切相连,这使得他的短篇小说个性价值突出,艺术魅力永存。
《变色龙》是契诃夫的一篇讽刺杰作,情节极其简单,一只小狗咬了首饰匠赫留金,警官奥楚篾洛夫负责处理此事,原本很简单的案子却因为小狗可能是将军家的而显得复杂起来。
由于作者的精心构造使其对奴性心理及其存在根源这样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问题表现得十分透辟。
其讽刺与批判效应也因作者讲究的叙述策略而更加突出。
这里主要从小说的视点变化和点辐射结构两方面来谈。
先看其叙述视点的灵活变化。
所谓视点,就是叙述人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或着眼点。
也叫视角,它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从《变色龙》的开头来看,无疑作者采用的是俯视角叙述,叙述者是全知全能者。
通过这样的叙述可以清晰有效地传达出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与故事发展有关的信息,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集市向广场走去──故事主人公出场;广场上连个人影也没有,店铺无精打采地开着──故事上演的舞台搭就,同时渲染着一种气氛。
故事的继续发展虽然仍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视点发生了变化。
由叙述者的视角变为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视角,狗叫声响起来,奥楚蔑洛夫往那边一看,瞧见商人彼楚京的木柴场里窜出来一条狗,在它身后,有一个人追出来,他紧追那条狗,身子往前探出去,仆倒在地上,抓住了那条狗的后腿。
所有这些都是由奥楚蔑洛夫的视点出发描写他的所见所闻,这样的叙述视点转换产生的艺术效果是在有限的文字中传达出这样的信息:警官奥楚蔑洛夫可以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判断事情的真相解决问题,狗咬了人的事一目了然。
《变色龙》契诃夫赏析

《变色龙》契诃夫赏析摘要:一、作品背景介绍二、角色分析1.奥楚蔑洛夫2.赫留金3.变色龙三、主题探讨1.社会现象反映2.人性弱点揭示3.社会批判四、艺术特点1.语言幽默讽刺2.情节紧凑3.人物形象鲜明五、总结作品价值正文:一、作品背景介绍《变色龙》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契诃夫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性弱点,展现了深刻的社会批判。
二、角色分析1.奥楚蔑洛夫:作为一名公务员,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对待赫留金的态度随着变色龙的变化而变化。
他的变色龙性格体现了当时社会风貌的一面。
2.赫留金:他是小说的另一个主角,一个普通的市民。
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较量。
3.变色龙:小说中的核心形象,象征着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风气。
通过对变色龙的描绘,契诃夫展示了社会现象的善变和虚伪。
三、主题探讨1.社会现象反映:契诃夫以变色龙为主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风气。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物之间,也体现在人物的心理和行动上。
2.人性弱点揭示:通过描绘奥楚蔑洛夫和赫留金的形象,契诃夫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势利和善变。
这些弱点在变色龙的形象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3.社会批判:契诃夫通过对人物和现象的讽刺,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丑恶风气。
这种批判不仅针对个人,还针对整个社会制度。
四、艺术特点1.语言幽默讽刺:契诃夫运用幽默、讽刺的语言,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更加尖锐、深刻。
2.情节紧凑:小说情节紧凑,一气呵成。
契诃夫通过对变色龙的描绘,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趣味性。
3.人物形象鲜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具有代表性。
契诃夫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和动作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五、总结作品价值《变色龙》作为契诃夫的一部讽刺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人性弱点的揭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风气,并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社会批判。
变色龙解读

契诃夫哲学:1.现实主义与象征:《一个文官的死》中的“蛆虫”;为钱卖人的“野兽”《在海上》;媚上凌下的《变色龙》;嗜财发狂的“猪”《醋栗》。
2.不绝望,不斗争。
他坚决反对将人的堕落原因推脱给俄罗斯大地。
3.时时防范作家的主体情绪在创作中过分显露,强烈要求作家“把人写得和本来面目一样”,在自己的作品里努力充当生活“见证人”,而不是审判官。
4.景物描写,反对无节制的渲染和浅层次的比拟,主张“抓琐碎的细节来组织画面”“是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对比”得到生活启迪。
《变色龙》解读一.奥楚蔑洛夫人物解读:(荒唐)1.服饰:“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广场。
”“穿着僵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时间?天气?(印证“盛满了没收的醋栗”)(一个刚上任的警官,在七八月份,醋栗丰收的季节穿着军大衣,好像很威武的样子,穿过广场。
显示出他装腔作势的荒唐。
“军大衣”是沙俄军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吓唬人的工具。
)2.行动:“微微向左一转”“挤进人群”“拧起眉头”“严厉的说”警官听到出乱子了的正常反应是如何?(一副装腔作势,故作矜持,官态十足的丑态。
)3.个性化语言:(1)对狗的称呼的变化:“疯狗”“下贱胚子”“野狗”“名贵的狗”“伶俐的狗”“纯种的狗”(2)“我们绝不能不管”(一副主持公道的样子,只不过是小题大做,在众人面前摆摆架子而已。
)(3)“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好好的教训他一顿!”(映射沙皇的专横)4.应变能力:在奥楚蔑洛夫“审案情”的过程中先后5次变色,当他的只是将军家的狗就夸赞是“伶俐的狗”“名贵的狗”;而一旦知道不是将军家的便辱骂“疯狗”“下贱胚子”。
“就说是我派人找着,派人送上的。
”二.环境解读:“四下里一片寂静。
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商店和饭馆的门也无精打采的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俄国在警察统治下,出现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脸谱各异,性情有别,荒唐无聊,愚昧无知)三.细节解读:大衣:《变色龙》的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
变色龙 解读

变色龙解读变色龙解读一.作者介绍契诃夫(1860―1904)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生于一个杂货商人家里。
其父破产后,他在艰难竭蹶(资财匮乏)中读了不少书,观察了社会生活,深感市侩习气、庸俗作风的可恶。
1880年,他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学习,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
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
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
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
1890年,他去库页岛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专制政治的罪恶。
1892年后定居莫斯科乡下,从事戏剧创作。
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新娘》等。
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契诃夫不仅是世界文学中短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而且是戏剧创作的革新家。
二.写作背景本篇是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884年。
作者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当时的俄国进入了最反动的时期,广大工农陷入了极度贫困和大量破产的悲惨境地,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沙皇的高压专制统治面前俯首听命,不敢违逆,一些小市民卑微麻木,苟且度日,沉沦于黑暗中……面对社会上诸多的弊端,作者一方面强烈不满,一方面又受世界的限制,不可能作出正确答案,甚至经常陷入深深的苦闷里。
因此,在他的作品里,除了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现实外,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以表现当时俄国在黑暗笼罩下的小市民生活,也是他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认为,契诃夫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对于无产阶级和它的伟大历史使命缺乏清醒的认识,不可能开出疗救病态社会的药方,但他立足于现实,以他的优秀作品忠实地记录了那时的俄国社会生活,赫留金和观众形象正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一般小市民的生动写照,富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启迪意义。
九下语文变色龙笔记

九下语文变色龙笔记
《变色龙》是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讽刺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的言行举止,展现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现实的荒谬和丑恶。
笔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主题思想:《变色龙》以讽刺手法批判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揭示了权力的本质和人性的弱点。
通过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展现了权力的无常和荒诞,以及人们对权力的盲目追求和崇拜。
2.人物形象:奥楚蔑洛夫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变化和伪装的形象。
通过对他的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他在权力面前的卑劣和无耻。
同时,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丰富了故事情节。
3.写作手法:小说运用讽刺、夸张、对比等手法,突出了主人公的荒诞行为和扭曲心理。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也十分生动有趣,增强了故事的幽默感和可读性。
4.意义与影响:《变色龙》作为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通过这部小说,人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社会本质和人性弱点。
变色龙契诃夫解析

变色龙契诃夫解析契诃夫是俄罗斯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文学先驱尤金契诃夫的名字,他的作品以其鲜活的情节描写、传神的人物塑造、富有寓意的文学语言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而闻名于世。
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变色龙,一改传统的故事模式,创造性的将神话元素融入到了自然与现实的编织中,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题材,也给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变色龙契诃夫全文,从对变色龙的起源、情节、人物特点及作者的文学意义进行分析,以期给读者一个深刻的了解。
首先,变色龙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它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但在契诃夫的小说中,它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强大的、具有变形能力的神秘动物,即可以自由变换外表的神秘动物。
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变色龙隐藏在人类的世界,充分体现了它的力量,以及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的联系,深刻反映了它强大的力量。
由此可见,变色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既无形又绝对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类的运势,波及深层的人性变化。
其次,变色龙的故事情节建立在一个神奇的世界上,以尤金契诃夫的话来说,“这是一个一致的世界,它充满了奇异的情况,这里天使跷跷板般随着日夜的运行而穿梭,这里神秘的变色龙伴随着青蛙和大象生活。
”而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变色龙又担负起了神秘力量、变化的使者的角色,它象征着一种超越现实意义的自然力量,就像它名字所说,它代表着变化不断的能量。
在小说中,变色龙作为改变人们命运的主角,它可以让人们获得不可思议的魔力,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并在家庭暴力的结束下,让心灵被释放出来。
最后,契诃夫用变色龙的故事传播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反对家庭暴力及保护弱者。
在小说中,变色龙所带来的变化超越了日常生活,象征着一种反抗家暴、保护弱者的社会意义。
最终在变色龙的魔力下,昔日的暴君和支配者承认自己的错误,释放了弱者,最终又达到了幸福与宁静的状态,从而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只要我们积极反抗错误,勇于对抗暴力,就可以改变世界的样子。
总之,《变色龙》是契诃夫作品中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由它可以看出,诃夫是一位开创性的文学家,他将传统神话元素融入到自然与现实的编织中,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学题材。
契诃夫变色龙讽刺了什么

契诃夫变色龙讽刺了什么
《变色龙》这部小说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又为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平民的疾苦感到忧伤。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早期短篇小说,该篇以爬行动物“变色龙”为篇名,使读者通过篇名就可得知小说所讲述的人物,必定是一个见风使舵,随风摇曳的墙头草形象。
作者用这简单的三个字就生动形象的概括了小说主人公形象,并用幽默的话语将主人公的“变色龙”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完之后,既感到主人公的可笑,又为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平民的疾苦感到讽刺和忧伤。
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小说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变色龙》小说赏析

《变色龙》小说赏析小说赏析《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
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
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
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
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走来断案。
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滑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最突出的是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从他对下属、对百姓的语言中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从他与达官贵人有关的人,甚至狗的语言中暴露他的阿谀奉承、卑劣无耻;从他污秽的谩骂随口喷出来揭开他貌若威严公正里面的粗俗无聊。
同时,作者故意很少写他的外貌神态,令人可以想象:此人在说出这一连串令人难以启齿的语言时,竟然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常态,由此更突出了这一人物丑恶的嘴脸、卑劣的灵魂。
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
善变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作品以善于适应周围物体的颜色,很快地改变肤色的“变色龙”作比喻,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么他严惩小狗,株连狗主,中饱私囊;如果狗主是将军或将军哥哥,那么他奉承拍马,邀赏请功,威吓百姓。
他的谄媚权贵、欺压百姓的反动本性是永远不变的。
因此,当他不断的自我否定时,他都那么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
人们经常用“变色龙”这个代名词,来讽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对立的观点间变来变去的反动阶级代表人物。
对他们说来,毫无信义原则可言。
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为我所用。
他们这一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吗?《变色龙》是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一篇。
《变色龙》契诃夫赏析

《变色龙》契诃夫赏析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一只小狗和它的主人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虚伪和腐朽。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将军,他非常喜欢他的小狗,甚至为了它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
然而,当他发现小狗被一位警官打死后,他却立刻改变了态度,开始攻击那位警官。
这种变化让人感到震惊和不解,但这正是契诃夫想要表达的主题:人性的虚伪和自私。
在这个故事中,将军代表了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他们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而警官则代表了那些弱势群体,他们必须忍受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中非常普遍,契诃夫通过这个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这个社会的黑暗面。
此外,契诃夫还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将军对小狗的喜爱并不是出于真正的感情,而是出于自己的虚荣心和占有欲。
这种对待动物的方式不仅残忍无情,也反映了人类自身的道德沦丧。
总之,《变色龙》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小说,它通过对人
性和社会现象的揭示,引发了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变色龙》解读

《变色龙》解读《变色龙》,是走进自然为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学生开启了大自然之门,《装满昆虫的衣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
而《变色龙》则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一;;一;观察、如何观察,并要保护大自然。
这样的思路,为解读课文找到了门径,于是目标明确,少走弯路。
文中的观察方法,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
于是就有了课文叙述的三个层次。
正如课后问题提示的:一为发现变色龙,二为端详变色龙,三为返回变色龙。
发现变色龙,是作者对变色龙的最初印象。
最初印象中,作者写了两点:一是怪。
怪在似蛇非蛇。
二是颜色与所附植物一致。
皮肤与豆叶一模一样;一;;一;绿莹莹。
特别是身体颜色与植物一致,为下文写变色龙的名副其实,伏下一笔。
虽是最初印象,作者敏锐观察到变色龙的显著特点,体形怪,身体颜色与植物一致中预示变色的特点。
这告诉学生,观察首要是把握事物要点。
端详变色龙,已由最初的观察到仔仔细细地看。
作者端详变色龙,有三:一变色龙的外形,二变色龙的捕食,三变色龙的变色。
一变色龙的外形。
作者先总写全身,接着从上到下叙写头、身躯、尾巴。
每一部分,已它的典型特征为主。
全身翠绿;一;;一;颜色与植物一致。
头,由三角形的嘴到两眼凸起,一副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来(凶相毕露),丑陋不堪。
身躯,背部隆起似龟背,腹部两侧的四只短脚,尾巴尖细。
外形描写,恰回应了它体形怪的特点。
二变色龙捕食,突出一个快字。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它捕食前,是在似睡非睡的窥探着,伺机捕捉。
似睡非睡,说明它根本就没有睡,这样有利于暗中察看(窥探),为侦候捕捉食物的可乘之机(伺机)。
待到有食物时,以迅雷不及眼耳之势,刷的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刹那间,那只彩蝶卷入口中。
迅雷不及眼耳,刹那间,两个词形象地写出它捕食速度快得惊人。
作者写我们被他吓了一跳,恰是为衬托变色龙捕食之快而来。
作者并没有忘记写变色龙快速捕食的生理基础,一是它的眼睛。
《变色龙》解读

《变色龙》解读《变色龙》整体把握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他尤其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高超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艺术形象。
《变色龙》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篇。
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上巡视,恰逢首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
随着狗主人的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经历了五次变化:最初,他故意摆出一副威严的态度,表示要惩办狗的主人,教训教训那些不遵守法令的老爷们,并把这条狗马上弄死。
可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这使奥楚蔑洛夫很尴尬,于是他装着抱怨天气太热,要叶尔德林帮着他把大衣脱下来,借这个插曲,他顺势把话题转开,态度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它怎么会咬着你?它那么小怎么够得着你的手指头?一定是你自己耍赖,想要一笔赔偿费!把责任完全推到了赫留金身上。
然而就在这时,一直跟着他的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因为将军家全是大猎。
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因此发生了第二次转变,这狗“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
因此一定要为赫留金讨回个公道。
但是巡警对自己的判断也怀疑起来,“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于是奥楚蔑洛夫第三次变色,声色俱厉地训斥赫留金是混蛋,“怪你自己不好!”随着将军家的厨师的到来,故事也进一步达到了高潮。
厨师先是直截了当地表示“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使奥楚蔑洛夫心中有了底,因此他第四次变色,断然决定“弄死它算了”。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厨师接着说道:“这不是我们的狗,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这句话最终判定了狗的身份,因此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发生了第五次转变,脸上立即堆起笑容,对着小狗一阵猛夸。
厨师把小狗带走,故事告一段落。
作者运用夸张手法,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奥楚蔑洛夫态度的五次变化,通过他的不断变色,自我表演,自我暴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灵魂,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
《变色龙》教材解读

《变色龙》教材解读《变色龙》教材解读6、《变色龙》一、教材解读在世界文学长廊里,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已为人们所熟知,成为现实生活中某些善于察颜观色,投机钻营的人的代名词。
而这篇《变色龙》的作者是刘梦熊,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曾经率领一个农业专家组,前往中非共和国执行援外任务。
中非地处非洲大陆腹地。
这里,没有风和日丽的春光,没有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也没有银装素裹的冬景,长年如夏。
还有那莽莽的原始森林,没有污染,非常适宜动物的生长、繁衍。
这篇文章用叙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变色龙的三个特点:一眼睛能独立活动;二捕捉食物的速度惊人;三能根据环境变化改变自己的体色。
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动物、大自然的喜爱,从而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变色龙是爬行动物,学名叫避役。
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是非常奇特的动物,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
役的体长约25厘米,身体侧扁,背部有脊椎,它一双眼睛十分奇特,眼帘很厚,呈环形,两只眼球突出,左右180度,上下左右转动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单独活动,不协调一致,这种现象在动物中是罕见的。
双眼各自分工前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3、那为什么如此不易被发现呢?4、朗读句子,出示: “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5、是啊! 变色龙隐藏的这么好,怪不得很难发现啊!那我们发现时,该是怎样的惊讶,怎样的惊喜啊!同桌间试着合作读读课文1-8节,一人读中非工人,一人读小李,看看谁能把当时的情景表现出来!(三)、端详变色龙1、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变色龙这个“怪物”,还把它好好地端详了起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9-15节,看看课文写了变色龙哪三方面的特点?2、学生读书,交流* 外形* 捕食* 变色3、你对其中哪一个特点最感兴趣,选择那个部分,好好读读.在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下面圈圈画画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全班,帮助指导5、交流* 外形(1)教师出示一张变色龙的图片,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第九节,其他学生看着图片(2)你对它的什么部位感兴趣?请学生结合其中的语言文字谈谈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变色龙》上出花样来
又到三年一次上《变色龙》的时候了。
上过四轮,也没上出什么新意来。
上这样的课属于浅文怎么处理的问题。
好像没有多少我可以发挥的地方。
我现在的教学理念是,学生不懂的地方才是我要用力的地方。
这篇小说学生还真没有什么看不懂的。
黑白分明,直奔主题。
课前为了测试学生是否读懂,我问了以下问题:“你们觉得现实生活中有变色龙吗?” “当然有啊!” “它是怎么变的呢?” “墙头草,两边倒。
” “这吹的是什么风呢?” “功名利禄。
” 然后我就猛夸学生。
“这篇小说你们自己都读懂了,好像用不着我再上了。
” 话是这么说,课还是要上的。
哪些地方学生并没有真懂,哪些地方懂得不够深入,是我备课要突破的地方。
今天上课是这样开始的:“自然界的变色龙有哪些?它们的特征是什么?” “……,自我保护。
” “对,自然界的变色龙碰到天敌时,‘变’是为了自我保护。
” 我把这个部分做了板书强调。
这是我对小说解读的伏笔。
听完录音以后,我说,“我这次读《变色龙》感觉它越来越不像小说,而像另一种我们熟悉的舞台形式——小品。
说到小品,你们会联想到谁?” “赵本山。
” “赵本山最被人熟悉的还是他的春晚小品。
联系你们看过的他的小品,你们觉得小品有什么特征?” 七嘴八舌之后,达成下面三条共识:夸张、喜剧、讽刺。
“下面我们将通过文本来验证,我的直觉对不对。
” 这就是我这一次教学《变色龙》找的三个筐。
要把浅显、熟悉的文本,往三个筐里装。
装之前,我还是把契诃夫的另一个身份——剧作家先做了介绍。
从2004年纪念契诃夫去世一百周年说起。
当时的《读书》曾经专版介绍了林兆民重排《樱桃园》的过程,包括对契诃夫文学成就的评价。
我记忆很深。
我说,《变色龙》只是戏剧大师的一个小品。
虽是名篇,但绝对不是他自己最好的那拨作品。
我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樱桃园》的故事,并引用了曹文轩的一段话:
樱桃园是一个象征。
樱桃园具有诗意的美。
但它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终将结束。
即便是不被庸人毁坏,它自己也必将会凋零。
这是最后的樱桃园。
契诃夫在四十四岁那年,看到了它的凋零——悲壮的、凄美的凋零。
契诃夫感兴趣的,是人在永恒的变化面前的永远的无奈和困境。
他为那些被时代遗弃的美唱挽歌。
他看到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命运。
他关注的是人性。
而《变色龙》的指向非常单一,这篇讽刺小说是以批判现实为目的的。
今天的课到这里就下课了。
明天我要开始往三个筐里装文本了。
一、借“夸张”这个筐让学生回到文本中去:
1、理解警官夸张的“变”,既理顺小说的情节,又顺带分析人物形象(这其实是学生懂的部分)。
而今天开头埋下的伏笔,其实是我觉得学生可能懂得不够深的地
方。
“小说中的警官,是只为了自我保护而变吗?”很显然不是。
所以要提醒学生,在一个人成熟的过程中,学会“变”几乎是必然的。
只不过是“变”的程度的差异。
有些“变”别人看不出,自己心里知道。
所以以后在现实中看到“变色龙”这样面貌的人,请你不要急着下判断。
判断的依据应该是,他只是为了自我保护,还是出于其他原因。
如果是前者,还是哀惋一下人性吧。
2、理解穿脱“大衣”细节的夸张。
进去是为了出来,出来时要理解,如此之夸张,只是为了让情节更富戏剧性。
按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对传统小说的分析,小说的情节应该有内在的逻辑性,而此文情节的推动很显然依靠的是偶然性。
这不符合一般小说的规律。
更像是一出小品。
二、借“喜剧”这个筐要完成以下任务:
我会问,看着这出闹剧,谁在笑?为什么笑?
这个问题是要把小说中的“群众”拉出来,整个情节的推动,警官的每一次“变”,都离不开那些群众的推波助澜。
契诃夫对群众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会顺带比较一下《孔乙己》里那些酒客。
群众在中外这两位大师的笔下,面目是一致的。
大师对他们的态度也是一致的。
这里还是想启蒙一把,我还想问学生,如果你身处在这出闹剧中,你会是什么表现?
三、借“讽刺”这个筐达成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讽刺警官,讽刺群众,讽刺当时的整个社会。
如果有时间,顺带一下对社会环境描写的理解。
课堂小结:课始说过,《变色龙》不是契诃夫最好的作品,但是没有《变色龙》这样的激愤之作,契诃夫就不够圆满。
他是俄罗斯人,他是俄罗斯的知识分子。
如果有时间,我想给学生再读一篇能够代表契诃夫短篇风格的小说。
预想的课先说到这,看看明天课堂上还会生成哪些东西。
这篇小说我采用的还是文本细读的方法。
在其中一个班的教学中,采取的是读一段讲一段的方式。
课前设计找了三个筐,夸张、喜剧、讽刺来装文本。
完全靠的是直觉。
关于喜剧的内涵,在别的论坛已经被人掐过了,此处就不再检讨。
我在用喜剧这个筐时,实际上只是用了“笑”这个点。
我问学生,除了你们在阅读小说时会笑以外,小说里还有谁在笑。
他们为什么可以笑。
小说里在笑的只有群众,警官自始至终处于紧张之中。
群众为什么可以笑,因为此事不涉及他们的切身利益。
他们可以安心地看戏。
群众对情节的推波助澜作用,对警官的“变”起的作用,在细读中,学生感受得非常清楚。
群众中除了一个“独眼龙”算是有名字的,其他的都是“人群中有人说”。
“这条狗象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
“不,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警察深思地说。
“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
他家里的狗大半是大猎狗。
……” “你拿得准吗?” “拿得准,官长。
……”
当叶尔德林犹犹豫豫地说出下列的话时:“不过也可能是将军家的狗……”“它脸上又没写着。
……前几天我在他家院子里就见到过这样一条狗。
” 人群中有人却下了斩钉截铁的判断:“没错儿,是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在读到上面几段时,很明显,叶尔德林一直在“深思”。
“深思”了半天之后,又把前面的判断推翻了。
不过用的词是“不过也可能”。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证据不充分。
而人群中“有人”却那么确定,用的是“没错”加感叹号。
我提醒学生去比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
比较的结果是,因为警察要对这个判断负责任,所以他必须小心翼翼。
而插嘴的人不需要负责任,他可以张口就来。
我上课的时候就是拿群众的“张口就来”作为批判对象的。
还比较了《孔乙己》一文里的酒客。
今天根据你提供的线索,我会再去思考群众的张口就来的含义。
我想,根据文本,我可以理解成起哄,也可能确实是知情人(但是我在文本中还没有找到证据)。
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倾向于是起哄。
因为此人无名无姓。
前面插嘴的群众,后来契诃夫利用群众斗群众的方式,让“独眼龙”这个人亮相了。
而此处契诃夫很显然没想让这个插嘴的人亮相。
目前我的看法是,契诃夫在写作时那么明确地给警官冠以“变色龙”的称呼,他讽刺的对象很显然主要是奥楚美洛夫,而不是群众。
在这么单一的场景中,推动情节的波折靠的也只能是群众。
至于刘俐俐用罗兰巴特关于叙事作品的“核心功能”和“催化功能”对《变色龙》的解读,因为没看到原书,不知道她具体的分析。
所以现在还不敢下判断。
即使这个解读我看完之后能够接受,但怎么落实到课堂上,让初三的学生接受,我觉得还是有难度的。
想请问您有没有用这种解读教过《变色龙》?具体是怎么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