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2单元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2单元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四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答案:D解析:分析:题文大意“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尖刻伤人。

’”此内容核心反映了“礼”的思想,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对待为人处世方面的思想主张克己复礼,用礼数约束自己。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大意为“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根据此可知,“礼”和刑罚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和谐处事,反对过度刑罚。

3.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D.“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后训练: 专题二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课后训练: 专题二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2012年2月28日,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博物馆正式启动建设。

孔子一生坎坷,标志着其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是()A.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B.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C.52岁时升为大司寇D.夹谷之会后代理宰相职务2.有人做过统计,《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频率很高,达109次之多。

这一现象说明()A.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B.“仁”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主流C.孔子一贯很重视“仁慈”D.“仁政”为春秋时期多数统治者所接受3.下列孔子的言论,反映其“礼”的思想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过犹不及”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有教无类”4.孔子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5.春秋时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这表明孔子主张()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B.教育的方式要多样C.教育的对象要广泛D.教育的手段要先进6.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诸将皆有儒者气象”是因为()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

2019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训练:第2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含解析)

2019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训练:第2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含解析)

第二单元DIERDANYUAN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则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倡导的基本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对为君治国之道的基本看法,并据此评价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问时,结合孔子论述中的“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等信息,概括归纳即可得出结论。

回答第(2)问时,要结合材料二,认识唐太宗对儒家治国理念的实践,从而理解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者制定统治政策、维护封建统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做事认真并讲信用;节俭;爱护百姓,勿夺农时。

(2)看法:统治者要“存百姓”“正身”。

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理念,突出地反映了以孔子的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体现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已逐渐成为后世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据。

2.(2017课标全国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

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

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

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

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

《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

”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B.孔子的主张不能助诸侯实现称霸梦想C.孔子设计的那套礼仪规范太过繁琐D.孔子试图混淆上下等级关系而遭拒解析:选B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用的原因是与春秋战国时期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潮流相悖。

2.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479 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 492 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 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以上史实不能说明( )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解析:选A A项中“历代”明显具有片面性,不正确。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他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他认为“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他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他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解析:选D 孔子认为“仁”“礼”和刑罚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某一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另一派别时曾提出“……是无君也;……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同一派别的是( ) A.“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B.“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D.“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4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习题

人民版高三历史选修4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习题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单项选择题:孔子是春秋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回答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C、弘扬优秀民族文化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3、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4、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5、孔子曾周游列国10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孔子地位低下,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时代潮流C、受其它学派打击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7、以下哪种观点属于孔子的主张A.“无为而治” B.“守静”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句话的反映的A、政论思想B、教育思想C、伦理道德规范D、为人处事的标准9、判断下列说法哪一句不是孔子的言论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4专题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4专题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1.在短暂的从政生涯结束以后,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没被接纳。

这主要是由于()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解析】各诸侯国之所以未采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本身的局限,关键是春秋各国连年战争,而孔子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的争霸需要。

【答案】 B2.“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这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庙大成殿的一副对联,与该对联相关的历史人物的主张是() A.“制天命而用之”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人者,仁也,亲亲为大”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解析】“六艺”是指孔子编订的“六经”,“杏坛”传说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

故与该对联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3.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知之为知之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因材施教【解析】解题注意关键信息“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而“有教无类”是指不论身份高贵与低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答案】 B4.有西方学者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念的源泉。

下列孔子思想中,为西方思想家赞同的是()①“仁者,爱人”②为政以德③克己复礼④“忠恕”之道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解析】孔子的“仁者,爱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忠恕”之道是其进一步的发挥;“为政以德”能够劝诫统治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克己复礼”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秩序,不会为倡导民主平等的西方思想家所赞同。

【答案】 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4: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作业(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解析】从图一可得出③的结论,从图二可得出②的结论,从图四可得出①的结论;④与四幅图片均无联系,故排除④。

【答案】 A2.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解析】孔子强调“五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即具有“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答案】 B3.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这说明他()①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②提出了“正名”的主张③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④重点阐释了“仁”和“礼”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题干材料重在阐释中庸之道的含义,②④与其无直接联系,①③是对中庸的正确理解,故选B项。

【答案】 B4.孔子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解析】孔子针对弟子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答案】 C5.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9 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 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 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一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 一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4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一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材料二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即越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诸子百家考》(1)材料一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评价的主要依据。

(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的?参考答案(1)评价: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依据:孔子是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孔子是政治家,其政治主张不受时代限制。

(2)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2.导学号22174008(2017课标全国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

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

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

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

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

《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

”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四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作业一、选择题1.(2013·金华高二检测)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2.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结果不断碰壁,主要原因是( )A.“仁”的主张太柔弱,不适应当时战争的需要B.维护周礼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C.当时社会紧张,没有处理好与各国国君的关系D.兴办私学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4.《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③表明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④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6.(2013·泰兴高二检测)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仁政”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7.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其主要依据是( )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8.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以下言论中,与孔子这一观点相似的是()A.“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B.“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C.“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 D.“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3、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B.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C. 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D.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行者于天下,为仁矣。

”何谓五行者,孔子回答道:“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对上述《论语》中的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C.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老百姓信任,实施仁政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5、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这一调查结果说明了()①传统观念影响极深②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③社会处于新旧交替之中④出现了尊孔复古逆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2013年2月17日人民网消息: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尼山风景区春节期间游客日均近万人,至圣先师孔子之所以受后人敬仰,是因为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包括()①西汉武帝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孔子思想在古代就传到国外③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④影响到了西欧的国家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2013年9月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曲阜拉开帷幕,世界各地政要名流聚集孔子故里,应邀参加祭孔大典。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孔子55岁时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0多年,主要是为了A.传播礼乐文化 B.实现其政治理想C.了解各诸侯国的国情 D.联系他国攻打鲁国2.右图是孔子周游列国图。

当时孔子的主张为什么没能被诸侯国采纳A.孔子的思想太落后,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B.孔子低贱,人微言轻C.孔子思想太深奥,人们无法理解和接受D.孔子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3.《论语·颜渊第十二》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B.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C.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D.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4.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思想A.礼B.仁C.中庸D.“君子”5.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A.无为而治B.中庸C.轻徭薄赋 D.有教无类6.山东某地有一楹联“仲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

”该联褒扬的是A.黄帝B.孔子C.孟子D.司马迁7.孔子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8.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

在《中国焦点2006》评出的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位的是孔子,其最主要原因是A.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C.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了后世教育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孔子个人活动经经历说法不正确的是()A.少年时苦学“六艺”,后成主持祭祀的儒士B.三十岁时融会贯通“六经”,创办私学C.五十多岁开始在鲁国从政,取得巨大成功D.晚年专心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文化教育事业2、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A.分封制的崩溃B.劳动者地位的提高C.教育向民间普及D.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矛盾尖锐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论述出自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4、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

”“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5、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A.兼爱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6、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7、《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段材料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8、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A.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B.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C.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使教育得到了普及9、下列孔子的主张在今天看来具有消极意义的是()A.“仁者,爱人。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B.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C.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D.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11、在孔子的时代,社会上的主要文化典籍是“六经”;但后来人们习惯上只是。

历史选修ⅳ人教版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练习

历史选修ⅳ人教版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练习

训练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选择题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进步意义主要是 (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主张“君轻民贵”,实行仁政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③④3.“孔子奖”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

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4.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B.中庸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都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D.孔子作为教师形象的代表已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请回答:(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4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作业【基础达标练】
1.(2015·厦门高二检测)春秋时代社会动荡,名分紊乱。

孔子认为纠正这一社会时弊的途径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克己复礼”
D.“法不阿贵”
【解析】选C。

A出自墨家学说,B出自道家学说,D出自法家学说,C出自儒家学说,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因此选C。

【拓展延伸】儒家、道家、法家具有互补性
(1)在动荡年代,诸侯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动荡结束之初,经济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3)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

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三者的融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2015·郑州高二检测)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

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解析】选C。

A属于周礼;B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D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都不符合题干材料的观点。

C合乎题意,故本题选C。

3.(2015·保定高二检测)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

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儒家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C.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崇
D.儒学中的某些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解析】选B。

A、C、D都是对题干所述现象的正确表述,B说法错误,人类社会的文化不可能逐渐走向一致。

【备选训练】
1.孔子曾说:“……故君命顺(顺民情天意),则臣有顺(顺从)命;君命逆(违背民情天意),则臣有逆(违抗)命。

”这里孔子强调的观点是( )
A.君臣的行为都应提倡“仁者爱人”
B.用“中庸”来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C.君臣的行为均应“顺从天意”
D.在君臣关系上应“忠君”但不“盲从”
【解析】选D。

从材料“……故君命顺(顺民情天意),则臣有顺(顺从)命;君命逆(违背民情天意),则臣有逆(违抗)命”,可知其前半句说的意思是,君主若顺从天意则群臣也要顺从君主;后半句说,若君主不顺从天意,则群臣也没有顺从君主的义务,由此可以看出在君臣关系上应“忠君”但不“盲从”。

2.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
A.有教无类
B.诲人不倦
C.仁者爱人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解析】选A。

A主张人不分高低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最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思想。

B意思是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C是孔子“仁”的思想;D“述而不作”——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信而好古”——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能力提升练】
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

题干的含义是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故孔子认为,刑罚有利于维护统治,与“礼”也是相辅相成的。

故应选D。

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解析】选A。

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具有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题干材料又能看出儒家思想反对任何迷信,即远离鬼神;故答案为A。

3.(2015·太原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人而不仁如礼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忠恕之道”
“克己复礼为仁”“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以上是有关孔子政治思想与实践的言论,任选一个方面,从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做简要说明。

【解析】材料“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等信息体现君臣关系及其处理原则;“人而不仁如礼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等信息体现了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和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要性;“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自信。

在解答时可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作答。

答案:信息一孔子认为,君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

说明:礼即周礼是君臣共同遵守的原则。

孔子不承认君主的绝对权威,主张臣民有权选择君主。

大臣对待国事要据理直言,对待君主不能盲从。

信息二孔子曾经对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才干十分自信。

说明:孔子为推行其政治思想曾积极奔走于各国,希望遇明君干一番事业。

但由于其主张与春秋争霸的时代不相适应,所以备受冷遇,晚年不得不返回鲁国,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本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备选训练】
1.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选A。

西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历代统治者把其作为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故在全国范围内大肆修建文庙,宣扬儒家思想。

A符合题意;B表述错误;程朱理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C错;文庙兴建是加强思想统治的需要,D 错。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孔子讲学的方式也是采用对话的形式。

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如诗篇一样,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内蕴丰厚,有很多话就是人生格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对语言的锤炼,是与他对人的修养要求分不开的。

孔子以诗、礼、乐等形式,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

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

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3)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显示孔子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第(2)题孔子的思想主张要注意分类归纳整理。

第(3)题找出儒家思想对现今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即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

答案:(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

(2)政治:核心思想是“仁”,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哲学:“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人性:“性善论”。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孔子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