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

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药理学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引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药理学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安全性与疗效关系的学科。

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安全性,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各章节进行重点总结。

一、药物吸收与分布:药物吸收主要发生在口服给药、静脉给药和肌肉注射等途径下。

药物吸收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溶解性、药物结构、给药途径等。

药物吸收后,会经过肝脏代谢,一部分药物会被降解,另一部分经过肝门静脉进入全身循环。

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受到体液和组织特性的影响,同时还存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影响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胎儿体内的分布。

二、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代谢发生在肝脏中,通过细胞内的酶系统将药物转化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具有特定酶活性的变异亚型,导致药物代谢速度不同。

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药物被从血液中经过肾单位滤过,随后分泌到尿液中,同时还可以通过胆汁排泄、肺泌药和乳汁排泄等途径。

三、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有多种类型,包括激动性作用、抑制性作用和竞争性拮抗等。

例如,激动剂通过与受体结合产生药理效应,而拮抗剂则通过与受体结合阻断其他药物或内源性物质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研究其效应分子和信号通路,以及影响药物吸收、分布和代谢的因素。

四、药物药理学作用: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发生的作用,可以是治疗效果也可以是不良反应。

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由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产生的,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特定信号通路,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通常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不同药物和剂量会产生不同的药理学效应。

五、药物安全性与疗效关系: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安全性主要包括药物的毒性、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物疗效关系是指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剂量的关系,常通过临床试验进行评价,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理学各章重点

药理学各章重点

药理学第一章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3.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规律。

4.药理学的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1.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1)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间的原发作用。

(2)药物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指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2.药物作用的方式:①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

②全身作用:药物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组织而发挥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Ps:药物不一定要经过吸收才产生全身作用,如iv。

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对某些器官或组织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无作用或作用弱。

选择性分药物对机体组织的选择性和抗菌药对致病菌的选择性即抗菌谱。

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s)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①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针对病因的治疗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如抗菌药物杀灭致病菌。

②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包括物理治疗。

③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也称替代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用药的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

(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ADR)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对病人不利的作用。

《药理学》重点总结(表格版)

《药理学》重点总结(表格版)

《药理学》重点总结(表格版)第一章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

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url]:-|^|-::-|^|-:[/url]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西藏大学12级护理本科班雷顺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其目的是:确定药物在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4.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①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②研究开发新药;③为其他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6.药理学实验方法:①实验药理学方法;②实验治疗学方法;③临床药理学方法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7.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8.药理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差异性。

选择性产生的原因:①药物分布不均匀;②组织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③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根本原因)。

选择性的意义:①选择性高,针对性强,副作用少,应用范围窄;②选择性低,针对性弱,副作用多,应用范围广。

10.治疗效果(疗效):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

1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13.祖国医学提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为临床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14.首关消除: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15.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经胆汁入肠腔的药物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16.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阐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代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4、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5、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6、代谢: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7、排泄: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8、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很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的作用。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1、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12、清除率(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13、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14、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15、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6、ED50:半数有效量。

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17、LD50:半数致死量。

18、TI: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成为治疗指数。

19、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呢在火星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20、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药理学》各章节基础知识整理,速记提分!

《药理学》各章节基础知识整理,速记提分!

《药理学》各章节基础知识整理,速记提分!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名词解释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包括药动学和药效学。

药动学:即药物代谢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的变化及其规律。

药效学:即药物效应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及作⽤机制。

第2章药物代谢动⼒学名词解释⾸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使进⼊全⾝⾎循环内的有效药物良明显减少,这种作⽤称⾸过消除。

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肠腔的药物部分再经⼩肠上⽪细胞吸收经肝脏进⼊⾎液循环。

这种肝脏、胆汁、⼩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再分布:药物先分布于⾎流量⼤的组织器官,随后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

如静脉⿇醉药硫喷妥钠(pentothal sodium)先向⾎流量⼤的脑组织分布,药物浓度迅速升⾼⽽产⽣⿇醉效应,但脑组织中的药物很快随⾎流再向脂肪组织转移,浓度迅速下降⽽⿇醉效应消失。

药酶的诱导:有些药物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其⾃⾝代谢也加快,这⼀作⽤称诱导,导致酶活性增⾼。

药酶的抑制:有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导致同时应⽤的⼀些药物代谢减慢。

这类抑制物和药物代谢酶结合,竞争性抑制其他底物代谢。

T1/2:即药物消除半衰期,是⾎浆药物浓度下降⼀半所需要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当⾎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到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V d)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物利⽤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以及药物进⼊全⾝循环的速度称⽣物利⽤度。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哪⼏个⽅⾯?药物体内过程( ADME)包括:1、吸收(absorption)2、分布(distribution)3、代谢(metabolism)4、排泄(excretion)第3章药物效应动⼒学名词解释效能: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其效应不在继续增加,这⼀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效应,也称效能。

(完整)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推荐文档

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按章节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按章节

药理学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药理学各章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重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对药理学的各个章节进行重点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第一章:药理学概述
- 药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 药物的种类与分类
-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药物的作用机制
-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
- 药物的激动作用和抑制作用
- 药物的调节作用和替代作用
第三章:药物动力学
- 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 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
- 药物的分布与脱散
第四章:药物代谢与排泄-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方式
- 药物代谢与排泄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药物的药效学- 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 药物的剂量和效应关系
- 药物的时效和持续时间
第六章:免疫药理学
-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
- 免疫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七章:神经药理学
-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神经递质和神经传递的机制- 神经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方式
第八章:心血管药理学
-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心血管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 心血管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九章:消化系统药理学
-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消化系统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 消化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呼吸系统药理学
-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呼吸系统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 呼吸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
以上是药理学各章的重点总结,希望能为您对药理学的学习提供帮助。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
不良反应:1、水和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低氯性碱中毒。
2、耳毒性
3、胃肠反应
(二)氢氯噻嗪
作用:
1、利尿:抑制髓袢知支粗段皮质对氯的主动的吸收及对钠的被再吸收。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
2、降压作用
3、抗利悄作用:减少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及烦渴。
用途: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
对早、中度心性水肿可做首选。
(四)氨苯蝶啶
作用: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K-Na交换
禁忌:高血钾症、肾功能不全
药物相互作用:不与螺内酯并用;与洋地黄毒甙合用疗效降低
二、脱水药 甘露醇
作用:
1、脱水作用: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
2、利尿作用:通过增加血容量并扩张肾血管。
用途:1、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安全有效的首选药。
二、氟哌啶醇――各型精神分裂症
三、丙咪嗪(米帕明)――抗抑郁药
效应:拟交感作用;增高突触间隙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镇静作用;阿托品样作用。
用途:各种抑郁症
小儿遗尿症
禁忌:青光眼;前列腺肥大;严重心血管疾病;癫痫。
第十单元 抗帕金森病药
一、左旋多巴(拟多巴胺类药)
作用用途:对轻症、较年轻疗效较好,对重症、年老者差。
一、利尿药
强效利尿:呋喃苯胺酸(速尿、呋塞米)、布美他尼
中效利尿: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苄氟噻嗪(利钠素)
低效利尿:螺内酯(安体舒通)、氨苯蝶啶
利尿剂与其他药物合用的相互作用:
1、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合用可增加其耳毒性
2、与头孢噻啶合用增加肾毒性。
3、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作用增强,起效时间缩短。
禁忌:有溃疡病或抑郁病史者禁用。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第一章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小结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小结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小结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质(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大学12级护理本科班雷顺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其目的是:确定药物在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4.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①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开发新药;为其他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6.药理学实验方法:实验药理学方法;实验治疗学方法;临床药理学方法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7.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8.药理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差异性。

选择性产生的原因:药物分布不均匀;组织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根本原因)。

选择性的意义:选择性高,针对性强,副作用少,应用范围窄;选择性低,针对性弱,副作用多,应用范围广。

10.治疗效果(疗效):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

1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13.祖国医学提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为临床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14.首关消除: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15.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经胆汁入肠腔的药物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16.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7.生物利用度:是表示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量度,它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18.不良反应:药物的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按其性质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停药反应。

三致反应包括致畸胎、致癌与致突变,均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19.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20.效价:某一物质引起生物反应的功效单位,可用理化方法检测,也可用生物检测方法测定;或生物制品活性(数量)高低的标志,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

21.最大效应(效能):是指药物分子引起生理反应的能力,不同药物引起的反应不同,准确地说应称为内在效能或内在活性。

药物的效能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特点。

22.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兴奋M受体,使睫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对晶状体的牵拉作用减弱,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

23.调节麻痹:阿托品阻断睫状肌M受体,睫状肌松弛退向边缘,而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呈扁平,屈光度减低,看近物模糊、看远物清楚。

24.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症状)加重也称反跳,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后血压升高。

25.过敏性休克:主要由于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及粘膜水肿出现呼吸困难。

26.分子转运特点:分子小、极性小、脂溶性大、浓度差大的更易转运27.pKa(解离常数的负对数):表示药物的解离度,指药物解离50%时所在体液的pH值。

药物的解离度与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解离常数有关。

28.弱酸性药物在pH值小的环境中解离少(解离度小),易转运;在酸性尿液中也易被肾小管重吸收,排泄少。

弱碱性反之。

29.当膜两侧pH值不等时,弱酸性药物易由酸侧向碱侧转运,弱碱性药物易由碱侧向酸侧转运。

30.当转运达到平衡时,弱酸性药物在碱侧浓度高于酸侧,弱碱性药物在酸侧高于碱侧。

31.弱酸、弱碱、极性强的季铵盐不易跨膜转运。

32.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酸性环境中大部分解离,在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

离子障:分子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膜易吸收离子极性高、亲水、溶于水、不可通过膜难吸收33.口服碳酸氢钠可使血浆及尿液碱化,既可促进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由脑组织向血浆转运,也可使肾小管重吸收减少,加速药物自尿排出,这是抢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措施之一。

34.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去血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吸收药物从胃肠道粘膜吸收,主要通过被动转运;除口服外,还可经舌下给药或直肠给药,而分别通过口腔、直肠和结肠的粘膜吸收;○2注射部位的吸收皮下或肌肉注射,吸收速率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3呼吸道吸收气雾剂;○4皮肤和粘膜吸收35.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3细胞膜屏障。

36.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

其与药物作用开始的快慢、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药物的治疗效果或毒副反应密切有关。

37.当用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时,锯齿形曲线将在某一水平范围内波动,即达到稳态血浆浓度或坪浓度。

恒速静滴时,坪浓度为一条水平直线。

38.等剂量等间隔多次给药,合理的用药方案应使坪浓度维持在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

39.比较一级动力学与零级动力学的差异40.一级动力学:药物的转运或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转运或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此恒定值即速率常数k。

药物的被动转运属一级动力学转运。

在一级动力学中,消除半衰期是一个常数。

41.零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吸收或消除相等量的药物(即给药剂量越大,半衰期越长),也称恒量吸收或消除动力学。

如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药物以恒速进入体内,即属零级动力学类型。

其半衰期可随给药剂量或浓度而变化,即与开始计算时的体内药量或浓度有关。

在治疗剂量时,血药浓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血药浓度过高时,以零级动力学消除。

第三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42.药物作用的方式:根据药物作用部位,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称为局部作用;全身作用是指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环(或直接进入血管)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43.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性识别生物活性物质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核酸、脂质等。

44.可用拮抗参数(pA2)的意义:pA2越大,拮抗作用越强;两种激动药被同一拮抗药拮抗,且两者pA2相近,则说明此两种激动药是作用于同一受体45.受体的特点: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④敏感性;⑤多样性46.竞争性拮抗剂特点:○1与激动剂竞争同一受体的结合位点,可逆性结合○2降低其亲和力,而不改变内在活性(E max不变)○3增加激动剂剂量后,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47.治疗指数TI可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48.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49.耐药性:病原体呢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滥用抗菌药物是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50.依赖性: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生理性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乙酰胆碱ACh 去甲肾上腺素NA⑴、胆碱能神经包括:○1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2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3运动神经;○4极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分泌的神经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神经。

⑵、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胆碱受体: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受体)和烟碱型胆碱受体(N受体)。

M受体主要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而N受体主要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上。

M1受体主要分布于交感节后神经和胃壁细胞,受体激动引起神经兴奋和胃酸分泌;M2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器官,激动时引起心脏收缩力和心率降低;M3受体主要分布于腺体和血管平滑肌,引起平滑肌松弛和腺体分泌。

N1受体在神经节细胞上;N2受体在骨骼肌细胞上。

在囊泡内合成NA的前身物质是酪氨酸。

摄取-1(uptake 1)是突触前膜将NA重摄取进入神经末梢内,终止NA的作用,其摄取量为释放量的75%~95%,未进入囊泡内的NA 可被胞质中线粒体膜上的单胺氧化酶(MAO)破坏;经摄取-2(uptake 2)摄取的NA被细胞内的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和MAO破坏;尚有少部分NA释放后从突触间隙扩散到血液中,而被肝、肾等处的COMT和MAO所破坏。

肾上腺素受体:ɑ1受体激动引起血管收缩、胃肠道平滑肌松弛、唾液分泌及肝糖原分解等;ɑ2受体激动引起递质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胰岛素释放抑制及血管平滑肌收缩等。

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激动引起心率和心收缩力增加;β2受体主要存在于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激动引起支气管扩张、血管舒张、内脏平滑肌松弛、肝糖原降解、肌肉颤动等;β3受体主要在脂肪细胞上,激动引起脂肪分解。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M、N受体激动药(氨甲酰胆碱)胆碱受体激动药 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拟胆碱药 N受体激动药(烟碱)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拟似药ɑ,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ɑ1,,ɑ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ɑ1受体激动药(苯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ɑ2受体激动药(可乐定)β1,,β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β1受体激动药(多巴酚丁胺)β2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胆碱受体阻断剂 N1受体阻断药(六甲双铵)拟胆碱药 N2受体阻断药(筒箭毒碱)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ɑ1,ɑ2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ɑ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β1,β2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吲哚洛尔)拮抗药β1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醋丁洛尔)ɑ,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剂(利舍平)胆碱受体激动药1、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在组织内迅速被胆碱酯酶破坏,水溶液不稳定。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选择性低,作用广泛,副作用多,因此无临床应用价值。

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平滑肌等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等。

ACh激动内皮细胞的M受体,使内皮细胞释放NO、前列环素等,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

N样作用:○1激动N1胆碱受体使胃肠道、膀胱等器官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使血压上升;○2激动N2胆碱受体:激动运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N2受体,使骨骼肌兴奋产生收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