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区域分析以及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所研究的热点课题,这对于促进我国区域间的竞争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即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为例,对其区域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以及设施配套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六省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部地区

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是既能稳定增长又能促进协调两者兼顾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特点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政策只针对落后或结构衰退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也有别于一般发展中国家过多倾斜于相对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在这一战略中,中部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稳增长、促协调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概述

(一)区域差异概念。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只是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覃成林把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定义为在中国区域经济主体中已经产生了区域经济权力利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一种重要区域经济现象,作者明确指出在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中产生了区域主体经

济的不公平与不合理问题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区域性问题。[1](二)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在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这个问题上,大多数的学者观点都是较为一致的。李保平、肖金成、陈文晖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指出这种政策上的倾斜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外开放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差异政策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结构和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同。在沿海地区加工工业迅速发展,比重提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过分强调地区所谓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这样的产业结构在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作用下,加剧了沿海和内地的差异。[2]聂艳华、张玉明指出三大区域及经济差异的根源在于创新活动的巨大差异。整个空间创新活动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也是必然的。[3]按照技术差距理论,创新差距引致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但从实际情况看,欠发达的中西部区域与东部区域经济差异有拉大的趋势,与该理论观点不一致。究其原因是中西部区域与东部区域创新差距过大,欠缺相应的学习能力,使得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区域对先进技术总体上表现为较弱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影响其对新技术的引用和模仿,就形不成有效的创新和经济增长。[4](三)区域协调发展概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5]其中就包含了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而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内容就包括: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

东西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比较分析

(一)宏观经济状况比较。区域宏观经济状况是指区域国民经济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总水平、劳动就业水平及失业率等,本文选用最为常见的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宏观经济状况的衡量指标。选取2005、2010、2013、2016和2018年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分析。1.地区生产总值比较在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中,河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在选取的五个年份中稳居六省的首位,2016年已经突破4亿元,在未来几年内有望突破5亿元大关。其次是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山西省排在最末位。2.发展速度比较分析六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呈现递增趋势,GDP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河南省,特别是2005—2010年,从10621.56亿元增长到23157.64亿元,上升了12536.08亿元,上涨幅度约为117.99%,但2010—2018年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其次发展较快的是湖北省和湖南省,两省的GDP总量不相上下。除此之外,安徽省的GDP总量也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江西省在2010—2013年增长较多,为4608.69亿元,但随后的六年间其涨幅呈下降趋势。山西省的GDP 变化较为平稳,增长幅度较为缓慢,2013—2016年仅增长269.5亿元,增长幅度约为2.12%,但2016—2018年GDP总量明显增长,增幅为29.47%。根据六省GDP的变化标准差,可以看出最低为江西省,最高为河南省,说明在2005—2018年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较为稳定,河南省的经济发展相较于另外五个省份波动较

大。(二)产业结构比较。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A.Fisher)在其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最先提出三次产业的概念,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Clack)于1940年进一步阐释了三分法,把第三产业称作服务型产业,并发现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过程是先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这一发现被称为“克拉克定理”。研究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变化情况,能够清楚地了解该省的发展程度和运作模式,进而对于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效益和优势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好的研究思路。本文选取2005—2018年六省的生产组成按三次产业构成的情况,进行产业结构的分析比较。山西省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当中的构成比重逐渐小幅度下降,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其第二产业占比较高,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第三产业占比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总的来说,其产业结构逐渐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一产业的占比低于其他五省。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的在其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较高,但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占比先上升后下降,特别是2013—2016年其占比下降了4.6%,第三产业的比重呈逐渐上涨趋势,2018年几乎与第二产业的占比持平,可以看出未来河南省的产业发展也即将呈现“三二一”的态势,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安徽省和江西的发展模式与河南省有一定的相似性,三次产业均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但都还未完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发展模式较为一致,其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占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占比均出现先降后升的改变,且在2018年的生产总值构成情况中,第三产业的占比领先于第一、二产业,特别是湖南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