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理想国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理想国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理想国读后感1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
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
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
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
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
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
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
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
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
《理想国》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贵族家庭背景为其成长提供可观的物质条件以及优渥的教育环境,成为哲学先贤苏格拉底的得意弟子。
柏拉图心怀拳拳之心,心念祖国,平时迷恋于哲学研究,另外对于天文地理以及数学等专业亦是兴趣颇深,堪称文化知识多面手。
公元前339年是柏拉图人生重要拐点,其师苏格拉底蒙冤身死,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开始游历求学之旅,并于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开设阿加德米学园, 一方面沉淀心灵,将所见所想记录于册,另一方面开始传道受业之路。
柏拉图在西方哲学界具有极高地位,其代表作品《理想国》中的创新教育理念更是一向受人推崇。
著名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尔》就称其理念属于当世首创,其质量更是举世最佳。
政治家萨拜因则在作品《政治学说史》中指出《理想国》是教育类论述中的超凡之作。
二、内容简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
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
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
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
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理想国》共十卷。
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
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
从第二卷后半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
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
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
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
第八卷、九卷谈论政体。
第十卷谈论艺术。
三、感悟体会柏拉图关心时事,心怀家国,更视人类发展为己任。
他肯定了教育在推动社会继承,保持国家稳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关联,教育核心在于人才培养,国家发展根基在于人才储备,因此教育优劣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国家兴亡。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大全(8篇)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大全(8篇)【篇一:《理想国》读后感】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
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
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
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
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
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
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2023年《理想国》读后感15篇
2023年《理想国》读后感15篇《理想国》读后感1最初认识柏拉图,是在初中历史课上。
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理想国一书,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小白来说,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当时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后来,我刷到这样一篇__: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我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篇__的驱使下,我又翻开了《理想国》这本书。
刚开始时依旧是难熬,整本书是按对白来写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谁说了什么观点。
只模模糊糊感觉好像一直在说什么是正义,我看着哲学家们把正义的定义从欠债还债就是正义到正义就是给每个人适如其份的报答再到正义即强者的利益。
我仿佛就看到哲学家们在我面前激烈辩论。
慢慢的,我投入进去。
翻开下一页,第二章出现在我眼前。
我不由得一惊,第一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在第二章中,哲学家们依旧在讨论正义。
不同的是,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
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本书每一章都写得十分精彩,但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得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
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4篇)
理想国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4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理想国读后感篇1昨天,闲着没事干,我便把已经狼吞虎咽地看过一遍的《理想国度》又拿起来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放学后,初二(10)班的同学在教师里谈论各自的理想。
这时,理想老人走来,他给每人一张卡片,并让大家用唾沫沾湿,合上眼,就可达到自己的理想国度。
大伙儿都照做了,也都到达了所谓的“理想国度”。
可是,在周游一圈之后,大家发现:这所谓的“理想国度”原来是虚无缥缈的,不现实的。
最后,理想都以破灭告终。
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理想要靠自己脚踏实地刻苦努力才能实现,而不是幻想和侥幸取胜。
我也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做一名教师。
虽然它没有财源滚滚,没有名声显赫,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会有一夜成名的奇迹。
但是它能帮助我们向光明的未来攀登,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
可毕竟这只是理想,理想要靠奋斗才能实现。
在农夫的精心培养下幼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理想变成我们奋斗向前、勇于创新的动力;变成人生的指路灯;变成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让我们为理想而努力,而奋斗吧!理想国读后感篇2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精选3篇)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精选3篇)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篇1其实《理想国》是政治学的著作,这我在第一篇的中已经说了,所以他要解决的也是关于国家的建设的问题,我们知道的是,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的时候起,国家的建设就已经引起了人的关注,特别是在以后的人们的论述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在这个读书笔记结束后我将写关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的读书笔记)所以关于国家的建设我们必须深刻的理解之后你才知道为什么那些写于书纸上的言论是那样的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了,他们已经扩大了,而治理的艰难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个时候,什么样的国家结构是合理的,什么样的国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时也合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厘定了,在柏拉图的理解中我认为由于他自己的贵族的身份和他处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领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没有很好的发展的时候,外受到斯巴达人的统治,内部也不怎么协调的背景下,他考虑的是如何从一个完善的角度来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建构,同时可以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保障城邦的正义,所以政体的选择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这样的考虑,是时代的情势所要求的,当然其中有柏拉图自己的哲学家的思考在里边。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讨论的政体有五中,即王政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
柏拉图也分别给出了五种政体不同的内在的性质和本身存在的区别,我们或许知道,在这五种政体中在今天我们实行的主要的政体就是民主政体,诚然,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最好的应该是一种哲学王统治的王政,那样的话,因为哲学王自己的素质优异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设中就可以达到最好,而最坏的或许暴君的统治了,因为那是一种毫无秩序可言的政体,而在那样的社会中一切的东西的发生和其他的什么都来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无一个预期可言,在那样的时代中,国家的统治是十分的不稳定的,那么在哲学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体,就是我们在今天广泛实行的这种,当然我们要清楚的是在我们今天的民主政体的形式中和柏拉图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在理念上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尽管他可能不怎么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宪法学的老师在讲宪法的时候说的那样,现在的制度(当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码的一点我们知道他不是最坏的.这样的理解和这样的思维或许是我们所欠缺的,所以我想说的是,在我们今天,从柏拉图的城邦建设理念出发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东西在我们今天的眼中或许是不怎么样的,但是从那个时代起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民主和自由的探索,在这样的政治体制的理想追求中我们正在逐步的完善我们的生活.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民主发展很好的时代,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和自由的理想的传播,将导致人的生活发生很的变化,我们知道,柏拉图告诉我们的或许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体制的追求,更多的是对人的关怀,这个在今天的时代中是需要体现的,我们今天以人为本或许是一种这样的追求了,但是,对于人的尊重和理解由来已久,这是西方的东西,或许可以这样说,我们今天的很多的东西无不是来自西方,政治体制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我们封为经典的马克思就是西方人,所以我们无法回避和西方的思想的碰撞,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的,从对于柏拉图的阅读中我知道了追求那种理想制度的艰难,但是今天我们的时代却连一个最低的限度的东西都没有达到,或许这个是我们接受的问题,钱中书先生在<围城>中说:中国人就是厉害啊,外国的东西,来一件毁一件.或许是一时的愤激之语,但是也不无道理的,所以我们知道,在今天的时代中国家的建制或许是很重要的,改革的必然在我们今天国家的背景中就是如同在柏拉图的时代------你知道我的意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类推-------民主政治的追逐需要我们的努力,因为我们还没有那样的理解和那样的体验,从清王朝倒台到今天,你看道了什么?或许我已经扯远了,但是,理解却是必要的?那你理解吗?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篇2今年的上课老师让读柏拉图《理想国》,对于这样的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的名著,似乎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是不怎么样的,因为在我们今天的理解中我们看到书中的一些对话是十分的荒唐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其实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视角,我们忽视了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我们只是知道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东西或许是不怎么样的,在我的老师组织的课堂的讨论上边,很多人都在从这样的理解上误解柏拉图的著作思想,所以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或许在我们阅读的首先应该更加的关注柏拉图的写作才背景和他自己的很多的背景,这样的理解是十分的必要的,我们必须在理解著作的首先知道了作者的自己的背景,或许我们的了解会更加的宽容一点,我们或许在我们理解中更加的清楚如何来面对自己的阅读的困难。
《理想国》读后感9篇
《理想国》读后感9篇《理想国》读后感1《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再一次我们去看过的辩论赛上,有一个同学就那里想过这本书中的话作为论据,老师评论时也提到这本书是短时间内读不完的书,另一个老师也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
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
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
然而__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
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
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
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
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
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
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为此他决定进行重大的改革。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1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理想国》读后感1《志向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经常在字里行间静静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
这本书不是很简单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究可那终归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渐渐的前行,那样收获的或许才更多。
在《志向国》里苏格拉底刚起先探讨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
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
或许这是浮躁或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
但我却信任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剧烈的向往与憧憬!可他认为肯定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将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
柏拉图最终说让我们恒久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才智。
我很喜爱,或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爱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受。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宏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才智尽管没有特地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
不论是从早期的《志向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烁着西方哲人的才智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
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在阅读《志向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阅历的都是虚幻的。
《理想国》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理想国》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理想国》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国》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国》优秀读后感1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
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
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
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
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
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
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
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
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
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
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
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最新5篇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最新5篇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理想国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1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
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我的看法,为之后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这部对话的开端,是对正义问题的讨论。
苏格拉底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生活和不正义的生活哪一种才是幸福的等等问题上方和其他几个对话者纠缠不清,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关于正义的三个看法,分别是:1,正义就是欠债还钱2,正义就是帮忙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
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
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能够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
那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
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
阅读理想国心得(通用8篇)
阅读理想国心得(通用8篇)阅读理想国心得篇1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
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
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
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
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
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
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最新《理想国》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至此,柏拉图对全民的国家教育的设计已经基本结束,在初等教育结束的 阶段,平民子弟大多进入社会成为一个顺从的,拥有基本道德品质的劳动者,而 统治者和护卫者的子弟则要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以便发掘和培养城邦未来的最 高的统治者,这一阶段的教育,我认为就不应当划在国家教育的范畴,而应属于 对哲学王的特殊教育。
《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 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 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书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 方面的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但同时 18 世纪法国 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理想国》的时候也说:“这本书根本就不是一部 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最伟大作品。”因此,作为一名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这本震古烁今的伟大作品时,我的关注点更多的就集 中在了书中表现出的教育思想上。
三、针对哲学教育的一些思考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哲学生活和民众生活一直都存在无法消弭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是贯穿人类生活始终的基本问题。
《理想国》读后感5篇
《理想国》读后感篇1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
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
曾经因为看莎士比亚文集,对几乎是纯对话的文体心存恐惧,觉得这样的作品会因为情节的缺乏而造成兴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现在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对情节没有过去那样依赖,还是译者的水平,还是柏拉图语言中所达到的妇孺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还是我自己的愚昧无知欢乐多,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
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柏拉图(尽管书中的主要谈话者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出现,但由于柏拉图是《理想国》的作者,我愿意将他当作柏拉图。
或者说,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话中的思想。
)有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
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时候看辩论赛的惯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们这样的一种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
我愿意在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的对话中思考,愿意在柏拉图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中联想,仿佛我的脑子是在转动着,尽管时不时地因为不理解而需要倒着转几次,但因为引导我的人是如此有魅力和说服力而使我乐于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感受一种许久没有过的阅读的快感。
肯定的,以我现在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和能力,我对理想国精神实质的理解是相当肤浅和粗陋的,甚至都没有触及问题的皮毛极可能是隔靴搔痒。
我不可能有见地地发表对理想国的看法的,也没有办法很系统的说出它有什么好来,说出它的价值所在。
我只是觉得很快乐罢了,因为觉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给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间,开卷有益,能领会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理想国,这也是许多传世巨著的共性吧。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范文4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理想国》读后感范文1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
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
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
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
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
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
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
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
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
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
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
理想国读书报告
理想国读书报告理想国读书报告《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有无数的学者对它进行阅读与研究,下面是啦店铺为你整理的理想国读书报告,希望对您有用。
理想国读书报告1《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分10卷,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由探讨正义的本质出发,描述了其心中理想国度的情形。
其中包括国家的组成,成员的分工,管理者的职责,组织形式,青少年教育,男女平等,哲学家做王的主张及哲学王的标准和培养等等方面。
同时还穿插论述了柏拉图的一些哲学思想,诸如洞穴喻和理念论等。
一、分章内容概要第一卷,苏格拉底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祭奠,遇见几位友人,开始了正义的讨论。
从行将迟暮的老年人的人生感悟中引出“正义”的概念,围绕着“正义”的定义,有人引出“欠债还钱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助友害敌”,均被苏格拉底一一驳斥。
在接下来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论辩中,他通过讨论利益和德性的问题,反驳了对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
同时在论辩过程中涉及到了城邦的管理者。
第二卷,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得曼托斯进一步向苏格拉底发难,要提出深入讨论正义本质和起源。
为了应答二人的质问,苏格拉底提出要由大见小,从城邦的正义论证到个人的正义。
先从城邦需要些人开始,谈到健康城邦的成长需要土地,需要和守卫者。
这些守卫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品质(好智慧和刚强、有力、敏捷),并接受相应的训练和教育。
从而开始了教育问题的讨论。
对于如何教育,苏格拉底提出,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
先音乐,后体操。
在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中,要对故事的内容有所选择,为了培养美德应该教给学生最优美高尚的故事。
并对这些故事提出了一些标准,先是论述了关于神的故事的两个标准:一是,神是善的原因,不是一切事物之因;二是,神在言行方面都是单一的、真实的,不会玩弄把戏来欺骗世人,讲故事、写诗歌谈到神的时候不要把他们描写成为随时变化的魔术师,在言行方面不是那种用谎言引导我们走向歧途的角色。
理想国的读后感(通用5篇)
理想国的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国的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理想国的读后感1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
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最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构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
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
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
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到达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
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务必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能够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下面学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柏拉图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篇一今年的上课老师让读柏拉图《理想国》,对于这样的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的名著,似乎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是不怎么样的,因为在我们今天的理解中我们看到书中的一些对话是十分的荒唐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其实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视角,我们忽视了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我们只是知道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东西或许是不怎么样的,在我的老师组织的课堂的讨论上边,很多人都在从这样的理解上误解柏拉图的著作思想,所以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或许在我们阅读的首先应该更加的关注柏拉图的写作才背景和他自己的很多的背景,这样的理解是十分的必要的,我们必须在理解著作的首先知道了作者的自己的背景,或许我们的了解会更加的宽容一点,我们或许在我们理解中更加的清楚如何来面对自己的阅读的困难。
我们知道,柏拉图的《理想国》写作于古希腊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的背景让我们知道柏拉图的思想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当然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说他的思想不可以启迪我们今天的人们,相反的是,柏拉图的著作启发了后世的很多的思想家去开发他们自己的思想的领地,柏拉图的《理想国》在古希腊的文字的理解中是“政治学”的意思,这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学》是一个名字,在某一种程度上也是说的一个内容,在后来人们的翻译的过程中西方人将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时是翻译为了今天的英文“The Republic”拉丁文词根,所以英文的翻译自然就是“The Republic”,我们的国人在翻译英文的时候翻译为了"共和国","国家篇"或者是我们今天在理解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关于自己的制度的建设的一种期待,你是否理解这样的目的,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或者理解那样的文本的知识的时候我们无法回避的想到我们自己的环境和我们自己的制度是否可以适合于我们自己的生存,于是我们翻译的理想国也就在这样的了解中定了下来,其实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柏拉图的是一个十分的现实的政治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理想的环境中想象的东西,可是我们曲解了柏拉图的理解,从题目的翻译上我们就可以看的出来,所以我们更多的是相信理想国是空想的,却不知道那是一个经过当时现实的思考而做出的一个高于我们的实际的制度建制的一个政治的东西。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理想国》读后感1所谓理想国,是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
柏拉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
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做“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
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自己坚强的核心——正义与美德,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读《理想国》无疑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浅薄的认识——以为只会立书著作,玩文字游戏;以为其文字读来定是诘屈聱牙;以为研究哲学只是极小部分人热衷的事业。
令人讶异的是,本以为哲学,何况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辉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艰深难读,或许使普通读者有如坠云端不知所踪之感,更甚者头昏脑胀,挫败感顿生,不可卒读。
事实不尽然。
我所拜读的是郭斌等人的译本,据说是青年读者较为喜爱的版本,不仅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译出了原书的神韵,加之原著采用一问一答的辩论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节奏紧凑,引人入胜。
柏拉图的辩论被称为诡辩,曾言“你不可能在辩论中战胜我”。
柏拉图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论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
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魂梦以之,不能忘怀。
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共著对话二十五篇。
该书读起来,文字温暖,情感饱满,并且令人感动。
我想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给世人带来的感动和信念。
柏拉图第一卷开卷不久即开始讨论究竟正义是什么。
《理想国》读后感12篇
《理想国》读后感12篇《理想国》读后感1一杯的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1个人美好的心灵。
本栏目提供了中外名著的读后感范文和参考,希望您在此能找到您所需要的读后感范文,对于提升自己的鉴赏和阅读水平有所提高。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3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
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
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4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
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11篇《理想国》读后感1最初认识柏拉图,是在初中历史课上。
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理想国一书,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小白来说,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当时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后来,我刷到这样一篇文章: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我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篇文章的驱使下,我又翻开了《理想国》这本书。
刚开始时依旧是难熬,整本书是按对白来写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谁说了什么观点。
只模模糊糊感觉好像一直在说什么是正义,我看着哲学家们把正义的定义从欠债还债就是正义到正义就是给每个人适如其份的报答再到正义即强者的利益。
我仿佛就看到哲学家们在我面前激烈辩论。
慢慢的,我投入进去。
翻开下一页,第二章出现在我眼前。
我不由得一惊,第一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在第二章中,哲学家们依旧在讨论正义。
不同的是,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
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本书每一章都写得十分精彩,但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得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国》读书报告我在备选的五本书中徘徊了好久,终于选定了《理想国》。
当时听老师介绍说这本书是教学论中最基础的读物,每个教育者都必须通读这本书。
《理想国》中内容的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柏拉图通过编录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格劳孔等人的对话来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柏拉图眼中,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有哲学家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他的思想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阶段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
第二个阶段是雅典学园阶段,在这个阶段,柏拉图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
第三个阶段是晚年,“不得已舍正义而思刑赏,弃德化而谈法治”,越是晚年,越求实际,写出了《法律篇》。
一、第一卷首先,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谈论了老年时是痛苦的还是怎么样。
在克法洛斯看来许多老年人自怨自艾,觉得过得很痛苦,但是他认为他们的苦痛,包括亲人朋友的种种不满,其原因只有一个,不在于人的年老,而在于认得性格。
如果他们是大大方方的,心平气和的人,年老对他们称不上是太大的痛苦。
要不然的话,年轻轻的照样少不了烦恼。
这里我对克法洛斯的观点还是和很赞同的,一个人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他的心态,所以当不幸来临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当幸福到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在真正碰到生活中的大起大落的时候,情绪还是会有很大的波动,我们都是平凡人,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能做的是尽量让心沉稳一些。
接着他们又讨论了为什么不亲手挣钱的人不太可能会是守财奴。
对于亲手挣钱的人来说,钱财对于他们就像诗人爱自己的诗篇,父母疼自己的儿女一样,而赚钱者爱自己的钱财,不单是因为钱有用,而是因为钱是他们自己的产品。
钱财对于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来说,就是能让他用不着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
当他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胆战心惊了。
于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来说,上面的好处才是钱财最大的好处。
正义是什么?与苏格拉底讨论这一问题的几个人对正义提出了多种解释。
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苏格拉底对上述正义观点进行了反驳。
(1)驳斥正义是欠债还钱。
对于正义就是欠债还钱,苏格拉底认为这并不是正义确切的定义。
他指出:首先,当债主精神不正常时,还债是不妥的;其次,如果债主是敌人,那么,此时的还债也是不正义的,因为那会造成对敌人的资助。
(2)驳斥正义就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
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
苏格拉底指出,我们有可能把好人当成敌人而把坏人当成朋友,在这种情况下正义就是伤害好人、帮助坏人了。
柏拉图还认为这些充其量只是正义的外延,而不是正义的内涵,柏拉图想要的是关于正义的标准问题,即如何判断正义的问题。
(3)驳斥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智者色拉叙马霍斯提出正义就是强者利益。
苏格拉底进行了辩证,首先,每一种技艺都有它特殊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并不能对自身产生利益,所以需要使一个统治者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服务他人和社会,要么要给统治者名利,要么要给统治者惩罚,也就是说或者给糖、或者给鞭子,才会有人愿意辛苦操劳的去管理城邦。
最大的惩罚莫过于如果贤人不出山的话,有可能会被暴君统治。
第二步,就是讨论“极端的不正义是否比极端的正义有利”这个观点了。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的人很单纯,往往受到欺骗;不正义的人很精明,总是能够得利。
可是天真的好好先生不会压制正义,却只会抵制不正义;相反,精明的不正义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会既压制正义者,也和不正义的人勾心斗角。
然后苏格拉底偷换了一下概念,用类比的方法,先举了音乐家和医生的例子,认为技艺好的人总是扬善抑恶,技艺差的人却总是嫉妒强者,欺负弱者。
由此证明,正义也是如此,正义者总是又聪明又好,而不正义者却是又笨又坏。
苏格拉底惯用的是类比的方式,并且用这个方式让对手的观点不攻自破。
第三步,苏格拉底要论证“不正义比正义强有力”的观点也是错的。
这种事情似乎比比皆是了,野蛮国家往往能够更加高效,更加不讲信义,也更容易在征服战争中取得胜利。
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也正在于此。
苏格拉底的驳论是这样的:即使是不正义的人群内部,也需要有正义,否则就不能实现他们不正义的目的。
所以即使是不正义的人,“也还有点正义”。
因为“绝对不正义的真正坏人,也就绝对做不出任何事情来。
”等到了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苏格拉底要彻底推翻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不正义者比正义者生活得更好,更快乐。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功能,独特的德性;功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德性,功能不能得到发挥,是因为它的缺陷。
耳朵和眼睛是这样的,人的心灵就更是这样的了。
人的生命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够发挥心灵的功能。
而正义恰恰是心灵的德性,邪恶是心灵的缺陷。
所以正义的人快乐、幸福,而快乐、幸福又是人最大的利益,总结到最后,不正义绝对不会比正义更有利了。
二、第二卷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是格老孔和阿得曼托斯,他们代表了雅典城邦年轻公民或年轻贵族的正义观。
格劳孔对善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善在其本身之中,如:快乐。
第二类是善既在其本身之中,又在其后果之中,如:身体健康。
第三类是善在其后果之中,比如各种赚钱术,这些事都是有利可图的,但其本身是辛苦的。
格劳孔提出问题:那么正义是哪一种善?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即第二种,人们喜欢它既因其本身又因其后果。
在色拉叙马霍斯与苏格拉底论证正义与非正义中,格劳孔觉得不满意,他认为色拉叙马霍斯对苏格拉底屈服得太快了。
格劳孔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有力地为正义辩护,令其满意地信服正义比不正义好。
因此格劳孔将取代色拉叙马霍斯与苏格拉底辩论,并期待苏格拉底能有力地为正义辩护。
格劳孔论证的思路是:(1)叙述一般人认为的正义的本质与起源既不要地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
这便是正义的本质与起源,即法律、契约,把守法践约的叫合法的、正义的。
那些最有力量作恶的人是不愿意与他人订立契约的。
(2)论证实施正义行为的人并非心甘情愿,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人性本恶,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戴上魔戒,获得没有监督的力量后,两个人会同样行事,利用自己的超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不会遵守人群中现有的契约。
戒指喻相当于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实验,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能使人隐身的魔戒的,但假设存在这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反而能把人性中隐藏的逻辑呈现出来。
这就好像假设理想的没有摩擦的运动,反而有助于揭示物体运动的规律。
(3)论证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日子过得好。
格劳孔接着把正义者和非正义者的形象推至极端,刻画出两个典型的雕像。
不正义者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坏事做绝,但我们还偏偏给他最正义的好名声。
相反正义者,未做坏事却有大逆不道之名(上了十字架的上帝),终身坚持正义,却无人知晓。
难道不是不正义者比正义者更幸福吗?到了第二个步骤,格劳孔的弟弟阿德曼托斯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
他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却用一些因果报应之类的虚妄的东西。
正义的人过着艰苦的生活,不正义的人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如果他们想要摆脱神所给的报应,也只需要花点钱,贿赂一下诸神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倒向不正义的那一边,除了少数无力为恶的人,他们反对恶,是因为他们只能承担恶,不能施与恶。
所以阿德曼托斯请苏格拉底要澄清正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自身就存在的优点和德性。
否则世人就会更加认可不正义这种更加实际的生活策略了。
苏格拉底将视野放大,他认为要想弄明白人的正义到底是什么,不妨先弄明白城邦的正义到底是什么,由大见小。
在他看来,正义就在于城邦中的每一部分都做那份适合其天性的工作,因此正义就像节制那样贯穿于城邦的整体,并给它带来和谐与统一。
三、第三卷在第二卷中已经提及护卫者,那么应该怎样来教育护卫者,让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呢?在第三卷中将进行详细的展开论述。
首先要对护卫者进行体操和音乐的教育,他们接触的诗也必须进过严格的删选。
在内容上,诗人不能讲“坏的故事”。
对神界、诸神的描写只能是正面的、好的、美的、公正的、恒常不变的,因为神是善的并且是一切善的原因;对于英雄人物,不能写他们性格上的缺陷以免对儿童造成负面的影响;冥界也不能用令人恐怖的辞藻来描绘,因其对幼年没有辨别能力且容易轻信的年轻人的勇敢性格的形成不利,甚至连挽歌也应该删去。
当时的文学里有这样的所谓“坏故事”大量存在,柏氏给诗人安上了“说谎”的罪名。
但是,说谎并不是不被容纳的原因,关键是“说谎”的目的和效果。
诗人的“说谎”对年轻人的培养是不利的,因而要被禁止,作品和作者都要接受审查;而城邦的统治者“说谎”如果“目的是为着国家幸福”是被容许的。
而且只有统治者(保卫者)是唯一有权利说谎的。
试想诗人的“谎言”相比统治者的“谎言”来说是多么微不足道,但由于其从出发点和目的来说都对城邦的幸福有没有好处,柏氏对二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对内容作了规定之后,接下来的对话又对诗的形式作了限定。
柏拉图将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三种,一是摹仿,主要是悲剧、喜剧;一是单纯叙述,指合唱队的颂歌(酒神赞美歌,包括道白以及道白之间的叙述);第三种是摹仿和单传叙述相结合的,即史诗。
柏拉图认为,要摹仿只能摹仿“适合保卫者事业的一些性格”,而且他又坚持一个人不能同时摩仿许多事,一个演员不能既演悲剧又演喜剧,最后表明他的态度,只准用“摹仿好人的单纯叙述”,认为这样才会对城邦有好处。
然而,事实却是,那种混合体却大受欢迎。
在心灵和身体的教育方面,也还要注意爱智和激情这两者的和谐和平衡。
只重心灵的教育,会使人过度软弱,只重身体的教育,又会使人过度粗暴。
只有两者的和谐平衡,才能够更好地为城邦服务。
城邦的守卫者需要有首脑人物,也就是城邦的统治者。
所谓城邦的统治者必须始终关心国家利益,任何时候都决不放弃为国尽力的信念。
而且还要反复考验,只有最终通过考察的人,才能够成为城邦的统治者。
当然统治者也需要有他的助手。
这里苏格拉底谈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家庭出身理论。
统治者身上有黄金,辅助者(军人)身上有白银,农民和其他技工身上加的是铁铜。
而其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有时又不免银父生金子。
要把每一种人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
这就是标准的社会等级理论了,在现代看来,是极其荒谬的。
四、第四卷柏拉图认为,城邦公民在建立城邦时,关注的目标并非个人的幸福,而是整个城邦所可能得到的最大幸福。
城邦内各个阶层、各种职业都有其标准,公民不同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在城邦中不同的职业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