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修五笔记

合集下载

地理选修5知识要点

地理选修5知识要点

选修五知识点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天气特征狂风暴雨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因为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相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水准可能性越大。

因为这些沿海地区因为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防御措施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营造防护林。

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我国华北(春旱)、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天气特征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多数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能够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破坏基础设施)防御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实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被分为物理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高中地理选修5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涉及了人文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选修5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导致的交通、环境、就业等问题。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物理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活动。

人类活动又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互联系的,而要实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则必须了解和尊重地理环境的客观规律,合理的配置利用地理环境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三、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等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各国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应对。

地缘政治是指国际政治中存在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矛盾,它是国际政治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全球化和地缘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生活需要的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正确把握资源的含义、资源的分类、资源的地域分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保护等重要内容,加强对资源问题的研究和管理。

高二年级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高二年级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一)自然灾害的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专业救援队。

(二)自然灾害的灾中应急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4."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5.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

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1.灾后恢复的目的: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2.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3.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精品)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210

(精品)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210

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与人类活动的科学,通过对地球各个领域的研究,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球资源。

高二地理选修5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水资源与利用、能源资源、人口与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同学们进行复习和回顾。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现象至关重要。

地球是一个类似于椭球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球表面存在大洲、海洋、河流、山脉等地形特征,同时也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等运动。

地图作为表达地球表面信息的工具,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非常重要。

地图可以以不同的比例和投影方式来呈现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如物理地图、政治地图、气候地图等。

我们需要学会阅读和解读地图,掌握地图符号和比例尺的含义,并能够通过地图进行空间定位和分析。

二、水资源与利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则水资源匮乏。

我们需要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以及地球上水文循环的特点。

同时,还需要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如水库的建设、节约用水等,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能源资源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化石能源主要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组成,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能源来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能源资源的获取方式、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对能源资源的科学利用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四、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地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对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人口变化规律,如人口增长率、人口老龄化趋势等,同时也要关注人口数量不均衡和城市化进程对资源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城市规模、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高中地理选修五是高中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等方面,并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以下将对高中地理选修五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其结构是由内部核心、地幔和地壳构成。

核心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其直径约为3500公里;地幔是位于核心和地壳之间的一层岩石层,其厚度约为3000公里;地壳是地球表面上最外层的一层,其厚度约为30公里。

地球的演化是一个长达几千万年的过程。

在地球诞生后,其表面以高温的状态存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形成了地球上多样化的生命形式。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大陆不断移动和漂移,形成了现今的国家和大陆。

二、全球气候与环境全球气候是由多种气象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全球气候的主要要素有温度、降水、湿度以及气压等。

气候现象同样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影响,以及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议题之一。

其主要问题有气候变化、能源过度使用、大气污染等。

环境保护是人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每一位人类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三、社会经济地理社会经济地理是一门将地理知识和经济学及社会学原理相结合的学科。

其重点在于研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理信息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应用。

社会经济地理分为行业地理、区域地理、城市地理等领域。

四、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的规模、分布、年龄组成、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城市问题也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形态、城市建设等。

城市的发展不仅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

五、农业与农村农业是人类最早开始的生产活动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的发展由于受到城市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一些农业问题,如农民工荒、食品安全等问题。

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复习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复习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复习点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复习点(一)(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1.震前--防震准备--通常以家庭为单元2.震中--避震(1)十几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2)室内避震--"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

(3)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3.震后--自救与互救(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2)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1.防洪准备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三是准备逃生物资。

2.洪水应急措施: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洪水中的救助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三)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①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②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③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

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复习点(二)1.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1)诱因:自然异变。

(自然属性)(2)承受灾害的客体:受到损害的人、财产和资源。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高分必背)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高分必背)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高分必背)
本文档将会全面汇总高中地理选修五的知识点,以帮助您备考并取得高分。

以下是重要的知识点:
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要素
-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
2. 共享地球资源
- 矿产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农业资源的影响因素和合理利用
-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 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 人口与城市
-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
- 城市规划与建设
- 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案
4. 旅游与地理环境
- 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 旅游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 旅游的规划与管理
- 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
-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与发展
- 互联网在地理信息传播与交流中的作用
- 影像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 大数据对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地理选修五的重要知识点,备考时建议重点掌握以上内容。

祝您成功取得高分!。

[高二地理知识点]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高二地理知识点]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高二地理知识点]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一)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2.工程性防御措施(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

在高中地理选修5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地球的知识,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球体。

按照密度和物质性质的不同,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它的厚度约为30-70千米。

•地幔在地壳之下,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占据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幔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温度高达几千度。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铁合金,内核是固态的铁镍合金。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和地球形成赤道膨胀、两极扁平的现象。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5天,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气候与气候要素地球的气候是指一定地域上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流以及地形和海拔等。

•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气压和风等。

温度是指空气的热度,降水是指气象现象中的水分释放,气压是指大气向下施加在单位面积上的力,风是风力按照空间方向分布所形成的气流。

•不同气候区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4. 地理循环系统地球循环系统是指地球上的水、大气和岩石等物质在地球上进行不断循环的系统。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不断涨落和运动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过程。

•大气循环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具有对流和垂直运动的特点,形成了风、云、降水和气候等现象。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岩石经历了多个循环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运移和沉积等。

5.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性事件,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和干旱等。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选修5知识点

地理选修5知识点

地理选修5知识点在高中的学习中,每一门科目都是很重要的,都在考试中的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地理的学习,帮助我们取得好成绩。

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的进行学习。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地理选修5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灾情大小的判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心理方面(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资源种类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①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B.存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的结构: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

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地球上人类活动的学科。

在高二地理选修五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中的五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发生的变化,主要包括气温上升、降水模式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如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如推广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等。

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生活。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剩、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活动越来越跨国界进行的现象。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合作。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不平等的问题,加剧了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均。

因此,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和解决其中的问题。

四、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但能源资源有限,且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环境和它们相互作用的总体。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森林砍伐、水体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这些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又反过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综上所述,高二地理选修五课程中的五个知识点涉及到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经济全球化、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

地理选修5知识点归纳

地理选修5知识点归纳

第一讲自然灾害概述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理解:1.诱因:自然异变2.承灾客体: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2.特点1.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与渐发性之分。

突发性的灾害,持续时间短,危害程度短时间内较强,影响范围较小,如火山地震飓风渐发性的灾害,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短时间内不强,影响范围广,如旱灾土地荒漠化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上,具有区域性特征4.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

如地震会诱发海啸,火山等等3.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分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房屋,道路文物古迹等的损坏)和间接经济损失(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商贸金融停业,保险理赔)间接经济损失往往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隐蔽性的特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大体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类,具体分析如下:特别注意:1.热带气旋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为台风。

台风外围云壁高耸,风狂雨暴,台风眼内云消雨息。

2.气象灾害还有龙卷凤、冰雹、雪灾、冻雨等(1)地形与地质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势崎岖起伏,地质构造复杂;(2)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3)人类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2. 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1.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2.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3,4同上2.33.地震相关概念震级:地震的强度,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与震中距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地震的发源地震中: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地震波:S波P波,前者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3.海洋灾害(1)主要类型;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厄尔尼诺,拉尼娜等。

(2)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及分布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一、气象灾害(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

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一一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

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

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影响:利: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减小损失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四)沙尘暴现象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世界分布:中亚、美国、北非)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高二地理选修5重点内容

高二地理选修5重点内容

高二地理选修5重点内容高二地理选修5重点内容(一)1、地震:(1)时空分布特点: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

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滑坡、泥石流(1)时空分布特点: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2)成因: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的破坏;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3、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1)时空分布特点: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秋冬旱。

(2)原因: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4、洪涝(1)地域分布特点: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

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2)成因:自然原因: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高二地理选修5重点内容(二)1.防灾:①加强灾害的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2.抗灾:②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①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②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地理选修五笔记.

地理选修五笔记.

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书P4-P8)定义: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原因条件人为原因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火山喷发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分类洪涝灾害:大雨或融雪、凌汛、海啸、风暴潮自然灾害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赤潮、海水倒灌生物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病虫害、鼠害、蝗虫人员伤亡影响财产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特点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具有区域性具有联系性(连续发生)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含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构造变动90%成因火山喷发人为活动陨石冲击(一)地震震级:地震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规模、测量震级越大烈度: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中距越近震源深度越浅房屋、工程建筑质量越差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板块、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太平洋分布:板块交界处——范围大、影响广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非洲、印度洋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多地震?板块内部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含义: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地形条件(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地表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气候(径流)条件分布:山区雨季降雨高峰期或连续降水之后特点:突发性含义:斜面上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地势起伏较大(20°-40°)——地形条件(三)滑坡 形成条件 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表条件植被破坏严重分布: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特点:渐变性、突发性二、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含义: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漩涡,其强度以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确定 形成条件 有广阔的热带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促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致雨)(一)热带气旋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 最易发生源地:5°-20°热带、副热带多发季节:夏、秋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海啸、破坏农业及交通通信设施 (※可缓解旱情) 含义: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现象 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发生季节:秋、冬、春(对农业影响最大:春、秋)(二)寒潮影响范围: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除藏、滇、台、琼)危害:使通信和电力受损冬半年高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受太阳辐射少成因冰雪覆盖,反射率高太阳高度角小含义:因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等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危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三)旱灾分布: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华北地区春旱的成因春季降水少(与南方比)探究春季蒸发旺盛(与东北比)江淮地区伏旱的成因:雨带推移到北方,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含义:由于降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的洪流和积水造成的危害(洪水灾害和涝渍灾害)(四)洪涝分布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江河两岸,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灾害:淹没农田、道路、房屋,引发其他的灾害三、海洋灾害:(一)灾害性海浪含义: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风等引起的海浪(浪高3米以上)灾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含义: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引起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现象(二)风暴潮分类:热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温带气旋风暴潮分布: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美国、中国、孟加拉国(最严重)含义: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引起巨浪(三)海啸分布:80%~90%发生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也常有发生(四)赤潮: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导致渤海地区发生赤潮的原因有哪些?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夏季水温较高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水体富营养化四、生物灾害(农业或林业灾害):(一)虫害常见农作物害虫: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常见森林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被人们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田鼠野栖鼠草原鼠分类林鼠(二)鼠害家栖鼠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原破坏;还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三)世界各大洲主要的自然灾害:(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利:抑制或减轻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弊:加剧或引发,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不合理开采、过度开垦,加剧洪涝)二、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1. 破坏森林和草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旱涝灾害加剧风蚀沙化——→沙尘暴灾害加剧2. 城市规模扩大、建筑物增多、排放热量集中——→城市热岛效应——→河流现象显著3. 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含有氮磷的污水排入海洋——→海域水体营养物质增多,海洋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赤潮——→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渔业减产4.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面积破坏植被——→全球变暖5. 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三、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减轻:(一)人类合理利用土地,生态建设(如:植树造林)修水利工程使得径流量稳定,减轻洪涝灾害修桥梁、涵洞、护坡和堤坝等工程,减少泥石流发生(二)人类防灾减灾措施炮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防止冰雹产生利用温室、覆盖、烟熏等办法防止霜冻培育良种,合理使用农药预防和减轻农林病虫害等(三)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本身的易损程度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与危害分布:多发,很不均匀,呈明显带状(西多东少;新疆、青藏、华北、台湾多发)危害:严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东重西轻)分布:云南省西北、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特点:山区、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危害:冲毁城镇、乡村、矿山,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堵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洪涝灾害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地区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四、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方法:1.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2. 地貌类型多变(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3. 坡面物质松散4. 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5.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为什么我国气象和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致灾因子多,灾害强度大,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多发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灾情严重一、台风: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1. 登陆地区:东部沿海2. 影响范围: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粤、琼、浙、台、闽(最严重);苏、桂(其次)】3. 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菲律宾群岛以东)我国南海海域移动方向登陆地区从生成地向偏西方向移动粤、琼4. 移动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浙、台、闽从生成地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东部沿海5. 多发季节:夏、秋强风: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6. 危害暴风雨:导致巨大洪涝灾害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农田受损7. 益处: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提供充沛的水资源气象卫星等加强监测准确地发布预报、警报8. 防御措施加固沿海堤防增强建筑物的牢固程度海上船只及时返港户外活动停止,赶紧进入室内二、寒潮——反气旋:1. 多发时间:9月至次年5月(春秋季有两个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2. 生成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冬半年高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受太阳辐射少成因 冰雪覆盖,反射率高太阳高度角小西路:从新疆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3. 移动路径 西北路:从新疆北部进入,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北路:从北方直接南下西北 4. 影响范围 逐渐减少东部季风区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5. 危害 大雪、冰冻: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和通信中断大风:(沿海地区)风暴潮、海上翻船事故6. 益处:低温冻死病虫害、发电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做好防寒防风准备 【四川盆地、滇南谷地(影响最小)】原因:纬度低、远离源地;海拔高;东西向高大山脉阻挡城市交通做好应急预案7. 防御措施农、牧区的牲畜、农作物做好防寒准备海上船只返港电力、电信部门及时对损毁的基础设施进行抢修三、旱灾:旱灾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1. 分布地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华北2. 多发中心华南西南江淮地区3. 特点:面积广,但分布不均东北:春旱为主,夏秋次之(原因: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4. 时间江淮地区:伏旱农作物在生长期,用水量大)西南、青藏高原:秋、冬、春影响农业生产5. 危害人畜饮水困难林业、渔业、水电工业受影响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6. 措施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7. 夏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雨带的推移推移速度快:北涝南旱推移速度慢:北旱南涝为什么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地区?(1)春季气温回升,蒸发量大增四、洪涝:东部多,西部少1. 分布特点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多,高原山地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2. 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流速慢,流量大,排水不畅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两广闽台(次数最多、范围最大)湘赣北部3. 五个多发区苏浙沿海与闽北淮河流域海河流域4. 多发季节:夏5. 危害频次高,范围广,造成损失最严重冲垮河堤、交通等设施,淹没农田、房屋,造成人畜伤亡、财产损失抗洪抢险,加固大堤紧急救助被困群众修筑堤坝,整治河道6. 措施工程措施修建水库,退耕还湖修建分洪、滞洪、蓄洪区等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行防洪保险等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一、风暴潮:影响我国的风暴潮二、灾害性海浪:影响我国的灾害性海浪三、赤潮:多发地区:渤海湾、辽东湾、杭州湾、珠江口、黄海北部近岸、厦门近岸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一、虫害:(一)农作物害虫:1. 蝗虫:(1)分布:(以北方为主)渤海黄海的沿海滩涂;河北山东低洼地区;黄、淮、海沿岸低地(2)危害: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吃光庄稼,毁坏草场,影响农业生产,吃光树叶,影响树木生长(3)防治:①生物防治——利用蝗虫的天敌微孢子虫灭蝗;牧鸡牧鸭,取食蝗虫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③人工捕杀——夜晚篝火焚烧④农业防治——减少蝗虫食物源、生存地、产卵地2. 水稻螟虫:(1)分布:(以南方为主)秦岭—淮河线以南;近年发生范围向北扩大(2)危害: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3)防治:①生物防治——放养天敌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③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3. 黏虫:(1)分布:广大东部地区(2)危害:范围广、频次高、危害大;农作物大幅度减产(3)防治:①生物防治——利用和保护天敌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③人工捕杀——食物诱杀、灯光诱杀(二)森林害虫:1. 松毛虫:(1)我国松毛虫主要种类: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等(2)分布:油松毛虫——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落叶松毛虫——中温带赤松毛虫——暖温带马尾松毛虫——热带、亚热带(2)危害:不仅对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二、鼠害:1. 特点:分布广、种类多、危害重2. 危害:(1)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2)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害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3)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等3. 防治:(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控制或杀灭害鼠种群数量(2)化学防治——利用药物(3)物理措施——人工器具捕杀(4)综合防治——采用多种防治技术三、棉铃虫:1. 我国棉花主产区:新疆、华北、江淮2. 我国棉铃虫严重危害区:黄河流域棉产区、新疆棉产区四、生物入侵: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经济发展第五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灾害种类多样,灾次频发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受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地域差异显著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处二、中国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山区面积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我国旱涝频繁三、我国的自然灾害:地震:105°E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岛屿洪涝: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一)分布差异旱灾:西北、华北、华南、东北中部、西南东部海洋灾害:东海海域地质灾害:第二阶梯,尤其是一、二阶梯与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西南)(二)危害差异:1. 损失:东部>中部>西部2. 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效应最为显著四、自然灾害分区:五、华北平原——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 发生旱灾的原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 发生洪涝的原因:降水多的年份,以暴雨为主的降水形式,低平的地势,众多的洼地——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3. 还有地震、干热风、虫害、鼠害,沿海还受台风的影响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中国防灾与减灾的主要手段、成就和对策1.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发生频率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 防灾:“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3. 减灾:“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一、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一)灾害监测:1. 地位: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2. 监测手段:卫星与航空遥感监测、地面网监测、水面和水下监测等(二)灾害预报:1. 地位:减灾准备和各项减灾行动的科学依据2. 分类:近期、中期、长期预报(三)防灾:1. 定位:是灾前为有效减少灾害损失采取的防避措施2. 内容:准备救灾物资和确定物资储备地点3. 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4. 救灾物资:生活、救生、医用、取暖御寒物品(四)抗灾:1. 含义:运用修建工程设施等各种手段来抵抗自然灾害2. 例如:(1)修建水利工程——抵抗洪涝和干旱灾害(2)修建三北防护林工程——抵抗荒漠化等灾害(3)修建护坡、坡体加固工程——抵抗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五)救灾:1. 含义:灾害发生后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设施进行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2. 内容:设计救灾计划、科学调度和组织协调救灾物资和救灾力量等(六)灾后重建:1. 含义:自然灾害发生后开展的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活动2. 救助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国际救济等二、防灾减灾的对策:(一)建立灾害管理系统:1. 主要包括: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灾害应急管理系统(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2. 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1)大灾:由中央直接指挥、统一部署,各部门分工负责,军队积极参与(2)一般灾害: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模式管理(3)国家减灾中心,将成为我国灾害信息收集、综合、制作、发布的权威机构,直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二)实施减灾策略:1. 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报:必须把所有的自然灾害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构建灾害综合监测预报系统2. 大力推进减灾系统工程: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包括主要防灾减灾基本手段外,还包括立法、保险、灾害教育、规划等,必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其他方面统一规划、系统安排3.实行减灾分区管理:(1)城市地区——减灾的首要目标(2)东部沿海地区——减灾的重点地区(3)中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大江大河防洪工程、抗旱排涝工程及重要防灾工程设施(4)西部和北部地区——加强区域环境保护,改善自然环境,重点防干旱、防风沙、防植被退化和荒漠化4. 减灾要与资源开发、环境建设统筹规划5. 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提高全民减灾意识6. 加强国际合作三、中国纺织气象灾害的五项重要措施:1. 完善综合观测系统,大力提高估测准确度2. 警报、预报、预测及服务水平明显提高3.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在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4. 完善防御预案,不打无准备之战5. 防灾减灾法制工作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一、地震灾害的防避:由于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准确的预报系统,地震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1. 关注地震预报和地震前兆——把握震前10多秒的时间2. 室内:(1)不同位置的防避:①门口或平房的窗口附近:迅速跑到室外的空旷区②其他情况:选择易形成三角空间之地躲避(2)注意事项:①用被子、枕头等柔软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②关闭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③在公共场所:切忌拥向出口④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保持畅通,自己设法脱离险境或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⑤如被埋压在废墟下的时间较长:尽量寻找食品和水,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3.室外:(1)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2)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3)山区的居民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4.其他情况:地震多发区的家庭,应当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一个应急包和一张应急卡片,不要在门口、楼道、走廊等处堆放杂物,以保持通道畅通5.基本方针:预防为主二、台风灾害的防避:台风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及时准确的预报,对于减少台风危害极为重要1.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海滩游泳、驾船出海;海上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如不能,采取“停”(滞航)、“绕”(绕道航行)、“穿”(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2.台风袭击时:(1)外出的人:尽快回家(2)室内:①不要接近窗户(尤其是向风的窗户)②“台风眼”过境,请勿放松警惕3. 台风到达之前:对房屋、建筑物进行检查、加固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一、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 作用:灾前预警、实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2. 组成:气象监测网、地震监测网、水文监测网、海洋环境监测网等二、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1. 遥感技术(RS):(1)特征: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2)功能:可以多波段、多时相、全天候地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3)应用:台风、沙尘暴、森林火灾、病虫害、洪涝、干旱等多种灾害的监测2. 地理信息系统(GIS):(1)特点:①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②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动态预测(2)功能:进行空间信息的采集、存储和管理、动态分析、模拟空间现象(3)应用: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3. 全球定位系统(GPS):(1)特点:全天候、全球性、全能性、连续性、实时性(2)功能: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及速度和时间数据(3)应用:灾害监测、评估、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4. 地理信息技术:(1)作用:灾害监测、评估、预报、灾害信息管理,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从而大大提高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5. 其他高新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等。

高中地理选修五、六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六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6知识点总结选修5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

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书P4-P8)定义: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原因条件人为原因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火山喷发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分类洪涝灾害:大雨或融雪、凌汛、海啸、风暴潮自然灾害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赤潮、海水倒灌生物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病虫害、鼠害、蝗虫人员伤亡影响财产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特点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具有区域性具有联系性(连续发生)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含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构造变动90%成因火山喷发人为活动陨石冲击(一)地震震级:地震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规模、测量震级越大烈度: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中距越近震源深度越浅房屋、工程建筑质量越差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板块、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太平洋分布:板块交界处——范围大、影响广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非洲、印度洋含义: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地形条件(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地表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气候(径流)条件分布:山区雨季降雨高峰期或连续降水之后特点:突发性含义:斜面上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地势起伏较大(20°-40°)——地形条件(三)滑坡 形成条件 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表条件植被破坏严重分布: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特点:渐变性、突发性二、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含义: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漩涡,其强度以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确定 形成条件 有广阔的热带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促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致雨)(一)热带气旋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 最易发生源地:5°-20°热带、副热带多发季节:夏、秋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海啸、破坏农业及交通通信设施 (※可缓解旱情) 含义: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现象 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发生季节:秋、冬、春(对农业影响最大:春、秋)(二)寒潮影响范围: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除藏、滇、台、琼)危害:使通信和电力受损冬半年高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受太阳辐射少成因冰雪覆盖,反射率高太阳高度角小含义:因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等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危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三)旱灾分布: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华北地区春旱的成因春季降水少(与南方比)探究春季蒸发旺盛(与东北比)江淮地区伏旱的成因:雨带推移到北方,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含义:由于降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的洪流和积水造成的危害(洪水灾害和涝渍灾害)(四)洪涝分布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江河两岸,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灾害:淹没农田、道路、房屋,引发其他的灾害三、海洋灾害:(一)灾害性海浪含义: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风等引起的海浪(浪高3米以上)灾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含义: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引起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现象(二)风暴潮分类:热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温带气旋风暴潮分布: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美国、中国、孟加拉国(最严重)含义: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引起巨浪(三)海啸分布:80%~90%发生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也常有发生(四)赤潮: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导致渤海地区发生赤潮的原因有哪些?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夏季水温较高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水体富营养化四、生物灾害(农业或林业灾害):(一)虫害常见农作物害虫: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常见森林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被人们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田鼠野栖鼠草原鼠分类林鼠(二)鼠害家栖鼠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原破坏;还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三)世界各大洲主要的自然灾害:(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利:抑制或减轻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弊:加剧或引发,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不合理开采、过度开垦,加剧洪涝)二、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1. 破坏森林和草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旱涝灾害加剧风蚀沙化——→沙尘暴灾害加剧2. 城市规模扩大、建筑物增多、排放热量集中——→城市热岛效应——→河流现象显著3. 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含有氮磷的污水排入海洋——→海域水体营养物质增多,海洋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赤潮——→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渔业减产4.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面积破坏植被——→全球变暖5. 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三、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减轻:(一)人类合理利用土地,生态建设(如:植树造林)修水利工程使得径流量稳定,减轻洪涝灾害修桥梁、涵洞、护坡和堤坝等工程,减少泥石流发生(二)人类防灾减灾措施炮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防止冰雹产生利用温室、覆盖、烟熏等办法防止霜冻培育良种,合理使用农药预防和减轻农林病虫害等(三)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本身的易损程度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与危害分布:多发,很不均匀,呈明显带状(西多东少;新疆、青藏、华北、台湾多发)危害:严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东重西轻)分布:云南省西北、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特点:山区、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危害:冲毁城镇、乡村、矿山,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堵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洪涝灾害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地区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四、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方法:1.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2. 地貌类型多变(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3. 坡面物质松散4. 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5.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1. 登陆地区:东部沿海2. 影响范围: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粤、琼、浙、台、闽(最严重);苏、桂(其次)】3. 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菲律宾群岛以东)我国南海海域移动方向登陆地区从生成地向偏西方向移动粤、琼4. 移动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浙、台、闽从生成地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东部沿海5. 多发季节:夏、秋强风: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6. 危害暴风雨:导致巨大洪涝灾害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农田受损7. 益处: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提供充沛的水资源气象卫星等加强监测准确地发布预报、警报8. 防御措施加固沿海堤防增强建筑物的牢固程度海上船只及时返港户外活动停止,赶紧进入室内二、寒潮——反气旋:1. 多发时间:9月至次年5月(春秋季有两个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2. 生成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冬半年高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受太阳辐射少成因 冰雪覆盖,反射率高太阳高度角小西路:从新疆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3. 移动路径 西北路:从新疆北部进入,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北路:从北方直接南下西北 4. 影响范围 逐渐减少东部季风区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5. 危害 大雪、冰冻: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和通信中断大风:(沿海地区)风暴潮、海上翻船事故6. 益处:低温冻死病虫害、发电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做好防寒防风准备 【四川盆地、滇南谷地(影响最小)】原因:纬度低、远离源地;海拔高;东西向高大山脉阻挡城市交通做好应急预案7. 防御措施农、牧区的牲畜、农作物做好防寒准备海上船只返港电力、电信部门及时对损毁的基础设施进行抢修三、旱灾:华北2. 多发中心华南西南江淮地区3. 特点:面积广,但分布不均东北:春旱为主,夏秋次之(原因: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4. 时间江淮地区:伏旱农作物在生长期,用水量大)西南、青藏高原:秋、冬、春影响农业生产5. 危害人畜饮水困难林业、渔业、水电工业受影响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6. 措施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7. 夏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雨带的推移推移速度快:北涝南旱四、洪涝:东部多,西部少1. 分布特点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多,高原山地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2. 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流速慢,流量大,排水不畅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两广闽台(次数最多、范围最大)湘赣北部3. 五个多发区苏浙沿海与闽北淮河流域海河流域4. 多发季节:夏5. 危害频次高,范围广,造成损失最严重冲垮河堤、交通等设施,淹没农田、房屋,造成人畜伤亡、财产损失抗洪抢险,加固大堤紧急救助被困群众修筑堤坝,整治河道6. 措施工程措施修建水库,退耕还湖修建分洪、滞洪、蓄洪区等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行防洪保险等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一、风暴潮:影响我国的风暴潮二、灾害性海浪:影响我国的灾害性海浪三、赤潮:多发地区:渤海湾、辽东湾、杭州湾、珠江口、黄海北部近岸、厦门近岸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一、虫害:(一)农作物害虫:1. 蝗虫:(1)分布:(以北方为主)渤海黄海的沿海滩涂;河北山东低洼地区;黄、淮、海沿岸低地(2)危害: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吃光庄稼,毁坏草场,影响农业生产,吃光树叶,影响树木生长(3)防治:①生物防治——利用蝗虫的天敌微孢子虫灭蝗;牧鸡牧鸭,取食蝗虫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③人工捕杀——夜晚篝火焚烧④农业防治——减少蝗虫食物源、生存地、产卵地2. 水稻螟虫:(1)分布:(以南方为主)秦岭—淮河线以南;近年发生范围向北扩大(2)危害: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3)防治:①生物防治——放养天敌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③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3. 黏虫:(1)分布:广大东部地区(2)危害:范围广、频次高、危害大;农作物大幅度减产(3)防治:①生物防治——利用和保护天敌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③人工捕杀——食物诱杀、灯光诱杀(二)森林害虫:1. 松毛虫:(1)我国松毛虫主要种类: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等(2)分布:油松毛虫——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落叶松毛虫——中温带赤松毛虫——暖温带马尾松毛虫——热带、亚热带(2)危害:不仅对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二、鼠害:1. 特点:分布广、种类多、危害重2. 危害:(1)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2)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害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3)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等3. 防治:(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控制或杀灭害鼠种群数量(2)化学防治——利用药物(3)物理措施——人工器具捕杀(4)综合防治——采用多种防治技术三、棉铃虫:1. 我国棉花主产区:新疆、华北、江淮2. 我国棉铃虫严重危害区:黄河流域棉产区、新疆棉产区四、生物入侵: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经济发展第五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灾害种类多样,灾次频发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受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地域差异显著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处二、中国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山区面积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我国旱涝频繁三、我国的自然灾害:地震:105°E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岛屿洪涝: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一)分布差异旱灾:西北、华北、华南、东北中部、西南东部海洋灾害:东海海域地质灾害:第二阶梯,尤其是一、二阶梯与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西南)(二)危害差异:1. 损失:东部>中部>西部2. 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效应最为显著四、自然灾害分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