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摘要】孔子在《论语》中树立了君子人格这一人格典型,其中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的含义做出了修正,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君子这一与小人相对的人格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君子的德性、君子的学问、君子的形象和君子的境界等多个方面,探究君子人格的内涵,不断进行君子人格的修养,对当前社会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君子;小人;君子人格;德性
一、君子与人格
1.何谓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君子见于《论语》107次,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
“君子”一词通常意义上是与“小人”相对的,在产生初期,君子表示对有身份地位人的统称,而小人就指那些无权利无财富被人统治管理的劳动者们。而孔子则提出了“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据研究,“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其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共106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1次;“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4次,其中表示“无德之人”的“小人”共20次,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
2.人格的所在
想要真正了解君子人格,何谓人格也是需要去认真考察的。关于人格一词,它源自拉丁语“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意味着向社会显露自己。现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等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们则给人格赋予了品质价值的涵义,人格已不仅指个体内在的潜能和资质,更侧重于个体的社会性和社会性自我。当前最普遍的人格定义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
中国古代并没有人格一词,但是却有“人品”“品格”等词语表达与“人格”相近的含义,且更侧重其伦理道德意义。在中国,理想人格更多的表现为实现其道德人格,理想的道德人格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主要是君子人格,并且是否为君子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地位。换言之,君子并非主要是从经济与政治的意义上来讲的,君子另有其本质性的内涵。
二、《论语》中对君子人格的具体阐释
首先,孔子继承沿用了“君子”与“小人”原初的含意。在文章许多句子中谈到的“君子”,明显的表现出了它有与“民”的政治地位相对的贵族和统治者的意思,但是继续探索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君子并非仅仅是从经济和地位的意义上讲,而另有其本质上的内涵。
1.君子的德性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他的“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伦理思潮,经孔子总结和发展之后,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和伦理价值,集中反映了君子的德性。
“仁”的最初含义就是对根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概括,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另一方面,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在这里“仁”由“爱亲”推至“爱人”,体现了“爱”由远及近的变化。“仁”的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仁”是君子重要的德性,同时也表现于君子的生活之中,那“仁”的表现是如何呢?首先,孔子认为“仁”的外在表现并不是智,而是看起来有点愚。“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又认为做一个君子要“讷于言”,说:“刚毅木讷,近仁。”因为,在孔子看来,“仁”是直接从内心发出的,是不需要学习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孔子并不
‘其完全认为“仁”是从心中直发出来,而是把仁看作是“礼”与“心”的结合“有子曰:
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君子的重要品德,但是心中天生的孝悌只是“仁之端”,要真正成长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仁”,还是要经过“礼”的学习,君子须要“博文约礼”,“下学上达”,从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悟出高深的道理,悟出“德性”,而“克己复礼”是仁的终极目的。
“仁”作为君子的德性,是君子之为君子的根本,君子不仅应领悟“仁”,发掘“仁”的内涵,还应当去施行仁德。“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问孔子如何行仁。孔子说:“能敬用而施行五事于社会,”就算是在做行仁的事了。
2.君子的学问
孔子强调为学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该好学笃行,进德修业。作为君子,不能只追求物质的享受,还有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君子应该不遗余力的终生为学;“君子不器”反映了君子为学的另一方面特征,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其次。
孔子强调为学的重要性,但是为学并不是空洞的为学,君子所学有其“学”的内容。六艺是君子六门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循序进行的,并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但君子的学问还不仅停留在六艺上,孔子十分重视诗和礼的作用,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还指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和“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其中都强调了诗和礼是君子为学的重要方面并且对君子的安身立命起重要作用。孔子提出为学的重要性、为学的内容,同时也提出了为学的方法:要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君子的形象
君子的形象主要是外向性的东西,主要是指与人性本质相对的外在形象及表现,如服饰、礼仪、语言、行为之类,君子不仅应注重培养内涵,还应重视自己的形象与外在表现,做到表里相宜。君子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文质彬彬,谦恭有礼的。“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外君子的服饰也是君子形象的重要象征,孔子曾在《论语·乡党》中提出“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