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摘要】孔子在《论语》中树立了君子人格这一人格典型,其中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的含义做出了修正,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君子这一与小人相对的人格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君子的德性、君子的学问、君子的形象和君子的境界等多个方面,探究君子人格的内涵,不断进行君子人格的修养,对当前社会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君子;小人;君子人格;德性

一、君子与人格

1.何谓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君子见于《论语》107次,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

“君子”一词通常意义上是与“小人”相对的,在产生初期,君子表示对有身份地位人的统称,而小人就指那些无权利无财富被人统治管理的劳动者们。而孔子则提出了“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据研究,“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其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共106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1次;“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4次,其中表示“无德之人”的“小人”共20次,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

2.人格的所在

想要真正了解君子人格,何谓人格也是需要去认真考察的。关于人格一词,它源自拉丁语“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意味着向社会显露自己。现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等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们则给人格赋予了品质价值的涵义,人格已不仅指个体内在的潜能和资质,更侧重于个体的社会性和社会性自我。当前最普遍的人格定义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

中国古代并没有人格一词,但是却有“人品”“品格”等词语表达与“人格”相近的含义,且更侧重其伦理道德意义。在中国,理想人格更多的表现为实现其道德人格,理想的道德人格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主要是君子人格,并且是否为君子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地位。换言之,君子并非主要是从经济与政治的意义上来讲的,君子另有其本质性的内涵。

二、《论语》中对君子人格的具体阐释

首先,孔子继承沿用了“君子”与“小人”原初的含意。在文章许多句子中谈到的“君子”,明显的表现出了它有与“民”的政治地位相对的贵族和统治者的意思,但是继续探索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君子并非仅仅是从经济和地位的意义上讲,而另有其本质上的内涵。

1.君子的德性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他的“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伦理思潮,经孔子总结和发展之后,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和伦理价值,集中反映了君子的德性。

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 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矜而不争”就是要庄重自守。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 “躬行君子”就是指在身体力行方面做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在言行方面,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方面的政事)。正因为君子能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能泰然处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吴玉梅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材分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论语》是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儒家学说之一,这部经典《论语》从它诞生起就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论语片段,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 教法设计: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学法指导:诵读、积累与领悟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把握语义基础上,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 性。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是一篇好的,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于丹《论语》心得》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以下是整理的《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手机版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读书无用”那个年代,当时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无处不见“打倒孔丘”的标语,但对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有机会读到《论语》,却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读,对其中精深远遂的思想未能体味,更对那些个“之乎者也”提不起兴趣而束之高阁。直到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老师以其清新流畅的风格,散文般和缓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为我们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语》解读后,我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时间静心阅读了这本书,读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网、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孔子的儒家思想,备受历朝历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于丹老师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快乐的感悟解读《论语》中深刻而又广博的人生哲理,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的心得,如“《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优选稿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 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在 《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 在《论语》20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 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

论语君子之道五十句

君子,所谓君之子,就是国君的儿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赋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义,在孔子的眼里,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拥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国学君从论语中精选了40句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为您带来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稳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求吃得饱足,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言谈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5.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9.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论语》的教学设计

《论语》的教学设计 导读:本文《论语》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的教学设计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

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教学片段

浅论《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

摘要:读《论语》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中关于“君子”、“小人”的比较性语句。不同时代的君子与小人,本身就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而孔子本人更是在《论语·雍也》中对子夏说出“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上升到了不同政治路线的高度。那么在《论语》之中,君子与小人又各有哪些特质呢?君子儒、小人儒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区别?本文将归类《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进而论述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君子;小人;对比; 君子与小人,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当下我们常说的小人指人格卑下的人,心口皆是是君子,心口皆非即小人,而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然而在先秦儒家著作里,“君子”、“小人”的字却又不同的含义,并绝大多数时候“君子”、“小人”对比使用。例如《论语·宪问》中提到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论语·阳货》中“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等等。然而,孔子到底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君子与小人,他们之间又到底分别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一.“君子”、“小人”的根本性区别-阶级社会分工 “君子”与“小人”的意义,最初应该来自于宗法制下,对于贵族与平民的区别性称呼。《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曾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意思是“小人”负责尽力工作,而“君子”负责用心统治。由此可见,“君子”与“小人”的工作性质截然不同,“小人”为“君子”提供劳力,而“君子”则管理着“小人”。换句话说,在经济上,“君子”与“小人”是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在政治上,他们则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统治者与被统治折的关系。如我们所知,春秋战国是我国过渡到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生产资料逐渐私有,“君子”与“小人”的这种定义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而孔子作为宗法血缘制的维护者,继承了这种思想也是时代的产物。从“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中即可看出,“小人”在孔子心中根本不配拥有儒家的“仁”的思想,这也是孔子不可避免拥有的时代局限性。 二.“君子”、“小人”的精神境界 但凡是一门显赫一时的学说,必然有着其独特的精神内涵,更何况是《论语》这种经久不衰的经典。墨家有“兼爱”、“非攻”、“尚贤”,道家有“任性”、“无为”,而儒家,则以“仁”、“礼”以及“义利观”等著称。如前文所述,在“仁”方面,孔子认为,即使“君子”中也有达不到“仁”的境界的人,而“小人”则是根本连一点具备的可能性都没有。至于“礼”,从《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中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将“小人”与“女子”相提并论,均是属于难以养成“礼”的德行的。虽然关于此句“女子”的理解,历年来分为“女”通假“汝”,“女子”即“汝子”,以及“女子”即“女性”这两种解释。但是无论真实释义如何,“小人难养”都是既定事实。至于“义利观”,《论语·里仁》中的名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将“小人”判下了死刑。《论语·述而》孔子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而众所周知,孟子的“舍生取义”说也是对孔子义利观的直接继承。追求义的“君子”与追求利的“小人”,相比之下,“小人”毫无疑问又输了一筹。 总之,由于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阶级差异,“小人”在精神境界上根本不可能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总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孔子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资源: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孔子》的电影导入新课。展示课件: 1、中国古代: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2、国外:“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

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伦理教育计划,规定以《论语》作为中小学伦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还经常举办文明礼貌活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这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德国: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更是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课题:魅力《论语》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论语》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备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论语》的影响。 2. 引发学生探究《论语》魅力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 我们刚看完《孔子》这部电影,请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明确新知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学不倦,知识渊博——游说列国、百无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贫苦,处于生活的最底层,但他好学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终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经历能带给我们启发,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 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以怨报怨,以德报 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 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 地方。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 的浪费。 子游说:“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如果没事总跟在国君旁边,虽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 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豪猪的哲学》 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那怎样与朋友相处?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勿自辱焉。”(《论语-颜回》)“花未全开月未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谋其政”:1、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处理事情,没有远近、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 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做事情要 考虑后果。其次要注重礼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 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严

《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论语君子之道观后感

《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论语君子之道观后感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第一篇:《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第二篇:论语读后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三篇:论语心得-君子之道第四篇:要做就做最好--赢在执行观后感第五篇:论语读后感——贫富论君子更多相关范文第一篇:《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演说论语》观后感--做人要做君子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的代表作,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着,记载了孔子的一言一行。现在回味孔子的人生,我只能感叹道:“君子!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是考虑大家而不是在危机关头只考虑自己的私人恩怨,小人则反。我想,能在危机关头而临危不乱,那还确实是君子,是英雄呢!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时刻想着众人的安危,有情义,有良心; 小人则只顾事情的利益,却不去想事情的是非对错,一味地想得到好处。如今的社会正是缺少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可君子还分两种,一种真君子,一种伪君子,人们赞扬笃实诚信的人,而行动比言论更重要。只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能与行动符合,读再多的书也是茫然。真君子是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 但真君子要做到何种境界呢?有三条原则: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多次夸师傅孔子为君子,孔子总说不是,自己还差得远。不过只是谦逊之词罢了。这孔子倒还是真君子啊!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读《论语》有感 陈彤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 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修身之道 儒家学派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君子”和“小人”区分人的道德境界,以“圣人”为最终道德目标。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学说的精要,“仁”是一种人生境界。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个人注重自律、自强、自省的修身之道,这是接近“仁”的重要途径,是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我将从为人之道、为己之道、修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为人之道 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地理村子啊啊,这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的关系。在人际交往的处世哲学中,既有因交往对象不同而存在的特殊性,也有人与人必然存在交往的普遍性。 (一)孝悌 《论语》多次提及“孝弟”。“孝”即孝顺父母,“弟”通“悌”,即敬爱兄长。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学说将孝弟看做仁的基础把它当做维护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一种道德力量。 (二)友恭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交友是人生一大乐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接见他人的优点以提升自我,看出别人的缺点以提醒自己改正。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善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将阿谀奉承的人,当面称赞背后诽谤的人以及夸夸其谈的人都归为有害的朋友,提倡与正直、信实、见识广博的人交友,认为这三类朋友有益于个人自身的修养和成长。总之如家提倡交友要善于选择对象,懂得向他人学习。 (三)诚信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诚信亦为儒家学说所提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子贡问“君子”,孔子认为应当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但是儒家所讲的诚信并不是不问是非曲折所有的诺言都要兑现。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种适度原则正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 二、为己之道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道是君子追求“慎独”与“表里如一”的自我修炼是道德自觉的体现。在《论语》中,为己之道内容丰富,可归为一下几类:(一)正直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正直是儒家所看重的重要品德之一。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不正直的人是无法躲避祸患的。他反对“狂而不直”,认为“直而无礼则绞”。 (二)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对“言”,“行”关系的另一种阐释。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认为先做后说,这才是君子应当做的。与此相对,他讨厌那些“巧言令色”之人,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三)智勇 智勇双全是如家提倡的道德品质之一,孔子说:“可与言而不失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知者,虽不及仁者,但也被孔子欣赏。谈及“勇”,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精选练习君子之道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比喻 B.过.则勿惮改过:有过失,犯错误 C.君子和.而不同和:指不同的人或事物 达成和谐的关系 D.更.也,人皆仰之更:改正 [解析]喻:明白,懂得。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君子和而.不同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①君子之.过也②如日月之.食焉 C.①何足算也.②过也.,人皆见之 D.①何.如斯可谓之士矣②今之从政者何.如 [解析]A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假设,如果。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①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呢”;②助词,表停顿。D项,都是疑问代词,怎样。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现象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不器.B.主.忠信 C.乐.节礼乐D.君子病.无能焉 [解析]A项,器:名词用作动词,做器具。B、C、D三项都是意动用法。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其何以行之哉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我未之见也D.毋友不如己者

[解析]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一般句式。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人不可以 ..无耻 B.无耻 ..之耻,无耻矣 C.今之从政 ..者何如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解析]A、B、C三项古今意义相同。D项,卑鄙:古义,“卑”指出身的低微,“鄙”指见识短浅;今义,品质恶劣。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人而无信,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3)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4)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____________;更也,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知其可也(2)君子喻于义(3)君子和而不同(4)人皆见之人皆仰之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7~10题。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曰:“敢问其次 .. 为次矣。” ——《论语·子路》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意图: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

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 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 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其实在抛开诸如升学需求或者专业需要之类的功利心去看《论语》的过程中,我倒是得到了很多身心上的愉悦。此前认为《论语》太蠢,基本上都是教条,没逻辑没理论,一点都不高深。但说实在的,所谓的高深又是什么,对你活着这件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于我而言,《论语》中承载的精神,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可以避而不谈很多像“天地”“宇宙”“超我”之类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回归社会行为生活本身,这对于俗世生活中的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当实用的。而所谓关于君子的诸多“教条”,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其实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庄子的观点,我认为他们是愚蠢的。他们不喜欢高深,不喜欢你跟他们说理论,他们可以很轻易地解构辩证法和认识论,把尼采当蠢货,把马克思当共产主义的神棍。这时候教条就显得尤为重要。知“其然”便可,“所以然”这个层面的东西交由受教育者自己思索,自己大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当然也比较信服,于是教化的逻辑似乎有所颠倒,但效果仍是客观的。至少从小读君子之道的会活得比较地道些。 回到《论语》文本本身。全篇出现“君子”这个词107次,若是加上“士”、“贤者”、“仁者”之类的更宽泛的概念,那整本书基本上都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君子”了。首先谈谈“君子”一词本身。君子初始指的是“大人”,既贵族统治者,如《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君子,与其相对的便是“小人”;而后在孔子的论说中,君子身上被尤其突出的便是其道德层面与知识修养的东西,君子在这时变成了社会文化精英。后一种君子身份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被不断强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浸淫下的我们。 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是上述两种身份的结合,贵种好好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孔子心中君子身份的完美典范就是周公。这个结论是从厦门大学的姚金伟老师的论文中拿来的,虽然自己在看《论语》的时候就分明感觉到孔子对周公深深的爱,但有专业人士的结论傍身还是比较踏实些。首先周公是贵族,有了血统上的先天优势;其次周礼是他定的。这可太重要,因为我们老说孔子把周的礼制提升到“道”的高度,其实从源头上来看,他之所以那么推崇周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周公深沉的爱。《论语·宪问》中关于君子的三道如下:“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周公以仁心辅政爱民是为大仁,吐哺之态收天下士人之心是为大智,以武功平“三叔”之乱、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为大勇。周公是稀有的,当时贵族普遍的样子大约就是季氏那样“八佾舞于庭”,变着法子骄奢淫逸,血统观念在他心中份量逐渐减轻,社会文化道德精英,也就是“士”,成了孔子“君子观”中的重点。 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地来谈一谈《论语》中孔夫子给我们这些天生的“小人”铺就的“君子之道”。所以何为“君子”?受限于语录体这种很不方便索引的文体,孔子的学生也没有规规矩矩地把大纲列好,说“那句话和那段话是讲那个的所以要摆一起”,所以作为一个识过字的粗读过《论语》的人,我也只能依据自己的感觉经验很粗略地把君子之道分为四块。所谓的划分依据也并不严谨,既然要论内在的道德修养,这四块必然是免不了要提到的:性情、品德、胸怀、理想抱负。 《论语·雍也》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首先从内在修养而言,一个君子,首要是稳重敦厚,如同山一般坚韧稳固。其实孔子很强调处变不惊这回事,无论遇上什么情况,第一条就是不能失态,缩小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论语·尧曰》),衣冠端正,不斜眼看人,外表端正和性情统一。同时话也不能乱讲,“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论语·述而》有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性情温厚但自带些许严厉,威仪不显凶猛,庄严且安详。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君子的性情修养的第二大点,将孔子学生对他的这些评价稍作概括,我觉得就是所谓的中庸吧。照这样看来,我觉得孔子也并非单纯到只有“温、良、恭、俭、让”这一面,他所提

论语篇君子食无求饱翻译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没,通“殁”,“去世”的意思,读mo,四声,调值51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利,因而只有观察他的志向; 父亲去世时,就要看一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的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对于吃是没有特别要求,不要求过多好,也不会吃撑着,另外有一个居住的地方就行了,没有特别要求,对于工作认真负责,虑事周全,不该说的不说,谨言慎行。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

足、生活是否安逸的。因此,学校里太 过注重穿着打扮、美食和玩乐的美女帅 哥学生,学习成绩多不尽人意;而教学 效果特别好的老师和学习成绩特别好的 学生,往往又都“不修边幅”,可能就 是这个道理。 ?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论语》全文教案汇总

《论语?学而篇第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学而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论语?学而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 重点理解并背诵《论语?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 3.能领悟关于人生道德和学习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内容,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并在生活中践行。激发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 讨论法。结合生活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八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多媒体出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今天,我们来学习学而篇前八章。板书——学而篇。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停顿正确。 2.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音: 说(yua)愠(yùn)弟(tì)鲜(xiǎn)省(xǐng) 惮(dàn) 三、再读课文。 1.教师范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节奏,传达文言语感。

论语的读书心得11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11篇 The document of reading experience of the Analects of C onfucius 编订:JinTai College

论语的读书心得11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论语的读书心得 2、篇章2:论语的读书心得 3、篇章3:论语的读书心得 4、篇章4:论语的读书心得 5、篇章5:论语的读书心得 6、篇章6:论语的读书心得 7、篇章7:论语的读书心得 8、篇章8:论语的读书心得 9、篇章9:论语的读书心得

10、篇章10:论语的读书心得 11、篇章11:论语的读书心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下面是小泰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阅读!下面是小泰给大家整理的论语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阅! 篇章1:论语的读书心得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 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