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婚姻家庭发展演变
彝族文化 彝族的婚俗有什么奇特之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彝族文化彝族的婚俗有什么奇特之处
导语:彝族文化: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态”的婚姻发展史,是彝族人民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
彝族文化: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
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态”的婚姻发展史,是彝族人民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婚亲、邻居都有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
其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
彝族婚俗中的恋爱
彝族的恋爱是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他们有专门的恋爱场地——姑娘房。
姑娘房是专供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要离开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绩麻纺线、挑花绣朵。
有小伙子来相会时,陪坐谈天。
彝族人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
姑娘房一般是公房。
在姑娘房里,姑娘可以留宿来会自己的小伙子,二人同床而睡。
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不见怪,无拘束。
但是照彝族规矩,姑娘小伙同床,只能动口,而决不能动手。
稍有越轨,就会群起而攻之。
姑娘房大小不一,大的可以住十余人,小的可以住三五人,一般都建在村头或村尾,一是方便小伙子与姑娘幽会,二是避免影响村寨中的父母和长辈。
姑娘们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里纺线织布绣花,有的姑娘房中还会准备一些香烟、糖果、瓜子之类的零食,有小伙子来相会时,便陪坐聊天。
姑娘房中来往的小伙子越多、越热闹,说明姑娘的人缘好,喜欢姑
生活常识分享。
彝族婚嫁仪式历史
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态”的婚姻发展史,是研究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不可替代的资料。
彝族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姻亲、邻居都有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
而婚礼的仪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不论是穷古博今、互难才学的“克斯”、“克智”、“佐”等口头演述,还是优美动听的“牛牛伙”歌诗传唱,还是抒发离愁别绪、1包办婚姻的哭嫁歌等传统,抑或充满娱乐竞技色彩的泼水、摔跤、“蜀确”、打亲、迎亲仪式,抑或抢狗食、不落夫家、圆房之夜的抓扯等习俗,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具有多重文化价值。
【产生年代】婚俗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过程而产生的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礼俗制度。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婚姻的历史就有多长。
而婚俗礼制因民族的区别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彝民族也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婚俗礼制。
不论是汉文史籍还是彝文史料,有关彝族婚礼的记载不多。
彝文典籍《勒俄特依》、《公史传》、《母史传》记载:远古时代,彝族先民经历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石尔俄特为寻找父亲而历经磨难,终于在兹尼石色的暗示下取妻生子,实现了“生子见父”的愿望,彝族社会由此进入了“男娶女嫁”的父系社会时代。
结合人类学资料和婚姻家庭发展史来看,彝族与其他古老民族一样,从原始杂乱的群婚制、对偶婚、一夫多妻,历经漫长岁月,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的家庭形式。
从彝族婚俗中,至今明显地保留了许多原始群婚、抢婚等古老民俗遗风。
【分布区域】彝族婚俗分布于川滇黔桂广大彝区,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聚居区,保留最为完整。
而美姑作为凉山的腹心地区,婚俗礼制完备、古朴,县境柳洪、牛牛坝、合姑洛、峨曲古、候播乃拖、洪溪等都是重点民俗乡。
美姑县位于四川凉山州东北部,大凉山主峰黄茅埂西麓,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腹心地带。
被誉为“彝族文化圣地”、“毕摩文化之乡”、“克智之乡”、“熊猫之乡”、“中国原生态植物博物馆”。
滇东南彝族婚姻仪式变迁研究——以东山彝族乡为个案
会 , 3 自然村 ,6 4个 4个村 民小组 。居住着彝 、苗、
壮 、汉 四种 民族 ,其 中彝 族 占 7 .% 。境 内 的彝 族 24
,
当地 的通婚 范围比较狭 窄,绝大多数彝族居民
倾 向于 同本 民族 结婚 ,基 本 上都 在本 乡 内选择 配偶 ;
属于较为古老 的民族 ,也是境 内的主体 民族 ,语言 属 汉藏语 系藏 缅 语 族 彝 语 支 ,有 自己的 语 言 ,没 有
收 稿 日期 :2 0 0 0 9— 9—2 1
作者简 介 :李树 翠 (9 7一) 17 ,女 ,彝族 ,云南元谋人 ,讲 师 ,主要从 事民族学 、社会学研 究。
第2 3卷
文 山学 院学报
21 0 0年
第 2期
盾 比较 突 出 ,常 常 吵架 ,或 者 本 人 性 格不 好 ,也 不
自称 阿焚 。
一
角度 看 ,当 地 的 居 住 区域 就 成 为 择 偶 的一 种 资 源 , 女性 可 以通过 择 偶 提 升 空 间 区域 的等 级 ,从 而 提高
自己的社 会地 位 和声 誉 。 ( ) 东山彝 族 的择 偶 标准 二
、
彝 族的配偶选择
择偶 是 彝族 婚 姻 仪 式 过 程 中 的重 要 环 节 ,它 不
文 字 ,学 习主要 使用 汉 文 ,当地 彝 族 以 “ 阿扎 ” 支 系居 首 。 “ 阿扎 ” 是 本 民族 的 自称 ,最 早 见 于 清 康 熙 到嘉庆 年 间 的碑 记 和 官 府 行 文 ,称 “ 咱 ” 阿 ,但
其二 ,作为本 乡内通婚 的极端体现 ,邻居关系或者
熟人 关 系在 择 偶 时 具 有 一 定 的优 势 ;其 三 ,改 革 开 放 以来 ,乡外 通婚 的 现象 仍 然较 少 ;其 四 ,本 乡 内
彝族的家庭制度
彝族的家庭制度彝族的家庭制度2009-10-18 18:43:06 作者:56china 来源:浏览次数:254 网友评论 0 条(一)父系制个体家庭彝族家庭构成一般是双亲子女两代家庭,即其成员为父母和未成年或成年未婚的子女。
按照婆媳不能同住、三代不能同堂的习惯,儿女结婚之后,除幼子以外,都必须与父母分居,另营建房舍自立门户,自耕田地,自谋生活,建立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只有幼子家庭为祖孙三代家庭。
在父权制的个体家庭中,家主是父亲。
彝谚即云:“大事由父,小事由母”。
作为母系制的残余,母亲在家庭中也有一定地位。
(二)家谱这是彝族家支民俗发展中一种记忆家支世系的口传谱牒,构成方式主要是连子父名。
即子名联结在父名之后,如凉山彝族的一道谱系:阿则伊勒——伊勒本兹——本兹黑也——黑也尔子——尔子毕克——毕克杰耶——杰耶卜日——卜日石毕——石毕吉赫——吉赫俄普——俄普别沙……。
作为家支构成分子的家庭,不论是诺合家庭还是曲诺家庭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家谱。
因此,家谱既是一个家支的谱系,又是个体家庭的宗谱。
若从远祖古候、曲涅算起,直至1949年凉山各诺合家支,大都已有50代左右。
尽管代数如此之长,但诺合男子却都能从古候或曲涅直至本人的数十代家谱一气背出。
有的不仅能熟背单传的家谱,而且也能熟记家支的分支谱系,一气能说出数百个人的名字。
家支成员到陌生处或遇到陌生人,证明其身份的,主要就是看他能否背诵家支谱系;而在某些节庆、集会场合,哪个人把家支谱系和祖先业绩讲得流畅、系统,他就会以聪明才智而博得人们的尊敬。
由此可知,作为父系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父子联名谱系,在彝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家庭教育彝族家庭的习惯是父母对子女有教育的义务。
尽管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家庭子女的教育比较单纯和朴素,但彝族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作为贵族阶层的兹莫、诺合都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
虽然没有学校、私塾之类的教学机构,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教育方式,其基本内容就是背诵家支祖先的谱系,熟记祖先历史和业绩,以承继家支事业。
彝族婚姻规矩
彝族婚姻规矩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婚姻规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婚姻规矩包括婚姻形式、婚姻礼仪、婚姻习俗等方面,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婚姻形式彝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由婚姻,即男女自由选择配偶;二是父母介绍婚姻,即父母为子女介绍对象;三是包办婚姻,即父母为子女安排婚姻。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自由婚姻是最为普遍的婚姻形式。
男女自由选择配偶,不受父母干涉,这也是彝族婚姻自由的体现。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父母介绍婚姻和包办婚姻也逐渐增多。
二、婚姻礼仪彝族的婚姻礼仪非常繁琐,一般需要进行三天三夜的婚礼。
婚礼的前一天,新郎要带着一些礼品去新娘家拜访,表示自己的诚意。
第二天,新郎要带着一些亲友和礼品去新娘家,进行正式的迎亲仪式。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要向新娘家长磕头,表示自己的尊敬和感激。
同时,新娘家长也要向新郎家长磕头,表示双方家庭的友好关系。
第三天,新娘要穿上彝族传统服装,和新郎一起回到新郎家,进行婚礼仪式。
三、婚姻习俗彝族的婚姻习俗非常丰富多彩。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要向新娘家长磕头,表示自己的尊敬和感激。
同时,新娘家长也要向新郎家长磕头,表示双方家庭的友好关系。
在婚礼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仪式,比如新郎要用酒杯敬新娘三次,新娘要用手接住酒杯,表示自己的接受和尊重。
此外,还有一些舞蹈和歌曲,表达新人对彼此的爱和祝福。
彝族的婚姻规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彝族的婚姻规矩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是,它的传统价值和文化内涵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彝族婚姻规矩
彝族婚姻规矩
彝族婚姻规矩是彝族社会中的传统习俗和规定,其核心是尊重女性、注重家族和氏族的亲缘关系。
彝族婚姻制度分为三种类型: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和兄弟共妻制。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非常重要,她们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支柱。
因此,婚姻通常由女方家族的长辈来决定。
婚前,男方要向女方家族的长辈表示诚意和尊重,同时提供丰厚的嫁妆,以显示自己的诚意和能力。
在彝族婚姻中,男女双方要进行“试婚”,即在结婚前进行一段时间的同居生活,以测试彼此是否适合。
如果试婚期间两人产生了矛盾或不适应,可以取消婚姻。
而如果试婚期间感情良好,双方就会正式结婚。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婚礼是一个非常盛大的仪式,通常要进行数天。
婚礼中要进行诸多仪式,如拜堂、拜祖、祭神、交换婚誓等等。
在婚礼中,男方要送给女方许多礼物,如彩带、绸缎、金银饰品、家具等等,以示自己的诚意和尊重。
总体来说,彝族婚姻规矩强调了女性的地位和尊严,注重家族和氏族的亲缘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内涵。
- 1 -。
彝族婚姻家庭习俗的变迁——以贵州省威宁县浦嘎村为重点
作者: 冯海涛
作者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出版物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页码: 78-8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 浦嘎;彝族;婚姻家庭;继承
摘要:威宁县浦嘎村的彝族在传统上要求同族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实行包办婚姻。
在继承方面,父母的遗产只能由儿子继承,主要由小儿子继承。
在解放初期,政府实施了废除奴隶制和等级制的民主改革,后又颁布了《婚姻法》,彝族的婚姻家庭传统制度逐渐发生改变。
目前,浦嘎村婚嫁自由、平等,遗产继承儿女均有分配,但偏重儿子一方。
由于国家政策、法律和市场经济等现代因素的存在,当地彝族的婚姻家庭习俗发生了较大改变。
对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考察化
对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考察化作为彝族地区之一,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着独特的婚姻文化。
在凉山的彝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交融之中,彝族婚姻文化也经历了一定的变迁。
一、传统婚姻形式传统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彝族婚姻大多采取“火种婚”或“群火婚”,即男方在自己家里点燃火柴或蜡烛,将火传递给祖辈家庭,表示男方的求婚。
如果女方答应,双方家长就会开始商定婚礼事宜,包括女方的嫁妆、男方的聘礼等。
在婚礼当天,男方的亲朋好友会送上礼物、贺词和助娶之物,女方的亲属则会准备好饺子和酒款,迎接来自男方家庭的婚礼队伍。
婚礼过后,新娘会被护送回男方家中,完成了正式的嫁娶仪式。
二、现代婚姻形式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彝族人开始采用现代方式来进行婚姻。
例如,在城市中生活的彝族人,他们的婚姻更多地采用了现代的方式,如见面聊天、恋爱、婚房购买等。
而传统的火种婚等方式则逐渐失去了市场。
三、婚姻观念的变迁在传统彝族文化中,男尊女卑是普遍的社会观念。
在婚姻关系上,由于男方要有更多的邦里和农田来证明自己的财富和能力,嫁妆也成为了女方的必备条件。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传统婚姻观念渐渐被打破。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婚姻的平等和自由,女性也开始逐渐获得更多的平等地位。
四、新婚庆典的变化随着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新婚庆典的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婚礼中,新娘需要穿着红色的彝族传统服饰,婚礼前要披着红头巾,在在亲朋好友和老人面前行三个鞠躬礼。
而在现代婚礼中,新娘则更加注重个性,并且可以在礼服的选择上更加自由。
同时,新婚庆典也变得更加讲究和热烈,增加了更多的娱乐节目和游戏等。
总之,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们的观念禁锢而不断变化的。
传统的婚姻形式虽然逐渐失去市场,但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仍然需要被传承和发扬。
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
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建国前,由于地理环境险恶,外界对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知之甚少,有关彝族婚姻习俗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渐渐打破他们原本的生活,彝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凉山这块土地上不停地碰撞,使得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中的婚姻角色也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
在扬长避短,吸收新文化内容之后,彝族婚姻角色正朝着城镇与农村整体变动,突破血统、等级、民族而进行联姻,以及婚姻自主、婚姻中主角被女性取而代之等等悄然兴起的现代、开放的方向重构。
虽然这种重构还未能完全成为当前彝族婚姻生活中的主流,但它无疑是代表了一种进步和一种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标签:彝族;妇女;婚姻;变革一、旧凉山彝族的等级婚内制度旧的凉山彝族社会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土司(又称兹莫)、黑彝、白彝、阿加和呷西。
黑彝原本本隶属于土司的管辖,但后来他们利用家支,并且密切联系其他等级的民众,“凭借人多势众和奋勇向前的无畏精神,历经多次激烈战斗”,击溃土司势力,侵吞其封地和百姓(白彝),壮大经济力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凉山大部分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在黑彝家支和家庭内部,婚姻的等级制度非常严苛,青年男女虽然在恋爱交往的过程中较少受到干涉,但是一旦进入婚姻关系,那便另当别论了。
实行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的等级买卖婚姻制。
与这种婚姻制度相应的就是姑舅关系的子女优先婚和转房制度,这就使过去凉山彝族的婚姻因很难谈到真爱而显得痛苦和畸形。
按照当时的习惯,作为丈夫家支财产的妇女,在丈夫死后,如果仍在生育年龄,本已有子女又尚未长大成人,就必须转房给死者的同胞兄弟或远亲,在特殊情况下,还可转房给死者的长辈或晚辈。
对此,彝族谚语说得很深动:“兄死弟在,牛死圈在”。
令人不解的是,女方家支也是这种习俗的坚决拥护者。
女方家支认为转房是一种义务,如不转房给夫家的成员,就是对他们的轻视,甚至还会引起家支之间的械斗。
凉山彝族过去的家庭是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
浅析四川凉山彝族婚姻习俗变迁现状
浅析四川凉山彝族婚姻习俗变迁现状作者:罗边伍各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8期摘要:四川凉山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这里的彝族婚姻习俗仍然保留着独特民风民俗。
然而近年来凉山彝族婚俗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变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
关键词:婚姻习俗;变迁;凉山;彝族1956年凉山民主改革之前,彝族婚姻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一夫多妻制”、“转房制”、“包办婚姻”、“聘礼金”等主要婚姻习俗。
民主改革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法治理念的宣传,国家众多政策的支持,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彝族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彝族地区先后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婚姻法规定。
彝族传统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变迁的婚姻习俗(一)同族内婚习俗变迁所谓“同族内婚”说的是只能在本民族内选择通婚,不能和其他民族进行通婚,否则将被惩罚。
过去在这种制度的限制下,无法和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也无法吸取外面世界的良好文化。
民主改革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全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相互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交流。
到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族内婚”的思想受到了冲击,人们不断接受外来思想的洗礼,思想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
再随着许多人外出劳务工作,许多彝族青年进入不同地区读书学习,他们越来越喜欢自己做决定,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人,他们便突破“同族内婚”的防线,喜欢自己恋爱,“同族内婚”的思想观念也渐渐被人们抛弃。
这样的转变,给彝区带来了前世未有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睦相处,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比如,喜德县的一个彝族姑娘,由于没有读书,于是自己到西昌的一个餐馆里去当服务员,没过多久便和一个汉族小伙子认识上了,于是就开始了交往,两个人的感情还处得不错,于是就嫁给了那个汉族小伙子,到现在为止,有儿有女,两人仍然很恩爱。
彝族传统婚姻法文化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
着 经济基 础 的 变 化 而 立 变 。此 外 , 阶级 斗 争 为 以
制裁。原则上各等级成员只能在各 自的等级中联
一
带的黑彝保姆家联姻。 … 在被统治 阶级 内部 ,
由于经济 上 的变 化 , 其 是 民国 时期 , 片的大 量 尤 鸦 种植 引起 的各等 级 内经 济 阶层 的分 化 , 这使 曲诺 、 安家 等级也 出现 了奴 隶 主 阶级 。彝 根 安家 只要能
初级农业合作社、 高级农业 合作社 、 民公社 , 人 遭 受过大跃进 、 左倾 、 倾 和文 革 的 冲击 。彝 族人 民 右 不仅 在物质层 面有 了大 的改 善 , 想 意 识 也 受 到 思 了很大的影响, 其传统 的婚姻法文化无可避免的
主 要从 事 法 律 人 类 学 , 律 社 会 学 和 法 理 学 的 研究 。 法
新 中国成 立到改 革开 放 这 一时 期 是新 旧社 会 交 替的激荡时期 , 也是 新 社会 探 索 实践 的时期 , 这 三 十年 彝族人 民 由奴隶 制 社会 过 渡 到新 民主 主义
社会进 而又 步人 了社 会 主 义 社 会 , 间 经 历 了解 期 放政权 的建 立 、 土地 改 革 、 民主改 革 、 建立 互 助组 、
黑彝 男子 与其他 等级 的女 子 之 间 , 方或 被处 死 , 女 或被 远卖他 方为奴 , 方 也 要被 开 除家 支 , 男 丧失 其
贵族 身份或受其他重罚。 民主改革推翻 了彝族
系, 否则会受到社会舆 论的谴 责和习惯法 的严厉
浅谈新时期彝族婚俗文化特点及变化
浅谈新时期彝族婚俗文化特点及变化摘要凉山彝族不仅有其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婚俗礼仪方面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
因此,为进一步探索当代彝族民间婚礼习俗的特点,笔者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巫木乡为个案,以实地调查、个人访谈、亲自参与他人结婚仪式、翻阅地方志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凉山州盐源县巫木乡彝族民间婚俗特点及变化进行浅略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彝族婚俗特点变化盐源县第一,对同族内婚方面的研究。
同族内婚是指只在本民族内通婚,不与其他民族进行通婚。
罗珍的《彝族婚俗研究》期刊论文中,浅析了凉山彝族因受长期的奴隶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最纯洁的民族,因此长期以来坚持不同其他任何民族通婚。
同样的,盐源县彝族同胞的同族内婚观念仍然十分牢固。
但是她没有分析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已有不少彝族青年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追求与汉族通婚。
马某(男,白彝)[马某,盐源县瓜别乡人,与笔者为高中校友。
],盐源人,2015年6月毕业于四川民族学院,并于次年1月与在大学期间相好的李某(女,汉族)正式结婚。
第二,对高额的聘金和礼金的研究。
“聘金和礼金”是指男方家给女方家的钱或贵重物品。
彝族婚俗中的“聘礼金”分为聘金和礼金。
聘金是指订婚时定好的要一次性或分多次给女方父母的钱,而礼金是指婚礼第二天男方一次性给送亲的客人的礼钱,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出。
然而近几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金钱和现实利益也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导致彝区聘礼金越来越高,甚至出现天价彩礼。
例如,近年来,喜德县、盐源县等彝族聚居地区聘金超过30万元已不足为奇。
沙马阿青在其论文《凉山彝族婚俗聘金的变迁》[沙马阿青:凉山彝族婚俗聘金的变迁.今日民族期刊.2015(12):45-46。
]谈到聘金的特点、现状及其变化原因,并提出解决聘礼金高涨的对策及建议,分析透彻。
罗边伍各在其论文《浅析四川凉山彝族婚俗变迁现状》中同样谈到彝区聘礼金的变迁,并从“取其精华”、“规范聘礼金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文化传承的挑战:现代化进程中,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族婚姻习俗等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
添加标题
法律与政策的影响: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法律和政策对彝族婚姻习俗产生影响,如《婚姻法》的实施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冲击。
添加标题
彝族婚姻习俗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现代文化、价值观和家庭观念的冲击,难以维持原有的规范和仪式。
彝族人认为结婚是神圣的事情,需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彝族人的宗教信仰和仪式在婚姻习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展示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于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价值
章节副标题
04
婚姻习俗在彝族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承民族文化:彝族婚姻习俗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强化家庭观念: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彝族婚姻习俗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有助于强化家庭观念。
促进社会和谐:婚姻习俗是社会规范的一部分,通过遵守婚姻习俗,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培养道德品质:彝族婚姻习俗蕴含着道德观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
婚姻习俗中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彝族婚姻习俗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通过婚姻教育子女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
教育人类学的应用价值:教育人类学在彝族婚姻习俗的研究中,能够深入探究文化传承的规律和机制,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思路和启示。
彝族婚姻习俗的现代意义:通过跨学科研究,挖掘彝族婚姻习俗中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元素,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启示:通过跨学科研究,深入了解彝族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彝族阿细人婚姻形式演变探析——以亲属称谓为视角
英国人类学家福克斯在强调亲属制度重要性时曾说:“对于人类学而言,亲属制度就如同逻辑学之 于哲学,人体之于艺术。”[1]而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施特劳斯则说:“我会将亲属制度界定为一种过往的 婚姻以及在将来者的预期中将人分类并且界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方法……亲属事关婚姻,且婚姻中 的禁忌、选项、规定不是虚无的课题。”[2]亲属称谓本质是一个坐标体系,它运用符号称谓将己身框定在 血亲和姻亲及由这两种关系辐射形成的关系网中,并通过符号称谓界定个体的在这一坐标体系中所拥 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以及由己身为中心形成的差序格局。台湾学者赵林认为这个坐标体系极其严 格和精准的,“亲属关系展开来就是一幅坐标图,每一个亲类或每一个亲称,在坐标上有固定的经纬度 位置。亲属关系有着数学或逻辑一样的精确的性质,正因为如此,亲属制度的内部拟构法则成为可 能。也更因为如此,在亲属关系的论证过程中,混淆名相、位阶,其错误如同在数学演算中,混淆位数或 位元,得出来的结果必然是荒谬的。”[3]然而,如果以赵林的观点来考察阿细人亲属称谓的话,前述阿细 人亲属称谓中“一称谓表两意”的现象显然难以满足“精确”的标准,因为同一称谓有两个位置与之相对 应,由此定位的亲属关系自然也就难免存在模糊混乱之处,因此赵林的“亲属关系有着数学或逻辑一样 的精确的性质”的观点显然会受到挑战。在现代社会中,阿细人亲属称谓中混乱现象的发生,如果从理 论上讲不是不可能的话,但在实际中绝对也是小概率事件。既然如此,这种独特情况是如何产生呢?
·7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长幼尊卑量词“比达”(老大)、“娌”(老二)、“卓”(老三)、“查”(老四)、“呐”(老幺)”,而姐妹之夫是所有 子女的“阿鲍”(父亲)。这种婚姻是血婚制婚姻的沿袭,婚姻以这样的方式在家庭中长期存在,形成了 一套与之适应的亲属称谓,并凝固下来。
彝族婚姻制度
彝族婚姻制度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婚姻制度。
下面我就彝族的婚姻制度做一简要介绍。
彝族的婚姻制度主要有“选婬”、“约婬”和“摄婬”三种形式。
首先是“选婬”,即男女互相选择。
彝族的男女青年在田野里劳动的过程中,通过帮助、相互照顾等方式,逐渐发展出爱情。
待到男方觉得时机成熟,就会在夜晚悄悄来到姑娘家中,用条陈述姑娘长处和自己对她的心动之情的袖簪,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姑娘。
如果姑娘接受了男方的心意,就会用一根羊肉串串腔表示接受。
至此,男女正式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
其次是“约婬”,即双方父母进行婚姻联茬。
男方的家长在半夜里悄悄来到女方家中,把礼品当面送给姑娘的家长,并表达了将男女两家联系在一起,商议婚姻问题的意思。
女方的家长则会表示接受,并回礼一些食品,表示双方确认了婚事。
接下来,男方家长还会准备一些礼金、美酒、糖果等物品,带到女方家,以示诚意。
女方的家人会安排一个吉利的日子,进行正式婚礼。
最后是“摄婬”,即男方到女方家生活。
婚后,男方会搬到女方家,和女方的父母一起生活。
男方要服从女方家长的管理,具体生活事务由女方家庭包揽,男方只有婚后才能继承女方家的财产。
男方在女方家生活期间,要尊敬女方的长辈,尽快融入女方家庭。
除此之外,彝族的婚姻制度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比如,男方在正式迈入女方家门前,必须早期过门客等完成一系列仪式;家族中只要有个男性,其他人就不能正式嫁女,只能定为母系家族;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礼物,比如象脚等。
总之,彝族的婚姻制度独特而有趣。
它体现了彝族对爱情和家庭的重视,强调了男女双方家庭的联合和互帮互助,在当地群众中仍然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实践。
简述贵州彝族婚嫁
简述贵州彝族婚嫁在贵州彝族传统社会里,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基于婚姻和家庭而建立起来的血缘亲属关系,它决定了贵州彝族的基本社会结构,规定着他们的互动范围。
50多年来,尤其是20余年来盘县淤泥乡彝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的变迁,充分反映了其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一、婚嫁范围、血缘、民族和地域的突破婚嫁范围是指男女通过婚姻关系进行的一种社会流动,主要指的是居住位置的空间流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社区的开放和发展程度。
历史上,由于受地理、交通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淤泥彝族的交往范围狭窄,大多只在方圆15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在关系较近的族人之间进行,其婚嫁范围也多在近距离的范围内。
50年前,淤泥彝族主要与猛莲(即现猛莲村委会)周边的彝族通婚,极个别也与邻近的元谋(今属元谋物茂乡)彝族及班别(即今淤泥村所属的班别村民小组)的汉族通婚。
其婚姻形式为一夫一妻制。
应该说,这种近距离的婚姻流动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婚姻观念,到解放前仍很普遍。
据调查,解放前,淤泥所属的猛莲彝族(淤泥村原属猛莲,1972年划归班别)很少与其区域以外的人发生婚姻关系,但又因地处彝汉的结合地带,不时也有极个别彝族女子嫁给邻近汉族的,但基本上没有汉族女子嫁猛莲彝族男子的。
因此,在猛莲区域范围内择偶是传统淤泥彝族最流行、最理想也是最现实的婚嫁空间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交通、电讯及社会经济条件无明显改善,人们的交往仍局限在传统的范围内,近距离婚嫁的习俗基本没有多大改变。
直到20年来,随着外出工作和打工人数的增多,青年男女的交往、自由择偶普遍发展起来。
1980年后,淤泥青年开始大量与外界通婚,本村女青年大都外嫁,又大量从外地娶进女青年,至20世纪末,“族内婚”、”村内婚”已退居次要位置,淤泥彝族的婚姻圈扩大至楚雄州乃至昆明、四川攀枝花等地,通婚范围打破了民族和地域界限。
据调查,1996~2005年,淤泥村共有27名青年结婚,其中配偶原居地在传统通婚圈内的有6人,仅占结婚总人数的22.3%;配偶原居地在乡内的4人,占14.9%;县内的10人,占37%;州内的5人,占18.5%;州外的2人,占7.4%。
四川马边彝族婚俗
作者: 罗曲
出版物刊名: 民俗研究
主题词: 彝族;婚姻;家支;族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奴隶;配婚;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通婚
摘要: <正> 解放前,马边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的买卖婚制。
在这个前提下,实行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奴隶配婚的习俗。
除此之外,还有转房制及一夫多妻的现象。
同族内婚指彝族成员只能在彝族内部才能通婚,严禁与外族通婚。
等级内婚指黑彝与黑彝互为婚姻,白彝与白彝互为婚姻,奴隶与奴隶互为婚姻,不能超越等级。
家支外婚指甲乙两个家支互为婚姻。
姨表不婚指姐妹的子女间不能通婚,只能以亲兄妹或亲姐弟相称。
奴隶只能由其“主人”配婚。
配婚除带有强制性外,还有惩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波彝族地区婚姻家庭的发展演变
——安强雷波彝族婚姻家庭制度作为雷波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既与其他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有着天然的共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
解放前,雷波彝族婚姻家庭制度严格遵循着彝族传统习惯法,不越雷池半步。
解放后,随着雷波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方面的进步,雷波彝族的家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长期保留下来的彝族传统婚姻制度,并没有完全被废除,这种传统婚姻制度目前还存在,而且在部分偏远地区还很流行。
一、雷波彝族传统婚姻制度。
1、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是雷波的彝族男女建立家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
过去的雷波,除奴隶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之时就由父母亲代为择配,求媒说合,卜算合婚,一定时间以后即行婚礼。
婚后除幼子外,其他子女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成一夫一妻制家庭。
若婚后男方尚幼,新娘则返回娘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后建立家庭。
部分黑彝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点,诸妻中第一妻在家中有较高的地位,但无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权力。
再娶时,丈夫须在事先征得第一妻的同意,并酿酒杀牛宴请娘家亲友赔礼,否则极有可能招致非难,引起家支械斗。
2、本民族内婚。
解放前,雷波彝族贵族等级严格限制在本族内部通婚,严禁与外民族通婚。
即使对奴隶的婚配,也要考虑
他们的血缘,即所谓“彝根”和“非彝根”的差别,不同血缘一般不予配婚。
3、等级内婚。
解放前的雷波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不同等级之间不允许缔结婚姻关系。
特别是土司、黑彝等统治阶层绝不允许与奴隶、平民等被统治阶级恋爱结、婚或发生性关系。
4、家支外婚。
这是雷波彝族社会通行的规则,即在等级内婚的基础上实行与外家族的人联姻。
这种规则建立和通行的基础是血缘宗法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而产生的。
5、姨表不婚,姑舅表亲优先。
姨表不婚是彝族在母系氏族社会中的遗俗。
在雷波,对此也严格地加以限制。
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都将被视为乱伦,将按习惯法将予以处死。
但姑舅表兄弟姐妹有优先婚配的权利。
若姑姑家女儿另嫁他人,还需知会舅舅并支付舅舅家一定的钱财。
6、转房制。
转房制是指如果丈夫死亡的情况下,遗妻就要转嫁给丈夫的兄弟及至叔辈。
严格地讲,转房制并不是彝族的婚姻制度,它只是彝族过去一个重要的婚姻惯制。
7、离婚。
一般来说,彝族的婚姻因为涉及到两个家支之间的联盟,一般都比较牢固,夫妻双方对待离婚都比较慎重,不会轻易离婚。
在财产分割方面,若男方先提出离婚,则由男方赔偿女方嫁资,让妻子体面返家;若女方先提出离婚,则要加倍退还男方娶妻的身价钱等财礼。
二、雷波彝族当代婚姻家庭面貌。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雷波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彝区民族教育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
彝族人现代意识不断增强,追求幸福家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因此。
传统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地受到挑战,主要表现在:
1、民族内婚制已被打破。
民族内婚制发展到今天,在黑彝家支内部还存在,表现在黑彝子女没有与其他民族中的青年男女通婚的事例。
在白彝家支,民族内婚制已被打破,白彝男子娶汉族女子并没有被家支开除,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能得到家支的默认或承认。
白彝女子嫁汉族男子的,彩礼价钱要比嫁给彝族男子高一些。
奴隶阶层的彝族与其他民族互相通婚的现象比较普遍,女子远嫁汉区,换取比较丰厚的身价钱。
2、等级内婚很顽固。
近几年在雷波彝区,绝大多数婚姻还是在同等级内缔结的。
不同等级通婚在议定彩礼娉金时要有所区别,以示血统贵贱。
而有些等级相差较大的通婚,当事人所属家支会出面干涉。
如个别青年不顾等级界限,不经家支同意而坚持结婚的,会被宣布开除出家支,丧失在彝区正常生活的机会。
所以,一般人仍然会遵从家支的传统观念和意见,坚持等级内婚。
3、严格执行家支外婚制。
彝族社会是一个由许多家支组成的庞大血缘集团。
雷波彝族家支组织内部严禁通婚,习惯法规定“如有同一家支的男女发生性关系,依习惯法双方均应处死”。
这种婚姻风俗习惯现在看来是符合自然规律和遗传科学的,所以
值得提倡。
4、姑舅表亲优配制要禁止。
表亲优配的婚姻制度违背了优生优育的科学道理,而且也被《婚姻法》所禁止。
但是在雷波的农村彝族家庭中,由于表亲优配惯例传统悠久,且姑表婚配时身价钱一般要相对少一些,所以表亲优配的婚姻制度仍然普遍。
许多学龄儿童被表亲优配的婚姻制度硬绑在一起,造成很多彝族儿童被迫早婚而失去学习机会,酿就一对又一对不幸的婚姻。
5、彩礼娉金越来越高。
雷波彝族的婚姻缔结,嫁娶要议交身价钱,即男方付给女方钱财,即使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而结婚的也必须得遵守这一规定。
议定彝族女子的彩礼时,彝族姑娘的身价钱由女子家支的等级高低、身材相貌、职业收入、文化程度来决定。
据调查,近几年来雷波彝族姑娘的身价钱呈直线上升趋势,少则一两万,多则几十万。
如此高的身价钱除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等因素外一般由三种情况所致:一是男方等级低于女方;二是男方有某种生理缺陷或年龄过大;三是女方无意与男方联姻而故意抬高。
也正是这三种情况,促使彝族在考虑婚配时越来越看重金钱和现实利益而打破彝族婚姻制度的传统惯例。
三、结束语。
当前,雷波彝族社会正处于传统观念颠覆和社会变革的阵痛之际,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影响并存,传统婚姻家庭制度所处的环境正面临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震荡,必将对彝族婚姻文化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作为这个变化主体的雷波彝族,也同样处于复杂
的矛盾之中,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对婚嫁时彩礼娉金越来越高的在意上。
一方面,对于自己的子女取得或付出了高额的娉金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另一方面,在生活、舆论中体会到婚配时过多地注重彩礼娉金而忽略道德观念而感到非常地失望。
时下正在进行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吹响了对传统陈规陋习进行彻底革命的号角。
随着雷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彝族婚姻家庭文化中的一些陋习进行改革也势在必行。
但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彝族婚姻家庭文化不可能在一两年间土崩瓦解,况且彝族婚姻家庭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组成部分,即使是彩礼娉金等习惯也有它合理的因素存在。
因此,我们应当因势利导,积极吸收外民族婚姻文化中对己有进步作用的部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顺利地推进雷波彝族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