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

合集下载

江南市镇市场

江南市镇市场

江南市镇市场摘要:江南地位逐渐凸显,江南市镇之于江南的发展有着重要联系,市镇中最为重要的市场又发挥了不可小觑的功能,故而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进一步的阐述,以期对江南社会有所启示意义。

关键词:江南市镇市场牛顿说:“我不知道世界把我看作什么,在我自己看来,我好比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孩童,往往因为拾到一个比普通更光滑的卵石,或者一个比普通更好看的贝壳而高兴,但那一望无涯的未经探索过的真理的海洋,仍然横在我的面前。

”关于江南市镇市场研究,前人已做了相当深的功力,笔者仅将对此的一点体悟表达出来。

一、江南市镇概貌1.江南市镇的历史背景江南市场的起源约有3000年的历史,商末太伯仲雍“南奔荆蛮”创立吴国,经营梅里,造就了经久不衰的江南名城苏州。

隋唐五代是江南城镇形成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县级城镇向更高层次演进,纷纷上升为州治;另一方面城镇体系在空间上进一步向上海地区延展。

入宋,江南城镇体系发育日趋成熟,明清时达到鼎盛状态,主要表现为乡镇的油然勃兴。

因此,以农村集市为基础,以城镇市场为主体,以区域性大都市为核心的江南区域市场体系在18世纪中后期已基本形成,仅2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只是市场体系内部的局部变化。

2.江南市镇的地理格局江南区域市场的空间布局,从宏观上看,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江南北受到长江围裹,南有钱塘江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的切割,东面为黄海、东海,地形略呈直角三角形(宁沪为斜边,沪杭、宁杭为两直角边)。

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即为江南区域性大都市南京、上海、杭州。

近代江南市镇在区域结构上,从传统的以中小城市为中心的布局逐渐产生向大通商口岸特别是上海聚集的趋势,这与江南区域经济中心的变更是吻合的。

正像包伟民所论及的那样:“由于象上海、宁波、无锡这样近代工业大都市的兴起,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传统的以州县阶层结构为基础、以运河城市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农村市场结构,逐步转变成了以上海等近代都市为中心、阶层更为简单化的市场结构。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近代城市和交通的兴起,农村经济的变化,江南农村市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机遇,走上了曲折转型的道路。

一方面,由传统的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发展;另一方面,在社会领域上也出现部分近代特征。

同时,不同类型的市镇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

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正文】在历史上,“江南”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地域范围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本文所说的“江南”,以长江三角洲为主,兼及部分浙东地区。

就农村市镇而言,其在江南地区的广泛兴起始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全面兴盛。

但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和外来因素的楔入,江南市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本文试对此作一番总体考察与分析。

一、传统市镇的困境与机遇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中,江南地区首当其冲。

特别是封建统治的全面崩溃,近代城市和交通的兴起,农村经济的变化,既对该地区的传统市镇形成多方面的冲击,也为其向近代形态的转型提供了各种机遇。

自宋代以来,市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一直被排除在正常的行政序列之外,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

进入晚清,传统乡里制和保甲制的松弛,使政府对农村社会的控制日显困难。

在此情况下,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封建统治的瓦解和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江南各地普遍建立起以市镇为中心的农村行政体系。

这固然有利于农村市镇摆脱封建束缚,向近代城镇发展,但由于行政力量对市镇经济和社会活动控制的加强,使市镇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先相对于府县城市所具有的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与优势,工商税收监管的强化即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民国时期吴县人口与城市发展

民国时期吴县人口与城市发展

•空间结构与环境变迁•民国时期吴县人口与城市发展张笑川蒋晅正内容提要:人口是衡量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 蠢测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民国时期,吴县人口基数较高,与原苏州府内 常熟、昆山、吴江三县相比,仍处于优势地位,但与周边相同规模的县相 比,人口增速明显落后于武进、无锡,人口发展呈现出相对稳定、增长缓 慢的特征。

同时,吴县城区人口不断增长,占吴县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出现向城区集中的趋势。

吴县人口增长缓慢的特征与江南地区城市体系的 变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吴县人口城市发展太平天国期间,苏州府各县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减少,尤其是吴县、长洲、元和三县,这从当时苏州各地方志关于人口的记载可以看出。

太平 天国战后,苏州府各县人口开始缓慢回升。

由于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 开始在全国(除西藏外)进行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之前,苏州府地区一直 缺乏系统的人口统计资料,导致这段时期苏州府各县人口数量具体的增减 变化不能得到清晰展现。

民国时期,现代人口统计日渐普及,留下大量的 人口统计资料,这使准确地对苏州人口进行重建成为可能;而苏州府撤销 后,其附郭之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合并为吴县,这为人口统计带来一定 的难度。

®本文以民国时期各类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试图展现民国时期①除1928 -1931年一度设立苏州市政府,实行县市分治之外,苏州一直属吴县管辖。

关于民国时期吴县行政区划,参见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7,第160页。

民国时期吴县人口与城市发展吴县及吴县城区人口数量的变迁状况,并通过与周边县人口的比较来探讨苏州城市的发展轨迹。

一民国吴县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宣统二年(1910),苏州附郭三县人口已达90万人。

①那么民国时期 吴县人口呈怎样的发展态势呢?现根据多方材料,制成表1。

表1民国吴县人口数量变化年 份户数人口数男女总数19122564166494704761781025657191726520612299201919261756——9970841922265176662343441603110394619282150874843664187299030951936255173609942503367110430919412512069984541944623283543130116641319472553185673335382431105576注:此处数据参照原文献,不做勘误修订。

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

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

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吴滔《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提要:明初江南地区的市镇都要标明位于“都”何“区”,目的是表明每个市镇像乡村一样都要履行纳粮当差的职责。

自明中叶以降,以“市镇”为单位的区划观念逐渐流行,但更多的是借助巡检司等县级以下行政组织的管辖区界定其范围。

清中叶以后,以市镇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地方行政运作,相应取得与一向凌驾其上的赋役佥派机构同样的地位,但直至清末民初乡镇自治期间,才逐渐产生出今天所理解的“镇管村”的机制。

20世纪初江南地区围绕“市镇”标准问题所产生出的诸多争端,其实是各种基层区划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累积”的结果。

关键词:明清江南区划市镇变迁施坚雅在对中国传统社会晚期以来的农村市场体系进行长期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放弃在行政体系和市场体系之间寻找某种平衡点。

早在1960年代他就指出,以往学者受官方偏见的影响,更关注行政体系的重要性,忽视市场体系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当时并无意反驳行政区划的分析框架,只是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一种共识:“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中间地位的社会结构,既是行政体系和市场体系这两个各具特色的等级体系的派生物,又纠缠在这两个体系之中”。

①1990年代末,施坚雅转而更加自觉地强调行政区划对经济中心地及其从属地区构成的社会经济层级的阻碍作用:“就一般情况而言,在明清时期,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现象更主要的是受制于它在本地以及所属区域经济层级中的位置,而不是政府的安排”。

②随着市场体系的区域分析方法日益为学者所熟悉,行政区划的分析框架面临逐渐被遗弃的危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研究承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桐山基金项目(2005年度)资助。

①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②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文版前言》,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练22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练22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规X练22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某某“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

这反映出( )A.民族工业集中于某某B.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C.某某成为国际大都会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2019某某“皖南八校”联考)近代某某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进城,到洋纱厂、洋布局做工。

这说明( )A.近代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B.民族工业受到外资企业刺激而兴起C.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D.某某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3.(2019某某“皖南八校”联考)下图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B.受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艰难C.外商在华投资较多,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D.因列强侵略,近代中国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4.辛亥革命后,某某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

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 )A.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D.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5.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达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 246.5万两某某,远远超过甲午战争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战争前的7倍。

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6.1941年,中央研究院与某某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某某省合作建成某某钢铁厂。

两厂的建成投产是某某钢铁工业的开端。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提要】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制度的变革,近代城市和的兴起,的变化,江南农村市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机遇,走上了曲折转型的道路。

一方面,由传统的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另一方面,在社会领域上也出现部分近代特征。

同时,不同类型的市镇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

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正文】在上,“江南”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地域范围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本文所说的“江南”,以长江三角洲为主,兼及部分浙东地区。

就农村市镇而言,其在江南地区的广泛兴起始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全面兴盛。

但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和外来因素的楔入,江南市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本文试对此作一番总体考察与。

一、传统市镇的困境与机遇鸦片战争后,在社会的大变革中,江南地区首当其冲。

特别是封建统治的全面崩溃,近代城市和交通的兴起,农村经济的变化,既对该地区的传统市镇形成多方面的冲击,也为其向近代形态的转型提供了各种机遇。

自宋代以来,市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一直被排除在正常的行政序列之外,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

进入晚清,传统乡里制和保甲制的松弛,使政府对农村社会的控制日显困难。

在此情况下,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封建统治的瓦解和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江南各地普遍建立起以市镇为中心的农村行政体系。

这固然有利于农村市镇摆脱封建束缚,向近代城镇发展,但由于行政力量对市镇经济和社会活动控制的加强,使市镇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先相对于府县城市所具有的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与优势,工商税收监管的强化即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民国濮院志》在谈到该镇主要产业丝绸业兴衰的原因时说:“绸业兴衰与捐税轻重亦有关。

濮绸本远不如湖绉,故向来捐税轻。

清光绪间,由绸业认捐,设立公所,认额主万匹,岁缴捐钱四千五百文。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31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31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31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一、选择题1.(2018·华中师大附中)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D )AB.农业发展缓慢成为社会问题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D.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解析] 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未涉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数据,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故A项错误;农业税收比重虽然降低,但数额上升,因此材料不能体现农业发展缓慢成为社会问题,故B项错误;工商杂税数额和比重上升也不能说明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故C项错误;农业税收比重降低,工商杂税数额和比重上升,体现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故D项正确。

故选D。

2.(2018·天水一中)阅读下表,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C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B.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C.中国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D.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改变[解析] 材料反映晚清时期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均有较大增长,其原因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答案为C项;A项不属于原因,排除;B项是表现,排除;D项是带来的影响,排除。

3.(2018·齐齐哈尔实验中学)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 D )A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到民族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C项错误,因为本题只列举了汉阳铁厂一例子,不能以偏概全,而D项符合题意。

4.(2018·天水一中)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

2022至2023年年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

2022至2023年年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

选择题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

《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A. 《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C. 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D. 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之后,晋国举办“践土之盟”。

此次盟会,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并给了晋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的任务,从此晋拥有了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尚方宝剑”,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

可知这时期周王室衰微,处于春秋争霸混战时期,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故A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不是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选项错误;晋文公作为诸侯国他的义务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并随从作战拱卫王室,材料无法体现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故C选项错误;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D选项说法有误。

选择题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答案】D【解析】从吕思勉先生的叙述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有一种复古的情绪,这是一种社会发展与现实面临问题之间的矛盾,体现出社会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先秦诸子复古的目的是为了未来的发展;B选项错误,这不是材料体现出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变革的发展潮流。

“施坚雅模式”与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

“施坚雅模式”与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
收 稿 日期 :0 2 0 — 3 2 1 — 4 1
《 国立 台湾师范 大学 学报) 9 9年第 7期 ; 十六世 纪 )7 1 《 后期 至二 十世 纪初期 山东 莱州 府 的市镇结 构及 其 演 变》《 , 国立 台湾 师范 大学 历史 学报 ) 9 0年第 8期 ; )8 1
《 清代杭嘉湖 宁绍五府 的市镇结构及其演 变初 稿》 《 , 中 山文化学术论文集刊》 2 第 7集,9 1 ; 18 年 刘翠溶 :汉 水 《 流域 的贸易及其对 经济发展 的影响》 ,台北 ,9 0年 ; 18 王 笛 : 跨 出封 闭 的 世 界 :长 江 上 游 区域 社 会 研 究 《 14 — 1 l》 中华书局出版社 ,0 1 。 64 9 1 , 20 年
2 8
“ 坚雅 模 式” 施 与近 代 江 南市 镇 的 空 间 分布
网络作 了详 细研 究 ,认 为 江 南市 镇 的分 布还 是 有
民 国元 年 (9 2 , 州 地 区进 行 了行 政 区域 11 )苏
规 律可 寻 的 ,以间距 十二 里 至 三十 六里 为 常见 模 的调整 。《 江苏暂行地方制》 将吴 、 长洲 、 元和三县 式 。Ⅲ 玉麒从 地 理学 的角 度 , 明清 时期 太湖 流 以及太 湖 、 湖 两厅 合并 为 吴县 。 陆 对 靖 当时吴 县东 西长 域 进行 了考 察 ,认 为该 地 区经 过 自上 而下 的中心 二 百 零 六 里 , 北 宽 二百 四十 四里[, 城 位 于 中 南 6县 1 地 形 成 过 程 ,最 终 形 成 了 完 整 的 中心 地 等 级 体 心 偏南 的位 置 , 县治 为 本地 区 的政 治 和经济 中心 , 系 。[ 2 1 刚则运 用 “ 陆希 施坚 雅模 式 ”在 宏观 上对 明 区域内的市镇围绕县城分布 ,这就给我们 的研究 , 清 时期 江南 城镇 的空 间分 布进 行 了细 致 的考察 和 带 来 了现 实可 行性 。这 三 县两 厅 在 明清 时期 由于 研 究 。【 3 】 如此 , 于 “ 坚 雅模 式 ” 江南地 区 行 政 原 因而被 分 隔为不 同 的地 区 ,但 在 历史 上 一 尽管 对 施 在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一、江南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江南”的概念、范围。

在历史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它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直到秦汉时期,“江南”的含义略显明确,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湖南全部和江西。

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应当是从唐代开始的。

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江南最确切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

从元代开始“江南”越来越明确地转指传统的浙西、吴或三吴地区。

明代已经将苏、松、常、嘉、湖五府列为“江南”经常性的表述对象。

就是在今天,学术界对于明清时期江南的界定,也常有歧异。

较早对江南的含义提出讨论的是王家范,他认为最早的江南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至迟在明代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村市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

刘石吉在其《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属于江苏省的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和太仓直隶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地区。

洪焕椿、罗崙主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书,也对江南下了一个定义:主要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明清时期即为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地区,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三角地区。

陈忠平在研究明清江南市镇时,将江南的地域范围界定为长江以南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各府。

日本学者对于江南的认识,基本上集中于苏、松、常、嘉、湖、太五府一州之地。

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江南的核心,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

李伯重对“江南”概念曾作过一个比较科学的界定。

他指出,对江南的地域范围作界定,在标准上不但要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而且在人们的心目中应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据此,江南的合理范围应当包括今天的苏南浙北,即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后来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直隶州;这八府一州之地不但在内部生态条件上具有统一性,同属于太湖水系,在经济方面的相互联系也十分紧密,而且其外围有天然屏障与邻近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分隔。

江南商业市镇与县以下行政区划——1950年代初期苏南“建区设镇”中的市镇

江南商业市镇与县以下行政区划——1950年代初期苏南“建区设镇”中的市镇
原 有 的地域 范 围 ,形 成 颇具 行政 色彩 的 “ 镇 ” 辖 区 ,并 成 为清 末 地方 自治 时 各市 镇 重 构 “ 固有 之 境界 ” 的基 础 ,并 最 终形成 “ 镇 管村 ” 的机 制 。 ② 游 欢孙 则 以嘉定 县 和吴 江县 为例进 一 步指 出 ,
清末 地方 自治 时所 形成 的基 层行 政 区划仅 仅是 商业 市镇 被纳 人地 方行 政 区划序 列 的第一 步 ,此 时 的市镇 尚从 属 于具 体 的 “ 镇”或 “ 乡” ,并 没有 成 为独立 的行 政 区划 实体 。1 9 2 8年 的 “ 街村 制 ”
与1 9 3 0 年的 “ 区镇乡制”才使得商业市镇第一次独立于乡村之外为独立的行政区划实体 , 但
此 时一些 规模 较 大 的市 镇仍 被划 分 为若 干 “ 镇” ,直 到抗 战胜利 后 大规模 的 乡镇合 并 ,传统 商业
% 本文 系广 东省哲学社会科 学 “ 十三五” 规划项 目 “ 近代 江南与 华南的城镇 体 系:以民国大 比例 尺地 形 图 为中心的考察” ( 项 目号 G D 1 6 Y L S 0 1 )的阶段性成果 。
灾 ” 这一 特 殊 事 件 而 以市 镇 为 中心 所 划 分 的 “ 粥 厂 ” 辖 区 ,随 着 “ 厂董 ” 职 责 的扩 大 和 “ 粥 厂 ” 功 能 的转 化 ,最终 演 变成 事实 上 的基层 行政 区划 ,至清末 办理 地 方 自治 时 ,完 全 以 “ 厂域” 面 积来 划分 自治 区域 。 在 对苏 州地 区 的考 察 中 ,吴 氏进 一 步 向前 追 溯 ,认 为 自商 品 经济 快 速 发 展 的 明 中叶始 ,以 “ 市镇 ” 为单位 的 区划 观念 逐 渐 抬 头 ,许 多 市镇 都 以县 以下 行 政 组织 的管 辖 区来界 定 自己的范 围 ,随着清 中叶 以后 越来 越 多 的行政 机构 设于 商业 市镇 ,在 事实 上扩 大 了市镇

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

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

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胡勇军;陆文青【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6)003【摘要】美国历史学家施坚雅提出“施坚雅模式”是从市场结构角度对中国集市和区域体系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分析模式。

近代江南市镇分布最初多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但随着市镇经济的不断繁荣,市场因素对市镇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吴县地区的市镇经由点到面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市镇网络体系,其分布在某些方面与施坚雅模式存在一定的吻合。

%The famous theory of "the Skinner Model" put forward by the American historian G. William Skinner, provides a new analytical model for researches on Chinese market and region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 ket structure. In the modern times, the distribution of towns in t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was mainly affect- ed by natur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structure. However, with increasing prosperity of towns, mar- kets have exerted greater influenc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owns. Towns in Wu County have developed maturely in- to town network system, whose distribution is similar to "the Skinner model" in some aspects.【总页数】6页(P110-115)【作者】胡勇军;陆文青【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6【相关文献】1.明清江南市镇及其文学群落的形成r——以空间分布、流动汇聚、环境生态为视角 [J], 罗时进2.江南市镇的再认识:以常州市镇的历史与演变为中心 [J], 叶舟3.“施坚雅模式”与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 [J], 胡勇军;徐茂明4.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 [J], 胡勇军;陆文青5.团防衍变与地方绅权赓续——近代国家政权建设在江南市镇的演进 [J], 郑卫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大一轮精讲(优习题) (34)

历史大一轮精讲(优习题) (34)

第24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试要求:(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c);(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c)。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1.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

(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3)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⑤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原因①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破坏。

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

③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致命打击。

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⑤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

(2)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微点拨中国的官僚资本正式产生于1927年,以四大家族为代表,1949年后被取缔。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以及后来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3月Mar.,2012收稿日期:2011-10-15作者简介:胡勇军(1986—),男,江苏泰兴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江南经济;陆文青(1989—),女,江苏靖江人,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城市经济史。

一、问题缘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 )以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 )的中心地学说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四川成都平原集镇墟市研究后进行总结,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施坚雅模式。

这是对中国集市和区域体系研究的一种新的分析模式。

施坚雅将中国分为九大区域,每个大区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区内分布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和乡镇集市,它们共同组成区域经济等级结构。

这一观点随即引起史学界关注,学者们纷纷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此种模式的适用性。

一些学者对江南地区的市镇分布也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樊树志以嘉定县为中心,详细研究江南市镇的分布网络,认为江南市镇分布有规律可寻,以间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

[1]陆玉麒、董平从地理学角度,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进行考察,认为该地区经过自上而下的中心地形成过程,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心地等级体系。

[2]陆希刚运用施坚雅模式,对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空间分布进行细致的宏观考察和研究。

[3]施坚雅模式在江南地区的适用性,学者们大多持反对意见。

范金民、夏维中在研究苏州社会经济时就明确指出,施坚雅依据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坦勒等创立的中心地学或中心理论,并不十分适合苏州地区或江南地区。

[4]280王卫平考察吴江地区市镇,也认为施坚雅模式不适合江南地区,但又认为这种模式虽然与江南地区实态相差甚远,然施氏的集市体系理论对江南地区市场体系研究仍具有启发意义。

[5]132学者们对施坚雅模式在江南地区的运用持否定态度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江南地处水乡,水网密布,市镇分布多受水运交通影响,而古典区位论以均质平原为基本假设条件,河流过多就使得修正模式变得异常复杂甚至难以进行。

二是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县市镇数量多少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市镇的产生受中心城市影响并不大,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是促使市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是江南地区县治大多不是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地等级往往与行政中心地等级相背离,加上一些县城偏处一隅,市镇分布也就不可能以所在县城为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胡勇军,陆文青(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210097)摘要:美国历史学家施坚雅提出“施坚雅模式”是从市场结构角度对中国集市和区域体系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分析模式。

近代江南市镇分布最初多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但随着市镇经济的不断繁荣,市场因素对市镇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吴县地区的市镇经由点到面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市镇网络体系,其分布在某些方面与施坚雅模式存在一定的吻合。

关键词:吴县;市镇;空间分布;施坚雅模式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3-0110-06110中心。

施坚雅模式不适用于苏州地区,学者们往往将吴江作为典型例子。

明清时期,吴江是苏州府境内经济最为发达、市镇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故而研究者大都将目光集中于吴江。

从地理空间上看,吴江南北长、东西狭,县治偏处北隅,且不是经济中心,故而市镇也就不可能围绕县城分布,就此认为苏州地区不存在研究的条件有失妥当。

另外,明清时期苏州下辖的吴、长洲、元和三县县治都位于苏州城内,同样偏处一隅,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模式,但不能据此说苏州不存在研究的条件。

1912年,苏州地区行政区域调整。

《江苏暂行地方制》将吴、长洲、元和三县以及太湖、靖湖两厅合并为吴县。

当时吴县东西长二百零六里,南北宽二百四十四里。

①县城位于中心偏南位置,县治为本地区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内市镇围绕县城分布,这给我们研究带来现实可行性。

这三县两厅在明清时期由于行政原因而被分隔为不同地区,但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吴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地区[6]60,且地理、自然环境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都极为相似,日常生活和经济文化联系也较为密切。

二、市镇等级划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驱动下蓬勃发展。

由于经济繁荣程度不同,市镇规模存在很大差异,小的集市只有数十户、百户,大的可达千户万户。

由于资料局限,学者在划分市镇等级时将人口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例如曹树基在研究乾隆年间江苏城市人口的时候,依据地区人口的不同,将城镇分为大市镇、中等市镇和小市镇三级。

[7]755-756这种划分本身具有很大局限性,而江南市镇因经济发展而起,加上人口具有很大流动性,单从人口数量来断定市镇规模有失妥当,更应考虑市镇经济发展水平。

施坚雅较早发现其中弊病,他把中国乡镇市场更进一步细分为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三者所在的居民点,相应被称为基层集镇、中间集镇和中心集镇。

[8]6-7施氏从市场层级和网络角度来划分市镇等级,这在市镇史研究历史上属于首创。

国内学者受到启发后纷纷效仿。

陈忠平将市镇市场分为市镇初级市场、城镇专业市场、城市中心市场,分别相当于下级市镇、中级市镇、高级市镇。

[9]王卫平和单强套用施坚雅理论,将常熟市镇分为标准市镇、中间市镇和中心市镇三个等级,它们共同组成层次分明的市镇体系。

[5]135单强还认为在江南地区,中心市镇相当于县治所在镇和大型镇,中级市镇相当于独立建制镇或乡政权所在地的镇,其他小型集镇则属于基层市镇。

[10]47王卫平和单强将施坚雅的研究理论成果与江南地区市镇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伴随着商品经济繁荣而勃然兴起,商品流通是江南市镇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市镇经济繁荣程度常常决定市镇的规模和大小,市场的规模以及经济贸易对市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市镇等级的区分,市镇人口数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市镇经济的繁荣程度则更为关键。

近代,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经济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记录。

1930年,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对吴县各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其中有一份关于各区商业的调查情况表(见表1)。

这份资料反映了吴县十九个区商店数目,总计7284家,年营业总额2201万元,平均每一个区有商店346家,每家商店销售量为3千元。

各区商店数量以及营业额为我们判断市场规模和等级提供了直接有力的数据。

各区及区公所所在乡镇一区:浒墅关二区:木渎三区:光福四区:五区:横泾六区:陆墓七区:湘城八区:北桥九区:唯亭望亭镇金墅镇东桥镇商店总数(家)440301746122117104343900500220347全年营业额(万元)8841050162.943.826.3125140702357平均每家营业额(元)20001358.910869.613352.43743.62528.83644.31555.514001045.51642.6表11930年吴县各区商店数、营业额及人口总数②①参见乔增祥《吴县》“沿革”部分,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1930年编印。

②参见乔增祥《吴县》“工商”部分,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1930年编印。

111原表下面配有一些附录,详细记载各区一些资本雄厚、营业颇丰的商号,而这些商号往往都集中在区公所所在镇。

例如第二区,木渎镇上著名的粮食油饼油酱业有东和美、吴同德、昌记、潘正宜、西和美、裕泰、吴泰号、协泰昌;油业有信昌、信义;钱业有鼎源庄;布业有兴记耀、益生。

仅以上商铺营业总额高达230万元,占全区营业额的56.1%。

第十区,甪直镇上典业营业额50万元,木行营业额6万元,桐油业营业额25万元,米行营业额30万元。

总营业额为111万元,占全区营业额的42.7%。

第四区,望亭镇的营业额总计162.9万元,而东桥和金墅却仅为26.3万元和43.8万元。

当然其中也有个别特殊情况。

例如第十六区,除了蠡墅镇外,横塘镇也集中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商铺。

由此可见,这份资料虽然统计各区商业情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各区中心镇的商业情况,这些市镇在政治和经济上处于本地区中心,市场规模和繁荣程度也超过其他乡镇。

商品交易数额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商业繁荣程度。

现将以上营业额划分为400-500万元、50-400万元和10-50万元三个等级,以此作为划分各区乡镇市场等级的标准,其中50-400万元又可以分为160-400万元和50-160元两个分区。

根据施坚雅对中国乡镇市场的划分,吴县地区的乡镇市场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基层市镇、中间市镇和中心市镇。

近代吴县市镇普遍出现衰落现象,全县只有木渎镇商业较为发达。

为了区分商业不同,我们又将中间市镇分为一级中间市镇和二级中间市镇两个级别。

具体见表2。

三、市镇分布结构(一)吴县市镇发展概况施坚雅更注重市场对市镇的影响作用。

而作为当时经济最为繁荣、市场发育程度最高的江南地区,市镇分布较其他地区受市场影响更为深刻。

从理论上说,施坚雅模式应该更适用于江南地区。

但由于区域的差异性,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河流对市镇的影响比较大,在市镇的发展初期,市镇的分布大多受水路影响,一些主要市镇都是沿河流而分布,木渎、横塘沿着胥江分布,望亭、浒墅关、枫桥、尹山则分布在大运河沿岸,甫里地处吴淞江流域。

到了清代,这种格局依然没有改变,自齐门流向常熟境内的元和塘沿岸,增加了陆墓、徐庄以及蠡口三个市镇,处在娄江沿岸的唯亭这时已成“人口稠密,比屋万家”的大镇。

这些早期形成的沿河市镇可以称为市镇网络中的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贸易往来的频繁,市镇的发展呈现出由点到面的整体发展趋势。

乾隆年间,市镇发展有了重大突破,由正德年间的4镇5市增加到12镇5市,同治年间增加到41镇13个市;宣统年间更增至66镇7市。

[11]142这时市镇分布已不再局限于河流两岸,摆脱了水陆交通线限制。

这正如李伯重所说,清代中期,苏州市镇增加呈现出“全方位发展”趋势,“众星拱月”的局面变得更加清晰。

[12]201929年,吴县共有建置镇94个;1946年,吴县有乡镇280个。

吴县市镇在经历明清时期繁荣期后,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市镇由最初的点的分布,过渡到由点到面的分布格局,地域上呈现出全面发展态势。

到了清末民初,市镇网络体系趋于成熟,直到民国时期,整个市镇网络体系基本处于成熟阶段。

中心市镇一级中间市镇二级中间市镇基层市镇营业额(万元)400—500160—40050—16010—50乡镇名木渎望亭、黄埭、蠡野、甪直、东山前山光福、唯亭、湘城、浒墅关、横泾、陆墓斜塘、五潨泾、郭巷、北桥、东桥、周庄、镇夏、后塘桥、金墅表2吴县地区市镇等级划分十区:甪直十一区:周庄十二区:黄埭十三区:斜塘十四区:郭巷十五区:五潨泾十六区:蠡墅十七区:东山前山十八区:香山后塘桥十九区:西山镇夏总计535210303521102883414353445728426037186.517221925027035—36372201.224859.81761.96155.1326.32156.92159.17331.46206.9102958222.23021.9续表1112(二)一个中心、两个次中心从空间结构上来看,吴县县城作为整个区域中心,四周分布着不同层次的市镇,共同组成了整个城镇网络体系,如图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