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2年3月Mar.,2012

收稿日期:2011-10-15

作者简介:胡勇军(1986—),男,江苏泰兴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江南经济;

陆文青(1989—),女,江苏靖江人,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城市经济史。

一、问题缘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 )以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 )的中心地学说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四川成都平原集镇墟市研究后进行总结,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施坚雅模式。这是对中国集市和区域体系研究的一种新的分析模式。施坚雅将中国分为九大区域,每个大区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区内分布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和乡镇集市,它们共同组成区域经济等级结构。

这一观点随即引起史学界关注,学者们纷纷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此种模式的适用性。一些学者对江南地区的市镇分布也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樊树志以嘉定县为中心,详细研究江南市镇的分布网络,认为江南市镇分布有规律可寻,以间距十二

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1]

陆玉麒、董平从地理学

角度,对明清时期太湖流域进行考察,认为该地区经过自上而下的中心地形成过程,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心

地等级体系。[2]

陆希刚运用施坚雅模式,对明清时期

江南城镇空间分布进行细致的宏观考察和研究。[3]

坚雅模式在江南地区的适用性,学者们大多持反对意见。范金民、夏维中在研究苏州社会经济时就明确指出,施坚雅依据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坦勒等创立的中心地学或中心理论,并不十分适合苏州地区或江南地

区。[4]280王卫平考察吴江地区市镇,也认为施坚雅模

式不适合江南地区,但又认为这种模式虽然与江南地区实态相差甚远,然施氏的集市体系理论对江南地区

市场体系研究仍具有启发意义。

[5]132学者们对施坚雅模式在江南地区的运用持否定态度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江南地处水乡,水网密布,市镇分布多受水运交通影响,而古典区位论以均质平原为基本假设条件,河流过多就使得修正模式变得异常复杂甚至难以进行。二是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县市镇数量多少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市镇的产生受中心城市影响并不大,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是促使市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三是江南地区县治大多不是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地等级往往与行政中心地等级相背离,加上一些县城偏处一隅,市镇分布也就不可能以所在县城为

近代江南市镇的空间分布

——以1930年代吴县市镇为中心

胡勇军,陆文青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210097)

摘要:美国历史学家施坚雅提出“施坚雅模式”是从市场结构角度对中国集市和区域体系研究提出的一种新

的分析模式。近代江南市镇分布最初多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但随着市镇经济的不断繁荣,市场因素对市镇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吴县地区的市镇经由点到面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市镇网络体系,其分布在某些方面与施坚雅模式存在一定的吻合。

关键词:吴县;市镇;空间分布;施坚雅模式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3-0110-06

110

中心。

施坚雅模式不适用于苏州地区,学者们往往将吴江作为典型例子。明清时期,吴江是苏州府境内经济最为发达、市镇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故而研究者大都将目光集中于吴江。从地理空间上看,吴江南北长、东西狭,县治偏处北隅,且不是经济中心,故而市镇也就不可能围绕县城分布,就此认为苏州地区不存在研究的条件有失妥当。另外,明清时期苏州下辖的吴、长洲、元和三县县治都位于苏州城内,同样偏处一隅,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模式,但不能据此说苏州不存在研究的条件。

1912年,苏州地区行政区域调整。《江苏暂行地方制》将吴、长洲、元和三县以及太湖、靖湖两厅合并为吴县。当时吴县东西长二百零六里,南北宽二百四十四里。①县城位于中心偏南位置,县治为本地区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内市镇围绕县城分布,这给我们研究带来现实可行性。这三县两厅在明清时期由于行政原因而被分隔为不同地区,但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吴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地区[6]60,且地理、自然环境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都极为相似,日常生活和经济文化联系也较为密切。

二、市镇等级划分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驱动下蓬勃发展。由于经济繁荣程度不同,市镇规模存在很大差异,小的集市只有数十户、百户,大的可达千户万户。由于资料局限,学者在划分市镇等级时将人口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例如曹树基在研究乾隆年间江苏城市人口的时候,依据地区人口的不同,将城镇分为大市镇、中等市镇和小市镇三级。[7]755-756这种划分本身具有很大局限性,而江南市镇因经济发展而起,加上人口具有很大流动性,单从人口数量来断定市镇规模有失妥当,更应考虑市镇经济发展水平。

施坚雅较早发现其中弊病,他把中国乡镇市场更进一步细分为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三者所在的居民点,相应被称为基层集镇、中间集镇和中心集镇。[8]6-7施氏从市场层级和网络角度来划分市镇等级,这在市镇史研究历史上属于首创。国内学者受到启发后纷纷效仿。陈忠平将市镇市场分为市镇初级市场、城镇专业市场、城市中心市场,分别相当于下级市镇、中级市镇、高级市镇。[9]王卫平和单强套用施坚雅理论,将常熟市镇分为标准市镇、中间市镇和中心市镇三个等级,它们共同组成层次分明的市镇体系。[5]135单强还认为在江南地区,中心市镇相当于县治所在镇和大型镇,中级市镇相当于独立建制镇或乡政权所在地的镇,其他小型集镇则属于基层市镇。[10]47王卫平和单强将施坚雅的研究理论成果与江南地区市镇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伴随着商品经济繁荣而勃然兴起,商品流通是江南市镇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市镇经济繁荣程度常常决定市镇的规模和大小,市场的规模以及经济贸易对市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市镇等级的区分,市镇人口数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市镇经济的繁荣程度则更为关键。

近代,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经济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记录。1930年,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对吴县各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其中有一份关于各区商业的调查情况表(见表1)。这份资料反映了吴县十九个区商店数目,总计7284家,年营业总额2201万元,平均每一个区有商店346家,每家商店销售量为3千元。各区商店数量以及营业额为我们判断市场规模和等级提供了直接有力的数据。

各区及区公

所所在乡镇

一区:浒墅关

二区:木渎

三区:光福

四区:

五区:横泾

六区:陆墓

七区:湘城

八区:北桥

九区:唯亭

望亭镇

金墅镇

东桥镇

商店

总数

(家)

440

3017

46

122

117

104

343

900

500

220

347

全年

营业额

(万元)

88

410

50

162.9

43.8

26.3

125

140

70

23

57

平均每家

营业额

(元)

2000

1358.9

10869.6

13352.4

3743.6

2528.8

3644.3

1555.5

1400

1045.5

1642.6表11930年吴县各区商店数、营业额及人口总数②

①参见乔增祥《吴县》“沿革”部分,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1930年编印。

②参见乔增祥《吴县》“工商”部分,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1930年编印。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