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理解
对西方美术史的认识
对西方美术史的认识西方美术史是一个丰富而多样的历史时期,它涵盖了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
以下是对西方美术史的简要概述:1.史前美术2.史前美术指的是人类文明出现前的美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主要以石器、洞穴壁画、雕塑等为主,反映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能力。
3.古代美术4.古代美术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等时期的美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以建筑、雕塑、绘画等为主,表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神祇的崇拜。
同时,古罗马美术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美术。
5.中世纪美术6.中世纪美术指的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美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以教堂建筑、雕塑、绘画等为主,表现了基督教文化和封建社会的美学观念。
7.文艺复兴美术8.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是西方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追求古典主义和人文主义,以绘画、雕塑、建筑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他们追求真实、完美和理想化的人体造型,表现了人类对美的新理解和追求。
9.巴洛克美术10.巴洛克美术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一个艺术时期。
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动态感和夸张的造型为特点,强调光影效果和戏剧性表现。
巴洛克美术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11.浪漫主义美术12.浪漫主义美术是19世纪初期的一个艺术运动。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由精神,以夸张、奔放、富有激情的表现形式来展现自然和人类的美。
浪漫主义美术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13.现实主义美术14.现实主义美术是19世纪中期的一个艺术运动。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强调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和普通人的形象,以写实主义和批判社会现实为主题。
现实主义美术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15.印象派美术16.印象派美术是19世纪末的一个艺术运动。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强调捕捉瞬间的光线和色彩变化,以短暂的视觉印象为基础进行创作。
印象派在绘画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力,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兴起。
17.现代美术18.现代美术指的是20世纪至今的美术形式。
西方美术史的概念界定
西方美术史的概念界定西方美术史是研究西方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的学术领域。
它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演变、创作动机、艺术家的作品风格、社会背景和艺术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西方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形式的艺术作品。
在整个西方美术史中,可以发现一系列的概念来界定和描述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的特点和特征。
首先,西方美术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可以理解为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倾向。
通过艺术风格,我们可以分析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构图结构、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艺术风格的产生和演变常受到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艺术作品追求对人体的再现和透视的运用,而印象派则注重捕捉光线和瞬间的变化等。
其次,西方美术史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创作方式或方法论,代表着一群艺术家共同追求的艺术理念和审美价值观。
艺术流派常常与特定的时期、地区或社会运动相联系。
例如,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们以仔细描绘细节和光线效果而闻名,而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则通过夸张和扭曲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第三,西方美术史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艺术主题。
艺术主题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主题,如宗教、历史、神话、风景、肖像等。
艺术家会选择不同的主题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巴洛克时期的宗教艺术作品常常通过圣经故事来宣传基督教信仰,而现代艺术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和社会现象。
此外,在西方美术史的研究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概念和方法论,如艺术史的时期划分、艺术史家和评论家的观点和解读、艺术作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等。
这些概念和方法之间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西方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
总而言之,西方美术史是研究西方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的学术领域。
通过关注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主题等概念,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解读这些艺术作品的内在特征和文化意义。
《西方美学史》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西方美学史》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朱光潜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一个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这就是他的美学定义: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
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
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第一卷第138页理念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这就是艺术的内容。
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至于宗教介乎二者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像思维,例如用父子的图像来表现神与基督一体,是用既含有个别形象又含有普遍概念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
美的定义中所说的“显现”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它与“存在”是对立的。
比方说画马只取马的外在形象,不把马当作实际存在的可骑行的东西来看待。
如果舍形象而穷究“存在”的实质,那就成为哲学的抽象思考,就失去艺术所必有的“直接性”了。
这种“显现”就是一种自否定即自生发的辩证过程。
“显现”的结果就是一件艺术作品。
在艺术作品中,人从一种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直接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人们常说,艺术寓无限于有限。
这种说法其实就是黑格尔的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说法。
黑格尔的定义肯定了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拿我们中国目前文艺为例来说,大多数文艺作品都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黑格尔所理解的“理念”或理性内容,这普遍的理性内容体现于不同作品的不同的感性形象。
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这个理念(总路线精神)的具体的感性显现,都是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的统一。
20世纪西方美学:缘起、形貌、流变、意蕴
20世纪西方美学:缘起、形貌、流变、意蕴一、20世纪西方美学:时空与逻辑的统一20世纪西方美学,从字面上看,是一个时刻/空间概念,指在20世纪整个时刻之内显现西方的美学,但在20世纪这一时刻和西方这一空间中里显现美学却正好具有一种历史分期的意义。
如此20世纪的西方美学又超越了时空的现象性,而取得了逻辑的本质性。
西方美学的分期直接与西方历史的分期和世界历史的分期相关联。
第一从世界史讲起。
世界史能够分为四大时期。
从2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到公元前3000年前苏美尔文化和古埃及第一王国成立,为第一时期,是人类漫长的原始文化时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以四大文化(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和前马雅文化为标志,是第二时期,人类社会进入高级文化。
在公元前1000年到前200年,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以希腊和希伯莱为代表的(包括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在内的)地中海文化几乎同时实现了“哲学冲破”,即产生了哲学思想和理性思维。
•印度以《奥义书》和佛陀为代表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中国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地中海文化以希腊哲学家、希伯莱先知和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为代表。
从而三大文化形成了各不相同、独具特色的文化轴心。
•这段时期被称为轴心时期。
至此以后,中国、印度、地中海这三大文化完全依照自己的规律运转。
其中,•各大文化又衍生或阻碍了一批子文化,如中国文化阻碍了朝鲜、日本等;印度文化阻碍了东南亚;•地中海文化又化生出三大子文化:西方天主教文化、东方东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
但总的来讲,世界史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世界史,即各大文化依照自己的历史规律独自运行。
它们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哲学观念、•思维方式、宇宙模式、历史规律、社会范型、心理结构。
这一分散的世界史持续到17世纪。
这是第三时期。
人类历史的前三个时期,原始文化、高级文化和轴心文化,都是分散的世界史。
17世纪,•现代社会在西方兴起,并向全世界扩张,把分散的世界史带进了统一的世界史。
美学史上的美学形态
1美学形态的认识在西方美学史中,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对应的美学形态,即“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1.1本质论美学本质论美学主要就是古希腊美学,以柏拉图的“美的理念”为代表。
柏拉图认为,在美的现象后面有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就是“美”本身。
柏拉图认为的这种“美本身”描述为“美的理念”。
这美的理念正是美的本质。
这种美的理念就是“美的事物的普遍形式”。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包括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正是以客观理念为中心的思想。
古希腊的本质论美学是客观的美学。
1.2神学美学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
欧洲中世纪起于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止于15世纪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美学要存在下去,必然要于基督教神学统一起来。
因此神学美学把古希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自万能上帝的创造。
最后将神学美学带回到以人为主体的是但丁。
他将神学美学变成艺术实践,为神学美学过渡到人文美学做好了准备。
1.3认识论美学认识论美学可以说是对当代美学思想影响最大的美学形态,是以欧洲17世纪“认识论转向”开始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
认识论美学的先驱是笛卡尔,他提出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也是对之前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
他提出的人类理性思考的思想形态是认识论美学的理论基础。
认识论美学包括几个形态。
1.3.1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美学是传统美学过渡到近现代美学的开始。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学和史学的观点”,这一命题不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所谓美学观点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
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
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评文艺现象、作家和作品的标准或者最高标准,也是文艺批评史上不能搁浅的标杆。
然而,如何解读“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具体含义,却一直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文论界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
因为即使是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恩格斯本人也始终未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1]作过明确的界定,所以长期以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一直被人们解读着,但也一直处于模糊的解读中。
众所周知,在西方“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而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除了“美在客体”说之外,“美在主体”、“美在主体客体的统一”、“美在关系”等说法均注意到了主体的感受,这与美学最初的含义是吻合的。
而“美在客体”则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
这些论争的存在正显示出“美学”本身既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也涉及到主体人的感受和需要。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西方美学观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然而,现代美学的形成则是在17世纪的欧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西方六大美学观
念史,包括:
1. 客观美学:客观美学的核心是“美的客观存在”,认为美是一种独立于主体的客观现实存在。
早期的客观美学家包括康德和黑格尔。
2. 主观美学:主观美学认为美是主观的内在体验,没有客观存在。
主观美学的代表者包括弗洛伊德和尼采。
3. 实用美学:实用美学关注的是美的实用价值和功用性。
实用
美学的代表者包括杜威和詹姆斯。
4. 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是通过表现主观经验来
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者包括斯蒂芬·克莱尔和朱塞佩·阿尔贝蒂。
5. 形式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在美学价值。
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者包括克罗斯和格林伯格。
6. 后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挑战传统美学观念,强调对多样性
和不确定性的包容,关注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美学的代表者包括巴塔伊和德里达。
这些美学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艺术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 1 -。
新编西方美学史
《新编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2014年12月导论一西方美学史的概念1.塔塔凯维奇的美学史观(1)美学观念的历史和术语的历史(2)明确的美学史和隐含的美学史(文字理论资料和艺术品)(3)叙述的美学史和解说的美学史(4)美学的发现史和流行的观念史2.鲍桑葵的美学史观一部审美意识的历史,力图展示的是“各种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最完备的形态”,要阐释的中心问题是美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美学史:(1)美学史与美的艺术史的关系(2)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3)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3.吉尔伯特和库恩的美学史观倾听历史的声音。
只想听到点什么,不想提出异议总结:一部成熟的美学史应该表现:一个当代学者与历史上美学思想家的对话,这个对话涉及美的哲学、艺术形而上学、审美的趣味和观念、艺术的形式和特征等。
中心问题:美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追问的终极问题:人类为什么追求美和艺术?追求怎样的美和艺术?二.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方法第一:西方美学史的研究离不开西方哲学史美学只有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才具有它真正的存在理由第二:离不开西方文学艺术史古希腊罗马美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希伯来文化:一种信仰的经验和宗教的精神力量古希腊文化:探索和思考的理性精神一.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历史前3500-前2600:爱琴海地区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前2000:城邦兴起米洛斯王朝克里特文明前1480:本土入侵,迈锡尼文明兴起前1300--前1200:荷马史诗故事的年代前1100:多利安人入侵前800年:希腊文化从迈锡尼文明的灰烬中升起雅典城邦兴起前628:雅典废止王政,内政、宗教、军政大权由三个人分别掌管前594--前593:“梭伦改革”前509---前508: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开始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前5世纪:城邦达到极盛,进入“古典时代”;前499希波战争:奠定了雅典海军的海上霸主地位;伯利克里执政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04年雅典彻底失败,城邦制度由此衰败,但是文艺和哲学没有死亡前335年:亚历山大征服雅典2.文学艺术克里特文化(米诺斯文化):米诺斯迷宫迈锡尼文化:狮子门、壁画、黄金制品、荷马史诗希腊文化:(1)前7世纪--希波战争:古风时期(2)前499--前323(亚历山大死去):古典时期建筑:巴底农神庙(菲底阿斯)希腊雕塑:装饰神庙的众神、奥林匹克夺冠者戏剧:悲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喜剧(阿里斯托芬)(3)前323---公元1世纪:希腊化时期3.宗教奥林匹亚神统:光明、宁静铁坦神统:幽暗奥利弗斯:崇拜酒神、追求欲死欲仙的神秘体验后两者是希腊非理性迷狂精神的一个来源4.哲学西方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生于前624年):世界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生于前611):世界的本原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前588--前524):万物的本原是气,稀释时,气变成火,凝聚时,气变成风、云、水、土、石头。
搞懂西方美术史,这一句话就够了!?
搞懂西方美术史,这一句话就够了!?大家好,我是慕容引刀。
了解西方艺术史,首先你要有个宏观概念,也就是一个发展逻辑。
之前为什么没有展开讲“巴洛克”呢?因为你没有一个宏观概念,容易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具体的内容,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十节课中,按照我们之前给出的两个艺术关键词——风格与人物,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其实复杂的西方美术史完全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一部历史、两个阶段、三个人物”一二三,简单吧。
对,整个美术史就围绕这句话展开。
从人类有绘画记录以来,一直到现在的,上万年的时间,都算在这部美术发展史里,经过重点提炼,我们只挑重点和要点来讲,而且要说着人话来讲。
接下来我简单分析一下这三句话:一段历史:西方美术按照简单-复杂-简单;具象-抽象-具象的逻辑有清晰的发展脉络。
两个阶段:以照相技术发明为界限,西方美术史被分为两个阶段,风格迥然不同,创作目的从“我要像”到“我要不像”慢慢演化。
照相技术发明之前的艺术统称古典艺术;之后统称现代艺术。
三个人物: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代表艺术史上的高光时刻,是历史背景与时代思想的极致艺术表达。
我选了众多西方艺术家中的三个代表人物:达芬奇、梵高和毕加索,分别是来自文艺复兴、印象派和后现代派的选手,通过他们来串联起其他的艺术家,也串起西方艺术史的进程。
“一部历史、两个阶段、三个人物”,这句话怎样带你了解西方美术史呢?一部历史 | 从视觉到哲学,从具象到抽象西方美术史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
从欧洲石器时代的岩洞壁画开始,西方艺术史经历过了几个风格稳定和辉煌的大阶段: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表现、波普艺术等等各种。
一大段的贯口之前提了一嘴了,你还是记不住吧。
没关系,大家不用记,你可以先参考下面灵魂画手的这个时间表找个概念,也不用死记硬背——等你熟悉西方艺术发展规律和每个风格的特点之后,他们会自动归位的。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是指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历史中,六个重要的美学观念。
这些观念不仅塑造了西方对美的理解,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这六种美学观念的简介:
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美学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发现和描述。
人类的审美能力是普遍的,而不是个体差异。
古希腊的美学家主要关注艺术、文学和哲学方面的美。
2. 文艺复兴美学:文艺复兴美学注重人的自由和理性,认为美是由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产生的。
艺术品不仅是客观存在,也是主观表达。
这种美学观念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文学和建筑。
3. 哥特式美学:哥特式美学强调感性和情感的力量,认为美是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存在。
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了哥特式建筑和文学。
4. 美国实用主义美学: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强调实用和经验,认为美应该是实用和有用的,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了美国文化和艺术。
5. 现代主义美学:现代主义美学强调艺术的自由和无限可能性,认为美可以是任何形式和表达方式。
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了现代艺术和文学。
6. 后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否定了现代主义美学的绝对性和客观性,认为美是一种主观体验和社会构建。
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了当代艺术和文化。
- 1 -。
西方艺术史学方法及观念的启示
西方艺术史学方法及观念的启示翁剑青2012-12-16 20:21:13 来源:文艺研究,2007年10期一“史者何?记叙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本相,校其总成绩,求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凡活动的事项、人类的情感、理智、意志所产生者,皆活动之相,即皆史的范畴也”①。
而艺术史,则属于人类社会之总体历史中的一种文化形态的历史。
一般地说,艺术史研究的基础是可以寻觅的史料,可分为两种:其一为非文字性的资料(包括实物的艺术作品、口头传述和具有史料价值的相关遗迹);其二为直接或间接的文字(文献)记录,它们构成描述、阐释艺术史的材料和内容。
艺术史基本的叙事和论证方式,是把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过程尽可能地还原到它原本所在的历史时空之中,并对其相关的、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解读和阐释。
在解读和阐释的过程中,艺术史家多运用各类资料进行综合论证的方法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如20世纪上半期美国艺术史论家潘诺夫斯基所言:“可以根据一般历史概念对各个建筑(泛指作为研究对象的艺术作品——引者注)、文献进行研究,同时,这一般历史概念也只能从各个建筑和文献中形成”,“任何人的‘建筑’都是别人的‘文献’”以及“在实践中,我们甚至不得不把那完全不属于我们研究范围的‘建筑’吞并过来进行研究。
”②其中,依据艺术史家所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目的的差异,可将艺术作品、文献及其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历史情形等因素作为相互比较和佐证的材料,它们之间互为“文献”,乃至借用不同学科研究中所启用的对象、概念和方法,进行相关性或交叉性的研究。
但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有着明显差异的是,艺术史对于其对象的研究除去某些实用的目的和意义之外,还具有对于人和社会的生存意义的价值判断和探究,也包括对于艺术中人的情感意志和审美感受的特别关注。
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艺术史家也就成了人文主义学者。
人文主义学者的‘原始资料’就是那些以艺术品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记录”③。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西方美学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在这其中,有六大经典美学观念,它们分别是:形式美学、表现主义美学、象征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现代主义美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美学。
形式美学认为,美是形式的优美和完美,注重艺术作品的技巧和技艺,重视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形式特征。
表现主义美学强调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达方式,重视艺术作品的个性和独特性。
象征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通过符号和象征来传达深层的内涵和意义,重视艺术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实用主义美学则强调艺术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认为艺术应该为人类的实际生活服务,重视艺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效果。
现代主义美学从艺术形式上挑战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形式,追求创新和突破,强调艺术家的自由和创造力,重视艺术作品的革新性和前卫性。
后现代主义美学则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对艺术和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强调多元性和相对主义,重视艺术作品对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反应和批判。
这六大美学观念,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对西方美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西方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对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的认识
闭”在了世界之外。 许多美学家,都自觉不自觉地企图通
网络财富・ 理论探讨
Intemet fortune・Theory Studies
对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20世纪纷繁复杂的艺术形式思想,从 横向上来观照,不同的美学流派分别从形 式作为客体范畴、形式作为主体范畴、形 式作为非主非客范畴以及形式作为亦主亦 客范畴建立了自己的体系或系统。纵向上 来看,则艺术形式范畴,包含下列三个层 次:其一是操作层面的艺术形式作为构成 方式的层次,其二是美学层面的艺术形式 作为虚拟寓言的层次,其三是哲学本体论 层面的艺术形式作为共相存在的层次。
2.西方美学的探寻时代 自古希腊以来,形式问题就一直是 西方美学关注的重点之一,但是不管就关 注这一问题的内在动因还是就关注的范围 和深度而言,可以说,我们这个世纪都是 更值得重视的。在哲学上来看其动因,正 如英国著名哲学家艾耶尔所说,当尼采宣 布上帝死了之后,“尽管构造哲学体系已 经完全过时了,但并不排斥精心制造一种 世界观”,只是“人们已抛弃了这样的标 准:一个人可以从所谓自明的第一原理着 手,并靠着纯粹的反思而达到一种世界图 景,它具有独立不倚的合法性”。基于 此,对艺术形式的强调,作为对统治西方 两千年而以黑格尔集大成的逻各斯中心主 义的否定和颠覆,无疑具有反叛作用,一 方面艺术形式作为一种逸出形而上学形式 阈限的非理性形式,其存在本身即是对主 流话语的一个超越,因为它并不必然遵循 那所谓“自明的第一原理”,而具有自身 的形式理性;20世纪对艺术形式的研究和 探寻已经不局限于文艺理论和艺术哲学领 域,即使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的范围 内,也仍然关心着自康德以来即已关心着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对审 美(如今更多地是通过对艺术品的审美) 判断力的批判,而达至知、情、意的融合 和谐调。在这样的深度上来探究艺术形式 的本质,以语言学、人类学、符号学、叙 述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和多角度的审视 来打破旧有观照艺术形式的框框,使得艺
西方美学后现代反形式论的观念史意涵
内容提 要
反形式论 的思想大背景是具有 同质性和统 一性 的理性 宇宙观 的破裂 , 其
生成有三大动力 : 现代科 学尤其是 物理 学 的伟大 成就带来 的深刻 的观 念 变革、 多哲 学 众 学派发起的对传 统形而上 学整体 性的挑 战、 现代 主义 文艺的激进 的形式革命。反形 式论 的主要理智力量包括解构 主义 、 后结构 主义 、 后现代 主义 、 西方马克 思主义 , 主 旨是 怀 其 疑批判 以启蒙理 性为核心 的现代 性方案 , 反省 重估西方理性主义文化( 概念思维、 中心情 结、 本质主义、 有机整体 、 深度模 式、 人本主义等 ) 宣扬赞美异质性、 、 混杂性、 事件性 、 时 现 性、 多元性、 非同一性, 具体表征为无 中心 、 丧失整体 感 、 非确定 性、 自我意识的危 机 、 缺乏
诺、 弗洛伊德 。 二、 性字宙观的破 裂 理
思想推 向一个 新境界 。德里达抓住索绪 尔的语 言差 异原则 , 以原文字 的延 异活 动力破 二元 等级 对立关
系( 如形 式与 内容等 ) 巴特用 既是形 式又 是意义 的 ,
意指 活动戳穿单义 神话 的虚幻 。而凭《 现代知识 后 状况 》 书名声大噪 的利奥塔 打碎 康德美 学 中想 象 一 和知性 的结合 , 为先锋派 的无形式 的呈现鼓掌叫好 。 他们 的 旨趣不完全一致 , 运思规迹 也有明显不 同, 但 在众声喧哗 、 松散无序 的话语 狂欢 中 , 我们仍然可 以
行、 反行 、 逆行兼 反行 的方 式 , 以将乐思 有条理 地 可 陈述出来 , 形成 新 的逻辑性 。 同样 , 想在 反形 式 要 的理智力量 中找 到一个单一 的、 稳定 的、 同认定的 共
主 旨几乎 中 , 不但承认现代 主义 和后 现代 主义 的两分法
西方美学古代形式论的观念史意涵
作者: 张旭曙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153-15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主题词: 形式观念元型;多中之一;美在形式;模仿和象征
摘要:数理形式、绝对理式、实体形式是西方哲学美学形式观念的三大精神元型。
古代哲学美学的形式观念与本体论问题密切相关,其总体特征是一元论的,即探求统摄宇宙万物存在的终极原因、根本原则、统一的基础。
古代世界美的概念总与某种形式要素如数、比例、对称、光联系在一起。
古代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两种审美范式是模仿和象征,其实质关乎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即多样复杂的质料和统一单纯的形式之间的关系。
最高、最美的和谐形式,在古希腊是“存在”,在中世纪是“神”,在文艺复兴时期是“自然”。
时间措置下的艺术史观——读《美术史与观念史1》有感
时间措置下的艺术史观——读《美术史与观念史1》有感当代的艺术史研究已经被诸多新兴学科所覆盖,包括电影、舞蹈等在内的非美术领域均有较大程度地介入。
尽管看起来它们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史几乎没什么关联,但这些非专业性的跨界尝试却对相应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想借此文表达一个观点——“视野决定格局”,即单从技术层面谈论作品或者画家的水平高低似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作品和绘画背后的时间措置。
只要回到历史深处,以无可争辩的事实确认时间性的重要性,我们就会发现,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严谨的时序布局。
比方说西方古典主义画家的创作其实都遵循着类似于公元前3世纪雅典奥林匹亚圣地浮雕般的精确顺序(阿布德尔·苏特瓦特·斯塔克:《史诗和史诗中的叙事结构》,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又如从罗马时期至20世纪,各种形式的素描在各个时期呈现出迥异的图像样貌,直到近百年来才被列维坦等画家打破;再比方毕加索晚年绘制的“和平鸽”系列则能看做反映战后世界人民对安宁的向往……通过理解这些细节,我们也许就更容易明白那些貌似突兀甚至悖论的艺术创造究竟源自何处。
但若真正沉浸进去,我们便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种按部就班的时间规划绝非简单的记录行为,因为我们每次回顾作品时都会伴随着全新的体验和感悟。
虽然“流变”总是在告诉我们,它所展示的永远只是某种趋势,具备一定普遍性的模板是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东西,并且未来还将持续沿用,可人们依旧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努力探寻“奇迹”出现的秘密。
换言之,若要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与演化,其实并不需要掌握大量细碎繁琐的知识点,尤其是那些缺乏直接感官刺激的专业理论,否则当你陷入冥思苦想,无法抽身自拔时,可能早已错失好几个光年。
这是时间之眼下最显而易见的问题了:既然如此,那艺术创作难道是凭空完成的吗?当然不是!那我们该怎样准确捕捉住时间的痕迹呢?其实本质上依赖于另外两种非常重要的视角:第一种是视觉记忆:借助图像来感受过去与未来,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理解
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理解张旭曙【专题名称】美学【专题号】B7【复印期号】2005年11期【原文出处】《学海》(南京)2005年04期第108~111页【作者简介】张旭曙,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上海200433)倘若把西方美学范畴体系比作一张由形色大小各异的范畴编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巨大的思维之网,那么毫无疑问,在一批最古老、最持久的强力范畴中,形式当属耀眼的纽结之一。
我们引两段话印证形式的显赫身份:日内瓦学派批评家让·鲁塞断言,关于文艺现象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存在大量无把握的和针锋相对的意见,“但如果说有一个概念挑起了矛盾或分歧,那正是形式这个中心概念。
”(注:《为了形式的解读》,载(阿根廷)博尔赫斯等《波佩的面纱》,朱景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李斯托威尔写道:“只要略微瞥一下美学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形式论的重要地位了。
从希腊时代一直到今天,它一再居于显著的地位。
”(注:《近代美学史述评》,蒋孔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189页。
)据塔达基维奇(又译塔塔凯维奇)的考证,形式这个术语源出于罗马时代,拉丁文的“形式”是“forma”。
在许多近代语言中,被毫无改变地采纳。
在其他语言中,稍有改变。
法文是“forme”,英文是“form”,德文是“Form”。
(注:《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页。
)本来,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精神策源地是古希腊。
而在古希腊人透过现象追求本质之思维方式的背后,起作用的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古希腊形式思维的最高典范就是几何学。
用科学化的形式逻辑工具营构整饬精密、普遍有效的思想体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始,蔚然成风、不绝如缕。
如此看来,形式在西方美学范畴体系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似乎并不足怪。
但是问题远非如此单纯。
形式之重要,不单单在于它堪与“存在”范畴比肩的古老、生命力持久抑或思维触角遍布美学艺术学的各个层面方向;更令人困惑棘手的是,形式特有的歧义丛生,夹缠难理。
西方艺术观念历史变迁的探讨
对“艺术是什么”这样一个涉及本质的观念问题,在后现代的今天被认为是应该抛弃的伪问题,它普遍地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也是无解的。
迪弗在《艺术之名》中认为:“在这个由艺术显示并强化了的象征功能之外,人类命名为艺术的东西失去了同一性,分裂成为多种多样的艺术以及数不胜数的风格和样式”川。
迪弗这里所说的艺术的多样性主要是就现代这一共时态来说的,艺术在我们时代分化为无数的种类和样式,艺术之名不再具有整合的能力,共名的艺术受到了普遍的怀疑。
应对艺术之名失去同一性的问题,波普尔的提出了“情境”的概念,认为对这样一些价值概念,努力穷究其本质不如探讨其历史发展脉络。
任何一个名词概念都有历史的所指,回到它的具体时代,在具体情境中探讨,是我们可以做应该做也是更具意义的事。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就是按照波普尔的情境逻辑重构了艺术发展的特定情境,告诉我们不同时代的艺术面貌,解释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艺术意味着什么,不同时代的艺术在社会中各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本文的也不期望能给出一个关于艺术的本质界定,只是希望通过对艺术观念的历史追溯,厘清艺术理论史上出现的主要艺术观念,尤其将重点放在疑问多多的现代艺术上,对其观念主张进行更深人的阐释,以对艺术有更深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就历时的角度来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不同时代出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本文将历史上古往今来的艺术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形式艺术和观念艺术四种,每一种艺术观念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进行本质的把握,每一种艺术观念都适合解释特定样式的艺术,只有这样历时和整体的把握才能使我们对艺术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再现艺术再现艺术观主要从艺术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论述艺术,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艺术观念的遥远的回声。
模仿说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艺术理论,也是再现艺术观的滥筋。
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柏拉图也将艺术看作是对物质世界的模仿,只不过它与理念隔了三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理解张旭曙【专题名称】美学【专题号】B7【复印期号】2005年11期【原文出处】《学海》(南京)2005年04期第108~111页【作者简介】张旭曙,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上海200433)倘若把西方美学范畴体系比作一张由形色大小各异的范畴编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巨大的思维之网,那么毫无疑问,在一批最古老、最持久的强力范畴中,形式当属耀眼的纽结之一。
我们引两段话印证形式的显赫身份:日内瓦学派批评家让·鲁塞断言,关于文艺现象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存在大量无把握的和针锋相对的意见,“但如果说有一个概念挑起了矛盾或分歧,那正是形式这个中心概念。
”(注:《为了形式的解读》,载(阿根廷)博尔赫斯等《波佩的面纱》,朱景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李斯托威尔写道:“只要略微瞥一下美学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形式论的重要地位了。
从希腊时代一直到今天,它一再居于显著的地位。
”(注:《近代美学史述评》,蒋孔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88—189页。
)据塔达基维奇(又译塔塔凯维奇)的考证,形式这个术语源出于罗马时代,拉丁文的“形式”是“forma”。
在许多近代语言中,被毫无改变地采纳。
在其他语言中,稍有改变。
法文是“forme”,英文是“form”,德文是“Form”。
(注:《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页。
)本来,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精神策源地是古希腊。
而在古希腊人透过现象追求本质之思维方式的背后,起作用的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古希腊形式思维的最高典范就是几何学。
用科学化的形式逻辑工具营构整饬精密、普遍有效的思想体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始,蔚然成风、不绝如缕。
如此看来,形式在西方美学范畴体系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似乎并不足怪。
但是问题远非如此单纯。
形式之重要,不单单在于它堪与“存在”范畴比肩的古老、生命力持久抑或思维触角遍布美学艺术学的各个层面方向;更令人困惑棘手的是,形式特有的歧义丛生,夹缠难理。
其实,这种情况,从语源学的考索中即可领略一二。
拉丁文的“形式”替代的是希腊文的两个单词:“μορφη”(可见的形式)和“ετδsos”(概念的形式)。
这种一名多义现象仿佛“先天地”规约、催化了形式涵义的含混多义性特征。
塔达基维奇在《西方美学概念史》列举了11种形式涵义,波兰著名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在力作《内容和形式之本质的一般问题》中区分了9种。
(注:Roman Ingarden: The General Question of the Essence of Form and Content,The Journalof Philosophy,Vol,57,No.7,1960,中译文载《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2004年第5期,张旭曙译。
))前者立足美学史实,后者侧重哲学概念,其中只有三种涵义相同。
对此,即使是一些熟谙美学史实的学术大师也有徒唤奈何之感。
韦勒克就宣称,从当代美学家批评家那里收集上百个有关“形式”和“结构”的相互矛盾的定义并非难事,所以最好弃置不用。
(注:《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韦勒克的反应有些夸张,可是实际情形也未必比他预料的更好应对。
形式犹如一只超越时空飞翔跳跃的思想精灵,好像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
面对形式,我们仿佛堕入了一座九曲回肠的地下迷宫。
必须找到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阿里阿德涅的线团”,我们才能从迂回复杂的“形式迷宫”中抽身而出。
不过这里的首要任务是先认识一下“形式家族”的成员。
“形式家族”的意蕴层次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反思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指出其谬误、混乱层出不穷的根源在于,不了解各种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本质,没有固定不变的内涵和外延。
这就造成了语言、概念、符号的多义性现象,它们相互之间只有一种“家族相似”的关系。
在我们看来,借用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说明形式的形态特质再合适不过了。
形式就是传统形而上学概念中的一个用法界限含混、“血缘”关系模糊的大“家族”。
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参照比勘,统合分类,编制了一张“形式家族”意蕴层次表:层次名称首创者(使用者) 涵义、要素材料媒介层艺术材料、感语言、乐音、颜料、手势、大理石、布景等性物质媒介艺术品的要素、表现手段(手法)、技巧、物质符号技术手法层艺术语言形式.结构、情节、语词、蒙太奇、透视、线条、色彩、节奏、旋律、和声等.创作规则艺术创作公认的形式、习惯、规范。
三—律、赋格曲式、十四行诗、山水画等和谐形式毕达奇拉斯学派各部分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
对立面是成分、要素、部分感性形象(形式) 黑格尔单纯的感觉对象、外在表现,对应物是内容、生命、情感、经验、思想、真理。
可感外形对象的形状、轮廓、构图,对应物是材料质料。
结构整体结构主义者一个整体的各要素组成的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艺术审美层内形式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想像力的结构、创作过程中的内部组合加工。
形式化艺术家表现意图的外化、审美意象的物化、知觉对材料的整合、构型。
风格形态处理题材的方式、艺术的组织构造、技巧手段的共同性(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审美形式或范畴崇高、优美、喜剧、悲剧、丑等艺术形式艺术的种类、体裁(文学、绘画、音乐、美术等)超验理式柏拉图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非物质实体,对立面是现实世界的个别事物实体形式亚里士多德对象的概念本质,相关物是对象的偶因先验形式康德心灵对知觉对象的规范作用,对应物是从外部由经验给予心灵的东西。
理性形式席勒形而上学的观念,对立面是被精神力量主宰的感性材料。
形而上学范畴形式英伽登确定某物并作为它的规定性、构型,相关物是作为非自主要素包含在整体中的质性。
本质层符号形式卡西尔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神话、历史、宗教、语言、科学。
生命形式维特根斯坦一切语言游戏赖以存在的文化模式。
知觉形式现象学者在知觉中被给予的事物,对立面是被呈现的对象构型形式新康德主义者在被给予的东西基础之上形成的东西,对立面是某种被给予、被奠基的东西。
这份表里的内容还只是举其荦荦大者,远非完备,有些界说命名分类未必恰当,但仅此己足见形式所关涉之议题的弥散性、复杂性了。
形式涵义系统的语义语用特征维特根斯坦有句著名的口号:“意义即用法”。
意谓,同一个词,在特定的情境中,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用法。
用法不同,意义就不同。
维特根斯坦所言,诚为不刊之论。
不过,经过仔细地考量、分析形式涵义的使用语境,我们发现,情况要远为繁复含混。
我们知道,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采用一套严密的逻辑思维(形式思维)工具,演绎、建构一个高度形式化的抽象的思想系统。
形式概念在美学思想史体系内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不待言。
不过,除了那些形式观念的奠基者外,以形式作为支柱的重要的思想家们,虽然深谙形式的强大构造力量,却几乎很少在单一的意义上,而是在不同的著作中,轮换交替地使用几种形式涵义,也不怎么刻意地细加界说。
我们把这一特征叫做“一义为主,数义并用”。
在卡西尔那里,我们看到五种形式,艺术形式(绘画、诗歌、小说等)、纯形象化的结构、先验形式(主体知觉的能动的构形作用)、感性经验的某些结构要素(色彩、线条、节奏、韵律等)、感性媒介(颜料、石头等),其中核心概念是康德式的先验形式。
席勒、卢卡奇、阿多诺的情况也如此。
克洛纳在研究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唯心论时,强调各种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贯穿着一种杂多的统一。
(注:《从康德到黑格尔》第一卷,见洪谦主编《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问题史”方法当然是打开思想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不过就形式观念而言,我们并不能总是指望找到一条具在内在必然联系的逻辑线索。
事实是,人们往往用的是同一个涵义,但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多少关系。
这一特征,我们称作“语义链的非连续性”。
荣格明言,原型即柏拉图的形式,但是他们关注的问题又有多少相似之处呢?在黑格尔那里,感性形象是绝对理念的外在的可感触的表现,内容与形式一一对应;弗洛伊德却说,美的感性形式只不过是无意识(梦等)的隐喻式的表达,两者的关系是表层和深层的转换关系。
在同样被指称为“形式”的词汇下面,却涵括着众多不相近甚至矛盾对立的意义,我们把这一特征叫做“名同实异,无亲缘性”。
黑格尔眼中的形式在席勒那里被称作“材料”(Stoff),即被精神力量决定的感性材料,而席勒的形式指形而上学的观念;柏拉图的绝对形式理式)就是黑格尔的“内容”,形而上学的真,美的构成要素;赫尔巴特的形式是内容的外衣和修饰,到了克罗齐的手里,形式就成了一种表现活动,印象的形成者。
在西方美学中,一个人的著作里被叫做形式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著作中却被称作内容的情况比比皆是,研究者稍不留神就会感到迷惑不解。
美学史上的各种流派、主义之间的斗争对立,经常起因于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不同理解。
我们套用克罗齐的风趣的说法,这是“各个支流间的家庭争吵”(注:《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
从上面的图表可知,形式是一个由只有部分相似性、关联性,内涵和外延不断扩散,新成员陆续加入的开放性的家族。
即使是在同一个层面上使用同一种形式涵义,美学家们也会在自身的思想体系内,依据要解决的特定论题,自造新词。
这一特征,我们称之为“名异实近,家族类似”。
众所周知,西方美学的形式理论的伟大开端是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美在和谐,和谐即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深深地嵌入二千多年的西方美学思想传统之中。
但是,在和谐、比例、数的形式观念的后面,是一条长长的名称不同而意义相近的术语链:对称、平衡、协调、尺度、得体、适宜、法则、秩序等等。
它们的共同的哲学基础摹仿学说则将这些术语联结在了一起。
康德美学的最重要议题是个别的审美判断为什么会具有普遍性?康德的解决方案是“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他思考的问题又出现在现代美学中,不过是略有变化了的。
如果说康德要解决审美判断的先验法则问题,杜夫海纳则把前者的思考方向纳入到现象范围内,尝试用“情感先验”这个术语回答审美经验的先天法则如何可能的问题。
形式观念“基型”面对如此斑驳陆离、气象万千的形式王国,我们怎样做才能既领略形式迷宫的曲径通幽之美,又能寻觅、掌握到那根“阿里阿德涅的线团”,从迷宫中安然脱身呢?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仿效黑格尔,建构了一个起源、生长、衰退、解体和灭亡的人类文明史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影响甚大,但在我们看来,它并不能披露、解释人类文明史的“真相”,把它用在形式观念史的研究中,也不能帮助我们穿越形式观念迷宫。
我们也不打算采取美学史写作惯用的以人物、学派为纲,以时间的自然演替顺序为线索的编年史写作模式,而是尝试综合运用诺夫乔伊在《存在的巨链》中倡导的“观念史”方法(注:《存在的巨链》,第一章“导论观念史的研究”,张传有、高秉江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