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及案例分析-田兆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小结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应当引起 各血站高度重视;
在没有病原菌灭活办法时,美国实行细菌筛查,我 国也应采取适当措施,如改进消毒,去除供者最初 部分血液等;
目前的筛查方法虽不尽如人意,但做比不做好,不 久会有改进的细菌筛查方法问世。
29
病例讨论
患者男,36岁,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大剂 量化疗使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需要多次输注红 细胞和血小板。有一次输入1单位机采血小板之后 15分钟出现发热和寒战,2小时后发生休克,高热 40℃,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充血。6小时后出现痉 挛性腹痛伴腹泻,全身肌肉酸痛。经积极抢救无效, 3天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细菌培养是检测血小板污染的主要检测手段,最好 在单采血小板的同时即开始细菌培养。
25
预防
使用旋光(swirling)现象也可以检 查血小板是否受到污染。 另外美国FDA 还批准了两个方法,分别是耗 氧量测定和通过快速免疫扩散法检测细菌抗原。
26
预防
去除/灭活血液中细菌的技术:去除或灭活血液中 的细菌,能够大大减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纠正休克、防治DIC和急性肾衰竭。 加强支持治疗,必要时使用IVIG治疗。
21
预防
详细了解献血者情况并进行仔细的体检: 应详细 了解献血者感染相关情况并进行仔细的体检,以排 除患者是否处于菌血症状态,如是否存在扁桃体炎、 副鼻窦炎、尿路感染、慢性胆囊炎等慢性感染灶。
但是到底哪些病史表明献血者有潜在菌血症尚不清 楚。
一种方法是储存前去除白细胞,该方法的原理是如 果血液中存在细菌将被白细胞吞噬,因而可以使用 白细胞过滤器通过过滤的方法去除白细胞,从而去 除了细菌。
27
预防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针对核酸的病原体去除与灭活技 术,如S59光化学法等。
在病毒被灭活的同时,细菌的核酸也被破坏。但是 这些技术尚未普及。
血症供者,但较少见;
10
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相对常见
污染的菌种多为革兰阳性菌(如类白喉杆菌,表皮 葡萄球菌),少数为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阴 沟肠杆菌);
目前国外报道被细菌污染的血小板引起的输血风险 要比其它原因引起的输血风险高出10~100倍,
11
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相对常见
AABB标准22版增加了5.1.5.1条款,要求血站或输 血科应具有防止和检测所有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措施。 2004.3.1开始执行。
美国每年大约输注400万袋血小板,其中有1000~ 4000袋被细菌污染,1/4~1/6的污染会导致败血症 (330~1000例),推测死亡病例有250例/年;
12
临床表现
输注细菌污染的血制品往往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 束后的很短时间内出现症状,但也有报道可以在1 天之后才出现症状。
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细菌的数量相关。 最常见发热、畏寒、低血压、恶心、呕吐等症状。
9
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相对常见
血小板在室温下保存,适合细菌生长与繁殖;
血小板悬浮在血浆中,其介质是细菌的理想培养 基;
机采血小板无足够的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
血小板贮存时间愈长,污染细菌的数量愈多;
从血小板中分离出的细菌大多是正常皮肤菌群,说
明细菌多来源于供者的皮肤,其次是来自无症状菌
反复献血可能使肘窝形成瘢痕从而使皮肤的消毒效 果不佳,增加细菌污染的风险。
菌血症:若献血时献血者处于无症状菌血症状态, 则所献血液可能受到细菌污染。
5
病因
操作不当:血液加工、制备过程中操作不当,没有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采输血器具不合格:血袋破损或血袋、采血器具和 输血器具毒不彻底。18诊断
该疾病应与溶血反应、FNHTRs、TRALI 以及和输血无关的败血症等疾病鉴别。
另外,由于可能并非血袋中血液受到污染,而是输 血管路受到污染,因此不能仅仅对血袋中血液进行 细菌培养或染色而将输血管路中血液遗漏,否则可 能得到假阴性结果。
19
治疗
应立刻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使用生理盐水继续 维持静脉通道。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及案例分析
广州血液中心 田兆嵩
1
概述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虽然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后果 严重,甚至致命。
红细胞和血小板都有可能被细菌污染。 其中,红细胞发生细菌污染的概率是1:310000,
血小板发生细菌污染的概率是1:4000。
2
概述
假单胞菌可在2~6℃条件下生长,多见于血液加 工过程中操作不当、血袋破损以及在水浴中解冻冰 冻血浆或冷沉淀时受到污染。该菌可以在储存于冰 箱中的红细胞中生存和繁殖。
30
进一步检查: 血小板输注后抽取患者血液作4次血培养,其中2
次见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生长。 血袋剩余血也培养出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所用血小板为超过5天保存期6小时) 问题:1.该患者是什么输血反应?
2.如何预防?
31
谢 谢!
32 32
细菌培养: 取血袋剩余血并抽取患者血液,分别 在4℃、室温(22℃)和37℃进行细菌培养, 二者细菌一致可确诊。
17
诊断
血常规: 抽取患者血液行血常规检查,如与输血 前相比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出现细 菌污染。
其他检查:取血袋剩余血并抽取患者血液行内毒素 测定或微生物DNA 检测。
13
临床表现
通常发热以高热伴寒战为主。 也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头痛、腹痛、腹泻、面部
潮红、皮肤及黏膜充血、烦躁不安以及血红蛋白尿等。 严重细菌污染可引起休克、肾衰竭、DIC等严重并
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手术麻醉状态下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手术切口渗血等
表现。
14
临床表现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病死率与输注血制品类型、 细菌种类、细菌毒力、细菌数量、患者的临床状况 (例如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等因素相关。 其他与死亡相关的因素包括: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受血者年龄较大以及输注较少血制品即出现明显症 状。
15
诊断
临床表现:如高热、寒战、皮肤及黏膜充血、低血 压以及休克等。
手术麻醉状态下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手术切口渗血 等表现。
血袋内血液物理外观性状改变: 如血袋内血液浑 浊,出现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血凝块, 红细胞变成暗紫色等情况,应警惕细菌污染可能。
16
诊断
血涂片观察: 取血袋剩余血并抽取患者血液涂片 染色找细菌,应包括革兰染色、亚甲基染色和吖啶 橙染色。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细菌污染。
解冻时污染: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在水浴中解冻时 也可能受到污染。
6
全血和红细胞的细菌污染少见或罕见
全血中有中性粒细胞,能吞噬可能被污染的细菌; 全血和红细胞在4℃保存,能抑制细菌生长或不能
长期存活; 有人培养4℃下保存24h的库存血,发现2.2%阳
性,多为葡萄球菌,但输血反应不常见。
7
23
预防
正确的储存和运输血制品:不正确的储存和运输血 制品会增加细菌污染血制品的发生概率。
因此应加强输血科(血库)的管理,尽可能缩短血 制品在输血科(血库)中的周转时间,缩短储存时 间,同时应确保血制品在规定的温度下储存和运输。
24
预防
细菌检测:细菌检测是理想的减少细菌污染血制品 的方法。如血制品外观有受到污染的迹象,禁止使 用。
22
预防
丢弃采血时最初少量血液: 采血时针头穿刺皮肤 形成的皮肤碎片可能会随着血液进入血袋。这就有 可能将皮肤组织中的细菌带入血袋,造成细菌污染。 因此有学者认为将最初收集的20~30ml血液 丢弃或做检测标本可以减少50%细菌污染的风险。 目前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是通过避免皮肤表面 的菌群进入血制品从而减少了细菌污染机会。
全血和红细胞的细菌污染少见或罕见
文献报道的细菌污染性严重输血反应多为革兰嗜冷 菌(如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杆菌)等或利用枸橼酸 作为能源的细菌(如耶尔森菌);
嗜冷菌的内毒素大量产生有3周“迟滞期”,缩短 红细胞的贮存期可避免严重输血反应。
8
全血和红细胞的细菌污染少见或罕见
受细菌污染的全血或红细胞往往出现肉眼可见的溶 血或血凝块(细菌消耗枸橼酸),发放时注意观察 也能避免严重输血反应。
而葡萄球菌多在温暖环境中生长。
3
概述
血小板一般储存在20~24℃的室温条件下,适 宜该细菌生长繁殖。
由于各种细菌均可在室温条件下快速增殖,故血液 从冰箱取出后,细菌将快速增殖。
血液在室温下放置的时间越长,风险性越大。 这也是血小板发生细菌污染风险较高的原因。
4
病因
献血者和受血者皮肤污染:献血或输血时,细菌可 以通过静脉穿刺部位进入血液。
将正在输注的血制品、输血器及已输完血液的血袋 送输血科(血库)进行细菌培养及微生物涂片染色。 注意应从患者其他部位采血进行血培养。
立即予以呼吸、循环支持,纠正低血压。
20
治疗
在得到微生物学结果前,即应尽早开始予以广谱抗 生素(如β-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治疗。
如血制品为红细胞,抗生素应覆盖假单胞菌属。一 旦确定病原体,应根据药敏结果改用敏感抗生素。
小结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应当引起 各血站高度重视;
在没有病原菌灭活办法时,美国实行细菌筛查,我 国也应采取适当措施,如改进消毒,去除供者最初 部分血液等;
目前的筛查方法虽不尽如人意,但做比不做好,不 久会有改进的细菌筛查方法问世。
29
病例讨论
患者男,36岁,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大剂 量化疗使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需要多次输注红 细胞和血小板。有一次输入1单位机采血小板之后 15分钟出现发热和寒战,2小时后发生休克,高热 40℃,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充血。6小时后出现痉 挛性腹痛伴腹泻,全身肌肉酸痛。经积极抢救无效, 3天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细菌培养是检测血小板污染的主要检测手段,最好 在单采血小板的同时即开始细菌培养。
25
预防
使用旋光(swirling)现象也可以检 查血小板是否受到污染。 另外美国FDA 还批准了两个方法,分别是耗 氧量测定和通过快速免疫扩散法检测细菌抗原。
26
预防
去除/灭活血液中细菌的技术:去除或灭活血液中 的细菌,能够大大减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纠正休克、防治DIC和急性肾衰竭。 加强支持治疗,必要时使用IVIG治疗。
21
预防
详细了解献血者情况并进行仔细的体检: 应详细 了解献血者感染相关情况并进行仔细的体检,以排 除患者是否处于菌血症状态,如是否存在扁桃体炎、 副鼻窦炎、尿路感染、慢性胆囊炎等慢性感染灶。
但是到底哪些病史表明献血者有潜在菌血症尚不清 楚。
一种方法是储存前去除白细胞,该方法的原理是如 果血液中存在细菌将被白细胞吞噬,因而可以使用 白细胞过滤器通过过滤的方法去除白细胞,从而去 除了细菌。
27
预防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针对核酸的病原体去除与灭活技 术,如S59光化学法等。
在病毒被灭活的同时,细菌的核酸也被破坏。但是 这些技术尚未普及。
血症供者,但较少见;
10
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相对常见
污染的菌种多为革兰阳性菌(如类白喉杆菌,表皮 葡萄球菌),少数为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阴 沟肠杆菌);
目前国外报道被细菌污染的血小板引起的输血风险 要比其它原因引起的输血风险高出10~100倍,
11
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相对常见
AABB标准22版增加了5.1.5.1条款,要求血站或输 血科应具有防止和检测所有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措施。 2004.3.1开始执行。
美国每年大约输注400万袋血小板,其中有1000~ 4000袋被细菌污染,1/4~1/6的污染会导致败血症 (330~1000例),推测死亡病例有250例/年;
12
临床表现
输注细菌污染的血制品往往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 束后的很短时间内出现症状,但也有报道可以在1 天之后才出现症状。
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细菌的数量相关。 最常见发热、畏寒、低血压、恶心、呕吐等症状。
9
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相对常见
血小板在室温下保存,适合细菌生长与繁殖;
血小板悬浮在血浆中,其介质是细菌的理想培养 基;
机采血小板无足够的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
血小板贮存时间愈长,污染细菌的数量愈多;
从血小板中分离出的细菌大多是正常皮肤菌群,说
明细菌多来源于供者的皮肤,其次是来自无症状菌
反复献血可能使肘窝形成瘢痕从而使皮肤的消毒效 果不佳,增加细菌污染的风险。
菌血症:若献血时献血者处于无症状菌血症状态, 则所献血液可能受到细菌污染。
5
病因
操作不当:血液加工、制备过程中操作不当,没有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采输血器具不合格:血袋破损或血袋、采血器具和 输血器具毒不彻底。18诊断
该疾病应与溶血反应、FNHTRs、TRALI 以及和输血无关的败血症等疾病鉴别。
另外,由于可能并非血袋中血液受到污染,而是输 血管路受到污染,因此不能仅仅对血袋中血液进行 细菌培养或染色而将输血管路中血液遗漏,否则可 能得到假阴性结果。
19
治疗
应立刻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使用生理盐水继续 维持静脉通道。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及案例分析
广州血液中心 田兆嵩
1
概述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虽然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后果 严重,甚至致命。
红细胞和血小板都有可能被细菌污染。 其中,红细胞发生细菌污染的概率是1:310000,
血小板发生细菌污染的概率是1:4000。
2
概述
假单胞菌可在2~6℃条件下生长,多见于血液加 工过程中操作不当、血袋破损以及在水浴中解冻冰 冻血浆或冷沉淀时受到污染。该菌可以在储存于冰 箱中的红细胞中生存和繁殖。
30
进一步检查: 血小板输注后抽取患者血液作4次血培养,其中2
次见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生长。 血袋剩余血也培养出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所用血小板为超过5天保存期6小时) 问题:1.该患者是什么输血反应?
2.如何预防?
31
谢 谢!
32 32
细菌培养: 取血袋剩余血并抽取患者血液,分别 在4℃、室温(22℃)和37℃进行细菌培养, 二者细菌一致可确诊。
17
诊断
血常规: 抽取患者血液行血常规检查,如与输血 前相比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出现细 菌污染。
其他检查:取血袋剩余血并抽取患者血液行内毒素 测定或微生物DNA 检测。
13
临床表现
通常发热以高热伴寒战为主。 也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头痛、腹痛、腹泻、面部
潮红、皮肤及黏膜充血、烦躁不安以及血红蛋白尿等。 严重细菌污染可引起休克、肾衰竭、DIC等严重并
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手术麻醉状态下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手术切口渗血等
表现。
14
临床表现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病死率与输注血制品类型、 细菌种类、细菌毒力、细菌数量、患者的临床状况 (例如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等因素相关。 其他与死亡相关的因素包括: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受血者年龄较大以及输注较少血制品即出现明显症 状。
15
诊断
临床表现:如高热、寒战、皮肤及黏膜充血、低血 压以及休克等。
手术麻醉状态下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手术切口渗血 等表现。
血袋内血液物理外观性状改变: 如血袋内血液浑 浊,出现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血凝块, 红细胞变成暗紫色等情况,应警惕细菌污染可能。
16
诊断
血涂片观察: 取血袋剩余血并抽取患者血液涂片 染色找细菌,应包括革兰染色、亚甲基染色和吖啶 橙染色。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细菌污染。
解冻时污染: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在水浴中解冻时 也可能受到污染。
6
全血和红细胞的细菌污染少见或罕见
全血中有中性粒细胞,能吞噬可能被污染的细菌; 全血和红细胞在4℃保存,能抑制细菌生长或不能
长期存活; 有人培养4℃下保存24h的库存血,发现2.2%阳
性,多为葡萄球菌,但输血反应不常见。
7
23
预防
正确的储存和运输血制品:不正确的储存和运输血 制品会增加细菌污染血制品的发生概率。
因此应加强输血科(血库)的管理,尽可能缩短血 制品在输血科(血库)中的周转时间,缩短储存时 间,同时应确保血制品在规定的温度下储存和运输。
24
预防
细菌检测:细菌检测是理想的减少细菌污染血制品 的方法。如血制品外观有受到污染的迹象,禁止使 用。
22
预防
丢弃采血时最初少量血液: 采血时针头穿刺皮肤 形成的皮肤碎片可能会随着血液进入血袋。这就有 可能将皮肤组织中的细菌带入血袋,造成细菌污染。 因此有学者认为将最初收集的20~30ml血液 丢弃或做检测标本可以减少50%细菌污染的风险。 目前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是通过避免皮肤表面 的菌群进入血制品从而减少了细菌污染机会。
全血和红细胞的细菌污染少见或罕见
文献报道的细菌污染性严重输血反应多为革兰嗜冷 菌(如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杆菌)等或利用枸橼酸 作为能源的细菌(如耶尔森菌);
嗜冷菌的内毒素大量产生有3周“迟滞期”,缩短 红细胞的贮存期可避免严重输血反应。
8
全血和红细胞的细菌污染少见或罕见
受细菌污染的全血或红细胞往往出现肉眼可见的溶 血或血凝块(细菌消耗枸橼酸),发放时注意观察 也能避免严重输血反应。
而葡萄球菌多在温暖环境中生长。
3
概述
血小板一般储存在20~24℃的室温条件下,适 宜该细菌生长繁殖。
由于各种细菌均可在室温条件下快速增殖,故血液 从冰箱取出后,细菌将快速增殖。
血液在室温下放置的时间越长,风险性越大。 这也是血小板发生细菌污染风险较高的原因。
4
病因
献血者和受血者皮肤污染:献血或输血时,细菌可 以通过静脉穿刺部位进入血液。
将正在输注的血制品、输血器及已输完血液的血袋 送输血科(血库)进行细菌培养及微生物涂片染色。 注意应从患者其他部位采血进行血培养。
立即予以呼吸、循环支持,纠正低血压。
20
治疗
在得到微生物学结果前,即应尽早开始予以广谱抗 生素(如β-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治疗。
如血制品为红细胞,抗生素应覆盖假单胞菌属。一 旦确定病原体,应根据药敏结果改用敏感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