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5e8ccdafab069dc502201a3.png)
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心态问题分析及对策作者:袁建勤田鸽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在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民众呈现出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社会心理预期明显增强,群际关系呈现交互与冲突等精神特质。
反映出社会情绪化波动,民众利益需求获得感不强,社会共享价值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心态。
为此提出了完善社会情绪的疏导机制、优化民生问题及培养民众的共享价值观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民众;社会问题心态;分析思考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8)02-0063-0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
社会转型就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置和来自社会各方面形态的变迁。
当下,在全面建成小康时期,我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民众社会心态的变化,尤其是问题心态的呈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民众个人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必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发展目标实现。
因此,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这一社会转型期,分析民众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有效措施,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精神特质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表现出普遍的心理特点和心境状态。
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趋向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
当前民众呈现出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如下:(一)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中国社会变化瞬息万变,这一世态给民众带来太多的未知。
然而,也正是这些未知因素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定势。
尤其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异质思维趋向分化和多元。
2014国考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副省级)
![2014国考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副省级)](https://img.taocdn.com/s3/m/20acf5c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4.png)
2014国考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副省级)【试卷名】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部级)真题标准化解析【试卷总分】100【答卷时限】180【考查话题】社会类(幸福感、社会心态)【总体分析】先从主题来看,2014年国考省部级考察的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群普遍存在的各种心态问题,并探讨了这些心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一些解决思路,与我们考生平时认知材料的基本思路接近,但因为考察的是心态方面的问题,如果考生的积累不够,平时对生活疏于体悟,难度还是很大的。
再从材料来看,2014年国考申论(省部级)共6个材料,7300多字;2013年国考省部级的试卷材料共7600字,6个材料。
这两年材料个数相同,字数也差不多。
最后从题型来看,2014年国考申论(省部级)第一题概括题,10分,150字,中规中矩的题目;第二题分析题,10分,200字;第三题写发言稿,属于公文类题目,20分,500字;这里面的重点是作为领导的发言,一定要体现出高度的概括性,也就是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和提练;第四题写短评,20分,500字,这是个比较新颖的题目,从本质上考察的是考生对跟风的看法,是社会现象的分析题,比较难;第五题作文40分。
共五道题目,要求作答3350——3450字。
2013年国考省部级五道题目,共要求写2000——2300。
今年比去年要求多写二三百字。
而这也是今年国考多了半个小时,全程三个小时的要求。
【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社会心理失衡第三稿
![社会心理失衡第三稿](https://img.taocdn.com/s3/m/1e9d0cd433d4b14e85246819.png)
社会心态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 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不良的社会心态 因为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发展而不思进取的心态 因为看不到成功与进步的可能而放弃进取的心态 一些有权有势的群体骄横狂妄、肆无忌惮的心态 一些弱势群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心态
四、调节社会心理失衡的对策
转型期的“心理失衡”,本质上是社会 运转序列上的“规则失衡”、“救济失衡”
1、构建公正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2、防范由于群体心理失衡导致的 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1、构建公正的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第一、以社会公正为基本依据,来进行社会基
本制度的设计与安排。
社会公正的重要性
• “社会公正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是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胡锦涛 • “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首要 价值” ——温家宝
“社会软治理”理念
以软的文化治理理念来塑造人的思维、规范人的行 为活动,以此达到解决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关系、维系 社会秩序的目的。
主要内容
一、我国转型期社会心理失衡问题产生的 背景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二、转型期社会心理失衡问题产生的一般机制
三、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心理失衡需要特别注意的两点 四、调节社会心理失衡的对策
第三、加强对群聚场所的管理
• 群聚场所 :最终产生社会泄愤事件的 场域,如案发现象 • 加强对群聚场所的管理,要采取果断的措施让非中 坚分子离开群体,并打消其他人加入群体的念头。
瓮安事件案发现场
第四、加强事后的心理干预
• 合理合法处置参与者的违法犯罪行为 • 以教育和引导为主,开展心理安抚,使参加事件 者度过心理危机
一、转型期社会心理失衡问题产生的
转型期我国公民社会心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8调查数据的分析
![转型期我国公民社会心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8调查数据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78514a33687e21af45a940.png)
答转 型 期我 国公 民社 会 心态 影响 因素 , 以期 能为我 国 当前 的社会 管理 问题提 供 较为 科
学的政策参考依据。
2 文献综 述
随 着社会 转型 和贫 富差距 的扩大 , 阶层 之 间的对 立感和 底层社 会 的相 对剥 夺感 开
转 型期 我 国公 民社 会心 态影 响 因素分 析 : 基于 C G S S 2 0 0 8调 查数据 的分析
转 型 期 我 国 公 民 社 会 心 态 影 响 因 素 分析: 基于 C G S S 2 0 0 8 调 查 数 据 的 分 析
摘
要: 社会心 态是社会群体行为 的前兆 , 社会心态的方 向和强度都会 很大程度 上影响到群体 的行
刊 、 德 梅
王 正 沛
为, 对社会 心态影响因素 的研究 对调 节群体 行 为具有 重要价 值 。文 章 以 C G S S 2 0 0 8调 查 数据 为支 撑, 构建 了一个社会 心态影响 因素框 架 图, 并 实证 研究 了影响社 会心 态的个体 因素和 社会 因素 , 得 到如下结论 : 我国现阶段 , 公众对社 会公平、 社会正义认 同度 都很不理想 , 表 明我 国现 阶段 公众的社 会心态处于一个不健康 的状 态 ; 个体特 征 、 家庭 影响、 社 会 网络以及个 体对所 处阶 层和 阶级的认 识 都对社会心态有重要影 响 ; 要改变这 种不健 康的社 会心 态 , 必须 清除消 极的社会 存在 , 改变不 利于 社会公平正义 的制度 因素。
文章编号 : 1 0 0 2— 9 7 5 3 ( 2 0 1 4 ) 0 1— 0 0 0 1 —1 4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汇总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adaf138964bcf84b9d57bb2.png)
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刻画一个时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揭示这个时代的社会心态。
因为时代与社会心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时代决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映照时代。
从总体上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对国家的未来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国人的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焦虑与浮躁交织,弱势心态日益蔓延,社会信任面临危机。
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不仅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
今年3月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这是首次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并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地摆到全党同志的面前。
随后,人民日报又连续刊发5篇“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谈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的社会心态。
可以说,如何调适当前复杂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那么,今天围绕这个话题,我和大家主要来探讨两个问题: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二、调适社会心态的几点思考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第一个大问题: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心态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诉求、心理和愿望,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
透过这扇窗口,执政者可以观察民情、了解民意、感受民怨、体恤民困。
当前我国的社会心态可以说是复杂多变,正反两面并存且相互交织。
如社会焦虑心态、冷漠心态、浮躁心态、弱势心态、仇富心态、怨恨心态、不信任心态、跟风心态、失落心态等等。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跟大家介绍了。
转型期社会心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特点及对策研究
![转型期社会心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特点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fe7b2b482fb4daa58d4ba8.png)
去年 由于食 品消 费类 价 格 大 涨 , 国的 恩格 尔 中 系数 接近 4 % , 0 幸福 指数 大 幅 降价 。1 目前 , 多生 许
活必需 品要 么正 在 涨 价 , 么 正发 出此 起 彼 伏 的涨 要
内容 , 也是 全党全 社 会 工 作 亟 待研 究 解 决 的 一个 重 大现 实课题 。解 决 好 这一 课 题 , 于贯 彻 落 实科 学 对 发 展 观 、 现 人 的全 面 发 展 、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实 构 会 、 持社 会稳定 具 有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 保
社 会 心 态几 个 方 面 下功 夫 。
[ 关键 词] 社会转型期 ; 社会 心态 ; 问题及对策 [ 中图分 类号] 1 F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5— 4 2 2 1 )0— 0 0—0 [ 10 3 9 (0 1 1 0 4 5 收稿 日期 ] 2 1 0 0 1— 7—1 5 [ 作者 简介] 姜胜 洪, , 男 天津社会科 学院舆情研 究所副研 究员 , 主要 研 究方向为舆 情热 点问题、 网络舆 情; 宏音 , , 毕 女 硕
心态的主流是积极 、 康 、 上的 , 于开放进 取 、 智 成熟 、 健 向 趋 理 多元 包容 。但 同 时 , 会 心 态 的 一 些 方 面 也 已 出现 了 失 衡 的 倾 社
向: 一是 民生问题 突出, 引起 “ 群体 焦虑”, 影响到 民众对政府公信力 的看 法; 是 腐败现象的增 多, 引发不 满情 绪 , 响到 民众 影 对干群关 系的看法 ; 三是 贫富差距 不断拉 大 , 造成心 态失衡 , 响到 民众对社会 公正 的看法 ; 影 四是利 益诉 求反 映 渠道不畅 , 导 致社会心 态恶化 , 影响到民众对政府信任 度。为此 , 培育积 极健康 的社会 心 态, 当前加 强和 改进 思想政治 工作 的一 项重要 是
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焦虑:问题与对策焦虑:当下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焦虑:问题与对策焦虑:当下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521c6353c1ec5da50e2708a.png)
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焦虑:问题与对策焦虑:当下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焦虑:问题与对策焦虑:当下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作者/郝宇青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和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许多社会成员表现出根据一,《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0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2134人参与),其结果显示:焦虑已经成为当下国人的一种生活常态-34%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
根据二,中华英才网在2010年对全国15个行业(IT、金融、制造业等)的1500余名企事业职员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
根据三,官方最主要的媒体——《人民日报》,在2011年5月5日的一篇评论中也有关于“焦虑”的判断:“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
该评论还认为,在当下的中国,焦虑呈现出泛化的态势。
虽然焦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每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焦虑,但是,那只是绩是,到等原因,教训的。
应该指出的是,在处置劳资冲突、劳资矛盾的问题上,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即为了劳资双方不至于在劳资冲突中两败俱伤,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共,国家在税收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向工人采取了妥协政策,从而使双方达成了和解,实现了共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中国的强势群体并没有妥协的想法和步骤,只是一味地死守住自己的财富,甚至目前的状况还不能满足他们对于财富的欲望,他们还要进一步地与民争利。
在这种情势之下,一方面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另一方面是双方都不安生——弱者是出于生存的叹息,强者是出于保护和增加财产的贪婪。
第二,价值危机。
焦虑折射出当下中国出现了价值的危机,应该说,这是焦虑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问题。
大学生“躺平”心理的原因分析与矫治思路
![大学生“躺平”心理的原因分析与矫治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a5037b2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a.png)
大学生“躺平”心理的原因分析与矫治思路摘要:“躺平”心理最初是大学生面对学习与就业压力时而产生的心理防御状态,其社会认同与共鸣却经过不断汇集,最终形成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
文章从大学生“躺平”的心理透视入手,从心理表征、教育归因以及人格保护三个角度进行主观方面的诱因分析。
而后深入社会环境、圈层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提出就业环境变化、朋辈圈层“内卷”以及家庭关怀缺失实为“躺平”心理出现的根本原因。
针对以上成因分析,进一步提出通过塑造大学生自强理想人格,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以及拓宽大学生就业发展空间等策略,实现“躺平”心理的矫治与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唤醒。
关键词:大学生躺平心理群像特征时代成因矫治思路“躺平”因其在社交媒体及公众交流之中极高的出现频次,跻身于“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列,从表层来看,这一带有动词词性的词汇概念在媒介时代的语义流变之中出现了边界泛化,开始指代一种价值观念与心理状态,即“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自己的内心都毫无波澜”,以疲于反抗、适应顺从的心理状态面对当下的社会现实。
诚然,当“躺平”一词作为青年亚文化圈层的核心视点出现在社会各界的注视之中,其背后引申而出的深层现实缘由、群体心理结构以及公众文化倾向的变动,昭示着此类能够对时代旋律进行侧写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已不仅仅留存于主流价值观下所隐藏依附的次生文化圈内。
而细剖“躺平”一词的社会由来,则不得不提及曾经也一度霸占网络热门词汇榜单的“内卷”、“佛系”等概念。
一方面,“内卷”作为“躺平”心理的主要实践动机,是指在竞争强度较高的学习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群体中个体收益努力比值产生了“通货膨胀”式落差,由此而生的失落感、无力感、挫败感等个人价值的否定情绪,进一步催发出“躺平”这一具备妥协、放弃类消极心理趋向的亚文化概念。
另一方面,则是在网络环境催发下,社会组群负面压力反馈逐步蔓延至学生群体,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尚未稳固,更易在负面文化冲击中进行社会角色的自我代入,以此形成消极懈怠的“躺平”心理。
转型期我国危机频发的原因及应急对策分析
![转型期我国危机频发的原因及应急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8babe358fb770bf68a5589.png)
转型期我国危机频发的原因及应急对策分析摘要:转型期是社会进行破旧立新、分化整合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的多发时期。
分析转型时期社会危机频发的原因,探索和完善政府应对危机的管理,加强政府防范和克服社会危机的能力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转型期危机应急管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危机频发阶段,一些突发性事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恶性的、负面的事件、事故、消息越来越多,在整个社会形成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而这一切不符合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政府如何处理社会危机事件将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存亡关系。
因此,客观冷静地分析转型期我国危机频发的深层次原因,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应急管理的对策,提升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新课题。
一、转型期我国危机频发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急剧转型的时期。
按照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也是危机频发的时期。
从“非典”到甲流传播,从汶川大地震到百年不遇的旱灾,从世界金融危机到三鹿毒奶粉事件,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危机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已经验证了这条规律。
而转型期是危机的高危频发期,是由这一时期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社会转型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含义:(1)社会体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急剧转变,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制度的缺失。
即由过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在某些问题或某些领域,政府职能缺位,政府和市场共同失灵,出现管理真空,从而带来或加剧社会危机。
(2)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利益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社会阶层的分化重组,带来社会利益多元化和不均衡性;而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利益救济机制的缺失,激化了利益失衡所带来的社会冲突和对抗的发生。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最新年精选文档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最新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3966d1f43323968011c928a.png)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之,人类社会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历史架构中向前发展的。
在宏阔的历史境遇中,社会整体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接榫、磨合、调适的进程中向前推进的。
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期间也伴随着社会转型。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是社会由传统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发展模式裂变、分化、转换、跃升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快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现象凸显――社会呈现分层化和断裂化趋向。
在学理意义上,“分层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发达工业社会里阶级、地位和声望层级轮廓争论的历史。
”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和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及其整体知识总量的积聚,映射在社会或人类整体的发展中,社会发展并非在整齐划一的态势下运行――在实然意义上,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平等、不同步发展的现象――在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称“社会分层”是从社会角度的某些重要方面,把组成一定社会体系的人类个体及他们之间在待遇上的相对优劣分成不同等级。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社会面临的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全面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同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就处在一个不断分化的转变之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尤甚――中国的社会分化日益呈现为一种不断加剧的态势。
当前,我国贫富分化较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较高,分化的形势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局面开始严峻;阶层结构出现“固化”倾向,社会中间阶层比例较小,阶层利益呈现“多元化”、“碎片化”之特点。
据此,在唯物史观视阈下,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宏阔的时代境遇,对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现状进行深度探究,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社会分层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分析和有效应对当前的社会分层问题有所助益。
调研报告:转型、冲突与治理——当前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
![调研报告:转型、冲突与治理——当前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73517a1ed9ad51f01df267.png)
转型、冲突与治理——当前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频发,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高度关注。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社会建设、改进社会治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转型期应对社会冲突,关键是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依法参与管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弘利教育)“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进行转变。
社会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了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场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结构的变革,是一个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同步转变的过程,是社会失衡和社会协调相伴的过程,是社会秩序重构与整合的过程。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社会转型期,是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并存、社会发展与转型风险并存的时期。
尤其是我国,属于后发型现代化,追赶型的发展模式能使我国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把现代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矛盾与问题集中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这样一来化解社会矛盾的时空也被极度压缩,社会张力加大,增加了发生社会冲突的风险。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风险来自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期偏后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在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差”。
这种“结构差”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
一是社会主体碎片化,即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社会人是悬浮的、碎片化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组织性和凝聚力的降低。
二是利益冲突复杂化,主要是阶层结构更加复杂,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往往存在矛盾甚至对立,利益博弈十分明显,利益协调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资源分配两极化,越是处于社会阶层顶端的人们越是掌握着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却只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致使贫富两级分化加剧。
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93e17df195f312b3169a529.png)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S M 311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周小春(中共平阳县委党校,浙江 平阳 325400)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
“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匡正失范行为,缓解、化解不良心态,从根本上着力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生蔓延的现实土壤。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心态;失衡成因;疏导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311-5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
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心态呈单一性、稳定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利益格局正发生革命性调整,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也发生转型、重组,呈现复杂多元的形态。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仇富恨官、焦虑浮躁、群体性怨恨等不良的社会心态,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
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一个重大新课题。
一、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新特点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打破了利益分配的旧机制。
当前社会心态方面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社会心态方面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a6dd6af7f1922791688e8e8.png)
当前社会心态方面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所谓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社会心态问题,影响着人们对待社会的态度,下面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方面畅谈几点个人浅见:一、当前几种不同的社会心态及其显著特征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会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和以利益为核心内容的矛盾更加复杂化,也必然会带来社会心态的多种表象。
当前,主要有八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研究、引导、化解,它们分别是:浮躁。
浮躁即轻浮急躁、心浮气躁、飘浮躁动。
这种浮躁心理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感情泡沫,以致娱乐化、“娱乐至死”成为时尚,到处充满廉价的笑声。
人们不愿意深入思考到底为什么发笑,值得不值得发笑。
放弃了价值判断、放弃了思考本身甚至放弃了基本的感情冲动,这种笑到底有多少价值颇值得怀疑。
一些电影、电视栏目,以媚俗为能事,追求感觉层次的沟通,热衷于搞那些“笑的绑架”节目,一些电视台让人觉得它不是政府的教育机构,而是被市场买断了的笑的批发部。
喧嚣。
声音大而杂乱称“喧”,说话大而无当称“嚣”。
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是浮躁心态的行为表现。
如果说浮躁心态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变得干瘪,缺乏思想内涵的话,那么喧嚣倾向则使之更加疯狂。
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说:“有两条法则并立同行而不可调和,一条是物的法则,一条是人的法则。
前一种法则建立舰队和城镇,但是它野蛮疯跑,并且对人极不友好。
”喧嚣倾向就是物的法则大行其道的倾向,是对人极不友好的野蛮之道。
忽悠。
忽悠在古文献中为形容词,用“忽忽悠悠”或“忽悠然”、“忽悠悠”来表现一种事物状态或人物心情。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忽悠”为方言,意指“晃动”。
在当前中国文化娱乐生活中,“忽悠”似乎变成了动词,指用云山雾罩、貌似有理的话把人侃晕、从而达到使人受骗上当目的的一种骗术。
可悲的是,忽悠心态已从娱乐舞台转向现实生活,毒化了社会风气和心理文化氛围。
炒作。
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69a90a2c850ad02df804121.png)
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社会心态整体上趋于成熟自信、开放包容,人们的行为更趋向理性和平,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愤青、群体性怨恨等不良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变化,给和谐社会社会的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如何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内容,也是全党全社会工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一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非常明显的大众性和弥漫性。
它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我国现阶段社会心态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正在逐渐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人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成熟自信,人们开放包容、理性和平、务实进取、积极向上。
人们不再简单的为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沾沾自喜,而是学会了冷静与理性的思考问题,在人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引导更多的人崇尚新风正气反应出人们坚持真理、追求正义的追求。
(二)人们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建设,人们参与社会舆论积极性高涨,越来越多的人们关心国家大事。
在人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引导更多的人崇尚新风正气。
反映出人们坚持真理、追正义的追求。
在生活中人们的健康的社会心态也能有所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逐步的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三)人们对国家发展与目前生活状况满意度很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威望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有这些积极的变化使民众的自信心受到极大鼓舞,人们对未来前景从满信心,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情绪积极健康。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现象评析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现象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3b03d4a6c30c2259019ef9.png)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现象评析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利益格局分化重组,社会心态失衡现象突出,出现了浮躁、焦虑、弱势心理、不公平感、信任缺失、喧嚣和仇富仇官等心态。
究其原因有体制机制、文化和大众自身方面的因素,应该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文化;中国梦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这一社会转型期,从总体上来看,当前主流的社会心态呈积极健康的态势,更加成熟冷静、理性平和、自尊自信、开放包容,创新意识、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等不断增强。
但是,伴随着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重组,社会阶层的逐步分化,使得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社会心态失衡问题凸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至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每年发布“中国社会心态蓝皮书”,重视社会心态的优化,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成为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阐述社会心态失衡的主要表现、原因和对策。
一、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的表现当前,中国社会心态既有主流向好的态势,也有失衡的一面,社会心態失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浮躁伴随着转型期的巨大变革,由于个人禀赋和能力方面的差异,社会成员的收入出现较大的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只看眼前,不看长远,“毫不利人,专门利己”。
年轻人一踏入娱乐圈就希望一夜成名,一投资创业就希望一夜暴富,“网红”频频出现,社会成员盲目攀比、炫耀。
同时,还有经济活动中的假冒伪劣、学术领域的剽窃抄袭、医疗领域的收受红包以及领导干部的政绩工程等等。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57c416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68.png)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摘要:社会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但同时因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收入分配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规范、社会公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且日益突出,并由此产生了焦躁浮躁、公平正义感缺失、仇官仇富等相应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寻求培养健康社会心态的方法和途径。
主题词: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心态一、当前社会问题概述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
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所碰到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社会现象。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古代社会也有社会问题,当然,许多内容与今天不一样。
现在有当代的社会问题,未来,人类社会同样会有社会问题,只不过许多内容也会与今天不一样。
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社会前进中新发生的,这些问题可归纳成五类:即社会规范问题;社会平等问题;社会组织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相对应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
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
中国社会心态问题及解决之道
![中国社会心态问题及解决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b1efc1b14791711cc79171c.png)
经过 3 0多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发 展 , 中 国 的 综 合 国 力 大 幅提 升 , 人 民生 活水 平 显 著 提 高 , 社 会 建 设 全 面 飞 速 发展 , 但 就 业 困难 、 贫 富差 距 、 食 品安 全 、 环 境 污
染、 社 会 治 安 等 社 会 问题 仍 然 存 在 , 并 不 时 引 发 恶
实现 , 行 动 受 到 限制 , 或 者受 人 侮 辱 、 上 当受 骗 、 权 利
被侵 犯 、 恋 爱受 挫 折 、 隐 私 被 别 人 发 现 等 都 会 产 生 愤
众 性 和 弥 漫性 。社 会 心 种 整 体 的 形 态 存 在 和 影 响 着 每 一 个 社 会 成
取 、 理性 科 学 、 开放 包 容 等 积 极健 康 的社 会 l f , 态 仍 是 主流 。但社 会 心态 问题 依 然 大量 存在 , 部 分 社 会 成 员
表 现 出轻信 盲从 、 感情 冲 动 、 自卑 自大 、 狭 隘偏 激 、 利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7 一 l 1 [ 作者简介 ]杜 秀清( 1 9 6 6 一 ) , 女, 中共太原市委 党校 市情与发展研究 室副教授 ; 杨茜渊( 1 9 9 3 一 ) , 女, 山西大学, a - q  ̄ 院2 0 1 1 级本科生。
益至上 、 不思进取 、 急功近利 、 贪 大 求 全 等社 会 L - 态 , 且 有 滋 生蔓 延 的趋 势 , 如 果 任 由这 种趋 势 发 展 , 将 会 对社 会安 全 、 社 会 和 谐 构 成 威 胁 。具 体 来 说 , 社 会 心态
问题 主 要 有 : 1 . 焦 虑 浮躁 , 愤 怒暴戾
会 心 态 问题 , 党的十 八 大报 告 明确 指 出: “ 加 强和 改进 思想政 治工作 , 注 重人 文 关怀和 心 理疏 导 , 培 育
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与疏导
![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与疏导](https://img.taocdn.com/s3/m/619b2208bed5b9f3f90f1c8c.png)
d v  ̄i c t n o e s c a n e e t n ft e s c a e o r e c u st n t e g p b t e n r h a d p o , n i c l n ie f a i ft o i l tr s a d o o i l s u c s a q ii o , h a ew e i n o r a d df u t i i o h i h r i c i y a k n r i tr ss d ma d e u t i e d n y f t e u b ln e o il me t l y a d s me miu d rt n j g a d s i g f n e e t e n ,r s l n a t n e c o h n aa c d s c a n ai n o s n e sa d n n o t
21 0 1年 l 2月 第 3 2卷 第 6期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合 ) 综 Ju n l f in x nt ueo u ain( mp e e s e o ra a g iIsi t fEd ct Co rh n i ) oJ t o v
DC . C2011 Vo .2 No6 13 .
me h n s r i tr s c o d n t n a d i t r s e n n e o vn o f c n g t a d i tr ss g aa te a e c a ims f ne e t o r i ai n n e e t d ma d a d r s l i g c n i ta d r h s n n e e t u r n e r o o s l i e fc ie wa sfrt e g i a c fu b ln e o ilme t l y f t y u d n e o n aa c d s ca n ai . e v o h t Ke o d : s c a n a i ; n a a c d c u e ; u d n e yW r s o ilme tl y u b l n e a s s g i a c t
新时期负面社会心态考察与应对
![新时期负面社会心态考察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1b8f35f2f524ccbff12184ee.png)
新时期负面社会心态考察与应对作者:李松林蒋晓侠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08期随着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心态危机和失衡问题凸显,尤其是负面社会心态的蔓延,如焦虑怨恨、逆反冷漠,仇官仇富等。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因此,应深入考察负面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充分认识负面社会心态的影响,进而科学理性地应对,积极培育良好健康的社会心态。
负面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社会心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对其具有反作用。
社会心态不是个人心态的简单、机械累积和叠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同样,负面社会心态的产生及其蔓延也是特定社会环境和条件综合制约与影响的结果。
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确立和完善过程中,由于相关配套措施的滞后或制度设计的不完善,使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附带产生了一些负面社会效应,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和负面心态产生。
第一,市场经济负效应衍生出负面社会心态。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特点,使得社会心态受到市场交易法则的消极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和利益关系。
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肆意横行,唯利是图、腐化堕落、人情冷漠随处可见。
另一方面,很多人在物质利益和金钱面前,既有急功近利、企求少劳多获、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侥幸浮躁心理,又有面对现实时“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困惑心态。
最终导致和强化了人们的焦虑和困惑心态。
第二,市场经济不健全衍生出竞争不公平、收入差距大。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突显出来,经济改革、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得一部分人成为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受益者,另一部分人却成为市场经济改革的淘汰者或者利益牺牲者。
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地位、优越资源享用等方面与富裕阶层之间的差距感越来越大,相对剥夺感越来越强。
转型期领导干部心理失衡的典型表现及调适之策
![转型期领导干部心理失衡的典型表现及调适之策](https://img.taocdn.com/s3/m/71453ade4693daef5ff73d18.png)
转型期领导干部心理失衡的典型表现及调适之策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我国进入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
整体而言,社会转型期中,我国的党风政风发展态势良好。
不可避免的是,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部分领导干部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工作压力日益增大、角色冲突不断尖锐的情况下,思想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导致了心理失衡现象的出现。
一、转型期领导干部心理失衡的成因分析工作压力增加领导干部所面临的压力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程序性工作安排。
领导干部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评比相挂钩,导致领导干部在过度追求高速GDP的路上负重前行。
其次是非程序性问题的发生。
对于辖区内发生的突发状况,如果处理不当,会对领导干部的考评晋升造成影响。
特殊角色定位与普通人相比,领导干部掌握着公共权力,在社会中所承担的除了普通的社会关系角色外,在刚性制度和柔性人情的冲突中,极易产生诸多不健康的心理,造成思想失衡。
新旧工作方式碰撞传统行政模式下,部分领导干部借助攀附权贵、依靠结党营私取得政治资源,谋求职务升迁,甚至形成人身依附、山头主义、圈子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第一把斧头指向了政治生态中的污浊泥水,致使领导干部的职位含权量降低,赖以升迁的非正式组织被铲除。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领导干部由于党性缺失,产生心理失衡。
二、转型期领导干部心理失衡的典型表现懒政现象心理失衡导致的领导干部“懒政”现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不会干事、不敢干事、不想干事。
在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依旧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责任意识薄弱,开拓精神不足,面对首次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时提心吊胆,担心处置不当对自身的升迁造成负面影响,加之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以及“非常规”手段的禁用,导致部分党性缺失的干部在工作中懈怠敷衍。
信仰缺失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已经进入深层次阶段,总体而言,我国领导干部积极适应转型期的各种变化。
但是,有一小部分人信仰缺失,心态消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存在着工作中的物欲化倾向、无责任化倾向,生活中的粗俗化倾向、躁动化倾向,对待群众的冷漠化倾向和虚假化倾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S M 311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周小春(中共平阳县委党校,浙江 平阳 325400)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
“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匡正失范行为,缓解、化解不良心态,从根本上着力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生蔓延的现实土壤。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心态;失衡成因;疏导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311-5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
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心态呈单一性、稳定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利益格局正发生革命性调整,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也发生转型、重组,呈现复杂多元的形态。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仇富恨官、焦虑浮躁、群体性怨恨等不良的社会心态,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
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一个重大新课题。
一、转型期社会心态失衡的新特点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打破了利益分配的旧机制。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心态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
(一)民生问题是社会心态的情结,焦虑成为一种普遍心态 民生不仅涉及社会民众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问题,又涉及社会民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涵,是影响社会心态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凡食品安全、收入分配、住房、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治安、环保等民计民生问题,都会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影响着民众情绪波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
2012年2月,搜狐网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进行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71.3%的居民认为2011年通胀情况较高,其中超过三成居民(33.2%)认为通货膨胀形势“高的难以忍受”,为应对高通胀,35.4%的人已经在缩减开支。
高通胀加大住房教育医疗压力,三者比例之和为58.1%.,低收入家庭来自以上三方面的压力明显大于中高收入家庭(比例依次为60.4%,58.1%和54.7%),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高通胀加大民众生活压力,加重民众的“焦虑”。
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心态。
据《环球》杂志联合搜狐网的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3月6日,在参与投票的24743名网民中,有62.33%的人明显感受到生活、工作压力,并为此焦虑不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加剧,物价上涨、买房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毒胶囊”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刻撩动民众的神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读书无用论”等思想困惑,纠结着民众的心理;高楼玻璃幕墙坠落、商厦自动扶梯骤停、大桥相继坍塌、高铁事故尤其是7.23温州动车事故等公共设施事故使民众恐慌,处于不安全感、无归属感的焦虑之中,从而上演了比日本海啸还恐慌的“盐慌”,非理性抢购行为的背后反映出民众的浮躁、焦虑、不淡定的虚弱心态。
(二)不公平感增强,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不同时代不同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
随着30多年的快速发展,民众追求公平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发展扩大了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加速了阶层分化,边缘与中心、弱势与强势、主流与边缘会不断发生着转化,缺乏稳定感,人们通过社会比较产生了相对被剥夺感,在社会内部分化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民众如果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产生报复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逐步形成“弱势心态”。
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还出现了因制度壁垒、权利缺位等种种原因造成的不公平的边缘化、弱势化现象,在一些制度设计中,由于缺乏对个体权利应有的普遍尊重和保护,弱化了公民权利,权力与资本的相对集中导致了社会排斥性体制的形成,当一些群体与阶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越作者简介:周小春,(1971-),女,浙江平阳,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网络出版时间:2012-10-10 11:43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21010.1143.192.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312来越多社会资源的时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因为获取资源的有限性而逐渐被抛到了主流社会发展的轨道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心理”自然会迅速蔓延。
2010年12月,人民论坛杂志对不同群体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选取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公司白领三个典型群体,联合人民网、新浪网、人民论坛网推出网络问卷,45.1%的受访党政干部、57.8%的受访公司白领和55.4%的受访知识分子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73.5%的参与调查的网友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
在一般人看来,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及公司白领应该属于精英阶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在当前转型条件下,收入差距、生活重压、公平感保障感缺失催化民众的“弱势感”,由于缺乏稳定的预期、刚性的制度、公平公正的程序产生不安全感。
这种“弱势感”、“不安全感”不仅存在于传统弱势群体身上,也同样存在于诸如官员群体、白领阶层身上。
(三)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怀疑心态不断滋长 7.23温州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之后,两句网络语言“这是一个奇迹,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广为流传,字里行间透露老百姓的无奈及怀疑的调侃,政府的表态、专家的解释、媒体的报道,这些最具有公信力的群体都成了老百姓怀疑的对象,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11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在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令人担忧的问题,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领域因诚信缺失,老百姓成了“老不信”,“怀疑一切”的纠结,已渗透到到许多人的生活里。
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诚信成本太高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事故不断上演。
近年来发生的“周老虎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曹操墓之争、蒙牛“诽谤门”、唐骏“学历门”、郭美美事件等多领域造假丑闻频出。
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政治领域的失信于民、社会领域的坑蒙拐骗、个人生活的言而无信,这些不诚信的现象无不拷问着社会信任危机,给民众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不容乐观的。
2011年,中科院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市市民总体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
接连发生的失信案例,也使“诚信无用论”、“讲诚信吃亏”等消极的社会心态有所抬头,社会公信力不断下降,导致民众对负面消息的接受度不断提高,鉴别真伪的意识受到削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信任危机”。
(四)社会“群体性怨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我爸是李刚”,是2010年最触众怒的一句话,这个事件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反映出一个突出的社会心态——“群体性怨恨”。
《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提出“群体性怨恨”心态被认为是当前诸多热点事件背后的民众情绪基础。
社会“群体性怨恨”源于民众对所处现状的不满情绪,具有相似感受的人就会产生相似的想法和情绪,逐渐形成“群体极化”,表现出共同的反应。
这种非理性心态也是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积累而成的,如官员腐败、社会不公等。
据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专题调研显示,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面爆发,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涉“官”、涉“腐”、涉“富”或贫富差距的话题,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仇官仇富”心理,这种“双仇”的怨恨心理在网络上似乎成了一种主流民意。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微博客的新的传播方式的运用,使得区域性的、某一类的网络围观的舆情热点容易发酵形成全国性的、超范围的网下舆论热点,这种网上与网下的情绪叠加,直接或间接造成了虚拟和现实互动,导致剧烈的情绪变动。
“7.23”温州动车事故、浙江乐清钱云会命案、郭美美事件,每一事件的变动趋势都不是一己之力,而是通过当事人、网络媒体人、大量网友、网络意见领袖、专家学者等网上与网下的相互“给力”,大大增加了社会情绪影响能量,甚至形成巨大的“群体压力”左右事件的走向。
近些年来,一些因“细微事件”或“日常纠纷”引发,众多“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大量参与,主要以党政机关为攻击目标的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这些事件背后的群体怨恨情绪或社会心理基础令人担忧。
如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2010年安徽的“马鞍山事件”、2011年浙江的“海宁事件”等。
二、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失衡的形成原因 (一)急剧而持续的社会变迁 改革开放30多年,这30多年几乎走过了西方社会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么快的发展速度相当于在中国社会进行了“两个压缩”。
一是发展时间的压缩。
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自然发展,社会心态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自然养成、自然磨合、自然适应。
而中国只用30多年的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口号迅速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速度战”使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惊人的成果,使我国迅速跨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但快节奏、单纯追求速度也造就了一批浮躁、焦虑的民众。
因此,速成的社会、速成的心态,各种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地挤压到一起。
二是发展空间的压缩。
资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是有代价的。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西方社会在资本发育前期利用海外殖民地进行原始积累的,西方社会内部矛盾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