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金海峰
考古视角下儒家孝道礼仪观探析——以晋南、晋东南金代墓葬砖雕壁画为例
孝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家庭、社会伦理观念的重要一环。
百善孝为先,“孝”在传承中华美德方面具有根源性作用,儒家学说将其称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者”和“仁之内核”。
[1](P9)关于“孝”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孟子》《孝经》等儒家经典,如《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P71)《孝经》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3]《孟子》曰:“亲亲,仁也。
”[2](P430)及“仁之实,事亲是也。
”[2](P359)从本面意义来看,是对长辈、父母的尊敬与侍奉,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4]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代表象征。
当前,学术界关于儒家孝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孝”文化内涵的研究或辩证看待其精华和糟粕,如肖群忠先生《孝与中国文化》、张践先生《儒家孝悌观的形成与演变》、康学伟先生《先秦孝悌研究》、林安弘先生《儒家孝悌思想研究》、曾抬嘉先生《先秦至汉初儒家孝悌思想之演变》、陈志国先生《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陈筱芳先生《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等,但相关研究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关于孝悌观内涵的分歧较大,未能从起源上认识其发展问题,对实践(实物)性研究较为薄弱,多集中在对现实意义的分析等。
本文从非单一文献角度入手,利用当前考古材料,结合二重证据法,选取山西晋南及晋东南金代砖雕墓葬中关于“二十四孝”的内容,对该时期儒家孝道观的内容、形式及特点进行补正,从而反映出宋金孝悌观念的理论架构。
一、儒家经典中所反映的孝悌观儒家反映孝道礼仪文化的典籍主要有《论语》《尚书》《诗经》《礼记》《孟子》《孝经》等,从家庭伦理观念而论,孝是仁之本也,从不同方面及角度对我国古代仁孝礼仪观念进行诠释,追根溯源,可以梳理出孝道观念在典籍中所蕴含的不同涵义,对探究儒家孝文化具有重要导视作用。
(一)《论语》中“孝悌观”的体现《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汇编,其中包含大量关于孝道观念的语句,对探究儒家孝悌观具有重要意义。
金海峰-孟子、论语、中庸、大学等全套讲座视频!
金海峰-孟子、论语、中庸、大学等全套讲座视频!金海峰长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长春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
吉林省孔子学院副院长,长春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吉林省孔子学会、吉林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
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课题负责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负责人。
金蛋格规范字书写教学法发明人、专利权人。
发表“儒家成功学”相关论著。
参与策划“长春文庙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2006海峡两岸联合祭孔”;“国学大讲堂”整体运作。
负责开展“儒家文化民间传播的参与性研究”等系列课题研究。
论语经典精神-内圣外王篇01论语经典精神-内圣外王篇02论语经典精神-内圣外王篇03论语经典精神-内圣外王篇04论语经典精神-内圣外王篇05论语经典精神-内圣外王篇06金海峰《大学·理想蓝图》一金海峰《大学·理想蓝图》二金海峰《大学·理想蓝图》三金海峰《大学·理想蓝图》四金海峰《大学·理想蓝图》五金海峰《大学·理想蓝图》六金海峰--孟子-舍生取义篇1金海峰--孟子-舍生取义篇2金海峰--孟子-舍生取义篇3金海峰--孟子-舍生取义篇4金海峰--孟子-舍生取义篇5金海峰--孟子-舍生取义篇6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致中于和1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致中于和2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致中于和3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致中于和4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致中于和5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致中于和6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天下至诚》1 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天下至诚》2 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天下至诚》3 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天下至诚》4 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天下至诚》5 金海峰--《中庸·和谐之路--天下至诚》6金海峰—敬业精神-像唐僧那样去工作1金海峰—敬业精神-像唐僧那样去工作2金海峰—敬业精神-像唐僧那样去工作3金海峰—敬业精神-像唐僧那样去工作4金海峰—敬业精神-像唐僧那样去工作5金海峰—敬业精神-像唐僧那样去工作6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篇1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篇2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篇3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篇4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篇5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篇6金海峰--《论语经典精神》内修外用篇1金海峰--《论语经典精神》内修外用篇2金海峰--《论语经典精神》内修外用篇3金海峰--《论语经典精神》内修外用篇4金海峰--《论语经典精神》内修外用篇5金海峰--《论语经典精神》内修外用篇6金海峰:感恩工作——做孙悟空式的好员工(1) 金海峰:感恩工作——做孙悟空式的好员工(2) 金海峰:感恩工作——做孙悟空式的好员工(3) 金海峰:感恩工作——做孙悟空式的好员工(4)金海峰:感恩工作——做孙悟空式的好员工(5) 金海峰:感恩工作——做孙悟空式的好员工(6)。
金海峰评价弟子规
金海峰评价弟子规“我到中山特别感动,中山全民修身活动实质抓到了中国文化之本。
”9日下午,我国著名国学学者XXX教授在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作了“从国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
讲座后,他专门接受了媒体专访,为中山全民修身活动、中山国学传播等出谋划策。
他认为,中山全民修身行动抓到中华传统文化之本,实质为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回归和落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践行,这一举动走在了全国前列。
他建议中山全民修身行动更注重和强化个人“内外双修”,达到“内圣外王”境界,促进和谐建设。
全民修身抓到了文化之本:作为国学名家,XXX对中山全民修身工程早有耳闻。
他说:“就我知道的信息,中山的全民修身工程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到中山后,宣传部领导还亲自给我介绍中山近年的活动,走访一些场所,我看到的都是些非常鲜活的案例,而且已经就修身这个主题做出很多非常细致的工程,有样板,有标兵,有人物,有时间,这个非常好。
”“实际上,修身正是落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基本点上,抓住了传统文化之本。
”XXX说,《大学》所说人生八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落地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修身是本源,像《大学》这种巨著是这么说,孔子也是这么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也接着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所以从修身入手是最好的。
“中山不光是总结事迹、整理材料,做些工程,也在心理建设这方面多做事情。
”XXX说,他来中山后,走访了不少场所,如艺术场馆、学校、企业等,真切感觉到中山全民修身活动的影响和效果。
“你看,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小剧场都有,还经常性举办一些音乐演出,其实音乐对于心性、心情调整是最好的方式,我们要善用它,比如说在信访部门、接待的地方放些轻缓的音乐,那么可能上访者怒气冲冲来,一听音乐,就缓下来了。
窗口行业放些轻音乐,可调节气氛,小孩子没劲,放《男儿当自强》、《真心英雄》等,自然就会提气。
金海峰 寻常日用的人生经典——《诗经》赏析
一、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它汇聚了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情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其中的《金海峰》更是一部承载着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的作品,它被誉为寻常日用的人生经典。
本文将对《金海峰》进行赏析,探讨其内涵和价值。
二、《金海峰》的背景和作者《金海峰》是《诗经》中的一篇,作者为不详。
据研究认为,《金海峰》是一首古代的民间歌谣,它的创作年代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该篇内容动人,意境深远,被誉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
三、《金海峰》的主题和内涵《金海峰》描绘了一幅关于爱情的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篇中的“金海峰”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感,而男女主人公的心灵交融则展现了作者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赞美。
通过对风景、情感和爱情的描绘,作者将人性美好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金海峰》的诗意表达和语言艺术《金海峰》的诗意表达非常独特,其语言艺术也是极具特色。
作者用典雅、清丽的诗句,勾勒出了美丽的山水画卷和动人的爱情故事。
如“金城映日,洛阳高阁,数有连水。
”“金城”、“洛阳”等地名,为诗篇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作者运用了典型的比喻手法,将“金海峰”比喻为爱情的象征,巧妙地展现了美好情感的内涵。
五、《金海峰》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金海峰》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在社会意义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体现了古代先贤对爱情、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文化传统。
《金海峰》也对后世人们的爱情观和生活态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引领人们追求真挚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六、结语《金海峰》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金海峰》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古人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感悟人生的真谛。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样优秀的文化遗产,让《金海峰》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天空中。
儒家孝文化
儒家孝文化作者:杨志超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17期“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孝”的核心内涵:赡养父母,尊重父母,顺从父母,规劝父母。
研究“孝”文化有助于个人修养的提高,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减少自身与社会的戾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继承和弘扬“孝”文化,需要我们为之思考并努力实践。
1 儒家论孝“孝”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儒家经典中,对“孝”进行集中阐述的著作首推《孝经》。
《孝经》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孝”。
从精神方面:“至德要道”“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父子之道,天性也”《孝经》认为“孝”是修德的第一要务,欲修德先修孝,有孝方可有德,“孝”是人类的天性,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禽兽尚且如此,足可见“孝”乃天地间永恒的真理。
从价值方面:儒家的道德观念与政治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古人云:移孝作忠。
将忠与孝紧密联系,顺从父母为小孝,效忠国家为大孝,报国,忠君是最大的孝。
在中国历史上多有帝王以“孝”治理天下,如晋武帝以“孝”治天下,宋仁宗以“仁孝”治天下等。
古时帝王认为尽孝之人必为大忠之人,故而将孝道作为通行四海的道德规范,天子制定法度以身作则,无论在庙在野,人人均有相应的孝道要求。
将“孝”引入政治领域,规范指导言行,确立核心价值观,将君权与父权相结合,忠孝一统,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从实践方面:“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提倡从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践行孝道,居家时敬重父母,赡养父母时要让父母在物质与精神方面感到愉悦,父母病时面显忧虑,父母去世子女要心感悲痛,祭拜父母时神情严肃。
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将“孝”脱胎于情亲伦理间,融入家国天下中,将“孝”泛化,政治化。
时光荏苒,在新时代下,儒家思想以是单纯的文化,不再为政治所用,“孝”也要回到人伦亲情中,将高大上的孝变为接地气的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孝”解释为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由此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孝”着重于家庭关系,主要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孝”的含义与孝道的践行要有所革新,古时父为子纲,现在儿女尊重父母,以父母言行为榜样,但要理性的对待父母的言行,有所取舍,对于父母不当的行为要纠正,劝导父母,反向引导父母,儿女尽孝时要量力而行,不可为了面子而尽孝,否则会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孝经名义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孝道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深知孝道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孝经》名义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孝经》名义的内涵《孝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孝道之经”。
其名义中的“孝”字,意为孝顺、敬爱,是对父母、长辈的一种尊重和关爱。
孝道不仅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石。
《孝经》名义体现了孝道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老爱幼:孝道强调尊敬长辈、关爱晚辈,这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在家庭中,长辈是家庭的支柱,晚辈是家庭的希望。
尊老爱幼是孝道的核心要求。
2. 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孝道的根本。
父母养育我们成长,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孝敬父母就是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关心父母的情绪,尽自己所能满足父母的需求。
3. 忠孝两全:孝道不仅仅是家庭伦理的要求,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
在古代,忠孝被视为一个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孝敬父母的同时,还要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
4. 仁爱之心:孝道体现了仁爱之心。
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是仁爱之心的体现。
一个有孝心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二、《孝经》名义的感悟1. 深刻理解孝道的内涵通过学习《孝经》名义,我深刻认识到孝道的内涵。
孝道不仅仅是尊敬长辈、关爱晚辈,更是一种道德品质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孝道,关心父母、关爱家人,传递正能量。
2. 增强家庭观念《孝经》名义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珍惜家庭,关心家人,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3. 培养良好品德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学习《孝经》名义,有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如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勤奋学习等。
这些品德将伴随我们一生,使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4. 践行孝道于实际行动《孝经》名义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赞美,更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
儒家文化中的孝道与家庭价值观
儒家文化中的孝道与家庭价值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而孝道和家庭价值观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儒家文化中,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并以其对家庭价值观的贡献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中孝道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并探讨其对家庭生活的积极影响。
孝道,在儒家文化中,被视为个人行为的核心。
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关怀。
在儒家思想中,尊敬父母被视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也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前提。
孝道的传统观念主要体现在尊重长辈、尊重家族传统、关心家庭成员的福祉等方面。
首先,孝道强调尊重长辈。
在传统的儒家家庭中,孩子们被教导要对父母和长辈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
孝顺表现为言听计从、侍奉悉心、照顾无微不至等行为。
这种尊重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尊重,更是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
通过尊重长辈,儿女们在家庭中形成了顺从的态度和表现出责任心,更好地与家庭成员相处。
其次,孝道注重维护家族传统。
家庭被视为儒家价值观的基石,通过孝道的传承,儒家家庭能够保持家族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孝道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互相尊重,鼓励人们根据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家庭中为家族成员提供了准则和指导,有助于维系家庭的结构和秩序。
此外,孝道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心和照顾。
儒家家庭强调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友爱。
通过孝道,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并努力为家人的福祉和幸福而付出努力。
孝道不仅仅是孩子对父母的孝顺,也包括对兄弟姐妹、夫妻关系和子女之间的亲情。
这种关爱和关怀使家庭成员之间更加团结,促进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孝道和家庭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发生了变化,但孝道和家庭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依然存在,并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总结起来,儒家文化中的孝道和家庭价值观通过倡导尊重长辈、传承家族传统和关心家庭成员等行为,为家庭提供了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论语(一)金海峰
论语(一)金海峰本文转载网易新闻论语(一)2011-04-07 15:47:17 来源: 网易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金海峰,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聘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兼职教授。
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课题负责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负责人。
今天我直接就进入到《论语》文本的学习,今天重点是两章,第一章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学而篇开篇的这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说啥呢?其实我们小学生也学过,一般都是把这段文字拿过来说分为三件事,分别地说。
这三句话可以分为三件事来说,但是一旦你把它连在一起,你会发现其实孔子说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是个心态的问题,大家想一想,学而时习之,不以说乎?内心的和韵。
有朋自远方来,不以乐乎?这种欢喜快乐。
别人不理解,也不恼火、也不生气,这君子嘛!说的是有修为。
但是最直接的这是一个阳光心态的问题,实际这块有大奥妙。
你要是顺着这部经典读下去,有《论语》、旁及《四书》、旁及《四经》,旁及整个儒家文化,再有旁及整个中华文化。
你会发现文化的核心其实都是落实在一个人的心境、情绪的调整上。
而《论语》在这方面开篇其实就给了你这么一扇门。
以前看《论语》因为就是觉得《论语》,孔门弟子在孔子去世以后经过了若干年在回忆老师当年讲课在讲些什么内容之后,互相讨论,说你看看你的笔记,他看看他记录的东西,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编撰了这么一本记录集。
这里面这些语录仿佛都是很散在的,没有一个什么前后的,太严谨的逻辑关系。
这里面都是一些散在的珍珠,需要你善组织把它串起来、编辑起来才能形成效果。
但是读常了这些东西,哎呀,《论语》这个书真是好啊!就像孟子再孟子笔记的时候说,《论语》是古今之管辖、六义之横行。
就是说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这里面都有一个范本,其实都涉及到了。
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
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作者:祁海珊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5期祁海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上湾中学甘肃定西 748299)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
“孝”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个人、家庭、国家,贯穿仁、礼、忠、信等人伦、教育、政治各社会领域,涵盖民俗礼仪、国家法规进而上升到制度体系。
所以,传承并实践孝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孝道德教育制度体系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36-011 “孝”是规范人伦的根本儒家实质上也是一种人学,它包括培养人、造就人、完善人几个方面,在儒家文化中的人是伦理关系的主体,具有理想人格和道德素养。
而“孝”是一切道德标准实现的前提,它又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戚邻居、师长同学等等社会关系中人情伦理。
要实现人际伦理的规范就必须了解何为人伦规范,怎样做符合人伦规范,那么,以“孝”做起便是起点。
《论语》中对父母真诚、奉养之孝。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这两段话分别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
就是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孝时,孔子说,“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
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兄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孔子提出的疑问是其不赞同的表现,由此可见,如果对父母的物质供养算是孝,那么也是肤浅的孝,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要供养,还必须要“敬”,要求子女应该对父母怀有真切的敬意,从内心上敬仰父母,尽可能地保证其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第二则,基本告诉我们如何让父母得到“精神赡养”。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摘要】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三才》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孝思想主要内涵,为解决当今日益滑坡的道德底线、孝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研讨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研究儒家孝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社会上有关子女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等不孝顺父母、不敬爱老人这类道德水准滑坡、孝道意识淡薄的行为予以正面引导。
【关键词】孝思想;内涵;当代价值中国传统儒家孝思想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从其主要内涵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养体”和“养志”。
1.儒家孝思想的“养体”孝之“养体”,就是指以尊敬的态度、愉悦的心情来奉养父母,使其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达到满意。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做,何以别乎?”①儒家的经典《礼记》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
比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②即儿女尽孝,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做,冬天要让父母生活的温暖,夏天要让父母生活得清凉,晚上要让父母休息的舒服,早上要向父母请安。
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另外,奉养父母,尽孝子之心,要有愉悦的神情。
《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③意思是如果某个人是孝子,他必然会以虔诚的态度,一心一意的奉养父母,把这件事当做自己人生中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国学化雨 润泽人生
国学化雨润泽人生作者:许宏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01期编者按:心灵成长需要文化沃土,人生攀登需要智慧奠基,而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习我们传统的国学文化,就是捡起了滋养心灵的明珠。
本刊有幸在一年之初采访到国学的传承者与躬行者金海峰教授。
金教授是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国学大讲堂”电视讲座主讲嘉宾。
与金教授的一番对话,留给我的是久久的思考与回味。
相信你同样可以通过阅读本文,重新审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真正认识到国学的价值,转变过去固有观念,获得更多精神启示,成就一个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拿什么喂养我们的心灵?记者:感谢金老师接受本刊的专访,请金老师为读者解读一下“国学”对于国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金海峰: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在百姓层面上把它叫作国学。
什么是国学?广义上泛指中国文化,狭义上专指中国文化中那些学术经典和这些学术经典中所投射出来的人文精神。
一般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传世经典为载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我们就把这种文化叫作国学。
拿什么喂养我们的心灵?这是当物质生活达到基本满足之后,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人将是一种什么状态呢?用当年孔子的话讲,就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就是说我们都是茫茫然找不到自己精神家园、找不到心灵归宿的“流浪狗”。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提出: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什么是共有的精神家园呢?“共有的”应该是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
如果放在“中华民族共有的”这个层面上去思考,它应该是大陆的、台港澳的和全球华人的。
除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第二种文化资源能有资格称为“共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的传统。
◎儒家文化的强势回归记者:您曾说过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正在强势回归,请金老师为读者解读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金海峰:每当社会进入到和平发展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就一定会回到我们生活中来。
4月8日《儒家经典精神与管理者心智提升
《四书》经典精神 四书》
《大学》理想蓝图。《中庸》和谐之路。 大学》理想蓝图。 中庸》和谐之路。 《论语》经典精神。《孟子》儒士文化。 论语》经典精神。 孟子》儒士文化。 大学是成功学; 大学是成功学; 中庸之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大道。 中庸之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大道。 《论语》《孟子》所言,就是这人生之路的 “交通法规”。 论语》《孟子》所言, 》《孟子 交通法规”
第三回, 西江月》二词, 第三回,借《西江月》二词, 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三国演义》就这个名称本身而言,实际上就是 三国演义》就这个名称本身而言, 演的儒家文化中的“ 三国演义》 演的儒家文化中的“义”,《三国演义》开篇就 是“桃园结义”,以“义”字开篇,以“义”字 桃园结义” 字开篇, 作为主题。实际上,它就是在演绎着儒家文化中 作为主题。实际上, 那些核心的理念“仁义以制天”。 那些核心的理念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本。
金海峰大学的精神观后感800
金海峰大学的精神观后感800XX月XX日听了金老师关于大学精神的讲座,感觉金老师国学功底的确非常扎实,在讲课过程中对四书.经的经典章句滔滔不绝,举得例子更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金老师不仅对国学不释卷,而且是积极的传承者。
他参与策划“长春文庙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举“《论语》读讲”等近百场国学讲座。
金老师说他:服膺老庄,私淑孔孟。
《大学》《中庸》诵念千遍。
《史记》《汉书》常珞枕边,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一个诚”字,常诵“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金老师认为:大学是儒家最优秀的道德修养入门书之一,是人生哲学的精髓。
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切磋琢磨终别于宵小的修养境界;大学是大学问,是人基于学习,转变言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升华;大学是成功学,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目标确定,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具体落实;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到“知止有定,静安虑得”的成功。
学习《大学》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培养我们“修齐治平”的远大志向,从而通往人生的成功之道。
《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被称之为“三纲领”。
“道字中的首,有着头脑之意,也可指代企业中的最高领导者。
所谓领导者明其道,管理者强其法,执行者精其术,所以,道是作为企业首脑应考虑的问题,它代表着一种理性思维,一种客观的规律”,金海峰老师如是说。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所谓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才有用。
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人字可解读为人气,土字可理解为市场。
”通过对“德”字的解读,金海峰老师让大家明白到德的重要性。
何谓“在亲民”?它指的是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
治民要亲爱人民。
而关于“止于至善”的解释,金老师表示这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金海峰(国学实战应用)
唐僧的紧箍 咒
唐僧的“金紧禁”三个籀儿: 一个锁住了孙悟空,一个锁住了黑熊怪,一个 锁住了红孩儿。那锁住的是“猴性(不定性)、 熊性(蛮性)、孩子性(幼稚性)”。
西游记成功启示 录
兽
天产石猴
人
学做人
斗战胜佛
神
小人
(近乎兽)
君子
(近乎神)
四书经典精神
四书经典精神: 《大学》理想蓝图;《中庸》 和谐之路; 《论语》经典精神;《孟子》 儒士文化。 大学是成功学; 中庸之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成功大道。 《论语》《孟子》所言,就 是这人生之路的 “交通法 规”。
礼者,理也。 礼者,敬而已矣 礼者,自卑以尊人
礼禁于未然之前 法惩于已然之后
四大名著:形象演绎儒家文化精神
四大名著是对儒家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我们把儒家文 化的经典思想拿过来做分析。以大学为例,大学里强 调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经过 “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几重境界追求。实质上,这种 要求在四大名著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 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 《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 《孟子》《尔雅》《孝经》
儒家文化永恒经典
四书五经:
四书经典精神: 《大学》理想蓝图;《中庸》和谐之路; 《论语》经典精神;《孟子》儒士文化。 大学是成功学 中庸之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大道。 《论语》《孟子》,就是这人生之路的 “交通法规”。
道:
1.道:
大学之道----修齐治平 孔孟之道----仁义礼智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阴阳之道----万物和谐
2.术:
观人之术 用人之术 治心之术 平衡之术
国学与企业之道学习心得
国学与企业管理之道学习心得4月24日上午,集团邀请了长春大学人文学院金海峰教授为全员讲授《国学与企业管理之道》知识讲座,通过学习,使我们对企业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找到了从自身出发提升的实际途径。
金海峰教授用历史事实衍生到现在管理制度和思维模式解析,给大家启发和顿悟,下面详细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金海峰教授主要传达了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的作用,从解读汉字“企”入手,认为“人”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企业中的人是奠基,其中“人”在“止”上,就是垫脚看的人,阐述了核心人才要立足瞻远,带领群众团结一心,奋发进取。
结合实际,集团发展在董事长的带领下从经营业务稀少且连年亏损的现状,转变为集团目前下设所有子公司全部实现扭亏为盈,形成了一个融资市场化、经营多元化、管理规范化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格局,完全演绎了“企”字的核心价值及重要性,同时带给我更大的信心加入到集团是正确的选着。
然后金海峰教授引入“道、德”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阐明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
企业重视人才必须先重视人本身,在培养人力作为资本要素,同事也要注重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利于价值发挥空间,领导者要在给予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也赋予员工责任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授权,通过鼓励员工不断的提高职业能力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同时,金海峰教授还指出了管理者品德和管理制度的问题,要提升和加强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才能管理和培养处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为企业管理者反腐倡廉、廉洁从业是对我们管理者基本要求,传达了有才致小富,有德兴国家的中心思想。
通过这次国学与企业管理之道的学习培训对我们的素质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我们企业发展的未来更是有跨越式的提高。
让我们跟随企业领航人,把执行精神当做一种常态,道德修养作为一项习惯乃至一种素养,参透到我们和谐共进,有限城开,无限事业的工作中,以自身为起点践行企业制度,推动企业实现现代管理模式的跨越。
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金海峰
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
如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的“仁之实,事亲也者”(《孟子•离娄上》)、《孝经》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视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
后世的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也把它当作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孝”的含义、内容以及各种具体要求。
古代关于孝的有些论述和要求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谐也仍有可供借鉴的内容。
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观念出发,儒家所讲的“孝”,其合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赡养父母。
早在《尚书•酒诰》中就提出了“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意思是说,臣民之所以努力种植各种谷物,是为了事奉他们的父兄。
农功既毕,牵着牛车将谷物运到远处去贸易,也是为了奉养他们的父母。
这里就提出了赡养父母的道德问题。
《诗经》上也有很多篇章,一再强调子女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
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
抚摸我,爱护我,养大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
因此,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更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可见,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是十分重视的。
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
《孝经•五行章》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
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而其中不孝罪为“十恶不赦”的罪名之一。
唐律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刑,从而对不孝的种种罪行作出了更具体的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
如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的“仁之实,事亲也者”(《孟子•离娄上》)、《孝经》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视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
后世的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也把它当作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孝”的含义、内容以及各种具体要求。
古代关于孝的有些论述和要求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谐也仍有可供借鉴的内容。
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观念出发,儒家所讲的“孝”,其合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赡养父母。
早在《尚书•酒诰》中就提出了“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意思是说,臣民之所以努力种植各种谷物,是为了事奉他们的父兄。
农功既毕,牵着牛车将谷物运到远处去贸易,也是为了奉养他们的父母。
这里就提出了赡养父母的道德问题。
《诗经》上也有很多篇章,一再强调子女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
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
抚摸我,爱护我,养大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
因此,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更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可见,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是十分重视的。
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
《孝经•五行章》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
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而其中不孝罪为“十恶不赦”的罪名之一。
唐律规定,骂祖父母与父母的要处以绞刑,殴者处以斩刑,从而对不孝的种种罪行作出了更具体的处罚。
尊敬父母。
一般人认为赡养父母就是尽了孝道,针对这种看法,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
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就是说,仅仅把“养”作为“孝”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对于养犬马而言,也是“养”,不敬重父母,就与养犬马无法区别了。
《礼记•祭义》上也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事奉父母,重要的是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尊敬之情,保证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们心情愉悦。
所以孔子说:“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事奉父母时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食让父兄先吃,这样做就能称得上是孝了吗?对父母和颜悦色,尤其要表现在当父母犯错误的时候,不能发火:“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委婉的劝说,操劳而没有怨言。
可见,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视为孝行的高层次要求。
养与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
因此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尊老”。
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主张“入则孝,出则悌”,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
自汉代以来,儒家的尊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人们奉行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
在儒家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称得上是“孝”,以这种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孝”子,恐怕有很多人就很难名副其实了。
一些在古人看来是孝敬父母的起码要求和必备礼节,在现代许多年轻人眼中无异于“天方夜谭”。
实地访谈的结果表明,要使儿女总是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愉色婉容”,已经很难做到了。
至于子女偶尔不高兴向父母发点脾气,在一些家庭中已成为“家常便饭”。
而这些老人却只是默默忍受了,总觉得比起那些“不肖”子孙而言,自己的儿女已经做得不错了。
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子女的孝亲观念尚且如此,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农村子女对待老人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对这一点虽然没有做过专门的调查,但翻开反映老农生活的报刊杂志,亲生儿女(儿媳)打爹骂娘、遗弃侮辱父母、视父母为包袱或保姆等事例随处可见,许多老人凄凉悲苦的生活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令人目不忍睹。
这与中国儒家伦理历来倡导的养亲、尊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孝道为什么这样为古人所重视呢?儒家讲的孝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不能让他们常常担心。
如果自己常常让父母担忧,那就对不起父母,就是不孝了。
例如,到学校读书,功课不好,让母亲担忧,就是不孝;不敬老师,和同学不能相处,让父母担忧,就是不孝;蹋进社会,工作不认真负责、不尽心尽力,让父母担忧,是不孝;对长官不尽忠,是不孝,与同僚不能合作,让父母担忧,也是不孝。
因此,《论语》上讲:孝就是能够做到“父母惟其疾是忧”,即父母仅为其疾病担忧,而完全不必为任何其它事情担忧。
可见,一个常常怀有孝心的人,就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因此,古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
在儒家思想家看来,孝敬是性德,即本性中所具有的品德。
儒家讲人性本善。
人性的本善体现在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的基础上。
而建立在父子亲情这种自然的伦理关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体现出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等。
因此,讲孝最容易开发本性,使本具的性德昭显。
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孝这个根本的基础上的。
因此,这个字绝对不能疏忽。
理解了这个字,也就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
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
如果有两个这个观念,那就不是孝了。
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
在外国,中国人还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传统,外国人不理解,问:几百年、几千年前的祖先,认都不认得,还祭祀他们干什么?但是他们不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
中国人祭祀祖先,这个情存的深厚!远祖不忘,对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呢?儒家从纵的方面讲孝的教育,从横的方面,则讲兄弟之间的悌,又把它推广到“四海之内皆兄弟”。
可见,孝悌教育做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就自然会井然有序了。
推行孝道责任重大的是老师。
因此,孝亲和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儒家特别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
这在古礼中表现的特别明显。
在《礼记》中记载,男子20岁行冠礼。
从此以后,他的祖父母、兄弟姐妹等亲戚都不再叫他的名了,而改称他的字,甚至连皇帝也是如此,都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敬。
只有父母一生都可以称他的名,还有就是老师也可以称他的名。
可见,老师与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
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而老师去世,也要守(不穿孝服的)心丧三年。
皇帝接见老师,也要降阶,不能以君臣之礼接见,而必须以宾主之礼接见,即皇帝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
可见,儒家对师道尊严是何等的重视,把孝道和师道看成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i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影响中国人上千年的孝亲观念的衰退呢?其1,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淡化了子女养亲敬亲的义务感。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尤其是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意识急剧膨胀,自我表现中心,自私自利。
例如有些人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认为,老人只有消费,没有生产,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敬老观念日渐淡薄,甚至骨肉至亲,也不喜欢家中有随时需要照顾的老人同住。
只有极少数需要老妈妈帮忙看家、煮饭、洗衣服、带孩子的,才愿意与老人同住。
再就是父母本身有钱,不构成子女的负担,儿女才乐意与他们同住,亲自奉养。
这些人心中只有自我,或放大了的自我,即妻子与儿女,没有父母,不尽人子之责,不赡养扶助父母,甚至歧视、虐待父母。
这不但破坏了家庭的友爱和睦,给父母在经济上造成极大困难,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敬老传统。
就这样,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儒家的“必养且敬”的孝子标准简化为“必养”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打爹骂娘、不顾父母之养等“大逆不道”的现象时,那些尚能赡养父母的人就成为“孝子”。
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能够受到子女赡养照顾的老人们那种“知足常乐”的心情了。
当然,以上这些现象的产生,也是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动和教育的脱节是分不开的。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大力弘扬传统孝德尤为重要。
弘扬传统孝德,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这是因为,现在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一些持激进观点的人对曾经扮演过封建道德的孝亲观念能否在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上起到积极作用持有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其2,对传统孝道的猛烈批判,忽视了传统孝亲观念中的合理成分。
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孝道连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人们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弊端与危害。
不可否认,传统孝亲观念是在重视阅历和经验的农耕社会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受到宗法等级制度的深刻影响,“孝”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宗法等级色彩,有许多愚忠愚孝的内容和阻碍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
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等等。
但是,应当明确的是,这些消极的因素并不能代表儒家孝道思想的主流。
同时,对儒家经典中的这些论述,也不能作断章取义的曲解。
由于一些人对传统孝道良莠不分的批判,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在当代社会产生了不良社会后果。
那么,在当代中国弘扬传统孝亲美德的根据和价值在哪里呢?从道德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根植于民族的传统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弃糟取精。
尽管传统道德中含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的内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可继承的内容。
例如,传统孝道中的养亲、尊亲美德,一方面有利于维系人类的种族繁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其客观物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和睦亲情,维系人类家庭,是血缘亲情的自然表现,具有主观心理的根据。
又如传统孝道中的敬亲、尊老美德,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孝悌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