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一瞥
血府逐瘀汤治失眠,治胸闷、头疼、恶心呕吐、心悸、心慌、失眠多梦、情绪烦躁、烦躁易怒
血府逐瘀汤治失眠,治胸闷、头疼、恶心呕吐、心悸、心慌、失眠多梦、情绪烦躁、烦躁易怒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配方组成】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当归三钱(9克),生地黄三钱(9克),川芎一钱半(5克),赤芍二钱(6克),牛膝三钱(9克),桔梗一钱半(5克),柴胡一钱(3克),枳壳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
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人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解】血府逐瘀汤证为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瘀久化热所致。
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胸中为气之宗,血之聚,肝经循行之分野。
胸中瘀血阻滞,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故胸痛、头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瘀血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上逆,或呃逆日久不止;血瘀日久化热,则内热烦闷,人暮潮热;热扰心神,则心悸失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唇暗或两目黯黑;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均为血瘀之征。
治宜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凉血、清热。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化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化瘀;牛膝长于祛瘀通脉,引瘀血下行,共为臣药。
当归养血活血,祛瘀生新;生地黄凉血清热除瘀热,与当归养血润燥,使祛瘀不伤正;枳壳疏畅胸中气滞;桔梗宣肺利气,与枳壳配伍,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血行;柴胡疏肝理气,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为活血祛瘀药、行气药、养血药合用,活血而又行气,祛瘀而又生新,可作为通治一切血瘀气滞的基础方。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血府逐瘀汤为治胸中血瘀证的代表方,以胸痛,痛有定处,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血府逐瘀汤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软骨炎、脑震荡后遗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玻璃体积血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严重的视力影响。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血府逐瘀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位患有玻璃体积血的患者,他接受了血府逐瘀汤的加减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患者王先生,45岁,因突发视力模糊到我院就诊。
经检查确诊为右眼玻璃体积血,血块约0.5cm×0.5cm,损害视网膜,视力下降至0.1。
患者表示在此前并未有明显的外伤或其他诱因,因此疑为内因引发。
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视力严重受损,我们决定采用中医药的治疗方案,以期望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视力。
根据中医诊断,玻璃体积血的发生与气血瘀阻、肝肾不足有关。
我们采用了血府逐瘀汤的经典治疗方案,加减配伍。
处方如下:川芎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蒲黄10克,红花10克,甘草5克,生地15克,知母15克,山茱萸15克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了王先生的具体病情,加入了红花、甘草、生地、知母、山茱萸等药物,以加强活血化瘀、益肝肾、滋阴清热的作用。
我们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对剂量和用药方式进行了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我们还要求患者进行良好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用眼过度。
我们还为患者制定了合理的饮食方案,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食材,如红枣、山楂等。
患者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坚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好转。
在进行了一次眼底检查后,发现玻璃体内的积血有所减少,且患者的视力有所恢复,达到了0.4的水平。
患者的头痛、眼胀等不适感也有了缓解。
通过连续的治疗和调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通过中医药治疗,特别是血府逐瘀汤的加减方案,我们成功地治疗了一例玻璃体积血患者。
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视力也有所恢复。
在接下来的治疗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患者的调理和治疗,以确保其病情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恢复。
〖中药佳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
〖中药佳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
【中药佳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一例顽固性失眠李某,女39岁,失眠十余年,几乎没两天能睡好,痛苦异常,多方求治,效
果甚微。
经人介绍来我门诊求治。
之前的中医基本上都是养血安神,清肝火,之类的。
效果不佳,看来我的换一个思路了。
刻下,入睡困难,烦躁,
甚者彻夜难眠,面色黧黑,黑眼圈明显,梦多,噩梦纷纭。
舌质暗红,苔薄,脉弦。
久病入络,在血,一派淤血之相。
就想起了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
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
【配方】:当归,桃仁,红花,桔梗,赤芍,川芎,葛根,琥珀冲服,远志,生地,牛膝,柴胡,枳实。
【用法】:七剂,水
煎服。
【二诊】:一周后,复诊症状微微减轻,入睡比之前有所好转,烦躁减轻,自觉有点效果。
舌质暗红,苔薄,脉缓。
守上方,去牛膝,增丹参。
七剂水煎服。
【三诊】:复诊。
患者自述,入睡较之前强不少,噩梦减少,能睡个4/5个小时。
面色好转。
舌脉同前。
守上方,去桔梗,增茯神
,炒枣仁。
七剂水煎服。
【四诊】:能正常入睡,睡眠质量明显增加。
几乎不做噩梦。
面色见红,黑眼圈变淡。
舌质红,苔薄,脉缓。
守上方继续巩
固十天,十余年顽固性失眠基本告愈。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糖尿病眼病配方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糖尿病眼病配方血府逐瘀汤加味可活血化瘀行气,益气固表止汗【药物配方组成】当归g,赤芍15g,牛膝15g,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川芎10g,柴胡5g,桔梗5g,甘草5go【随症加减】阴虚明显伴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边尖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地骨皮30g,浮小麦30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退虚热而止汗;气虚明显伴面色少泽、倦怠乏力懒言、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者,加太子参30g,黄芪30g,糯稻须根15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健脾益气、固表止汗;胃实热偏盛,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数者,加大黄6g,厚朴10g,知母15g,石膏15g,浮小麦30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清热降泄而止汗。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益气固表止汗。
【经典案例医案】用于治疗糖尿病多汗症。
临床治疗45例,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田某,男,55岁。
糖尿病史17年,进食时全身大汗症状已3,逐渐加重。
诊见乏力、口干、眩晕、畏寒、舌黯红、苔白厚、脉细数。
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先采用益气固表止汗为法效果不佳,更方为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固表止汗为法,基本方加太子参30g,黄芪20g,糯稻须根30g。
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温服,日服1剂。
服3剂后汗出明显减少。
再服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巩固治疗,继服10剂后汗出正常,乏力等症缓解。
随访1年未复发【经验心得】消渴病日久伤津耗液,精血乏源无以充养腠理皮毛,气血虚鼓动无力或内热津伤消烁津液均渐致瘀血内阻。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出汗醒,名曰盗汗,盗散人之气血…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
”血府逐瘀汤中当归甘温补血,辛散温通而活血行瘀;生地黄凉血活血,养阴生津;桃仁配伍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枳壳配伍柴胡疏肝理气和中;川芎配伍赤芍活血行气;桔梗载药上行;牛膝活血祛瘀通筋脉而补肝肾;甘草调和药性,补血益气,并配以固表敛汗之品浮小麦、糯稻须根。
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不寐
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不寐不寐通常称为“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不寐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中医治疗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加减:肝火扰心者加龙胆、黄芩、栀子;痰热扰心者加黄连、竹茹、半夏、茯神;心脾两虚者加熟地、白芍、黄芪、酸枣仁、阿胶;心阴不足者加知母、黄柏、山茱萸;心胆气虚者加远志、龙骨、生牡蛎等。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2 针灸治疗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痰热扰心者,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病情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3 典型病例(1)江某,女,33岁。
有失眠7年余。
患者因操劳忧虑,心情不畅,逐渐出现间断性失眠,久之发为通宵不寐,服地西泮等药,效果不佳。
症见面色黧黑,头痛目眩,心烦易怒,不思饮食,舌偏红,舌边青紫,苔黄腻,脉弦。
患者因思虑郁结日久,气滞血瘀,瘀血不去则眠终不安,故活血化瘀,清心安神。
方药:桃仁12 克、红花10 克、当归10克、生地黄10克、牛膝10克、川芎10 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甘草7 克、柴胡8克、桔梗5 克、龙胆10 克、黄芩10 克、栀子10 克、黄连10 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茯神10克。
7剂。
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同时配合针灸治疗,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用平补平泻法;配穴:行间、侠溪、丰隆、内庭、曲池。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本文将介绍一例利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病例。
该患者为一男性,58岁,平时健康状况良好,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近期出现右眼视物模糊,视野变窄
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
经过眼科检查,确诊为玻璃体积血。
按照民间医学理论,玻璃体积血属于“血瘀”范畴,因此采用了血府逐瘀汤加减的治
疗方案。
处方如下:
当归12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木香6克,甘草6克,龙胆草6克,葛根15克,炙甘草6克,加味龙骨6克,加味牛膝6克,赤芍6克,夏枯草6克,3天1剂,水煎服。
治疗期间,患者每天服用一次,连续使用7天。
在治疗期间,患者在饮食和生活方式
上也做了一些调整,如避免饮用酒类、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减少眼睛疲劳等。
经过7天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视力得到提高。
再次进行眼科检查,发现玻
璃体内的出血情况已经明显减轻。
之后,患者继续按照同样的方案进行治疗,共治疗了3
个疗程(21天),治疗效果良好。
总的来说,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是,使用中仍需
注意用药量和用药时间,以及患者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玻璃体积血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如果出现眼睛视力减退、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玻璃体积血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是指眼内玻璃体腔内出血,导致视力模糊、黑影、闪光等症状。
在中医中,血府逐瘀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剂,具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例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的案例。
患者XXX,男,52岁,因突发右眼视物模糊、黑影、有闪光感,伴眼压感增强,前往眼科就诊,经眼科检查确诊为右眼玻璃体积血。
患者为行业工作特殊,经常长时间处于高空作业环境,并且夜以继日地加班工作,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导致体质亏虚,情绪不畅,部分脾虚血瘀。
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致病原因的多样性,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西医眼科治疗的为患者开具了中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的治疗方案。
主治医师为患者调配了血府逐瘀汤,包括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茯苓、苍术、陈皮等中药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了加减组方,主要针对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平调气血的目的进行治疗。
在治疗期间,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同时配合休息调理,避免用眼过度。
在连续服药一个疗程后,患者主诉眼部症状有所缓解,黑影感明显减轻,视物模糊减轻,眼压感也有所缓解。
随着治疗的进展,患者的眼部症状逐渐减轻,视力也有所恢复。
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治,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加减治疗,调理了患者的气血状况,活血化瘀,从根本上改善了患者眼部症状。
血府逐瘀汤在治疗玻璃体积血方面,不仅可以有效活血化瘀,还可以平调气血,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提高患者的自愈能力。
中医药在治疗玻璃体积血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对于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实际治疗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局部症状的缓解,更要注重全身的调理,提高患者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希望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可以更多地推广中医药在治疗眼部疾病方面的优势,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血府逐瘀汤加减临床应用举隅
血府逐瘀汤加减临床应用举隅【摘要】本文采用三例典型病例,论述血府逐瘀汤临床治验收到满意疗效。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一书中的方剂,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治疗原则,主治了很多属于血瘀的疾病,临床应用很广泛。
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
多年来,临床常用该方加减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举例如下。
1 胸痹患者男,52岁,干部,于2009年2月10日就诊。
该患一年来经常有胸闷伴有胸痛,尤其情志因素与劳累而复发。
曾用疏肝法、养心安神法、化痰法效果不显。
本次就诊再次由情志因素又觉胸痛加重伴有心慌、心跳,身体疲乏无力,夜寐欠佳等症。
查:舌质黯、舌苔白、脉结。
查心电图回报:窦性心律、不正带心电图、呈三联律。
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拟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5 g、熟地20 g、桃仁10 g、红花10 g、枳壳15 g、合欢花30 g、酸枣仁15 g、甘草5 g、服用四付后该患仍有胸痛、但心慌、心跳、睡眠转好,复检心电图回报:窦性心律、不正常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用上方加郁金15 g、连服四付,患者自述胸痛明显好转,余症消失,复查心电图回报: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随访一年未复发。
该患胸痛是气郁日久,瘀血内停、不通则痛。
瘀血阻络、心失所养而见心慌、心跳。
舌质黯、苔白、脉结是瘀血停滞而致。
通则不痛,加丹参治血瘀作痛,加郁金是痛重用以活血理气止痛,配养心安神药,诸药相配而奏效。
2 顽固性失眠患者2,女40岁,干部,于2009年4月3日来诊该患失眠数月,来诊时已加重1个月。
自述经详查未见其他异常改变。
用了很多治疗方法未见效。
现很痛苦,面色晦暗,夜难已入寐伴头晕疲乏、心慌、心跳、记忆力减退、欲哭,舌质黯、苔白、脉沉迟。
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投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20 g、熟地20 g、桃仁10 g、红花10 g、枳壳10 g、川芎5 g、柴胡10 g、赤芍10 g、香附10 g、合欢花20 g、酸枣仁15 g、夜交藤20 g、甘草5 g,服用四剂而奏效,配合心理疏导治疗。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医案、配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医案、配方
【病案举例】
田某,女,58岁。
1999年4月9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鼻炎6年余,经多次治疗无效。
刻诊:鼻塞,鼻涕量多,色黄或白,质黏,卧位时下侧鼻腔堵塞严重,张口呼吸,嗅觉减退,时感头痛头胀。
检查:鼻黏膜肥厚,色暗红,下鼻甲肥大,表面不平如桑椹状,触压质硬,滴用血管收缩剂不敏感舌质暗红,脉弦涩。
诊断为慢性肥厚性鼻炎。
辨证:久病致瘀,阻塞鼻窍。
治法:活血化瘀,开闭通窍。
处方:桃仁12g,红花10g,赤芍药15g,川芎12g,生地黄8g,桔梗8g,柴胡8g,牛膝15g,枳壳10g,甘草6g,当归10g,石菖蒲10g,皂刺15g,辛夷12g,薏苡仁3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14剂,鼻塞、流涕及头昏头胀减轻。
原方去生地黄,加黄芪15g,茯苓10g,又服25剂,鼻塞、流涕、头昏头痛明显减轻,夜寐可。
检查:鼻甲肥大明显减轻,触之弹性良好。
上方又服12剂而愈。
按语:慢性肥厚性鼻炎属中医学“鼻窒”范畴。
鼻为清窍,久病多瘀,阻塞清窍。
治宜活血化瘀通窍,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配以薏苡仁健脾燥湿,皂刺散结,石菖蒲开窍,又配辛夷、升麻、桔梗引药上行,宣通鼻窍。
【治疗面神经炎,血府逐瘀汤加减】...
【治疗面神经炎,血府逐瘀汤加减】...
【治疗面神经炎,血府逐瘀汤加减】
俗称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瘫痪)、“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
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
可以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面神经炎,方药组成: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牛膝、白芷、木瓜,柴胡、川芎、甘草,大枣。
患者能够在一个月内,面瘫症状消失,面容对称,面肌运动机能恢复正常。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1. 引言1.1 病例介绍患者李女士,女,60岁,因突然出现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眼疼痛伴有眩晕感于我科就诊。
患者平素无眼外伤、视疲劳及胸腔手术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史。
入院查体:双眼压力正常,左眼视力0.2,右眼视力0.3,双眼晶体清晰无皱状,左眼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呈颞沿分离。
考虑为急性玻璃体积血伴视网膜分离。
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红花、焦谷、甘草各10克,吴茱萸、赤芍、当归各15克,红枣6枚,生姜3片,大枣15枚,大黄3克。
水煎服1剂,每日1次。
观察玻璃体出血情况及眼底视网膜状况,并进行视功能检查。
2. 正文2.1 病因分析玻璃体积血是一种在眼部发生的疾病,常见于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原因。
其主要病因是由于眼部血管破裂或渗漏导致血液在玻璃体内积聚,形成玻璃体积血。
高血压、眼部手术和其他眼部疾病也可能引起玻璃体积血的发生。
对于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分析,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以及可能的外伤情况。
在确定病因的基础上,就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本例中,患者可能是由于眼部外伤或其他眼部疾病导致了玻璃体积血的发生,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来确定具体的病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病因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病患的痛苦。
对于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分析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也是治疗的关键之处。
2.2 治疗方案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方案如下:1. 血府逐瘀汤加减方:血府逐瘀汤是经典的中医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桃仁、川芎、香附、川芎、红花等。
针对玻璃体积血情况,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三七、红花等,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量调整药物配方,以加强治疗效果。
2. 中药外敷:除了内服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外,还采用中药外敷治疗。
选用适宜的药物煎煮后制成药液,以湿敷或熏蒸的方式施治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瘀血吸收和代谢。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玻璃体积血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针对这种疾病,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血府逐瘀汤加减就是其中的一种经典方剂。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案例。
患者王先生,男,35岁,因突然出现视物模糊伴黑影和眼前闪光等症状,于某医院眼科就诊。
经眼科检查,被诊断为右眼玻璃体积血。
经详细询问发现,王先生有长期连续工作,睡眠不足,饮食无规律,精神压力大。
王先生还有着情绪不稳、易怒等心理疾病病史。
根据中医诊断和辨证,王先生属于肝肾不足,气血凝滞,络脉不畅,瘀阻络脉而致玻璃体积血。
在此基础上,结合王先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为其采用了血府逐瘀汤加减的治疗方案。
方剂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熟地12克,山茱萸9克,茯苓15克,牡蛎15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红花6克,丹参10克。
加味:加减入药:生地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莪术12克,茯苓12克。
药物制法:上述药物共同研磨细末,用冷开水送服,每日2次。
治疗过程中,患者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服用中药方剂,并且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具体措施包括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疲劳;饮食清淡,不暴饮暴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等。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视物模糊及黑影消失,眼前闪光明显减轻。
复查眼科检查,发现王先生的玻璃体积血明显减少,眼底出血吸收情况良好。
患者精神状态也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改善,情绪稳定,易怒症状得到了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疗效不仅仅表现在症状的改善和眼部异常的恢复上,更重要的是其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中药治疗,王先生的体质得到了调理和加强,不仅眼部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也为其长期身体健康奠定了基础。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本文将介绍一例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病例,以供临床参考。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53岁,因右眼视物模糊、灰云状物影、眼痛7天入院。
查体:右眼前房混浊,玻璃体积血,黄斑区有出血,前房积血。
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为右眼中央静脉阻塞,右眼玻璃体积血。
给予右眼休息、保护、利福平滴眼液等治疗,然未见明显好转。
遂改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诊断:肝郁血瘀,或因肝肾不足、气血不和,血瘀不畅,导致血行受阻所致。
方药组成:当归9g、川芎6g、香附6g、桃仁6g、红花3g、郁金3g、龙胆草3g、白芍6g、枸杞子10g、山楂9g、茯苓9g、甘草6g。
治疗过程:连续口服方药7天,每日2次,每次服药后饮水冲服山楂片,饮食清淡,禁止进食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平时多运动,保持愉悦心情。
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痛感缓解,视物模糊及灰云状物影明显改善,眼球压力开始下降。
连续治疗21天后,患者视力恢复正常,前房混浊消失,玻璃体积血明显减轻,眼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讨论:
血府逐瘀汤为《伤寒论》中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有理气逐瘀,通经活血之功效。
该方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闭经、痛经、痉挛性疼痛等众多证候。
本例中,玻璃体积血多与肝郁血瘀等因素有关,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不仅可以活血化瘀、消散血液瘀积,而且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疼痛、视力模糊等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同时,临床上应注意选药加减、用量掌握等问题,以提高疗效,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患者,男性,49岁,于近期因头部受伤导致左眼视力衰退并有黑影闪烁感,到本院眼科就诊。
初步检查显示,患者左眼有明显的视野缩小、玻璃体混浊、眼压升高等症状,通过B超检查确认为玻璃体积血。
经过专家组综合评估后,决定采用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中医诊断,我们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加减制成适合患者的处方。
方剂组成如下:
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生地15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槐花10克、蒲公英15克、茯苓10克、甘草6克。
治疗过程中,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去渣留汁,每日分两次温服。
同时,医生还建议了患者进行日常的口服护眼营养品,并避免劳累、过度用眼、摔跤等可能导致眼部损伤的活动。
经过3个疗程共计30天的治疗,患者的视力明显恢复,黑影闪烁感消失,B超检查显示玻璃体内出血明显减少。
同时,患者身体状况也有很大的改善。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注意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和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排除任何可能的不良反应。
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恢复,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总之,中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玻璃体积血的方法,但需要选用合适的处方并且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调整。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患者受益于中医治疗。
血府逐瘀汤加减
血府逐瘀汤加减
治疗房颤,用一张百年名方,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牛膝各9,当归,川穹、柴胡,白芍、枳壳、桔梗各15,生地20。
【功能】活血化瘀,佐以理气化痰。
【适用于】阵发性孤立性房颤,证属瘀血痰浊闭阻心脉。
常见症状有心悸胸闷,伴有气短,腹胀,吃饭少,没胃口,烦躁失眠;舌脉象通常为:舌黯,苔白腻,脉弦滑。
方中桃仁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并能载药上行。
诸药合用,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
随症加减:易恐善惊加磁石,茯神,朱砂;心脾两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心阳不振加桂枝,炙甘草;气滞加延胡索,香附,青皮,陈皮,痰浊加瓜蒌,薤白半夏,胸痹痛加三七粉,五灵脂,制天南星。
#健康2022##我要上微头条##中医来了#。
血府逐瘀汤加减
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西洋参90g,别直参60g,柴胡90g,当归90g,怀牛膝90g,白茄根90g,紫丹参150g,白芍90g,巴戟天90g,山茱萸90g,泽90g,菟丝子90g,枸杞子90g,潼沙苑90g,仙茅90g,熟地黄300g(砂仁同拌),仙灵脾150g,制首乌150g,玉竹180g,黄芪300g;杜仲90g,川续断90g,红花90g,潞党参90g,紫河车30g,炙甘草45g,制狗脊90g,灵芝120g,炒知母90g,炒黄柏90g,泽泻90g,丹皮90g,怀山药100g,肉苁蓉90g,黑料豆90g,红枣90g,芡实90g,黄精90g,炒枳实60g,莲子肉90g,补骨脂90g,苍术90g,白术90g,陈皮60g。
【功效】调益肝肾,调其血气,平衡阴阳。
【主治】早泄,肝肾不足,精关不固证。
【用法】上药共煎去渣,文火熬糊。
西洋参90g,别直参60g二味另煎,兑冲。
加入龟甲胶90g,鹿角胶90g,冰糖500g,烊化收膏。
每晨以沸水冲饮1匙。
【经验】颜老认为,劳心者伤神,痹痛者伤形,形神两伤,精关不固,早泄见矣。
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
事关升降出入,升提肾精能固关窍,肾水上济心神得护,肝木荣茂四肢得养,诸法之用,调其血气,使之平衡。
膏方以血府逐瘀汤为主轴,配以黄芪、芡实、湘莲、沙苑提固;佐以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仙灵脾、仙茅益肾;胎盘大补精血元气,知母、黄柏止其真精妄动,使之动静协调。
血府逐瘀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血府逐瘀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正宗配方组成剂量】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5克,川芎5克,牛膝9克。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方歌速记歌诀】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瘀血内阻、血行不畅所致的头痛,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人暮渐热,呃逆干呕,或饮水即呛,治疗疼痛如刺而痛有定处,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血点,唇黯或两目黯黑,脉涩或弦紧。
王清任列血府逐瘀汤所治之证目:“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病,开列于后:头痛:头痛有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证,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非痛,用参芪可愈。
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胸痛: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在伤寒,用瓜蒌、陷胸、柴胡等,皆可愈。
有忽然胸痛,前方皆不应,用此方一付,痛立止。
天亮出汗: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盗汗,盗散人之气血。
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论。
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二付而汗止。
”食自胸后下:食自胃管而下,宜从正中。
食入咽,有从胸右边咽下者,胃管在肺管之后,仍由肺叶之下转入肺前,由肺下至肺前出膈膜人腹,肺管正中,血府有瘀血,将胃管挤靠于右。
轻则易治,无碍饮食也;重则难治,挤靠胃管,弯而细,有碍饮食也。
此方可效,痊愈难。
心里热(名曰灯笼病):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瘀。
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
三两付血活热退。
瞀闷:(瞀,读mao,音冒。
瞀闷指精神昏乱,心中烦闷一类病证)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三付可好。
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一二付必好。
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一瞥
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一瞥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
该方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证之名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本方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
王清任认为隔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
于是根据“血府”可以产生“血瘀”的理论,创立此方。
本方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单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能祛瘀血、通经脉,并有引瘀血下行的作用(怀牛膝通经之力较强,川牛膝补益之力较强,临证宜根据病情选用);桔梗与枳壳相配,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有使气行血畅之功。
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
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原方组成: 桃仁四钱(12g),红花三钱(9g),生地黄三钱(9g),川芎一钱半(5g),赤芍二钱(6g),牛膝三钱(9g),桔梗一钱半(5g), 当归三钱(9g),柴胡一钱(3g),枳壳二钱(6g),甘草一钱(3g)。
水煎服。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现在药材多由人工栽培,而且药农往往为了经济效益常用各种手段加快植物的生长,药效已远不如古代野生药材了,因此现在用量会增加很多。
但是在配伍上君臣佐使的比例还是要遵从古方。
桔梗、柴胡这些调节气机的药要轻一些,在6--9克之间。
牛膝要随症调节用量,如果用于心血管方面的不需太多,15--18克差不多了。
桃仁、红花、川芎这类活血药在9--15克之间,其他药的一般量都在15--18克之间。
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玻璃体积血1例
病例概述
患者女性,60岁,来自河南,因左眼视力模糊、眼球疼痛于2021年4月27日入住我院眼科。
查体发现左眼前节充血、巩膜黄染,玻璃体积血,左眼视力仅能见手动光感。
右
眼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左眼玻璃体积血。
治疗过程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辨证论治,我们为患者开具了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包括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2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香附10克,三七15克,龙胆草30克,青蒿30克,地龙10克,甘草5克。
其中,当归、川芎、生地、红花、桃仁、赤芍、香附、三七为原方药,龙胆草、青蒿、地龙为加减药,甘草为调和药。
每天口服药物两次,每次饭后30分钟,持续7天。
治疗期间,我们对患者每日眼球压、血压、心率、瞳孔大小、视力进行监测,并关注患者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治疗7天后,患者左眼前节充血,巩膜黄
染均有所缓解。
玻璃体积血面积缩小,玻璃体混浊范围缩小,视力提高至能看清移动的手指。
治疗效果良好。
总结
此案例表明,血府逐瘀汤加减可以有效地治疗玻璃体积血,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以便评估治疗效果并发
现潜在的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减方、每日监测、关注不良
反应等,以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治疗。
血府逐瘀汤加减方治疗颈椎病痉证
血府逐瘀汤加减方治疗颈椎病痉证
【处方】软柴胡9g 全当归9g 单桃仁9g 藏红花9g 川牛膝9g 玉桔梗9克炒枳壳9g 炒黄芩9g 潞党参12g 紫丹参12g 大生地12g 京三棱15g 蓬莪术15g 赤芍、白芍(各)12g 猪苓、茯苓(各)9g 生川大黄6g 炙甘草5g。
【功效】活血祛瘀,解痉通督
【主治】颈椎病痉证。
症见项背强痛,肢僵难舒,躯体裹束感,腹胀便秘,尿闭肢肿,咽喉红肿,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阵挛出现,舌质暗紫,脉弦滑等。
【方解】本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养血生新;并用丹参、三棱、莪术加强活血通督之功;并以白芍解痉;柴胡、枳壳宽胸利气,佐以桔梗辛开苦降,以解躯体裹束感;用黄芩、桔梗清热利咽;加猪苓茯苓利尿渗湿;生大黄、枳壳通腑行气;川牛膝引下通达;生地、当归增液润肠,使腑实从肠而出,瘀血内化而活,痉症解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哮喘:痰黄稠,结胸不爽,寒热夹杂者加瓜蒌15g,半夏、炙麻黄各6g,黄连5g;咳痰清稀、寒邪入肺者加白芥子、莱菔子各10g,炙麻黄6g;脾虚者加党参15g,白术10g;肺气虚入肾阳虚者加红参10g,蛤蚧一对,研粉另吞服。日1剂水煎服。
方歌: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单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能祛瘀血,通经脉,并有引瘀血下行的作用(怀牛膝通经之力较强,川牛膝补益之力较强,临证宜根据病情选用);桔梗与枳壳相配,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有使气行血畅之功。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
13.乳腺增生症:用本方加三棱、莪术各15g,丹参30g。日1剂水煎服。
14.急性乳腺炎:用本方加野菊花、蒲公英各50g。日1剂水煎服。
15.妇科病:用本方,日1剂水煎,1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或制成胶囊,每次4粒,日3次,疗程同汤剂。
16.盆腔炎性腰痛:用本方加减:桃仁10g,赤芍10g,柴胡10g,枳壳10g,红花6g,川芎6g,甘草6g,当归15g,牛膝15g,生地20g。气滞甚者加香附15g,乌药10g;痛甚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气虚加黄芪10g,白术10g,党参10g;肾虚加川断15g,桑寄生15g;热毒重加土茯苓30g,连翘15g。日1剂水煎服,7日为1疗程。
30,慢性湿疹:用血府逐瘀汤加白鲜皮30g,乌蛇10g以增强利湿,祛风止痒之功效。
31,臁疮: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川芎lOg,赤芍10gg,丹参10g,泽兰10g,六一散10g(包),苦参10g,地肤子lOg,白鲜皮lO g,生甘草6g。
32,治疗前列腺增生,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熟地黄20g,柴胡15g,枳壳15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5g,川牛膝12g,穿山甲10g,三棱10g,莪术10g。
以下列举血府逐瘀汤在临床上随证加减之具体应用。
1.头痛:用本方加减:当归、牛膝、桃仁、红花、赤芍、丹皮各12g,地龙、白芷、钩藤、川芎各15g,土元、琥珀粉(冲)各6g,甘草5g。失眠多梦加枣仁15g;便秘加大黄6g。日1剂水煎服。
2.美尼尔氏综合征:用本方加全蝎5条,蜈蚣3条,僵蚕l0g,黄芪15g。日1剂水煎服。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现在药材多由人工栽培,而且药农往往为了经济效益常用各种手段加快植物的生长,药效已远不如古代野生药材了,因此现在用量会增加很多。但是在配伍上君臣佐使的比例还是要遵从古方。桔梗、柴胡这些调节气机的药要轻一些,在5--9克之间。牛膝要随症调节用量,如果用于心血管方面的不需太多,15--20克差不多了。桃仁、红花、川芎这类活血药在10--15克之间,其他药的一般量都在15--20克之间。
17.痛经:用本方加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枳壳、柴胡、牛膝、甘草。去桔梗,可加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调经止痛。日1剂水煎服。
18.荨麻疹:用本方,水煎日1剂服。
19.玻璃体积血:用本方加减: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2g,红花10g,枳壳6g,赤芍6g,柴胡6g,川芍6g,丹参20g,黄芪10g,葛根10g,枸杞子10g,茺蔚子10g,日1次水煎服,10日为1疗程,使用3个疗程以上,疗程间隔5日。同时配合注射尿激酶针6000u,日1次,10次为1疗程。
从《医林改错·卷上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来看,王氏认为属“血府血瘀”的病证很多,表现各异,但都有瘀血指征,故均可用血府逐瘀汤“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医林改错》中所说的属于血府血瘀的病证,结合现代医学看,恰恰属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疾病。
中医认为,心肺位于胸中,肝位于胸胁。《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心为血液运行之动力,心、血、脉三者相互关联,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甚至血行瘀滞。《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血不足常可导致心神病变。肺主气,“肺朝百脉”,《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气与血关系密切,气滞则血瘀。肝藏血,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功能失调则易出现血流方面的病变。肝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升降与调畅,并会影响人的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疏泄功能影响气机的调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肝气郁结,气不行血则血流不畅。
25,治慢性结肠炎: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 12g,红花、当归、制香附、川芎、枳壳、赤芍各 10g,柴胡 9g,黄连 6g,甘草 3g,玄胡10g,鸡内金10g。日 1剂 ,水煎服。
26,心源性休克,若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白芍、丹参、枳实、桃仁、红花、青皮、炙甘草。若心悸,气短,加炒枣仁、黄芪 。
27,有临床报道,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症,有效率高达97.5%。
28,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用血府逐瘀汤加郁金、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症化积。
29,湿疹(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湿疹),用血府逐瘀汤加蝉蜕水煎服和外洗治疗。组成为: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生地黄15g,川芎15g,赤芍15g,牛膝15g,桔梗15g,柴胡15g,枳壳15g,甘草15g,蝉蜕20g。
后世更以本方加减,可通治多种气滞血瘀证。
凡活血化瘀药,皆有伤气之虞,不宜久服,应适可而止。
本方主要适应病症:
1,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2,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抗心肌缺血、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3,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4,其它还有内科、外科、皮肤科及诸多疑难杂症:老年糖尿病,尿血、多汗症、低热、三叉神经痛、脑瘤、乳房纤维瘤、慢性荨麻疹、湿疹、痒疹、色素沉着、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胸部挫伤与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下肢溃疡(臁疮),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属血瘀气滞者等等。
3.失眠症:用本方加减:头痛甚者重用川芎;脑外伤初期加乳香、没药、血竭;易怒口干苦、舌红者加菊花、栀子、夏枯草、丹皮;头昏、血压偏高者加钩藤、槐花;有痰瘀互结证者用本方合温胆汤;肾虚者加菟丝子、淫羊藿;偏肾阴虚者加熟地、枸杞子、何首乌、脑动脉硬化者加海藻、昆布;气虚血瘀者加本方合补阳还五汤。日1剂水煎服。
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原方组成: 桃仁四钱[12g],红花三钱[9g],生地黄三钱[9g],川芎一钱半[5g],赤芍二钱[6g],牛膝三钱[9g],桔梗一钱半[5g], 当归三钱[9g],柴胡一钱[3g],枳壳二钱[6g],甘草一钱[3g]。水煎服。
11.颅脑损伤后综合征:当归、红花、生地、牛膝、桃仁、枳壳、赤芍、川芎、柴胡、甘草、头痛重加白芷、藁本等;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竹茹;耳鸣加石菖蒲、葶苈子;视力模糊加蒙花等。日1剂水煎服。
12.胸腹壁浅静脉炎:用本方加浙贝、地龙为基本方。日1剂,连服15日为1疗程。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瘀血重者加没药、丹参;肢凉怕冷者加桂枝、干姜。
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一瞥
血府逐瘀汤,方源:《医林改错》,是清代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证之名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本方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王清任认为隔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于是根据“血府”可以产生“血瘀”的理论,创立此方。本方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
位于胸部的肺、心、肝与气、血、脉关系密切,肺、心、肝功能失常则产生血流方面的病变,或出现气滞血瘀的病候,或因气机不畅引起情志异常变化。心、肝、肺功能失调,易产生气滞血瘀。这一认识合乎祖国医学气血生化和脏腑功能变化的理论。气能行血,血的循行除了以心为动力外,也赖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从王氏的血府逐瘀汤的组成配伍,也不难看出王氏立此方正是以气血生化与脏腑机能为依据的。
23.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用本方: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赤芍6g,川芍5g,牛膝9g,桔梗5g,甘草3g,枳壳6g,柴胡3g。
24,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软组织损伤:方药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各9g,桔梗、赤芍、牛膝各12g,川芎、柴胡、枳壳各6g,甘草3g。随证加味:胸部胀痛、局部肿胀而不硬,随情绪波动加重,舌边红,苔薄黄,脉弦,证属肝失条达、气机郁结者,重用柴胡、枳壳用量加至12g,另加郁金、延胡索各10g,以加强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之功;素体脾虚,复因外伤肿痛,伴肢体困重倦怠,纳呆不馨,大便稀溏,舌淡苔滑腻,脉濡,证属脾虚湿阻者,加茯苓15g,半夏9g,苍术6g,以健脾祛湿、散结定痛;伴腰酸软无力,夜间尿多,舌质淡,脉细,属肾虚之象者,加川断15g,杜仲12g,山茱萸9g,以补肾壮腰;伴气短乏力,面色觥白,自汗少寐,脉沉细无力,属气虚之证者,加黄芪30g,党参、红枣各15g,以补中益气。
21.三叉神经痛:用本方加减:川芎30g,当归9g,桃仁9g,赤白芍各10g,白芷10g,钩藤12g,全蝎10g,蜈蚣3条,制乳没各10g,广地龙10g。偏风寒者加防风、细辛;偏风热者加菊花、白蒺藜、石决明;痛止面部口唇发麻加黄芪。日1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