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颜真卿

书法鉴赏颜真卿
书法鉴赏颜真卿

书法鉴赏之颜真卿

书法,通俗的说,就是富有感情的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汉字的魅力。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书法的身影,无论是大街小巷的海报宣传还是我们每天运用书法的技巧去写汉字,都用到了书法。所以说,书法无处不在,那么书法究竟是什么?上完半学期的书法鉴赏选修课后,我们应以学术性的眼光看待。

有关书法的概念,众说纷纭。一般情况下,书法可以定义为:以汉字为载体,运用书写工具去表现内心思想情感的艺术。由定义可见,中国书法与汉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可以这样认为,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只不过,这时候的书法正处于“混沌萌芽”阶段。事实上,中国书法史是伴随着汉字演变的发展史。

仓颉造字,奉黄帝之命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出了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早的汉字来源于物象,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开始,中国有了文字,随着历史的变迁,书法艺术逐渐兴盛起来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分布)、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通过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亦即可谓“笔情墨趣”。

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

手法而形成的。从形式上说,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书冥之间”。由是观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间,无形之相。书法还是人们陶冶情操的工具,中国人的许多特点,例如隐忍,刚毅与书法中的抑扬顿挫很有关系。书法艺术是传统,古典文化的一分,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谈到书法,大家往往都会想起——书圣王羲之,一个书法大家。但是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颜真卿呢?他是中国古代书法成就绝不次于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家。颜体字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有别于王羲之,自创一家;甚至有的人认为颜的书法成就高于王羲之。

在一千二百四十八年前,历史上发生安史之乱,大唐从岌岌可危到重归和平,历时七年。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于是由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撰文,盛请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丰功伟绩的将军作书,在山崖之下留下了千古名篇《大唐中兴颂》。他就是伟大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家乡山东临沂,从名字不难看出,父辈对颜真卿的道德品行方面提出的要求和希冀。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

范。在颜真卿的眼里,书法只是一生功业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就是这部分在中国的书法长河中熠熠生辉。

当然,颜真卿书法的特点与其在战场上一脉相承。他在战场的表现出的气概完完全全呈现在日后的书法创作上。其中,最有名的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

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被推为联军盟主,大忠大勇,功勋卓著。同时他也付出了失去亲人的惨痛代价。两年之后,当安史之乱的硝烟散尽,顾不得洗去征尘的颜真卿,就开始四处寻找死难亲人的尸骨。乾元元年九月,颜真卿安葬了亲人。并设薄酒,祭奠为大唐社稷捐躯的颜季明。此时的颜真卿悲从中来,难以自制,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祭侄季明文稿》,后人称作《祭侄稿》。

《祭侄稿》书写25行,共234个字。祭文情感真切,痛贯心肝,悲壮情怀溢于字里行间。颜真卿面对亲人的亡灵,国难家仇,涌上心头。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颜真卿享年七十七岁,后人按照颜体的发展将颜真卿的书法创造分为三个阶段:小颜、中颜和老颜。

小颜,是指颜真卿四十四岁至五十岁,这段时期颜真卿的书法主要继承褚遂良的楷书,初步确立了颜体的面目。代表作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像赞》。

中颜,是指颜真卿五十岁至六十五岁,这段时期颜真卿的楷书已经完全成熟,笔画,结体和布白都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风格。与初唐时期的楷书相比: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比较粗壮;前者雅,后者宜;前者瘦,后者显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代表作有《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

老颜,是指颜真卿六十五岁至七十七岁,这段时期颜真卿的书法从成熟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代表作有《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

《自书告身帖》是颜真卿晚年之作,用笔横轻竖重,笔力厚重雄强,结字宽博、方中求圆、气势开张、大气磅礴,不像早期用笔多隶意,而以篆法入楷,易方为圆,与柳公权并称“颜盘柳骨”。本帖结体相向,尽显张力,蚕头燕尾,转笔不用方笔“内恹法”而用提笔暗过的“外拓法”,显得雄重丰腴,端庄拙朴,凡386字。

我注意到,像“禮”“德”“教”等笔画复杂的字,在颜真卿的笔下,分布合理,而且每一笔都粗壮有力,即使再细,也能看出是颜体的字。还有此贴中出现最多的“之”字,颜真卿赋予了他们不同的形象,有长有宽,形态各异,特别是颜体最有特点的捺画,入笔稍轻,逆入后调笔翻转,顺势折下行笔,波尾重按后骤然提笔出锋,一波三折,力透纸背。

颜真卿书法在后世影响深远,除了书法本身成就卓著外,还有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颜鲁公为后人树立了书法、人格、道个统一的典范。

西安交通大学书法鉴赏论文《丧乱帖》

王羲之<<丧乱帖>>鉴赏 作者简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写作背景:永和十二年燕太原王慕容恪与段龛于广固交战,在临沂都乡南仁里的王羲之先墓再次遭毁坏,“虽即修复”,而王羲之“自己却不能奔驰前往一吊先人”,遂写作信札,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原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 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 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 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 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 首顿首。 大意:羲之顿首:时局动乱不堪,先祖的坟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残害,追忆之思之甚、哀号伤心之极,都痛彻心肝,面对悲痛如何是好!虽经立即修复,但无机会飞奔驰往一吊先人,悲哀之情愈来愈深,如何是好!面对信纸泣不成声、悲不成言。王羲之顿首顿首。 文化支撑: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该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贯不羁。与《兰亭序》的流畅不同,《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作者书写这副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

审美特征:此帖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前二行有王羲之素有的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种惨淡之美,可看出其情感的变化。字体由行入草,随着情绪,草字愈来愈多,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全部是草书。但观其此帖,却显得和谐统一,有自然渠成之感。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 技法:此帖下笔迅疾利落,用笔挺劲,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帖开篇时,作者心情较为沉稳,结字在行楷之间,前两行笔意收敛,以开行第三个字“顿”字最为明显。当“丧乱之极”过后,结字开始失衡。行至“痛贯心肝”的时候,心情悲痛且试图控制,行气由急促到激荡。从“奈何奈何”之处起,作者的情绪已无法控制,一任自流而“不知何言了”,结字更加流动闲散。

评价颜真卿的书法

评价颜真卿的书法 评价颜真卿的书法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颜真卿的书法特点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格,称为“颜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真卿的个人介绍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

书法鉴赏论文

[摘要] 董其昌把追求内心清静、恬淡、超尘脱俗的理想倾注于笔端、流露于纸上,作品中淡淡的墨痕和富有韵味的旋律包含着无穷的意味,意境朦胧而深邃。晚明时代精神和文化氛围是董其昌冲淡旷远、自然天真的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摇篮。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操、文化修养和人生追求融进书法艺术之中,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其作品表现出高超的笔墨技巧,并呈现出禅的气象,达到了清幽、空旷、淡远的境界。 关键字:书法风格;艺术;禅悟;文化氛围 董其昌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明崇祯九年(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董其昌生活在社会转型、时代变迁的晚明时期,特别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宦官擅权、奸臣当道导致了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的动荡使哲学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因其内容日趋繁琐僵化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仰,代之而起的是尊崇主体精神的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及王艮、李贽进步思想的传播。 董其昌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学虞世南,又弃唐学晋。当他在大收藏家项子京家见到米芾、怀素的真迹后,立即从米芾的率意,怀素的流畅中悟出用笔的法门,悟出章法的奥秘,再加上禅佛的影响,使他的书法充满古淡、散远的书卷气息。董其昌能熟练地控制长锋羊毫,用笔轻松若不经意,线条细长、婉转、流畅。然而由于缺乏顺涩、提按、疾缓的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飘和圆熟,却难免模式单一和笔力浮滑。软性的特征在董其昌书法中表现得如此突出,与他的个人性格和审美追求十分吻合。 以软性美为特征的董其昌书法风范,在“天崩地解”的明亡前夕,竟能成席卷天下之势,客观上反映了士大夫阶级对现实危机的无奈和回避。从这个角度看,董其昌书风具有时代性,折射出所谓的“世纪末心态”。因此,身处清朝末年的政治革新派康有为对董其昌书法批评甚多,说他“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他以禅论书,对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和意境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 (1)虚和取韵风神超逸 董其昌书法用笔最突出的特点为“虚灵”。在此方面,他有独到的论述:“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虚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意韵。为了达到虚和取韵,他十分强调书者主宰笔的能动性。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7]542 他的作品中没有偃笔和拙滞之笔,转折处均提笔暗转,如作品《楷书周子通书轴》用笔以劲力取势、以虚和取韵,使其作品风神超逸。 (2)秀润闲雅潇洒流畅 董其昌非常重视用墨技巧,他将墨分为五种不同的浓淡层次用于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他认为“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精于用墨,如《草书杜律诗册》用笔苍润兼施,通篇在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中呈现出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他还喜用枯淡之墨作书,如《草

颜真卿书法作品特点

颜真卿书法作品特点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产生了许多书法大家和经典作品。盛唐的颜真卿便是唐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艺术极具创造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盛唐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书法史上自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后的又一面革新的旗帜。 一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景龙三年(709),逝于贞元元年(785),享年77岁。颜真卿出身于一个世代擅长书法、文字学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五代祖颜之推,是南北朝时著名的学者,所著《颜氏家训》中就有关于书法和文字学的论述。颜真卿又是唐代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的五世从孙,父亲颜惟贞亦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在这种学术和艺术氛围很浓的环境里,颜真卿从小就受到熏陶和影响,他聪明好学,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书法也受到长辈们的赏识。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登甲科,中进士,任殿中待御史。因受杨国忠排斥,天宝末年出任平原太守,肃宗即位,迁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朝历官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所以后世多称他为“颜平原”或“颜鲁公”。 颜真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他一生勤奋好学,在书法上花了大量心血。颜真卿是一位多产的书法家,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而丰富的艺术遗产,碑帖有70种之多。他的书法作品有端庄秀美、一笔不苟的小楷;有笔力万钧、气势

磅礴的大楷;有起伏跌宕、笔墨淋漓的行草。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境界开阔是他作品的风格,他是继二王之后古代书法史上的又一次大突破、大革新,为唐以后书法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颜真卿传世的著名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行书三稿》等。《多宝塔碑》全名为《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为颜真卿43岁时所作,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书法结体严密,端庄秀丽,初露锋芒。“虽为少作,实已别开生面”[1]。这一碑帖颇为后人所喜爱和效法,原因是易于初学,可以从中窥探出颜体楷书风格形成的轨迹。《东方朔画赞碑》是颜真卿46岁时所作,碑在山东陵县。此碑书法平整峻峭,深厚雄健,气势磅礴,是他临王羲之楷书的优秀之作。虽和王书在形体上差异很大,但既得王书之神情气韵,又具有自己之风格面貌,神明焕发而时出新意,不失清远之致。《麻姑仙坛记》大历六年(771)颜真卿63岁时作。全碑共902字,有大、中、小三种,但原石均佚,仅见刻本。此碑庄严瑰伟,是颜书之冠,为其晚年的力作,老笔生花,千锤百炼,其笔法多变,时出新意,以圆代方,风趣大增。通篇观来,丰盈饱满,行气紧密,肥瘦均匀,横竖粗细适中。结体精悍,笔姿新颖,布局适度。此碑最能体现颜书“雄壮博大,骨气奇高”的艺术风格,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和美学价值。《告伯父文稿》、《祭侄文稿》和《争座位稿》充分代表了颜真卿行草书法的风格面貌和艺术成就。《告伯父文稿》是颜真卿祭奠其伯父颜元孙时的祭文稿本。此稿行草相杂,刚劲圆熟,悲愤怒拔,具有强烈之感情,信手挥来,

书法鉴赏论文之草书.doc

中国草书 草书不是最早的字体,相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晚出现的字体。文字本来是用来记载事件和表达意思的工具,能够被人们明白是它的首要任务,所以一开始文字出现的时候,它是工工整整的。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工工整整的字没办法适应当时的生活节奏,所以人们加快了写字的速度,这样一来文字就不再死板生硬,就有了灵动的气息。再后来,爱好书法的人们对写字有了更多的追求,他们不满足仅仅让文字用来记录和表述,他们要给每个字注入生命的灵气,让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用草书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这些字不再只是背负它本来的使命,而是拥有了生命,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像在做着表情告诉我们书写者当时的心情。草书,把书法艺术推向最高点。 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所以今草起于何时,也是说法不一。不过,提到草书,就不能不提汉末书法家张芝。东汉大书法家张芝,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今草大师,有“草圣”之称。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书圣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推崇张芝,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的,张芝的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东晋是我国书法史上的极盛时期,各种书法都同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成为规范后世的楷模,草书也不例外。 在东晋,草字体的自身不断演变。书写工具也得到了改进,笔墨纸砚的制作更加完善,日趋精良,种类繁多,这为东晋书法家充分发挥艺术才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思想方面,随着儒家思想的衰退,老庄哲学和佛学乘时而起,老庄思想突破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这也为草书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崇尚自然,寻求情感寄托的书法家们将草书作为个人情感的宣泄方式,并将它推向书法艺术的高峰。 东晋的书法要是少了书圣王羲之的贡献一定会逊色很多。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建树,是新兴的今草。后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与张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现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的…状若断而还连?。这样,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用笔以方折为主,斩钉截铁,干净简捷,从容不迫。…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尺牍。尺牍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集古录跋尾》)《十七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通篇不假修饰,结构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书法史上号称小圣。他既学王羲之,也学张芝,创制了“一笔书”,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也就是一种上下相连的草书,

颜真卿《勤礼碑》欣赏教学设计

颜真卿《勤礼碑》欣赏 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颜真卿《勤礼碑》欣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颜真卿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的介绍,让学生对颜真卿及他的楷书有基本的认识;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初步欣赏和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颜体楷书的基本特点。 2、让学生初步了解书法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在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书法的艺术魅力,培养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让学生欣赏号和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代表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颜真卿楷书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入 (欣赏课件3分钟)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书法这个话题。 要说书法,不能不说说唐朝。唐朝不仅国力强大,书法艺术同样取得了重大进展。唐代书家荟萃,灿若银河,其中有一颗星辰格外璀灿夺目,他的书法体势体现盛唐气象,而且他为人又堪为千古楷模,他就是——颜真卿。(点击课件,出示颜真卿的介绍)

二、介绍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了著名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课件,画像) 三、介绍颜真卿的作品。 1、颜真卿自幼学习书法,经过名师的指导,再加上自身的勤学苦练,他成了一名伟大的书法家,精通各种书体,尤其以楷书最为著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欣赏他的楷书作品。颜真卿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他的作品有。。。(课件) 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觉得这些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在书法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字如其人。颜真卿的字写得这么好,那他的为人又是怎么样的呢 2、颜真卿做人的小故事。(动画) 明代书法家傅山提出“作字先做人”的观点,意思是学习书法应该先从颜体学起,而学好颜真卿的书法,要先学习颜真卿的做人。 颜真卿一生经历了四个朝代。那年他在任平原太守时,得知一个叫安禄山官员想要谋反,便暗中加以防范,最后统兵20万,横扫叛军。公元756年,又辅佐李光弼讨伐叛军。代宗死后,他的儿子李适(德宗)即位,但实权却被宰相卢杞把持。卢杞一直对颜真卿的才略和耿直嫉恨。一个叫李希烈的官员叛变,向朝廷进攻时,他就想借机除掉颜真卿,于是向皇上推荐让颜真卿去劝李希烈投降,因

【最新】颜真卿的书法楷书欣赏大图高清-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欣赏大图高清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一直被人们使用至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片,希望大家能喜欢!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片欣赏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1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2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3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4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图5 颜真卿的书学境界 第一境界: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 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末在此以前颜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张旭也因此愿意再授笔法。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张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颜真卿行书特点

,第一节颜体行书的基本风格 唐代书家颜真卿(709—785),不仅楷书取得极高成就,而 且在行书上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行书,犹如他的楷书一样,给 人以刚健、雄厚、大气磅礴之感。他作书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 在抒发某种感情。作品书写似乎很随便,字迹歪歪斜斜,长长短短,加上随意涂改添字,照得好象没有章法。事实上,这显现出 颜体行书的一大特点。这里,并不是要初学者去仿效他.这种 做法,而是通过这些表象更深一步去领悟颜体行书的艺术感染 力。 ●_ 我们欣赏或者学习古代的任何~件书法作品,,绝不能孤立地 去看待书法的用笔、结体和章法,而应把书写者以及书写的内容 结合进去,方能有较全面的理懈,特别是抒情功能很强的行书体势。由于颜真卿刚正敦厚的秉性,以及他对大好山河的热爱、对 奸臣叛贼的糟报、对骨肉品弟惨遣杀害的悲戚等等耩感,,毒激发 了创作欲时;屯一古脑儿地渗透在他的书法作品之’中,这兢淫颧体行书激励而感染读者之所在,也正是这种有感而书,不拘成法, 使得初学者难于理会。因此,可以说,他的每一件行书作品,都 饱含着炽热的感情,是作者无意于书而神采毕现的佳作。 颜体行书在艺术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建筑在他精湛的艺术 才能之上的。颜真卿学过二王,曾求教于同时代的大书家张旭。 他谙熟行书的表现技法,并把这种技法同他所创立的楷书体势熔

铸在一起,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书风貌。只要仔细观察他的行 书,不难发现,在用笔的提按、转折,结构的宽博3F正上,大体保留了楷书的一些面目。没有楷二挡那样拘谨,写得酣畅淋漓,更富 于笔墨情趣。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颜体行书,大都是中、晚期 的作品。下面,我们选其中几篇作简单分析。 中期的颜体行书,如‘祭侄稿>,足颜真卿五1.岁时为追祭从侄季明所写的文章草稿。此墨迹跌宕多姿,雄奇挺健。用笔以中 锋为主,笔画粗细楣间,时参杂较粗的竖画以增强厚霞感,左右 两竖多呈圆弧形,转折处圆转较多,笔画的映带关系显露。结体 宽展,迎让俯仰有致,大量渴笔的运用,体现出澈切的心情。全 篇一气呵成,气势激荡。 这一时期的行书还有‘争座位帖》,是颜真卿五十六岁时写给 仆射郭某的书信手稿。此篇和‘祭侄稿'有近似之处,略感不问的 是用笔更加凝重含蓄,起笔用藏锋多,笔画粗细较均匀,结体 上,字相连藉紧凑丽又不失飞动姿态,给人以圆劲苍古之感。可 惜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刻本,笔路上不如墨迹本的‘祭侄稿,清晰。 较晚期的行书作品可以举t刘‘中使帖'为代表,亦称t瀛州帖,。全帖四十一字,字迹比一般行书都要大,显得雄厚、宽畅。用笔 更加洒脱自如。这时期的艺术风格同中期相比,有着明显的不 同,用笔上带圆转的竖画,出现向内收之形,使用鳝锋较多,特 别是点和撇的出锋十分明显,笔画的牵丝较多,写得宽松、舒 展。不象中期作品那样拙朴,苍穆。同这种风格相近的还有‘湖

颜真卿与王羲之书法艺术之比较·

王羲之与颜真卿书法艺术之比较东晋王羲之与唐代的颜真卿都是我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现在就让我们来谈谈这天下第一二行书的作者的书法艺术。 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两位书法家的生平背景及其代表作。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

书法鉴赏论文

书法鉴赏论文 数千年间,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都把书法作为社会文化的制高点予以把握,把书法作为社会文化标准化传播的最重要工具,当做国民素质教育和凝聚知识分子的可靠途径,是构建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看成巩固大国统一的基础文化工程,他们深知书法中承载着固国教民之道,这就是“书艺载道”的本义。 在一代代杰出政治家心中,国脉不可休止,书脉便不可断绝,这就是书法在政治家心中的地位。正是如此,我国书法才能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我国文化的瑰宝。 西汉到东汉,大约四个世纪,隶书是主导型书体,楷书也就是在这个隶书文化时代孕育成长。 《辞海》对楷书定义: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故名“楷书”。从总体上看,楷书比隶书更加横平竖直,折角明快,撇捺利落,书法也更显灵便快捷,能够较好结合实用性和艺术性,终于成为书法精英与民间日用者共同推崇的主流书体之一。 三国时期,书法精英们还没有普遍关注楷书时,大群基层的简牍写手,碑刻书匠应经在以实用精神来摸索着创造楷书。 1996年文物队在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一带发现大量简牍,一共获得简牍总数约14万余片,上面写有两百余万个文字。长沙走马楼简牍大约写于三国时的吴国嘉禾年间,年代略晚于钟繇的创作期。吴简书写者大多为社会下层,小吏及普通百姓,书写的规矩意识不强,手法天然,自由舒展,与汉魏碑刻书法的严谨端庄有很大不同。 总体上说,吴简文字以隶书和楷书风格为主,呈现出隶书向楷书迈进的历史趋势。东汉东牌楼汉简已有楷书,且五体具备,吴简书体显示了丰富的多样性,显示了书法演进过渡期里各种书体重叠并存的特点。书体多元并存的大量吴简与其他史料证明,汉字的书体演进与嬗变不是单线延伸的链条,不是简单更替的此起彼亡,而是复线的共时性多维发展。这种模

书法鉴赏颜真卿

书法鉴赏之颜真卿 书法,通俗的说,就是富有感情的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汉字的魅力。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书法的身影,无论是大街小巷的海报宣传还是我们每天运用书法的技巧去写汉字,都用到了书法。所以说,书法无处不在,那么书法究竟是什么?上完半学期的书法鉴赏选修课后,我们应以学术性的眼光看待。 有关书法的概念,众说纷纭。一般情况下,书法可以定义为:以汉字为载体,运用书写工具去表现内心思想情感的艺术。由定义可见,中国书法与汉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可以这样认为,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只不过,这时候的书法正处于“混沌萌芽”阶段。事实上,中国书法史是伴随着汉字演变的发展史。 仓颉造字,奉黄帝之命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出了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早的汉字来源于物象,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开始,中国有了文字,随着历史的变迁,书法艺术逐渐兴盛起来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分布)、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通过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亦即可谓“笔情墨趣”。 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

手法而形成的。从形式上说,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书冥之间”。由是观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间,无形之相。书法还是人们陶冶情操的工具,中国人的许多特点,例如隐忍,刚毅与书法中的抑扬顿挫很有关系。书法艺术是传统,古典文化的一分,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谈到书法,大家往往都会想起——书圣王羲之,一个书法大家。但是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颜真卿呢?他是中国古代书法成就绝不次于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家。颜体字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有别于王羲之,自创一家;甚至有的人认为颜的书法成就高于王羲之。 在一千二百四十八年前,历史上发生安史之乱,大唐从岌岌可危到重归和平,历时七年。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于是由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撰文,盛请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丰功伟绩的将军作书,在山崖之下留下了千古名篇《大唐中兴颂》。他就是伟大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家乡山东临沂,从名字不难看出,父辈对颜真卿的道德品行方面提出的要求和希冀。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

颜真卿生平及书法艺术浅析

论文题目: 颜真卿生平及书法艺术浅析 摘要: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杰出书法家。他所创立的“颜体”楷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背后所体现出的刚正廉明的人格精神和文化底蕴更是其书法的魅力所在。本文首先通过对颜真卿生平和主要作品的研究,探究颜真卿楷书和行书的书法特色,揭示其书法背后的品格。其次,通过各朝各代书法家对颜真卿的评价,展示颜真卿书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颜真卿;书法作品;艺术特色;精神;评价 正文: 引言: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颜真卿独具风貌的书法,为后世景仰,沿袭至今,在中国书法艺术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颜真卿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忠臣义士,一生爱国爱民,鞠躬尽瘁,其忠烈之节、凛然正气,令后世高山仰止。让我们一起透过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品味作品背后的人品与艺品高度统一的伟大品格。 一、颜真卿生平简介 颜真卿(公元709一785年),生于唐中 宗景龙三年,字清臣,乳名羡门子,别号 应方。出任平原郡守时逢“安史之乱”,率 军镇守平原郡,政绩显赫,而有“颜平原” 之称。官至太子太师,因封爵鲁郡开国公, 又以“鲁公称之”。祖籍琅娜临沂(今山东 临沂),自十三世祖颜含随晋元帝南渡而定 居建康上元(今江苏江宁)起,便成为江南世 家。其七世祖自北齐入周,定居于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颜真卿就出生在长安的敦化 坊。 颜真卿家学渊源,七世祖颜之推,曾祖 辈的颜师古、颜勤礼,都是文史留香的名 师硕儒。伯父颜元孙、父亲颜帷贞都擅长 书法。颜真卿三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他寄居在娘家。舅父殷践酞博学正直,对外甥关怀备至,教导有加。颜真卿的姑母颜真定、二兄颜允南也是博通经史、书法的学者。在如此浓郁的文化氛围中,颜真卿日渐成长起来。 附图1:颜真卿画像

书法欣赏结课论文

书法欣赏结课论文 之浅谈书法临摹 书法临摹是提高对书法艺术认识、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 书法是国粹,是中国人最自豪的传统艺术。千年的文化沉淀造就了一笔一划的浑然天成。 但是在书法产生到繁荣的历史阶段中,从文字与实用的角度来理解认识书法的文人学士,远远要比专门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理解的书法家多得多。诚然,在此之前,在中国,唯有毛笔是公认的书写之物,可书写与书法截然不同,文人学士用毛笔书写下抒意敞怀之字句,便以为是墨宝,是书法,但事实绝不如此。不同知识层面的书法爱好者,面对同一件书法作品,观赏的角度都有所不同,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的视角反差和审美要求,其比例差距大体同于古代。这是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折射。这些现象,也基本符合书法艺术发展的走向。 在我们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老师都会让我们仔细观察书法家下笔的每个细节,然后,让我们慢慢推敲着临摹。这种书法临摹,对被临摹的范本选择,对临摹过程的规范要求,都相当具体、严格。虽然,我们做的不是那么完美,但是我觉得通过这种书法临摹,或者说只有通过这种仔细推敲之后具体严格的临摹才能真正认识、体会与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之所在,才能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同一书法作品样式所带来的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差异。从文化知识的角度分析,仅凭理性认识,就可获取。而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理解,仅凭理性认识还不够,还得通过观察、揣摩,并经过临摹实践的体验,方能感受到古人在书写,或在创作某一作品时的情感、韵致及其艺术内涵。 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临摹有三个阶段,即实临、意临和背临。我个人认为实临是基础,它能够为以后的博采提供扬弃的标准,因而也是最为关键的。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曾对王铎

书法欣赏论文

书法欣赏论文 课程序号:79 班级:1006062 姓名:孙娣 学号:100606220

对书法发展历程、规律的理解 —100606220 孙娣 【摘要】:书法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展有它特有的过程,以及自己的发展规律。它所凝聚的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 【关键词】:发展历程发展规律 【正文】: (一)对书法发展历程的理解 书法发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再到后来草书、楷书、行书,书法这个艺术殿堂发出越来越瑰丽的色彩。 首先来谈谈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甲骨文的形体,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甲骨文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结构上,长短大小不定,或是疏疏落落;或是密密层层。但它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书法是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金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商代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接下来是大篆、小篆以及隶书,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最后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它不急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率。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 (二)对书法发展规律的理解 书法作为一项文化事物,其发展规律既具有文化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要求书写便利。为满足社会交流迅捷,文化发展繁荣的要求,成字的工具和方法则不断革新,效率日益提高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书法艺术演进的每一步都打下了适应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烙印。 首先,它具有字体演变贵速从易的发展规律。中国数千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体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书体的变化。我们所谓的“字体”,是指文字形体大的体制类型,而所谓“书体”,则是指文字书写中因人而异的风格类型。前者涉及的是书法中整个符号体制的改变,是书法发展进程中的质变;后者则是在保持一定字体基本形体的前提下所显示出的时代的和个人的书写习惯特征,是量的变化。字体的演变是书法发展中大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历史发展表明,社会的实际需要是汉字书法字体演变的根本动因,社会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节奏的加快决定了书法字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避难从易,去繁就简。关于这一

颜真卿楷体欣赏教案

颜真卿楷体欣赏教案 篇一:《颜体楷书》教学设计 《颜体楷书》教学设计 学校:海南屯昌思源实验学校授课教师:谢朝李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课时:1-2课时 教材版本: 海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写字》校本教材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书法的起源,演变过程。理解汉字、书法的审美与实用的关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书法基本技法和造型能力,体会书法的艺术价值。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体会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即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认识古代四大楷书大家(欧、颜、柳、赵)以及风格特点、笔画特点、结构特点。重点学习颜体楷书的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及体会颜体楷书作品创作方法与步骤,同时强调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执笔方法、运笔方法等。 学情分析: 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我县边远落后地区,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毛笔字学习,学生写字水平有所提高,对中国书法有所认

识,并产生兴趣。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一定的提高。但是,小部分同学对中国书法的了解和认识不够,需要加强引导,书写水平和书写习惯有待提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中国书法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国书法无穷的艺术魅力,体会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四大楷书大家(欧、颜、柳、赵)书风差异和颜体楷书的风格特点、笔画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颜体楷书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 2、能力目标: 正确掌握颜体楷书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并能独立地书写简单的颜体范字。始终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书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善于向教师、同学和前人学习,能独立进行简单颜体楷书作品创作。养成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的书法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在了解了颜体楷书有关知识后,进一步体会汉字的优美和书法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感受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懂得做人要踏实的道理。知道各学科学习都需要持之以恒。教学重点难点:

书法鉴赏论文

《书法鉴赏》论文 李虹锐;应化1101;201105020107 中国已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字又是文化的载体,正是通过文字的魅力中国文化才得以传承下来。从秦朝到清朝,我国各个流派风格的书法家人才辈出,其书法特点风韵各不相同。我最欣赏熟知的要数王羲之和颜真卿了。下面让我浅谈他们的作品,书法风格,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他的代表作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书法

颜真卿行书书法字体作品

颜真卿行书书法字体作品 颜真卿行书书法字体作品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颜真卿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学的第一境界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 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末在此以前颜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张旭也因此愿意再

授笔法。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张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从《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这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