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历史学案第15课冷战的形成(岳麓版选修3)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15课冷战形成(共28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15课冷战形成(共28张PPT)
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结论:他们都冷战的表现,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其目 的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但是杜鲁门主义的是政治上的 表现,马歇尔计划则是经济措施。
2、经济上: 经济互助委员会 点评 ●提升
苏 联
⑴成立:1949年1月
的 ⑵目的:反击“马歇尔计划”,巩固东欧地区
对 ⑶成员:苏、保、匈、波、罗、捷六国

展示 ●质疑
表现
美 政治上 杜鲁门主
国 冷
经济上
义1947 马歇尔计划

1948

建立北约
施 军事上 1949
影响

是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 示
行“冷战”的宣言


影响:复兴西欧经济,美国从疑
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
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共产党和工
苏 政治上 人党情报局
联 的 经济上
(4)实质:
具有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反苏和扩张主义 性质。
㈡苏联的对抗措施
点评 ●提升
1、政治上: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⑴成立: 1947.9 贝尔格莱德
⑵任务:加强联系,交流信息, 必要时协调行动。
点评 ●提升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⑴背景:①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困难
②急需扩大世界市场
马歇尔
⑵目的:①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②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 ; ③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1947.6 提出,1948年实施
点评 ●提升
合作探究:以下两幅图片是1947年漫画家花君武为揭露 “马歇尔计划”而创作的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
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 两半”。结合图片以及视频我们该如何理解他这句话?

高中历史导学案 第15课《“冷战”的形成》(新人教选修3)

高中历史导学案 第15课《“冷战”的形成》(新人教选修3)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5课“冷战”的形成【学法指导】1、利用学科自习,25分钟之内,阅读教材和导学案上所有的内容,明确课标及考纲要求,结合教材,梳理基础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并背诵。

2、20分钟完成检测,注意答要点,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

【课标要求】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冷战”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冷战”决非是美国统治者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的。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展示材料,呈现情景,逐步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路径、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冷战”局面形成原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实力是决定其国际地位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从而使学生明了为了国家的富强自己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苏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冷战”局面形成的影响。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基础知识梳理】一、舆论准备阶段——遏制理论的提出(一)原因【B级背诵】1、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对立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美国制定称霸世界战略;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美国将苏联作为其称霸世界的最主要障碍。

(二)提出【A级了解】1、杜鲁门政府大力制造。

2、遏制理论:①时间:1946年初有乔治·八千字电报提出。

②内容:认定美苏是敌手而不是合作伙伴,主张美国以武力为后盾,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颠覆、局部武装干涉来遏制苏联。

③影响:为美国准备对苏联实行强硬政策提供了依据。

3、“铁幕”演说①时间:1946年3月在富尔顿发表演说。

②内容: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

③影响:是西方“冷战”的。

二、美苏展开冷战(一)“冷战”的含义:冷战是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高中历史 第15课“冷战”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选修3

高中历史 第15课“冷战”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选修3

第15课“冷战”的形成[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

一、遏制理论的提出1.历史背景(1)美国杜鲁门政府将________作为最主要的敌人,但国内反苏还没有太大市场。

(2)普遍的____________使美国不可能采取战争的方法打击以至消灭________。

2.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1)正式提出:1946年,________________主张以武力为后盾,采用军事包围、____________、颠覆、局部武装干涉等方式来遏制苏联。

(2)重大影响:“遏制”理论为美国准备对苏联实行的强硬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正式发表:________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__________发表演说。

(2)主要内容:公开美国、________与苏联及东欧之间的矛盾,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________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

(3)与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的思想一脉相承,被看做是西方“冷战”的第一枪。

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历史背景:美国决定全面实行对苏“冷战”政策和“____________”的爆发。

2.正式提出:1947年3月,杜鲁门声称________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宣布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阵营,而美国必须帮助各国人民。

3.开始实施:美国开始向________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控制了这两个国家。

4.主要影响:标志着美国____________的一大转变,也是“________”全面开始的标志。

三、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1.马歇尔计划(1)目的:防止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________接近;通过援助西欧扩大________。

(2)提出:________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________________”,即“马歇尔计划”。

(3)内容:强调欧洲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挽救欧洲经济的办法是美国的援助。

(4)实施:美国向西欧各国提供援助,西欧各国撤销____________、降低关税税率等。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3 第4单元 第15课 “冷战”的形成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3 第4单元 第15课 “冷战”的形成

第15课“冷战”的形成(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这是美国第33任总统哈瑞·杜鲁门于1947年3月12日发表的国会咨文。

它标志着美国把意识形态作为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也被称作是“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战后“冷战”政策的正式开始。

什么是“冷战”?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冷战’的形成”。

●教法案例1.“遏制理论的提出”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遏制理论提出的背景;(2)乔治·凯南遏制理论的提出;(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本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讲述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首先教师需讲清“冷战”概念;二、结合教材“八千字电报”史料分析其实质和影响;三、补充丘吉尔“铁幕演说”史料,分析铁幕演说与冷战的关系。

2.“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杜鲁门主义提出的背景—希土危机;(2)杜鲁门主义的提出;(3)杜鲁门主义的内容与实质;(4)杜鲁门主义提出的影响。

本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讲述本目时,教师可补充杜鲁门在国会咨文的内容史料,引导学生认识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

3.“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五个要点:(1)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2)马歇尔计划的提出;(3)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和实质;(4)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和影响;(5)苏联成立经互会。

教师讲述时可结合教材插图图表、补充史料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马歇尔计划于杜鲁门主义和“冷战”三者之间的关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其根本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是“冷战”的具体表现之一。

4.“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德国的分裂与柏林危机;(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及其影响;(3)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4)美苏两极“冷战”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

高二历史岳麓学案:课堂互动 第课 “冷战”的形成

高二历史岳麓学案:课堂互动 第课 “冷战”的形成

课堂互动三点剖析一、“冷战”的起源“冷战”的起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世界力量的变化,为两大阵营的出现及美苏两大国干预全球事务的可能性提供了条件;主观上,美苏两国(尤其是美国)凭借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优势和实力企图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影响或建立安全地带,从而引起利益的冲突和战略目标的对抗;双方决策者在判断对方的行为意向及制定自己的战略方针时所表现的目光狭隘和手段僵硬,进一步激化了矛盾,甚至走到了战争的边缘。

由于兵戎相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为刚刚饱尝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反对,因此,“冷战”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这一政策性声明,并不局限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问题,而是正式抛出了战后初期美国以对苏“冷战"为手段干预全球、谋取世界霸权政策的战略方针。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美国从援助希腊、土耳其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对外政策措施,构成了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内容。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联盟关系的公开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三、如何认识“冷战”政策“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等都是“冷战”的表现。

“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

二次大战后,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展;东欧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有些国家发生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希腊);有些国家的共产党力量发展很快(意大利、法国等)。

西方感到,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反映,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它希望东欧仍“保持战前的社会结构”,即幻想在东欧重建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冷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选修: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冷战”的形成-优秀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选修: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冷战”的形成-优秀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15课《“冷战”的形成》教案(简案)
[课型]:新授课[方式]:问题探究[教者]:东北中山中学吴琪
一、课程标准: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
2、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二、核心素养:
本课主要凸出三方面的史学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1、史料实证:选取多则历史材料,比如美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谈话,外交大使等人的回忆录,锻炼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唯物史观:一定的历史现象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

(1)教学中明确“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明确“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关注“研究者立场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结论”。

3、家国情怀:培养和平意识,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不懈努力的精神。

三、教学环节:
[探究一]:昔日盟友今对手——寻“冷战”之因
方法突破:史料分析法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探究二]:针锋相对两阵营——识“冷战”之策
问题1:杜鲁门主义问题2:马歇尔计划
方法突破:问题教学法,点击高考(节选高考真题,设置问题,形成判断)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探究三]:两极对峙风云起——评“冷战”之果
方法突破:图片教学,组内讨论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探究四]:和平共处谋发展——谈“冷战”之思
方法突破:视频教学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5课“冷战”的形成教学案 岳麓版选修3-岳麓版高二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5课“冷战”的形成教学案 岳麓版选修3-岳麓版高二

第15课“冷战〞的形成清单一“冷战〞的理论依据遏制理论的提出(1)二战后美苏矛盾加剧。

(2)美国国内相当一部分人主X与苏联继续保持战时的合作,反苏没有太大市场。

(3)战后和平的大环境使美国不能采用战争的方法。

2.提出(1)时间:1946年。

(2)人物:乔治·凯南。

(3)内容:美苏是敌手而不是合作伙伴,主X美某某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颠覆、局部武装干涉等来遏制苏联。

(4)影响:为美国准备对苏联实行的强硬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时间:1946年3月。

(2)内容: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

(3)作用:打响西方“冷战〞的第一枪。

(4)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制订称霸世界的战略,并视苏联和东欧为其最大障碍。

②二战后英国衰落,希望美苏“冷战〞,利于英国重建欧洲均势。

③丘吉尔一贯坚持反苏反共的立场。

[深化认知]战后美某某取冷战的方式遏制共产主义,而不采取战争手段,表达了战后世界人民的和平思潮和反战思想,更重要的是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

(1)背景①对苏“冷战〞已成定局。

②“希土危机〞给美国提供了机会。

③英国的态度说明它将世界的领导权让给了美国。

(2)提出①时间:1947年。

②内容:把希腊和土耳其从共产主义的威胁中挽救出来,美国要帮助各国人民。

(3)评价: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发生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4)实施: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并控制了这两个国家。

2.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1)目的:针对杜鲁门主义。

(2)任务: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方面的联系,必要时协调行动。

[深化认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那么并起着支配性作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15【教学课件】《“冷战”的形成》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15【教学课件】《“冷战”的形成》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三
2.苏联的应对措施——经互会 (1)目的: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于1949年成立。 (2)组成:由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 克斯洛伐克组成,后来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相继 加入。 (3)评价: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 进行的一些不平等贸易,损害了其他成员国的利益。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三
3.丘吉尔“铁幕”的演说
(1)时间: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 演说。 (2)内容: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 国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 (3)影响:与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的思 想一脉相承,是西方“冷战”的第一枪。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三
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5.苏联的应对措施 1947年9月苏联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三
三、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
1.马歇尔计划 (1)背景:美国要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 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需要美国的支持。 美国战后出现经济危机,亟待扩大世界 市场。 (2)提出:1947年6月 (3)开始实施:1948年,欧洲复兴法案。 (4)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5)作用:使西欧经济恢复,实力增强;拉 动了美国经济;强化了西欧对美国的依 赖。
谢谢观看!
丘吉尔《和平砥柱》演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后果?
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揭开了美苏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局面的序幕。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三
根据二战后初期西欧的形势,判断下图漫画中的“医生”和 “病人”分别代表谁?“医生”开的“药方”是什么?
答案 “医生”指的是美国,“病人”指的是经济衰退的西欧各国;“药方”指 的是马歇尔计划。

高二历史选修3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冷战”的形成 含

高二历史选修3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冷战”的形成 含

第15课“冷战”的形成问题导学一、“冷战”的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

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地区的势力范围。

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威胁,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1)材料中“北风的直接威胁”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材料二朝鲜战争作为“冷战”中的第一场“热战”……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

——《“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20世纪50年代初期,除了出兵朝鲜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还采用了哪些“冷战”手段遏制新中国?材料三德国问题是“冷战”的核心问题之一。

——《“冷战”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3)材料三所说的德国问题是怎样形成的?(4)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的特点。

二、关于马歇尔计划活动与探究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

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材料二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

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

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但是,从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

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 第15课“冷战”的形成教案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 第15课“冷战”的形成教案设计

第15课“冷战”的形成课标要求: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铁幕演说”的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及影响;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出台经过及具体内容;记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时间及影响;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概括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初步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实质的探讨,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马歇尔计划的宣传画》和《二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片、地图,提取有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表现,原因,影响的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二战后两大阵营形成过程的整体和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整体、全局的视角观察历史,从而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通过对两极格局的国际经济政治影响的学习,认识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美苏“冷战”过程中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难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学情分析: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夯基础,抓落实”为主,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内容,达到对本课内容的基本要求。

导入新课: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经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深刻地揭示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任何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二战后,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冷战”的对手,那么,美苏冷战局面设如何形成的呢?一、“冷战”政策的提出(一)原因1、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对立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二)提出1、1946年,凯南八千字电报2、1946年,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冷战”第一枪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高中历史 第15课“冷战”的形成课后集训 岳麓版选修3

高中历史 第15课“冷战”的形成课后集训 岳麓版选修3

高中历史第15课“冷战”的形成课后集训岳麓版选修3基础达标1.被称作遏制理论的是()A.乔治·凯南的“8000字电报”提出的理论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的理论C.杜鲁门主义D.马歇尔计划答案:A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答案:D3.美国“冷战”政策的基本特征是()A.强调合作,不搞对抗B.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武力C.以军事结盟方式稳定资本主义D.组织军事集团但不进行战争答案:B4.两次世界大战初期,推动西欧国家经济恢复的一个相似因素是()A.科技革命的推动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C.美国垄断资本的扶植D.各国政府推行经济改革答案:C5.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重点是()A.亚洲B.欧洲C.拉丁美洲D.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答案:B6.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D.帮助西欧复兴经济解析:“欧洲复兴计划”是“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答案:B7.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是()①援助希腊和土耳其②实施马歇尔计划③拼凑北约组织④发动侵朝战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④是“热战”。

答案:A8.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A.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B.北约组织建立C.华约组织建立D.德国分裂答案:C9.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不包括()A.遏制、对抗苏联及东欧国家B.扩大世界市场C.控制西欧D.与经互会相对抗解析:当时经互会尚未成立。

答案:D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材料二早在1943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授意他人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三导学案设计:第15课 “冷战”的形成(无答案)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三导学案设计:第15课  “冷战”的形成(无答案)

第15课“冷战”的形成【学法指导】1、依据知识结构,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并掌握记忆重点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勾画,作出记录,便于上课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认识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2、理解掌握美苏之间形成“冷战”局面的原因及“冷战”局面的特点;【重点难点】“冷战”的含义;“冷战”局面形成的过程;“冷战”的特点和成因【预习案】一、“冷战”政策的提出(阅读教材68-69页完成)1、“遏制”理论(1)时间:(2)人物:(3)内容:认定美苏是而不是,主张美国以为后盾,采用军事包围、、颠覆、局部武装干涉等来遏制苏联。

(4)影响:为美国准备对苏联实行的强硬政策提供了。

2、“铁幕”演说(1)时间:(2)地点:(3)人物:(4)内容: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的实力,反对和。

(5)影响:被看做是西方“冷战”的。

二、美苏展开“冷战”(阅读教材69-71页完成)(一)美国的冷战政策1、杜鲁门主义(1)背景:“希土危机”(2)提出:(3)内容:宣布世界已经分为,必须帮助各国人民。

(4)影响:标志着美国政策的转变,也是“冷战” 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1)背景①美国需要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以遏制和;②战后初期,西欧出现严重的;③战后美国出现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亟待扩大。

(2)提出:(3)内容:强调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需要的援助。

(4)实施: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欧洲复兴计划,美国向欧洲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援助,同时规定,西欧的经济计划应受监督。

(5)实质:的延续和扩大。

(6)影响① 经济得以恢复,实力增强;②拉动了经济;③强化了对的依赖。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背景:柏林危机(2)成立:(3)成员:(4)影响①加强了对的控制;②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和的弧形军事包围圈。

(二)苏联的对抗措施(阅读教材71-72页完成)1、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目的:针对(2)概况:成立,解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冷战”的形成[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

一、遏制理论的提出1.历史背景(1)美国杜鲁门政府将________作为最主要的敌人,但国内反苏还没有太大市场。

(2)普遍的____________使美国不可能采取战争的方法打击以至消灭________。

2.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1)正式提出:1946年,________________主张以武力为后盾,采用军事包围、____________、颠覆、局部武装干涉等方式来遏制苏联。

(2)重大影响:“遏制”理论为美国准备对苏联实行的强硬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正式发表:________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__________发表演说。

(2)主要内容:公开美国、________与苏联及东欧之间的矛盾,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________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

(3)与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的思想一脉相承,被看做是西方“冷战”的第一枪。

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历史背景:美国决定全面实行对苏“冷战”政策和“____________”的爆发。

2.正式提出:1947年3月,杜鲁门声称________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宣布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阵营,而美国必须帮助各国人民。

3.开始实施:美国开始向________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控制了这两个国家。

4.主要影响:标志着美国____________的一大转变,也是“________”全面开始的标志。

三、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1.马歇尔计划(1)目的:防止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________接近;通过援助西欧扩大________。

(2)提出:________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________________”,即“马歇尔计划”。

(3)内容:强调欧洲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挽救欧洲经济的办法是美国的援助。

(4)实施:美国向西欧各国提供援助,西欧各国撤销____________、降低关税税率等。

(5)实质:马歇尔计划是______________的延续和扩大。

(6)作用:西欧经济得到恢复,实力增强;拉动了美国经济,强化了________对美国的依赖。

2.经互会的成立(1)主要目的:苏联为了对抗______________。

(2)成员国: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3)评价:有利于促进苏联和____________的经济发展,但苏联利用____________进行不平等的交易,损害了其他成员国的利益。

四、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1.柏林危机(1)原因:美国竭力分裂________,企图把西德拉入西方阵营,加强遏制________的力量。

(2)爆发:1948年6月,________在西占区单独发行新货币,苏联封锁________。

(3)影响:美国加速了策划建立军事集团的步伐,以遏制苏联。

2.北约的建立(1)成立:1949年,美国联合____________等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影响:加强了美国对________的控制,在欧洲大陆组成了遏制苏联和________的弧形军事包围圈。

3.华约的建立(1)成立:________年,苏联与________7国政府首脑在华沙缔结互助条约,成立华约组织。

(2)影响:以美、苏为首的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知识点一遏制理论的提出1.为“冷战”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A.八千字电报B.“铁幕”演说C.杜鲁门主义D.马歇尔计划2.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在八千字电报中( )A.要求武力反击苏联B.提出了“遏制”理论C.反对局部武装干涉D.公开反对苏联和东欧知识点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3.二战后,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A.支持西方国家抵抗侵略B.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C.企图实现称霸全球战略D.援助世界上的弱小国家4.下列事件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有利时机的是( )A.“希土危机”的正式爆发B.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C.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D.苏联的防御型外交政策知识点三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5.观察下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 )①扶持控制西欧②援助欧洲发展③建立北约组织④遏制苏联力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苏联策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最主要目的是( )A.对抗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促进东欧国家经济发展C.创造国内建设有利环境D.反对美国正式分裂德国知识点四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7.1948年美、苏之间爆发的柏林危机( )①加速了北约建立的过程②直接导致华约的建立③加快了德国分裂的步伐④是美、苏“冷战”的表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成立D.华约成立9.识读下列两幅历史图片,请完成:图一北约签约仪式图二华约签约仪式(1)图一、图二所示情景分别发生在哪一时间?它们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依据上述图片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约和华约的主要相同点。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目前的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材料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反对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三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咨文请回答:(1)材料一、二中的“两种生活方式”,“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分别指什么?(2)材料三中的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折?(3)咨文出台的目的是什么?有怎样的影响?【答案解析】知识清单一、1.(1)苏联(2)和平愿望苏联 2.(1)乔治·凯南经济封锁 3.(1)1946 富尔顿(2)西欧美国二、1.希土危机 2.希腊 3.希腊 4.对外政策冷战三、1.(1)苏联市场(2)1947 欧洲复兴计划 (4)关税壁垒(5)杜鲁门主义(6)西欧2.(1)马歇尔计划(3)东欧国家大国地位四、1.(1)德国苏联(2)美国柏林 2.(1)加拿大(2)西欧东欧 3.(1)1955 东欧(2)资本主义对点训练1.A [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提出的理论被称为遏制理论,为“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B [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提出了“遏制”理论,成为美国对苏联实行强硬政策的理论依据。

]3.C [杜鲁门主义是指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4.A5.B [北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与马歇尔计划都属于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措施,但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 6.A [经互会是苏联为了与马歇尔计划对抗而组建的。

]7.C [柏林危机是美国正式分裂德国的重大步骤,属于美、苏“冷战”的表现,加速了美国建立北约的步伐。

]8.D [华约成立后与北约开始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欧洲的对峙,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内的对峙局面全面形成。

]综合提升9.(1)时间:图一发生在1949年,图二发生在1955年。

目的:图一是为了遏制苏联、控制西欧,图二是为了对抗北约、反击美国。

(2)美、苏“冷战”的产物;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解析第(1)问中的“时间”可依据图一中“北约签约”、图二中“华约签约”等信息进行判断,“目的”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2)问需要联系北约和华约的成立过程及其影响,从背景、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

10.(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各国共产党武装力量或来自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

(2)由原来的孤立主义转为称霸世界的战略。

美国经济军事力量的急剧膨胀。

(3)公开宣告美国在全世界的扩张,遏制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教材问题解答课中思考题1.你怎样理解“不迟也不早”?提示“不迟也不早”是指乔治·凯南自认为提出遏制理论的时机刚刚好。

此前,美国与苏联之间是合作关系,且反苏言论在美国国内还没有太大市场,遏制理论的提出不符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必然遭到失败;而此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已经转向对抗,反苏舆论甚嚣尘上,遏制理论的提出则已过时。

乔治·凯南提出该理论的时候,恰逢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由合作转为对抗的关键时机,理论的提出满足了美国政府的要求,所以说是“不迟也不早”。

2.“冷战”和一般的对峙以及“热战”有什么不同?你怎样理解杜鲁门主义是美国的“冷战”宣言?提示(1)“冷战”与一般的对峙不同的是,“冷战”所参与的国家多,规模大,表现方式丰富,而且一般的对峙并未像“冷战”那样形成极端仇视的氛围和极度紧张的局势。

“冷战”与“热战”的不同之处在于双方是否直接发动战争。

(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变,美国对苏联由战时的同盟合作关系转为全面遏制和对抗,并积极推行霸权政策,挑起“冷战”,因此杜鲁门主义是美国的“冷战”宣言。

3.有人说,马歇尔计划是以复兴欧洲为名,行控制西欧之实。

你认为呢?提示这句话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马歇尔计划绝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它实质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你怎样理解杜鲁门所说的“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提示杜鲁门的话揭示了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之间的内在联系。

杜鲁门主义规定了马歇尔计划的基本原则:美国通过经济援助来推行外交政策,用经济手段施加政治影响和压力。

马歇尔计划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把西欧纳入了对抗苏联的轨道,正式形成了以它为首的西方集团。

知识链接提示“冷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同时随着“冷战”的进行,亚洲也逐渐成为“冷战”的战场之一。

“冷战”爆发后,美国企图使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桥头堡。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结束日本的被占领状态和战败国地位,与日本结成军事同盟。

同时,美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在亚洲构筑起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

阅读与思考1.①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什么?②结合这句话分析战后国际形势的转变。

提示①两个战争分别指“二战”、“冷战”。

②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美苏战时的合作基础消失,双方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美苏处于“冷战”前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