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近年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从开发实践来看,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的趋势。

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条件,积极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同时,教育部门也加强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支持,为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导致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制约了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难以对课程开发成果进行合理评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教育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与开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能为政府和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可以提炼出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与启示。

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调研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促进学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1.2 研究目的与任务本研究的核心目的是深入探究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

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

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1. 引言1.1 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现状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现状如下:当前,我国校本课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校本课程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一些高校和教育机构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缺乏实际的落地和应用;二是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三是研究方法不够多样化,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

我国校本课程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1.2 校本课程研究的意义校本课程研究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自主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它突破了传统统一的课程设置模式,将教学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校本课程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研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设计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校本课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因为校本课程是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设计的,所以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校本课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研究,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实际情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校本课程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值得重视和推广的教育改革措施。

2. 正文2.1 校本课程改革的挑战与机遇校本课程改革的挑战与机遇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校本课程改革面临着传统教育体制的阻碍。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系统的体制化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改革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改革也受到师资队伍不足的影响。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校本研究(School-Based Research)是以学校为研究的中心,以学校和学生为调查对象,有效地建立、发展和改善学校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校研究在国内外均受到积极关注,学术界和实践界纷纷进行研究,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发展现状,以期为学校发展提供参考。

一、国内关于“校本”研究的研究1.国内关于“校本”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学校的发展状况,其中着重探究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

其中,包括调查学校的管理机制、教师专业能力、学校资源分配、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

例如,孙玉石(2003)就以学校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变迁与学校发展”为研究主题,深入考察了学校管理的有效性,这种研究可以为学校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2.另外,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社会性、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方面,以期为学校管理实践提出有效的建议。

例如,柳维华(2006)以学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学校组织文化与学校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深入考察了学校组织文化的构建,以期可以为学校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3.此外,国内学者还研究了校本教育的发展状况,其中着重探究学校教育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方面,以期为学校教育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例如,范朝瑞(2005)以学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教育技术与学校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深入考察了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可以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国外关于“校本”研究的研究1.国外关于“校本”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学校的发展前景,其中着重探究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教师能力、学校资源分配等方面。

例如,斯坦尼斯(2002)以学校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文化与学校发展”为研究主题,深入考察了学校文化的构建,这种研究可以为学校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2.另外,国外学者还研究了学校管理模式、学校激励机制、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方面,以期为学校管理实践提出有效的建议。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

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

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

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

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前言“校本”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教育内容和方法从“中央集权”转移到“学校本位”,通过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构建适合学生特征和学校特点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回顾“校本”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实践中的优缺点,为今后的“校本”教育探索提供参考。

一、国内相关文献1. 《论校本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该文献由曹转慧、贾君厚等人撰写,于1996年发表。

文中作者阐述了校本课程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学生特征、教师发展、课程标准等。

此文献为国内“校本”教育研究的开端,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学习型组织与校本管理》该文献由章敬天于2002年发表,着重探讨了学校如何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以有效应对变化和挑战。

文中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校本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操作手段,并呼吁学校应该建立“校本”例会、课题研究、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促进教师和校园组织的协作。

3. 《基于校本的教育改革在中国的实践与展望》该文献由著名教育学家罗跃嘉于2010年发表,主要介绍了中国在校本化教育改革方面的进展和成果,重点分析了实践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并提出了未来校本化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此文献代表了国内校本化教育研究的最高水平,对今后相关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相关文献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该文献由David W. Murata于1992年发表,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文中作者分析了校本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重点介绍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和经验,为对校本课程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指导。

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该文献由美国教育专家Gregory Kissel于2001年出版,是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著名著作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_背景、进展及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_背景、进展及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_背景、进展及现状引言: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已经成为许多学校重要的教研课题。

本文将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进展及现状,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一、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为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需求,多次对教育进行了深刻改革。

然而,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

二、进展1. 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开展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许多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主动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中。

他们通过研究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策略,挖掘本校教育资源,提出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

这些活动使得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2. 政策支持的加强教育部等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力度。

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改革的动力。

例如,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实施细则》,明确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鼓励学校根据地方特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创新探索。

三、现状1. 成果的显著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资源优势,提供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课程。

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选修课程、教学组织和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2. 存在的挑战然而,校本课程开发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意识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

其次,由于各地教育资源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校本课程开发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化的问题。

最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持续投入,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其重视和支持。

结论: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相信校本课程开发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校本课程是指针对学校个性化需求和学生发展特点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教育中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实践,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1. 进展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教育领域已有一定的积累和发展。

目前,各地学校普遍开始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了多个发展阶段。

一些先进的学校已经在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取得了良好成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2. 存在问题尽管校本课程的发展呈现积极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师培训不够配套。

一些学校仅依靠教师个人经验设计校本课程,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指导。

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支持。

其次,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时往往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导致评价结果主观化和不准确。

这也使得校本课程的效果难以被全面评估和认可。

再次,校本课程的资金投入有限。

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现实中学校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面临着压力和限制,导致校本课程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建议与改进措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1. 加强教师培训和支持。

通过组织专门的培训课程和交流论坛,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校本课程的要求。

2. 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确保校本课程的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同时,培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评价能力,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调整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加大对校本课程的资金投入,提高其开发和实施的可持续性。

同时,鼓励校本课程的创新和实践,激发学校的发展活力。

四、总结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意义重大。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地方特色和学校资源,打造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研,分析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调研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深入了解。

本文将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包括开发模式、实施效果、存在问题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沿革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

在此之前,我国的课程体系主要以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为主,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自主权较小。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因此应运而生。

1999年,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课程政策,校本课程开发正式被纳入国家教育政策体系。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课程管理体制开始由中央集权向分权化转变,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进入21世纪,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实施。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和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开发。

同时,随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尝试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然而,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开发出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管机制,一些校本课程可能存在与国家教育目标相悖的情况。

国内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国外研究现状随着教育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而传统文化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可以用来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国外也有很多学校开始研究利用传统文化开发课程,下面将介绍一些国外的研究现状。

首先,日本是一个将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中的典型例子。

日本有“道德与社会”的课程,其中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武士道、日本茶道、日本传统戏剧等。

这些课程内容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日本自己的文化,也帮助他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交流意识。

其次,美国的一些学校也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比如,加州的一所小学开设了一个名为“中华文化课”的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含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地理和语言等方面。

通过这个课程,学生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澳大利亚也有一些学校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例如,澳大利亚的一所小学开设了一个名为“阿卡拉姆农场”的课程,课程内容包含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通过这个课程,学生们了解土著人的文化,增强了他们对澳大利亚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国内外的学校都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
的学校开始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交流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综述
自主研发 、 实 施的课程 开发 程 序。它有 助 学校 创建 了足球 俱乐部 。 九十年 代末 , 江苏 省锡 山高级 中学 校 的资源环境状 况 , 也 开始实施 校本课程开 发 , 试图从 “ 选修课 和活动课 ” 向“ 校本 于发挥学校的自主性 , 教师的积极性 , 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 目
“ 关于体 育地 方
7 4 . 1 4 %、 2 5 . 1 3 %、 2 7 . 1 1 %。 1 9 9 8年 , 开发 了民族 地方 课程 、 学校 课 程和校本 课程开发 的研究 ” , 这一研 究为我国体 育校本 课程 课程 、 个性特长 课程为校本 课程 。英国 、 美国等都 实施选 修课 开发提供 了良好的 契机 。 从此 , 我 国体育校本 课程开发 开始 了
国内外 “ 体 育校本课程 ’ ’ 开发研究现状综述
曹书芳 ( I  ̄ U I I 省大竹中学. 大竹 6 3 5 1 0 0 )
【 摘 要】 文章主要采 用文献 资料 法 , 查 阅检 索历年来 关于课程 、 校本课 程 、 体 育校本课 程等相 关 图书著作 、 论 文期 刊、 硕士
及博 士学位论 文 、 调查研 究报 告 、 课程规 划 、 开发 方案 、 课程 开发相 关数据 统计 资料 等 了解 目前 国 内外体 育校 本课 程开发 的研 究现状 , 撰写 国 内外研 究现状 的文献 综述 , 发现 我们 仍需对体 育校本课 程 的研 究进 行深层 次的研 究和 探讨。
制度 , 学生 对选 修课 的 内容 、 上课 时间 、 任 课教 师等 都可 以进 行选 择 , 自主性 较强 。[ 1 1

个全新 的局面 , 全 国开始 大范围 的实 施体育校本 课程开发 。 国家“ 阳光体育运 动 ” 、 《 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 面推进素 质

国内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国外研究现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的与传统教材不同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

在国内外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资源。

国内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做法已经被广泛采用。

例如,中国的中小学在语文、历史、艺术等领域,已经开始使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

在英国和美国,一些学校也正在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进行整合,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在国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兴趣。

例如,美国的一些教育机构正在研究如何将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哲学融入到健康教育中,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

总之,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有前途的教育改革方向。

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
历史,同时也可以促进跨学科学习和学生的发展。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校本”研究的文献综述
Va l ue Eng i n e e r i ng
・2 9 3・
国 内外 关 于 “ 校本" 研 究 的文 献 综 述
Li t e r a t ur e Re v i e w o n” Sc hoo l -ba s e d”: Re di s s c u s s i ng o n t he Es s e nc e o f Edu c at i o n
关键 词 : 校本; 素质教 育; 文献综述
Ke y wo r d s :s c h o o l - b a s e d ; q u a l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中图分类号 : G 4 0 — 0 3 4
摘要 : 近年兴起 的“ 校本 ” 研究源于 “ 教 育本质 ” 、 “ 人 的全面发展 ” 、 “ 创新人才培养” 、 “ 素质教育” 、 “ 和谐教 育” 等教育理念 。 梳理相 关文献发现 , 国内外学者关 于校本理论的研究聚焦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 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等三个方面, 已经形成 了比较丰 富 的理论成 果, 并结合 了大量个案对校本教育的开展 进行 了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 的更为深入 的探讨 。
李兆文①L I Z h a o — w e n ;  ̄然②S H A O R a n
( ① 南 京 市 琅 琊 路 小 学 明 发 滨 江 分校 , 南京 2 1 0 0 0 0 ② 南 京 大 学 教 育研 究 院 , 南京 2 1 0 0 0 0 ) ( (  ̄Mi n g f a B i n j i a n g B r a n c h S c h o o l o f N a n j i n g L a n g y a R o a d P r i ma r y S c h o o l , N a n j i n g 2 1 0 0 0 0 , C h i n a (  ̄ )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j i n g 2 1 0 0 0 0 , C h i n a )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随着全球教育的不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外已成为一种趋势。

校本课程是指针对学校特定的教育需求,由学校教师和领导共同设计开发的课程。

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国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将其列为重要的教育改革项目。

这些课程往往由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共同设计和开发,以确保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教育机构的需求。

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和领导需要对学生的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需要了解当地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

他们还需要了解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以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通常会采取多种方式来促进教师和领导的合作和沟通。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课程开发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并且为教师提供培训和支持。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领导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外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通过有效的合作和沟通,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 1 -。

国内外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国内外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国内外课程建设研究现状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建设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外对于课程建设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分别介绍当前课程建设研究的现状。

国内课程建设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加大了对课程建设研究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国内学者对于课程建设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

例如,有学者对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也积极推动课程建设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为课程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政策和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和依据。

国外课程建设研究方面,发达国家对于课程建设的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他们在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美国的课程建设研究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英国的课程建设研究则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国家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课程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课程建设研究,都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课程建设研究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其次,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应用还不够广泛,需要加强与实际教学的结合。

再次,课程建设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最后,课程建设研究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还不够密切,需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

为了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研究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课程建设研究的支持和引导,提高学者们的研究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加强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再次,加强课程建设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课程建设研究的水平。

最后,加强课程建设研究的评价和监督,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实效。

国内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国外研究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地球村的形成,国际教育交流的不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校本课程中也开始引入相关内容。

而在国外,一些国家也开始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在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活动,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例如,日本的“道德与文化”课程、韩国的“韩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越南的“越南文化研究”的课程都引入了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在中国,学校也开始引入传统文化教育。

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设计开展了“书法、中国画、剪纸、民乐、诗词歌赋等”等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一些学校还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体验、组织文化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于国内外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共性和差异。

国内的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注重对于文化本
体的传承,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而国外的传统文化教育则更注重在课程设置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育模式相互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教案资料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教案资料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现状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

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

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

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

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名称:《走进葫芦文化》——莪山畲族乡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1---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活页4---走进葫芦文化---------莪山畲族乡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现实背景:葫芦文化与畲乡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近邻近乡镇在开庙会,庙会上的物品虽说不上昂贵却也应有尽有。

路过庙会,一种叫葫芦丝的乐器吸引了我,买一个回家练练,没想到这小小的乐器也被我们学生们瞄上了,很快葫芦丝就走进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每天早晨只要你走进我们的校园,随处都可以看见吹练葫芦丝的同学,三五成群,欢歌笑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许多同学还在想:这样的葫芦丝我们自己也可以制作呀!我们不是有许多自己种植的葫芦吗?是呀,说起种植葫芦同学们早就有很深的体会了。

近两年少先队一直在组织学生自己回家种植葫芦,出了不少的成果。

其中学生制作的葫芦器在校园艺术周上得到了展示,县电视台少儿栏目对此还特别进行了系列报道。

(二)历史背景:葫芦文化是灿烂畲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葫芦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畲族历史演变过程中早就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勤劳聪明的畲族人民曾经用它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例如:水瓢、茶壶、竹筒等,也曾经用它制作了许多极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葫芦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显而易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尽情领略祖国灿烂的葫芦文化。

(三)时代背景:把葫芦文化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美不胜收的葫芦世界就是一座民间艺术宝库,21世纪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

弘扬民族文化,进行民族艺术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浓浓的艺术韵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丰富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畲乡地处山村,这里的孩子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每次不是钓鱼跳绳就是打球走棋,葫芦文化的开发和挖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能在活动中寻找童年的快乐、体验动手的乐趣,享受合作的愉悦。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为了解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自行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质量。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进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覆盖全国各地学校,收集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方面数据。

实地访谈则邀请了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校长和专家,深入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操作和效果。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比例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体育、艺术、科技等类别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领域。

多数学校能够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但教师参与度仍存在地区差异。

部分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持有保守态度,认为这会加重工作负担。

大多数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能够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然而,仍有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地区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可以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则相对困难。

教师参与度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工作压力大,缺乏时间和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二是缺乏相关培训和指导,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技能不够了解。

一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未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导致开发的课程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部分学校在推行校本课程时,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无法及时了解和调整课程以满足学生需求。

政府应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保障。

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自主设计和开发的课程。

这样的课程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目前,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了国外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甚至高校已经开始推广这种课程。

这些国家的学校会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他们的课程设计更加贴近实际,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美国,学校可以自主设计和开发自己的课程,这也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

例如,一些学校会开设自己的STEM课程,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一些学校还会开设自己的社会实践类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义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英国,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设计课程。

例如,一些学校会开设自己的商科课程,通过模拟企业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商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并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能力。

此外,一些学校还会开设自己的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类课程,鼓励学生在这些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总之,国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种做法可以使学校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未来的就业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更广泛的能力。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

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

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

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

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

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

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

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

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

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

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