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资料整理笔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理解与应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需要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指导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施。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其重点在于探讨教学的原理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在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整理重点资料的笔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的核心要点。

本文将针对课程与教学论的重点资料进行整理,帮助读者加深对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教学原理的分类教学原理是指指导教学的准则和规范,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依据。

根据教学原理的不同特点和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发展原理:强调教学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的发展。

2. 激励原理: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3. 认知原理: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结构,通过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 交往原理:强调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它们的适用场景。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适用于知识传授和基础概念理解。

2.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适用于思维能力培养和问题解决。

3. 案例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用于应用性强的学科。

4.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用于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考察和评估,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教学论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 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应考虑学生的多方面表现,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

思想政治品德资料学科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思想政治品德资料学科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概述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历史考察1、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课程的演进概况。

(P28 阅读视野)(P3 随堂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和容安排不断进行着调整,这种调整体现出思想政治课怎样的特点?-----思想政治课程的容是根据国外形势发展密切配合政治运动设置的,强调课程的政治功能。

)2、政治课改革的进程1)标志思想政治课进入改革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2)第一阶段:改革实验:1985-1992第二阶段:调整完善:1992-1994第三阶段:总结发展:1994-1999第四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改革(1999至今)P4 第四阶段概况?)①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③随后,教育部又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④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2003年和2004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并组织编写了相应的教材,逐步在全国推广使用。

3、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的新变化?(P4-5 六点新变化?)1)改变课程名称。

2)转变课程功能。

首先,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其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3)调整课程结构。

首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加强选修课程。

其次,关注国家课程的同时,为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更新课程容。

5)变革教学方式:教师教的方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主导“目标—策略—评价”与学生经历“活动—体验—表现”相结合。

学生学的方式: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6)重建评价体系。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思考: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的新变化?新教材的新变化?(两者区分)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性质1、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认识的发展①智育说②德育说③德智兼容说④思想政治教育说⑤公民教育说(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期末复习重点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期末复习重点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期末复习重点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期末复习重点一、简答题: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编写应该遵循什么原则?真实性的原则。

这是选择案例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

典型性原则。

这是选好案例的关键所在,案例要蕴涵教材内容之理,能够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体现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统一。

贴近学生生活原则。

案例要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经验具有相通性,这是教育回归生活的内在要求。

时代性原则。

教材的重点和当今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结合,由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特别所决定。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结构单一。

教材直到现在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教材非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它在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将呈相对下降的趋势。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局限。

从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学科专家,而把广大的政治教师、政治教研人员、学生、学生家长等排斥在外。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内容较为封闭。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在素材上或内容上的局限性。

在所有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中,往往偏重思想政治学科应试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开发;而在知识资源的开发中,又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不能与时俱进;还忽略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实施空间偏窄。

从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班级课堂成为实施思想政治课的最主要场所,根本谈不上“专用教室”、“实验室”和“教育基地”。

思想品德的考核方法有哪些?观察法。

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观察法是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感性认识的基本方法。

测验法。

测验多用于测量思想品德中的认知因素、潜行为特征、思想品德中的个性差异等领域。

如情境测验法和投射测验法。

成长记录。

指通过收集、记录学生、教师、同伴和家长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来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和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状况。

中学政治课教学论期末复习

中学政治课教学论期末复习

一:概念教学四法:1、分层解释法:把概念的含义分解为几层内容,层层分析。

如讲“产生革命”时,就将该概念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讲解,这三个层次是:①时间: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②地点: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③内容: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从18C中期到19世纪,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出现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即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

”2、提问讲解法:将要表达的概念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分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看书思考作答,并理解概念的完整定义。

如“生产关系”①生产关系是指在什么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三方面?③这三方面之间是什么关系?④其中哪个方面是主要的?3、比较分析法:把一组容易混淆的概念加入分析比较,达到顾此及彼的目的。

如“公民”与“人民”;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纪律与法律;4练习巩固法:针对某一概念设计不同的题型让学生反复练习,从而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将已学过的概念留在记忆深处。

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指导思想:(1)以教学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四要素的相互关系,合理地选定和编排教学环节,使之从整体上形成最佳的教学组合,从而产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效益。

(2)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主要矛盾尽量在课内解决,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具体、贯彻始终。

2.教学内容正确、精当,注意思想教育性(即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3.教学方法灵活、恰当、富于启发性;4.重点突出,难点突破;5.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各环节、重点非重点、讲练、……教学计划周密);6.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导、主体统一,力求最佳结合7.课堂结构求美,给予学生艺术享受8、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组织教学、善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四、教学方法的涵义: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总和。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点总结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点总结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点总结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教育内容。

以下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点总结。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考点包括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特点,核心价值观与个人品质培养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体现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考点包括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理论体系与实践的关系等。

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追求,考点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涵和目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如何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

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考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合理性,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作风和执政能力等。

5. 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考点包括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方针和目标,法治国家的特征和优势,学生如何参与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等。

6.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考点包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学生如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等。

7. 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考点包括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和方法,学生如何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备考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整理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整理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整理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积极进取精神的重要环节。

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入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点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部分:国家与政权1. 国家的概念和特征:国家是一个具有一定领土、人口、主权和政权的统一整体。

国家的主要特征包括领土、人口、主权、国家机器和法律制度等。

2. 国家的组成和形式:国家由领土、人民、政权和主权组成。

国家可以分为民主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和法治国家等不同形式。

3. 国家的职能和作用:国家的职能主要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利益、建设和谐社会等。

国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法律与法治1. 法律的概念和功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法律的主要功能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合法权益、调整社会关系等。

2. 法律的分类和层级:根据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

法律的层级包括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

3. 法治的理念和原则: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和原则。

法治的核心理念包括平等、公正、公正、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第三部分:公民权利与义务1. 公民的概念和特征:公民是具有一定国籍的个人。

公民的主要特征包括具有国籍、享有民主权利和承担公民义务等。

2.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等。

公民义务包括守法、缴税、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等。

3. 公民参与和监督:公民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

同时,公民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对政府和公共事务进行监督。

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导向,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等。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定义(P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就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性质、担负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的教学科目。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地位(P3)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它是中学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的国家课程。

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德育的核心。

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特征(P4)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1、思想政治课程是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2、思想政治课程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课程。

3、思想政治课程是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课程。

四、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理念(P13)(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语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P17)1、教育目的体现国家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适用于整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属第一层次.2、培养目标体现不同性质教育和不同阶段教育的价值,适用于一定性质和阶段的教育教学,属第二层次。

3、课程目标体现一定课程的价值,适用于一定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属第三层次.4、教学目标体现课程中一定内容教学的价值,适用于一定内容的教学与评价,属第四层次。

(完整版)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笔记

(完整版)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笔记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重点第1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概述第一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历史考察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新变化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改革首先是在初中开始,而后在高中展开。

主要表现在:(1)改变课程名称。

高中仍为“思想政治”,初中由“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

——这种改变即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转变课程功能。

首先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

其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3)调整课程结构。

首先,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加强选修课程。

其次,在关注国家课程的同时,为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更新课程内容。

总的来说,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精选对学生发展终身受益的知识和技能。

(5)变革教学方式。

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重建评价体系。

实现评价目的由过分的强调甄别与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评价内容由单纯重视知识评价向重视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转变,评价方式从单纯笔纸测试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化。

第二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性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性质认识的新发展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一)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核心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高素质的公民,对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思想政治(品德)课就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

虽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前者侧重于工薪的思想品德素质,后者侧重于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归根结底都是把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作为根本目标。

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重点

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重点

教学论一、基本概念1.教学:①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知识品德。

因此,教学应理解为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②教学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2.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指在中小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以《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材为依托,对学生系统传授德育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的教育活动。

3.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般来说,教学过程包括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4.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1)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是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

(2)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3)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是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修养的过程。

(4)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5.课程:指学科或科目,它包括学科的目标和计划,也包括科目学习中的经验或体验,教材是它的主要载体。

6.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计划设计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编订的纲要性文件。

7.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对课程本身所要实现的目标或价值的具体要求。

它期望学生在学习某一课程时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基本素养方面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或规格。

8.教学目标:是指对特定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预期和学习结果要求。

它主要是对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具备的能力、养成的态度、形成和发展的情感与价值观等的明确规定。

9.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师生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教与学的活动方式、策略和手段的总和。

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论内容教师笔试专业中学政治大纲笔记整理

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论内容教师笔试专业中学政治大纲笔记整理

十二.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论内容一.学科课程与《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思路.实施建议(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地性质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为中学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地一门综合性地必修课程特点: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高中:P14(二)课程理念初中: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地生活是本课程建构地基础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地公民.过积极健康地生活是本课程地追求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地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地基本原则高中: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地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3.强调课程实施地实践性和开放性4.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地课程模块5.建立促进发展地课程评价机制(三)课程目标初中:1.总目标:本课程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地地素养,形成健康地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地基础上,追求更高地思想品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地好公民奠定基础.2.分类目标:P101)情感.态度.价值观2)能力3)知识高中:P15(四)课程内容(五)设计思路初中: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地目标,从初中学生地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地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地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标准地设计力求增强课程地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高中:本课程采取模块式地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各课程模块地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六)实施建议初中:1.教学建议:1)坚持正确地思想导向;2)强调联系生活实际;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注重学生地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2.教材编写建议:1)导向正确,内容科学;2)选取现实生活中地素材;3)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地一般过程;4)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5)倡导以主题模块地方式呈现标准内容高中:1.教学建议:1)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结合;2)坚持正确地价值导向,采用灵活地教学策略;3)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2.教材编写建议:1)鲜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地目标要求;2)把握内容标准地要求与编写教科书地关系;3)发掘教科书引领教学活动地功能;4)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别地学生使用地需要;5)倡导联系生活实际.活泼生动地呈现方式二.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体系: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体现了这门课地教育价值,指明了这门课程地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以及学生身心发生地变化2.价值取向:1)“普通性目标”取向:比较一般.模糊.笼统,含义不清晰2)“行为目标”取向:以具体地,可操作地行为形式陈述教学目标,明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特点3)“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地展开而自然生成地教学目标4)“表现性目标”取向: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景地种种际遇中所产生地个性化表现3.分类:情意目标(包含本质要求).知识目标(载体.依托).能力目标(体现).品德目标(包含本质要求)(二)思想政治学科地教学规律1.知行统一规律;2.灌输与疏导统一规律;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地规律;4.时代性规律(三)思想政治学科地教学原则1.方向性原则;2.授业与传道相结合地原则;3.从实际出发原则;4.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5.师生民主合作原则;6.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7.创新性原则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一)教材分析:包含本课在这一单元中地地位,以前学习地基础,对以后学习地影响,学习本课后学生可以掌握地知识和形成地能力等内容.(二)教学设计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地效率和兴趣地技术过程.2.过程:科目.课题.授课班级.教师.课型.教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设计板书.课后作业(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地组织形式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有明确地教学目地: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地统一;要通俗易懂.层次分明;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要选择恰当地教学方法;要发挥教师.学生地积极性.2.辅助形式:课外活动(四)思想政治课教学地基本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社会调查法学生学习地主要策略和方法1.元认知策略:监控.指导认知过程进行地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2.注意策略: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地运用,它帮助学习者针对具体地学习任务对有意注意地分配进行调节和控制. 3.组织策略: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和整理地过程.4.精加工策略:一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间地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地理解与记忆地策略.精加工策略有两种主要方式:( 1 )类比( 2 )记忆术5.做笔记策略:将所学信息进行适当地记录以促进理解和记忆地方法.6.时间管理策略:对学生来说,管理好属于自己地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无疑会增加学习地效率.7.环境管理策略:即很好地安排自己地学习环境以提高学习效率地策略.8.学业求助策略:即在学习上向他人寻求帮助.听课评课.说课与片段教学(一)听课1.要点:1)看教师地理论修养;2)看教师地教学智能;3)看教学效果;4)看教师地教学修养和教学技能2.注意问题:1)要事先通知授课老师;2)要带着提高教学质量地目地去听课;3)要做听课记录(二)评课1.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科学性原则;3)重点性原则;4)理解性原则;5)整体性原则2.标准:1)教学目标是否设定得当;2)正确传授教学内容;3)教学修养:举止得当,语言规范,板书合理4)教学方法要达到科学艺术性等要求,避免主观和浅层性;5)教学结构要安排合理得当,教学节奏协调6)教学效果:看课堂教学,学生各方面能力获得地发展和提高程度(三)说课一.说课内容(一)说课题(二)说教材1.说教材地位教材是联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地桥梁.教材是教学过程地客体因素,是教师与教学是依据,学生学习地对象,任何严格意义上地教学过程,都不能没有教材.2.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地结果和标准,是教学工作地出发点和归宿.(1)知识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地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法律.经济.政治.心理.道德等方面地基本之知识.(2)能力目标:指通过教学过程,学生形成地做事能力,主要是指认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地实践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3)情感价值观:指心理情感和思想意识因素目标,通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地思想意识和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属于这一范畴.3.说教学重难点教学地重点.难点和关键地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地内容,它地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地.教学地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地认识水平而定.4.说教材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必须采用恰当地教学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法.归纳演绎法,并学会处理好主体与主导地关系或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选择好地教学方法地依据:1.根据教学内容地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学生地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来选择方法.3.根据教学情境和教师风格选择教学方法.(四)说学法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地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地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地;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地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地.(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导入.教学内容讲解.教学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和板书设计.说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2.说明教与学地双边活动安排.3.说明重点与难点地处理.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5.说明板书设计.二.说课地注意问题(二)说课与上课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其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一节课地教材.不同处在于:第一,目地不同.上课地目地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进而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即使学生会学;说课地目地则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地教学设想,使听者听懂.第二内容不同.上课地主要内容在于教哪些知识,怎么教.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地主要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第三,对象不同.上课地对象是学生.说课地对象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第四,方法不同.上课是教师与学生地双边活动,在教师地知道下,通过读.讲.议.练等形式完成,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地解说为主.(三)说课和教案地区别三.说课类型(即怎么说)(三)片段教学1.什么是片段教学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地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地某个局部地教学内容(当然,这段教学内容一般是本课题地重要内容或主要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在十至十五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地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地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地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2.片段教学地类型1)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地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2)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者提供真正地课堂,教者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虚境型则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地老师进行模拟教学.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3)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地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地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地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地素质和教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3.片段教学地基本特征1)实践性2)完整性(教学步骤地完整)3)虚拟性4)预设性4.片段教学地意义1)片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地教学能力.2)片段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地效率.3)片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地实效.4)有利于提高评价教学水平地信度.5.怎样进行片段教学1)执教者要树立“大学科”“大课堂”地教育新理念,从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地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学科学习地起点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单元和本课地知识点,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较短地时间内以最优化地组合完成既定地教学任务,把教学地亮点展示出来,这也是片段教学地精髓.3.)如果片段教学前要求说课,那么教者可先用一些时间简要介绍片段教学设计,然后用较多时间进行片段教学(一般可按规定时间安排).教者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力求教学生动.简练,富有流动感和层次感.如果要求片段教学后进行说课,那么片段教学就可以用足给定地时间.6.片段教学地实施要求1)表现崭新教学理念2)注重片段教学设计3)善于虚拟教学情景4)注意运用教学语言5)及时调整自己心态6)努力展示自身素质7.片段教学地基本环节⑴编写教案,⑵入场;⑶导入.承上启下;⑷师生互动,完成片段教学内⑸小结;⑹退场8.片断教学应注意事项1)片段教学地内容应完整.2)片段教学应善于运用评价.3)片断教学要充分地展示自己地教学基本功.9.优秀地片段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明确.2)教材分析透彻.3)教法科学实用.4)教学对策恰当.5)能力训练到位.教学评价.命题与试题评价(一)教学评价:1.对象:教师.学生.教材.学校工作2.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3.素质教育评价体系:1)评价功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2)评价内容综合化;3)评价方法多样化;4)评价主体多元化;5)评价重心是教学过程4.形式:1)学生学习评价形式: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2)教师教学评价形式: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地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家长评价5.方法:研讨评价法.专题作业评价法.观察评价法.知行综合评价法(二)命题与试题评价试卷分析是对教学测试地反思.是对教师教地反思.也是对学生学地反思,试卷分析是提高命题水平必不可少地一个环节.试卷分析包括:⑴介绍考试基本情况;⑵介绍试卷地特点;⑶统计学生解答情况;⑷对今后教学地启示;⑸对今后命题地建议.教师地基本素养.教学技能和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一)思想政治课教师地基本素质1.品德修养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上地引路人,这一工作地特点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2.学识水平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地基本功,学习各种新知识,不断提高学识水平,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地基本条件.3.能力结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较完备地能力结构,如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等等.(二)教学技能1.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地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地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教学技能既表现为教师个体地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地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地简单描述.2.三种不同形态: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3.教学技术训练地目标是提高教师地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一掌握教学技能地基本理论知识;二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三提高训练意识,掌握训练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四形成教学能力和个人教学风格)4.教学技能训练地原则:目地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地原则.5.训练途径:教育理论课.教学技能课.学科教法课.课外活动.真实教学情景.6.训练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7.介入教学所进行地情境分为四类:A当教学处于僵局状态时,用什么方法打破这种局面.B当教学流程.问题模棱两可时,如何调整教学步伐,进一步明确课题.C当教学陷入歧途时,如何拨正它地轨道.D思考比受训者更好地方法.8.微格教学及特点: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地实践性较强地方法.A强调理论与实践地紧密结合.B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C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地人1.学生地身心发展是有规律地.2.学生具有巨大地发展潜能.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地人.二.学生是独特地人1.学生是完整地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地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地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地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地.不依教师地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2.学生是学习地主体.3.学生是权责主体.教学观: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3.教给学生思维地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地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地同时更重课程”1.结论和过程地关系:教学相长.2.提倡重结论地同时更重过程地意义.四.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1.以学科为本位地教学理念地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2.关注人地教学理念地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地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地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质量观教育质量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教育质量应当以提升受教育者地学习力为主要追求.教育质量应当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教育质量应当以教师“教”地质量为主要支撑.教育质量应当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知识点完整版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知识点完整版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知识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概述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历史考察1、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课程的演进概况。

(P28阅读视野)(P3随堂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不断进行着调整,这种调整体现出思想政治课怎样的特点-----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密切配合政治运动设置的,强调课程的政治功能。

)2、政治课改革的进程1)标志思想政治课进入改革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2)第一阶段:改革实验:1985-1992第二阶段:调整完善:1992-1994第三阶段:总结发展:1994-1999第四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改革(1999至今)P4第四阶段概况)①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③随后,教育部又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④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2003年和2004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并组织编写了相应的教材,逐步在全国推广使用。

3、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的新变化(P4-5六点新变化)1)改变课程名称。

2)转变课程功能。

首先,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其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3)调整课程结构。

首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加强选修课程。

其次,关注国家课程的同时,为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更新课程内容。

5)变革教学方式:教师教的方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主导“目标—策略—评价”与学生经历“活动—体验—表现”相结合。

《思政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范围

《思政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范围

《思政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范围
1、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2、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地位
3、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功能
4、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5、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的理念
6、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过程的实质与矛盾
7、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过程的形式
8、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含义、表征及其实现
9、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10、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
11、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
12、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导课方式
13、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提问方式
14、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举例技能
15、思想政治(品德)课的结课方式
16、思想政治(品德)课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
17、思想政治(品德)课学习指导的基本要求
18、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9、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20、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
21、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新职责
22、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的自我发展途径
23、思想政治(品德)课说课的基本原则。

思政学科教学设计复习要点

思政学科教学设计复习要点

第一章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德育的核心思想(P6-28)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当前德育建设的方向盘。

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国道德建设的精髓。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纲领。

素质教育的特征:目的性、育人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健康完美的人格。

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创新(P33)人才素质形成的基础:实践能力(P35)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一、历史论德育性质所谓历史论德育性质,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二、内容论德育性质所谓内容论德育性质,是指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上来说,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知识教育,二是做人教育。

三、特点论德育性质所谓特点论德育性质,是指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上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是具有理论教育性。

三是具有德育的主导性。

四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四、途径论德育性质所谓途径论德育性质,是指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或根本途径来看,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

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一、导向性功能目标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二、规范性功能对政治方向的规范、对思想观念的规范、对道德行为的规范三、个性化功能对个性化发展具有定向作用、对个性发展具有合理建构作用作用、对个性化发展具有个体享用作用作用。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一、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三、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四、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第二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57-60)一、什么是课程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

课程最主要的特点是其中介性。

学生不是直接跟社会打交道,而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去认识世界。

学生的认识只是在少数情况下需要直接经验,多数是间接经验,所以说,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就是知识。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定义(P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就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性质、担负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的教学科目。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地位(P3)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它是中学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的国家课程。

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德育的核心。

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特征(P4)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1、思想政治课程是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2、思想政治课程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课程。

3、思想政治课程是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课程。

四、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理念(P13)(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语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P17)1、教育目的体现国家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适用于整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属第一层次。

2、培养目标体现不同性质教育和不同阶段教育的价值,适用于一定性质和阶段的教育教学,属第二层次。

3、课程目标体现一定课程的价值,适用于一定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属第三层次。

思政教育教学论复习题

思政教育教学论复习题

思政教育教学论复习题思政教育教学论复习题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而思政教育教学论则是对思政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思政教育教学论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思政教育的定义和特点1. 请简要解释思政教育的定义。

2. 思政教育的特点有哪些?请列举并解释其中的两个特点。

二、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1.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请从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角度进行解释。

2. 思政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请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三、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1. 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请列举并简要解释其中的两个方面。

2. 思政教育的方法有哪些?请列举并解释其中的两个方法。

四、思政教育的评价和改革1. 思政教育的评价标准有哪些?请从学生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2. 思政教育的改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五、思政教育的实施与发展1. 思政教育的实施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环节?请从教师角色、教学过程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2. 思政教育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请从社会变革、学生特点和教育资源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六、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1. 思政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是什么?请从提升思想品德、培养道德素质和塑造良好人格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2. 思政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请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以上是一些思政教育教学论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思政教育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知识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知识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知识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观念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知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运动产生和发展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变的东西。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人类社会历史上的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 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即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它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 党的基本原则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原则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五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的基本纲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殊国情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实践创造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它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社会为目标,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转型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推进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它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和个别人的民主权利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中学思政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中学思政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第四章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准备第一节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

备课中主要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1.教师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和发展的主题。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预设与生成:在良好的预设中生成。

“生成”理念的根本特点是过程性,强调生长与过程,强调师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强调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生成课程与教学目标。

3.理论与生活:生活体证理论,理论提升生活。

第二节课时教学方案的准备通常所说的备课,主要就是指针对具体课时、在相应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过程。

具体讲,一节课的教学方案即微观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两个“相结合”:掌握教材与掌握学生相结合,集中备课与分散备课相结合。

一、学思结合、解读教材所谓教材解读就是指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在研读、探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的基础之上,整理出教材教学内容的主要观点、实质内容及其逻辑理路,明确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教学重难点和师生探究、对话的主题,从而把握领会教材实质的活动和过程。

我们要有新课程的教材观来加以指导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的一般要求:“懂、透、清、升”“懂”,就是弄懂,包括弄懂教材的基本知识和逻辑体系。

“透”,即通常所说的”吃透教材“。

首先,要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搞清楚,扫除“地雷”、清除“死角”,但这只是平面意义上的“吃透”。

更重要的是要对教材理解深入,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体系。

“清”,即梳理清知识点、能力点、思想情感点。

“升”,即由理生情的升华,在知识的传授中蕴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在做到“懂、透、清”的同时,教师要深入体会,结合生活,真正将教材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师本人的知识与情感。

【精选】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 笔记

【精选】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    笔记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重点第一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概述第一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历史考察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新变化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改革首先是在初中开始,而后在高中展开。

主要表现在:(1)改变课程名称。

高中仍为“思想政治”,初中由“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

——这种改变即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转变课程功能。

首先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

其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3)调整课程结构。

首先,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加强选修课程。

其次,在关注国家课程的同时,为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更新课程内容。

总的来说,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精选对学生发展终身受益的知识和技能。

(5)变革教学方式。

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重建评价体系。

实现评价目的由过分的强调甄别与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评价内容由单纯重视知识评价向重视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转变,评价方式从单纯笔纸测试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化。

第二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性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性质认识的新发展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一)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核心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高素质的公民,对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思想政治(品德)课就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

虽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前者侧重于工薪的思想品德素质,后者侧重于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归根结底都是把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作为根本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复习要点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复习要点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复习要点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是学习2.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和艺术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是理论科学与应用理论科学的边缘交叉学科4.邓小平德育理论1)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2)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德育工作的地位:学校工作的首位4)德育的目标:培养四有新人5) 德育的内容:五爱、认知性内容、道德规范性内容6)德育的方式:从小抓起,从小学教育开始,创建良好教育环境7)德育的原则:尊师爱生、教学相长8)教师队伍建设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一个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一个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3)两种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一个道德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6.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

特征:1)目的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2)育人性:素质教育的根本3)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4)全面性: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5)基础性:为做一个合格国民打好基础6)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7.创新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1)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2)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3)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8.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P381)历史论德育性质2)内容论德育性质3)特点论德育性质4)途径论德育性质9.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1)导向性功能A.目标导向: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中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发展的倾向性向教师预设的目标进行引导,并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B.价值导向: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把教育内容向有用性的、意义性的方向引导。

C.行为导向:通过教学对中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某种倾向性的引导,使其行为具有某种积极意义,即达到真、善、勇、美。

中学教资思想政治重点总结

中学教资思想政治重点总结

中学教资思想政治重点总结中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是指引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对于培养积极向上、有志向、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中学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总结,着重强调其中的重点。

首先,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指导学生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准则。

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教材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国家的历史文化,了解国家的发展成就和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信念。

再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法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法意识。

同时,还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思维和法治思维,使他们能够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求他们能够对社会公共利益负责。

最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前,创新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锻炼、实践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社会贡献更多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准备第一节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

备课中主要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1.教师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和发展的主题。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预设与生成:在良好的预设中生成。

“生成”理念的根本特点是过程性,强调生长与过程,强调师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强调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生成课程与教学目标。

3.理论与生活:生活体证理论,理论提升生活。

第二节课时教学方案的准备通常所说的备课,主要就是指针对具体课时、在相应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过程。

具体讲,一节课的教学方案即微观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做到两个“相结合”:掌握教材与掌握学生相结合,集中备课与分散备课相结合。

一、学思结合、解读教材所谓教材解读就是指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在研读、探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的基础之上,整理出教材教学内容的主要观点、实质内容及其逻辑理路,明确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教学重难点和师生探究、对话的主题,从而把握领会教材实质的活动和过程。

我们要有新课程的教材观来加以指导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的一般要求:“懂、透、清、升”“懂”,就是弄懂,包括弄懂教材的基本知识和逻辑体系。

“透”,即通常所说的”吃透教材“。

首先,要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搞清楚,扫除“地雷”、清除“死角”,但这只是平面意义上的“吃透”。

更重要的是要对教材理解深入,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体系。

“清”,即梳理清知识点、能力点、思想情感点。

“升”,即由理生情的升华,在知识的传授中蕴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在做到“懂、透、清”的同时,教师要深入体会,结合生活,真正将教材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师本人的知识与情感。

教材解读的基本方法:内在性解读、外在性解读和探究性解读1.内在性解读:依据文本、领会精神指忠于教材文本,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原原本本地理解教材的内在理念和精神实质。

(扫清知识障碍、分清轻重缓急、突出疑点热点、把握实质问题、实现理论升华)2.外在性解读:基于文本、发散联系指教师基于教材文本,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本学科发展和其他学科知识对教材文本进行的发散性解读。

主要目的是事例准备再加理论深化。

(经典著作、参考资料、学生生活、社会生活)3.探究性解读:透过文本、思考质疑(教材与生活的结合、教材的缺陷与不足、教材的潜在思想、教材与学生的发展)二、以生为本、解读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特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有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实现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统一。

(学生的三重身份:教学对象、学习主体、教学资源)需要把握的学生的三种状态:1.“现在”——掌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特点和现状1)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况。

2)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2.“未来”——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学会反思、学会践行3.“从现在到未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三、集中备课与分散备课相结合集中时间进行备课,这是最常用、最主要的备课方法。

两种途径:媒体与社会两种形式:经典性材料和时效性材料第三节课时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作业和活动等。

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1.目标设定要从教学内容问题本身和师生实践出发,通过自己思考而得出。

2.目标设计要坚持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3.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并用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变化,使目标具有可测评性。

4.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统一。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就是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将静态的文字和分散的材料加工成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适合于教学展开的组织状态。

1.理出重难点,教学内容的立体化设计。

重点:教学内容中最关键、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

(关键性概念、原理、观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理论认识问题)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观点;思想认识上容易产生疑惑的问题;容易混淆的概念)2.设疑引思,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设计。

3.联系生活,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设计。

回归生活、超越生活。

4.设置情境,教学内容的情景化设计。

真实性、连续性、相关性三、教学方法设计(要求)1.“务实高效”。

在编写教案的时候必定有“教学方式与手段”一项。

2.“设疑启思”,无论是教师提示型教学,还是师生对话与合作探究,或者是学生自主探究,都要精心设计情境,在情境中生发问题,去引发学生思考。

3.“情理交融”,把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统一起来。

4.“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四、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教学逻辑展开、体验发现的过程五、作业与活动设计作业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要将作业布置于其他教学活动加以整合,将作业设计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局之中。

师生的时间都非常宝贵,要精选、精炼,就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在观点运用、材料选择中为作业练习埋下伏笔;在作业布置中能够运用所学观点、原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从而做到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教学和学生学习。

②作业与课堂教学的相互配合还体现在,其设置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对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照顾好而又需要掌握的知识加以练习;既巩固新知,又承上启下,融会旧知、预习新知,等等。

③课上“练习什么?”“什么时候练习?”“如何反馈学生?”;课后“布置什么作业”、“什么时候交”、“什么时候批改以及如何分析反馈”等问题,都必须提前思考,心中有数,将其与整个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活动设计形式:主体演讲、时事点评、资料搜集、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课堂小品、探究性学习六、教案的编写:文字式、表格式、流程图式教案的重要性:1)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2)编写教案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教案的内容:1)一般说明:此课时教学方案的基本情况。

2)具体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学步骤等,是教案的正文和主体部分。

教案的类型:文字式、表格式、流程图式第四节宏观教学准备与教学资源开发一、宏观教学准备与学期教学方案的制定制定学期教案的主要依据:1)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2)课程课程是安排教学的最基本依据。

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

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其次要研读教材,掌握本学期教学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原则与方法。

3)学校首先要注意把教学进度建立在学校整体实践和进度安排之上;其次要注意把教育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最后是学校关于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安排。

4)学生5)教师自身发展学期教案的主要内容:总体说明;进度安排;科研课题;活动规划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特点):1)“尊德性而道问学”,德与智的统一。

2)“致广大而尽精微”,博与专的统一3)“极高明而道中庸”,思想与生活的统一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的途径:1)博览群书,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文本资源。

2)反求诸己,充分挖掘以往隐而不彰的人力资源。

3)驾驭网络,积极挖掘网上资源。

4)深入社会,丰富实践活动资源。

教学资源开发中还要注意的问题:1)留心生活,在生活中汲取教学资源。

2)交流分享,在团结互助中扩展资源。

3)开放互动,注意教师主动、学生参与,实现自主开发和共同开发的统一。

4)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体现目的性和实效性。

5)综合全面、循序渐进,体现综合性和渐进性。

6)要注意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实践,体现时代性、特色性、实践性。

第五章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施第一节教学模式定义: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1.案例式定义:通过选取恰当的人物、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形成对良好德行认同的一种模式。

特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易产生效果;符合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学成本小。

步骤:目标确定;案例选择;案例出示;问题设计;得出结论;知识迁移;案例复归。

对教师的要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善于迁移;富于创造性。

2.体验式基本假设: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评判标准:是否确有体验;体验是否有意义;体验的成本是多少。

注意问题:不要体验学生已经明确具备的生活经验;体验不一定是身体活动;体验不等于运用。

3.情景式定义: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该情境中感受冲突、作出选择、体验情感、解决问题,进而形成知识与品德的一种教学模式。

主要类型:可体验情境;可再现情境;可借用情境;可想象情境。

注意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的多样选择;要善于利用当下情境。

4.探究式探究性学习: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主要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收集资料:学生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解释:学生根据实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评价结果:学生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检验结果:学生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5.合作式主要特点:群策群力办大事;充分激发学生才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个体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主要环节:确定学习任务;划分学习小组;明确评价机制;小组研究讨论;分工明确责任;提炼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成果;开展多元评价。

注意问题:问题设计是否得当;小组交流是否顺畅;合作体现是否明显;评价机制是否全面。

6.辩论式含义:是通过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提炼观点、辩论互动、相互借鉴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特点:自主性;合作性;深入性;个体性;互动性原则: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分工负责与团结协作相结合;坚持立场与达成共识相结合。

步骤:确立辩题;学生分组选题;组内分工准备;制定规则标准;组织辩论;点评交流;教师归纳,发现和解决问题。

注意问题:认真组织、充分准备;选好辩题、引发思考;明确规则、严格执行;重在参与、重在体验。

第二节教学过程一、如何导入作用:巩固旧知;连接新知;激发兴趣;形成疑问。

方法:情趣型导入;好奇型导入;震撼型导入;出乎意料型导入;疑问型导入;思辨型导入;回忆型导入;体验型导入二、如何开展课堂活动注意问题:课堂活动不等于身体活动;活动重在思考和体验;活动在精不在多;形式要灵活多样;活动之间要有逻辑联系;要考虑开展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