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水利工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

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生物效应关系到人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3、分子杂交法:分类: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DNA的分子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RNA的分子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用标记的蛋白质或D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蛋白质分子称为Western blot三类分子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大分子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子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白质分子发生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入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几层细胞组成,阻止化合物进入胚胎,保护胎儿,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生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血浆阈:当一种化合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血浆浓度再增高,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高,此时血浆中的浓度。

7、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是水生态系统内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

常用的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人发展和创立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又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原理:用PFU法得到的原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而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一相反应:第一阶段:又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目的是引入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使其可能进行结合反应二相反应:第二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水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一种解毒反应。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如何适应和影响其生存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环境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生存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气候和水体)。

生态系统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群体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或职位。

它包括生物的生活方式、所占据的空间和资源利用方式等。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以是竞争的,也可以是互补的。

生态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存。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4.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一个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消耗的指标。

它是指为满足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需求而占据和消耗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面积。

生态足迹的概念提醒我们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球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长期变化。

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物种分布的变化、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态位的改变。

6.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干预和管理来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它可以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物种保护和生态工程等方法。

生态恢复的目标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维持。

7.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通过观测和记录生物群体和环境参数来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采样和分析生物样本、观察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结构等方式进行。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污染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作者:————————————————————————————————日期:一、名词解释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 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研究环境有毒有害因子对生态系统内的非人类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污染物经生物体或其酶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或价态变化的过程。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超量积累(Hyper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极限值与其吸收量和清除半衰期成正比,即吸收量越大,清除半衰期越长,则其积累极限值越高。

超量积累者(Hyperaccumulator):生物能够异常高含量积累外源化学物的现象称为超量积累现象,这种能力的生物成为超量积累者。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蓝藻和绿藻,有鱼腥藻属、微囊藻属、颤藻等)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旺盛增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物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污染物的⽣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物的合成作⽤和矿化作⽤所引起的污染物周⽽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导致⽣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利⼯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

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物效应关系到⼈和⽣物的⽣存和发展。

3、分⼦杂交法:分类:⽤DNA或RNA作为分⼦探针鉴别DNA的分⼦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DNA或RNA作为分⼦探针鉴别RNA的分⼦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标记的蛋⽩质或DNA作为分⼦探针鉴别蛋⽩质分⼦称为Western blot三类分⼦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分⼦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质分⼦发⽣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层细胞组成,阻⽌化合物进⼊胚胎,保护胎⼉,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各种反应或信息⽽被⽤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浆阈:当⼀种化合物在⾎浆中的浓度增⾼到⼀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浆浓度再增⾼,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此时⾎浆中的浓度。

7、微型⽣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物群落是⽔⽣态系统内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活在⽔中的微⼩⽣物,包括藻类、原⽣动物、轮⾍、线⾍、甲壳类等。

常⽤的⽅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发展和创⽴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原理:⽤PFU法得到的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相反应:第⼀阶段:⼜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解反应,⽬的是引⼊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使其可能进⾏结合反应⼆相反应:第⼆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种解毒反应。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绪论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二、环境生物学概述1.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内容2.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第一节环境污染概述第二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第三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第四节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第五节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1.名词解释: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转化、生物污染、生物转运、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植物和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途径有哪些?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请简述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前三者有何区别。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第四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掌握环境污染物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影响规律;污染物对生物体的联合作用。

1.名词解释:靶器官、效应器官、环境激素、优势种、敏感种、种的多样性、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2.何为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诱导酶有哪一些?酶的抑制作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举例说明酶的抑制作用。

3. 污染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和脂肪的影响如何?金属硫蛋白有哪些作用?4. 污染物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5. 联合作用包括哪些类型?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第一节生物测试及方式第二节一般毒性试验第四节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第五节微宇宙掌握生物测试及方法;环境污染物的一般毒性试验、“三致”作用。

环境生物学复习

环境生物学复习

环境生物学复习第一章――环境生物学01(概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要环境问题P3温室效应P3臭氧层破坏P4酸沉降p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p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7各学科关系p8第二章-环境生物学02(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的生命物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p5、细胞通讯p11第三章-环境生物学03(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p1、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调p4、种群生活史p5第四章-环境生物学04(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污染物与优先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p2污染物形态分类p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p5生物膜基本结构和跨膜转运(脂水分配系数)p8环境化学物的吸收p10环境化学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靶细胞和蓄水池)P14环境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凯氏带)p16化学物质的排泄p16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机理p19、类型p20、酶诱导与抑制p26、个体和物种差异p27)生物蓄积与浓缩p28污染物的生物放大p30第五章环境生物学05(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原理)环境污染物类型与来源治理方法概述p3污染与净化指标p5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特点p7微生物降解与转化途径与因素p8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常见污染物(理解)P9忽略了p10-12危险化合物p12 P13水自净P13的生物降解性和方法第六章――环境生物学06(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一级污水处理二级污水处理(生物处理)P3好氧处理P3厌氧处理p6微生物脱氮p7微生物除磷p9固体废弃物微生物处理p9大气污染物微生物处理p11第七章环境生物学01一、生物浓缩、生物蓄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系数bcf)二、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处于稳定、通畅的状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或功能衰退三、环境污染对平衡生态系统的破坏:1.结构性失调2.生物多样性减少3.污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成员减少甚至中断。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资料1、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有何特征?答:由于自然或人为的活动引起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有毒有害因素进入环境,在数量或强度上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和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等)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环境生态平衡,进而使环境系统状态与功能变差,最终影响人类及其它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协调现象。

特征:污染的广泛性,危害的长期性,作用的复杂性,影响的多样性,治理的困难性2、什么是优先污染物?什么是持久性污染物?答:优先污染物指的是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并作为优先研究与控制对象的污染物。

主要包括有机酚类、有机氯农药、氰化物;重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生物毒性的特殊污染物。

包括有毒有机污染物:酚、氰等,有机氯和有机汞。

无毒有机污染物3、解释下列概念:①污染物的富集:指的是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级营养上的生物种群(包括动植物)从周围环境中蓄积难分解的有机毒物或某些重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等,使生物体内此类物质的浓度远远高于环境介质浓度的现象。

②污染物的积累:通过生物吸收、吸附、吞食等蓄积重金属、重金属化合物及难分解的有机毒物,并随着生长、发育过程使污染物浓度进一步增大的现象。

③污染物的生物放大:生态系统中基于食物链关系的生物富集与积累而使某种原素或难分解的毒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级增大的现象。

4、环境中的污染物如何进行自净?(论述)答:指通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作用,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主要有(1)水体自净:水体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

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

(2)土壤污染的自净1)绿色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降解和生物合成;2)土壤微生物降解、转化和固定作用;3)有机、无机、胶体及其复合体的吸收、络合和沉淀。

水体、土壤的自净类型(一)物理净化指污染物由于稀释、扩散、凝聚、吸附、淋洗、沉降和挥发等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沿着物流方向降低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污染物的迁移方式p28①机械迁移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2.化学污染对生物的联合作用p92①协同作用②相加作用③独立作用④拮抗作用3.污染物对生物有三致效应p114①致突变效应②致畸效应③致癌效应4.微宇宙法有4种p132自然微宇宙、人工微宇宙、水生微宇宙、陆生微宇宙。

噪声的来源p180①交通噪声②工业噪声③施工噪声④社会生活噪声5.优先污染物p26乙苯、二氯甲烷、二硝基苯胺、三氯乙烯、三氯甲烷、三溴甲烷、三硝基甲苯、六六六、五氯酚、六氯苯、甲苯、乐果、四氯乙烯、四氯化碳、甲基对硫磷、多氯联苯、苯胺、苯酚、敌敌畏、敌百虫、氯苯、硝基苯、氰化物、DDT二、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p9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地一个分支学科。

2.生物浓缩p51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3.耐污种p91耐污种是指只在某一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4.半致死浓度p100半致死浓度是指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5.微宇宙法p131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被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

6.环境污染p2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现象。

7.生物积累p51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统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协同作用p92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课程期末试卷 (A)一.名词解释(每词 2 分,共 20 分)1. 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2. 生物浓缩系数: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3. MFO: 即混合功能氧化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存在与大多数组织的细胞内质网上,但肝脏的活性较其他组织中活性要高得多。

组成包括:细胞色素 P450 、 NADPH 细胞色素 P450 还原酶和磷脂。

其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

许多外源性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后发生各种变化,经代谢排出体外。

4. 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这类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范围比较狭窄,环境条件稍有变化即不能忍受而死亡。

5. 环境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指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

又称为环境激素,外源性激素。

主要包括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

6. LC 50 :半数致死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 50% 死亡的最低剂量。

7.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后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的比值,比值愈小,蓄积作用愈强。

蓄积系数K= ∑LD 50(n)/ LD 50(1)8. 致突变效应: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的变化的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9.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植物)将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

10. 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 DNA 分子(往往是某一特定的基因)酶切,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受体细胞中,使该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复习整理

环境生物学复习整理

1,、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分类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分类:按污染物形态分:废气,废水,噪声,固废按污染性质分: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2、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优先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物质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变化次生继发性的污染物优先污染物: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污染作为优先控制和对象的污染物。

3、迁移与迁移方式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迁移方式有:1)机械迁移2)物理化学迁移3)生物迁移4、污染物的几种重要形态分类1)离子态2)代换态3)胶体4)有机结合态5)难溶态5、汞的循环迁移过程6、转化与转化形式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形式有: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7、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主要绿色植物)将所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这个过程成为生物合成作用。

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或简单的有机物,这个过程就是分解作用或矿化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8、生物转运和转运方式生物转运是指生物通过生物膜进行吸收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分布排泄,从而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位移的过程。

转运方式: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2)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3)胞饮作用:胞饮作用,吞噬作用9、生物转化和转化过程。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发生代谢变化过程。

转化过程:略10、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1环境生物学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18、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础是基因工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2、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2、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3、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4、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和解毒机制5、环境污染对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6、生物监测和生物修复技术7、环境生物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1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它涵盖了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探究。

其范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涉及到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种环境,如城市环境、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等。

111 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毒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交叉和融合。

通过借鉴和整合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环境生物学能够更全面、深入地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21 研究内容环境生物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分布、转化和排泄规律;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和抗性机制;环境污染对生物遗传变异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在污染胁迫下的变化等。

122 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模拟实验、模型构建、生物监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种手段。

野外调查可以获取真实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第一手资料;实验室模拟实验能够控制变量,深入探究特定因素的影响;模型构建有助于预测和评估环境变化对生物系统的影响;生物监测技术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反映环境污染状况;分子生物学技术则从基因水平揭示生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

13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131 迁移过程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等介质在生态系统中迁移。

例如,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干湿沉降进入水体和土壤,土壤中的污染物可以随水流迁移到河流和湖泊。

132 转化机制污染物在环境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

物理转化如挥发、扩散;化学转化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生物转化则是通过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环境生物复习

环境生物复习

1.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2.影响迁移的因素污染物自身的理化性质外界环境理化条件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3.生物转运的概念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4.生物转运的方式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膜动转运包括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5.环境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途径:⑴污染物经根部吸收随后随蒸腾而输送到植物各部分⑵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可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⑶有机化合物蒸气经植物地上部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6.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表面吸附;胞内转移7.环境污染物在分布过程中的屏障皮肤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8.相Ⅰ反应和相Ⅱ反应相Ⅰ反应:外缘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如如-OH、-SH、-COOH、-NH2等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相Ⅱ反应:亦称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性化合物的相Ⅰ反应产物或带有某些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反应..9.相Ⅱ反应的作用①;使有毒化合物某些功能基团失活;②;大多数化合物通过结合反应;水溶性增加;很快由肾脏排出;起解毒作用..10.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呼吸、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11.影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污染物因素;环境因素12.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拮抗作用:是指两者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是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13.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生化反应和非防护性生化反应14.污染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破坏酶的结构与酶激活剂作用;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15.酶活性抑制的分类不可逆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16.对细胞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污染物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的损伤;污染物可影响膜的离子通透性;污染物与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17.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18.生物测试的优点不仅能够弥补物理和化学检测的不足;还可以提供物理和化学检测无法得到的数据;生物测试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又能综合反映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或污染状况.. 19.生物测试的分类根据生物所经历时间长短分为:短期测试方式、中期测试方式和长期测试方式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分为:静止式和流动式生物测试..在水污染生物测试中;流动式又分为重复循环式和更新式两种..在大气中;流动式又可分为室内动态熏气、开顶式熏气和田间全开放式熏气根据生物测试中所用测试生物的物种可分为:单物种、多物种和模拟生态系统生物测试根据生物测试中所测定的生物效应性质分为:毒性试验、积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试验、DNA损伤试验等20.DNA 加合物:就是亲电性的化合物或其代谢产物和生物体内大分子形成共价相连的化合物; 是DNA化学损伤的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形式..21. DNA 加合物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色谱法、免疫法、荧光法和32 P—后标记法22.微宇宙Microcosm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称为模拟生态系统法;包含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组成及其过程..23.指示植物的选择方法包括:现场比较评比法、栽培比较试验法、人工熏气法等方法24.SO2气体对植物伤害的典型症状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现大小不等的、无一定分布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线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黄化;伤斑颜色多为土黄或红棕色;幼叶不易受害..25.HF对植物伤害的典型症状:伤斑多分布在叶尖和叶缘;与正常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暗红色界线;幼叶易受害..26.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细菌总数1mL自来水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数每升不超过3个27.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在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和效应生物标志物..28.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1;调查不同地区特异性疾病的人群分布年龄、遗传特性、性别;地区分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间动态年度变化、季节变化、短期变化2;调查并检测环境中致病因子3;分析调查资料:确定污染物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即确定暴露-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4;综合分析调查及实验资料:为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或疾病的病因提供线索或建立假说;进而查明因果关系..29.环境流行病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生态学研究•现况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30.生物修复Bioremdiation:是指利用生物强化物质或有特异功能的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某些动物削减、净化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31.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提取;生物挥发;生物固定32.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一般原则物种适宜性;环境安全性;因地制宜性;可行性原则;景观协调性原则33.基因工程实施的条件:工具酶、基因、载体、受体细胞34.PCR技术应注意的几个温度:95℃、55℃、72℃⑴95℃加热约2分钟;使DNA双链解链为两条单链;该过程叫变性⑵温度下降到约55℃并维持2分钟;这时产生的单链与存在于PCR反应体系中称为引物的短单链配对并结合;该过程叫退火⑶温度上升到72℃并维持3分钟;在反应体系中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核苷三磷酸从短单链按与长单链配对方式逐个合成;直到长单链末端为止;从而得到与长单链配对并结合的一条新DNA链;该过程叫聚合⑷按变性、退火、聚合循环;一般约30次35.固定化酶:亦称水不溶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36.酶固定化方法载体结合法交联法包埋法:包括格子型和微胶囊型逆胶束法复合法。

环境生物学 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  复习资料

简答题:1、病毒的特点: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超微小,在宿主细胞外则是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有感染宿主的能力,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

2、病毒的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类脂质和多糖。

3、病毒的结构:蛋白质衣壳,核酸内芯,被膜(囊膜)。

4、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复制与聚集、释放。

5、细菌的细胞结构——所有的细菌均有如下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黏液层、衣鞘及光合作用层片等。

6、细胞质内含物:核糖体(维持形态和稳定)、内含颗粒、拟核等。

7、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涂布、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染色方法两大类:简单染色法和复合染色法。

细菌染色原理及方法:细菌菌体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由于菌体与背景反差小,不易看清菌体的形态结构,用染色液给细菌染色,以增加菌体与背景的反差,在显微镜下则可清楚看见菌体的形态。

8、原生动物的四个纲: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孢子纲。

其中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三纲存在于水体和污(废)水生物处理构筑物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在自然水体中,鞭毛虫喜在多污带和α-中污带中生活。

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差时鞭毛虫大量出现,可作污水处理效果差时的指示生物。

变形虫喜在α-中污带或β-中污带的自然水体中生活,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则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出现。

纤毛纲中的游泳型纤毛虫多数是在α-中污带和β-中污带,少数在寡污带中生活。

在污水生物中,在活性污泥培养中期或处理效果差时出现。

固着型的纤毛虫,尤其是钟虫,喜在寡污带中生活,钟虫类在β-中污带中也能生活。

它们是水体自净程度高、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

吸管虫多数在β-中污带,有的种也能耐α-中污带和多污带。

在污水生物处理效果一般时出现。

9、霉菌的菌落特征:1.菌落呈圆形、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2.比其他微生物的菌落都大,可蔓延至整个平板;3.霉菌菌落疏松,与培养基结合不紧。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引论1、环境生物技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完整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

2、酶工程:是利用生物有机体内的酶所具有的某些特异催化功能,借助固定化、生物反应器和生物传感器等,高效优质的生产特定产品的一种技术。

包括:(1)酶的生产;(2)分离提纯精制;(3)酶分子修饰;(4)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制备和利用;(5)酶反应器的应用;(6)酶反应动力学等技术和理论;(7)酶和酶制剂的生产应用技术.3、基因工程:指按人的意志把外源基因在体外与载体DNA(质粒、噬菌体等)嵌和后导入宿主细胞,使之形成能复制和表达外源基因的克隆,在通过重组体的培养而获得所需的目标产品。

主要涉及:(1)核酸的分离提纯;(2)体外剪切;(3)拼接重组(4)扩增表达4、细胞工程:是指动、植物细胞的人工培养技术,主要包括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5、发酵工程:也称微生物工程,是利用微生物在适当条件下生产特定产品的一种技术,分为发酵和提纯两大部分。

6、蛋白质工程(了解):目前集中在改造现有蛋白质方面。

一般经过一下步骤:(1)分离纯化需要改造的目的蛋白;(2)对分离纯化的蛋白进行氨基酸测序、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获取其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数据;(3)通过蛋白质序列设计核酸引物或探针,从cDNA文库或核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序列;(4)设计改造方案;(5)对基因序列进行改造;(6)将经过改造的基因片段插入适当的表达载体,并加以表达;(7)分离提纯表达产物并对其进行功能检测。

7、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高层次:是指以及因工程为主导的近现代污染防治生物技术;中层次:是指传统的废物生物处理技术(如废水处理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一级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下开发出来的一系列废物强化工艺(如生物流化床等);低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如氧化塘、人工湿地、土地处理系统、农业生态工程等),其特点是发挥自然界的生物自净功能,易于操作管理,投资运行费用少.第二章酶工程1、为何需要酶固定化:①酶稳定性差;②反应完成后酶不能重复使用而被丢弃;③有时不易与产物分开;2、酶的固定化种类:吸附法、结合法、包埋法、交联法。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简介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机制。

本文档为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旨在帮助读者回顾和巩固环境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生物圈、地球空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指自然发展而成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海洋等。

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经过改造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如农田、城市等。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灭绝、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生境破坏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3. 气候变化与生物适应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生物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主要通过基因变异、个体可塑性和迁移等方式来实现。

气候变化对生物适应的具体影响包括生物周期、繁殖行为、食物链等方面的改变。

生物适应气候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基因的演化,也需要环境变化的稳定。

4. 污染与生态风险污染是指有害物质的释放和积累对环境产生的破坏。

污染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而潜在的,造成生态风险。

常见的污染类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不同类型的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包括生长受限、生育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等。

生态风险评估是对污染源进行科学评价,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5.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

环境生物学复习汇总

环境生物学复习汇总

一.绪论1.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4.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而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

按污染物性质: 生物、化学、物理污染按污染物形态: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辐射污染2.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分类—按环境变化的性质:生物、化学、物理效应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温室效应、地面沉降、热、噪声)八大公害—P223. 污染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自然来源(活动的火山或矿床)、人为来源(来自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广、危害大,如工业三废)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产生途径: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进人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亦称优先控制污染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污染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第四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和毒害作用1、污染物的“三致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

2、环境激素的定义、作用机制、特点及危害:(1)环境激素: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对人体内和动物体内原本营造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干扰内分泌系统的物质,统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2)作用机制:①环境激素与生物体内的激素竞争靶细胞的受体②环境激素产生阻碍作用③影响内分泌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互动作用(3)环境激素的作用特点:①环境激素作用持久②环境激素的剧毒作用③环境激素的漫长潜伏期(4)环境激素的危害:①生物生殖机能低下②降低生物体的免疫力,并诱发肿瘤③神经系统衰损(5)污染物对生物种质基因库的潜在影响:①污染环境增加了生物基因库的遗传负荷②污染使生物种质基因库不断萎缩③污染还可能影响生物种质基因库的结构第五章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1、生态退化: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发生迁移,或人为对资源的过度或者不合理的利用而造成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现象。

2、生态退后的主要内容:①水土流失及其生态影响②土壤退化及其生态影响③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生态影响。

3、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4、土壤退化:是指土壤在遭受干扰时,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恶化,引起其生产力、调节能力及可持续利用性下降的过程。

5、土壤退化的形式:①物理退化:侵蚀、荒漠化、沙漠化②化学退化:次生盐碱化、污染、酸化③生物退化6、土壤退化的原因:(一)自然原因:气候、水文、地形、生物、其他因素(二)人为原因:1、人口增加2、人类的不合理行为①滥垦、滥伐②滥牧③滥采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超采地下水、水源配置不当⑤农业管理不当⑥城市化和工业化⑦其他6、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命的所有变异。

7、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成因:(1)掠夺式利用生物资源(2)栖息地的减少和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4)全球气候变化(5)外来物种的引入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6)农业、牧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8、生态多样性丧失的影响:(1)生态系统结构受损(2)生态系统功能降低(3)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削弱第六章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1、生物入侵:某种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里,由于失去了天敌的制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了大量的生境,而使当地生物生存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现象就是生物入侵。

2、转基因生物:指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运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生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生物及其后代。

第七章全球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1、全球变化:指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环境系统发生了异常变化,对人类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环境变迁。

2、全球变化包括两个相互联系、但各自互有侧重的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及其效益和全球污染扩散及其效益3、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对全球变化的研究(研究全球变化的意义)?P184通过研究全球变化,为人类全球王国时代条件下更好地维护和管理地球及其生物圈提供科技支持。

1)辨识和确定全球变化的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的贡献,辨认和确定全球变化的起源、速率、规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提高对生态系统在多重压力的综合作用下演变前途的越长预警。

3)辨识当今生物灭绝的驱动因素,主要机制和对生物圈的影响,确立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可持续生物圈的行动方案。

4)认识全球污染条件下生物的应对方式,适应能力,进化潜力,未来的发展命运。

5)模拟和解释全球环境变化及其过程。

6)评估全球环境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的可能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高速发展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既受全球变化的影响,也是全球变化重要驱动力量。

加强我国的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解释我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影响,认清环境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方式提供对策和决策依据。

4、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CO2等气体物质的大量聚集,可以吸收近地表的太阳长波辐射,并将其反射回地表,从而使地表增温的现象。

5、温室效应的环境后果:(1)温度升高(2)海平面上升(3)降水量变化及灾变性气候的增加(4)生物气候带变化6、温室效应对生物的影响:(1)温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①温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②温度升高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③温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2)温度升高对动物的影响①温度升高对动物地理分布的影响②温度升高对动物物候的影响③温度升高对动物行为与生理的影响④温度升高对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3)温度升高对微生物的影响①真菌和细菌对温度的反应②土壤温度导致土壤中真菌/细菌比率③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呼吸(4)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①气候变化极大地改变着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②全球温度升高,植被带将有很大变动③全球升温,植物种将会向北(北半球)推移7、适应代价:为了适应污染环境,生物在生理、生化、遗传进化方向的调整,提高了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但可能降低和制约了生物在其他方面的适应性,这就是适应代价问题。

8、适应代价包括哪些方面?他们之间的关系?P227(1)适应代价包括三方面:生态代价、生理代价、进化代价(2)三者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理代价是生态代价的个体背景,或更深层次的原因;进化代价是生态代价和生理代价的长期付出的可能结果。

9、适应代价在理论上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上的意义,并举例说明。

P227适应代价的出现,不仅对植物的未来进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还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人类社会的经济生产出现不利的影响。

如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是以抵抗其他不得环境能力降低、整体生物生产力下降为代价的话,污染最终导致的生物整体效应是适应能力下降,生物圈生产力降低,这样全球污染带来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给生物进化带来的影响的速度将大大增加,因为这不仅仅表现为已有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上,而且幸存的生物也难以说明它已经脱逃了污染导致绝灭的劫数。

所以准确地认识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可以深入认识植物的适应性及其起源,以及污染的进化效应和人工影响下的生物圈的演变;在实践上可以为人工影响下的生物圈管理、污染条件下种质优选与作物经济性状的提高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品种,能够兼顾对污染的抗性和对其他环境因子的适应性,从而达到抗污和高产的目的。

第八章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1、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的变化对人为胁迫的生物学响应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

2、监测生物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1)选择对人为胁迫敏感并具有特异性反应的生物(2)选择遗传稳定、对人为胁迫反应个体差异小、发育正常的健康生物(3)选择易于繁殖和管理的常见生物(4)尽量选择既有监测功能又兼有其他功能的生物3、环境预警:是建立在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容量基础上,通过一些重要的自然状态指标,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提供环境危险信号的警示报告。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生态监测:指对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通过不断监视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多种形式的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

6、我国国家优先监测项目有哪些?1.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生态系统或动植物区系位移;2.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3.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对环境影响;4.沙漠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对环境影响;5.草场沙化退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对环境影响;6.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农田.荒浪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7.水环境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湖泊.水库.河流和海洋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8.主要环境污染物〔农药.化肥.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体系中的迁移和转化;9.水土流失地,沙漠化及草原退化地优化治理模式的生态平衡恢复过程;10.各生态系统中微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情况。

第九章生态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1、湿地:狭义的定义: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带。

广义的定义(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2、湿地退化的原因:P289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3、湿地恢复的基本方法●水文过程的恢复●富营养化处理●湿地植被的恢复●湿地恢复过程的调控第十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1、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强化物质或有特异功能的生物削减、净化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