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备注(★非常重要的必考的**老师末重点划记的但可能考的)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成熟、完善。
6、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
7、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
8、20世纪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教育心理学。
9、在东方,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10.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
11. 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12. 补充知识: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
2)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
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1、(论)科学的心理观——心里的本质:1、人的心理意识是高级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2、人的心理医师来源于客观事实,具有社会性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4、人的心理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5、实践是检验人的心理意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6、科学的心理关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2、(论)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2、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1、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2、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4、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5、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发展性、实践性4、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第二章5、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轴突构成的6、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7、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在枕叶后端,听觉中枢在颞叶上部,躯体感觉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第三章8、注意的外部表现:1、感觉的趋向活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的变化9、(论)注意的规律在教育学中的应用:(一)无疑注意的规律在教育学中的应用:1、教育内容力求新颖丰富2、教育方法力求多样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4、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二)有一注意的规律在教育学中的应用: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5、利用间接兴趣10(简答)、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11、影响主义为定性的因素:1、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2、和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方式有关3、和主体状态有关第四章11、感觉产生的物质条件:1、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2、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12、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3、感觉的现象: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联觉4、后像14、知觉分类:1、物体知觉2、社会知觉。
心理学,教育学重点
第一章:⑴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⑵心理学的谱系:分为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和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⑶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⑸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第三章: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对此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美国人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归纳为以下七个基本的层次:①生理需求(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②安全需求(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过得安全感的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求(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指在生理、安全、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⑤求知的需要(又称为认知和理解的需要。
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⑥审美的需要(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上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求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成为所希望的人,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活动)⑵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⑶动机的功能:①激活功能②引导功能③维持和调整功能⑷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①动机对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⑸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将个体的成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功,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成功的可能性又有足够的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不可能完成的或者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
相反,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及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
中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3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在教育目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作为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三、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1.发展学生的智力;2.发展学生的体力;3.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的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一、教育学常考知识1.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教育学科的基础,是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
教育学理论主要包括教育思想史、教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备考教育学时,需对以下教育学理论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主义教育学派(洛克、卢梭)•实用主义教育学派(杜威)•心理主义教育学派(赫尔巴特)•社会主义教育学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人本主义教育学派(马斯洛、罗杰斯)•综合主义教育学派(吴敬琏)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
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策略与调整、教育咨询等方面的内容。
备考教育学时,需要对以下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有所了解:•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比亚格斯认知心理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知科学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琼斯学习风格理论。
•教育评价:定量研究、质性研究、实验设计和量化研究方法、教育评价的实施和策略等。
•学生的心理问题:注意力缺陷症(ADHD)、自闭症、分裂人格症、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等。
3.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学科学的核心内容,研究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规律等。
教学理论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师行为、知识传授、学习者的参与和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备考教育学时,需了解以下教学理论:•教学设计: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學方法選擇、教学材料的准备等。
•教学评价:测试与评估、学习评估、教学评估、咨询与反馈等。
•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虚拟教学实验室等。
二、心理学常考知识1. 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以及与行为间关系的学科。
备考心理学时,需要具备以下心理学基本概念:•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细胞,主要负责信息的传递。
•线性心理学:又称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是通过观察环境刺激对人体产生的反应行为进行研究。
教育学心理学5000题库
教育学心理学5000题库导言:教育学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发展与行为变化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教育者了解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以及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为了帮助教育学心理学学习者巩固知识,我特别准备了这份教育学心理学5000题库,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希望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和复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题库内容:一、理论基础1. 什么是教育学心理学?2.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简述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应用。
4. 谈谈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学心理学的贡献。
5. 社会文化理论如何解释学习和发展?二、学习理论1. 列举几个经典的学习理论。
2. 简述条件反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3. 对比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异同。
4. 解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5. 如何运用动机理论激发学习兴趣?三、发展心理学1. 简述婴儿期的发展特点。
2. 谈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3. 分析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
4. 论述成人的心理发展特点。
5. 探讨老年人心理发展的特点。
四、个体差异与学习困难1. 介绍个体差异的概念。
2. 解析学习困难的分类。
3. 探讨自尊感和学习困难的关系。
4. 如何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5. 了解多样智能理论与学习困难的关联。
五、教育评估与测量1. 简述教育评估的目的和重要性。
2. 谈谈教育测验的种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3. 解释学业成绩评估的方法。
4. 什么是教育心理测量学?5. 怎样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业成就?六、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1. 了解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2. 解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3. 探讨教育心理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
4. 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5. 论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政策的影响。
总结:教育学心理学5000题库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各个重要知识点,希望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学习资源。
通过做题和思考,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应用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聘-考试全套复习资料
心理学第一章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 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5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 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 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11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 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3 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 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4 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 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6 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教师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中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 (2)
中学教育学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2.《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在受教育权上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贤人”和“君子”。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著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不同阶级的人应受到不同的教育。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系统的论述了儿童教育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此时期是萌芽阶段,教育思想尚未形成完整体系3.夸美纽斯(捷克)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4.斯宾塞(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的《教育论》主张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教育拉伊(德国)的实验教育学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凯洛夫(前苏联)的《教育学》用马列主义观点和方法论述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学5.布鲁纳(美国)提出结构主义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认为“全面”和“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6.中学教育学就是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第一章1.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3.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二)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三)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4.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5.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6.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7.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二)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三)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四)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五)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一)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的人才(二)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2.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制度(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人员(五)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措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二、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3.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人口制约着教育目的(二)人口制约着教育制度(三)人口制约着教育内容(四)人口制约着教育人员(五)人口制约着教育途径二、教育的人口功能(一)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教师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选择A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提出劳动简化率的概念。
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
4.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在西方个人本位观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在近代是(纽曼针)。
7.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以(马利丹)为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
8.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以(意大利)为该模式的代表;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法国)为该模式的代表;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为代表;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
9.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10.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11.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
12.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13.19世纪末在(美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
14.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指高教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选择B1.美国舒尔茨——33%2.高等学校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学园”创始人:柏拉图。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订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4.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
5.美国、新西兰、日本、法国、瑞典自20世纪70年代后,高等教育发展按各种标准判断均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6.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美国)7.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8.1977年恢复高考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重点
1、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自我意识: 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认知方式: 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4、认知结构: 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的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观念及其组织.5、微格教学: 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min),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275)7、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275)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一般来讲, 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264)9、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10、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191)答: 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②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③充分利用“变式”.④正确运用语言表达.⑤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用于实践中.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08)答: 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求知需要⑥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他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
后三种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
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7、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和“发现法”。
8、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 (生产劳动)。
9、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0、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1、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13、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4、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
15、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17、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8、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是(认知)的;二是(情感)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19、(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20、学生对学与教的过程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群体差异) 与( 个体差异)。
21、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一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
22、影响心理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遗传)和(环境) 。
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2. 客观性原则3. 气质4. 反抗型依恋5. 角色采择二、简答题1. 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2. 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简述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4. 简述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5. 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案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年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 客观性原则:要坚持真实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确立客观指标。
3.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4. 反抗型依恋:是指一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
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的朝母亲这里看。
所以,这类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5.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二、简答题1. 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塞尔曼(Selman, 1980) 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五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
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因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反应。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
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
认为他人所做的即是其所想的,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动前的思想。
代阶段2: 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 岁)。
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
小度写范文【教师上岗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模板
【教师上岗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师上岗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
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
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
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
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
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
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学简答题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
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
(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12、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14、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