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艺术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
浅谈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审美特征一、什么是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
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而专业音乐创作又起始甚晚(本世纪初期),因此除了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外,我国音乐中还有一个“传统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为传统音乐的范畴。
传统音乐中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也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
具体到民间音乐来说,传统音乐中包括传统的民间音乐,但不包括新兴的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与非民间音乐的区分,要比民间音乐与专业音乐的区分复杂得多。
首先,许多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亲源关系。
它们或者发源、取材于民间音乐,在进入其他社会阶层后产生了音乐气质和风格上的种种变化;或者并未经过许多加工改造,显示出浓重的民间音乐的印记。
其次,许多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创作方式,还保留着作为其源头的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的种种特征。
例如在书面乐谱的基础上,保留着作较大即兴变化的余地,地域性流派的产生,以及一曲多用的创作方式,等等。
以古琴音乐为例。
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古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在长达3000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许多文人琴师为之付出了心血,创造了辉煌成就,形成了一系列从传谱、师承到演奏风格都各成体系的琴派,并有专用乐谱,这乐谱叫“减字谱”,唐代即已创立,一直沿用至今。
而且,与古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艺一同发展的,还有古琴音乐的理论。
汉代蔡邕的《琴操》一书,是关于琴曲题解的著作。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第一篇: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不同,已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这在其他秧歌形式中是少见的。
据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1920~30年代已有了这种组班训练的形式,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
过去,每年进入农历十月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明年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
首先请来有名的老艺人当挑班教师,然后,由他们从附近村落的一些贫家男孩中选人。
挑选工作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体态、脸型、嗓音等都要认真检查,在众多孩子中,选挑出十多名作为预选。
选定后即开始集训,俗称“安锅”。
此名称有安好锅灶,开始训练与排戏之意。
经过十几天的训练与观察,根据唱、作、扮相等三项标准,有两项突出者才能留下成为正式学员,往年好的学员也参加训练。
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角色,开始排练,约50天即可排出一戏。
戏排成后,戏班也就组成,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演出。
从演出日起,戏班的伙食等项都由请去演出的村负责安排,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所排之戏往往是各村选定的剧目,此类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
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人数不多,演出中有舞有戏比较热闹,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1950年代初,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吸取舞蹈性强的部分编成节目进行演出,后来舞校教师又把它们编成民间舞女班的教材,并称之为胶州秧歌,遂广为流传。
从女性舞蹈的训练与表演特点上看,胶州秧歌是有它的特色的,但从继承与发展齐鲁古风上看,似乎略逊于鼓子与海阳秧歌。
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
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
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民间艺术评析
民间艺术评析
民间艺术是指传统的、源自民间的艺术形式,通常是由普通人创作和表演的艺术作品。
它不同于大众文化或高雅艺术,更接近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
民间艺术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传承于一代代的民间艺人,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和发展。
在评析民间艺术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艺术形式:评析民间艺术首先要了解其表现形式和特点。
比如,民间音乐常常使用传统乐器,歌曲内容通常是表达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舞蹈和戏剧则通常以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为主要特点。
2. 内容和主题:民间艺术的内容通常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相关。
通过艺术作品,艺人可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体验。
3. 技艺和创作:评析民间艺术还需要关注艺人的技艺和创作能力。
民间艺术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练,艺人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4. 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是评析的重要方面。
评析
时可以关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以及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也可以关注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适应。
总的来说,评析民间艺术需要综合考虑其艺术形式、内容和主题、技艺和创作以及传承和发展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
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民间剪纸艺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
它采用刀、剪、纸等工具,将纸张剪出不同形状,并贴在其他物品上,以表达情感、展示美感等。
民间剪纸艺术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1. 古老而深厚的历史渊源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中国历史上,剪纸艺术一直是一种受大众欢迎的传统手工艺,它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仪式、庆典、节日等。
2. 形式多样,富有创意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十分多样化,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例如,有一些剪纸艺术家在纸上剪出鱼、花、鸟等形状,以展示大自然的美;有一些剪纸艺术家则会剪出家禽、家居等形状,以表达生活中的欢乐和温馨;还有一些剪纸艺术家则会剪出人物形象,以表达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悟。
3. 精湛的技艺表现民间剪纸艺术需要艺术家具备高超的技术和创造力。
要制作出精美的剪纸作品,需要掌握剪刀的使用技巧、辨认纸张质量、掌握剪纸的色彩搭配和造型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民间剪纸艺术往往能够体现出艺术家高超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才华。
4. 民俗文化的表现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和各种节日、庆典活动等密切相关。
例如,在农历春节期间,许多家庭会贴上各种吉祥如意的剪纸作品,以祈求福气、喜庆和吉祥。
因此,在民间剪纸艺术中能够看到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民俗文化的独特表现。
5. 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民间剪纸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时期的艺术风格。
例如,娥皮剪纸、潍坊剪纸、汉剪纸等地方流派各有特色,风格各异。
这些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不同,但都能够通过剪纸的形式和内容,反映出当地的文化特色。
总之,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出不同地域、民族和时期的文化风俗,也是一项富有创意和精湛技艺的艺术。
它的特点就在于多样性的形式、匠心独具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民俗文化的特点、以及精湛的技艺表现。
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及风格特征-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及风格特征-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舞蹈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融合音乐、戏曲等艺术的综合性艺术。
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并对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代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民族民间舞最早起源于巫,巫是对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心理和思想有着深厚影响的一种民俗,通常需要伴随着某种舞蹈以完成仪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舞蹈逐渐演变成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舞,如汉族祈祷丰收的秧歌,维吾尔族祭祀的麦西热甫,藏族跳丧的锅庄,北方少数民族治病的萨满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已经不再为某种特殊目的而跳舞,而是发展为生活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自娱自乐,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
一、民族民间舞的特点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风格。
我国疆土面积广阔、民族众多,受到地域、历史、自然、风俗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种类超过700种。
但是从总体上看,民族民间舞蹈是区别于现代舞的艺术种类,具备形象和典型的艺术特征。
(一)载歌载舞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如北方地区的秧歌,沧州东方高跷,山东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洋秧歌以及南方的花灯等。
北方的秧歌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表现出粗犷、热情与奔放的情绪;南方的花灯伴随着温婉、优美的旋律,表现出秀丽、别致的风格特征。
又如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伴随着高昂的音乐,展现出彪悍、强壮的民族特征。
音乐增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展现出各民族人民的典型特征与性格。
(二)利用道具民族民间舞通常都会运用音乐、服装、布景等素材,并使用道具以准确定位角色、提示环境与场景,如蒲扇、手帕、船桨等,揭示舞者的身份与地位,同时展现场景与环境。
比如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中,用一条红绸带表明了舞者的身份--一位扭秧歌的老艺人,绸带的轻抖、甩动展现出一个深爱舞蹈的艺人形象。
民间美术研究报告
民间美术研究报告引言民间美术是指由普通民众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和地方色彩。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意闻名,常常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人文意义。
本文将对民间美术进行研究,探讨其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影响。
1. 民间美术起源与发展民间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期的民间美术作品主要是以壁画、织物和土木工艺品等形式存在。
这些作品常常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信仰的理解和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美术逐渐与地方文化和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例如,中国的剪纸、泥塑和新疆的刺绣等,都是民间艺术作品中独特的代表。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地区的特点,也展现了民众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2. 民间美术的特点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民俗特点和地方色彩,体现了普通民众的审美观和创作风格。
以下是民间美术的几个显著特点:•朴素自然:民间艺术作品通常以简单朴实的形式表现,追求生活的真实与自然的美。
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装饰工艺品,都以质朴、自然的风格为主要特点。
•寓意深厚:民间艺术作品常常渗透着深刻的寓意与象征,通过形象和符号来传达信仰、价值观以及社会情感。
这些作品以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表达普通民众的思想与情感。
•传统工艺技术:民间美术作品多采用传统的工艺技术进行制作,如木雕、陶瓷、刺绣等。
这些技术世代传承,呈现了民间艺术的历史传统和独特技艺。
3. 民间美术的当代影响尽管当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民间美术仍然保持着鲜活的创作和传播。
民间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媒介,包括展览、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将自己的作品带给更广泛的受众。
•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美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保护计划和机构,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传统和技艺。
•艺术教育推广:民间美术作品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于推广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艺术特色_民族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艺术特色_民族舞蹈由此可见,民族民间舞蹈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创造者,和广大人民同生存、共甘苦,是人民大众的最忠实的代言者,具有十分强烈的人民性,因而,更具有广大的群众性,被人民所创造,被人民所利用。
舞蹈发展的历史使我们知道,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表现不同社会生活内容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舞蹈在表现题材领域的不断扩大,舞蹈形式也相应地有了发展和变化,必然地产生出新的舞蹈体裁和新的舞蹈品种。
因此,我们学习研究舞蹈的种类,是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的艺术发展规律,熟悉和掌握舞蹈艺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各种样式和方法。
这对于我们进行舞蹈创作、舞蹈欣赏、舞蹈评论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舞蹈在长期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民族民间舞蹈的大众性民族舞蹈原于人民大众,以其通俗浅显、直接便捷的特点,直接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与情感,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人民劳动的结晶。
因此,只有反映、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和情感,才有发展动力。
大众性这个民间舞蹈审美特征涉及到的民间舞蹈创作价值取向,关系到民间舞蹈的生命力的问题。
忽略和轻视了这个审美特征,脱离人民群众所最本质的属性,就得不到观众的肯定和喜爱。
因此,要在作品中捕捉住人民大众的神态和神韵的特征,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使之产生生活原型的共鸣,产生情感感应。
民间舞蹈的大众性或通俗性,并不是排斥其高雅性,更要准确把握“俗能通雅”、“雅里透俗”的辨证的艺术规律。
“俗”并非艺术的目的,要通过“俗”达到“雅”的艺术境界,“以艺术作品鼓舞人”。
舞蹈是以形体为表现工具,以抽象和具象艺术语言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创造特殊氛围和意境的艺术门类,所表现的生活、事物、情感等都是高度抽象化的具象视觉形象。
唐朝的民间艺术皮影戏与民歌的传承
唐朝的民间艺术皮影戏与民歌的传承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繁荣的时期。
在当时,民间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皮影戏和民歌成为民间艺术中最为著名和受欢迎的表达形式。
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传承不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
一、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皮影戏作为中国古老的民间戏曲形式,起源于遥远的战国时期。
然而,它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时期,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1.1 来源与特点皮影戏最早源于古人们利用兽皮或丝绸等材料制作人物和道具,在透光布幕后面进行操纵的表演形式。
其特点在于影人、道具、布景等,通过光线的投射在白色幕布上形成形象,再通过演员在幕布后面操纵的方式进行表演。
1.2 唐朝的繁荣在唐朝,皮影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繁荣。
皮影戏的演员们技艺娴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皮影戏的剧本、服饰、配乐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
同时,皮影戏也受到了皇室和贵族的青睐,成为宫廷娱乐活动和庆典的一部分。
1.3 传承与演变唐朝皮影戏的繁荣为后来的皮影戏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在唐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演变与创新。
在宋代、元代等时期,皮影戏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今天的样貌。
二、民歌的传承与演唱方式在唐朝时期,民歌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演唱。
民歌以其朴实、真实的情感表达和易于传唱的特点,在唐代的各个阶层中流传。
2.1 民歌形式唐代的民歌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
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歌曲,也有描写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歌曲,还有咏史歌谣等。
这些民歌形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 民歌的传承与流传在唐代,民歌传承的方式多样。
一方面,民歌通过民间口耳相传的方式被广泛流传。
另一方面,一些民歌会被音乐家收集并修改,在宫廷或大型演出上进行演唱。
这种方式不仅使得民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些民歌的魅力。
2.3 民歌与唐代社会民歌在唐代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民间艺术的特点
民间艺术的特点第一篇:民间艺术是指一种源自人民群众的创造,通过口传、示范和传统方式传承并演变发展的艺术形式。
它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表达着他们对生活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民间艺术有着独特的特点,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首先,民间艺术具有大众性。
它源于人民群众普遍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无论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如何,人们都可以参与和享受民间艺术活动。
民间艺术的表演方式通俗易懂,善于用简单的方式展现深刻的意义,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共鸣。
其次,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背景、习俗和传统都会在民间艺术中得到体现。
这些独特的风格和元素被融入到舞蹈、音乐、戏曲、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中,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再次,民间艺术具有历史性和传统性。
它是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果,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代代相传,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民间艺术不受时尚和潮流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此外,民间艺术具有生活性和实用性。
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价值观念和生命态度。
民间艺术可以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也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发挥实用的功能。
例如,民间歌谣中蕴含着农民的种田经验和生活智慧,是一种生活的纪实和智慧的结晶。
最后,民间艺术具有创造性和多样性。
在民间艺术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进行创作,并且无需受到严格的规范和束缚。
这使得民间艺术具有非常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每个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在民间艺术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民间艺术具有大众性、民族特色、历史性、传统性、生活性、实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民群众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在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国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国人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民俗传统。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和庆典活动。
它们起初是
作为人们祈福和庆祝丰收的一种方式,后来演变成了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故事和宣扬价值观的艺术形式。
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多样且富有地方特色。
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
舞蹈形式和风格。
例如,京剧中的花旦舞、云南的彝族舞蹈、西藏的藏剧舞蹈等等。
这些舞蹈常常通过动作、服饰和音乐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展示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传统。
中国民间舞蹈也注重舞蹈技巧和表现力的培养。
舞蹈者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磨砺,掌握了复杂的身体动作和舞蹈技巧。
他们将身体与音乐完美地结合,通过舞蹈的姿态和表现力来传递情感和故事。
除了传统的舞蹈形式,中国的民间舞蹈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舞蹈和流行
舞蹈逐渐融入到民间舞蹈中,融合了西方的舞蹈元素,产生了新颖的形式和风格。
这种创新和融合使中国民间舞蹈得以与国际舞蹈接轨,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宝藏,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和
文化,也传递了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和多元文化。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谈民间美术剪纸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谈民间美术剪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影响了现代文艺创作的方向和内容,也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民间美术剪纸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地位和价值的关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浅谈民间美术剪纸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义,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承。
一、民间美术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民间美术剪纸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它利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再将其贴在黑色纸上,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剪纸作品。
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剪图案和贴图案两大板块。
在剪图案板块中,艺术家们通过精巧的剪纸技巧,将各种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形象生动地呈现在纸面上,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在贴图案板块中,他们则将剪出来的图案用胶水粘贴在黑色纸上,使得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民间美术剪纸的艺术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剪纸作品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如中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形象等,反映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二是形式简练明快。
民间美术剪纸在形式上注重线条的简练和鲜明,追求简练明快的艺术表现方式,其图案常以简单的黑白线条勾勒出形象,富有韵律美感。
三是传统工艺技法。
剪纸作品的制作工艺主要借助剪刀和纸张,通过手工剪纸的方式完成,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了中国古老艺术传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框架下,对于民间美术剪纸的认识和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其艺术性的肯定。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民间美术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因其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表现出真实、朴实、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
二是对其文化价值的强调。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民间美术剪纸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多样,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艺术是指通过劳动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不依赖于正式的艺术学院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艺术形式和表演。
下面将以传统绘画、戏曲以及手工艺品为例,来介绍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一、传统绘画传统绘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它常常以绢、纸为媒介进行创作,以墨、彩为表现手法。
传统绘画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表现,尤其善于通过简洁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传达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代的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要形式。
山水画追求"以形写神",通过描绘自然山水的线条来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以求达到"写意"的境界。
花鸟画则以鲜明的色彩和精细的线条表现出花鸟的神态与生动。
人物画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通过勾勒人物的面容、神态和衣着来传达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二、戏曲戏曲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的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达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戏曲通常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进行表演,结合了音乐、舞蹈以及表演艺术等元素。
不同地区的戏曲有着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如京剧、评剧、黄梅戏、川剧等。
戏曲通常通过剧情的展开和角色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并承载着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三、手工艺品中国古代的手工艺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辉煌成就。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手工技艺来制作各种艺术品,如陶瓷、织锦、剪纸等。
这些手工艺品既具有实用功能,又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娱乐了人们的生活。
比如,中国古代瓷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细的绘画技艺而闻名于世,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的高度成就。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对纸张的剪裁,形成了各种独特的图案,它不仅是艺术的表达,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民间美术特征浅析全文如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文明的传承更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民间美术的特征进行了解析。
一、民间美术的特征民间美术不同于华贵绚烂的宫廷美术或者风雅卓绝的文人士大夫美术,它是扎根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蕴涵着质朴、率真、大方、健康等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反映内容涉猎广泛,包含了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战争狩猎、礼仪宗教等。
民间美术的艺术往往依赖于其实际使用功能,使这种艺术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民间美术宗旨是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
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又给民间美术提供了保障与发展的基础性。
因此,中国的民间美术包含了劳动人民独特的精神和美学风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民间美术主要有以下特点:一独创性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异的只属于我国的独特创作。
二实用性它包括生产、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涵盖节日、习俗、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它们源自于社会生活和艺术。
三装饰性民间美术的装饰效果颇具中国民间艺术特色,而且不论造型还是色彩都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装饰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这些装饰效果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创造。
四区域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民间艺术形式与风格的不同与地区不同相关,区域性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其他特性差异。
二、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民间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其意识形态的风格明显,与精神文化相融合。
许多新年的绘画、剪纸、木雕、石雕、荫罩、面具、玩具等都属于艺术精神的范畴。
这种艺术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包括信仰、情感、娱乐和其他的精神内涵,并具有审美特征突出的特点。
民间传统工艺总结报告
民间传统工艺总结报告传统工艺是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传统文化的延续。
这些工艺技艺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了千年的历史,不仅展现了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还记录了社会的演变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民间传统工艺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备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下面将对民间传统工艺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民间传统工艺的种类繁多。
我国各个地域的民间传统工艺各具特色,从纺织、刺绣、陶瓷、木雕、石雕、剪纸、编织到剪纸等等,无一不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人民的审美观念。
这些工艺既有独特的造型和工艺技巧,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情感。
其次,民间传统工艺的技艺精湛。
这些工艺技艺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从材料的选取到工艺的运用,从图案的设计到色彩的搭配,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反复琢磨和实践,使得工艺品达到了精雕细琢的境界。
在这些工艺技艺的背后,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再次,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传统工艺逐渐被淘汰和遗忘,传承的人数也逐渐减少。
此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也使得一些工艺品变得功利化和缺乏原创性。
因此,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鼓励年轻人参与进来,同时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传统工艺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既可以作为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游客和资金流入;又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源泉,为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灵感和素材。
而从社会层面来看,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总的来说,民间传统工艺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了民族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延续。
(完整版)浅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浅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民间美术的概念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
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
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
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
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
”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
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
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
论中国的传统民间木偶戏
论中国的传统民间木偶戏传统民间木偶戏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源自民间文化的各个角落。
这种艺术形式通过木偶角色的表演,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传统民间木偶戏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民间木偶戏的起源、特点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传统民间木偶戏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夏代,就存在着类似木偶戏的艺术表演。
这些表演形式有时伴随着民间传说和祭祀仪式,成为人们交流和传承文化的方式。
而在唐代,中国的木偶戏开始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传统的艺术技巧开始形成。
中国传统民间木偶戏的特点之一是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木偶戏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比如,河北的皮影戏以透明皮影为媒介,通过灯光背景进行表演;福建的布袋戏则使用布袋木偶进行操控。
无论形式如何,这些木偶戏共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民间木偶戏的故事情节。
这些戏剧通常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为背景,融入了神话传说、宗教故事和民间传说。
这些故事情节富有想象力和寓意,既能带给观众欢乐和娱乐,又能传达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教育。
除了娱乐性的表演,中国传统民间木偶戏还在中国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木偶戏以木偶角色为媒介,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木偶戏,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孝敬和友善的价值观念。
其次,木偶戏也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平台。
从木偶的制作到表演的技巧,传统民间木偶戏为手工艺人提供了展示和传承传统技艺的机会。
然而,中国传统民间木偶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大规模娱乐产业的崛起,许多观众逐渐忽视了传统的木偶戏,转而追求更多样化的娱乐方式。
这导致了传统木偶戏人才的流失和表演场地的减少。
为了保护传统民间木偶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木偶戏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和教育资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民间木偶戏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
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第一章绪论民间艺术是人们在生活中创作的艺术形式,广泛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和人民的聚合力,而且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虽然中国的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各个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二章民间艺术的类型及其特点民间艺术形式繁多,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织染、雕刻、陶瓷、木器、金属工艺等。
每种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民间音乐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经验,舞蹈融合了人们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
而织染、雕刻、陶瓷、木器和金属工艺等则展示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
第三章民间艺术传承的现状及问题虽然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繁多,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临失传的危险。
传承环节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
一些长期以来较为隐秘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如吹箫、绕口令、民歌、俚曲等,这些都需要人们持续关注和保护。
第四章民间艺术传承的策略及措施在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方面,需要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
首先,各地政府应加强对民间艺术传承的支持和关注,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为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提供更好的条件。
其次,应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和培训,推动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
此外,各地区和社会各界要积极推动民间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第五章民间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同时还需要创新,这是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要求。
因此,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艺术的创新。
可以从组织形式、表现技巧和艺术语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在传承古老艺术形式的同时也使它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论文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论文一、引言民间舞蹈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真实反映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传统和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旨在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态势进行分析。
二、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民间舞蹈是古老而纯朴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我国的民间舞蹈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较为曲折的历程。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民间舞蹈是贫苦农民为了感谢神明庆丰收、祈求五谷丰登和平安幸福而创造出来的,这种古老的舞蹈被传承了下来至今。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民间舞蹈因为现代舞艺术的风靡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本来是在农村中传承的民间舞蹈却因为现代技艺的传授而得到了创新,形成了新的舞蹈风格。
随着社会的变迁,加之舞蹈艺术的演进,中国的民间舞蹈有了更多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现如今,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团体,而昆曲、京剧、豫剧等传统民族舞蹈也在不断发扬光大。
三、民间舞蹈文化的现状近年来,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演出市场需求增加在过去,民间舞蹈主要在农村地区流传,在城市中的传播较少,观众群体也主要局限于当地居民。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文化交流的增加,民间舞蹈进入了城市舞台。
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方式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2. 舞蹈公司数量增多目前,中国许多地区的民间舞蹈都成立了专业的舞蹈团体,比如如山西天鹰民间舞蹈团、云南勐库民间舞蹈团、广东珠海民间舞蹈团等。
这些团体不仅推动了当地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也为民间文化创作和交流提供了机会。
3. 传承机制完善中国的民间舞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由于缺少有效的机制和方法,许多优秀的民间舞蹈作品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推广和传承。
而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建立了完善的传承机制,加强了民间舞蹈的保护、创作和传播,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中国民间艺术概论综述
中国民间艺术概论综述中国民间艺术是指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传的非正式、非官方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活动。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样,体现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内涵。
本文将从艺术形式、创作特点、表现主题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对中国民间艺术进行概述。
中国民间艺术的形式多样,包括音乐、戏曲、舞蹈、绘画、木刻、剪纸等。
其中音乐是最为普遍的艺术形式,以民歌为代表,具有丰富多样的曲调和深厚的感情表达。
民间戏曲包括豫剧、越剧、评剧等,它们以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观众。
舞蹈形式有龙舞、蛇舞、扇子舞等,充满了优美的动作和独特的意象。
绘画和木刻则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传统艺术形式,无论是工笔画还是水墨画,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中国民间艺术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具有群众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民间艺术通常由普通群众参与,无论是演唱、表演还是创作都在集体活动中完成,形成了非常浓厚的群众文化。
其次,民间艺术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它不受官方的规范和限制,艺术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创作灵感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
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主题广泛多样,涉及生活、劳动、爱情、家庭等各个方面。
比如,民歌歌颂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对生活的热爱;民间戏曲则通过戏曲演员的精彩表演展示出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冲突;舞蹈则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还有各自的特色和表现主题,比如东北地区的秧歌舞蹈、西南地区的歌舞等。
中国民间艺术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并在社区和乡村中发挥了凝聚人心和传递价值观念的作用。
此外,中国民间艺术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和桥梁,对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创作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艺术新作首先是以民间艺术为源泉的创作,这种创作首先是牢固地建立在传统民艺的基础之上的。民间艺术的传统是乡土文化积淀的结果,是民间生活、民族心理和审美反映的共同要求,也是文明赖以延续和升华的基础。这种传统表现在诸多方面,民间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民间艺术是一种真诚的创作;创作观念受传统文化及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观念其实就是民间文化观念在审美活动或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和表现;民间艺术的恒常的求生、趋利、避害的主题是对生存和生命本质的自然要求,同时又是超升的文化观念;审美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无限的夸张和想象,是民间艺术观念通过主体转化为现实存在的体现;民间艺术的功利性、工艺性、民俗型、原发性特征都使民艺表现出拨打宽泛、亲和贴近的性格,这一切都应是民间艺术传统在民间艺术新作中的具体体现。这些传统都是民间艺术新作所要了解、研究和借鉴、启发的,至于民间艺术传统的造型手法、体裁、内容、特征、表现技巧也都是民间艺术新作所要吸收和借鉴的。就历史的发展来看也是如此,没有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不但传统民间艺术是新民间艺术的根和源,民间艺术的传统精神仍在呼唤着现代艺术家,寻找逝去的纯真和自然。
当然,民间艺术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民众的思维观念、生活态度、信仰体系,都是民间艺术精神底蕴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传统的思维观念,构成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灵魂。这种传统精神内涵不仅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传统民艺与现代民间艺术新作相比较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民间艺术的创新空间
民间艺术新作的创作过程既吸收了传统民间艺术的质朴、纯真的风格,又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呈现出艺术创作的新形象。就其作者来说,不仅脱离了传统民间的生活环境,而且文化教育、艺术修养、以及审美观念等也不属于同类层次。这些创作群深受时代的影响,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诸因素,无论是艺术修养还是创作心态都区别于传统的民间艺术创作。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注重其物质及精神的双重功能,重视实用性,也注重精神的审美性,而民间艺术新作因为脱离了传统的创作背景则以审美性为主要功能。
论民间艺术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姓名:***
班级:12级文化产业管理1班
学号:28
摘要: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复,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民间艺术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民间艺术的形态和形式包容了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杂技等等。
借鉴传统是历史的规律,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沉醉于传统、固步自封也势必要僵化,人们对待艺术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标准都在发生变化,民间艺术新作的创作者,以传统民艺为蓝本,融入个人的意趣,充分发挥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创作出“淳风之美”的新民间艺术作品,展现传统民间艺术的全新艺术生机。当然这种创新也是在潜心研究传统民间艺术,并认真研究了其他艺术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创造出来的,同样要求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仅仅依靠赶时髦、趋风潮只掌握传统民艺的皮毛的“旧瓶装新酒”的作法是难以创新的。新作的创新必须要重视民间艺术传统,同时又要具有现代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对民间文化有较深的理解,熟悉民间的审美心理,把握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手段而不是浅显的拼凑、借用,统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
中国民众在自己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了独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些思想既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根源,同时又体现了民间文化历史的继承性,以及广大民众参与文化创造的集体性,体现了从自然要求超升到文化要求的人类文化本质的规定性。传统文化精神作为民众认识方式、认识成果的延续和累积,必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不可抗拒的作用,同时对民间审美活动产生影响,并造就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因此,影响和支配民间创作的观念意识,最终应归结为民俗社会精神实在的文化观念,民间艺术的精神也就是民间文化观念在审美造型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最大限度的受到了民间文化观念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风格样式等特征与现代民间艺术新作的联系与差异。这种传统的文化精神是历史作用的结果,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民间艺术的创作实质上只是这种精神观念在审美创作活动中的形态化或物化。
时代在前进,民间艺术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才会更大的生存空间。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根,它来自生活来自民众。民间艺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世事变迁而得而复失。在一个文化软实力竞争激烈的时代的到来,抓起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民間艺术贯穿于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民間艺术的随意性和意象性的造型方法,表现在大胆的夸张和变形,毫不受自然形态的束缚,可是又不使人感到荒诞,反而使人感到更可信、可爱。民間艺术创作中的随意性,并非是乱来,而是有其发展规律的。这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分布全国各地的岩画、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唐代的石窟艺术等,都可以看到这条民族造型体系的承继关系。民間艺术创作也有一定的规范、一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但这不是哪一两个人创造的,而是经过多少代人的反复探索的结果。
由于民间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创造大量地体现了平安吉祥、富贵、美满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从而寄托了庶民百姓对幸福、理想的追求。这种功利的需要与愿望,首先蕴涵了民众最切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同时又包含了深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从中所寄寓的民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得之于民众朴素真诚、纯然天饰的需求观念。当然,作为民众的功利性的理想,在民间艺术的表现中向来都是朴实无华毫不掩饰的,这难免也为上层文化所鄙薄,然而这种不加遮掩的愿望和需求的表现则正是民众诚实、坦荡胸怀的写照。这种对生命执著追求和对世俗生活价值目标的欲求,是出于主体对自身需要的追求意识和目的意识,民众对自己生命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愿望并不加以抑制、伪饰,而是围绕衣、食、住、行的行为,追求福、乐、寿、康等富贵、平安、丰收、吉祥的生活层面来展开。民众在追求自身内在需要的同时,对外部社会因素的渗透也持有自觉、宽容的态度,一方面民众以自觉的态度改造内在现实的自然性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又顺应社会的力量在认同的基础上接纳外来的改造意识,使民众的需求观念在自然要求和社会要求两方面同时得以满足。这种民间需求观念对人的自然要求和社会要求的双向肯定,也是它能够占据广大民众的心灵,成为一种在民间社会具有普遍性主观意向的内在必然。民众的需求观念一旦占据重要的位置,就构成民间文化观念内涵的一部分。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统艺术、创新
正文:
民间艺术遍布农村,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与民间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或者是创造者,或者是享用者,无不身置其中。然而,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高科技和先进的工业文明带来了物质财富的丰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存于民间的诸如手工艺品、民间交通工具、生活用器、生产工具每年都在遭受人为的手工艺丢弃和破坏,我们有理由像保护生态环境那样保护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
从民间生活的实际来看,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大都与祭祀、供奉、祈福、纪念、祝寿等信仰习俗相关联,其追求形式化的过程和结果都处在世俗生活的背景之中,对于民间艺术的创造,它们或提供丰富的素材,或造就神秘的旨趣,或培养特别的观众,或产生特殊的风格,民间艺术精神内涵的规定性通过对信仰崇拜观念的继承和保存而显现出来。当然,作为民间的信仰是复杂而多元的,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功利性、随意性、自发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又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以此共同构成了民间信仰体系的多元结构。民间的信仰与崇拜不仅成为民间文化观念内涵的认识成分之一,而且还构成了民俗活动的中心目标或环节,也决定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并不完全出于纯粹审美的创造。民间信仰与崇拜与民间艺术有着内在的联系,因而使民间艺术的创造强烈地体现了民间信仰的观念与内涵,信仰内容被作为创作的目的和内容被广泛地利用,民间信仰的文化特征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增添了特殊的文化品格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