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教案

合集下载

《敕勒歌》教案设计

《敕勒歌》教案设计

《敕勒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诗歌的朗读与解析、重点词汇的讲解以及诗歌意境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敕勒歌》,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正确朗读、背景知识了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的表达。

3.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敕勒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历史地位等。

4.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分析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诗歌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例题讲解:结合诗句,设计实践情景,讲解诗歌意境的体会方法。

7.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诗歌意境描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歌内容重点词汇句式分析3. 诗歌意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描绘一幅草原风光图,并配以诗句。

2. 答案示例:描述:辽阔的草原,天空湛蓝,羊群如云朵般飘动。

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草原风光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正确朗读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讲解3. 诗歌意境的体会4.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诗歌的正确朗读1. 读音:确保学生掌握每个字的正确读音,尤其是生僻字。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敕勒歌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探讨,感受诗歌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景。

2. 吟诵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结合自己的体验,把握诗歌的写景特色。

2. 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人对大草原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广袤的大草原,一起聆听一首穿越千古的天籁之音。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要完成以下任务。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结合注释,掌握常识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以下要点:1.选自《杂歌谣辞》,《乐府诗集》卷八十六。

2.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乐府”是汉朝掌管音乐的机关,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成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

三、音视导入,学生自读同学们,大家从“北朝民歌”中能读出什么信息呢?明确:《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名族的民歌。

提到少数民族,我们对于我们的民族兄弟还是不太了解。

因为他们有着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下面,我们欣赏一段记录他们生活的视频片段。

[师引导]他们有他们的语言,他们有他们的音乐,他们有他们的文化,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性格,他们有他们的家园。

曾经,他们是蛮荒、粗野、无情、落后的象征,了解了他们,也许,你也会深深的喜爱上塞北那一方土地!我们的预习任务是默写这首诗歌,下面,我们一起来默写。

(三名同学到黑板默写。

纠正错误,落实字词音形义)大草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在《敕勒歌》里你能读出来吗?下面,请你大声的阅读一分钟,然后说说你读到了哪些景物。

(生自由阅读1分钟后,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师将诗中出现的景物标上重读符号]四、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敕勒歌教学设计 5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 5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初步了解吟诵,练习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以及对古诗吟诵的认知、练习。

教学道具:草原风光图片、歌曲,PPT教学过程:四部教学法:读韵味——明诗意——-写意境——-吟诗情一、情景导入,丰富认知播放草原风光的歌曲图片,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

师:同学们,草原的风光美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师: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2、学生划节奏自由练习读。

3、多种形式的读古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还有谁想读?4、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

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意1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在这首诗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2四人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生:“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Chile song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2、篇章2: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章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北朝民歌课文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背诵《敕勒歌》这首古代名篇。

2. 了解《敕勒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敕勒歌》的诗意和情感,领悟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 背诵并解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敕勒歌》中的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理解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2. 理解《敕勒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或背景介绍来引起学生对《敕勒歌》的兴趣。

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敕勒歌》吗?对它了解多少?2. 学习课文(40分钟)- 第一遍阅读:让学生先默读整首诗,了解大致内容和诗的韵律。

- 第二遍阅读: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 第三遍阅读:学生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节奏,跟读整首《敕勒歌》。

- 诗歌分析:教师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 思考与讨论(20分钟)针对《敕勒歌》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敕勒歌》中的诗意和情感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你认为《敕勒歌》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何意义?4. 扩展活动(30分钟)-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析,展示其诗意和文化内涵。

- 邀请一位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解读《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尝试运用《敕勒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敕勒歌》的文化内涵和诗歌语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和扩展活动,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六、作业:1. 背诵《敕勒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敕勒歌教案7篇

敕勒歌教案7篇

敕勒歌教案7篇敕勒歌教案篇一目标导航1、会认“敕”、“勒”、“穹”、“笼”、“见”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设计说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

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身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

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和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课堂描述: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

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生1:我去过汉口江滩,那儿的景色很美。

我还在那里放了风筝的。

生2:我到过张家界,那儿的山泉可以喝,喝起来很清凉。

生3:我到咸宁的星星竹海去玩过,那里的竹子很多就像一片竹子的大海,所以就叫星星竹海。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

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

美丽景色吗?生(深思一下,摇摇头小声):没去过。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生(纷纷举手,请一生读):敕勒歌(“敕”读成了平舌音)。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生:敕勒歌。

师(笑了):这次读准了!(又请几名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在黑板上写了“39”,生立刻翻书)二、初读古诗师:大家**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生迫不和待地**读古诗,师巡视,指导读准字音)师(出示双横线里的生字):这些字谁会读?生(生举手,请一生读):“敕”“勒”“穹”“笼”“见”(把“见”成“jiàn”了)师(指着“见”):看看拼音,这个字在这儿读什么音?生:见(xiàn)师(笑着点点头):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字吧。

《敕勒歌》教案(精选

《敕勒歌》教案(精选

《敕勒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敕勒歌》。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诵、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文章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感受其韵律美。

2.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朝时期敕勒人的游牧生活。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诵、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

难点:课文主题探讨,理解敕勒人的游牧生活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2. 课文朗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4. 课文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课文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了解北朝时期敕勒人的游牧生活,探讨课文主题。

6.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生字词:勒、瀚、阑、起诉、腾格里、穹庐、苍苍、茫茫、见牛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课文主题:描绘北朝时期敕勒人的游牧生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课文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的辽阔景象。

2. 课后阅读: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了解了敕勒人的游牧生活。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位于古诗文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解读诗句的意象和寓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文化。

3. 领悟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读和意象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欣赏,生僻字词的学习,诗歌情感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挑选诗句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解读诗歌意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句诗句,尝试自己解读其意象和寓意。

6. 欣赏:分析诗歌中的美,如景色美、情感美等,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生僻字词:勒、穹庐、苍苍、茫茫、见牛羊3. 诗句解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解读方法,分析《敕勒歌》中的另一句诗句。

示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这句诗句描绘了广袤的敕勒川,天空湛蓝,草原一望无际。

风吹过,草低伏,露出成群的牛羊。

诗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敕勒歌》的基本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敕勒歌教案(优秀5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5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5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重点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质疑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学生**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

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敕勒歌》教案(精选

《敕勒歌》教案(精选

《敕勒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汉语》教材第四单元《乐府诗》章节,详细内容为《敕勒歌》。

《敕勒歌》是一首描绘北方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乐府诗,通过对敕勒川、阴山、天苍苍、野茫茫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敕勒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

2.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拓展文化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表达方式。

2.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韵律的分析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古代汉语词典、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结构和韵律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典型句子,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解其表达手法和意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并进行小组讨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敕勒歌》中的另一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2. 答案: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内容、韵律、意境等,要求文字表述清晰,逻辑性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乐府诗歌,了解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重点字词:敕勒川、阴山、天苍苍、野茫茫等。

3. 诗歌结构:五言律诗4. 例句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过程要求严谨、流畅,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的《敕勒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敕勒歌》的诗歌内容,理解敕勒人民的生活环境、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2.分析《敕勒歌》的韵律特点,掌握古诗的韵脚、平仄、对仗等基本知识。
3.体会作者通过对自ຫໍສະໝຸດ 景象的描绘,表达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学习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如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敕勒歌》,深化对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感受古诗韵律美的同时,提升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的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敕勒歌》的内涵和表达手法,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敕勒民族英勇顽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敕勒歌》的诗歌内容,把握敕勒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精神。
-掌握《敕勒歌》的韵律特点,如韵脚、平仄、对仗等,并能背诵全诗。
五、课后作业
1.抄写《敕勒歌》,加强记忆。
2.写一篇关于《敕勒歌》的赏析短文,锻炼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敕勒歌》,这首古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学生们对于古诗的朗读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理解诗歌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把握诗歌背后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背景上,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采用了图片、故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敕勒歌教案及反思

敕勒歌教案及反思

敕勒歌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熟练朗读《敕勒歌》,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3. 讲解:对诗歌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熟练朗读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和意义2. 重点词汇和句式3. 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4. 朗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写一段描述家乡美景的短文。

答案示例: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

我的家乡位于这片美丽的草原。

每当夕阳西下,天空呈现出金黄色的余晖,草原上的牛羊悠闲地吃着草,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

2. 课后反思: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敕勒歌》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解、课堂讨论、朗读指导等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了《敕勒歌》的内容和意义。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敕勒歌》教案(精选

《敕勒歌》教案(精选

《敕勒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1. 《敕勒歌》全文解读:了解敕勒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意境等。

2. 诗歌主题探讨:讨论《敕勒歌》所反映的游牧民族生活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敕勒歌》,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的基本分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敕勒歌与汉族诗歌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游牧民族的豪放与激情,增强对我国多元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韵律、节奏的分析;游牧民族生活特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敕勒歌》的意境描绘;对比分析敕勒歌与汉族诗歌的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草原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壮美,激发学生对游牧民族生活的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韵律、节奏等,讲解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韵律、节奏、意境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课后习题,讲解如何分析诗歌,解答学生疑问。

7.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敕勒歌》全文2. 黑板右侧:诗歌韵律、节奏特点游牧民族生活特点敕勒歌与汉族诗歌的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从韵律、节奏、意境等方面进行解读。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语言通顺,条理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游牧民族的文学作品,了解我国多元文化,提升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5. 板书设计的关键要素;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精选6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____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覆盖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____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p 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构造,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构造,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局部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覆盖、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老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根底上讲解。

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精选

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精选

第9课《敕勒歌》名师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敕勒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知识、诗歌朗读、生字词学习、诗歌翻译、诗歌意境理解和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章节内容为:1. 诗歌背景:介绍敕勒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及文化价值。

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敕勒川”、“阴山下”等。

4. 诗歌翻译:对诗歌进行逐句翻译,理解诗句含义。

5. 诗歌意境理解:分析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探讨敕勒歌的艺术魅力,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正确朗读和书写。

2. 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诗歌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敕勒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诗歌的正确朗读和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北朝时期的历史故事,引出敕勒歌。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诗歌朗读:播放课文录音,指导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并组词。

5. 诗歌翻译:逐句翻译诗歌,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6. 意境理解: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7. 艺术特色分析:讲解敕勒歌的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8.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敕勒歌历史背景:北朝生字词: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等诗歌翻译:略诗歌意境:辽阔、壮美艺术特色:韵律、对仗、意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

《敕勒歌》教案(通用

《敕勒歌》教案(通用

《敕勒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敕勒歌》,教材位于《语文》课本第四章《古诗欣赏》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介绍:敕勒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及作者情况。

2. 诗歌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领略敕勒歌的意境美。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敕勒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及意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敕勒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2. 教学重点:诗歌背景的了解,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敕勒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敕勒歌的起源、作者及历史背景。

3. 诗歌全文解读:a. 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b. 学生自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4.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a. 分析韵律:讲解敕勒歌的押韵规律,让学生体会其音乐美。

b. 分析修辞手法:讲解敕勒歌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并进行讨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敕勒歌中的意象,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对敕勒歌的欣赏。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b.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北朝其他著名的敕勒歌作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敕勒歌》2. 板书内容:a. 诗歌背景:北朝、敕勒族、作者b. 诗歌全文解读:逐句解析c.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修辞手法、意象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教师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教案:《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教材是《敕勒歌》,它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这是一首古代民歌,描绘了敕勒人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骑马狩猎、牧牛放羊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敕勒歌》,使学生了解古代敕勒人的生活场景,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文本、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敕勒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草原风光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美景。

提问:你们听说过敕勒人吗?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敕勒人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

解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描绘的草原风光、狩猎场景、牧牛放羊的画面。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学生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描绘自然景物的手法。

解答:以《敕勒歌》为例,分析诗歌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自然景物。

5. 随堂练习: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一幅草原狩猎图。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作业1:请学生背诵《敕勒歌》。

作业2:请学生课后了解敕勒人的生活方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敕勒歌》草原风光狩猎场景牧牛放羊七、作业设计:作业1:请学生背诵《敕勒歌》。

作业2:请学生课后了解敕勒人的生活方式,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邀请历史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敕勒人的生活和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自主学习环节: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需要独立阅读课文《敕勒歌》,理解诗歌内容,并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精选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敕勒歌》。

详细内容包括:1. 学习生字:敕勒、川、阴、山、天、苍、野、茫茫、见、牛、羊。

2. 理解课文:了解敕勒歌的背景,感受敕勒人民的豪迈情怀。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理解课文,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敕勒民族的豪迈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 教学重点:生字的认识与书写,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习生字: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教师指导生字的读音和书写。

3. 理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课文,解释诗句含义,感受诗歌意境。

4.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练习,互相评价。

6. 背诵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逐步达到背诵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生字:敕勒、川、阴、山、天、苍、野、茫茫、见、牛、羊3. 课文结构: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见牛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敕勒歌》,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 答案:学生描述的画面应包含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见牛羊等元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的认识与书写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诗歌意境的体会3. 朗读与背诵的技巧4. 作业设计中的描述画面要求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的认识与书写重点关注生字的读音、结构和书写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

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肥壮。

此诗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貌,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前预习】
1.熟练朗读《敕勒歌》。

2.了解关于《敕勒歌》以及《乐府诗集》的相关文学常识。

3.初步感受《敕勒歌》所表现的“景”与“情”。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共同分析、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音韵美。

2.了解《敕勒歌》和《乐府诗集》相关常识。

3.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4.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进敕勒草原
1.歌曲引入(播放《天堂》,电子相册展示草原风光图):听完这首歌曲,看了这
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语: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草原壮美的风光,一曲《天堂》,唱尽了牧人对家乡的
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而一首《敕勒歌》则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心驰
神往。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课件出示课题PPT1)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2)
2. 了解《敕勒歌》、敕勒族、《乐府诗集》的相关常识。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教师介绍敕勒族。

问:你还知道哪些与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呢?(学生展示)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共5000多首,传世佳作众多。

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PPT3、4)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PPT5)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

(PPT6)(简单了解,不需要记忆)
二、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过渡语:当然,《敕勒歌》也是乐府诗中的传世佳作。

下面就让我们朗读诗歌,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展示配乐朗读。

(PPT7)
2.全班齐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重音和情感。

(过渡语: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字音提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

停顿提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重音提示:“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见”、“牛羊”。

情感提示: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的最显著特点,敕勒歌,主要是对敕勒川这个大草原的歌颂,它是在辽远壮阔的大草原上纵情歌唱的歌,境界开阔,整体上要读出豪迈雄壮。

例如:“敕勒川,阴山下”读出高亢之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及
“天苍苍,野茫茫”要读出苍远辽阔的意境;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要读出音调的高低起伏,重音落在“见”“牛羊”上,语调中洋溢对美丽大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4.教师点读,引导学生点评,感受敕勒歌的音韵美。

三、品读,再现意境美
过渡语: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的魅力。

1. 你在诗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大家找出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描写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PPT8)
(板书:辽阔苍茫、美丽富饶)
2. 根据景物和特点,想象并描绘敕勒川壮丽的美景。

(教师指导: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PPT9)
示例:★敕勒川,坐落在雄伟的阴山脚下。

站在这个美丽的大草原上,环顾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蓝蓝的天空上漂浮白云朵朵,点点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翠青色的大草原上,极目远望,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这时一阵清风吹过,茂盛的牧草随风轻伏,一群群牛羊闪现出来了。

看,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伙,在悠闲自得吃着草。

骑着马的敕勒族小伙子,一边抽着响鞭,一边纵情地唱着《敕勒歌》,那苍劲豪放歌声随风飘扬,引得一些牛羊也仿佛在侧耳倾听!
四、悟读,体会情感之美
过渡语(引导思考探究):敕勒歌这首诗通过阴山、天空、草原、牛羊等简单意象,为我们展现了敕勒川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壮丽富饶的美丽景色,那么在这些意象和美丽的画面中,抒发着敕勒族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品出来的?(PPT10)
1.学生研读诗歌,小组交流探究。

2.学生展示。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

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家在我们的心中,永
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草地的丰茂、牛羊的肥壮,为的是表现敕勒川的美丽富饶,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美丽富饶的赞美与自豪!
小结:这首诗歌敕勒人歌颂了家乡大草原的苍茫辽阔、美丽富饶,歌颂了悠闲富足恬静的美好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敕勒人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板书:热爱家乡)
3. 让我们再次齐读全诗,感受敕勒族人的炽热情怀。

五、析读,品析艺术之美
过渡语:请同学们从修辞手法、用词、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归纳这首诗的写法特点。

(PPT11)
1.学生研读诗歌,组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

★衬托体现了敕勒川的壮阔苍茫。

“敕勒川,阴山下”,用连绵雄伟的阴山,衬托了敕勒大草原的壮阔。

★比喻修辞手法,展现了敕勒川的辽远苍茫。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写天空的硕大是从仰视的角度衬托出了敕勒川的辽阔的。

★动静结合。

诗的前六句是静态的勾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是动态的描写。

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

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

用最具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

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草原独特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教师板书:比喻、动静结合、对比、衬托)
教师小结:衬托和比喻手法的使用,使草原更加的苍茫辽远;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弥漫着活力,彰显了《敕勒歌》的艺术之美,形成了阔大恢宏的意境!
七、作业布置(PPT12)
八、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整首诗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

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背这首诗吧!
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人,一直都在学习它。

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这样的一篇篇经典诗词和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我们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同学们,传承经典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辽阔苍茫比喻
热爱家乡动静结合
富饶美丽衬托
经典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