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学术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中肯评价黄元御理论

中肯评价黄元御理论

中肯评价黄元御理论黄(元御)氏偏于贵阳贱阴,崇补火土,学黄氏者,无不随黄氏之偏,好用茯苓、白术、干姜、附子、桂枝、炙草等伤津液、滞经络之药,将平常小病,治成阴虚伏热大病,轻者归入虚损,重者渐成痨瘵,一遇温病湿热,无不动手更错。

黄氏八种,温病、疹病最坏。

温病初起之方,用生姜、大枣、炙草、浮萍燥横发散之品,最不合宜。

大概黄氏长于内、难、伤寒、金匮之理,临床经验尚少之故。

其治内伤各病,果系外现燥热、内伏寒湿者,则黄氏治法甚优。

黄氏主治中气之方,不论中土有无寒湿证据,皆以干姜、茯苓、炙草为主,只顾崇阳补火,不顾伤液劫液,于阴以养阳之义,破坏无遗,则黄氏之缺憾也。

黄氏误认仲圣伤寒脉法“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为“阳贵阴贱”,又误认《伤寒—少阴篇》“少阴负于趺阳者顺”为“当崇补火土”。

不知河图中宫属土,阴数在外,阳数在内,中气之旋转,全是阳寓阴中之功能,倘阴气伤损,包围不住阳气,阳气外越,中气即渐消灭。

因阳无阴则动而散,非中气真寒,何可统用干姜以伤胃阴乎?吾人须知中气属土,土气生于相火之下降。

又须知相火下降,降于阴金之内收。

阴金将相火收入肾水之内,水能藏火,乃生元气。

水火俱足,元气乃足。

元气上奉,乃生中气。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旨,原是如此。

凡人能食者,胃阴旺也。

食能消化者,脾阳旺也。

阴主收,故能食。

阳主化,故食能消化。

然必阴能包阳,而后能食能化。

阴平者,阴与阳平也。

阳秘者,阴能养阳,阳乃秘藏也。

如随意好用燥药、热药,劫夺津液,将阴金收降之气损伤,津液不能复生,火气外泄,胃不思食,中气消灭,便无法挽回。

凡虚劳之人,睡醒出汗与饭后出汗,饭后胸部觉热,皆是阴液亏伤,包藏不住阳气的现象。

此乃显而易见之事,但已到了这样地步,要去补阴已来不及。

因阴液伤到如此地步,不是骤然成的,乃是日渐日久成的。

气化坏了,可以用药还原,形质的津液坏了,便难还原。

故古人曰:阴脉旺者多寿。

阴者,津液。

津液多,包藏得住阳气,故寿也。

水寒土湿---对黄元御医学思想的大体理解

水寒土湿---对黄元御医学思想的大体理解

水寒土湿---对黄元御医学思想的大体理解
最近学习黄先生的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中,作者基本上每个病,都会归纳为水寒土湿。

中气左旋右转而生脾胃。

脾半升而生肝木,全升而生心火。

胃半降而生肺金,全降而生肾水。

所有,木火金水其实都是由土变化而来,是土的不同状态而已。

此论先天也。

心火上炎而生热,由肝木升肾水以济之,则心火不热。

肾水寒,由肺金降心火以济之,而肾水不寒。

肾为水脏,内含真阳(命门火),上升而化肝木,再升而化心火。

故肾中真阳为心火之本。

心为火脏,内含真阴,下降而化肺金,再降而为肾水。

故心中阴液为肾水之根。

如此而火中有水,水中有火,火不热而水不寒。

人体得以生长。

此论后天也。

而百病之所,皆由土湿,土湿因为水寒。

故治病之大法,在于培土泻湿,温水祛寒。

药多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干姜、附子温水祛寒,桂枝以达木郁,半夏以降胃气。

此大法也。

四字总结:抑阴扶阳。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肺)阴虚的治疗:滋肺养肺,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知柏八味丸)。

方用地魄汤:甘草、芍药、半夏、麦冬、五味子、元参、牡蛎。

(芍药甘草汤加牡蛎育阴潜阳。

半夏、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阳,更要健脾阳。

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四逆汤,加茯苓桂枝甘草,温中化散寒湿。

辛甘化阳。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脾胃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

(化脾肺之痰)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橘皮、茯苓、芍药、五味子、杏仁、贝母。

(二陈汤加杏仁贝母五味子)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温阳化气)方用达郁汤:甘草、干姜、桂枝、茯苓、鳖甲、砂仁。

(甘草干姜桂枝温阳,茯苓利水助阳。

砂仁行气。

鳖甲通经活络。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

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

方用破瘀血汤:甘草、桂枝、茯苓、丹皮、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桂枝茯苓丸加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养肺阴,化痰降气。

方用仙露汤:甘草、芍药、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杏仁、柏叶。

小思邈注:肺开窍于鼻,衄血(鼻子流血)可以是肺阴虚肺燥,血管破裂引起;“燥”为何成痰?因为流动的液体被“燥热”蒸发了。

治疗要养阴化痰两面兼顾。

如果是气虚引起的“衄血”,用这个方子就没效。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

方用玉池汤:甘草、芍药、茯苓、桂枝、砂仁、龙骨、牡蛎、附子。

黄元御理论阐述

黄元御理论阐述

·293·黄元御理论阐述李东玥摘 要:黃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

他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等中医理论,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诊治思路。

本文从研究黄氏的相关文献书籍入手,以理、法、方、药为立足点对黄氏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突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便读者学习。

关键词:黄元御 理论 治疗方法 用药 遣方黄元御的中医理论尊古而创新,融合了“理学”“易学”等思想,独尊四圣经典著作,批判性继承后世医家,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易于把握、融通性强,实践治疗中用药精准、组方严谨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有关黄氏的中医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一个或几个理论的内容讲解上,缺少对理论、法则以及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

所以,笔者以此为立足点,本文突出黄氏中医理论在理、法、方、药中的不同体现方式,以便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1理论体系1.1…气化理论1.1.1…六经气化,手足同化“六经气化”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六微旨大论”篇,黄元御首部著作《伤寒悬解》(1)极为推崇该理论。

在《伤寒悬解》首篇“六气司令”中提到“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

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

”(2)后文中以寒水、湿土、相火、燥金、风木、君火为六气主令对应六经,同名经从化,从而形成了“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2),确立了有形经络与无形气化的同一性。

此外,黄氏完善了《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中的内容,将十天干与六经(相火对应的六经除外)相配,例如:甲乙为阳气生发之时,乙木配阴脏肝,甲木配阳腑胆为“甲乙木”,以此类推为“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3)。

黄元御《四圣心源》学术思想探讨

黄元御《四圣心源》学术思想探讨

谓: “ 杏仁 者 , 所 以 为麻 黄 之 臂 助 也 。 ” 二 者配伍 , 共 奏
或有 寒饮水 气 的病证 , 可 以发 汗而 不致 亡 阳 , 温 里而 仍
止 咳平 喘之功 , 而杏 仁 宣 发 肃 降之 力 亦 顺 应 了肺 主宣 发肃 降 的生理 特 性 , 有 助 于 恢 复 肺 的 生 理 功 能 。《 金
寒 凉滋 润 , 指出 : “ 阴易 盛 而 阳 易 衰 , 故 湿 气 恒 长 而 燥 气恒消。阴盛则病 , 阳绝 则 死 …… 后 世 庸 愚 , 补 阴 助 湿, 泻火伐 阳, 病家无 不天 枉 于滋 润 , 此 古 今 之 大 祸
能透 表 。《 金匮要略》 水 气 病 中治 疗 正水 肾 阳不 足 而
脉沉 者 , 选 用 麻 黄 附 子 汤 来 温 经 助 阳发 汗 。此 外 , 在
匮要略 ・ 肺痿肺痈 咳嗽上气》 中治疗寒饮夹热 咳喘用 厚朴 麻 黄 汤 , 以麻 黄 、 杏 仁配伍 宣肺 利气 降逆平 喘。
《 金匮要略 ・ 呕 吐 哕下 利 病 脉 证 治》中治 疗 吐 后 贪饮 用 文蛤 汤 , 麻 黄杏 仁配伍 宣肺 发汗 以利 水 。此外 , 麻杏 薏 甘汤也 有 二药配 伍应 用 , 用来解 表 除湿 以宣散 风湿 。
有祖气 , 祖气者 , 人身之太极也 ” 的论述 , 运用 阴阳学 说 详尽 阐释 了脏 腑 、 经络 、 气血 、 津液、 皮 肉、 筋骨 、 精神 等 的生 理 和病理 。在 确定 方名 时黄 氏也 取法 于 天地 大 象, 如“ 劳伤解 ” 中补 阳虚 的 天魂 汤 、 补 阴虚 的地魂 汤 、 救 阴脱 的乌 肝汤 、 救 阳脱 的兔 髓 汤 等 均 反 映 了黄 氏 天 人 合一 的思 想 。 2 重 视 阳气 , 提倡“ 贵 阳贱 阴” 黄 氏在 “ 六气解 ” 、 “ 劳伤解 ” 、 “ 杂病解 ” 等篇 中 , 提 出“ 贵 阳贱 阴” 的学术 观点 。反 对 “ 贵 阴贱 阳” 、 滥 用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一气周流,就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治病思想,我们都是他的徒弟,从这一方面说,他是我们的祖师爷。

我店里供奉的就是他的画像,今天主要来介绍一下祖师黄元御。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出生于昌邑市黄家辛戈村,清代著名医学家。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

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

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

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学术精湛,极力奋进,著述宏伟,标新立异,敢创新说,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学者。

他从习医开始至去世只有二十一年的时间,除去学习阶段和临床实践外,竟能完成著作十四部之多。

纵观黄氏著作,剖析其学术思想,他推崇岐伯、黄帝、越人、仲景,并称之为四圣,称其著作“争光日月”。

他对内、难、伤寒、金匮均有精辟的见解,确有“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感。

代表作品《黄元御著作十三种》、《四圣心源》、《周易悬象》主要成就著述《黄元御著作十三种》、《四圣心源》、著述《道德悬解》、《周易悬象》乾隆御医,乾隆亲书“妙悟岐黄”、“仁道药济”,久真堂祖师爷被后人誉为“黄药师”、“医门大宗”、“一代宗师《四圣心源》内容简介:《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李玉宾张仲景《伤寒论》成书以来,注解者众,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黄元御《伤寒悬解》对仲景伤寒,剖析明了,纲举目张,观之灿若星辰,谓之悬解,名副其实也。

《伤寒悬解》详剖缕析,大而备矣,而黄氏仍感意犹未尽,乃将《伤寒悬解》之精意,抽出概而言之,著成《伤寒说意》,言其要义者也。

《悬解》读熟,则《说意》自出,黄氏反复言之者,当亦为方便后学计也。

仲景《伤寒》,详于方证而略于说理,是以后人不得门径而入。

黄元御三年研读,恍然而悟。

医理明彻,则洞若观火,条分缕析,伤寒解矣。

《伤寒悬解》明于说理,高于他人多矣。

黄元御首先在驳斥王叔和的伤寒例中,提出了本气为病的观点:“病传阳府则为热,病入阴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

”这就为《伤寒悬解》全书的结构确定了主线,传经传变规律皆以本气为主,不随外邪而改变。

《伤寒说意》所谓“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一定之事,不以风寒温热而异同也”,正是此意。

对伤寒传经这一千古悬案,黄元御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从六经气化的角度指出,伤寒传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一定之事。

伤寒中风,不传藏府则有之,无不传经之理。

阴阳和平,藏府可以不传,经无不传之理。

六经经证,总统于太阳一经,凡中风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桂枝,伤寒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麻黄。

惟入藏入府,则阴阳偏胜,愈期不齐,而法亦百变不穷矣。

黄元御从经络藏府的角度来区分传经与否,外在经络则必传有定期,解而有时,入藏入府则传无定期,解无定日。

这样整个伤寒论的篇章结构就此判然分明。

阳明篇皆言府病,其经病,皆有府证也。

三阴篇皆言藏病,并非经病也。

少阳经证,乃藏病府病之连经,而非止经病也。

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半表之阴虚,则自阳明之经而入于阳明之府,半里之阳虚,则自太阴之经而入太阴之藏。

对于伤寒传经不解而入藏入府的原因,黄元御也做了明彻的阐释。

人之本气,不郁则不盛,郁则阳虚之人藏阴内盛而为寒,阴虚之人经阳外盛而为热,是传府传藏之由来也。

中医界对黄元御的评价

中医界对黄元御的评价

中医界对黄元御的评价黄元御,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从事中医教育和研究工作,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被誉为“黄派”。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现代中医学得以迅速发展,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元御在中医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医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黄元御在医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主要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上。

他认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将人的生命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他提出了“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观点,强调了“五行”、“阴阳”等概念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代科学结合,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中药学的研究与创新黄元御在中药学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主要包括对中药的药效、药物组成、药物配伍等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中药的药效与药物组成密切相关,只有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物组成,才能更好地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他还提出了“四气调五味”、“同类相配,异类相斥”等中药配伍原则,对中药的使用和配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中医教育的推广与发展黄元御在中医教育方面的推广和发展主要包括对中医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他认为,中医教育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将中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现代化、科学化的学科。

他在中医教育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总的来说,黄元御在中医学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誉为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今后的中医学发展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元御“圆圈理论”浅识

黄元御“圆圈理论”浅识

黄元御“圆圈理论”浅识《内经》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然善言人者,亦必有验于天。

天之理,即人之理。

天有六气,人有六腑;地有五行,人有五藏,是谓天人合一。

盖天地未分,一气混茫,动而分阴阳,而生清浊,清气浮升,浊阴沉降,升即为阳,降即为阴,阴阳异位,天地乃成,而清浊之间,为一中气,是为阴阳升降之枢轴。

是以斡旋不息,乃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分,生长收藏这一运动称之为“圆圈”,人亦如此,脾胃为人之枢轴。

1 圆圈理论述要1.1 四象皆中土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水藏于北,火浮于南,金降于西,木升于东,土在其中。

四象有升有降,实际为阴阳变化而来,归根到底又是中气浮沉所产生的。

分而言之,是为四象,合而言之,不过中气变化而已。

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说:“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生动阐述了四象的产生及其根源,形象描述了天地气化为一个时刻动而不已的圆。

阳气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气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

春生夏长,是木火之生长;秋收冬藏,是金水之收藏;土无专位,而位居中央,斡旋气机,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

故中土为四象之母,故曰四象皆归中土。

1.2 藏腑生成为一圆圈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以生长收藏,运化不息,人有五藏六腑,也升降出入,时刻做圆运动。

天地初成,阴阳分焉,阴阳之间为一中气,生生不息,中者,土也,在人脾胃也。

中气运转,化生四象,在人,中气斡旋,化生五藏六腑,《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藏腑生成》说:“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01各位读者朋友们,兔年大吉!简希医话开始新年的周更。

首先是有关中医基础的专题: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个人生平。

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黄元御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也是尊经派的代表人物。

他曾任乾隆时期的御医,乾隆皇帝曾手书“妙悟岐黄”以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以概括其一生的成就。

黄元御出生书香门第,为明代名臣之后,家族中多有考取功名,在朝为官之辈。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

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

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其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最终令其左目完全失明。

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

黄元御遭此劫难,其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

哀痛之余,当地名医、好友刘太吉劝他学医,他发愤立志:“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苦读历代中医典籍。

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黄元御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

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由此,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

黄认为除“四圣”经典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

因此黄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不得不说,这是个宏愿。

与能粗通经典不同,古来对“四圣”经典的注释和解说,汗牛充栋,无计其数,名家辈出。

重新考订,正本清源,树立中医行业理论标杆的做法,非经年累月,皓首穷经不可得,关键还必须得站得住脚,经得起同行的推敲。

赵文举:论黄元御升运脾阳的医学思想

赵文举:论黄元御升运脾阳的医学思想

赵文举:论黄元御升运脾阳的医学思想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

清代山东昌邑县人,明代太保黄忠宣十一世孙,曾考授御医。

元御精研古来医籍,穷究秘奥,统汇医理,尤受张介宾影响,治病偏主温补。

著有《四圣心源》、《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锹药解》等。

黄氏祟尚经典,见解独到,自成体系,可备一家之言。

祟阳抑阴,尤重脾阳贵中气,是黄氏的主要层学思想。

一、升运脾阳,培养中气黄氏十分重视脾阳和中气的生理作用,认为“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气济血,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长沙药解·甘草》)。

脾胃居于中央地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在于脾胃的升降作用,其关键又在于脾阳的升运,而脾阳升运的物质条件又在于水温土燥.可是‘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以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四圣心佩·六气偏见》)。

脾阳不足则中气不运,脾陷而胃逆,气机升降反作,水木陷于下而病寒,金火逆于上而病热,因此,黄氏确立了升运脾阳、培养中气的治病大法。

脾升胃降是中气的推迁作用,同时也是中气源源健旺的过程,,故日:‘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叹《四圣心源·中气》) 。

中气健汪,水谷入胃,脾升胃降,水升木荣,火敛金肃,水火既济,土木和谐,人之生机旺盛,故又曰:“中气居不戊不己之间,非金非木之际,旺则虚者充实而左升,实者冲虚而右降,右不见其有余,左不见其不足'《长沙药解·人参》)。

若中气亏虚,’中枢不运,肝脾陷于左而肺胃逆于右,甚则阴阳离决,精神分散,百病由生乃至陨灭。

展开剩余71%二、交媾精神,权在中土黄氏在《内》、《难》、《伤寒》、《金匾》等书理论基础上,对精和神的认识颇具独到之处,认为神胎于魂、发于心、根于肾,精孕于魄、藏于肾、根于心,离中之阴即肾之真水,坎中之阳即心之阳神。

黄元御学术思想简介

黄元御学术思想简介

四、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
• 黄氏学术思想源于《内》、《难》、《伤寒》,处方 用药多遵仲景,但在处方用药时非常重视药物的配伍, 认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一药难治诸 证,必须配伍得宜,才能发挥其作用。对茯苓一味, 黄氏在临床上应用颇多,对其配伍应用多有研究,如 健脾燥湿可单用茯苓,配甘草健脾利水,配桂枝健脾 舒肝,配干姜温中燥湿,配生姜温胃降逆止呕,配砂 仁行气消郁等等。对于白术的配伍说:“白术性颇壅 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 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春旋补而旋行, 则美善而无弊矣。”(《长沙药解· 白术》)对润肝养血 之药,认为易助湿抑阳,如伍用桂枝则“化阴滞而阳 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化”。如何首乌“滋肝养血, 则魂神畅茂,长生延年,理有必至,但宜加以扶阳之 药,不可参以助阴之品。”(《玉楸药解· 何首乌》)只 有配伍得宜,才能相辅相成,组成良方而获妙用。
• 一、尊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
• 二、师易火,熏脾胃,崇尚温阳补土。
• 三、源《内经》,重六气,以六气统六经 • 四、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
一、尊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
• 黄氏出生于诗书家庭,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性情清高,意志 坚强,做事很有毅力,少负奇才,刻苦学习诸子百家之论,欲成旷世 之才,以功名高天下,为一代名相,治国济世。甲寅雍正十二年,三 十岁时,不慎患目疾被庸医所误,用药损其左目,是以悔恨感伤,遂 绝进仕之路,立志学医,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尊黄帝、 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尤以仲景首重阳气的观点对其影响最 大,成为其学术思想的主流。人之为病“阳盛而病者,千百之一,阴 盛而病者,尽人皆是。”(《素问微蕴· 脏象解》)又曰:“人莫不病发 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四圣心源· 六气解》)大倡贵阳贱阴之说, 黄氏认为:人身立命,全赖阳气,唯阳气旺盛,化生精血液以养五脏 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阳气旺盛,生机振奋,则邪气不能外侵, 七情不能内扰,神安体健,禀受天年。故此黄氏在辨证中处处以顾护 阳气为先,对于贵阴贱阳,滥用寒凉滋润的流弊深恶痛绝,指出: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 理之至浅,未尚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 此今古之大祸也。”(《四圣心源· 六气解》)

黄元御的学术思想

黄元御的学术思想

黄元御的学术思想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他一直想不通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眼睛红肿,这的确是应该算作有火啊,为什么使用清火的药,反而把自己害了呢?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是伴随着黄元御的阅读过程的。

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黄元御发现了秘密,原来有很多火热之症是假象啊,有很多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而得,并非是真正的火啊!于是,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可以说,黄元御独特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在他的《伤寒悬解》中,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出现了。

光说理论没用,给各位举个例子吧。

有位叫钱叔玉的人,估计是山东农村的吧,这一年的初秋,大家都开始干农活了。

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农活儿那是相当累的,这是秋收啊,一年里面的体力全在这时候用呢。

这位钱老兄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结果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唾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

在过去那个年头,人们最怕的就是吐血了,所以大家商量着赶快找大夫吧。

可那个时候,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于是就硬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最后,有人说,实在不行,去请黄元御先生吧,这位是个读书人出身,而且人家不大在乎收钱的事儿,我们去试试吧。

结果去和黄元御一说,黄元御还真来了,到了农户的家里一看,黄元御可就吓了一跳。

原来,正赶上这位犯病,吐的血“一吐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

黄元御连忙问:“都有什么感觉啊?”这位一边吐血一边说:“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口渴,吃不下饭,出汗。

”黄元御点点头,诊了患者的脉,问:“还有什么症状呢?”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一,黄元玉的中医理论思想就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人体就是一个小整体,人体也是一个小范围的一气周流!
二,黄元御的理论基础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用药观点偏于温阳,反对苦寒。

三,祛邪药物,实际上取消根本在于自身正气,正气足,则能耐受药力发挥作用,选择祛邪扶正的顺序和力度,顺着仪器这边的方向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药物,才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四,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五,一气周流的本质,升上去变温热为阳,降下来便寒凉为阴,都是这股气而已。

六,仪器的规律是升已而降,降已而生。

循环往复,变化不已,而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子时,阳动,水气开始动开始升,七八点钟成了木气,一气周流的变化规律,适合天地万物,升降沉浮实际上也是气的变化形式,四季是中土之气的变化。

七,一气的动力是下焦的元阳,肾中之阳,后天一气,根源在中土。

八,木气不能升太过,因此要金克来降。

无论相生还是相克,其根源在于中土这股气,具体实现这个一气周流,还是要靠四象,五脏各种功能。

中士对于整个一气有无形的引力。

木火之气上升,就是脾土气上升外在表现。

戊土气降,表现出来肺金和肾水收藏之气
九,阴出阳,血变成气,阳入阴,气变成血。

一个人血虚,补血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升的力量,左脉细,虚、气虚,右部寸脉偏软,虚,也要健运中土。

十,气聚成形。

木气聚集在内脏层面就是肝,在外周,就是指甲,筋。

每天普及医药健康知识,关注健康生活!。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骊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骊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骊邹勇【摘要】黄元御一生博学,治学讲究溯本求源,临证重视中气理论、扶阳抑阴,深明运气学说,用药有独到见解.黄氏著述,主论明确,阐释透彻,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至为鲜明,援经据典若符节之合,成为历代学家系统全面诠释四部经典第一人.黄氏重视中气理论的重要作用和《内经》“天人合一”的观点,以其独特的视角,阐析运气与人体发病的关系.黄元御明运气之理,以天人相应观,立法立方,切合临床.黄氏临证,尊经据典,结合实践,屡有创新.处方用药多尊仲景,做《长沙药解》四卷,取《伤寒》、《金匮》所载药物162种,每药之下,首述其气味归经,性质功用,继录《伤寒》《金匮》凡用此药之方,是方论证,以印证其功用.黄元御治内伤杂病,首在调理脾胃,顾护中气,升清降浊,顾护四维.黄氏认为,瘟疫、温病同属热病,治疗绝不能同于伤寒.宗经典,创新方是黄元御对祖国医学的贡献.对于仲景未用之药,黄元御做《玉楸药解》,除个别药物引录《本经》之论及前人论述外,均系黄氏之心得见解.【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12【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中气理论;扶阳抑阴;运气学说;临证用药;黄元御【作者】邹勇【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烟台264000【正文语种】中文黄元御为清代医学大家,其治学讲究溯本求源,临证重视中气理论、扶阳抑阴,深明运气学说,用药有独到见解。

研究其学术思想,以指导临床。

黄元御一生博学,文化功底深厚,对《易经》、《道德经》研究精深,对中医经典研究精透,尊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

黄氏著述,主论明确,阐释透彻,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至为鲜明,援经据典若符节之合[1]。

黄氏认为,四部经典代远年湮,多有残缺。

尤其是经过后人的多次整理,逐致颠倒错乱,失其原貌。

因而他力主错简之说,把已凌乱不堪的经典著作,按照岐、黄、秦、张的原意,重加考订移正还其本来面目[2]。

读懂黄元御《四圣心源》的关键要害在“河图五行”

读懂黄元御《四圣心源》的关键要害在“河图五行”

读懂黄元御《四圣心源》的关键要害在“河图五行”黄元御乃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黄氏尊崇四圣之学,堪称“尊经派”代表人物,其崇尚《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部经典,并悉心研究,阐发经意,其一生著作颇丰,现存有1 1部医学著作,其中《四圣心源》最为其代表作,是黄元御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1.黄氏“中气转枢”理论通过研读黄氏著作,尤其是《四圣心源》,可知其最核心的学术观点,同时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当属“中气转枢”理论。

概言之即为“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后世将其总结为“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一理论也是黄氏自信自己独得圣心而卓然于其他医家之所在。

黄氏“中气转枢”理论,分而言之当有两层意思:一则首重中土,以土为本,中土脾胃乃是气血、脏腑化生之本;二则脾升胃降为升降之枢纽。

2.黄氏中气理论与东垣脾胃学说的比较黄氏“中气理论”与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脾胃学说”颇为相似,我们甚至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讲,黄氏理论与李东垣脾胃学说可谓一脉或者一源,当然二者也仍有相当的不同之处。

两家学说相似之处两家学说均认为脾胃是人体之本,两人在脏腑中都首重脾胃中土,如《脾胃论》这样说:“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黄元御则这样说:“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源。

”由此可见一斑。

二人都将调脾胃作为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因此在治疗法则上,两人调理脾胃的盛衰放在首要地位,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

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

”黄元御指出“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