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合集下载

弟子规—(二)出则悌

弟子规—(二)出则悌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 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 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 出 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则 悌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出 则 悌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 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 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 ,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 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 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出 则 悌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人呼,即代叫;人不在,己先到。
出 则 悌
在吃饭的时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 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 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出 则 悌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出 则 悌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 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
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 ,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 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 出 好。
则 悌
进必趋则 悌
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 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 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 左右移动。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 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 出 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则 悌
弟子规
柒陆
余 力亲 学仁 文

泛 爱 众
肆 叁贰
出 信谨 则

壹目

录 则

目 录
出则悌
总 叙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诵读声声】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问题引路】同学们,在家里吃饭时,你们做到了让老人先吃,自己再动筷吗?跟弟弟、妹妹相处时,你会因为自己是哥哥姐姐,就霸道地与弟弟妹妹抢玩具和好吃的吗?平时的生活中,你有因为某一样东西,而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争吵甚至打架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出则悌的第二部分,一起来感受古人兄弟姐妹之间礼让、团结的做法和晚辈尊敬长辈的优良美德吧!【为你解读】“出则悌”这一部分讲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相处,不对财物斤斤计较,怨恨就无从生起。

值得注意的是,“财物轻”不是单方面的“轻”,而是双方面的“轻”。

一方面,自己不要凡事都从财物方面考虑,觉得吃亏、不公而心生怨气;另一方面,也不要主动去侵占其他兄弟姐妹的财物,或占些小便宜,使对方不满和心生怨恨。

怕吃亏和主动去占便宜都会影响兄弟姊妹间的亲情,影响相互之间往来。

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谨(jǐn)慎,不要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也不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

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刺痛了对方的心,对方起了怨恨,我们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言语方面要非常注意,兄弟之间,讲话时多给对方一分尊重,互相恭敬,互相能够容忍对方的过错。

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而产生怨恨。

同时,这意义也要延伸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斤斤计较,不讲伤人的话,多宽容,多恭敬,那么人人之间也就相处得和谐融洽。

言语在孔门4科里面排在第二位,这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能忍让,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之中。

其实,在忍当中不但能扩宽自己的心量,也会唤醒对方的惭(cán)愧(kuì)之心。

因为,毕竟当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往往都是比较情绪化,等他冷静下来,就会觉得自己理亏。

所以,这一忍,忍出了自己的德行,也忍出了对方的惭愧,而且更保持了彼此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或饮食,或坐走。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弟子规出则悌解释,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易解: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言语为福祸之门。

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

’青少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

(敬老尊贤)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

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左顾右盼。

《弟子规》2出则悌、谨

《弟子规》2出则悌、谨


易解:掀帘子时动作要轻缓,不要发出响声,转弯时幅度要大,不要碰 着东西的棱角。拿着空的用具,就像拿着盛满东西的用具一样;走进空 房间,要像有人在家一样。做事情不要慌忙,慌忙就容易出错,不要害 怕困难,也不要草率应付。遇到争斗喧闹的场合,绝对不可走近;遇到 不正当古怪的事情,绝对不可问起。

jiāngrùmén wènshúcúnjiāngshàngtáng shēngbì yáng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rénwènshuí duì yǐmí ng wúyǔwǒ bùfēnmí ng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yòngré nwù xūmí ngqiú tǎngbùwèn jí wéitōu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jièrénwù jí shí huán rénjièwù yuǒwù qiān 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

易解: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这也是孝顺父母的一种表现。不贪图财物,兄弟之间怎么会产生怨仇? 言语上互相忍让,愤恨自然就会消除了。

huòyǐnshíhuòzuòzǒu zhǎngzhěxiān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zhǎnghūrén jí dàijiào rénbùzài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弟子规-悌2

弟子规-悌2












弟 希

子 之

规 艺
第术 七幼 讲儿
园 国 学 课

弟子规—感恩歌曲
跪 羊 图
弟子规-复习
xiōngdàoyǒu dìdàogōng xiōngdìmù xiàozàizhōng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cáiwùqīng yuànhéshēng yányǔrěn fènzìmǐn
看一看
通过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延伸:
1.理解,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弟子规生活力行表。写(说)日记
感 谢 您 的 关 注












(代替长辈传唤, 寻找那个人)
如何叫?信息要明确 。“×××,谁在哪里 找你……”
人不

长辈要 找的人
(如果那个人不在的话)
己即到
自己
马上,立刻
回到长辈身边
(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 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问答题:遇到这些情况,你怎么处理?
1 你喜欢吃鸡腿。妈妈又买回来了,怎么做? (夹给给父母吃) 2 晚上你比爸爸妈妈早睡觉。睡前应该干些什么? (做好自己的事情、帮助父母check某个房间的灯和用电设备)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长与幼
入则孝、出则悌 对待家人:孝 (孝敬父母, 长辈…) 走出家门:悌( 尊敬, 友爱同学, 朋友…)
思考:哪些人是“长”?
长辈、老师、单位领导、邻居……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讲述的是如何培养有品德的小孩子。

其中的“悌”方面,是指尽孝尽忠,并且与家人、朋友、师长等建立和谐关系。

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三、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四、出必告,反必面,事无大小,欲先言。

五、路有馆,宿即息,意中人,不可惜。

六、出门行,远必备,旅有患,名曰贼。

七、见所好,勿为非,听言谨,识疾病。

八、立遵义,坐遵礼,言遵信,业遵准。

以上便是《弟子规》中关于“悌”的部分内容。

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道德,在家庭中要多关心家人的需要,与人交往要带着善意,才能获得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的美好关系。

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谨-诵读版).

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谨-诵读版).

谨:之五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
谨:之六
用人物,须明求。 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 后有急,借不难。
总叙 入则孝、出则悌 谨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之一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入则孝 :之二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入则孝 :之三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入则孝 :之四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入则孝 :之五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入则孝 :之六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出则悌 :之一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出则悌 :之二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出则悌 :之三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出则悌 :之四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出则悌 :之五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之一
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谨:之二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
谨:之三
对饮食,勿拣择。 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 饮酒醉,最为丑。。 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绝勿问。

《弟子规》出则弟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出则弟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出则弟原文及译文
出则弟
作者:李毓秀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译文
出则悌,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兄长要友爱,小弟要恭敬,一家其乐融融,父母心中就快乐。

孝道就在其中了。

兄弟之间少计较财物,怨恨就不会产生。

言语能包容忍让,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生活中饮食、坐卧、行走,应谦虚礼让,长幼有序。

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叫人时,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那人不在,自己应当主动帮忙。

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在长辈面前,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上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好,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就恭恭敬敬退后站立,等长辈离去。

不论骑马或乘车,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辈大
约离开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辈站立时,晚辈应陪立,不可以先坐下来。

如果长辈坐定,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与长辈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但是回答的音量太小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有事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

长辈问话时,应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对待叔叔伯伯等长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样友爱。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

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出则悌全文解释,欢迎阅读参考。

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

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

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

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

“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

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闹闹。

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

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

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

我们想一想,当姐姐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弟子规2

弟子规2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一、《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原文: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原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原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原文: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原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注:【首孝弟】“弟”为“悌”的古字,读tì。

《弟子规》的《出则第》原文及释义

《弟子规》的《出则第》原文及释义

《》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弟子规》的《出则第》原文及释义,欢迎参考!《出则弟》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出则弟】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请看第八条:【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

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

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

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

“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

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闹闹。

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

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

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

我们想一想,当姐姐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弟子规(入则孝 出则悌 谨 诵读版)

弟子规(入则孝 出则悌 谨 诵读版)

谨:之一
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辄净手。
谨:之二
臵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
谨:之三
对饮食,勿拣择。 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 饮酒醉,最为丑。
谨:之四
事勿忙,忙多错。 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绝勿问。
苟私藏 亲心伤
入则孝 :之四
亲所好 亲所恶 身有伤 德有伤 力为具 谨为去 贻亲忧 贻亲羞
入则孝 :之五
亲爱我 亲憎我 亲有过 怡吾色 孝何难 孝方贤 谏使更 柔吾声
入则孝 :之六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Hale Waihona Puke 出则悌 :之一兄道友 兄弟睦 财物轻 言语忍 弟道恭 孝在中 怨何生 忿自泯
出则悌 :之二
或饮食 长者先 长呼人 人不在 或坐走 幼者后 即代叫 己即到
出则悌 :之三
称尊长 对尊长 路遇长 长无言 勿呼名 勿见能 疾趋揖 退恭立
出则悌 :之四
长者立 长者坐 尊长前 低不闻 幼勿坐 命乃坐 声要低 却非宜
出则悌 :之五
进必趋 问起对 事诸父 事诸兄 退必迟 视勿移 如事父 如事兄
总叙 入则孝、出则悌 谨
总叙
弟子规 首孝悌 泛爱众 有余力 圣人训 次谨信 而亲仁 则学文
入则孝 :之一
父母呼 父母命 父母教 父母责 应勿缓 行勿懒 须敬听 须顺承
入则孝 :之二
冬则温 晨则省 出必告 居有常 夏则凊 昏则定 反必面 业无变
入则孝 :之三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谨:之五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

弟子规2

弟子规2

弟子规2(出则悌)润水《弟子规》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译文:为兄为姐的准则,是要友爱弟弟妹妹;为弟为妹的准则,是恭敬哥哥姐姐。

如果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对于他们共同的父母而言,孝道也在其中了。

润水说:兄弟姐妹各自履行好各自的准则,去爱对方,则没有不和睦的。

而兄弟不和,最难受的当属他们的父母,这就像是自己身上的手足相残。

在现代的职场和官场,一个老板/领导最难受的也是手下间的不和。

在其中打拼的我们能否体会到这点呢?《弟子规》出则悌(续)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如果兄弟间都重视感情,而看轻财物,他们之间的怨恨从何处生起呢?如果双方都少说几句,不要到最后说出了伤人的话语,兄弟间的憎恨自然也就消失。

润水说:兄弟姐妹间,深仇大恨无从谈起,他们间的怨恨与矛盾,大多是从财物与言语上生起。

他拿了我的东西,我占了他的地盘,这些细小的财物如何能比上手足之情?他说了我一句,我也要骂回来不吃亏,继而引出伤人的话语,甚至肢体伤害。

这不更是祸从口出么?《弟子规》出则悌(续)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不管是饮茶,就餐,还是入座,行走。

都要遵从长幼顺序,让长辈和兄长先行,吾等小辈在后。

润水说:在儒家文化的体系中,预设了不同人的优先顺序,及其该尽的责任,这就是人伦。

目的是让社会按照这一规则有序,而良好的运行。

长者先,幼者后这一伦理的设定,既给长者提供了优先权,也给长者加与了持家,谋断,承担一切的责任。

黑社会组织能维系稳定,靠的就是兄弟人伦,如若弟者想僭越此规则,祸乱就会不可收拾地铺开。

《弟子规》出则悌(续)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译文:长辈呼唤某人的时候,要帮长辈叫他过来;此人不在的时候,自己就要跑到长辈跟前,问是否可以效劳。

润水说:小时候我们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

父母在老远就呼喊某个小孩的名字。

听见了的,就会对他说:"喂,你妈叫你!"。

人不在这儿的,我们就会跑过去告诉长辈:"某某某不在,啥子事?"去年回家,我也是要找某个小孩。

弟子规第二章内容

弟子规第二章内容

弟子规前两章内容1、第一章: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2、第二章: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扩展资料:弟子规前两章译文:一、入则孝1、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2、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3、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4、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5、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6、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弟子规全文带解释

弟子规全文带解释

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弟子规全文带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之道,贵以专。

」,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

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

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弟子规》学习课程007出则弟之二

《弟子规》学习课程007出则弟之二

弟子规出则弟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弟子规》在“出则弟”的部分通过描述孩子和尊长相处时的各种情境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具体规范,那么在古代孩子和长辈在一起时都必须遵守哪些礼节呢?《弟子规》通过“出则弟”这个部分希望能够培养孩子怎样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中的一些具体的要求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那么我们如何从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出则弟”的内容呢?出则弟之二“出则弟”这个部分,当然讲的是出,就是离开自己的小家庭,离开自己的家族,离开自己从小生活和熟悉的环境,那么,出去以后还有哪些礼节你要注意的?有哪些规矩你要确守的?《弟子规》非常明确交代给大家;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喝东西吃东西的时候,或者就坐的时候,走路的时候,都应该长者在先,幼者在后。

而这样的长幼有序的情况传统是非常讲究的。

只要你孩子已经到了读书年龄,你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了,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而且还有一个规矩,一般小辈不能踩长辈的背景,你不能走在长辈的影子里。

天很热,也没树,我躲在我爷爷的阴凉底下,这在中国传统是不行的,这一看就没规矩啊!过去一定是这样。

当然在现代社会这个情况变了,所以《弟子规》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要改一改。

像长者先、幼者后、今天不行,比如自动转门,你让老人家先走进去啊?老人家晕了在里头,这是不行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幼者在前,替长辈把转门挡住,还有自动扶梯,我们现在发现很多小辈在后面站着,长辈在前面,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这种场合应该是小辈在前,挡着长辈、然后侧身,自动电梯这样的,长辈这样往下走,小辈应该是这样在长辈前面的,要稍微照顾一下长辈,防着长辈最后一步自动电梯走的时候绊倒。

所以《弟子规》主要是一种精神,有些东西我们今天要改的。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长者如果要叫人,要找人的话,你小辈应该代他去叫,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这里的叫有两层意思。

《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推荐下载

《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推荐下载

《弟子规》第二则〈出则弟〉〈出则弟〉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餘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解说: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

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

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

《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

《弟子规》第二篇——出则悌【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是同气连枝,血浓于水,是同一个父母所生,所以兄弟很有可能是陪我们一生走过最长路的亲人。

法昭禅师曾经写了一篇描述兄弟情谊的一首词,叫做「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同气连枝各自荣」,兄弟就好像同一棵树延伸出来的树枝一样。

「些些言语莫伤情」,人与人相交往,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

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人与人的冲突,一半以上都是因为什么?言语不合。

「一回相见一回老」,确确实实我们上了三、四十岁以后,每次看到兄弟姐妹都会有这么一点感觉,你的白头发多了一点。

所以「能得几时为弟兄」,我们愈大代表人生的路就走得快到尽头了,要好好珍惜这段情谊。

所以「弟兄同居」,一起居住,「忍便安」,懂得互相忍让,谦让。

「莫因毫末起争端」,不要因为小小的事故就起了争执。

「眼前生子」,眼前兄弟姐妹都生孩子了,他们又各有兄弟姐妹,我们上一代应该做出兄友弟恭的榜样,才能「留与儿孙」做好榜样看。

法昭禅师这首诗词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这首让我想起了杨淑芬老师曾经跟我提到,她说确实兄弟姐妹是同气连枝,她就会去想到怎么样让父亲非常的欢喜快乐。

她说唯有子孙贤孝,子孙都有很好的发展,才能让她的父亲非常宽慰。

由于她有这一分心,希望她父亲、母亲这棵大树枝叶能够愈来愈茂盛,所以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教导她的甥侄辈读圣贤的经典,还写书法。

杨老师有十八个甥侄辈的晚辈,总共十八个,十八个人都被她教过。

由于她有这一分心,他们的下一代非常优秀,很多是老师,还出了几个医生。

确实,一个家族能好,必然是长辈要怎么样?要带头示范,要真心付出。

所以兄友弟恭,不只是在他们那一辈,还把这一分兄友弟恭延伸到哪里?下一代子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则悌引子〈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在“入则孝”的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该怎么和父母相处,应该遵守哪些规矩礼节。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的学习。

什么是“悌”呢?“悌”的本意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

“出则悌”讲的是,家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以及我们和长辈在一起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悌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和长辈交往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看《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是怎么要求的。

、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非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

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

“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

现在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三口人,我们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学、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解释: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当哥哥姐姐的,年纪大,懂得道理多,应该在生活上多照顾弟妹,学习上多帮助弟妹。

而且,在兄弟姐妹吵架的时候,年纪大一点的哥哥和姐姐要谦让弟妹。

那么,当弟弟妹妹的,要听从哥哥姐姐的指导,不能因为自己小就任性不听话。

兄弟姐妹是同一个父母所生,在同一个家庭生活。

所以,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之外,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一生里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亲人。

我们从小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

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煮粥侍姊》。

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生病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

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里这么辛苦。

结果李绩就回答说:姐姐,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为你服务。

所以,李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感恩的心,时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成长过程给予他的关心和爱护。

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

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

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

现在大多数小朋友都没有兄弟姐妹,也正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只宠爱你一个人,所以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非常的霸道自私,凡是都得听自己的,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甚至和爸爸妈妈对着干。

那么等他上了幼儿园上了学之后呢,能很好的和同学相处吗?肯定不能,因为他不懂得尊重别人,友爱别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和朋友吵架。

所以,我们小朋友在幼儿园和学校也应该做到“兄道友弟道恭”,把同学们当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大家相互谦让、和睦相处,这样才能让父母和老师少操心。

那我们的幼儿园和学校才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解释:别把钱财物品看的太重要,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

讲话时,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就会消失了。

隋朝时有一个吏部尚书牛弘,他的弟弟牛弼非常喜欢喝酒,而且喝完酒后就发酒疯。

有一次醉酒之后,竟然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用箭给射死了。

牛弘一进家门,他的妻子就迎上前对他说:“小叔子把咱家的牛给射死了。

”牛弘听了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责怪的话,只是回答说:“把牛肉拿去作干牛肉吧。

”牛弘坐定后,妻子又说:“小叔子平白无故射死了牛,这不能算平常事吧!”牛弘只是说:“我已经知道了。

”说完之后神态自若地继续读书。

牛弘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再看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父母留下的财产,上法庭打官司,反目成仇的例子特别多。

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父母当时知道留下财产会起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

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

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个父亲,他的孩子脾气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脾气,就到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钉上一个钉子。

”这个儿子一发脾气就钉一个钉子,钉了一个星期左右,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上面,突然才警觉到:“我的脾气原来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发脾气的情况慢慢减少了,后来终于不发脾气了。

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到后面的木柱上拔一个钉子出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就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

”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告诉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可能,已经千疮百孔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伤口。

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千万别因一句错话,一件错事伤了他们的心。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

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

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

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

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

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

一个人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不管是吃东西还是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

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就请长辈先坐。

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要请长辈先走。

而这样的长幼有序的情况,传统是非常讲究的。

只要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了,就要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经常看到公共汽车上,老人站在车的中间,摇摇晃晃。

年轻人就坐在老人的身旁,无动于衷,不肯为老人让座位。

还有在公共场所的进门处,大家争先恐后、你拥我挤,根本就没有老幼之分。

在家里呢,有好吃的都是小朋友先吃,有没有人记得要让年纪大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先吃呢?当吃饭的时候,有没有请爷爷奶奶先坐好,吃饭时是让长辈先动筷子吗?有没有把好吃的菜夹给爷爷奶奶呢?这也不能全怪小朋友,因为现在的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都想把最好的先留给孩子。

但你们不能因此就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反过来你们应该更加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学会去照顾身边的长辈。

当然,我们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吃,他们一般都不会吃,但是他们心里是高兴的,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么懂事有礼貌。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家吃饭的时候,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坐好,小辈的才可以去坐。

坐的时候,要坐偏位子上,把正位让给长者坐。

当和长辈一起走路的时候,就要请长辈先走,小辈走在后边。

但是长辈要进门的时候,我们要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等长辈进去了,然后再跟在长辈后面进门。

长辈要离开的时候,我们要先替长辈开门,然后再跟着长辈后面出去。

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礼貌和修养。

吃饭的时候,要想到老人爱吃的东西,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

不能自己喜欢吃什么就一下把盘子端过来,不管别人吃不吃?自己先吃个够!也不可以到桌子的对面去取菜,以免使袖子沾到菜汤,不讲究卫生。

吃饭要有吃相,不要狼吞虎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释: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在古代因为他们是大家庭,当客人到家里来,可能他要找爷爷,或者要找伯伯。

客人不可能直接到房间里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礼仪了。

所以,当我们是晚辈,遇到长辈、遇到客人来了,要主动问:请问你找谁?假如是找伯伯,这位小朋友要怎么样?“即代叫”,跑去找他的伯伯,赶快,不能对客人失礼,让人家等半天就不好。

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要回来跟客人讲一下:我的伯伯不在,请问你有什么事吗?因为很有可能人家也是大老远来,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人家来找必有事情。

所以我们应该:请问有什么事吗?有什么我可以代您传达的吗?现在的小孩,对于长辈的使唤,常常是慢吞吞,或者不与理睬。

如果叫的不是自己,更是一点都不关心。

爷爷奶奶叫人,我不管,你自己找吧。

如果找的人不在呢?我帮你已经算很好,已经算对爷爷奶奶很孝顺,我去找一个人,一找那个人不在,就算了,不行,古人的规定,你自己要马上回来。

为什么?第一,复命。

告诉老人家,您要找的人不在。

第二,问问老人家,还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做的吗?这在古代对小孩子来说都是最起码的要求,但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再者,在学校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看到隔壁班老师走进来了,孩子看到了,他会怎么做?他也可能站在原地就开始放大嗓门:老师,隔壁班老师找你。

这个都不符合礼貌的态度。

正确的做法是先说:老师,你等一会儿,我去叫我们老师过来。

跟老师讲了,然后再把老师带过来,就是要把工作从头至尾做好。

这个动作很重要,它可以广泛来运用,就是接待客人的礼仪。

我们现在在家庭当中来看一下,孩子现在会不会接待客人?比方说刚好阿姨来了,小孩在那里玩玩具或者是看电视,根本无视客人的存在,这样好不好?这就是不尊敬长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