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哭嫁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https://img.taocdn.com/s3/m/df8c970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3.png)
湖北恩施民风民俗哭着出嫁的土家族姑娘在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姑娘出嫁前夜伤心地哭,以唱《哭嫁歌》的形式来迎接人生喜典。
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相传土家族最早的原始部落时代,是由女性主宰一切,男人们都是受女性们指挥,如果一个女人要是看上了一个男人,女性就可以自己决定把他娶为自己的夫婿,这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同意。
女性也有权把自己的某个男人赏赐给其他女性的或部属,或者用自己的男人们进行某些政治、经济、土地等物质性需要的交换。
因此说,那时的土家族女性在结婚时根本不会哭。
因此,在那个时代,男人们基本是没什么权利,也没什生存压力,除了上山打猎,其他部落事物,他们基本不操心。
后来,封建王朝统治了土家族的所有山寨和部落,发现土家族男人们根本没有社会地位,与他们当时封建王朝的国政朝纲及家法格格不入,还说这种婚姻习俗“有伤风化”,因此就下令进行强制改革,废弃了当时土家族女性控制一切的规定,改由男人们执掌一切,包括婚姻,也改为由男人娶女人,女人们必须按照封建王朝的规定,要遵循“三从四德”,一切听从男人们的安排和领导。
这对当时的土家族女性们来说,就是改天换地。
她们不断抗争,但最终只有屈服于朝廷的规定,一切按朝庭的规定去做。
婚姻上,自然也就只能由男人们说了算,由不得自己,女人们只有在自己结婚那天才看得到自己的丈夫长啥样子,典型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对她们来说,太难以接受,于是很多女性哪怕是在结婚大喜的日子这天,只能是伤心的痛哭,朝廷知道后,还坚决制止。
土家族哭嫁作文800字
![土家族哭嫁作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7e6648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d.png)
土家族哭嫁习俗探析哎哟喂,你晓得不,咱们土家族啊,有个习俗,那可真叫一个特别,说出来能笑你一脸褶子——哭嫁!哈哈,别急着撇嘴,听我慢慢摆哈龙门阵嘛。
在咱们土家山寨里头,姑娘要出嫁了,可不是欢欢喜喜就上了花轿,那得先“哭”上几场,哭得邻里乡亲都动容了,这才算有模有样。
你说这哭嫁,是不是听着就挺逗?但其实啊,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头一天晚上,新娘子就开始“练嗓子”了。
这可不是干嚎啊,得有词儿,有调儿,还得带着感情。
一般是唱些感谢爹娘养育之恩啦,舍不得兄弟姐妹啦,还有对未来婆家的期盼和忐忑啥的。
你听听,那歌声里既有离别的哀愁,又有对新生活的憧憬,简直是情感大戏一场接一场。
“哎哟我的妈呀,您把我养这么大,一朝出门去,不知何时归家哟……”新娘子这一开腔,眼泪花儿就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周围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跟着抹眼泪,那场面,感人得嘞!不过呢,有时候哭着哭着,新娘子自己就先绷不住了,“噗嗤”一声笑出来,弄得大家也跟着乐呵,气氛一下子就从伤感转到了喜庆。
这哭嫁啊,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得哭得响亮,哭得动听。
你说要是哭得跟猫叫似的,那可不行,得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新娘子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所以啊,有些新娘子为了哭得好,还得提前找村里的老姐妹们学学技巧,怎么控制气息,怎么拿捏情感,跟现在学唱歌练发音似的,也是一门学问呢。
而且啊,这哭嫁还不仅仅是新娘子一个人的事儿,全家人都得参与进来。
爹娘要跟着抹泪,兄弟姐妹要劝慰,就连邻居家的婶婶阿姨们也要来凑热闹,一边听一边夸:“这姑娘,真是孝顺,哭得人心都碎了。
”这样一来二去的,哭嫁就成了整个村寨的一件大事,大家伙儿都跟着忙活,热闹得很。
当然了,现在时代变了,很多年轻人都觉得哭嫁有点儿老套,不太能接受。
但咱土家族的老人说啊,这哭嫁啊,是咱们土家族的文化传统,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宝贝,不能丢。
再说了,就算不真哭,走走过场,也能感受一下那份浓厚的乡土人情嘛。
所以啊,下次你要是有机会到我们土家族村寨来,赶上哪家姑娘出嫁,可千万别错过这哭嫁的热闹场面。
土家族的风俗哭嫁作文题记
![土家族的风俗哭嫁作文题记](https://img.taocdn.com/s3/m/8d8add6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9.png)
土家族的风俗哭嫁作文题记《土家族的风俗哭嫁》篇一《哭嫁:土家族独特的告别仪式》土家族的哭嫁可真是个有趣又特别的风俗。
记忆里,我去参加过一次土家族朋友的婚礼,那时候算是真正见识到了哭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迈进村子,就感觉氛围不太一样,喜气洋洋之中又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要出嫁的是一个名叫阿花的姑娘。
我去看她的时候,她屋子里已经聚了好些人。
阿花坐在床边,眼睛红红的,周围的长辈、姐妹也一脸凝重。
这哭嫁可不只是干哭,那是有词的。
阿花一边抽泣,一边嘴就开始念叨起来。
她说着和父母的种种往事,什么小时候生病时父母焦急的样子,还有爹带她上山打野兔的种种乐趣。
越说越动情,眼泪就珠子似的往下掉。
她妈妈在一旁也是泪眼朦胧,时不时地擦擦眼泪,插上几句,像在回忆又像是在安慰。
她姐妹们哭得也是各有特色。
有的捶着阿花的背放声大哭,哭词里都是不舍得阿花离开的话,说什么今后没人一起绣花了,没人一起在山脚采野花了。
我当时就在想,这简直就是一场表演,不过是真心的表演。
每个人似乎都把自己多年的感情借着这个机会一股脑儿地宣泄出来。
而且这哭嫁还有调呢,那抑扬顿挫的,像是一种独特的乐章在屋子里奏响。
整个过程,阿花都在哭诉着对即将过去生活的怀恋,对未来新生活的害怕与期待。
以前总是觉得结婚就应该是满脸欢笑的,但是土家族的哭嫁让我明白,原来告别过去的生活,哪怕是走向幸福,也是充满着不舍与伤感的。
篇二《哭嫁背后:土家族的情感纽带》再回想阿花的那场哭嫁,越想越觉得这风俗背后其实有着很深的家族和情感意义。
阿花在屋子里哭爹妈的养育之恩的时候,说的那些事儿可真是细致。
比如说,她提到小时候家里穷,爹爹到集市上卖了自己心爱的烟斗才换来米下锅。
这种心酸又充满爱意的往事在哭嫁的时候被提起,就像是把家族中那些隐藏的爱的脉络重新梳理了一遍。
在哭嫁过程里,阿花不仅仅是哭和父母的感情,她和姐妹们那也是哭得惊天动地。
那些姐妹们看似哭的是以后没人陪着玩闹之类的小事,但在这里面,其实可以看出土家族女孩之间那深厚的情谊。
土家族哭嫁
![土家族哭嫁](https://img.taocdn.com/s3/m/467fe81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19.png)
土家族哭嫁哭嫁是土家族传统婚礼的习俗,是土家族的一门传统技艺。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
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
现在偏远的山寨还有哭嫁的习俗,其他的土家族婚礼没有那么传统的哭嫁。
★哭嫁的历史渊源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
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哭嫁的流程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
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
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
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哭嫁是土家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
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https://img.taocdn.com/s3/m/303f137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3.png)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19ba366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3.png)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土家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在土家族的婚礼仪式上,有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即“哭嫁歌”。
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在土家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歌曲的形式特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哭嫁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从歌曲的形式特点来看,“哭嫁歌”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曲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歌曲,更多的是以一种吟唱的方式进行。
在表演时,表演者往往会用哀怨、悲痛的情感来演绎,唱出亡妻离子的伤心之情。
这种哀婉悲切的唱腔,使得“哭嫁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染力,能够深深触动人心。
从表演形式来看,“哭嫁歌”往往需要由一位专业的表演者来进行演唱。
这种表演形式一般是在婚礼仪式上进行,由表演者扮演亡妻离子的角色,以一种亡者的口吻,表达真挚的哀思和亲人的离别之情。
表演者往往会穿着传统的服饰,在吟唱的过程中,还会以一种特殊的舞蹈动作来衬托,使得整个表演更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哭嫁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和深刻。
“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人对生死的认识和思考,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哭嫁歌”也反映了土家族人民族性格的坚韧和乐观。
尽管亲人离世,土家族人并不因此而消沉悲伤,反而通过“哭嫁歌”来宣泄内心的情感,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哭嫁歌”也反映了土家族的宗族文化和家庭观念,传承了土家族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依恋之情。
土家族四大特色
![土家族四大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c6a170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7.png)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那是历史长河当中遗留下来的民族烙印。
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有着四大特色,是与众不同的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土家族的四大特色都是什么吧。
哭哭啼啼办喜事
土家族在办婚事的时候,新娘在上花轿之前就已经哭的声音嘶哑,这是哭嫁。
虽然哭嫁并不是土家族独有的,但是土家族是最为隆重以及典型的。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前的3天或者7天开始,不过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断断续续的哭,亲邻来送礼看望时,谁来就哭谁,作为道谢之礼节。
出嫁前的晚上新娘亲邻中邀请未婚姑娘9人围席而坐,通宵唱歌,称为十姊妹歌。
这段时间的哭唱顺序为哭爹娘、哥嫂、姐妹、叔伯、陪客、媒人、梳头、祖宗、上轿。
内容是哭诉身世以及难舍的离别情绪。
谁哭的时间越长就是有才有德。
欢喜送亡人
遇到丧事时土家人会办的十分热闹,一定会请个师傅打丧鼓,晚上时候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邻里都来奔丧,奔丧者数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狂舞,这叫跳丧。
展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
锣鼓喧天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有着浓烈的祭祀色彩。
其特点是手脚同边动作,踢踏摆手,节奏鲜明。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简
直是部民族史诗。
跳摆手舞的人数也不固定,少则数百,多则上万,气势磅礴壮观。
狂放毛古斯
毛古斯舞仿佛非洲土著舞似的,裸露着上身,披着茅草的舞衣,一边跳一遍欢快的喊着土语,十分的原始和狂放。
毛古斯舞一般是在过节跳摆手舞之前跳的,有歌舞、有对话也有完整情节,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毛古斯舞要跳六个晚上,每晚一个主题,展现了土家族的历史。
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
![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97d3fb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5.png)
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其中,土家族作为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独特的婚姻文化备受瞩目。
在德江县,土家族哭嫁婚俗是一种独特的婚姻传统,通过形式多样的仪式来表达对新娘的欢迎与祝福,并传承至今。
1. 哭嫁婚俗的起源与特点土家族哭嫁婚俗起源于古代的远古时期,起初是狩猎部落之间的婚姻联姻,其宗旨是加强部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土家族婚俗的一部分,成为表达深情之意和寄托情感的重要仪式。
哭嫁婚俗的特点在于仪式庄重、形式多样,它是一种象征性的哀悼仪式。
在传统婚礼前夕,新娘及其家人会以一种悲伤的方式展示出独特的哭嫁文化,以示新娘的“离别”和祝愿新娘婚后幸福美满。
这一仪式在土家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交角色,也是家族和亲戚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2. 哭嫁婚俗的具体仪式哭嫁婚俗的传统仪式通常分为几个环节。
首先是准备阶段,新娘家中会将嫁妆准备好并摆在会客厅附近的一角,以示准备迎接新娘嫁入新家的仪式即将开始。
然后是哭嫁仪式,这一阶段多是女性亲友以悲伤哭泣的方式表达情感,以示对新娘的不舍与离别。
女性亲友们穿着传统的土家族服饰,围绕新娘转圈,以哭泣、放声痛哭的方式表达对新娘的祝福。
接下来是列队环节,婚礼的亲友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列队,通常以长辈和亲戚的身份为主,以宣示对新娘的欢迎和祝福。
列队的队列通常长达数十人,人们手持竹子和装饰品,以秩序井然的方式接受嘉宾的祝福。
最后是吉时披席,新娘会披上土家族传统的黑纱,在耳麦和花环的装点下步入新婚之夜的殿堂。
这一环节通常是新人入洞房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以示新娘即将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3. 传承与变迁土家族哭嫁婚俗在当地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广泛传承。
尽管受到现代化进程和外部文化冲击的影响,该传统婚俗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但核心的仪式和内涵仍然保持着。
介绍土家族的哭嫁作文400字
![介绍土家族的哭嫁作文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8ef79a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8.png)
标题:土家族的哭嫁习俗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土家族拥有着独特的哭嫁习俗。
哭嫁,顾名思义,就是在婚礼过程中,新娘以及亲友通过哭泣来表达情感的一种仪式。
这一习俗在土家族中源远流长,充满了深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新娘在婚礼前要进行哭嫁仪式。
这个过程中,新娘会唱哭嫁歌,倾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依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同时,新娘还会接受亲友的祝福和安慰。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新娘心理的调节,也是对新娘人生角色的转变的预示。
哭嫁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它还承载着土家族对婚姻的理解和价值观。
通过哭嫁,土家族传达了对婚姻的尊重和对家庭的重视。
哭嫁仪式的进行,也预示着新娘将从家庭中的女儿角色转变为妻子角色,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也是人生的一大挑战。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是一种独特而富有深意的文化表现。
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土家族对婚姻、家庭和人生的理解。
这种习俗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也是我们了解土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技艺哭嫁(当地土家族姑娘出嫁)
![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技艺哭嫁(当地土家族姑娘出嫁)](https://img.taocdn.com/s3/m/b7b66f4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2.png)
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技艺哭嫁(当地土家族姑娘出嫁)对于现在的很多网友来说,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种不同的习俗,尤其是在女方出嫁的时候,其中的风俗更是别有不同。
在很多人认为新娘出嫁办喜事,应该是高高兴兴开开心心才对,但是在贵州铜仁土家族的姑娘们,出嫁的时候却需要用“哭嫁”来表达,其中哭妈妈,哭哥哥,哭姐姐,用来表达离家的不舍。
如今,这种当地的“哭嫁”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哭嫁”的唱词更是各各不同,有其中的文化传承在里面,让很多网友对其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是“正哥看生活”,和你一起追踪社会热点,感受百姓生活,解读人间百态。
近日,网友“杨大哭嫁”就专门上传了一段视频,表现了当地土家族姑娘“哭嫁”的完整过程。
其中,第一段就是女儿出嫁时候,走下阁楼“哭嫁”自己母亲的过程。
新娘一身盛装用一块手帕捂住脸面,由相应的人搀扶着走下楼梯,一边走一边唱:“妈耶,我的娘,油菜开花油菜黄,我今要离阁门房,脚踩楼体十二步,步步都是离娘路。
”在新娘下了阁楼,经过厨房的的时候还要继续唱:“厨官师傅利索些,油汤油水少沾些,我左脚胩门顶天地,右脚胩门拜祖宗。
”之后,新娘来到了拜别祖宗牌位的地方,整个场合看上去非常的庄严,而屋子两旁更是站满了新娘的亲人和好友,见证着新娘出嫁离开娘家的最后一幕。
新娘照样用手帕捂着脸,一边前行一边嘴里唱道:“油菜开花油菜黄,四亲六戚站两旁,我的老祖公唉祖宗佬,我的爹耶我的妈耶,你们好话拿一句,拿去那家安天地!”在新娘泣不成声的过程中,新娘的亲生母亲开始给新娘挂红,然后一些亲戚女性也纷纷过来给新娘挂红,其中包括伯母,舅妈,嫂子等。
很多网友认为像这种风俗,就是因为只有在离开娘家的时候大哭一场,在今后的婆家里才会过得顺风顺水,同时也表达了女儿离开娘家的不舍。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高兴的日子哭成这样子,是不吉利的,这样的习俗太吓人了,同时把新娘也累得够呛,如果不会“哭嫁”的话,是不是就不嫁人了?其实,这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对父母辈说的感恩哺育的一种方式,不会用煽情的语言来表达,就用朴实的话语唱出来,让人觉得新娘有孝心。
土家族婚俗——哭嫁,让你了解不一样的风俗
![土家族婚俗——哭嫁,让你了解不一样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f6f776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9.png)
土家族婚俗——哭嫁,让你了解不一样的风俗哭嫁,是土家族传统婚俗。
新娘出嫁前,都要哭嫁,少则三夜,多则一周。
哭嫁时,村寨相好的姐妹都要来陪哭、对哭。
哭嫁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兄弟”、“哭吃离娘席”、“骂媒人”等。
离别、眷恋、喜悦、激动、伤心之情交织在一起,感情十分复杂。
哭嫁歌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真挚、强烈,句式自由灵活。
歌由情发,情随歌起,泪随歌涌,委婉动人。
“哭吃离娘席”离娘席来我不吃,吃了怕把娘忘记。
娘你一生教育我,教我学会了做人。
“娘劝女”你是娘的宝贝女,最听话来最在行。
不是娘来不留你,自古女大不中留。
到了那边做媳妇,公婆都要爱心头。
自己丈夫要心疼,家庭和谐有盼头!“哭父母”一尺五寸养育起,受了几多冷和饥;在娘怀中三年滚,头发操白几多根;青布裙来白布腰,背过几多山和坳;大河涨水小河翻,小河岸上栽牡丹;牡丹红了多少颗,老了我娘心一颗。
天上星星月不明,我爹为我费苦心;一怕我们受饥寒,二怕我们得疾病;三怕穿戴比人歪,披星戴月费尽心;四怕我们没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把你女儿盘成人,爹的恩情比海深;我今离别父母面,心里难过泪淋淋;女儿离开父和母,难报父母养育恩。
“哭兄弟”哥兄老弟你听言,儿女孝道是真言。
我要出嫁随人去,家里老小全靠你。
“嫂劝妹”后园有棵离娘树,离爹离娘无其数。
后园有朵离娘花,离了穷家到富家。
“骂媒人”你做媒人想穿鞋,树上的鸟儿哄得来。
你做媒人想逮酒,山上的猴子哄得走。
花言巧语几箩斗,哄了粑粑哄猪头。
一个猪头十二斤,媒人吃了长泡根。
一槽粑粑十二沓,媒人吃了粘嘴巴。
土家族的最全哭嫁歌词,值得珍藏!
![土家族的最全哭嫁歌词,值得珍藏!](https://img.taocdn.com/s3/m/54e6c67233d4b14e8424680b.png)
土家族的最全哭嫁歌词,值得珍藏!1、哭父母(一)三根芭蕉一样高,你也焦来我也焦,你焦钱米扯不过,我焦难得过终朝。
前三十年为钱米,后三十年为儿女,为儿为女费尽心,儿女未报半点恩,若我生来是好命,敬奉父母过光阴。
我今生来是苦命,离别父母转别姓。
哭父母(二)月亮起来像把梳,清早起来打早书。
头没梳,脸没洗。
清早起来吵闹你,吵闹别人由知可,吵闹父母是为我。
枕头高,铺神(被条)薄,吵我老人睡不着。
枕头高,铺神单,吵我老人睡不安。
油菜开花黄又黄,清早起来去赶场,早晨要走太阳平,黑来要走月亮圆。
露水晒得天干成,我的老人半夜三更还在路上行。
露水晒得天干焦,我的老人半夜三更还在路上焦。
人家问你焦哪样,找了银钱打嫁妆,木匠问你打哪样,八椅十靠全嫁妆。
只见铜钱响,不见冤家红嫁妆。
当门有根黑桃树,全堂嫁妆要上路。
一兜露水一兜药,靠你冤家靠不着。
一兜露水一兜草,靠你冤家靠不到。
刀豆开花绿茵茵,还有兄弟妹子在你眼睛边。
刀豆开花空结子,还有兄弟妹子亲热你。
哭父母(三)月亮起来像把梳,清早起来打早书。
往早晨,头要梳,脸要洗,茶盆打水亲热你。
今早晨,头没梳,脸没洗,茶盆打水忘记你。
推开窗子望竹台,这对竹台正在长,那对牡丹正在开。
印花铺神四只角,吵我父母不安乐。
印花铺神四角尖,吵我父母不安身。
哭爹(四)天上星多月不明,提起话头说不清。
爹的恩情说不完,我爹为儿受苦煎。
一怕儿女生毛病,二怕儿女受饥饿,三怕儿女没衣穿,四怕我们比人贫。
爹把儿女盘**,难报父母养育恩,女儿若是男子命,孝敬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为了人。
哭爹(五)高山顶上荞叶青,夜半三更来开声。
开声没哭哪一个,哭我堂前二双亲。
哭我娘,娘又苦,哭父母好伤心。
秧子落泥茅稗青。
盘儿盘女空操心。
秧子落泥帽稗难,盘儿盘女看得淡。
把你吃得千担谷子万担丫,山高树长为别家。
把你吃得千斤谷子万担米,山高树长替不你。
哭妈(六)鸡叫头上雾沉沉,鸡叫二上天要明,鸡叫三上在点灯,鸡叫四上来开声,花帕搭在枕头边。
土家族哭嫁作文450字
![土家族哭嫁作文4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384b43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b.png)
土家族哭嫁作文450字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传统包含着丰富的民间习俗
和传说故事。
其中一个闻名全国的传统仪式就是“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传统的婚礼仪式之一,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新娘会在结
婚前三天一直哭泣,这个环节被视为能给新娘祛除厄运,保佑婚姻幸福,让新娘在新家庭中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关于哭嫁的来历,有一个传说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年轻的土家族女子
因父亲早逝而过早地嫁人,但不久后,她的丈夫也去世了,留下了她
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无助地生活。
面对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和忧虑,她无
法自制,痛哭了三天三夜。
这三天三夜的哭泣引起了整个村庄的关注,最终有个人感觉到了她的困扰并提供了帮助,让她得以走出困境。
自
此以后,每次土家族女子结婚,都要在婚礼前三天哭嫁,这成为了传统。
这个习俗的过程相当感人,在听到哭泣并为女性保佑的和味之美的美
丽声音时,我们的心也会受到温暖的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长
辈会教授年轻的准新娘怎样将感情融入到嘹亮的哭声中,从而赢得家
庭中人们的同情、关爱、祝福和尊重。
哭嫁作为一个传统习俗,除了有着明确的寓意,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土家族的文化,弘扬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能传递文化信息:如舞狮、跳龙、放炮等等。
这些习俗能让每个人对于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提高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和了解程度。
最后,我想说哭嫁不仅仅是一个婚礼仪式,这也是一种传统习俗,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待这些既陌生又有趣的习俗时,去理解和尊重土家族的传统,当我们看到了整个土家族在欢迎和祝福新娘的瞬间所传递的愿景—家庭和睦、幸福美好、社会协调。
哭嫁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么(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为什么会“哭嫁”)
![哭嫁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么(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为什么会“哭嫁”)](https://img.taocdn.com/s3/m/5a7b493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62.png)
哭嫁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么(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为什
么会“哭嫁”)
了解土家族的肯定都知道土家族有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那就是“哭嫁”!
土家女子在出嫁的头一天晚上会和自己的姊妹一起大哭一场,现在很多的解释是说出嫁的新娘舍不得娘家和亲人。
其实土家族的“哭嫁”还跟历史上的土司制度有关。
土司也就相当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土皇帝,据说土司享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女子的初夜权!所有土家族的女子在出嫁之前第一次都必须交
给土司。
但是当时很多的土司年龄都很大了,年轻的女子大多数都不愿意,但是又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就只能躲在家里偷偷地哭泣。
又担心哭声被土司知道了,就把家里的姊妹都叫到一起,对着姊妹一起哭,躲避土司耳目的监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出嫁女子选择这种方式,渐渐的就形成了“哭嫁”这一特色的土家民俗风情。
土家族哭嫁习俗
![土家族哭嫁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5402a7513c1ec5da50e27015.png)
哭嫁,曾是我国广为流行的婚仪习俗。
土家族地区始终流传和保存了完整的哭嫁习俗。
这是本地的县志记载的哭嫁的习俗中的一个重要仪式“陪十姊妹”下面我会介绍一下哭嫁的流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在出嫁的前一天,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
亲娘要替新娘梳头、开脸。
把姑娘原来的辫子梳成“粑粑髻”。
请人将脸上的汗毛拔去,眉毛扯成一勾新月的样子。
这时要《哭上头》、《哭扯眉毛》。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
上轿的时辰一到,新娘要拜别祖宗了。
新娘手中拿两把筷子出了房门,往前后各撒一把,表示分别。
这时又要《哭别祖宗》。
告别祖宗之后,灯笼火把都点亮。
新娘上轿时,又要《哭上轿》。
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新娘坐在轿子里仍然唱着哭嫁歌,一直唱到男方家能听到哭声才停止。
每一种婚俗,都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土家族的哭嫁习俗,也是历流传演变的结果。
那些古老的抢婚习俗,在今天的土家族婚俗中扔然保存着。
有的地方新娘上轿后,请巫师杀只公鸡,用鸡血洒在轿子四周,同时将轿子四周打扫一遍。
这是古老的抢婚习俗的一种模拟表演。
鸡血表示抢婚时发生过流血事件。
扫轿,表示毁去抢婚时留下的脚印。
在封建社会,土家族属土司管辖。
在古老的婚姻制度下,土家族青年男女还是有一定的婚前社交自由。
他们在每年一度的“摆手节”和跳摆手舞时,青年男女可以自主选择配偶。
清代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土家族地区强行推行封建包办婚姻。
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土家族青年男女的命运。
在买办婚姻制度之下,妇女完全失去人生自自无法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
于是土家族妇女便借助哭嫁和唱哭嫁歌的形式,来宣泄对封建买卖婚姻和家长制约不满。
意义土家族哭嫁婚仪的成年礼仪形式主要有二种是“上头”、“开脸”仪式。
两种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女子的少女时代已经结束,成年妇女的生活已经开始。
女子的哭唱使这样一种新旧交替的意义更加显赫,从而使女子自身更加强了成年意识。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6e52e38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9.png)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湘西土家族是中国第八大少数民族,其特有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一、源起和历史渊源“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源于土家族的远古民间传统。
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土家族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这一文化传统。
在土家族传统的婚嫁仪式中,“哭嫁歌”是新娘在离别时由亲朋好友和族人共同为她送行、祈福的歌曲。
在这首歌里,既有对新娘的祝福和祝愿,也有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盼。
二、曲调和表现形式“哭嫁歌”以其悲凉、激昂的曲调著称。
曲调多采用五音制,以“宫商角徵羽”为主要音域。
在演唱过程中,歌者往往会交替运用高音和低音,使得整个歌曲更富有层次感和情感表达力。
起始时节奏慢悠悠,唱到背后时,节奏逐渐加快,达到高潮。
整个过程中,歌者往往会间或加入高亢的哭腔,表现出对离别的深情不舍。
三、歌词和情感表达歌词是“哭嫁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表达情感和寓意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歌词中多以对新娘的祝福和祈愿为主题,同时也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不舍和思念。
歌词常常充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和深沉的哲理。
歌词的篇幅通常很长,有的几百字甚至上千字,因此演唱者往往需要具备良好的口才和情感表达力。
四、承载的文化内涵“哭嫁歌”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通过“哭嫁歌”,人们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可以了解到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家国情怀。
“哭嫁歌”在土家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被人们喜闻乐见、传颂不衰。
五、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哭嫁歌”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土家族哭嫁歌与婚俗研究
![土家族哭嫁歌与婚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67f392e7c1cfad6185fa775.png)
土家族哭嫁歌与婚俗研究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哭嫁的哭唱形式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即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祖宗、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
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
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学哭嫁,如姐妹对哭: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下塌: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
五峰哭嫁简介
![五峰哭嫁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72e9b3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a.png)
五峰哭嫁简介五峰哭嫁,是指武汉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一种特殊的婚礼仪式。
这个仪式在当地土家族人中流传已久,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五峰哭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那时候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生活贫困困苦。
因此,当地的婚姻习俗也相对较为特殊。
传统的五峰哭嫁是指新娘在婚礼中要放声大哭,以表达对离开父母家的不舍和对新婚生活的不确定。
在五峰哭嫁的婚礼中,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纱,佩戴着金饰,整理得美丽动人。
婚礼当天,全村的人都会前来观礼,喜庆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但是,当新娘抵达婚礼现场时,她会被亲朋好友团团包围,他们会轻轻拍打新娘的背部,劝说她放声大哭。
这样的场景看起来颇为凄凉,但在土家族的传统观念中,这是一种祝福的表达。
五峰哭嫁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这一传统能够展示土家族人民的淳朴和坚韧的生活态度。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山区,土家族人民一直以来都过着勤劳朴实的生活,他们勇敢、坚韧,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因此,五峰哭嫁成为了他们生活态度的象征,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峰哭嫁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视。
土家族人民非常重视家庭的纽带和亲情的情感交流。
因此,新娘在婚礼上大声痛哭,表达了她对离开父母家的不舍以及对新婚生活的不确定。
这种表达方式代表了她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的重视,也让在场的亲友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人情味。
五峰哭嫁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婚姻的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土家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人生中的一大盛事,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祝福。
因此,通过哭嫁的方式,新娘能够释放内心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得到亲友们的祝福和关爱。
这种仪式不仅让新人感受到了亲朋好友的关心和祝福,同时也让在场的人们对婚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五峰哭嫁作为土家族传统婚礼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传递。
它通过特殊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家庭和婚姻的珍视和美好向往。
土家族的风俗哭嫁作文600字
![土家族的风俗哭嫁作文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4719b0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5.png)
土家族的风俗哭嫁作文600字
《土家族的风俗哭嫁》
哎呀呀,你知道吗?土家族有一种特别独特的风俗,那就是哭嫁!这可真是让人又好奇又惊叹。
我之前听村里的长辈们讲起过,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那是要好好哭上一场的。
你可能会奇怪,出嫁不是件大喜事嘛,为啥要哭呀?这你就不懂了吧!
就说我们村的阿花姐姐,她长得可漂亮啦,那眼睛就像星星一样闪亮。
到了她要出嫁的时候,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准备哭嫁啦。
哭嫁的时候,阿花姐姐坐在闺房里,身边围着一群姐妹。
她一边哭,一边诉说着对父母的养育之恩,那哭声里带着不舍,带着感恩,就好像是一只离巢的小鸟,舍不得温暖的窝。
“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呀,你们辛辛苦苦把我养大,如今我要离开这个家,怎么能不让我伤心哟!” 你听听,这得多难过呀。
而且她还哭着跟姐妹们道别,“姐妹们呐,以后不能天天跟你们一起玩耍啦,想想就心里难受哟!” 这哭声里呀,满是对姐妹情谊的珍惜。
这哭嫁可不光是哭,还有唱呢!那调子听起来,有悲伤,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这就好比一首歌,有低音的忧伤,也有高音的期待。
你再想想,要是咱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家,熟悉的亲人朋友,能不伤心吗?这哭嫁呀,就是把心里的那些不舍全都倒出来。
我就问你,这样特别的风俗,是不是让人印象深刻?反正我是觉得太有意思啦!土家族的姑娘们用哭嫁这种方式,表达了她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我觉得呀,这哭嫁风俗虽然看起来悲伤,实际上却是充满了爱和牵挂。
它让人们更加珍惜亲情、友情,也让出嫁这件事变得更加有意义,不是吗?。
解读湘西文化——土家族哭嫁习俗
![解读湘西文化——土家族哭嫁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266c819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3.png)
解读湘西文化——土家族哭嫁习俗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哭嫁歌,是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枝奇葩。
哭嫁的由来: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地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
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哭嫁内涵:土家族哭嫁歌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即哭嫁和哭嫁歌。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履行的一种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是哭嫁仪式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词章。
其音调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山歌,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种。
哭声低沉、短促、呜呜咽咽,气氛哀怨、悲切、忧伤;声调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也有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
哭嫁一般在晚上,届时和新娘要好的姐妹和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的住处陪哭,一直哭到娶亲之夜。
哭嫁流程: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也有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先是在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依次围席而坐,哭起嫁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想(二)
一想我爹娘,爹娘无主张。
女儿辫子还这么长,还不办嫁妆?二想我公婆,你们也有错。
男大女大该结合,怎不来接我?三想做媒的,不是好东西。
奴家哪点得罪你,怎不想亲提?四想我的妹,小我二三岁。
男女双方已成对,越想越掉泪。
五想我的哥,只把诗文学。
为了前程各奔各,哪个来管我。
六想我的嫂,真是对我好。
怀抱侄儿对我笑,越想越心焦。
七想我女友,和郎街上走。
有说有笑几风流,越想越忧愁。
八想我的房,像座冷庙堂。
早点灯来晚烧香,像个女和尚。
九想我的床,鸳鸯枕一双。
只见枕头不见郎,越想越悲伤。
十想我个人,由命不由人。
姻缘前世未修成,只好慢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