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https://img.taocdn.com/s3/m/26855c4bcf84b9d528ea7a9b.png)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作者:顾朝林王恩儒摘要: 最近几年来,由於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经济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首先介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 理论框架和方法,综述西方地理学家对所谓"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最后概述经济地理学最近的发展以及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解.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全球化使区域经济地理学重获新生.过去10年人们目睹了对"新经济地理学"有趣的争论.一方面,由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西方大经济学家(包括W. Brian Arthur, Masahisa Fujita, Anthony J. Venables, Michael Porter 等)开始对地理学(空间) 的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其引入(主流) 经济学,他们在"重新发现经济地理学"方面的工作被称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来临[20];另一方面,地理学家对最近经济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发展并不满意,认为经济地理学已经或将要陷入危机与困境之中[31, 2].很显然,当代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心境一样,都试图建立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来拓展他们自己的学术空间[29, 7, 51].1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密切.一方面,可以这样说,很久以前经济学家就发现位置和场所与经济过程相关.例如,1826年杜能就在其名著《孤立国》中生动地描述了土地由於距离城市中心位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和用途.100年之后,在继承和发展杜能理论的基础上,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1929),克裏斯泰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9]以及廖什的《区域经济学》[31]又复活了长期存在的德国区域理论学派.作为德国区位理论学派真正的继承者,从70年代开始区域科学在区域科学家艾萨德的倡导下迅速发展起来.其他的经济学家如缪尔达尔[36]和卡笛尔[20]也开始在空间联系方面研究经济学.另一方面,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一直借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比如在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受到许多经济学说,其中包括新古典增长极和区位理论,凯恩斯的商务回圈模型,米达尔的积累因果理论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然而,经济学与地理学并不是建构在一个科学的系统之中.长期以来,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对地理学采取抵制态度.除了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以外,经济学基本上是非空间的,而且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从来就不属於主流经济学的范畴.经济学家总是借助于抽象和简化的模型,试图在地理学之外来解决经济问题.特别是在"二战"以后,"经济学家似乎从来不愿承认自己与地理学之间存在重要的和持久的关系"[34].他们对地理学的一点点兴趣仅仅来自於少数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如Myrdal和Kaldor). 但从80年代末期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一些杰出的经济学家似乎突然开始发现经济地理学的价值.克鲁格曼在《地理学与贸易》一书中首先提出"新经济地理学"这个存在争议的新科学名词.此后,他又在《发展:地理学和经济学理论》[26],《自组织经济学》[27]和最近与他人合作的《空间经济学》(1999) 以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都试图致力於创建"新经济地理学".他试图"使人们接受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22].其他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也赞成他的看法,如商业经济学家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链对於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克鲁格曼的看法相类似,波特也认为:有必要将经济地理学带入经济学的主流之中,并使其成为经济学核心的分支学科[39, 40].其他许多经济学家,如Anthony Venables[51],Masahisa Fujita[15, 16],W. Brian Arthur[3]和Bruhart[6]也加入了建设"新经济地理学"的运动.随著建设"新经济地理学"运动的扩展.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认真地评论起这次"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学回归"(详见Dymski[12];Ottaviano and Puga[37];David[11];Schmutzler[41]).由於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有所差异,因此他们对地理学所关注的焦点也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但是他们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即:位置和场所与经济过程相关,经济地理学应该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学科回归到主流的经济学中来.2 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根据马丁的观点,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基本包括2个重要主题,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34].在传统经济学中,报酬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3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最近,经济学家对报酬递增的兴趣又开始复兴(如Buchanan and Yoon[8]),克鲁格曼[22]也参与了报酬递增理论框架的构建.按照"新经济地理学",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对於决定贸易,集聚和专业化比报酬稳定和完全竞争更加重要.事实上这2种理论框架存在许多差异,相对而言,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更加复杂和现实.例如,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代理商往往根据价格来决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而不去考虑其他代理商的行为决策.相反,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个代理商的行为决策往往要考虑其他代理商[12]."新经济地理学"的报酬递增模型主要用来解释产业活动在区域上的配置以及在地理上的空间集聚现象(最早运用报酬递增来解释地理空间集聚的并不是克鲁格曼,主要有马歇尔主义和钱伯林主义2种传统方法).克鲁格曼认为"资金外在性"对於形成国家内部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是重要的.在传统经济学中,"技术"与"资本"这2种外在性要素之间长期存在著界线.克鲁格曼认为:在报酬稳定,完全竞争条件下这种分界是无益和无效的[23].克鲁格曼更关注"资金外在性"(即市场规模效应),而不是"技术外在性"(公司之间研究成果的转移).与这些向心力相对应,也存在著如租金和工资成本等离心力使产业活动趋於扩散.但从总体上说,交通成本和劳动力的可移动性是决定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关键因素."新经济地理学"的另一主题是"新增长理论"[34].据该理论,新古典集聚理论在区域尺度上比在国家尺度上更适用.经验显示:如果资本和劳动的报酬减少很慢,或者根本就没有减少,结果将导致区域的扩散或极低速率的集聚[34].如同"新贸易理论"引起了对空间集聚的兴趣一样,主张劳动和资本报酬递增的"新增长理论"也引起了"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集聚的兴趣[34].根据"新经济地理学",资本外部性的相对规模,劳动力迁移的动力和交通成本将决定经济活动和财富在空间配置上的区域整合程度[21, 22, 29]. 除上述2方面以外,克鲁格曼还对抽象并且有些不确定性的复杂性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以此回应亚瑟关於复杂性和自组织概念对於描述报酬递增和外部经济学是有用的讨论[12].按照克鲁格曼的观点,复杂性的主要特徵是复杂系统经常表现出随机的自组织性:始於无序的初始状态,向高度有序的状态发展,在统计学上表现出非常简单的规律性[25].与亚瑟不同,他建议用非线性动力模型来定义报酬递增,适用简单和规则的模型来描述与其相关的复杂系统.在西方学术界,由克鲁格曼及其同事所倡导的"新经济地理学"得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同.比如,Ottaviano和Puga[37]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经济学家研究区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Schmulzler[41]则认为:"新经济地理学"除了引起主流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研究的兴趣外,至少在2个方面对经济学著作做出了贡献:(1)"新经济地理学"把报酬递增运用到规模上来解释集聚模式.该思路提供了将区域经济学中不同研究方法连接起来的一个框架,如离心力与向心力,一般均衡假设和个体相关选择等方法;(2)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对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个更好的解释.3 地理学家眼中的"新经济地理学"虽然地理学家欢迎其他学科对区位和场所进行研究,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却持批评态度.3.1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毋庸置疑,"新经济地理学"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创建的.对於克鲁格曼及其他倡导"新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学家来说,模型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代表.克鲁格曼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在模型策略,技巧和原则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他们利用模型来解释发展理论"[26, 4].克鲁格曼认为:"新采用的'新贸易'及'新增长'理论模型技巧与传统的空间分析不同,它从个体的最大化中得到行为的集聚."[28]但对地理学家来说,这些并不是创新成果.在他们看来,尽管"新经济地理学"提高了建模的技巧和理论规范,但它对模型的应用与60年代它的先驱(经济地理学的孪生姐妹)———空间科学并没有太多的差异,即都是源於理论假设和逻辑实证方法,更何况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对地理(空间) 模型应用已经相当熟练.克鲁格曼的方法常开始於一个实际问题,然后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来解决.但不幸的是,这些方法及理论对大多数同时代的经济地理学家并没有吸引力,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放弃了计量地理模型的追求,转而追求一种模糊的方法[35].很显然,虽然在研究空间集聚,区域增长与集聚以及国际贸易的地理关系时,许多经济地理学家与克鲁格曼及其他经济学家有著相似的兴趣,然而从方法上却存在著很大的差异.许多经济地理学家已经放弃了过於形式的模型,而寻求更现实的方法,如不同类型区域的政策以及社会,文化和制度等;而克鲁格曼仍然依赖不现实的假设模型,并用之代替真实世界中问题的核心部分[26, 35].地理学家过去由於注重数学模型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对忽视[35],如在传统的空间集聚模型中,区域,区位和场所常常用来代表某种经济景观中抽象的点或其他的形状,而文化,社会,历史,制度等对於决定经济过程和形成经济景观非常重要的因素却被忽略了.在区域集聚研究中也是如此,文化,社会,历史,制度这些要素在同时期的经济地理学家的研究中则普遍受到重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经济地理学"并不能解决空间(区域或地方的) 经济的概念以及空间经济与经验世界的关系等问题."新经济地理学",除了过於依赖抽象,简化的数学模型以外,普遍被认为缺乏实证研究[35, 10].虽然克鲁格曼和其他学者如亚瑟在他们的模型中使用了经验检验,但这些经验资料不足于使读者对模型的相信.更何况对於"新经济地理学"来说,在理论与经验之间仍存在著巨大的鸿沟.正因为如此,"新经济地理学"的许多内容并没有引起地理学家的兴趣与赞赏.例如,新区域集聚模型被批评为几十年前就被威廉森等人检验过,在本质上与新古典方法相似的模型[34].再如,"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模型忽略了许多要素,如国家行为和外在需求等[43]."新经济地理学"的另一个缺陷是没有意识到技术对经济过程的重要性.从外部性上来看,"新经济地理学"强调的是资本外部性而不是技术外部性,这样技术溢出的外部性在"新经济地理学"中便没有得到重视.恰恰相反,80年代后许多经济地理学家开始研究技术对促进产业增长,区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如区域产业发展被认为是本土化的过程等.而克鲁格曼将外在经济和区域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对产业地理学进行了一次不小的修正.3.2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对立"新经济地理学"除了其方法及理论框架在认识论上的局限之外,更致命的是他们对地理学不甚了解.克鲁格曼在其标志著"新经济地理学"运动开始的名著《地理学与贸易》[21]一书的参考目录中仅引用了4条地理学的条目,其中的2条分别是1927年和1940年的[19].在最近的《发展:地理学和经济学理论》[26]一书中,克鲁格曼仅仅参考了地理学家们的2项主要研究内容.其他"新经济地理学"的作者如Arthur和Barro以及Sala-I-Martin根本就没有引用地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34].即使克鲁格曼引用地理学家的工作,也经常拼错他们的名字,在他1995年出版的《发展:地理学和经济学理论》一书中就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尽管"新经济地理学"家希望将经济地理学回归到主流经济学中,但对经济地理学却持轻视态度.按照"新经济地理学"学派中的经济学家的看法,"地理学家常常简单地反对模型,反对定量,反对明确"(特别是由於他们在数学建模上的不足)[13].克鲁格曼对最近经济地理学放弃空间科学(数学建模) 而转向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等的研究方式感到相当的迷惑不解,其他的经济学家也有类似的感觉[13].在他们看来,定量方法及数学模型是描述和表示经济世界的最佳方式,地理学家最近却放弃这个传统而寻求更加"模糊"的方法是不明智的.事实上,当读到有关"新经济地理学"特别是克鲁格曼的著作时,许多地理学家对其中傲慢的词语和看法感到愤慨.克鲁格曼和其他的一些经济学家一开始就意识到大多数经济地理学家可能没有认识到"地理学"所代表的真正意义.当克鲁格曼开始建立"新经济地理学"时,他就预言地理学家不会喜欢他对"地理学"术语的用法和他的模型.克鲁格曼[28]声称:"新经济地理学最明显的贡献是它帮助结束了主流经济学中不考虑空间结构问题的做法",但地理学家事实上已经做了许多他们想要做的工作[34, 35].尽管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之间有密切关系,但绝非系统性的,因为它们分属於不同的学科体系.当20世纪70年代经济地理学家引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时,经济学家似乎不想与经济地理学家进行交流;今天,经济学家试图从理论上对地理学进行再定义,想建立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时,地理学家深感不安.4 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当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试图把经济地理学带回到主流经济学中并建立"新经济地理学"时,事实上,经济地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0, 7].一般认为,在70年代之前,经济地理学习惯於运用空间科学及区位理论的实证主义方法.7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开始统治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经济地理学便从80年代中期引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相当丰富的成果.在80年代后期,经济地理学似乎没有及时地抓住世界经济的迅速变化(即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化等等),仍习惯于用传统的理论(如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来描述经济发展,其发展过程被悲观地描述为"危机"和"不确定性"[30, 33, 14, 2].80年代以后,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等范畴都得到了明显扩充,其思想包括法国的规则理论,Schumpeteriran技术溢出模型和制度经济学理念.最近,经济地理学又转向经济社会学和文化理论来寻求灵感[35].4.1 区域增长与新产业地理学按照法国的规则理论,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组织已经经历了一次根本的过渡,即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32](见Amin[1]).前者以标准的批量生产为特徵,后者则是更加具有弹性的生产方法,如"弹性专业化"(见Gertler[17]).加州学派[42, 46, 47]认为,这种产业组织向弹性专业化的转变将会产生许多新的产业区,从而又恢复了经济地理学有关空间集聚研究的重要意义.Martin 和Sunley[35]认为:经济地理学的新产业地理学和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例如,新产业地理学将竞争的弹性专业化,产业区的集聚,技术和知识溢出,与社会联系密切的劳动力市场和正规的社会—文化特徵作为成功的地方化的前提条件,而"新经济地理学"则强调不完全竞争,地方上的集聚簇群,资本外部性,没有典型的技术溢出,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供应以及不存在正规的社会—文化特徵等方面的研究.4.2 区域化与区域研究80年代初期开始,一批社会学家,也包括地理学家重新开始研究区域.他们认为,区域作为"后福特主义","弹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的生产体系的核心应该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对於区域化的机制和作用也同样存在著争论.Storper[45, 44]将参与这次争论的学者划分为3个学派:(1)"弹性专业化学派".他们对制度分析感兴趣,最初从70年代中期开始由义大利学者为代表,后来由讲英语国家的Piore和Sabel[38]为主体,他们关心的是制度和产业的划分,以通过研究由小型企业所控制的生产体制来确定弹性和专业化而著称.(2)"加州外部经济学派".该学派主要研究产业组织和交易,以外部经济学研究为代表,他们"确定产业劳动分工的弹性,通过企业内相连接的交易成本进行分析,并将其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45].(3)"技术学派".该学派的学者主要关注知识,创新和技术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关系.上述3大学派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将区域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协调中的一个基本单元(研究平台) 从事相关的研究.尽管如此,Storper认为这3个学派都没有解决有关区域化的争论.在他看来,区域并不是抽象的和可以普遍被理论化的,而是被描述为"非贸易依赖"的一个地点.这些非贸易点的相互依赖,实际上是集聚的外部性,它形成了特定区域的物质与精神资产,这些都是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在生产中所缺乏的.Storper还认为,既然经济过程是不确定性的和无法避免的,在解释区域发展时运用历史联系是很重要的.在Storper的《区域的世界:全球经济的区域发展》[45]一书以及他最近的文章,都强调社会转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区域增长在本质上是偶然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区域增长,有必要对区域的社会和文化结构做出研究.4.3 全球化与地方化研究全球化尽管研究方法差异较大,但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新热点[49].由於经济地理学在处理地理空间尺度(如"全球"或"地方") 等概念得心应手,所以"全球化"一时充斥地理学的著作和期刊之中.Thrift 和Amin[49]在研究了"地方"与"全球"之间的复杂关系之后发现:要解释全球化,不能回避解释"地方走向全球化"和"全球化走向地方"的2个趋势.Swyngedouw[48]也认为,尽管"全球化"与"地方化"有些不确定性,或者仅仅是推论,但"全球"和"地方"2个概念对於从空间上描述社会,经济和政治过程是非常有用的.Herod[18] 通过对50年代美国2个工会之间冲突的研究发现,"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而是由全球化中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与此相反,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国际贸易理论" 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地理空间尺度问题.对克鲁格曼和他的"新经济地理学"来说,空间不是地理学中所说的一个存在论上的关系,相反它被定义为抽象的点或区域,空间的利用最多也只是作为理论建模和概括经济规则的工具.4.4 新经济地理学前沿研究领域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常常不能把空间或位置放在恰当的关系中,而地理学家在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把空间与现实的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共同体.我们引用Trift和Olds[50]的框架来描绘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按照拓扑学上的4个前提条件———闭合区域,网路,流和位置看,将有4个主要研究领域统治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地理学家可能已经实践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实践.第一个研究领域采用"非正统但却被广泛构建的方法,在流通中处理国家与州及多国之间的合作,国际竞争,国际政体,规则理论的第三次浪潮,管理体制等".这个领域基本上是"经济学的".第二个领域的工作与网路的前提相对应,关注於"社会的"决定因素,包括对网路化企业的自组织,知识区域,货币网路和种族之间的商业网络的研究等方面,该领域主要是以"实用主义,结构主义和种族地理等"方法为基础.第三个领域的工作建立在流的前提条件下,主要关注"文化的"决定因素,研究"象团体,个人和需求以及身份和情感等问题",其方法包括"符号学,对谈话的分析,肖像学和种族地理学".第四个领域的工作是赛伯空间地理学,主要包括后结构主义和一些"流"研究的方法.5 结论综上所述,经济学家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并不是地理学家所从事的经济地理学,因此,"新经济地理学"并不能替代经济地理学,也更谈不上经济地理学"回归"主流经济学的可能性.从未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看,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即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将很快开展多维空间的研究(甄峰,资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 2001),运用非正统的方法,如进化中的经济学方法等,丰富经济地理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势在必行[45,5].经济地理学,虽然仍然保持某些经济学的特徵,但它将比以往更加强调文化,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研究.这种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将会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与传统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所谓"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都有所不同.总之,我们期待的新经济地理学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关头,它的复杂性和多空间特性得到强化,它的发展路径及关系依赖的也变得扑朔迷离.。
新区域经济学 安虎森
![新区域经济学 安虎森](https://img.taocdn.com/s3/m/8b7da61cf78a6529647d539b.png)
第一章导言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一.区域概念的理解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至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经济学角度的区域概念出自《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拟定的提纲》——“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区域。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区域的定义是由胡佛提出的——“为了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视为客观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加以划分”。
胡佛指出:“把区域视为一种聚集体,可以减少所要掌握并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普查区、县的统计总量和平均数所提供的信息量与大量的单项普查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同样丰富的,但在分析、处理上,前者比后者容易得多。
同样,聚集体能够简化对信息的分析过程,这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大量相互依赖的经济单元或经济活动,而这一整体又不仅仅是各个个体的总和时尤其重要。
最后,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一聚集体对于管理、计划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需的。
从这些可以看出,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遵循行政区域疆界。
”胡佛还指出,每一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有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综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胡佛关于区域概念的界定,可以这样理解区域概念:(一)区域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政府对它有控制权,而且可以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公共产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引导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二)从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角度来理解,某一区域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特征,区内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相对较小,在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特征。
一国疆域内不同区域之间可能在对外经济功能、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活动强度上存在差异,甚至差距很大,但在某一区域内部而言,不管产业部门众多还是较少,对外功能上都具有相对同一的特征,这就是连续性和一致性。
演化经济地理_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
![演化经济地理_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https://img.taocdn.com/s3/m/c5c5db9fec3a87c24028c4e6.png)
第32卷第5期2013年05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2,No.5May,2013收稿日期:2012-09;修订日期:2013-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AZD004);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基金项目(10YJA790001)。
作者简介:颜银根(1981-),男,江苏大丰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演化经济地理、区域与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研究。
E-mail:yyg1981@通讯作者:安虎森(1952-),男,朝鲜族,吉林安图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E-mail:husen@788-796页1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长期以来,经济学和地理学并没有太多的互动。
经济学教科书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发生在针尖上,没有任何空间维度;土地或者距离在主流经济学中很少被涉及到;空间及其主要组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要么被等同看待,要么被忽略(Combes et al,2008)。
而在经济学家看来,地理学家的分析和评论缺乏严谨的定量分析,只是一些描述性的概念(Jovanovic,2009)。
作为两大独立的阵营,经济学和地理学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
经济学和地理学之所以没有共同的语言,是因为两者相互融合并不容易。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中缺乏空间维度,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主流经济学中,只是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
V on Thunen(1826)在研究工业经济时期农作物的区位时,尝试性的将空间纳入到经济学中。
然而,这一研究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们的足够重视,直至Alonso(1964)将之发展并形成了城市经济学。
但是,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过窄,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或区域的经济活动时就好像城市或区域是“漂浮的岛屿”,没有考虑城市或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Fujita et al,2005)。
Hotelling(1929)的空间竞争模型是经济学中融入空间的另一尝试,然而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们只是将之看作是解释市场失灵的双寡头垄断(Combes et al,2008)。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e1a15e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b.png)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组织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地理学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 传统经济地理学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探讨资源、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工业和贸易的分布。
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等。
2. 区位论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
这一阶段的经济地理学强调企业的最佳区位选择,即在何处设立企业可以使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韦伯、沃尔特·克里斯泰勒等。
3. 空间科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时期的经济地理学受到计量革命的影响,开始广泛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强调空间模型和理论的建立。
代表人物有沃尔特·伊瑟达尔、彼得·哈格特等。
4. 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这一阶段的经济地理学开始关注人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强调人的价值观、偏好和决策过程。
代表人物有安·普雷德等。
5. 新经济地理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新经济地理学综合了区位论、空间科学和行为主义的理论,注重规模
经济、外部性和空间集聚等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保罗·克鲁格曼等。
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从自然决定论到人文主义的转变,理论和方法也日益多元化。
当前,经济地理学不仅关注传统的区位选择问题,还越来越多地涉及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议题。
演化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167af9102d276a200292e60.png)
演化经济地理学(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3) 认为演化结果非最优化。
演化分析强调整个经济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充满了不确定性,经济的最终发展形态很难预测。
虽然个人行为是有目的的,但由于不确定性和变异的存在,社会经济演化过程并不必然趋于最优的结果。
系统论是其分析方法传统的经济地理或者关注微观层面(理性的,计算主体,减少运输成本),或者关注宏观层面(合理的结构决定组织的绩效) 。
而演化经济地理学则将宏观层面(结构) 和微观层面(企业) 相结合,分析这两个层面的动态互动,打破了长期以来两个层次不“对话”的局面。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发展是由于企业和个人的组织积累所形成的结果,主张从企业出发研究区域和产业问题。
新奇是演化的根本动力“新奇”(novelty) 是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且成为划分演化与非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标准。
威特(Witt) 教授从认识论角度将新奇界定为“新的行动可能性的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结果”,并认为“新奇的创生”(即“创新”),是经济变化的原因和动力。
演化经济地理学将研究置于企业研究之上,并强调经济变化(如技术创新、全球化等) 对经济时空结构会产生影响。
因此,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用演化的方法来分析既定结构中的变化(如企业的空间组织的演化、一个部门中企业数量的空间演化、网络中节点和联系的空间演化、区域中企业的演化) 或结构性变化(如新企业、部门、网络和地域在一定空间上的出现,以及旧有的企业、部门、网络和地域的衰落),并分析在一定历史和地理背景中的当前空间形态(如企业、部门、网络或区域的空间形态) 。
历史是演化的基础演化经济学采取历史的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时间不可逆性是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特征。
演化经济地理学除了接受演化经济学的“过去是了解现在的基础”外,同时还坚持空间特质性,认为企业的行为或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而不仅仅是由微观(组织的惯例)和宏观结构(制度和地理结构) 决定的。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_安虎森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_安虎森](https://img.taocdn.com/s3/m/dad405e581c758f5f61f6715.png)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
安虎森 季赛卫
摘要: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围绕着这一议题,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其中, 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领域最新的一次转变, 它把经济看 成是一个种群系统, 研究空间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的问题, 其理论构架由广义达尔文主义、 路径 依赖和复杂性理论组成。利用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解释产业聚集区、 工业区、 城市的形成过程, 从而找出空 间非均衡发展的规律,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学习与实践 2014 年第 7 期
(Novelty ) 现象的出现, 种群之间 动力来自于新奇 是共同演化的; (2 ) 从空间角度, 强调地理是创新 的重要维度,它能够为创新或空间活动的差异提 供分析的视角 (刘志高、 崔岳春, 2008 ) 。这样演化 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 (1 ) 经济新奇 (创新、 新企业、 新产业 ) 的空间分布; (2 ) 经济代理人 (个体、 企业、 各种机构 ) 的微观行为导致的经济活动的空间结 构; (3 ) 经济景观的自组织过程; (4 ) 路径创造和路 径依赖对经济景观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这些过程 对特定区位的依赖性 (Martin & Sunley, 2006 ) 。 当然, 演化经济地理学本身是演化思想在经济 地理学中的应用, 其核心是要从演化的角度解释地 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吸收演化经济学相关概 念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是概念的转换、 辨析和界定。 现有的文献解释经济现象时, 往往用一些概念去解 释某种经济现象而用另一些概念去解释另一种经 济现象, 但这些概念之间有何联系以及能否放到统 一的框架中去进行解释还不是很清楚的。同时, 生 物进化论是演化思想和概念的主要来源, 然而它本 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不断产生新的概念, 这些 概念和原有的概念能否融入到新的分析框架中都 还很不清楚。 本文尝试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 念、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 应用进行梳理, 以期大家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及 应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的惯常组织程序是由企业过去的经验知识和缄默 知识所构成的, 而其他企业很难模仿这些知识, 因 此,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是企业能力的体现, 决定 了其竞争力强度的大小 (Teece et al., 1997 ) 。市场 环境通常作为选择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不同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进行筛选,根据企业对市场 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决定企业的增长率。由于市场 竞争和制度约束,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性随时间 在不断地减弱,而创新又能使得组织程序的多样 性增强, 两者就决定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化程度。 因此, 在区域经济中, 企业的演化过程可以描述为 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惯常组织程序的变 化过程 (Boschma & Frenken, 2003、 2006 ) 。 在空间维度上, 由于受到认知度、 地理接近性 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常具有本地 化的特征,这些本地化特征主要是通过企业设立 新部门、企业衍生组织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等来体 现出来的 (Essletzbichler & Rigby, 2007; Klepper, 2007 ) 。在本地企业中, 新的企业与原有旧企业之 间的技术关联性很强 (Frenken & Boschma,2007; Boschma & Frenken, 2011 ) 。在这种衍生发展过程 中,不仅存在路径依赖而且还存在区位依赖 (Martin & Sunley, 2006 ) 。 在时间维度上, 成功的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不 仅生存概率很高, 也很容易被传承和扩散。 一旦某种 惯常组织程序在某个区域变成主导性的惯常组织程 序, 则这些惯常组织程序的随后演化主要发生在该 区 域 内 (Rigby & Essletzbichler, 2005; Boschma & (一 ) 演化的核心对象: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演化经济地理学沿用了演化经济学中的纳尔 逊和温特 (1982 ) 的观点, 即把企业的惯常组织程 序作为分析的基本对象。 在演化过程中, 企业的惯 常组织程序起到的作用类似于生物中基因所起到 6 的作用。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和决策的主要的依据。企业 Wenting, 2007 ) 。因此, 企业惯常组织程序的时空演 化过程, 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演化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3eeec7a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7f.png)
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它涉及社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多种理论。
它旨在用进化的观点来研究经济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新的经济分析和政策。
它探讨的相关问题包括经济行为的演化历史,市场竞争的演化机制,以及各种经济景气度的演化过程。
1、演化经济学的概念演化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问题和政策的新兴学科,它结合了进化论和经济学,旨在使用进化和遗传学的观点来研究经济问题。
它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涉及社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等不同领域的多种理论。
它的发展受到科学家们的持续关注,并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以研究经济问题和政策为目标的学科。
2、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演化过程为基础的经济理论。
它借鉴了进化生物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关注经济行为的演化历史,以及经济行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趋势。
它的研究表明,经济行为的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并受到人们的决策影响。
3、演化经济学的应用演化经济学已经被用于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如市场竞争、投资决策、社会结构和行为等问题。
此外,它还被用于研究经济景气度的演化过程,以及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
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受到不同领域的学者们的持续关注,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新的经济分析和政策建议。
它的理论框架也被用于研究和改善商业决策、市场竞争、投资策略、社会结构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4、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前景演化经济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的理论框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但仍有很多有待探索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更好地模拟经济行为的演化历史,以及如何应用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改善商业决策和投资策略。
此外,演化经济学也可以用于研究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从而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在未来,演化经济学将继续发展,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多有效的经济分析和政策建议。
演化经济地理学_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_刘志高
![演化经济地理学_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_刘志高](https://img.taocdn.com/s3/m/38307d06f18583d04964591b.png)
演化经济地理学 :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
演化的视角理解社会经济过程 , 已经成为分析和描述复杂经济现象的重要方法 。
二 、 经济地理学的 “演化主义转向 ”
1.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基本特征 进入 1990年代后 , 国际经济地理学界 , 尤其是欧洲经济地理学界 , 出现了试图将演化主义的思
想全面贯彻到经济地理学中的新动态 , 即经济地理学的 “演化主义转向 ” (EvolutionaryTurn)。 这种 研究趋势是经济地理学界内偏好演化主义的学者和演化经济学里关注空间问题研究的学者共同推进的
基金项目 :国家社课基金 (07BJY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07 年度青年基金项目 (07JC790049);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优 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CUGQNW0703);中国地质 大学 (武汉 )资源环 境经济 研究中 心开放 基金 课题 (2007C05);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7046)。
关键词 :演化经济地理学 ;主流思想 ;中国演 化经济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 :F1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0257 -0246 (2008) 06 -0065 -11
一 、 演化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复兴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人类经济运行法则 , 从而传统的经 济学观点受到极大挑战 。 人类文化 、 社会演化过程与生物基因变化过程的相似性逐步受到重视 , 演化 的思想在经济学界逐渐兴盛 , 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
① 贾根良 :《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 》 ,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04 年 。
66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年第 6期· 经济理论
理解新经济地理学
![理解新经济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c43ed2ea910ef12d2af9e7d4.png)
理解新经济地理学胡志丁,葛岳静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分别隶属于经济学和地理学。
然而由于两学科在研究传统和学科分析框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和内容等众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三部分;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观察、实地调查、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与理论提升四部分。
正是这种学科研究传统和分析框架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分异,同时也成为理解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本文回顾了对新经济地理学争论的两个焦点,从学科的分析框架出发对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提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对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学;地理学;方法论;分析框架1、引言人们对经济地理学的兴趣随着全球化的因素而日益增加,这也使得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和丰富。
在过去的20年里,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得到了充实,研究方法得到了极大丰富,而且其经验研究范围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拓展,这使得经济地理学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复兴。
如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经济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地理学家将其研究转向社会以及文化转型理论,这就使得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出现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理论视角的多元化,经济地理学由此经历了四次转向,即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的转向。
而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似乎正在经历“演化主义转向”。
这种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特别是在欧洲经济地理学界,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似乎正在变成演化经济地理学。
另一方面,以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也开始对地理或空间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意将其作为一个核心要素引入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框架内,他们在这方面所做出的杰出工作被经济学家称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来临。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d1bee017f12d2af90242e65f.png)
信息检索论文(本科)标题: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学生姓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年级:**级目录摘要 (1)引言 (1)1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1)1.1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1)1.2 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2)2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3)3 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论 (3)4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5)4.1 假设更加复杂,也更加接近现实 (5)4.2 模型将比较优势、外部性等问题内生化 (5)4.3 现实意义 (5)总结..............................................6参考文献. (6)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浅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贸易理论革命的出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技术的进步及知识信息的共享,“新经济地理学”应运而生,本文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比较。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比较引言新经济地理学是1990’s初由克鲁格曼(Pua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
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和经济空间过程。
在思想上,新经济地理学应用新增长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强调内生化比较优势,方法上采用了经济学领域一贯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试图在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中寻求其动力学机制,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相比较,二者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
但是从研究方法上说,新经济地理学有明显的创新。
1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新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
1.1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路径依赖”现象,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收益递增、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是传统经济学中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最早运用报酬递增来解释地理上的集聚的也并不是克鲁格曼,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新经济地理学”看作是经济学中对收益递增兴趣复兴的一部分。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https://img.taocdn.com/s3/m/c2351e0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9.png)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第一章导言1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1一、区域概念的理解1二、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3三、区域本质的理解41、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42、自组织能力53、交易的分层结构与城市等级系统64、监管的层级结构与地方政府7四、区域的形成81、城市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82、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城乡联系93、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104、自组织能力的形成11第二节区域经济的特征—块状经济12一、块状经济的形成12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13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143、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作用和知识溢出的局部性144、地方政府的补偿作用和地方财政16二、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171、块状之间的非均衡力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172、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18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24一、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24二、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26三、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27四、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29五、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30六、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31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32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3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61、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362、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373、90年代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
384、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39第五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0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01、经济活动空间分布402、经济活动协调413、区域决策42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31、区域的拓扑性质432、经济活动区位433、区域的自组织能力444、区际分工与联系465、区域内地域结构的演化476、政府的内生性与政策干预47三、内容安排48本章小结49第二章生产要素区际流动52第一节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链54一、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来源541、三种效应和两种作用力542、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构成55二、循环累积因果链551、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形成条件552、循环累积因果链的作用机制56第二节劳动力流动58一、循环累积因果链58二、对称结构(均衡增长模式)的破坏和突破点59三、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增长模式)的维持和维持点61四、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62第三节资本流动64一、循环累积因果链的消失65二、初始对称与资本流动661、初始对称结构的稳定性662、三种效应和作用力情况663、区域结构的稳定均衡67三、初始非对称与资本流动681、市场规模非对称682、市场开放度非对称703、要素禀赋非对称71四、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71第四节人力资本流动73一、循环累积因果链74二、区域结构的稳定性74本章小结75第三章经济区位及区位选择79第一节区位概述80一、区位主体与区位单元80二、区位要素801、区内投入要素与区内产出要素802、可转移投入要素与可转移产出要素81三、区位要素与区位选择81四、区位选择目标和区位选择过程83第二节静态区位选择84一、不同区位要素下的不同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41、运输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52、市场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93、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974、劳动力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100二、生产理论与区位选择101三、多个市场区位选择105第三节动态区位选择106一、区位力106二、区位力与区位选择108三、区位优势的内生变动1101、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自我强化1102、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消失112本章小结113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模式115第一节凯恩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5一、哈罗德—多马模型115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与逻辑1162、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内容和结论1163、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区别和特点116二、需求决定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7第二节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8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18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主要内容118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19二、完全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20三、垄断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创造理论1201、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逻辑和假设1212、资本创造理论的主要内容1213、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结论123第三节新增长理论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125一、新增长理论1251、新增长理论的基本逻辑1262、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1263、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28二、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全域溢出模型1281、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282、全域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293、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1三、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局部溢出模型1321、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332、局部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343、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6第四节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138一、均衡增长模式1381、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1382、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139二、非均衡增长模式139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402、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403、增长极理论141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143第五节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144一、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市场条件1441、市场规模、比较优势与工业化1442、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144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145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461、进口替代战略1462、出口替代战略148本章小结148第五章产业扩散、聚集与结构演进151第一节产业扩散151一、产业扩散的界定151二、两区域两部门的扩散1521、核心-边缘结构的维持与产业扩散1532、核心-边缘结构的打破与产业扩散154三、多区域多产业情况下的产业扩散1561、劳动密集度与产业转移1562、前后向联系与产业转移157第二节产业聚集159一、产业聚集研究的简单回顾1591、基于古典区位论的聚集1592、基于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3、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4、基于迈克尔?波特竞争经济理论的聚集1615、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聚集161二、只考虑要素流动下的产业聚集1621、劳动力不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22、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33、人力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4三、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与产业聚集1651、聚集与分散1662、产业聚集与收入水平的变化166四、多要素下的产业聚集1671、某一产业全部聚集在某一区域的情况1672、产业均匀分布的情况168五、区域间产业分布总格局的形成168第三节产业结构演进169一、产业结构的划分1701、霍夫曼划分法1702、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1713、库茨涅茨的划分方法1714、其它分类方法171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721、配第定律1722、斯密顺序1733、克拉克定律1744、库茨涅茨的研究1745、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演进177四、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1791、产业重工业化1792、霍夫曼定理1803、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1824、生产要素密集度转化规律1835、区域产业链条184五、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85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1852、劳动生产率的不均等上升1863、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186第四节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188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度量方法1881、工业化结构比重数1882、产业结构变化率1883、相关系数1894、相似系数1895、产业结构效益指数1896、结构影响指数1907、效益超越系数1908、投入产出法190二、产业聚集与分散的度量方法1971、产业比较优势度1972、区域产业专门化率1983、区位商1984、产业专门化系数1985、偏离-份额分析1996、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水平分析200本章小结202第六章区际贸易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206第一节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6一、市场分割、市场统一与市场开放度2071、市场分割与市场统一2072、贸易成本和市场开放度207二、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8第二节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208一、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及其分解209二、简单情形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01、资本流动下的降价效应2102、贸易保护降价效应的条件性211三、多因素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21、区位调整成本与区位调整陷阱2122、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215第三节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216一、局部贸易自由化216二、全面贸易自由化217三、考虑市场规模和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与工业化2181、欠发达国家、落后地区工业发展滞后之谜2182、资本流动与边缘化临界点218第四节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投资转移效应219一、资本多国流动情形下的生产和投资转移及基本结论220二、生产和投资转移及福利变动221三、两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空间不平衡及福利变动分析223四、多米诺效应和内生集团规模225五、轴心-附属协定226本章小结228第七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231第一节区域空间的二元结构231一、基于经济活动强度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2二、基于交易效率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3三、基于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理论234第二节城市等级体系及城市内部结构237一、城市以及城市的分层结构2371、城市的形成2372、城市分层结构的形成2383、城市类型结构的形成238二、城市分层结构最优层次数和每层的城市规模2391、分层结构层次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2392、城市分层结构的层次数2403、城市规模与层次数的关系2414、城市分层结构演进过程244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245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类型245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史246第三节城市土地利用248一、地租与土地利用2481、地租和土地价格基本原理2482、地租、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249二、区位选择与城市土地利用2501、家庭区位选择2502、企业区位选择251第四节城市就业253一、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2531、乘数原理2532、劳动力需求曲线254二、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255三、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效应2571、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72、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83、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9四、城市就业政策2601、城市失业类型2602、城市失业的政策措施261第一,失业保险制度。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a5a795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0.png)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致力于探讨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回顾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传统对比,并探讨未来研究趋势。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对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工业区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后,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理论也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进入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该理论强调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研究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提供了重要框架。
地租理论:地租理论主要是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解释了土地价格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地租理论对于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房价和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主要企业区位选择及其与市场、资源的空间关系。
区位理论为企业投资选址、政府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了指导原则。
随着全球化、新技术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发展,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出现了一些创新点。
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提出了挑战。
例如,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使得商业活动更加灵活、分散,突破了传统的区位限制。
这为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如虚拟经济的空间分布、数字经济的区位规律等。
产业转移和集聚: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转移和集聚现象的频繁发生。
产业转移使得一些地区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而产业集聚则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
这些现象对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结构、产业组织和企业战略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例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将环境因素纳入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分_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分_李小建](https://img.taocdn.com/s3/m/4d7295c3c1c708a1284a442c.png)
收稿时间:2012-06-15;修回时间:2012-07-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82)作者简介:李小建(1954—),男,河南孟津人,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研究。
E-mail :xjli@ 。
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都强调空间的概念,考虑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
两学科均与地理学和经济学关系密切[1],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2-3],研究内容有一定相同[4],在实践和理论渊源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同时,两学科理论基础均相对薄弱[5-6]。
长期以来,人们对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分界不甚清晰,有时将两学科互相替代。
这种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学科的交融和发展,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分李小建1,2,罗庆1,祝英丽1(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国河南开封475001)摘要: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目标对象的相似性及理论观点上的互相借鉴使得其特殊性渐渐模糊起来。
为此,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组分、研究内容层次、哲学思维等三个方面分析两者间的差异。
在研究组分上,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可分为经济地理学独有部分(经济活动的地理基础、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学独有部分(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等)和两学科共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等);在研究内容上,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圈层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表的投影,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圈层内不同经济体间的关系;在哲学思维上,经济地理学以归纳为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而区域经济学以演绎和数学推理为主,强调经济效果的最优化。
以上分析有助于理清两学科间的实质差异,从而在相互学习中促进两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组分;哲学思维;学科差异中图分类号:F119.9;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07-0001-05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New PerspectivesLI Xiao -jian 1,2,LUO Qing 1,ZHU Ying -li 1(1.Institute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2,Henan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Henan ,China )Abstract: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 have similar targets and borrow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each others,which make their particularity gradually blurred.Therefore,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differences from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components,research content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From research components perspective,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econom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unique part of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unique part of regional economics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nd the common parts of two subjects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ic spaces).From research content perspective,economic geography stu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layers,and focus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position of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surface.In philosophical thinking,economic geography primarily applies induction,and emphasizes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while regional economics gives priority to the deduction and mathematical logic,and emphasizes the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outcome.The above analysis helps clarify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ubjects,and which in turn may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isciplines by mutual learning.Key words: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economics ;research component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cademic difference 中国集体经济但同时也带来了学术界和学生们的困惑。
《新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
![《新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94a25234431b90d6c85c786.png)
读书报告:区域经济学入门之安虎森与其《新区域经济学》李盼盼一、《新区域经济学》简介安虎森所着的《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发表于2015年。
安虎森团队所着这本书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入门读物。
虽然外生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但区域经济学寻找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问题。
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现象时,常常会做出同质性、偏好相同以及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
1、块状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及循环累计因果关系非均衡力 2 第一、经济系统中由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第二、区域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差距,由于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链,因此在外生力量消失后,这种过程仍在进行。
第三、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意味着生产要素的聚集,而生产要素聚集与否所决定的是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故发生质变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量变是指某种经济增长模式下的资源重新配置和结构调整问题。
第四、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黏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要很强的外生冲击。
第五、人们预期的变化以及政府的示范作用对经济增长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聚集力 分散力:市场拥挤效应市场接近效生活成本效本地市场放大效见下图,块状经济的战斧图。
二、1.在地区的处境更加恶化,大量人口失业,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对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英国、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英国于1936年成立巴洛委员会,试图遏制产业和人口向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的集中,并通过建立工业开发区、税收优惠区等手段使产业向萧条区分散;美国于1941年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制订了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计划,其成功经验后来被许多国家借鉴。
新经济地理学 理论 方法与学科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 理论 方法与学科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c088b45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6.png)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与学科比较摘要新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研究范畴涵盖了空间经济、城市与区域发展以及全球化等领域。
本文将首先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思想,然后探讨其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论,并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比较。
最后,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引言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新的学派。
新经济地理学试图通过对地理空间的经济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全球化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思想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区域失衡现象。
这些失衡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对经济空间分布与全球化关系的思考。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强调地理空间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地理空间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空间特征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试图解释不同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差异。
•强调全球化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全球化与区域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全球化对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出政策建议:新经济地理学试图通过对经济地理现象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平衡。
3. 新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新经济地理学采用了多种方法和理论来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其中,代表性的方法和理论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GIS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通过将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演化经济学理论梳理
![演化经济学理论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f5f462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4.png)
演化经济学理论梳理演化经济学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进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它的基本观点是,市场和经济体系是一个不断演化和适应的系统,各种经济行为和结构都是在不断地演化和适应中形成的。
演化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系统的进化过程以及进化的动力机制,它与传统经济学相比更加关注经济体系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遗传算法、进化博弈论、复杂系统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这些理论框架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经济现象的演化过程。
下面将对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梳理进行详细介绍。
遗传算法是演化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达尔文进化论的计算模型,它通过模拟生物进化的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经济学中,遗传算法可以被用来解决资源配置、市场行为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经济现象的模拟和计算,可以揭示出一些隐藏在复杂经济系统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遗传算法在经济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来研究经济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还可以用来优化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
进化博弈论是另一个重要的演化经济学理论框架。
进化博弈论是一种研究博弈行为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化和演化规律的理论。
在演化经济学中,进化博弈论被用来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竞争行为和合作行为。
通过分析不同策略和行为的演化路径,可以揭示出不同市场环境下的经济行为和结构的形成过程。
进化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复杂系统理论是演化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复杂系统理论试图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模拟来研究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演化规律。
在经济学中,复杂系统理论可以被用来研究市场的动态演化过程和经济结构的形成机制。
通过对市场行为和经济结构的模拟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无法解释的现象和规律。
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经济体系的管理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演化经济学是一种基于生物学进化理论的经济学理论,它试图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动态演化过程的研究,揭示经济体系的演化规律和动力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Alongso(1964)城市经济学:阿隆索把杜能的理论进一步延伸为城市经济学 的理论基础,然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又十分狭窄,它没有考虑城市和区域之 间的经济联系,因而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成了“漂浮的岛屿”。 Hotelling(1929)空间竞争模型:霍特林空间竞争模型是把空间融入到主流经 济学中的另一种尝试,然而遗憾的是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们只是把该模型视为解 释市场失灵的寡头垄断模型。 (3)空间不可能定理
空间不可能定理告诉我们,在新古典范式中是无法处理空间维度的。上述尝 试并没有取得成功,这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放弃传统的规模收益不变范式有着 直接关系,因为一旦放弃规模收益不变的范式,则市场将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如 果不存在规模经济,那么经济活动是完全可分的,任何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最基 本的生产单元,并存在于任何空间范围内,因此此时任何规模的城市甚至连一个 小村庄也不可能存在,整个经济系统由均匀散布的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 家庭作坊所组成,因为此时只有这种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或家庭作坊的均匀散布 才是最有效的。这种结果,尽管在新古典的一般竞争均衡分析框架内存在均衡解 ,但这种均衡解是无区际贸易和无运输活动的均质世界。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 (1977)为此提供了合理的工具。
演化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1
1、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2、演化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
3、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应用
—微观、中观与宏观
4、演化经济地理学对我国的启示
2
一、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1、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尝试
(1)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联系 在地理学家看来,经济学家把空间及其主要组成要素看成是均质的,或者是 忽略空间要素(库姆斯等,2008)。在许多情况下,空间在经济学家眼里是中性 的。在经济学家看来,地理学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因而地理学家的分析和评论 缺乏严谨的定量分析,只是对经济现象一种描述(约万诺维奇,2009)。 尽管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相互重叠和相互补充的, 但是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讲,经济学家在抽象的 和同质的空间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探讨一般规律或机制;经济地理学 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分析的是在经济活动这种异质空间中的不同形式。 (2)空间纳入主流经济学中的尝试: von Thünen (1826)农业区位:冯•杜能(1826)曾尝试性地把空间纳入到经 济学分析中,然而冯•杜能的这一研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足够的重视。
4
(4)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规模收益递增与垄断竞争》框架 D-S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问题的工具。
2、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1991)以D-S框架为基础,借助于萨缪尔逊(1954)的“冰山贸易成 本”,把空间融入到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由此构建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桥梁。 然而,地理学家认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并不属于地理学范畴,甚至 认为克鲁格曼完全不懂地理学。 地理学家们反对新经济地理并不奇怪,经济学家经常利用数学来分析经济现 象,而地理学家们则在计量革命之后彻底的放弃了数差异和地区特定的制度因素是决定厂商生产 区位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厂商的区位决策还取决于特定的历史因素。由于有限理 性,很多厂商只是建立在创建者所在的地区。本地网络迫使子公司建立在这些厂 商的周边,离他们的父辈很近。根据达尔文演化观点,成功的厂商能够滋生出更 加成功的后代,由此产业集聚在一些地区能够得以存在。最近的一些实证研究表 明,这种结论是成立的。
3、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合作方向
马丁(1999),谢发德(2000)以及奥弗曼(2004)等都呼吁经济学和地理 学的融合,然而经济学和地理学的融合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罗德里格斯-波 斯(2011)认为,经济学家擅长于规范的理论建模而地理学家擅长于微观案例的 研究,因此微观数据的大量增加,将为经济学家研究异质性偏好、劳动力迁移以 及厂商的生产技术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融入地理学家感兴趣的地理外部性和时 间维度提供了机会。
11
三、演化经济地理的应用 —微观、中观与宏观
演化经济地理学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博施马和弗伦肯, 2009)的,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其常用的分析工具(波特和沃茨,2011)。博 施马和弗伦肯(2006)和弗伦肯(2007)指出,演化经济地理学从微观层面(厂商分 析)、中观层面(部门分析或产业动态分析、网络分析)以及宏观层面(空间系统 分析)进行分析。
7
1、演化经济学
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古典均衡理论,已经根深蒂固且广为流传。新古 典均衡理论以同质商品、代表性代理人以及理性行为假设为基础,大量引入数学 分析方法建立所谓的均衡,但正因为上述的假设前提,最终建立起来的均衡大部 分都是唯一的一种均衡。从这种新古典均衡模型中,可以得出相当清晰而直接的 结论,政策制定者得出的政策性建议也是很直接的,因而也就很容易实施的。其 实,经济系统是很复杂的且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系统,它并非是维持某种均衡状 态的静态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各种历史和新奇的事件、路径依赖、非遍历性、 突变、创新、规模收益递增、当地特定的不确定性等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现实 中我们所看到的商品和服务也不是同质的,代理人也不是同质的,而且人类的行 为也相当复杂且非理性的。正因为这些复杂的因素,经济系统是不可能通过数学 运算得出结论的。最近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成熟的新古典均衡理 论没能预测出经济和金融危机,众多企业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对此感到十分惊讶 。其实,多年前经济已经发出了预警信号,但新古典均衡理论对那种没有管制情 况下的市场可以更好地运行的坚忍不拔的信条遮住了经济学家的视线。
6
二、演化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
如果说新经济地理学构建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第一座桥梁,那么演化经济地 理学则构建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第二座桥梁。不同于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地理学并没有引起经济地理学家的足够的重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似乎也没有引起什么争议。此外,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是在经济学基础上建 立的,而演化经济地理学是在地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两者以完全不同 的理论框架和假设为基础,提出了不同的时空概念。尽管这两者享有路径依赖、 规模收益递增以及不完全竞争等一些共同的特性,但新经济地理学仍以利润最大 化的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演化经济地理学以有限理性的非均衡原理为基础。因为 演化经济地理学以地理学为基础,故地理学界更容易接受演化经济地理学。从上 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济地理学领域也出现了“转向”潮流,包括向文化、制度 以及经济联系转向,这种转向潮流为向“演化转向”做出了铺垫。马丁和森利( 2006)指出,经济地理学向“演化转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地理 学中大量使用演化经济学中的概念和术语,比如“学习”、“路径依赖”、“选 择”以及“新奇”;二是演化经济学的一些新近发展起来的内容在经济地理学中 广泛应用,进而建立了新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分析框架。
5
其次,经济学和地理学可以在知识和信息在地理空间上的传播方面展开合作 ,而在这些方面地理学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再则,在研究经济活动空间集聚方面也可以进行合作。马丁和森利(2006) 认为,地理学在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方面的研究深于经济学的研究,但地理学无 法清晰地解释路径依赖为何出现以及为何会出现在特定地区的问题。 最后,经济学和地理学最能进行合作的领域是政策方面,经济学缺乏空间维 度的经济政策,显然是盲目的政策,然而地理学以某一地区为基础的经济政策又 难以在其他地区推行。正如加勒特森和马丁(2010)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是经 济学和地理学都要重新做出安排的时候了。
1、微观层面的分析
演化经济地理学微观层面的分析仍然从厂商行为分析开始,不过与新古典经 济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中的厂商不再是“代表性的厂商”,而是异质性的厂商。 类似于演化经济学,历史也是研究厂商的起点,厂商只有有限理性,厂商生产区 位的选择应基于历史条件。由于厂商之间在“干中学”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方 面存在差异,因此有些厂商获得了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而另一些厂商不能盈利 并逐渐衰退最终破产。厂商之间在信息吸收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一部分不善于 利用信息的企业不能从外部性中获得知识溢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终被淘汰掉。
10
另外,虽然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降低区位间的贸易成本有利于本地的专业 化生产,但新的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贸易成本的降低是否有利于本地专业化生 产是不确定的。最后的区别是产业具体的特征,这些特定取决于产业内的生产联 系、市场结构、消费者偏好(偏好的同质性)、要素市场(要素的可获得性和流 动性以及要素价格弹性)以及人们的预期。 (3)演化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的区别 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方面的优势。 第一,演化经济地理学继承了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它涉及到的是演化和 多元,因此演化经济地理学包容众多理论和研究方法,包括纳尔逊和温特的厂商 演化理论,达尔文的生物多样性、遗传性以及选择性等。 第二,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更加注重动态变化过程、 不可逆过程以及创生新奇的研究。 第三,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假设也是更加符合现实,其理论假设包括有限 理性和非均衡。现实世界的确如此,理性经济人假设通常难以得到满足,有限理 性似乎更能符合现实。外界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而均衡是难以实现的。 第四,演化经济地理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建立经济地理学的一般理 论,同时还可以进行时间和空间特定过程的实证研究。
8
(1)演化经济学的定义 演化是一个发展、自我矫正、振动后自我组织的过程,演化经济学是研究 经济系统中新奇的产生、扩散和由此所导致的结构变迁的经济学学科,各种历史 和新奇的事件、路径依赖、非遍历性、突变、创新、规模收益递增、当地特定的 不确定性等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是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2)演化经济学的哲学思想 如果新经济地理学包含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那么演化经济学包 含的是“孕育发展”的哲学思想。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但演化 思想融入到现代经济学中并引起经济学界的重视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3)演化经济学的三个来源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演化经济学从如下三个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是“ 新熊彼特”学派的以技术变迁、创新和知识为主要对象的研究,主要以霍奇逊( 1993)为代表;二是路径依赖的研究,主要以戴维(1985)为代表; 三是厂商 自组织的研究,以纳尔逊和温特(1982)为代表。演化经济思想中主要包括多 样性、遗传性以及选择性,多样性主要是指人口的多样性、厂商的多样性以及制 度的多样性等等;遗传性则强调历史的作用,后代从父辈那里继承着一些DNA; 选择性则是指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一些企业面临着进入、发展以及退出的过程 。不同于新古典理论,演化经济学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长期的连续的结构变化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