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物体质量教案
![初中化学物体质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f6054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9.png)
初中化学物体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物体的质量,掌握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物体的质量是什么?2. 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不同质量的物体。
2. 实验环境:干净整洁的实验室。
3. 教学资源:实验视频、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不同质量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物体质量的概念。
2. 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天平和砝码来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测量方法。
3. 锻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4. 总结:带领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巩固对物体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5. 拓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并思考物体质量对物体的性质和用途有何影响。
**五、教学反思与延伸:**1. 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探求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在课后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活动,或者设计相关课题研究,深化对物体质量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会对物体质量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更多实践能力和思辨意识。
愿每位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成长与收获!。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c30e02227916888486d733.png)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2. 知道质量的定义、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3. 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
4.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5. 过程与方法会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能正确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
1. 教学难点天平的使用【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老师这里有六个不同的物体,请同学来帮我分成三类,并说出分类理由。
1. 新课部分1.物体与物质(学生回答:分成三类,理由……)师:很好,如果老师把左边这些都称为物体,而右边这些都称为物质的话,那么物体与物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师:那么我们再来看下这些物体所含的物质的多少一样么?(学生:…….)师:我们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称为质量,用m表示。
2.质量1. 定义2. 单位:(学生看书)国际单位制: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1. 学生活动体会千克以及克,毫克(4)老师这边有一块橡皮泥,我想准确的知道这块橡皮泥的质量,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1)常用测量工具(2)物理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托盘天平、物理天平3.天平的使用(1)学生看课本p3图6-1以及实验桌上的天平,自主学习天平的构造。
(2)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如何调节天平的平衡。
(3)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示如何调节天平的平衡(左偏右移)。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信息快递》,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师生共同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如何摆放、如何加减砝码,移动游码)。
3. 小结天平的使用方法。
4. 学生自主测量橡皮泥的质量。
4.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1.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看天平是否仍然平衡。
2. 用质量的定义来解释为什么形状改变物体的质量不变。
3. 猜一猜:如果物态以及地理位置发生改变,质量是否改变。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_共54页)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_共54页)](https://img.taocdn.com/s3/m/f39cb72f168884868762d6d9.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6.1物体的质量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6.3物质的密度6.4密度知识的应用6.5物质的物理属性7.1走进分子世界7.2静电现象7.3探索更小微粒7.4 宇宙探秘8.1力弹力8.2重力力的示意图8.3摩擦力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9.1 二力平衡9.2牛顿第一定律9.3 力与运动的关系10.1压强(课时1)10.1压强(课时2)10.2液体的压强10.3大气压强10.4浮力10.5物体的浮与沉《6.1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2.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三、教学资源牙膏、药品的包装盒、小金属块、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导入:从教室内物品引入,针对P2图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后举例。
结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2.质量的单位要求学生根据拿出牙膏、药品的包装盒等,通过观察,寻找有关质量的标志.提问:我们平时所买的物品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引出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进行对比单位换算练习(学生展示):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毫克,合___千克;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3.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2)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4)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5)学生对照说明书演示测量小金属块的质量(学生讨论并操作).4.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指导学生讨论概括: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并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质量.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托盘天平的使用.2.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三、教学资源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四、教学设计1.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说出天平的主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铭牌”.明确:铭牌上标的:“称量”和“感量”是什么意思?(称量表示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感量表示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2.问题探究:怎样称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可行?你的方法又是什么?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越小.让学生明白:设计和填写表格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重要环节.3.问题探究: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合理的顺序应该是:(1)测空杯的质量(2)把水倒入杯中(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先测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出后测空烧杯的质量,最后两者相减.说说这种方法的不妥之处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容器内会留有少量液体,测量结果会偏小)4.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3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三、教学资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铝块、刻度尺、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学生思考并举例,提出各自的见解.如: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教师手拿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能单凭体积来鉴别它们的种类吗?教师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个较大铝块,问:你能单凭质量来鉴别它?那么我们能通过比较什么来鉴别金属块的种类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别金属的种类,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质量(g)2.密度概念的建立从表格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联系对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2)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 g/cm3=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3)叙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能叙述其物理意义.3.例题(学生板演)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4.课堂小结: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三、教学资源小石块、盐水、烧杯、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1.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那么1L=____mL=____dm3提问: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2.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巡视并与学生探讨.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步骤: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验3.提问:测液体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两种方案的比较:学生讨论方案并对比优劣4.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有一体积为30厘米3的铜球,质量为89克,则该铜球为实心吗?空心部分体积有多大?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组织学生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内容(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质量公式:由ρ=m/v得m=ρv可算出质量.(2)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体积公式:由ρ=m/v得v=m/ρ可算出物体的体积.(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公式:ρ=m/v.5.组织学生归纳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2.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道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2.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三、教学资源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烧杯、热水.四、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属性.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度大小.要求学生将硬度和生活中物质的有关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3.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5)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将金属勺子和塑料勺子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两手分别捏住另一端,哪一只手感到热就表明这把勺子的导热性能好.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体会.5.课内小结学生归纳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三、教学资源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四、教学设计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实验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实验2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实验3师: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 3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应选模型2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而这颗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若干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多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分子还是水,再分就不是水了.内容:一些图片,包括现代显微镜和原子分子图片.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而我们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仅为0.1mm,由此可见,分子不借助于高级的仪器仅凭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反之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显然也不是分子,而是小微粒.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例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落叶飘零D. 冬天,雪花飘飘例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让学生再一次的回顾实验二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教师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些例子,同时让学生也展开思维,列举与相关的现象,共同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师:在手帕上洒些香水,问同学们能闻到吗?说明:实验时,特意离一些同学近一些,然后问近处和远处的同学闻到没有,这个时间差证明了分子运动到远处需要时间.介绍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和水,铅片和金片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扩散的速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学生分析诗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同时在教室的饮水机中取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放入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先红,进而找出原因.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举例,如:为什么炒菜比腌菜咸的快等.板书: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例3: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回顾实验3设问:既然本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什么在没有混合之前这些分子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而任凭这些空隙存在呢?实验:肥皂泡实验、水银的聚合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地压缩任何物体,说明分子间还存在着斥力.板书: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例4: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有间隙D.物质间有扩散现象例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教师再做总结.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在电视广告中你所了解的有哪些商品宣传中称自己为纳米材料制成的?五、教学反思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四、教学设计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 第一题五、教学反思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
5.2 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5.2 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8439855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e.png)
在今天《测量:物体的质量》的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反思和总结方面的思考。
首先,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提问问题的设计上还可以更加深入和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此外,在课堂的互动环节,我需要更加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和实验操作中来,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测量工具:介绍托天平、电子秤等常见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这些工具进行质量的测量。
3.物体质量的测量: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利用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质量的误差与改进:让学生了解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学习如何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科普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物理奥秘》等科普读物,深入了解质量测量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网络资源:介绍学生访问国家地理、科普中国等网站,了解质量测量相关的前沿科技和实际应用。
(3)学术论文: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质量测量技术的学术论文,了解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态。
(4)实验器材:学校可以考虑购置更多种类的质量测量器材,如电子秤、分析天平等,以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4)参与学术讨论: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学术讨论活动,如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
(5)实践应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质量测量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购物时注意比较商品的质量,提高自己的消费意识和购物能力。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对于质量的概念和重要性的讲解可能还不够透彻,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通过更多具体的案例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质量的概念。同时,我也要注意课堂节奏的把握,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
初中化学物体质量教案
![初中化学物体质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cccb5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6.png)
初中化学物体质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微观解释。
2.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反应,思考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关系。
2. 提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 学生汇报: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3. 教师评价:对各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给出改进意见。
4. 实施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四、交流讨论(10分钟)1.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2. 教师引导: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质量守恒定律。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2. 教师提问:如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结论。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化学方程式。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事项,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二、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二、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ddd53e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c.png)
《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让学生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正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包括天平的调节、物体的放置、砝码的加减等操作步骤。
难点:理解质量的物理意义,通过实验操作准确读取并记录测量结果,同时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与规范。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数量的天平、待测物体、砝码等。
2.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天平使用步骤、质量概念等相关内容的PPT。
3. 教学环境:确保实验室设施完备,为学生提供安全、整洁的实验环境。
4. 学生分组:根据班级人数合理分组,每组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
通过这些步骤的准备工作,一个科学实验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各种实验教学活动了。
首先,对于安全与整洁的保障是实验室运作的重要基础。
必须保持实验室内外的清洁,并且做好定期的清理工作,这既能够减少实验室事故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仪器的保护与保养。
实验时还要特别强调安全问题,提供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使每一位参与实验的学生都清楚并遵循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和器材的配备。
在安排学生分组时,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小组的学生人数以及他们各自的技能水平。
这样的分组方式不仅有助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还能在小组内形成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
每个小组都应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样的准备和安排,实验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通过实物展示或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物体,如文具、书本、水果等。
初中物理物体的质量教案
![初中物理物体的质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245d9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4.png)
一、教案背景1. 面向学生:初中八年级学生;2. 学科:物理;3. 课题:物体的质量;4. 课时:1课时;5.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有关材料,完成课前预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的初步概念和单位;(2)通过实验的方法学会天平的使用并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验求真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2. 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克(g)和吨(t)等。
3. 天平的使用: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调节、称量、读数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质量现象,如购买水果、称重等,引发学生对质量的思考。
2. 新课:介绍质量的概念、单位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总结实验结果。
4. 讲解:讲解质量的性质,如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质量的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2. 学生能熟练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 学生能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采用讲解法,讲解质量的性质和计算方法;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八年级上册;2.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测量筒、烧杯、金属块等;3. 课件:质量的概念、单位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八、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2. 介绍质量的概念、单位和天平的使用方法;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 讲解质量的性质,如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5. 学生独立完成质量的计算题;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质量的重要性。
5.1 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
![5.1 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28e17e195f312b3169a5d9.png)
教学设计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沪粤版)作者姓名:陶复桂性别:男单位: 亭头初级中学通讯地址:马鞍山市当涂县亭头初级中学电话:邮件信箱:邮编:课题: 5.1 物体的质量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全章的基础。
关于“质量”,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质量是反映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常见物体质量的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即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操作与读数。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4)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初步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四、学情分析“质量”一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学生可能易混淆。
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探究,但在操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有的同学可能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拨动游码和取放砝码;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等等。
这需要加强规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来亲身体验;借助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认识;采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加强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以此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
5.1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1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352b2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9.png)
5.1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在设计这堂《物体的质量》的物理课,我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质量的定义,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以及能够运用质量的概念来分析问题。
我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上,我将其定为质量的概念理解和质量的计量单位的运用。
因为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体验。
而质量的计量单位,如克、千克、吨等,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的,需要他们通过学习来掌握。
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我准备了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如苹果、书本、铅笔等,以及一些测量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问题卡片,用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电子秤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在实践活动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让他们描述自己测量质量的过程,以及他们对于质量的理解。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期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质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质量的测量。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上,我认为这节课的实践活动设计得比较成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不同物品的质量,对于质量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但在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质量的运用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运用质量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物品,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质量的知识,也能让他们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物体的质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物体的质量》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ae9a65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03.png)
-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时称重、制作饼干时配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物体的重量会发生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突破重点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讲解质量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结合实验,讲解质量的单位、测量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天平、电子秤等测量工具。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同学讨论,但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作业完成过程中,注意保持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确保作业整洁、美观。
3.实验报告需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明确实验结论。
4.提交作业时,请务必注明作业完成时间,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遵循科学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初中初二物理上册《物体的质量》这一章节,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质量现象,如:“为什么物体的重量会随着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如何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究物体质量的相关知识。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体质量的变化,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1.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趣味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质量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2111d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f.png)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天平及砝码、橡皮【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点出实物】课桌和凳子,大头针和铁锤【设问】这些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总结】像大头针、铁锤、课桌和凳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质呢?(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解。
)二、进行新课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示?(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3)质量的单位与平时生活中所使用单位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4)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过渡】同学们,你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吗?如何去测量?现场出示体重秤,并找学生实际测量质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过渡】实验室使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叫做天平(1)认识天平的构造托盘天平的构造(教材110页图-2)【设问】1、能否用天平测量我们自身的质量?2、能否用手直接拿砝码?3、能否用天平直接测量液体和化学物品的`质量?为什么?【总结】(2)使用注意事项①每个天平都有自己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量程);②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应使用烧杯或者白纸间接称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一、物体的质量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一、物体的质量_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ff113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3.png)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物体的质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质量的定义、质量的测量工具、常见物体的质量以及质量的国际单位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测量工具,如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3. 让学生能够正确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并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难点:质量的单位换算、常见物体质量的估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托盘天平、电子秤、各种常见物体。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场景会用到质量这个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质量的定义,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介绍质量的测量工具,如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讲解质量的国际单位,如克、千克、吨等。
3. 例题讲解:用实例讲解如何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使用托盘天平测量教具中的常见物体的质量,并记录结果。
5. 知识拓展:讲解常见物体质量的估计方法,如水的质量、苹果的质量等。
7. 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的知识,整理笔记。
(2)请估计一下自己的质量,并说明估算的方法。
(3)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说明它们的换算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第六章物体的质量一、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三、质量的单位克、千克、吨等。
四、常见物体质量的估计水的质量、苹果的质量等。
七、作业设计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整理笔记。
2. 请估计一下自己的质量,并说明估算的方法。
3. 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说明它们的换算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了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能够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02018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a.png)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版本、年级: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章节、课时: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3)对常见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点及对物体质量多少的估测水平。
(4)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过程方法:(1)能从物质的形态,形状,空间位置等的变化中提取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不变性这个本质的东西,从而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即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的概念。
(2)能从怎样比较质量的多少的方法中领悟质量单位的意义,以及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质量知识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质量的定义(2)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教学难点:(1)估测物体的质量。
(2)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科学抽象法教学仪器与用具:玻璃杯、橡皮泥、铁钉、铁锤,托盘天平、塑料瓶、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显示自行车图片)1.自行车主要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点明:自行车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2.铁锤、铁钉、桌子、椅子这些物体分别由哪些物质组成?点明:所有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
二、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课件显示铁锤、铁钉、桌子、凳子图片)1.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物质组成?2.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一样?(一) 顺势而导,化难为易——学习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a.铁锤比铁钉含铁多。
b.桌子比椅子含有木材多。
(师生)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的,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二) 巧妙设问,直奔重点——掌握质量的基本属性(课件显示铁块铸成铁锅的照片)1.铁块铸成铁锅,什么改变?假设没有任何损失,质量变不变? 为什么?2. 把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质量会变吗?为什么?物体的形状变了,质量没有变化;因为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
高中物理物体的质量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的质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a4eaa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8.png)
高中物理物体的质量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总量,并能够运用质量的单位进行计算。
2.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工具。
3. 能够通过测量,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1. 了解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总量。
2. 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3. 进行物体质量的实验比较。
教学难点:
1. 理解质量的概念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电子天平、不同质量的物体(如金属块、砝码等)
2. 教学课件或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了解不同物体可能有不同的质量,引出本次实验主题。
二、理论知识讲解
1. 讲解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总量,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2. 介绍质量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如使用电子天平进行测量。
三、实验操作
1. 学生操作电子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2. 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四、讨论与总结
1. 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物体的质量差异的原因,如物质组成、密度等因素。
2.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五、作业布置
布置练习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六、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下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
![《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844d8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e.png)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能够了解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正确使用质量的单位。
学生能够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对质量单位的换算和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天平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天平的调节和读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天平、砝码、各种物体(如铁钉、木块、苹果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的物体,如铁钉、木块、苹果等,提问学生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进行回答,然后提出问题:“除了这些方面,这些物体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从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质量的概念(1)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黑板等,思考这些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
然后讲解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质量就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举例说明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例如,将一块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其质量不变;一杯水结成冰,状态改变,质量不变;将一个物体从地球拿到月球上,位置改变,质量不变。
2、质量的单位(1)介绍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2)展示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对质量的单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例如,一个鸡蛋的质量约 50g,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 50kg,一头大象的质量约 5t。
(3)讲解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t = 1000kg,1kg = 1000g,1g = 1000mg。
1.物体的质量-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物体的质量-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c1a64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68.png)
1. 物体的质量-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物体质量的含义物体的质量是指物体所含有的物质量大小,用单位千克(kg)或克(g)来表示。
2. 物质量的测量2.1. 均匀物体的质量的测定通过天平将物体与一个已知质量的物体(也称为试重块)相比较,可以得到物体的质量值。
当天平达到平衡状态时,即两个物体的重心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时,试重块与物体的重量相等,即:物体质量 = 试重块质量2.2. 不均匀物体的质量的测定测量不均匀物体的质量时,需要将物体分割成若干个质量相等的小部分,逐个测量每个小部分的质量,然后将它们的质量相加得到整个物体的质量。
3. 物质量与物体重力的关系物质量是一个物体固有的特征,与它所处的环境没有关系。
而物体重力则与物体所处的环境有关,它是指物体受到的地球对其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地球对该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物体的重力等于该物体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与其质量的乘积,即:F = m × g其中,F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单位为牛(N);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g是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秒平方(m/s²)。
4. 物质量的守恒性物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封闭系统(无物质的进出)中,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即物质量始终守恒。
物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基础是量热器实验。
量热器实验是指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通过控制器控制升降机将两种物质分别装入两个不同的容器中,然后放入这两种物质,在一段时间后再取出,将其中一个容器放在天平上测量其质量,就可以验证物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5. 总结本节物理知识介绍了物体的质量、物质量的测量、物质量与物体重力的关系、物质量的守恒性等内容,这些知识点是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
3.理解并能应用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
4.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质量的概念的理解和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
【四、教学用具】:天平、砝码、钢尺、钢钉、铁块、铁锤等。
【五、课前预习】(导学案)
阅读书本P110--114页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物体所含的多少,叫做质量。
通常用字母_____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不随物体的、、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
3、国际单位之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符号。
常用单位有:吨(符号:)克(符号:)毫克(符号:)
4、1t= kg 1kg= g 1g= mg
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日常生活中测量质
有、、等。
6、观察图5--6,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
、、、这几部分组成。
7.使用托盘天平的基本步骤是:
(1)天平的调节
A、水平调节:把天平放在上,把游码放在处。
B、、横梁平衡调节:调节横梁上的,使指针指在处,这时天平横梁平衡。
(2)称量时把被测物体放在盘里,砝码放在盘里,用夹取砝码,由加
砝码,最后再移动,使天平平衡。
(3)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盘中加上。
(4)称量完毕后,应将砝码放回,并将游码移到处。
8.为了保持天平测量的精度,使用时应注意: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
(2)砝码要用夹取,不能用手拿。
(3)不能把和直接放天平的托盘里。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问,提高学生兴趣
一杯水、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大家认真观察。
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二、新课导入
(一)目标一:明确物体和物质的两个概念
1、物体是具体的东西,物质是组成物体的材料,是无形无量的。
举例说明物体与物质的区别,例如:书本,书本是一个物体,纸是组成书本的一种物质。
学生练习:“用木头做的一张桌子”,桌子是,木头是组成桌子的。
(物体或物质)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二)目标二:质量的概念
认真阅读思考课本110页“如图5-1”所示,并回答
1、盛满水的碗和盆,哪个装水多?
2、充足气的篮球和乒乓球,哪个里面的空气多?
3、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哪个用的橡胶材料多?
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通常用字母m表示。
学生练习:1)一枚大头针与一把大铁锤相比,含的铁多,的质量大。
(三)目标三: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1、演示:(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
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问题:(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太原,或带到更远的地方,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2、讨论、交流: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带到茂名,或更远的地方,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
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来,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四)目标四: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1、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有:吨(符号:t)、克(符号:g)、毫克(符号:mg)
2、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kg=103g 1 g =103 mg =10-6kg 1t=103kg
3、学生练习:1、P112页练习
2、一名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 。
一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
50 。
(五)目标五: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同学们的体重是用什么测出来的呢?有专门测体重的体重计,也可以用磅秤来测。
同学们还了解有哪些测质量的工具吗? 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杆秤、磅秤、电子秤;学校实验室、工厂化验室常用的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近代最精密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
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
学校实验室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托盘天平。
(六)目标六: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1、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工作原理P113页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P113--114页阅读说明书,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指针左偏,螺母右旋)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③把被测物放在左盘边,接“先大后小”顺序选择适当砝码,用镊子向右盘里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平衡。
④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记住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测的最大质量。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因为手上有汗泥,将砝码弄湿、弄脏后会使砝码生锈、损坏,其质量会发生变化。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容易腐蚀天平托盘,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4、用天平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
①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按课本P113“活动1”进行操作实验
②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按课本P113“活动2”进行操作实验
七、巩固应用
1、某同学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停在分
度盘的左侧,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将横50g 20g 10g
梁
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当他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如图甲所示),这时应该;当他在天平右盘中放入50g、20g和10g的砝码各一个,并将游码移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g.
2、观察如图天平的使用,操作错误有哪些,写三条:
(1) ;
(2) 。
(3) 。
3、下列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A、一杯水凝固成冰
B、将一铁块运到月球。
C、把菜刀表面磨光
D、将铁丝拉长
4、关于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kg的铁比1kg的棉花质量大
B、一块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
C、物体的质量只能用天平测出
D、把铁球加热,体积变大质量也变大。
5、下列各数值中最接近一瓶墨水的质量的是()
A、150mg
B、1.5g
C、150 g
D、0.015t
【八、板书设计】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通常用字母__m___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
而变化的物理量。
3、国际单位之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有:常用单位有:吨(符号:t)、克(符号:g)、毫克(符号:mg)
4、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
5、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1)、放水平
(2)、游归零
(3)、调平衡螺母(左重右调)
(4)、称(左物右码)
(5)、记:m左盘=m右盘+m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