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自然区划第3章(已修改)

自然区划第3章(已修改)

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
1.双列系统:
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 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
2.单列系统:
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
二、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
划分,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带
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
景观组成结构同一性:组成成分及其相互联系 所表现出的性质和特点 景观土地结构同一性:具有一定的土地类型及 其组合方式
第四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 1.非地带性类型的分类(大地貌面的组合) l)具有水平地带性的平原 2)垂直带性显著的山地 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山地和山间盆地
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
区划下限单位。
二、景观同一性问题 1.景观的发生同一性 2.景观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
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景观的组成结构: 景观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景观的形态结构(土地结构): 景观形态单位组合的性质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交替使用带段性单位和
省性单位的相间排列
4.科学的单列系统的特点 5.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
带段 国 地带段 省
综合性区划单位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系列
亚地带段
州 次亚地带段 区(景观)

第三节 景观(自然地理区) 一、景观概念与特征
区域单位,相当于区划等级系统中最低一级的自然地理区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二、区划研究和类型研究的区别
1)类型单位是通过对某种对象的特征的抽象概括而获得的 2)类型单位属性是逐级概括的结果,级别越高共同属性越少

第十章自然地理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第十章自然地理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区划:区、带、地区、地带、省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4. 顺序划分法——“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 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 进而划出主导标志 → 自上而下逐级划分。 B、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 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 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分为两个带(高原寒带、高原温带)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七、1985 , 赵松乔-《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三个大区,7 个自然区,33个自然副区
八、赵济-《中国自然地理》 a、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东部季风区(46%)、西北干旱区(27.3%)和青藏高原区 (26.7%)
中国三大 区
I2
I1
图:自然区划等级系统逐级划分图式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5、 合并法——“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 (类型制图法) A、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 区域共扼性来进行。 B、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 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 级单位。 C、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 进行的。图2是合并法的一种示意图式。
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三、195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光、热、水分、 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 个自然省 ------------1986修改 四、1961年,任美锷、杨纫依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 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分为8个自然区(东北、华 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古、西北、青藏),23个自

第十五章自然区划

第十五章自然区划


• • • •
反对方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石玉林表示, 该计划设想调运大量海水到新疆,假设调运1000亿吨海水,海水的含盐 率为3%,就将产生30亿吨盐,而如何处置这些盐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因为新疆很多土地目前盐碱化灾害已经十分严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原主任李泽椿认为,通过“引渤入新” 来影响气候的设想在气象学上是根本说不通的,“气象学上,形成降水 要满足三个条件,而有水汽只是其中之一,况且依靠调运海水形成的蒸 发量可以说微乎其微,不足以对当地的水汽形成有力补充,再加上大气 具有流动性,产生的水汽会移动到其他地方,所以不可能带来很多的局 地降水”。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原副主任、研究员宁远则从工程的角度认为,我 国南水北调工程从丹江口至北京一线有1000多公里的长度,而且所经过 的基本都是平原,而引渤海水进新疆则要跨越5000公里,无论是管线铺 设、工程造价还是最终水的配送问题都是“没法想象”的。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则表示,如果我们 大量抽取渤海的海水,渤海的水量将从黄海补充,而黄海海水的盐分比 渤海高,这样一来势必会给渤海的整个生态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么 多的海水调过去,渤海和新疆的生态最终都会恶化。”石玉林补充说。
赞成方
• • 张宝印解释,“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渤海距浑善达克沙地只有400多公 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据悉,浑善达克沙地是对北京气候构成严重危害的 最近沙漠之一。渤海湾有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大陆河流注入,含盐量相 对较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渤海成为不二选择。 据学者们研究,西北地区降雨量多寡取决于三个充要条件:一是西风带;二是 高山冷凝系统;三是水汽供应源。其中西风带和高山冷凝系统是具备的,惟独 由于缺水干旱,水汽供应源不具备。如果东调深入我国北方大陆500公里的渤海 海水,做填充内蒙古到新疆沙漠中封闭的构造盆地和一个个的大小盐水湖,形 成人造海,压制沙漠,扩大湿地面积,通过海水的自然蒸发,提供西北地区的 湿润气候条件,增加降雨量的水汽供应源。这样,必将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和华 北地区干旱的恶劣生态环境。 在 “海水西调”的设想中,被外界质疑最多的,是引入海水是否会影响内陆土 壤结构,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影响。张宝印表示,这绝不会造成任何后果。他 说,渤海湾的海水与太平洋相连,一般自净周期为5年,而引入渤海湾海水,能 够将净化周期人为缩短,促进渤海湾地区环境变化,甚至促进养殖业发展。 目前,专家已初步确定运输材料选用玻璃钢管,不易被海水腐蚀,稳定性强, 一般可使用20年—30年。“初步计划钢管直径为8米,基本能满足需求。进入内 陆的海水,第一步就要通过半透膜过滤法,达到淡水与盐分离的目的,从而保 证后期进入内陆的水源变为淡水,避免海水流经内陆带来土地盐碱化等危害。” 当记者发出 “这是不是一笔亏本的买卖”的疑问时,张宝印却不以为然。他给 记者算了笔账,平均每吨水的成本费是4元,现在,当地煤化工生产煤气购入用 水的价格是每吨12元,这当中还赚了8元钱差价。“工业用不了的水可以搞农业, 如养殖鱼类、开办牧场,这样当地的工农业都能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

综合自然地理

8人地关系:一是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二是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分布。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或地域组合正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9或然论(人地相关论):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社会、历史、心理)的复合体,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某些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有生理适应能力,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10负熵:就是对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表示对熵的抵消。
1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地理学为基础,以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特征,即着重研究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变化发展规律。
2耗散结构:任何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不论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还是地理的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
(1)海陆分异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前提条件; (2)海陆相互作用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必要条件;
(3)经度地带性是在海陆分异的背景上产生的一种非地带性分异; (4)地球内能是导致海陆分异的主导因素。 3、海陆分布的基本特征
(1)地球上海陆面积对比差异大;
(2)海洋和陆地在地表各个纬度带分布不均; (3)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导致体系本身的熵减少。
3生态效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会百分之百地被逐级输送,而是按照一定的转化效率,沿着食物链,在各营养级上逐级明显下降,这个转化效率就称为生态效率。 在生态系统中,生态效率平均约为10%。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一.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1.决定因素:纬度位置、距海远近和地形 2.水热分异的指征:干燥度
二.大地貌的分异特点
1.第一级阶梯:自然地带自北而南有规律更替 2.第二级阶梯:自然地带东西变异明显 3.第三级阶梯:自然地带表现为在垂直高度变 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水平地带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区划
第一节
自然区划基础
一.自然区划的目的与内容
1.区划的目的 通过自然区划,以便了解全国各地自然界的 基本概况、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中国生 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从而为充分利用、改造各地的自然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2.区划的内容 研究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结构、发生、 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及其利用改造途径。
四.1963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 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个自然带和1个高 寒区 (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 29个自然区
五.1984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席承藩
1.特点:目的为大农业服务
三.1961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 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 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 和65个自然省。 3.评价 (1)优点:简便 (2)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二.自然区划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主导因素原则 3.发生学原则 4.区域共轭性原则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区划目的、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指标等的概念,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区划方案。

由于作为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区划工作者特别重视从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中选取区划指标,选择性吸收和推广了自然大区、自然省和自然州等,摒弃了“自然国”之类易产生面影响的名称。

一、区划原则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区划的任务就是提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

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划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作指导。

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统一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这些原则可以归成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目的在于确定区域界限。

伊萨钦科认为,自然区划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区划中所划分的区域单位,因其间存在着空间相互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2)区划对象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现象,但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组合的“地域现象”;3)区划是一种独特的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共同性和它们这间的有规律的地域联系合并在一起。

这种由区域的共同性合并在一起的各个对象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任何区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之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4)区划既可以自上而下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合并;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既按照区域的原则,又按照类型的原则加以系统化。

自然区划上述的特点,决定了区域单位的划分和合并应根据其发生共同性、特征的相似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进行。

因此,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

一级区划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以全国性的纬向地带性和构造区域性为依据,根据对公路工程具有控制作用的地理、气候因素来拟定。

对纬向性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界线,采用了气候指标;对非纬向性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界限,则较多地强调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别地区则采用土质为指标。

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根据我国地理、地貌、气候等因素,以均温等值线和三阶梯的两条等高线作为一级区划的标志。

一、全年均温-2℃等值线。

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

因此,它大体上是区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

二、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

三、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

1.1000m等高线:走向北偏东,自大兴安岭,南下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雪峰山、九万山、大明山至友谊关而达国境。

2.3000m等高线:走向自西向东,后折向南。

西起帕米尔、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下西倾山、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大小相邻、锦屏山、雪山、云岭而达国境。

由于三级阶梯的存在,通过地形的高度和阻隔,使其气候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成为划分一级区划的主要标志。

一级自然区划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线的交错和叠合,将我国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温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以潮湿系数K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

潮湿系数K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过湿区K>2.00中湿区 2.00≥K>1.50湿润区 1.50≥K>1.00润干区 1.00≥K>0.50中干区0.50≥K>0.25过干区K<0.25有关潮湿系数K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K=R/Z式中R——年降水量(mm);Z——年蒸发量(mm)。

年蒸发量Z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ET来代替Z计算。

蒸发力ET 的计算,采用H﹒L彭曼公式ET=F﹒E0式中 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E0——水面蒸发量(mm)。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了解和理解其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的区域。

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包括:1. 地貌和地形原则:我国广袤的地域包括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在地形特征上,可以按照高程、坡度、地势、地表形态等原则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2. 气候和水文原则:我国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南北差异明显,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而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

水文条件也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江河湖泊的分布情况、水资源的利用等,这些都是划分自然地理区域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

3. 土壤和植被原则:土壤和植被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的分布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植被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自然地理区划中也需要考虑土壤和植被的分布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包括:1. 归纳演绎法:即通过对我国自然地理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对各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 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为自然地理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地图综合法:通过绘制地理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等,将不同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可视化,有助于理清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空间格局和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我国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要注重地域间的联系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理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区域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简介自然区域划分是指将地球表面按照自然要素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和划分的过程。

通过自然区域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区域划分的原则自然区域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统一性原则:将自然现象根据其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划分为自然区域;2. 相对独立性原则:各自然区域之间在自然要素上应有较明显的区别,以便获取区域间的较大差异;3. 连续性原则:自然区域的划分应该保证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性;4. 综合性原则:自然区域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自然要素,如气候、地貌、植被、土壤、水文等;5. 层级性原则:自然区域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层级进行,从大到小逐级细化。

自然区域划分的方法自然区域划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统计分类法:通过对大量的自然要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类,确定自然区域的划分;2. 区域统一法:根据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域;3. 区域聚类分析法:通过对多个自然要素进行聚类分析,找出相似性较高的地理单位,划分自然区域;4. 归纳法:总结和归纳各种地理要素的特征,以确定自然区域的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的意义自然区域划分对于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 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自然区域划分为各类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区域划分框架,方便研究者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2.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通过自然区域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 为资源利用规划提供指导:自然区域划分可以帮助确定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为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提供指导;4. 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自然区域划分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城市发展区域,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自然区域划分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自然区域的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

自然区域划分的原则包括统一性、相对独立性、连续性、综合性和层级性。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是指将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为若干个较大的区域,从而方便对中国自然地理的整体把握和研究。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应当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合理性三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必须以上帝自然规律为基础,以自然环境的基本因素为划分标准,避免人为干预和主观臆断。

因此,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区域。

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和水系等。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这些要素的区分和划分,可以有效地解析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差异,从而划分自然地理区域。

2.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干预。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许多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土地利用变化等。

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中,必须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便真正反映自然环境的本质。

3.注重地域间参数的比较分析。

划分自然地理区域应该注重单独分析每一地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同时在比较不同地域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气侯、地质构造和总体面积等,才能得出科学的自然地理区划。

二、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应该符合中国政治和经济现实的需要,并具有实践应用的操作性。

因此,实用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中国各级行政区划相衔接。

自然地理区划的划分应当结合各级行政区划的变化和要求,使得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与行政区域之间产生衔接、协调和配合的作用,达到合理的规划利用。

2.以决策为导向。

自然地理区划的划分应当以改善和优化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主要目标,确保区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方便政府进行全面科学规划和有针对性的资源管理和开发。

3.充分考虑区域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差异。

在自然地理区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各地多元化的需求。

三、合理性原则合理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构建相关的政策和计划时,需遵循合理分区的原则,以使得区划划分之后的各区间之间更加合理。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特征对中国的土地进行划分和分类的一种系统化方法。

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地理特征原则: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差
异,将中国划分为若干个自然地理单元。

这些特征可以反映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情况。

2.统一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即相邻地区在自然地理特
征上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似性。

这有助于理解地理格局的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3.层次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划分,从宏观到微观逐级
细化。

例如,可以将中国划分为大区域、次区域、地带、省级或县级单位等不同层次的自然地理单元。

4.实用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便于研究和管理。

划分的地理单元应该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地理研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工作的进行。

5.演变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
入,地理区划的划分可以进行修订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以上原则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


谢谢
按照区划的对象,自然区划可以分为综合自然 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前者从环境的综合特征, 即景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出发,进行地域划分; 后者只考虑自然环境的某一部分,如大地构造、 气候、水文、植被、地貌等。 自然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无论综合区划 和部门区划都要考虑环境的综合性。这就要求在 进行区划时,首先要对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并从 中找出主导分异因素。这就是自然区划的综合分 析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区划的原则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 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 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 规律性去划分各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线, 确定各自然区域等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 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 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自然区虽然是人为划分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反映。只有正确地认识地域自然环境的分异规 律性,区划才能接近于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也 才能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二)区划的原则 1、一般性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的, 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 异产 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 整体 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
相对一致性原则 在划分区划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 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 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 标准。 区域共扼性原则 自然区划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性的, 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区划方法,首先都必须注意 到地域结构的层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级的自 然地理区域,确定各区域之间的层次关系, 并建立区划的等级系统。其次,须重视各层 次、各区域单位中的地域结构研究,即注意 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运动在 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其发生发展上的共同 性。最后,根据上述的区域层次关系和结构 上的联系性质和特点,确定划区的具体指标 和标志,划出各区域的界线。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一、前言自然区划是指将地球表面按照其自然特征分成若干个区域的过程,是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然区划的目的在于揭示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对自然区划进行详细介绍。

二、自然区划原则1. 自然因素优先原则自然因素是影响地球表面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自然区划时,应该以自然因素为主导。

具体来说,就是要优先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区域划分的影响。

2. 综合性原则为了使得自然区划更加全面和准确,需要将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因素综合考虑。

例如,在进行植被类型划分时,不仅需要考虑气候条件,还需要考虑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其他因素。

3. 层次性原则在进行大尺度的自然区划时,应该采用层次性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将整个地球表面分成若干个大洲,然后再将大洲分成若干个区域,再将区域分成若干个子区域。

这样的划分方式既能保证整体性,又能保证细节性。

4. 连续性原则自然区划应该是连续的,即相邻的地区应该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样可以使得自然区划更加合理和科学。

5. 实用性原则自然区划应该具有实用价值,即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分类和规划。

三、自然区划方法1.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多种统计指标来描述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区域。

2. 地形因素法地形因素法是一种基于地形特征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以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为主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气候因素法气候因素法是一种基于气候特征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以降水量、温度等为主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

5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 以采用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 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 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 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 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 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 地域.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 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 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 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 个区域.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法.
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区划的原则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 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 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 规律性去划分各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线, 确定各自然区域等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从 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 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自然区虽然是人为划分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反映.只有正确地认识地域自然环境的分异规 律性,区划才能接近于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也 才能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部门区划叠置法 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 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 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 3.地理相关分析法 这是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 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做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
4.主导标志法 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 导 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化定区界 的 依据,并且同一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一 标 志划分.
(二)区划的原则 1,一般性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的, 因此,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 异产 生的原因与过程,以形成该区域单位 整体 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_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_综合自然地理学
一、区划原则/(一)建立区划原则的必要性
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 论基础。区划的任务即在于揭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 异状况。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 区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 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 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为指导。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 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 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1.发生统一性原则
(4)低级区域是由等级较高的区域分化 出来的。因此,区域等级较低,年龄越小, 等级越高年龄越大。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 自青藏高原隆升到3000m以上,东亚季风建 立,即开始形成现代自然特征;但东部季风 区内的若干低级自然区如华北平原,其北 京—石家庄—新乡一线以东露出海面不过 7400余年。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3.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 相关分析法
(1)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是
贯彻综合性原则常用的方法。
(2)部门区划图叠置法 重叠部门区划图, 来划分区域单位的方法 。
(3)地理相关分析法是运用各专门地图、文 献资料及统计资料,对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 关系作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 。部门区划图叠置 法常与地理相关分析法合用。
CH3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三节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一、区划原则/(二)具体的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时,必须 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 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例如,自然带的一致性:热量基础大致相 同。
自然地区的一致性:热量辐射基础相同情 况下,大地构造和地势起伏大致相同。
CH3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二节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此外,必须强调指出,各区划单位在发生上的历史 联系,具有不同性质。属于一个自然地带的各区划 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主要决定于同太阳能有关的各 种自然地理过程的共同性,"这种统一性反映在气候 过程、地球化学过程、水文过程、生物地理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地貌过程的性质中(因为这些过 程都与太阳能有关),而最终是反映在景观的类型 相似性上"(А.Г.伊萨钦科)。属于一个地区各区划 单位的发生统一性,主要决定于地球内能作用的非 地带性发展条件的共同性。这主要表现在构造过程、 地貌过程、水文过程等古地理分化过程上。在这些 过程的直接作用下,也影响到大气过程、地球化学 过程、生物地理过程、土壤形成过程等。

区域共轭性是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的自然地理综 合体之间及种群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区域共轭性原则是在自然区划中,根据这种区域联 系和物质与能量交换类型组成高级区划单位的原则。 如果说发生学原则主要是查明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 区划低级单位如何组成区划的高级单位。可以看出, 发生统一性原则在自上而下地进行区域划分时要给 以特别的注意;而区域共轭性原则在自下而上地进 行区域合并时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自上而下地进行 区域划分时也要考虑区域共轭性原则,自下而上地 进行区域合并时也要考虑发生统一性原则,但两者 的着重点是不一致的。

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体性的、区域 上完整的自然区域,这称为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 共轭性产生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事实。 任何一个区域单位必然是完整的个体,不可能存在 着彼此分离的部分。根据这个原则,尽管山间盆地 与其邻近山地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必 须把两者合并为更高级的区域单位。同理,尽管自 然界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很类似,而彼此隔离的 区域,但不能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单位。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学的重大理论之一,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基础,自然区划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

本文试图从自然区划作为一种地理科学方法论和作为地理学规律表达的一种形式等方面,对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1.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区划原则是区划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为区划的核心问题之一,确定合理而实用的区划原则是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李治武、陈传康等在分析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以下自然地理区划所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

这五项基本原则并非彼此独立、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

例如福建省自然区划遵循以下原则:⑴区内自然环境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和区间自然环境结构的差异性;⑵在一定等级区内流域的相对完整性和比较密切的生态关联性;⑶尽可能保持乡(镇)地域的完整性。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以下3条原则:⑴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综合影响和灾害程度的相对一致性。

⑵防治农业自然灾害的难易程度和对策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⑶集中连片性与保持县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辽宁省森林公园区划的原则⑴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

即每一个等级系统的区域划分,按其区域内部本身存在的,如热量、地貌或其他某一因子的特征具有的一致性进行划分。

⑵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这一属性即为区域共轭性。

⑶主导因素原则在形成各分区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是主导因素原则。

抓主导因素原则并非忽视其他要素的作用,而是通过分析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找出1个~2个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区划区域的依据,主导因素必须是那些对区域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

1961 1963 1980 1985
首次将辽河下游平原 和辽东半岛划入华北 区 大农业的发 大自然区 3—热量带 6—自然地区和 等级单位详尽,指标 展 亚地区 18—自然地带和亚地带 28— 明确;将亚热带分为 自然省 90—自然州—自然县 北、中、南三带;首 86 年改为 : 温度带 7—自然地区 21 次提出三大区 —区 45 任美锷、杨纽 高校教育 自然区 8—自然地区 23—自然省 65 简明扼要;地带与非 章 77、78 改为:自然区 8—自然亚区 30 地带性规律并用;青 —自然小区 71 高北界有争议 候学煜 等 发展农业 6 带 1 区—29 个自然区 实用性强;分级简练 全国农业自然 资源调查和农 业区划委员会 赵松乔,中国 自然地理总论 农业区划和 3 大区域—13 个带—44 个区 较实用;共轭性考虑 农业资源评 得少 价 理论研究 3 大区—7 个自然区—33 个自然副区
青藏高原区
26.7 % 大高原、极高山脉; 平均 h>4000 ~8000m 新第三纪以来大幅度上 升 高寒气候、高原季风 荒漠、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发育较差 大部分内陆流域,多冰 川、湖泊,大河上源 冰缘条件下强烈风化, 冰川、流水作用 新第三纪才隆起 , 最年 轻的大地貌单元 影响微弱 , 以畜牧业为 主 随高度变化的垂直地带 因素, 也有水平分异
国民经济发 2 大部分—7 个基本区—23 个副区 展规划依据
二. 本教材采用的自然区划方案


(一) 三级区划:
一级区—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二级区—自然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 三级区—自然副区:33个自然地理副区


(二)区划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区划目的、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指标等的概念,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区划方案。

由于作为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区划工作者特别重视从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中选取区划指标,选择性吸收和推广了自然大区、自然省和自然州等,摒弃了“自然国”之类易产生面影响的名称。

一、区划原则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区划的任务就是提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

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划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作指导。

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统一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这些原则可以归成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目的在于确定区域界限。

伊萨钦科认为,自然区划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区划中所划分的区域单位,因其间存在着空间相互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2)区划对象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现象,但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组合的“地域现象”;3)区划是一种独特的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共同性和它们这间的有规律的地域联系合并在一起。

这种由区域的共同性合并在一起的各个对象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任何区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之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4)区划既可以自上而下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合并;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既按照区域的原则,又按照类型的原则加以系统化。

自然区划上述的特点,决定了区域单位的划分和合并应根据其发生共同性、特征的相似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进行。

因此,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简称发生学原则发生统一性是区域单位都具有的特征,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的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个自然历史体。

而历史发展道路的共同性则使其具有自己的发生统一特征。

因此,必须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区域单位的划分,即在区划工作中必须遵循发生统一性原则,简称发生学原则。

发生学原则早在19世纪后半期已开始用于自然区划实践,现在大多数区划工作者认为,不同等级区域单位的发展历史长短不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应该成为所有等的区域单位划分的基础。

但是,对区域的发生统一性还缺乏明确的和共同的理解(原因一致与结果一致,绝对年龄一致和相对年龄一致)。

伊萨钦科认为,发生统一性的内涵包括地域空间的自然地理分异产生的过程、原因和时代、各自然地理单位的发生一致的程度和发展途径的共同性把它们联结在一起的紧密程度。

宋采夫把发生学原则概括成三个基本内容:1)查明每个区域单位的形成原因及以后的发展;2)查明其古地理历史的一般情况及确定这一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折阶段;3)查明作为历史发展产物的现代自然条件。

有些学者把发生学原则理解为区域的地貌发展史的共同性,有些则偏向于把它理解为根据某些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区划单位形成条件的分析。

实际上,发生统一性应理解为区划单位古地理分化过程的统一性。

所有区域单位作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基本和最本质特点的产生和发展历史都必须具有共同性,失去这种共同性就不能成其为一个区域。

如何正确理解发生统一性原则:1)所划分出来的任何区域都必须具有发展过程的相似性所划分出来的任何区域都必须具有自己的统一发展过程,不能把不具统一发展过程的区域划入同一类。

这个统一过程既可以是外部因素,如地域分异因素及该区域以外的自然条件的矛盾造成的,也可以是内在因素如各组成成分或部分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如环境稳定条件下的演替)。

但归根到底,都是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发生统一的整体;2)区域的发生统一性不是其组成成分或组成部分所有的特点形成的同时性,而是形成该区域整体特征的历史共同性;不能把发生统一性原则简单地理解为发生的历史长短,绝不是仅指相同的绝对年龄,有绝对年龄相同,相对年龄相同,过程相同,结果相同之分。

有时候,同一景观虽然发展历史长短不同,但某些方面的功能已经相同,在以这种功能为区划指标时,其相对年龄也是一致了。

伊萨钦科认为,发生统一性的内涵包括地域空间的自然地理分异产生的过程、原因和时代、自然地理单位的发生一致性的程度和发展途径的共同性把它们联结在一起的程度(发生结果的一致性?)。

3)区域等级越低,年龄越小,等级越高年龄越大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年龄,但它不等于该区域的固体基础(地质地貌)的年龄。

一般而言,区域的固体基础可能比较古老,而区域自然特征的形成则较晚(相对年龄与绝对年年龄);低级区域是由等级较高的区域分化出来的,因此,区域等级越低,年龄越小,等级越高年龄越大。

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自青藏高原隆升到3000m以上,东亚季风建立,即开始形成现代自然特征;但东部季风区内的若干低级自然区,如华北平原,其北京-石家庄-新乡一线以东出露海面不过7400余年(它们是否出露海面与这里是否有季风气候无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陆历史即自然地理特征形成史也远比杨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的历史短(不能如此比较,有些大区域是由小区域合成的,而有些则是大区域分裂为小区域)。

4)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不同区域,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或特点应有区别任何区域都是在发生上统一的,但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不同区域,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或特点应有区别。

这一区别正是从发生上进行地域划分的依据。

如果一个区域具有完全的或绝对的发生统一性,其自然特征也应处处相同,因此不可能进一步划分次级区域。

由此看来,愈是低级的自然区,其发生统一性越明显。

大多数区划工作者认为,不同等级区划单位的发展历史长短不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应该成为所有等级的区域单位划分的基础。

2. 相对一致性原则(包括发生上的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特征的一致性各有不同的标准。

例如,自然带的一致性体现于热量基础大致相同。

自然地区的一致性体现于热量辐射基础相同情况下,大地构造和地势起伏大致相同。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中的“地区”的一致性,体同在热量基础大致相同状况下地势起伏大致相同,山地省则体现于垂直带谱的结构相同。

区域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也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

区划单位自然特征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其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单位系统。

大的区域可以划分为一系列中等区域,而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低级区域。

这样,就可以对自然区域进行自上而下顺序划分和自下而上的逐级合并。

但无论划分或合并,都应以相对一致性原则为指导。

3.空间连续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又称区域共轭性原则,意指自然区划中区域单位必须保持空间连续性和不可重复性。

任何一个区域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例如,山间盆地与其周边山地在自然特征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根据空间连续性原则,两者应共同从属于某个更高级的区域。

同理,若自然界中存在两个自然特征类似但彼此隔离的区域,也不能把它们划到同一个区域中。

即不可能存在名称相同的分离区域,即使有两个自然条件完全相同的山间盆地,它们也应给出不同的名称。

空间连续性原则虽然非常明确,但在区划工作中却常被忽视。

这往往是由于混淆了类型与区划的区别。

例如柴达木盆地,某些学者强调应把它划归西北干旱区,并进行了深入的自然地理特征比较。

但这只能证明柴达木盆地在自然特征上与西北干旱区的荒漠、半荒漠平地比较近似,或证明两者属一种景观类型,却不能证明柴达木在区划上应归属西北干旱区。

按照空间连续性原则要求,要把柴达木盆地划归西北区,关键在于论证阿尔金山和西祁连山的从属性问题,而不在于论证柴达木盆地是否在地貌、气候甚至植物区系发生上与西北荒漠平地相近。

4.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综合性原则:任何区域都是在地域分异规律影响下形成的由各自然地理成分和区域内各部分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因此,任何区域的组成成分及其整体特征不仅具有自身发展所获得的特征,而且不同程度地具有地域分异“烙印”,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的相似和差异性,特别是地带性特征和非地带性特征的表现程度,并依据这些特征划分区域和确定界线。

这样的区域既揭示了差异性,又反映了它们与地域分异规律的关系,故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地域分异状况。

主导因素原则:尽管地域分异原因非常复杂,但仍可以从中找出主导因素,由此便引出主导因素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在区划时首先考虑决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在区划边界确定时应选择主导因素的主导指标。

区划原则的分类:这些原则可以归成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如何进行分区的问题,即如何找出差异性和相似性的问题,也是如何选择区划指标的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如何选择指标标准问题),目的在于确定区域界限。

二、自然区划方法1.区划原则的实现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是紧密相联的,每一个区划原则都必须通过相应的方法加以实现,否则,区划原则将成为一堆空话。

1)发生统一性原则的实现:古地理方法。

区域古地理研究是阐明区域分化历史过程的最有效办法。

因此,发生统一性原则必须通过古地理方法来贯彻。

要确定区域的年龄和发展历史需要占有丰富的古地理资料,而目前并不是所有区域都具备足够的资料。

因此,在这方面将会遇到不少困难,今后应加强区域古地理的研究。

在缺乏这类资料的情况下,更多地注意以其他区划方法加以弥补是必要的。

为划分自然区而进行的古地理研究无须追溯区域的全部自然历史,而只需查明对区域现代自然特征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的事件。

以青藏高原为例,这个高原的不同部分,分别经历了从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直到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运动,每一地质历史时期都有其自然特征,但其高寒气候及与之相应的自然景观,乃是喜马拉雅运动以来高原呈阶段性整体隆升的产物。

喜马拉雅运动以来高原整体隆升就是青藏高原现代自然特征形成及发生内部地域分异的关键事件。

整体隆升奠定了高原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区域的基础,隆升之后高原内部的地域分异则成为划分次级自然区的依据。

2)相对一致性原则与空间连续性原则的实现:区域自然特征一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其本身有一定的等级系统。

因此,顺序划分和合并法以及类型制图法就成为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的重要方法。

3)综合性原则的实现: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是贯彻综合性原则常用的方法。

部门区划图叠置法是通过重叠部门区划如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图的方法来划分区域单位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