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笔记

机械制造基础笔记
机械制造基础笔记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

第三章 切削与磨削原理

3.1.3 前刀面上刀-屑的摩擦与积屑瘤

1.摩擦面上的接触状态

1)峰点型接触( F 不太大时):m= f/F=tsAr/ss Ar=ts/ss=常数

此时的摩擦状态为滑动摩擦(外摩擦)。

ss--材料的拉压屈服极限 ts--材料的剪切屈服极限

Aa--名义接触面积 Ar--实际接触面积

2)紧密型接触(F 很大时): m= f/F= tsAa/F=ts/sav≠常数

此时的摩擦状态为粘结摩擦(内摩擦)。

2.前刀面上刀-屑的摩擦:既有粘结摩擦,也有滑动摩擦,以粘结摩擦为主。

前刀面上的平均摩擦系数可以近似用粘结区的摩擦系数表示:m=

ts/sav≠常数

当前刀面上的平均正应力sav增大时,m 随之减小。

4.积屑瘤

1)现象:中速切削塑性金属时,在前刀面上切削刃处粘有楔形硬块(积屑瘤)。

2)形成原因:

(1)在一定的温度和很大压力下,切屑底面与前刀面发生粘结(冷焊);

(2)由于加工硬化,滞流层金属在粘结面上逐层堆积(长大)。3)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1)积屑瘤稳定时,保护刀具(代替刀刃切削);

(2)使切削轻快(增大了实际前角);

(3)积屑瘤不稳定时,加剧刀具磨损;

(4)降低尺寸精度;

(5)恶化表面质量(增大粗糙度、加深变质层、产生振动)。

--粗加工时可以存在,精加工时一定要避免。

4)抑制方法

(1)避免中速切削;

(2)提高工件材料的硬度(降低塑性);

(3)增大刀具前角(至30~35o);

(4)低速切削时添加切削液。

5.剪切角公式

∵第一变形区的剪切变形是前刀面挤压摩擦作用的结果,

∴切削合力Fr的方向就是材料内部主应力的方向,

剪切面的方向就是材料内部最大剪应力的方向。根据材料力学,二者夹角应为p/4,即:

p/4= c+ b- go (tgb= Ff/ Fn= m )

f= p/4- b+ go --李和谢弗的剪切角公式(1952)

由公式可知:go ↗ → f ↗ → Lh ↘ b(m)↘ →f ↗ → Lh ↘

-前刀面上的摩擦直接影响剪切面上的变形。

3.1.4 影响切削变形的因素

1.工件材料: 强度、硬度↗→sav↗→ m (=ts/sav) ↘→ f↗→ Lh↘

2.刀具几何参数:主要是前角的影响。 go ↗ → f↗ → Lh ↘

3.切削用量

1)切削速度

低速、中速,主要是积屑瘤的影响:

积屑瘤长大时,实际前角gb ↗→ f↗→Lh↘;积屑瘤变小时,实际前角gb↘→f↘→Lh↗;

高速:vc↗→ts↘→m (=ts/sav)↘→ f↗→Lh↘

2)进给量 f↗→hD(=f?sinkr) ↗→f↗→Lh↘;

3)背吃刀量 ap ↗→bD(= ap/ sinkr) ↗

参加切削的刀刃长度增加了,其它条件未改变,所以:Lh基本不变。(见图3.14)

? 以上分析均有实验结果为证。

3.1.5 切屑类型及切屑控制

1.切屑类型(p80 图3.16)

2.切屑的控制-通过合理选择刀具角度、设计卷屑槽或断屑台,可以控制切屑的流向、卷曲程度和使其折断。

3.1.6 硬脆非金属材料切屑形成机理

1.刀具对材料的撕裂作用:

刃口前方的材料受到挤压,刃口下方的材料受到拉伸,所以裂纹多数是向刀刃的前下方裂开。向下延伸的裂纹当能量耗尽后终止,转而向上的裂纹最终到达自由表面形成断裂(越靠近自由表面能量消耗越小)。

2.断裂碎块的大小与刃口距附近自由表面的深度有关,距离越深则碎块越大。

3.硬脆材料的切削过程大致可分4个阶段。(见图3.20,c、d可能会反复进行多次。

§3.2 切削力

3.2.1 切削合力F及其分力

F的来源:作用在前刀面、后刀面、副後刀面处的正压力和摩擦力的合力。 其大小、方向与切削条件有关。为测量和应用方便,通常需将它分解为三个相互垂直的分力,即:

1.主切削力Fc(切向力):做功最多,用于验算刀具强度、设计机床零件、确定切削功率等;

2.背向力Fp(吃刀抗力、径向力):不做功,对加工精度影响很大,用于验算工艺系统的强度、刚度。也是引起切削振动的主要作用力。

3.进给力Ff(走刀抗力、轴向力):用于计算进给功率和验算进给机构的强度。

3.2.2 切削力与切削功率的计算 用理论公式计算切削力,由于推导公式时采用的切削模型过于简化,所以公式不够精确,计算误差较大。生产实践中多用经验公式(把切削实验得到的大量数据经过数学处理得到)计算切削力。

1.指数形式的切削力经验公式:

主切削力: (3.10)

进给力: (3.11)

背向力: (3.12)

对于常用材料,式中的系数CF (与工件材料有关)、指数XF 、YF 、ZF 及切削条件变化时的修正系数KF(共8个) 均可从切削用量手册中查出。

2.由单位切削力计算主切削力

? 单位切削力kc-作用在单位切削面积上的主切削力,单位:N/mm2? kc可以通过实验从下式求得: (3.13)

? 各种工件材料的kc可从手册中查出并按下式计算Fc: Fc=kc Ac KFc (3.14)

式中: KFc-切削条件修正系数

3. 切削功率Pc的计算(此处与教材p84不同)

切削功率即各切削分力所做功之和,可按下式计算:

Pc= Fc vc+Ff vf = Fc vc+Ff f n × 10-3 ≈ Fc vc (W) (3.15)

? 计算Pc主要用于验算机床电机功率Pm,验算公式: Pm﹥ Pc / hm (3.16)

式中:hm --传动效率,新机床取为0.85,旧机床0.75。

3.2.3 影响切削力的因素

影响因素的具体体现就是经验公式中的系数、指数和修正系数。

1.工件材料的影响

强度、硬度↗→切削力↗ 塑性、韧性↗,硬化严重→切削力↗

2.切削用量的影响

1)背吃刀量ap: ap↗→bD(=ap/sinkr) ↗→切削力↗(正比)

∴ ap的指数XF≈1,对ap不需修正。

2)进给量f: f↗→hD(=f?sinkr) ↗(正比)→f↗→Lh↘ 切削力↗但不成正比

∴ f 的指数YF≈0.75~0.9,

当f≠0.3时,需乘以修正系数Kf。

3)切削速度vc:主要与变形程度改变有关。vc≠1.33m/s时,需乘以修正系数Kv。

切脆性材料时,F基本不变。指数ZF≈0

?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切削力的影响程度: ap影响最大,f其次,vc影响最小。

3.刀具几何参数的影响(对各分力影响不同,需分别修正)

1)前角go : go ↗ → f↗ → Lh ↘ →切削力↘

切脆性材料如铸铁、青铜时,切削力基本不变。

go ≠15O时,需乘以修正系数KgFc 、KgFp 、KgFf 。

2)负倒棱bg:可以在增大前角的同时,兼顾刀刃的强度。 bg /f ↗ →切削力 ↗

bg≠0时,需乘以修正系数KbgFc 、KbgFp 、KbgFf 。

3)主偏角Kr:

对Fc影响不超过10%, Kr=60~75时,Fc最小;

对两个水平分力影响大 Fp↓≈ FD CosKr↑ Ff↑≈ FD sinKr↑

Kr ≠75O时,需乘以修正系数KKFc 、KKFp 、KKFf 。

4)刀尖圆弧半径re: re ↗ →平均Kr↘→Fp↗, Ff↘ re≠0.25时,需乘

以修正系数KrFc 、KrFp 、KrFf 。

5)刃倾角ls:

ls↗→Fc基本不变,Fp↘ ,Ff ↗ ls≠0o时,需乘以修正系数KlFc 、KlFp 、KlFf 。4.刀具材料的影响:

影响刀具-工件间的摩擦系数。m:高速钢>硬质合金>涂层刀具>陶瓷>CBN

5.切削液的影响:润滑作用越强,切削力越小(低速显著)。

6.後刀面磨损量VB: VB ↗→Fc、Fp、Ff均↗, Fp最显著。

VB>0时,需乘以修正系数KVBFc 、KVBFp 、KVBFf 。

§3.3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切削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对切削过程、刀具磨损、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等均有重要影响。

3.3.1 切削热的产生和传出

1.产生:切削力做功转变成热能。

三个变形区就是三个热源。生热率:Q≈ Pc ≈ Fc vc (J/S)

2.传出:Q =Q屑 + Q刀 + Q工+Q介

车外圆:Q屑 >80%, Q刀 <10%, Q工<10%, Q介≈1%

钻孔:Q屑 ≈ 28%, Q刀 ≈ 14.5%, Q工≈ 52.5%, Q介≈5%

热量的传递使各部分温度q升高。如:

q屑↗有利于减小切削力但不利于断屑;

q刀 过高过低都不好(各种刀具材料都有其适宜工作温度范围);

q工↗使工件产生热变形,从而影响加工精度;……

?以上分析意在说明:影响切削过程的直接原因不是产生热量的多少,而是各处温度的高低。

3.3.2 切削区的温度分布 由图3.24可知:

1)切削区内各处温度不同(形成温度场);

2)材料经过剪切面时,温度基本一致,经过前、後刀面时,接触面上的温度迅速升高;

3)最高温度区是在离刃口一段距离的前刀面上;

4)刀刃切过时,已加工表面受到一次热冲击。

?常用的测温方法有:

●红外胶片照相法:测温度场;

●人工热电偶法:测各点温度(温度场);

●自然热电偶法:测刀-工接触区内的"平均温度",即通常所说的切削温度。该方法可以用来研究:

3.3.3 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

切削区内温度的升高,是受到热量的产生和传出双重影响的动态平衡过程。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1.切削用量:经验公式为 (3.20)

?式(3.20)表明,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vc影响最大,f 其次,ap影响最小。

2.刀具几何参数:

1)前角: go ↗ → f↗ →Lh ↘ → Q ↘ → q ↘

但go>18o~20o时,go↗→楔角bo↘→散热慢,q↘不显著

2)主偏角:kr ↘ → bD(= ap/ sinkr) ↗(影响小), hD(= f sinkr) ↘ (影响大)→ q ↘

其它参数影响不大。

3.工件材料:

4.刀具磨损:後刀面磨损量VB ↗ → q ↗ 达到一定值后升温剧烈。

5.切削液:降温效果与液温、导热率、比热、流量、粘度、 浇注方式等有关。

§3.4 刀具磨损、破损与使用寿命

? 切削金属时,刀具本身也会发生磨损或破损。这对加工质量、刀具使用寿命、生产率、经济效益等均有影响。此项研究对正确设计、使用刀具及正确选择切削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本节重点是讨论磨损。)3.4.1 磨损形式

1.前刀面月牙洼磨损:vc较高、hD较大、切塑性金属时发生,衡量指标:KT;

2.后刀面磨损:衡量指标:VB;

3.边界磨损

3.4.2 磨损原因

1.磨料磨损

是低速切削刀具(拉刀、丝锥、板牙等)磨损的主要原因

工件材料内的硬质点:高硬度金属碳化物、氮化物、氧化物等。

2.粘结磨损(冷焊磨损)

中速切削时最严重,与刀-工化学成分、刃磨质量有关。

3.扩散磨损

在紧密接触的表面之间原子会从密度较大的一方扩散到密度较小的一方;扩散速度随切削温度升高而按 指数规律增加(详见P91);

加入TiC可以减缓扩散速度。扩散结果使表层的耐磨性降低,从而加速磨损。

4.化学磨损 原因有二:

1)高温下氧化;

2)切削液使用不当(极性添加剂中S、Cl的腐蚀作用)。

化学磨损在边界处最严重。

3.4.3 磨损过程及磨钝标准

1.刀具的磨损过程三阶段(如图)

研磨可减缓初期磨损。

2.刀具的磨钝标准-所允许的刀具最大磨损限度(多用VB)。

● ISO规定了刀具的实验室磨钝标准;

●生产中应根据刀具种类、加工要求、切削条件合理确定磨钝标准(查有关手册)。如:

粗加工应以正常磨损阶段终点处的VB;

精加工、切难加工材料时VB应小些;

自动化加工应以刀具径向磨损量NB作为磨钝标准(如图)。

3.4.4 刀具使用寿命及其与切削用量的关系

1. 刀具使用寿命(刀具耐用度)T--刃磨后的刀具达到磨钝标准所需的总切削时间。

T是间接反映刀具是否达到磨钝标准的量(在固定条件下);

刀具总寿命 = T × 可刃磨次数

刀具使用寿命也可用刀具刃磨一次可切削的总路程Lm衡量: Lm = vc ? T

2. T与切削用量的关系(可通过切削实验求得)

1)T-vc经验公式(泰勒公式): vc Tm=Co (3.21)

式中:Co-与刀具、工件材料等切削条件有关的常数;m-指数(即图中直线的斜率)。

刀具材料:高速钢 硬质合金 陶瓷

m 值:0.1~0.125 0.2~0.3 0.2~0.4

● m值越大,说明该刀具材料耐热性能越好。

●式(3.21)反映了vc对T的影响程度(一般很大)。

例:用YT15车刀切中碳钢,m=0.2,当v1=100m/min时,

T1=160min ,则当v2=122m/min时,∵v1T1m= v2T2m = Co ∴T2= (v1/v2)1/m?T1=(100/122)1/0.2×160≈60min

当v3=200m/min时,T3=(v1/v3)1/m?T1=(100/200)5×160≈5min --结论:vc提高一点,则T显著下降。

2) f、ap与T的关系:

综合式(3.21~23),可得T与切削用量的一般关系式:

用硬质合金切中碳钢时:x =5 y =2.25 z =0.75

--三要素对T的影响程度:vc最大,f其次,ap最小。这一规律与切削温度有关。

3.4.5 刀具的破损

●磨损是连续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脆性破损(如崩刃、掉尖、片状剥落、刀片碎裂或刀具折断等)主要发生在硬质合金、陶瓷等脆性刀具材料,具有突发性,属随机事件;塑性破损(如塑性变形、卷刃等)则主要是当切削用量选择不当时高速钢刀具的损坏形式。

?在自动化加工中,脆性破损如不能及时发现,将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日益受到重视。

1. 刀具破损的主要形式及原因

(1)工具钢和高速钢刀具:

1)烧刀-由于切削速度过高,使切削温度超过了刀具材料的相变温度而退火,丧失切削能力。

2)卷刃-由于刀具硬度低而工件整体或局部硬度高导致的刀刃塑性变形。

3)折断-由于刀具设计、使用不当或负荷过重所致,常见于钻头、丝锥、拉刀、立铣刀等。

(2)硬质合金、陶瓷、立方氮化硼和金刚石刀具:

1)崩刃-由于前角过大、刃磨质量差、断续切削、振动、工件余量不均匀、有硬皮、切屑撞击等原因引起的刃口崩落。

2)掉尖或刀片断裂-由于刀具材料有缺陷、裂纹扩展、后角过大、切削用量过大、冲击载荷过大、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

3)片状剥落-主要与切屑与刀具间的粘结有关,多见于断续切削。

4)微裂纹-分为机械疲劳裂纹(平行于刀刃)和热烈纹(垂直于刀刃),主要与焊接应力、交变载荷、受热不均匀等有关。

2. 刀具破损寿命的分布规律

刀具破损寿命N -刀具从开始使用,到发生破损不能使用为止所承受的冲击载荷数。

破损虽是随机现象,却并非无规律可循。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硬质合金和陶瓷刀具断续切削条件下的破损寿命接近威布尔分布(详见p94)。只要确定了分布规律,就可以在破损大概率发生之前换刀。

3.刀具破损的防止措施

1)合理选择刀具材料(选强度高、韧性好的);

2)合理确定刀具几何参数(提高刀尖、刀刃的强度);

3)合理选择切削用量(避免超负荷);

4)提高刀具焊接和刃磨质量以减少微裂纹;

5)减少冲击、避免振动。

3.4.5 刀具磨损、破损的检测与监控

●这对于自动化加工十分重要,是保证顺利加工的前提。常用方法有:

1.常规方法

磨损:记录每把刀具实际切削时间,达到规定耐用度值后发出信号换刀。

破损:离线检测刀具是否破损及破损程度以决定是否换刀。

2.切削力(或切削功率)检测法

由测力传感器(安装在主轴前轴承上或刀杆上)在线测量切削力,其增大值反映刀具磨损程度,其突变反映破损。(需通过实验确定磨损与破损的"阈值")

3)声发射检测法

利用切削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的大小和阶跃突变判断磨损程度和是否破损。

其装置如p96图3.30所示。

§3.6 磨削原理

磨削是精加工的主要手段,可加工多种材料,包括淬火钢、合金钢、硬质合金、陶瓷、非金属等难加工材料;可加工多种表面,包括螺纹、齿面、花键、各种成形面等。其特点是精度高,可达IT6~IT5甚至更高;粗糙度小,可达Ra0.32~0.04甚至更小。发达国家磨床可占到机床总数

的30~40%,轴承业高达60%。磨削也可用于粗加工,一些高效磨削的金属去除率已超过了切削。

3.6.1 砂轮特性

砂轮可视为具有许多细小刀齿的铣刀,它是由磨料加结合剂经压坯、干燥、焙烧而成,气孔起容屑、散热作用。决定其特性的因素有:

1.磨料-起切削作用,分氧化物系(韧性好,硬度较低,磨各种钢材)、碳化物系(硬、脆,磨铸铁、硬质合金及非金属材料)、高硬磨料系三类,详见p106表3.6。

2.粒度-即磨料颗粒大小。大的用筛子分级,粒度号即每英寸长度上的网眼数;小于40mm的为微粉,粒度以其尺寸表示。

粒度细,则粗糙度小,但生产率低,易烧伤。一般是粗磨、磨软材料选粗粒度;精磨、磨硬脆材料选细粒度。详见下表:

3.结合剂-作用是粘合磨粒,使砂轮成形。常用的有:

1)陶瓷结合剂(代号V):性质稳定、成本低,用于大多数砂轮。

2)树脂结合剂(代号S):强度高、弹性好、耐热性差(自锐性好),用于薄片砂轮、高速磨削和容易发生磨削烧伤、磨削裂纹的工序(如磨薄壁件、超精磨、磨硬质合金等)。

3)橡胶结合剂(代号R):弹性最好。用于无心磨床的导轮、薄片砂轮及抛光砂轮。

4)金属结合剂(代号M):多为青铜。强度高、成形性好但自锐性差,主要用于金刚石砂轮。

4.硬度-在磨削力作用下,磨粒脱落的难易程度。与结合剂、气孔多少有关,影响砂轮的成形性和自锐性。

粗磨、磨硬材料选软砂轮,精磨、成形磨、磨软材料选硬砂轮。常用硬度为软2至中2。

5.组织-磨粒、结合剂、气孔三者间的比例关系。分紧密、中等、疏松三大类(详见表3.9)。

接触面积大、易烧伤工序、粗磨选疏松组织,以利于冷却和容屑;一般用中等组织。

3.6.2 磨削加工特点

1.磨粒随机分布:间隔不等,高低不齐,形状各异、随时变化。

--有效磨粒只占总数的一小部分(5~20%)。

2.磨削过程复杂--是磨粒对工件表面进行滑擦、刻划和切削三种作用的

综合。

1)初接触时-滑擦阶段。

由于磨粒钝圆(顶角为900~1200)、负前角(平均为-700~-880)、系统变形退让的影响,并未切入工件,但发热严重(占功耗的

70~80%),兼有抛光作用。

2)切入到一定深度时-刻划阶段。 材料塑性变形,向两侧隆起,形成刻痕。

3)切入深度超过临界值后-切削阶段。 此时仍伴有侧向隆起。

●并非所有有效磨粒都经历此三个阶段。

3.背(径)向力FP最大--约是切向力Fc的2~2.5倍,导致系统变形,延长了初磨

和光磨时间,使生产率降低。(可采用"控制力磨削")

4.磨削温度高--接触区平均温度可达500~8000C,磨削点温度可达10000C。表面瞬时高温会恶化表面质量(烧伤、裂纹、内应力、硬度变化等),工件平均温度升高使加工精度难于控制。(所以应重视冷却液的使用和砂轮的修整。)

修整砂轮的目的:剥除已钝化的磨粒;使磨粒具有等高性和微刃性;恢复砂轮正确廓形。

3.6.3 磨削烧伤及其控制(见P155)

1.磨削烧伤--由于工件表层温度达到或超过其相变温度而导致的 表层金相组织和显微硬度变化、残余应力及微裂纹。磨削淬火钢时,可能产生三种烧伤:

1)回火烧伤;2)淬火烧伤(如图4.58所示);3)退火烧伤(干磨削时发生)。

2.控制措施

1)合理选择磨削用量;2)提高冷却效果;3)正确选用砂轮;4)选用新结构和新工艺(如开槽砂轮、砂轮粗修整工艺等)。

2014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解析20130605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主题为: “幻·梦课堂”;内容为“教室用设备和教具的设计与制作”。 学生们可根据对日常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或根据对未来若干年以后课堂教学环境和状态的设想设计并制作出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的机械装置。教室用设备包括桌椅、讲台、黑板、投影设备等;教具包括但不限于演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大学生机械类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的教学用具。不包括前几届大赛已经命题的用于厨房、卫生间、健身、助残等机械。不得用现在已有的教具、示教板和实验台参加本届比赛。应注意对作品在功能或原理上进行突破和创新。 所有参加决赛的作品必须与本届大赛的主题和内容相符,与主题和内容不符的作品不能参赛。参赛作品必须以机械设计为主,提倡采用先进理论和先进技术,如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对作品的评价不以机械结构为单一标准,而是对作品的功能、设计、结构、工艺制作、性能价格比、先进性、创新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实现功能相同的条件下,机械结构越简单越好。 机械类课程含:工学各类专业主要的机械基础与机械专业课程:如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传动、机制工艺学、机械创新设计、数控加工技术课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船舶与海洋、航空航天、农业与园林、食品与包装、轻工与纺织等机械类专业课程。不包括:化学、物理、电器、电子原理类等课程。 课堂限于用于学习机械类课程的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不包括:化学、电子类、体育、农业、生物等课程的专用教室和场所;不包括:课堂打扫卫生、擦黑板、擦玻璃等环卫选题。 大赛希望作品设计要有创新,不希望重复制作各类示教板,创新拼接箱等;不希望重复现有的教学模型(如车模、机器人模型、生产线模型)。如确有改进设计,则要求:在设计说明书中,以及答辩准备中,特别要指出作品与所参考的原教具、原模型的异同;要能明确说明改进设计之优点。 大赛相关进程的时间节点 ? 1.2013年3月发布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与内容的通知; ? 2.2014年4月20日前各赛区务必完成预赛, ? 3. 2014年5月1日前按有关通知要求报送预赛结果;全国组委会将进行作品初评, ? 4. 2014年6月1日左右公布参加全国决赛的作品名单; ? 5.2014年7月下旬在东北大学(沈阳)举行全国决赛。 案例教学模拟 快乐课堂 实践教学模拟 实验教学模拟 梦幻课堂 互动课堂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 共40分) 1.合金结晶的基本规律,即在过冷的情况下通过 与 来完成。 2.钢的冷处理可以促使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为 ,提高零件的尺寸稳定性。 3.牌号ZG200-400中,字母“ZG ”表示 ,数字“400”表示 。 4.焊条由 和 两部分组成。 5.一般机械零件常见的失效形式有 、 、 三种形式。 6.基本偏差一般为 。 7.定向公差有 、 、 三个项目。 8.切削合力可分解为 、 和 三个分力。 9.卧式普通车床结构主要分为三箱一体,三箱是 、 、 。 二.选择题(每题3分 共30分) 1.表示金属材料屈服强度的符号是( ) A. s σ B. b σ C. 1σ- 2.高碳钢最佳切削性能的热处理方法是( ) A.完全退火 B.正火 C.球化退火 3.45钢属于( ) A.工具钢 B.结构钢 C.铸钢 4.下列材料中,焊接性能最差的是( ) A.低碳钢 B.高碳钢 C.铸钢 5.决定配合公差带大小和位置的是( ) A.标准公差 B.基本偏差 C.配合公差 6.下图所示游标卡尺的读数是( ) A.1.25 B.10.5 C.10.25 7.属于形状公差的是( ) A.平面度 B.平行度 C.同轴度 8.影响刀头强度和切削流出方向的刀具角度是( ) A.主偏角 B.前角 C.刃倾角

9.四爪卡盘的四个爪的运动是( ) A.同步 B.连续 C.独立 10.为减小工件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在刀具方面常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小前角 B.增大主偏角 C.减小后角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中都经历弹性变形、屈服、冷变形强化、缩颈与断裂四个变形阶段( ) 2.钢的淬透性取决于其临界冷却速度,临界冷却速度越小,淬透性越好( ) 3.碳钢中只有铁、碳两种元素( ) 4.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固态收缩只引起铸件外部尺寸的改变( ) 5.一般来说,若材料的强度极限高,则疲劳强度也越大( ) 6.孔轴的加工精度越高,则其配合精度也越高( ) 7.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 ) 8.R z参数由于测量点不多,在反映微观几何形状高度方面的特性不如Ra参数充分( ) 9.粗加工时积屑瘤的存在增大了刀具的实际工作前角( ) 10.切断刀有两个主切削刃,一个副切削刃( ) 四.问答题(10分) 1.指出下列工件淬火后的回火方式,并说明原因 (1)45钢小轴 (2)60钢弹簧 (3)T12钢锉刀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是指在载荷作用下其抵抗(变形)或(破坏)的能力。 2.金属塑性的指标主要有(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两种。 3.低碳钢拉伸试验的过程可以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三个阶段。 4.常用测定硬度的方法有(布氏硬度测试法)、(洛氏硬度测试法)和维氏硬度测试法。5.疲劳强度是表示材料经(无数次交变载荷)作用而(不引起断裂)的最大应力值。6.受冲击载荷作用的工件,考虑机械性能的指标主要是(冲击韧性)。 二、选择题 1.表示金属材料屈服强度的符号是( B )。 A.σ B.σ s C.σ b D.σ -1 2.表示金属材料弹性极限的符号是( A )。 A.σ e B.σ s C.σ b D.σ -1 3.在测量薄片工件的硬度时,常用的硬度测试方法的表示符号是( B )。 A.HB B.HRC C.HV D.HS 4.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叫( A )。 A.强度 B.硬度 C.塑性 D.弹性 三、简答题 1.说明下列符号的含义及其所表示的机械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 σ s ,σ b ,HRC,180HBS 10/1000/30 。 答:σ s :屈服强度的表示符号。屈服强度指材料产生屈服现象时的最小应力值。 σ b :抗拉强度的表示符号。抗拉强度指材料被拉断前所能承受的应力值。 HRC:洛氏硬度。 180HBS 10/1000/30 :表示用直径为10mm的淬火钢球在1000kgf的载荷作用下时间保持30s所测得的布氏硬度值为180。 2.何谓金属的疲劳和蠕变现象?它们对零件的使用性能有何影响? 答:机械零件经常受到大小和方向作周期性变化的载荷作用(交变载荷),零件所承受的最大应力值虽远小于其屈服强度,但经过多次循环后,零件在无显著的外观变形情况下却会发生断裂,称为金属的疲劳断裂。 金属在高温长时间应力作用下,即使所加应力小于该温度下的屈服强度,也会逐渐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直至断裂的现象称为蠕变。 四、计算题 一根标准试样的直径为10 mm、标距长度为50 mm。拉伸试验时测出试样在26 kN时屈服,出现的 最大载荷为45 kN。拉断后的标距长度为58 mm,断口处直径为7.75 mm。试计算试样的σ s 、σ b 。 解: 第2章钢的热处理 一、填空题 1.普通钢热处理的四个基本环节是(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2.常见钢的退火种类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和(去应力退火)。 3.钢的化学热处理常用的工艺方法有(渗碳)、(氮化)和(碳氮共渗)三种。 4.完全退火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 5.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过共析钢),该类钢经球化退火后能适当(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机械制造基础习题答案

工程材料 一、判断题1.冲击韧性就是试样断口处单位面积所消耗的功。(√)2.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强度越高,则其冲击韧性越低。(√) 3.一般来说,材料的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 4.HBW是洛氏硬度的硬度代号。(×) 5.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铸造性能。(×) 6.硬度实验中,布氏硬度测量压痕的深度。(×) 7.硬度实验中,洛氏硬度测量试样表面压痕直径大小。(×) 8.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 9.布氏硬度用于测量淬火后零件的硬度。(×) 10.洛氏硬度用于测量退火后零件的硬度。(×) 11.晶体缺陷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能引起晶格畸变。(√) 12.理想晶体的内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有各种晶体缺陷。(×) 13.室温下,金属晶粒越细,则强度越高,塑性越低。(×) 14.纯金属结晶时形核率随过冷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加。(×) 15.金属型浇注比砂型浇注得到的铸件晶粒粗大。(×) 16.(×)。晶粒粗大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 17.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晶粒粗大。(×) 18.α-Fe属于面心立方晶格晶格类型。(×) 19.金属Cu、Al都是面心立方晶格。(√) 20.金属实际结晶温度小于理论结晶温度。(√) 21.在铁碳合金平衡结晶过程中,只有成分为0.77%C的合金才能发生共析反应。(×) 22.一般来说,金属中的固溶体塑性较好,而金属间化合物的硬度较高。(√) 23.铁素体和奥氏体都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 24.奥氏体是硬度较低、塑性较高的组织,适用于压力加工成形。(√) 25.渗碳体是硬而脆的相。(√) 26.铁和碳以化合物形式组成的组织称为莱氏体。(×) 27.铁素体是固溶体,有固溶强化现象,所以性能为硬而脆。(×)28.钢铆钉一般用高碳钢制作。(×) 29.金属在固态下由于温度的改变而发生晶格类型转变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30.纯铁在770℃时发生同素异构转变。(×) 31.表面淬火既能改变钢的表面化学成分,也能改善心部的组织与性能。(×). 32.共析钢加热奥氏体后,冷却时所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 33.低碳钢或高碳钢件为便于进行机械加工,可预先进行球化退火。(×)

2017厦门大学考研资料与专业综合解析

研途宝考研 https://www.360docs.net/doc/3614070300.html,/ 专业名称:结构工程[081402]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工学[08]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土木工程[0814] 所属学院:土木工程系 结构工程专业介绍: 结构工程硕士点属土木工程之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研究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中具有共性的结构选型、力学分析、设计理论和施工建造技术及组织管理方法的学科。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在整个都市与城镇建设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54结构力学(含结构动力学) 研究方向: 01新型结构 02结构控制与健康监测诊断 03结构静动力分析与数值仿真 04结构检测、加固与维护 2017结构工程专业课考研参考书目: 《建筑结构抗震》窦立军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版;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钱稼茹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结构力学(ii)》龙驭球、包世华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2017结构工程考研专业课资料: 《2016厦门大学结构力学考研复习精编》 《材料力学考研核心考点解析》(孙训方版) 《结构力学教程考研核心考点解析》(龙驭球版) 《厦门大学结构力学高分考研笔记》 《厦门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 2015年总分:320,政治/外语:50;业务1/业务2:80; 2014年总分:320,政治/外语:50;业务1/业务2:80; 【17结构工程考研辅导】 2017厦门大学考研高端保录班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

《机械制造基础》 一、填空题 1.焊接电弧由三部分组成,即阴极区、阳极区、弧柱区。 2.直流弧焊机的输出端有正、负之分,焊接时电弧两端的极性不变;在正接中,焊件接弧焊机的_正极_,焊条接其_负极_。 3.焊条焊芯的作用是_导电_和_填充焊缝金属_。 4.电弧焊焊条按熔渣化学性质的不同,分为酸性焊条和碱性焊条。 5.焊条药皮原料的种类有稳弧剂、造气剂、造渣剂、脱氧剂、合金剂、黏结剂等 6.焊接接头中的热影响区包括熔合区、过热区、正火区、部分相变区。 7.焊接变形的基本形式有收缩变形、角变形、弯曲变形、扭曲变形、波浪形变形。 8.焊接变形的常用矫正方法是火焰加热矫正法、机械矫正法。 9.减少焊接变形的措施有加裕量法、刚性固定法、反变形法、选择合理的焊接次序等。 10.常用的电弧焊焊接方法有手工电弧焊、_埋弧焊_、_气体保护焊_等。 11.气焊火焰可分为中性焰、氧化焰和碳化焰。 12.按照接头形式电阻焊可分为三种,即点焊、缝焊和对焊。 13.常用的焊接接头形式有对接接头、角接接头、搭接接头、T形接头。 14.常用的特种焊接方法有超声波焊、真空电子束焊、激光焊、等离子弧焊、爆炸焊等。 15.难以进行气割的金属有铸铁、高碳钢、不锈钢、铜、铝等。 二、选择题 1.焊条药皮中加入淀粉和木屑的作用是(C)。 A.脱氧; B.造渣; C.造气; D.增加透气性 2.焊接薄板时,为防止烧穿可采用(D)。 A.交流电源; B.直流正接; C.任意电源; D.直流反接 3.在焊接接头中,综合性能最好的区域是(C)。 A.熔合区; B.过热区; C.正火区; D.部分相变区 4.对铝合金最合适的焊接方法是(C) A.电阻焊 B.电渣焊 C.氩弧焊 D.手工电弧焊 5.闪光对焊的特点是(B) A.焊接前先将被焊件接触 B.焊接前把被焊件安装好并保持一定距离 C.闪光对焊焊缝处很光滑 D.只能焊接相同的材料6.与埋弧自动焊相比,手工电弧焊的突出优点在于(C)。 A.焊接后的变形小 B.适用的焊件厚 C.可焊的空间位置多 D.焊接热影响区小 7.容易获得良好焊缝成形的焊接位置是(A)。 (A)平焊(B)立焊(C)横焊(D)仰焊 8.焊接厚度大于40mm的大件,可采用(D)焊接方法。(A)焊条电弧焊(B)电阻焊(C)钎焊(D)电渣焊 钢板对接时,一般应采用(C)焊接方法。 (A)埋弧焊(B)电阻焊(C)气焊(D)电渣焊 10.下列几种焊接方法中属于熔化焊的是(B)。 (A)点焊(B)气焊(C)缝焊(D)摩擦焊 11.用气焊焊接低碳钢时应选用的焊接火焰是(A)。(A)中性焰(B)氧化焰(C)碳化焰(D)任意火焰12.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的材料是(A)。 (A)Q195(B)HT200(C)T12A(D)9SiCr 13、缝焊接头型式一般多采用[D]。 A.对接 B.角接字接 D.搭接 14.钢的焊接性常用评价指标是(C)。 A.钢含碳量 B.钢的合金元素含量 C.钢的碳当量 D.钢的合金元素总含量 15.下列焊接质量检验方法,属于非破坏性检验的是(B)。 A.金相检验 B.密封性检验 C.拉伸试验 D.断口检验 一、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空缺的横线上。每空1分,共1×20=20分。)1.切削用量是指: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切削深度)。 2.刀具角度标注的正交平面参考系由:基面、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组 成。 3.YT类硬质合金主要由:碳化钨、碳化钛和钴组成。 4.工艺基准按照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和 工序基准。 5.获得零件形状精度的方法有:轨迹法、成形法和展成法(范成法)。6.机械加工工序安排的原则是:先基准面,后其它面、先主要表面,后 次要表面、先主要平面,后主要孔 及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后安排精加 工工序。 二、判断题(在每个小题前面的括号中做标记,正确者做“√”,错误者“×”。每小题1分,共1×10=10分。)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及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 一、判断题 1、钢的正火的硬度、强度比退火低。(3) 4、通过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灰铸铁的力学性能。(3) 5、焊件开坡口的目的在于保证焊透,增加接头强度。(√) 6、基本尺寸就是要求加工时要达到的尺寸。(3) 7、采用包容要求时,若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在最大、最小尺寸之间,同时形状误差等于尺寸公差,则该零件一 定合格。(√) 8、图样上所标注的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是该表面完工后的要求。(√) 9、切削用量是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三者的总称。(√) 10、刀具耐用度为刀具两次刃磨之间的切削时间。(√) 11、切削液具有冷却、润滑、清洗、防锈四种作用。(√) 12、在车削加工中,车刀的纵向或横向移动,属于进给运动。(√) 13、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不需要限制工件的全部自由度,这种定位称为不完全定位。(√) 14、固定支承在装配后,需要将其工作表面一次磨平。(√) 15、冲击韧性值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16、正火的冷却速度比退火稍慢一些。(3) 17、碳钢的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 3%。(√) 18、一般情况下,焊件厚度小于4mm 时,焊条直径等于焊件厚度。(√) 19、从制造角度讲,基孔制的特点就是先加工孔,基轴制的特点就是先加工轴。(3) 20、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规定越小越好。(3) 21、Ra 值越大,零件表面越粗糙。(√) 22、切削用量主要是指切削速度和进给量。(3) 23、提高表面质量的主要措施是增大刀具的前角与后角。(3) 24、就四种切屑基本形态相比较,形成带状切屑时切削过程最平稳。(√) 25、用分布于铣刀圆柱面上的刀齿进行的铣削称为周铣。(√) 26、过定位在机械加工中是不允许的。(3) 27、通过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灰铸铁的力学性能。(3) 28、焊件开坡口的目的在于保证焊透,增加接头强度。(√) 29、基本尺寸就是要求加工时要达到的尺寸。(3) 30、采用包容要求时,若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在最大、最小尺寸之间,同时形状误差等于尺寸公差,则该零件一 定合格。(√) 31、图样上所标注的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是该表面完工后的要求。(√) 32、切削用量是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三者的总称。(√) 33、刀具耐用度为刀具两次刃磨之间的切削时间。(√) 34、切削液具有冷却、润滑、清洗、防锈四种作用。(√) 35、在车削加工中,车刀的纵向或横向移动,属于进给运动。(√) 36、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不需要限制工件的全部自由度,这种定位称为不完全定位。(√) 37、固定支承在装配后,需要将其工作表面一次磨平。(√)

工程材料课堂测试试题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 一、填空 1、金属中的缺陷可分为()、()、和()。 2、钢中杂质元素对其性能有较大影响,其中碳使钢产生__________,磷使钢产 生____________。 3、珠光体转变是属于()型转变,贝氏体转变是属于()型转变,而马氏体是 属于()型转变。 4、等温淬火是获得()组织的操作。 5、热处理通常是由()、()和()三个步骤构成。 6、板料冲压成形工序包括()、()、翻边缩口和局部成形。 7、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变形为() 8、特种铸造是指除砂型铸造以外的其他铸造方法,包括()铸造、()铸造、() 铸造、()铸造等。 二、判断 1、大多数合金元素均能提高过冷奥氏体稳定性,从而使C曲线右移() 2、铸造时,铸件的重要加工面或主要工作面应朝下或位于侧面() 三、选择 1、T10A钢室温下的平衡组织为() A.Fe+Fe3C B. Fe3CⅡ+P C. Fe+P D. P+Fe3C 2、下列材料中不能锻造的材料是() A. 灰口铸铁 B. 钢材 C. 铜合金 D. 铝合金 3、形变铝合金的强度韧化措施是() A. 淬火+回火 B. 钠盐变质处理 C. 固溶处理 D. 淬火+时效 4、可选择()材料制造化工管道。 A. 尼龙 B. 聚四氟乙烯 C. 聚碳酸酯 D. 聚苯乙烯 5、关于低碳钢正火目的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提高硬度 B. 改善机加性能 C. 获得索氏体组织 D. 获得屈氏体组织 6、金属强化方法有细化晶粒、固溶强化、第二强化和()等。 A. 合金化 B. 弥散强化 C. 冷加工强化 D. 变质处理 7、比较25、T10和HT150三种材料某一工艺性能时,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 25号钢锻造性能最好 B. HT150铸造性能最好 C. T10钢焊接性能最好 D. 25钢焊接性能最好 8、结晶间隔室的合金结晶时易形成() A. 气泡 B. 缩孔 C. 缩松 D. 冷汔(“汔”是“疒”头的,打不出来) 9、可选择如下加工材料()作为冲压材料。 A. 40Cr钢 B. 15 C. 5CrMnMo D. T8A 四、计算题 1根直径10mm的钢棒,在拉伸断裂时直径变为8.5mm,此钢的抗拉刚度为450MPa,问此棒能承受的最大载荷是多少?断面收缩率是多少?

北京理工大学2020年5月《机械制造基础》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254)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机械制造基础》期末试卷(A卷) 教学站学号姓名手机号成绩 闭卷 要答案:wangjiaofudao 热加工部分 一、判断题,请将答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共10分,每题1分) 1、灰铸铁不能锻造,但可锻铸铁塑性较好,可用于锻造加工。 2、在铸件的非加工表面上,尽量避免有披缝。 3、铸铁件的加工余量一般应大于铸钢件的加工余量。 4、熔模铸造较金属型铸造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 5、离心铸造适用于生产薄壁铸件,但铸件易产生偏析。 6、自由锻可以进行镦粗及拔长操作,但不能进行弯曲操作。 7、锻件的锻造比越大,锻造后金属的力学性能越好。 8、闭式模锻时,可以不设置飞边槽。 9、对于特大型锻件,自由锻是有效的锻造手段。 10、钢球可以进行轧制生产。 二、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共40分,每题2分) 1、下列金属或合金中流动性能最好的是 A. 铸钢; B. 灰铸铁; C. 硅黄铜; D. 高碳钢 2、铸造合金的三个收缩阶段中,容易出现铸造应力、变形和裂纹等缺陷的阶段是 A. 液态收缩; B. 凝固收缩; C. 固态收缩 3、球墨铸铁的凝固方式为 A. 逐层凝固; B. 中间凝固; C. 糊状凝固; D. 其他凝固 4、铸造时,合金同时凝固有利于 A. 防止出现浇不足; B. 防止缩孔和缩松; C. 降低铸造应力; D. 提高铸件表面质量 5、可采用热处理方法消除的偏析是 A. 晶内偏析; B. 区域偏析; C. 体积质量偏析 6、对箱体铸件,为提高其刚度,应采取以下措施 A. 增加箱体壁厚; B. 换用刚度大的铸铁材料; C. 改变箱体结构; D. 箱体上设置加强筋 7、金属型铸造适用于 A. 壁厚在1mm以下的铸铝件的生产; B. 生产非铁铸件; C. 小批量生产; D. 生产大型铸件 8、把锻造划分为热锻、冷锻、温锻等加工方式的界限为 A. 锻造温度; B. 再结晶温度; C. 软化温度; D. 屈服点温度 9、可显著提高金属材料塑性变形能力的加工方法是 A. 锻造; B. 冲压; C. 挤压; D. 旋锻

电大期末考试备考题库机械制造基础习题集参考答案定稿版

电大期末考试备考题库机械制造基础习题集参 考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附录A:《机械制造基础》习题集参考答案 第一篇工程材料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题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的晶格间隙中所形成的固溶体。 再结晶:金属发生重新形核和长大而不改变其晶格类型的结晶过程。 淬透性: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枝晶偏析:金属结晶后晶粒内部的成分不均匀现象。 时效强化:固溶处理后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显着提高的现象。 同素异构性:同一金属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晶格类型的现象。 临界冷却速度:钢淬火时获得完全马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 热硬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 二次硬化:淬火钢在回火时硬度提高的现象。 共晶转变:指具有一定成分的液态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的转变。 比重偏析:因初晶相与剩余液相比重不同而造成的成分偏析。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质晶格并占据溶质晶格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变质处理:在金属浇注前添加变质剂来改变晶粒的形状或大小的处理方法。 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具有不同性能的现象。 固溶强化:因溶质原子溶入而使固溶体的强度和硬度升高的现象。 形变强化:随着塑性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残余奥氏体:指淬火后尚未转变,被迫保留下来的奥氏体。 调质处理:指淬火及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 淬硬性: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过冷奥氏体:将钢奥氏体化后冷却至A 温度之下尚未分解的奥氏体。 1 本质晶粒度:指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 C曲线: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CCT曲线: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马氏体:含碳过饱和的α固溶体。 热塑性塑料:加热时软化融融,冷却又变硬,并可反复进行的塑料。 热固性塑料:首次加热时软化并发生交连反应形成网状结构,再加热时不软化的塑料。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及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及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道试题,共90分。 1.钻孔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是钻头不转,工件转,这种加工方式容易产生(B )误差。 A.轴线歪斜 B.锥度 C.轴线歪斜和锥度 D.轴线歪斜和腰鼓形 2.(C )时,前角应选大些。 A.加工脆性材料 B.工件材料硬度高; C.加工塑性材料 D.脆性或塑性材料 3.主要影响切屑流出方向的刀具角度为(C ) A.前角 B.后角 C.刃倾角 D.主偏角 4.减小主偏角,(A )。 A.使刀具寿命得到提高 B.使刀具寿命降低 C.利于避免工件产生变形和振动 D.对切削加工没影响 5.下列刀具材料中,适宜制作形状复杂机动刀具的材料是

(B) A.合金工具钢 B.高速钢 C.硬质合金钢 D.人造聚晶金刚石 6.成批加工车床导轨面时,宜采用的半精加工方法是(A) A.精刨 B.精铣 C.精磨 D.精拉 7.(B )时,选用软的砂轮。 A.磨削软材料 B.磨削硬材料 C.磨削断续表面 D.精磨 8.机床主轴齿轮(B )要求高些。 A.传递运动的准确性 B.传动的平稳性 C.载荷分布的 均匀性D.侧隙 9.精加工时,应选用( C )进行冷却。 A.水溶液 B.乳化液 C.切削油 D.温度较高的水溶液 10.加工? 100勺孔,常采用的加工方法是(C ) A.钻孔 B.扩孔 C.镗孔 D.铰孔 11.在切削平面内测量的角度有(D ) A.前角 B.后角 C.主偏角 D.刃倾角 12.车床刀架的横向运动方向与车床回转轴线不垂直,车出的工件将呈现出(D )。 A.腰鼓形和锥度。 B.腰鼓形 C.锥度 D.端面中凸形 13.数控机床主要适用的场合是(B ) A.定型产品的大批量生产 B.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C.中等精度的定型产品 D.修配加工 14.主运动是由工件执行的机床有( A )

机械制造基础实习心得(体会心得)

机械制造基础实习心得 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有的一段经历,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当中实践可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更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东西。回想起那短暂的一个星期,往事还历历在目,各种酸甜苦辣,但是不可否认的却是这些经历将会是我人生当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和经验的累积。实习,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星期的实习,通过了解工厂的生产情况,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第一次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通过这次生产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以前单一理论的不足,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生产实习是我们制造专业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加深我们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技能,并激发我们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通过现场操作实习和与企业员工的交流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印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培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实习是对我们的一次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地观察、实践,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使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实习也在于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人交际的能力,锻炼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从企业职工身上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使我学会了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到了生活的充实,以及获得知识的满足。真正的接触了社会,使我消除了走向社会的恐惧心里,使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同时,也使我体验到了工作的艰辛,了解了当前社会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促使自己努力学习知识,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我从技术,团队合作,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收获。这次实习给了一次我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通过机械实习,我了解许多课本上很难理解的许多知识。机械的传动构造,一些机器部件的构造原理等等,了解了许多常用工具。也掌握了西门子plc一些简单编程,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关于零件加工工艺的知识,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许多原来并不熟练的知识逐渐被清晰的理解,许多原来没有重视的方面也得到了巩固,更在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不少新东西。在这次实习中,感触最深的是了解了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它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集现代精密机械、计算机、通信、液压气动、光电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等特点,是尖端工业所不可缺少的生产设备。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数控机床都是出自国外先进制造商,无论在数量上,精度,性能指标上,中国制造业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我们奋起直追。再就是齿轮零件加工工艺: 粗车--热处理--精车--磨内孔--磨芯,轴端面--磨另一端面--滚齿--钳齿--剃齿--铡键槽--钳工--完工 其实我认为实习另一个目的是在实践中初识社会,了解社会,即将走出校门的我们,往往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感到迷茫,需要时间去积累。在实习

机械制造基础试卷及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试卷(闭卷)(A卷)出卷人: (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每空1分,共20分)Array 1、在切削过程中,工件上三个变化的表面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每一个工序可分为若干个、、、。 3、定位误差由两部分组成,即误差和误差。 4、主轴的回转运动误差可分解为、和三种基本形式。 5、加工轴类零件时,通常用两端中心孔作为定位基准,这符合的原则。 6、机械加工质量包括和两个方面。 7、车削塑性材料时,切削热产生后从、、和周围介质中传散。 8、安排机械加工工序顺序的原则有基面先行原则、先粗后精原则、___________原则以及___________ 原则。 二、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 1、刃倾角为正值时,切屑流向( )。 A. 待加工表面 B. 已加工表面 C. 过渡表面 D. 垂直主刀刃方向 2、高速钢刀具在550-600℃时发生() A.磨料磨损 B. 粘结磨损(冷焊磨损) C. 扩散磨损 D. 相变磨损 E. 氧化磨损 3、精基准是用( )作为定位基准的。 A. 已加工过的表面 B. 未加工的表面 C. 精度最高的表面 D. 粗糙度值最低的表面 4、为保证各加工表面有较高的相互位置精度,应遵循( )。 A. 基准重合原则 B. 基准统一原则 C. 互为基准原则 D. 自为基准原则 5、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要基准先行,这是为了( )。 A. 消除工件的残余变形 B. 使后道工序有精确的定位基面 C. 避免主要加工表面产生加工硬化 D. 减少精基面的表面粗糙度 6、为减少传动链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增加传动件数量 B. 降低传动元件加工精度 C. 采用校正装置 D. 采用增速传动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复习题 第一篇工程材料 一、填空题 1、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主要包括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 2、金属材料的常用的强度指标主要有屈服强度σs 和抗拉强度σb 。 3、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静态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4、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主要有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两种。 5、金属材料的强度和塑性一般可通过拉伸试验来测定。 6、常用的硬度测量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 7、常用的洛氏硬度测量标尺有 HRA 、 HRB 、 HRC 。 。 8、金属材料常用的冲击韧性指标是冲击韧性值a k 9.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 10.控制金属结晶晶粒大小的方法有增加过冷度、变质处理和附加振动和搅拌。 11.按照几何形态特征,晶体缺陷分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12.在铁碳合金相图上,按含碳量和室温平衡组织的不同,将铁碳合金分为六种,即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亚共晶白口铁、共晶白口铁、过共晶白口铁。 13.奥氏体是碳在γ-Fe 中的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 14.铁素体是碳在α-Fe 中的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体心立方。 15.各种热处理工艺过程都是由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16.普通热处理分为_ 退火、正火、_淬火_和回火。 17.钢的淬火方法包括_单液淬火_、双液淬火 _、分级淬火 _和等温淬火。 18.钢常用的回火方法有_高温回火_、_中温回火_和_低温回火_等。 19.常见钢的退火种类有完全退火、_球化退火_和_去应力退火(或低温退火)_。 20.钢的淬硬性是指钢经过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它取决于马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 二、选择题 1.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前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B)。 A. 屈服点 B. 抗拉强度 C. 弹性极限 D.疲劳极限 2.锉刀的硬度测定,应用(D)硬度测定法。 A.HBS; B.HBW; C.HRB; D.HRC。 3.纯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则实际结晶温度将( B )。 A.越高; B.越低; C.接近于理论结晶温度; D.没有变化。 4.珠光体是一种(D)。 A.单相固溶体; B.两相固溶体; C.铁与碳的化合物; D.都不对 5.在金属晶体缺陷中,属于面缺陷的有(C)。 A.间隙原子; B.位错,位移; C.晶界,亚晶界; D.缩孔,缩松。 6.铁碳合金含碳量小于0.0218%是( A ),等于0.77%是( C ),大于 4.3% 是( B ) A.工业纯铁; B.过共晶白口铁; C.共析钢;D.亚共析钢 7.低温莱氏体组织是一种( C )。 A.固溶体 B.金属化合物 C.机械混合物 D.单相组织金属 8.共析钢在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产物中,不可能出现的组织是( C )。 A.珠光体 B.索氏体 C.贝氏体 D.马氏体 9.完全退火不适用于( C )。 A.亚共析钢 B.共析钢 C.过共析钢 D.所有钢种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库 一、金属切削基础知识 1. 车削时,主轴转速升高后,也随之增加。(AB) A 切削速度 B 进给速度 C 进给量 D 切削深度 2. 切削过程中,主运动是。其特点是。(切下切屑的运动、速度快,只有一个) 3. 镗床镗孔时,其主运动是。(镗刀连续转动) 4. 当车床上的挂轮架和进给箱的速比一定时,如主轴转速变快,此时进给量加快。(╳) 5. 拉削加工时,机床无需进给运动。(√) 6. 切削加工时,须有一个进给运动的有。(A) A 刨斜面 B 磨外圆 C 铣斜齿 D 滚齿 7. 切削加工时,须有两个进给运动的有。(B、D) A 刨斜面 B 磨外圆 C 铣直齿 D 滚齿 8. 调整好切削用量后,过程中切削宽度、切削深度是变化的。(C) A 车削 B 刨削 C 铣削 D 镗削 9. 所有机床都有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10. 切削运动中,具有间歇运动特点的机床有。(B、F) A 车床 B 插床 C 磨床 D 镗削 E 拉床 F 刨床 11. 切削运动中,具有往复运动特点的机床有。(C、F) A 车床 B 插床 C 磨床 D 镗削 E 拉床 F 刨床 12. 任何表面的形成都可以看作是沿着运动而形成的。(母线、导线) 13. 切削用量包括、和。(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 二、刀具知识 14. 刀具的主偏角是在平面中测得的。(A) A 基面 B 切削平面 C 正交平面 D 进给平面 15. 刀具的住偏角是和之间的夹角。(刀具进给正方向、主切削刃) 16. 刀具一般都由部分和部分组成。(切削、夹持) 17. 车刀的结构形式有:等几种。 (整体式、焊接式、机夹重磨式和机夹可转位式)18. 在车刀设计、制造、刃磨及测量时必须的主要角度有:。 (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前角、后角)19. 后角主要作用是减少刀具后刀面与工件表面间的,并配合前角改变切削刃的与 。(摩擦;强度、锋利程度) 20. 刀具的刃倾角在切削中的主要作用是。(D) A 使主切削刃锋利 B 减小摩擦 C 控制切削力大小 D 控制切屑流出方向 21. 车刀刀尖安装高于工件回转轴线,车外圆时,。(C、D)

机械制造基础习题及参考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强度是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抵抗和断裂的能力。 2、依据凝固区的宽窄,铸件的凝固方式分为、和。 3、按照产生原因,铸件内应力可分 为:和。 4、自由锻的工序可分为:、和 三大类。 5、拉深中常见的废品有:和。 6、焊接热影响区可分为:、、 和。 7、普通手工电弧焊的焊条由和两部分组 成。 8、刀具的磨损过程可分 为、、三个阶段。 9、对于钢铁零件,外圆面切削加工的主要方法 是:和。 10、影响铸铁石墨化的主要因 素和。 11、工程上常用硬度指标有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两种。 12、合金的收缩经历_________ 、_________ 和 ________三个阶段。 13、造型方法可分为造型和造型两大类。 14、影响铸铁石墨化的主要因素是和。 15、金属的可锻性取决于和。 16、模锻中,模膛根据功用的不同,分为和__________。 17、冲压生产的基本工序有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两大类。 18、焊接电弧包括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三个区域。 19、埋弧自动焊中,和的作用相当于电焊条的焊芯和药 皮。 二、判断对错

1、影响合金流动性最显著的因素是化学成分。() 2、铸件凝固过程中,糊状凝固的合金缩孔倾向大,缩松倾向小。() 3、铸件内应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收缩受阻。() 4、铸造模样表面上设计起模斜度是为了便于模样在砂型中固定() 5、铸件分型面应该尽可能的多。() 6、设计落料模时,应先按照落料件确定凸模刃口尺寸。() 7、塑性金属变形后的纤维组织可以采用热处理的办法消除。() 8、锻造为了提高金属的锻造性能,锻件的锻造温度越高越好。() 9、设计模锻模膛时,只有终锻模膛有飞边槽。() 10、随钢中含碳量增加,其可焊性变差。() 11、焊接热影响区组织、性能在焊接前后没有变化。() 12、弯曲时应尽可能使弯曲线与板料纤维垂直。() 13、为了提高焊接质量,应尽量采用异种材料进行焊接。() 14、只有在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才会产生积屑瘤。() 15、顺铣时,会造成工件在进给方向的窜动。() 16、磨削可以用来加工钢铁以及铝、铜等有色金属。() 17、粗加工时,刀具后角应取较小值。() 18、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与工艺方法有关。() 19、冲裁变形时板料首先进行弹性变形。() 20、锻造加工只是适合塑性金属材料加工。() 21、碳钢通常在油中淬火,而合金钢在水中淬火。() 22、合金结晶温度范围越小,合金的流动性越好。() 23、灰铸铁一般都要安置冒口和冷铁,使之实现同时凝固。() 24、冷却速度越快越易得到灰口铸铁。() 25、浇注时铸件的重要平面应朝下。() 26、砂型铸造时,木模尺寸应与铸件尺寸完全相同。() 27、铸件壁厚小于“最小壁厚”,容易产生浇不足、冷隔现象。() 28、设计制造零件时,应使零件的最大正应力方向与纤维方向垂直。() 29、常言道“趁热打铁”,就是说铸铁是可以锻打的。() 30、只要在压力加工过程中对工件加热,就属于热变形。() 31、落料和冲孔是使坯料沿封闭轮廓分离的工序。() 32、拉深系数越小,表明拉深件直径越小,变形程度越小。() 33、直流正接就是工件接电源正极,焊条接负极。()

机械制造基础笔记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笔记 第三章 切削与磨削原理 3.1.3 前刀面上刀-屑的摩擦与积屑瘤 1.摩擦面上的接触状态 1)峰点型接触( F 不太大时):m= f/F=tsAr/ss Ar=ts/ss=常数 此时的摩擦状态为滑动摩擦(外摩擦)。 ss--材料的拉压屈服极限 ts--材料的剪切屈服极限 Aa--名义接触面积 Ar--实际接触面积 2)紧密型接触(F 很大时): m= f/F= tsAa/F=ts/sav≠常数 此时的摩擦状态为粘结摩擦(内摩擦)。 2.前刀面上刀-屑的摩擦:既有粘结摩擦,也有滑动摩擦,以粘结摩擦为主。 前刀面上的平均摩擦系数可以近似用粘结区的摩擦系数表示:m= ts/sav≠常数 当前刀面上的平均正应力sav增大时,m 随之减小。 4.积屑瘤 1)现象:中速切削塑性金属时,在前刀面上切削刃处粘有楔形硬块(积屑瘤)。 2)形成原因: (1)在一定的温度和很大压力下,切屑底面与前刀面发生粘结(冷焊); (2)由于加工硬化,滞流层金属在粘结面上逐层堆积(长大)。3)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1)积屑瘤稳定时,保护刀具(代替刀刃切削); (2)使切削轻快(增大了实际前角); (3)积屑瘤不稳定时,加剧刀具磨损; (4)降低尺寸精度; (5)恶化表面质量(增大粗糙度、加深变质层、产生振动)。 --粗加工时可以存在,精加工时一定要避免。 4)抑制方法 (1)避免中速切削; (2)提高工件材料的硬度(降低塑性); (3)增大刀具前角(至30~35o);

(4)低速切削时添加切削液。 5.剪切角公式 ∵第一变形区的剪切变形是前刀面挤压摩擦作用的结果, ∴切削合力Fr的方向就是材料内部主应力的方向, 剪切面的方向就是材料内部最大剪应力的方向。根据材料力学,二者夹角应为p/4,即: p/4= c+ b- go (tgb= Ff/ Fn= m ) f= p/4- b+ go --李和谢弗的剪切角公式(1952) 由公式可知:go ↗ → f ↗ → Lh ↘ b(m)↘ →f ↗ → Lh ↘ -前刀面上的摩擦直接影响剪切面上的变形。 3.1.4 影响切削变形的因素 1.工件材料: 强度、硬度↗→sav↗→ m (=ts/sav) ↘→ f↗→ Lh↘ 2.刀具几何参数:主要是前角的影响。 go ↗ → f↗ → Lh ↘ 3.切削用量 1)切削速度 低速、中速,主要是积屑瘤的影响: 积屑瘤长大时,实际前角gb ↗→ f↗→Lh↘;积屑瘤变小时,实际前角gb↘→f↘→Lh↗; 高速:vc↗→ts↘→m (=ts/sav)↘→ f↗→Lh↘ 2)进给量 f↗→hD(=f?sinkr) ↗→f↗→Lh↘; 3)背吃刀量 ap ↗→bD(= ap/ sinkr) ↗ 参加切削的刀刃长度增加了,其它条件未改变,所以:Lh基本不变。(见图3.14) ? 以上分析均有实验结果为证。 3.1.5 切屑类型及切屑控制 1.切屑类型(p80 图3.16) 2.切屑的控制-通过合理选择刀具角度、设计卷屑槽或断屑台,可以控制切屑的流向、卷曲程度和使其折断。 3.1.6 硬脆非金属材料切屑形成机理 1.刀具对材料的撕裂作用: 刃口前方的材料受到挤压,刃口下方的材料受到拉伸,所以裂纹多数是向刀刃的前下方裂开。向下延伸的裂纹当能量耗尽后终止,转而向上的裂纹最终到达自由表面形成断裂(越靠近自由表面能量消耗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