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查干湖低温期内源磷的释放及其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查干湖低温期内源磷的释放及其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查干湖低温期内源磷的释放及其对富营养化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查干湖在低温期内源磷的释放及其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

查干湖,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淡水湖泊,近年来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威胁着湖泊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磷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营养元素,其释放与富营养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了解查干湖在低温期内源磷的释放规律及其对富营养化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湖泊治理措施和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查干湖的基本情况,包括湖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水文条件等。

随后,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内源磷释放及其对富营养化影响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查干湖在低温期内源磷的释放规律,分析了影响磷释放的主要因素。

结合湖泊富营养化的监测数据,探讨了内源磷释放与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针对性的湖泊治理建议,以期为查干湖的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加深对查干湖内源磷释放及其对富营养化影响的认识,为湖泊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湖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查干湖在低温期内源磷的释放规律及其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

查干湖,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淡水湖泊,近年来面临富营养化问题的挑战。

内源磷释放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特别是在低温期,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活动和物理化学过程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内源磷的释放。

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分析查干湖低温期内源磷的释放规律,二是探讨内源磷释放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

为此,我们将采集湖泊水体和底泥样品,利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磷含量,并结合环境因子如温度、pH、溶解氧等,分析内源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同时,通过生态模型模拟,评估内源磷释放对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将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策略。

在查干湖设置多个采样点,定期采集水体和底泥样品,分析磷含量及其动态变化。

土壤中磷的释放名词解释

土壤中磷的释放名词解释

土壤中磷的释放名词解释在自然界中,磷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然而,磷的释放过程在土壤中却不容忽视。

对土壤中磷的释放进行名词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和影响。

1. 磷:磷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P。

在生物体中,磷是构成核酸、脂肪酸、蛋白质和骨骼等生物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植物而言,磷是促进根系生长、组成DNA和RNA以及能量转移的必需元素。

2.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可供植物生长利用的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

作为植物生长的基质,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3. 磷肥:磷肥是一种含有高磷含量的化肥,用于弥补土壤中磷元素的不足。

磷肥的主要成分是磷酸盐,包括单磷酸盐、二磷酸盐和三磷酸盐等。

磷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磷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磷循环:磷循环指的是磷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和迁移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磷的吸收、固定、释放和再吸收等环节。

磷循环可以维持磷的平衡,保证植物能够获得足够的磷元素。

5. 磷的吸收和释放:植物根系可以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

当土壤中的磷含量较高时,植物的吸收速率就会减缓。

相反,当土壤中的磷含量较低时,植物会增加磷的吸收速率。

此外,土壤微生物也能够释放磷元素,促进植物的磷吸收。

6. 磷的固定和再吸收:在土壤中,磷可以以有机磷和无机磷的形式存在。

有机磷是指与有机物质结合形成的磷,例如有机酸和磷酯等。

无机磷是指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磷,例如磷酸盐和磷酸等。

土壤中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形成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

植物通过根系再次吸收土壤中被固定的磷,实现了磷的再循环。

7. 磷的释放影响:磷的释放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土壤中磷的释放速率。

此外,植物类型和生长发育阶段对土壤中磷的释放也有一定影响。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土壤管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磷的释放,提高磷的利用效率。

沱江内江城区段底泥无机磷组分及扰动对磷的释放影响

沱江内江城区段底泥无机磷组分及扰动对磷的释放影响
断面5 0 做 一 混合 样 ,备 用 。 同 时采 取 沱 江 原 水 ,测定p 值后 ,经0 4 肛m 0g H . 5 玻璃纤维滤膜过滤后 ,放入
4 冰箱中恒温保存,备用 。 " C
1 2 分析 方法 .
12 1 无 机 磷 组 分 测 定 称 1 0 0土 样( 10 ,A - 用 N 提 取 、F —  ̄N O 提 取 、柠 檬 酸 钠 + .. .0g 过 0 日) 1P HF e P aH 连
1 材料 与方 法 1 1 样 品 采 集 .
现场采取沱江 内江城 区段从上游一下游依 次 ( 职业学院一三桥一师院一西林桥一沱桥 )5 个断面 ,
收稿 日期 :2 0—0 — 1 06 4 0 基金项 目:内江师范 学院大学生科研 究项 目 ( 5 D - 8 ) 0 NS - 0 5 作者简 介 :杨 凯 (9 3 ) 18 一 ,男, 四川巴中人 , 内江师 范学院2 0 级 学生 。 03
磷 形 态及 动 力 作 用对 底 泥悬 浮 的影 响 ,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 沱 江 为 四川 省 内 的一 级 流 域 之 一 ,流 经 成 都 、简 阳 、 资 阳 、 内江 、 泸州 等 地 汇 入 长 江 。随着 沿江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与人 口数量 的增 加 , 农 业 生 产 废 水 及 生活 污 水 的排 放量 逐 年 增 加 。前 几 年 由于 环 境 保护 工
维普资讯
第2 卷 ( ) l 增
(0 2 06)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NEII JANG TEACH ERSCOLLEGE
S1 内江城 区段底 泥
无机 磷 组 分及 扰动对 磷 的释 放 影 响
完 整 的 水 体概 念 不仅 仅 是 指 水 体 本 身 ,也 包 括存 在 于 水 体 底 部 的沉 积 物 ( 泥 )和 水 体 周 围 的各 底 种 环 境条 “ 。Aba M M和Jr l M. 旨 ,特 别是 在 外源 污 染得 到 控制 的条 件 下 ,作 为 内源 的底 rms a  ̄ W 等 出 rl 泥 磷 释 放 对 上 覆 水 体 的磷 浓度 有 重 要 影 响 。而 底 泥 中磷 的主 要 成 分 分 为 无机 磷和 有 机 磷 ,且 不 同 形态

主要理化因子对南四湖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主要理化因子对南四湖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中 图分 类 号 :5 4 X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Efe t o a n ph sc c e i a a t r n t e e s f p s ho us f c f m i y i o h m c lf c o s o he r l a e o ho p r
主 要 理 化 因 子 对 南 四湖 底 泥 磷 释 放 的 影 响
张 志斌 , 光 军 周 ,魏 垒 垒 谭 晓波 肖 明磊 孔 令 紫 , , ,
( .山东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 济南 20 0 ;.山东建筑大学 市政 与环境学 院 , 1 5 10 2 山东 济南 2 00 ;.济南 5 1 13 市历城 区高而教 育办公室 , 山东 济南 2 0 1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生命 学院 , 5 144 山东 青岛 2 60 60 3) 摘要: 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 , 内源底 泥污染 物释放 成为影 响上 覆水水 质的 主要 因素。考 察 了温 度 、 O和 D p H对南 四湖底 泥沉积物磷释放 的影响效果 。研究结 果表 明 , 高温度 条件下 的沉 积物 中磷 释放速 率高 于低 较 温 ,5C时沉积 物的最 大累积 释放量为 5 16 g m ,℃时 的最 大累积吸磷量 为 15 . m / 2 ̄ 8 .m / 5 0 3 7 g m 。较高 的上覆水
E gn eig,S a d n inh iest,Jn n2 0 0 n ie r n h n o gJa z uUnv ri y ia 5 1 1,C ia .Lc e gGa e d ct nOfc f ia ,Jn n hn ;3 ih n o’ rE u ai f eo n n ia o i J
i n a e u t s o h th g e e e a u e c u d a c l rt h h s h r s r la e,a d t e ma i me t r s l h w t a i h r tmp r t r o l c ee ae t e p o p o ee s J s u n h x. mu c u l t e p o p o sr l a e i 7 8 O / a etmp r t r f 5 . i 一2 9 0 mg m a c mu a i h s h r ee s 5 . mg m t h e e au e o ℃ whl v u s t 2 e 8 . / m a ℃ . Hi h r DO i v r i g wae o l e u e t e p o p o u ee s .a d t e a p o r t t5 g e n o e l n tr w u d r d c h h s h r sr l a e n h p r p i e y a DO c n e t t n i n e st a . mg L o c n r i o l s n 6 0 / .At e t lp ,t er l a e o h s h r s i l w,w i - ao s h u r H h ee s fp o p o n a u so h l a e

地表水体底泥中氮磷及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研究

地表水体底泥中氮磷及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研究

地表水体底泥中氮磷及重金属的释放规律研究杨文澜,刘力(淮阴师范学院化学系,江苏淮安223300)摘要 通过对地表水体底泥污染特性的分析,论明水体沉积物与水体之间具有复杂的迁移规律。

分类介绍了影响水体底泥中氮磷及重金属释放的各种因素,主要分析了温度、pH 值、溶解氧、沉积物形态、水体扰动的影响,认为影响释放的主导因素因地而异,指出开展污染底泥综合整治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底泥;氮磷;重金属;释放规律中图分类号 X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7-08151-02S tud y on th e R e le a s e Law s o f N itro g en,Ph o sph o ru s an d H e av y M e ta ls fromS e d i m e n ts o f S urfa c e W a te r B o dy YANG W en -lan e t a l (D epar tm en t o f C h em is try ,H u a iy in T each e rs C o llege ,H u a ian,J ian gsu 223300)A b s tra c t T h e po llu tion ch a ra cte ristics o f sed i m en ts o f su rface w a te r body w e re an a ly zed.I t w a s po in ted ou t th a t th ere w e re com p lica ted m ig ra tionlaw s be tw e en sed i m en ts and w a te r body.T h e in flu en cin g fa cto rs o f th e re lease o f n itrogen,ph o sph oru s an d h eavy m e ta ls fromsed i m en ts inth e w a te r body w ere cla ssified and in trodu ced.T h e in flu en ces o f tem pera tu re ,pH,disso lv ed o xyg en ,formo f sed i m en ts an d h yd rodyn am ic d is tu rban ce w e re m a in ly an a ly zed.It w as th ou gh t th a t th e m a jo r in flu en cin g fa cto rs va ried in d iffe ren t su rrou nd in g s .A n d th e e ssen tia lity o f de ve lop in g th e stu dy onth e com preh en s ive con tro l tech n o log y o f sed i m en ts w as po in ted ou t .K e y w o rd s S ed i m en ts ;N itrogen an d ph osph o ru s ;H eav y m e ta ls ;R e le ase law s作者简介 杨文澜(1981-),男,江苏徐州人,讲师,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研究,Em a il :yw lhp3004@hy tc 。

福州山仔水库底泥磷释放规律的研究

福州山仔水库底泥磷释放规律的研究

样 后补 充上 覆水 至 同样 的高度 ,然 后塞 紧橡 皮塞 对
其 充 人 N ,这 样 能 保 证 该 柱 状 样 处 在 厌 氧 的 环境 : 中 。取样 时间 为 2 d一 次 ,并 对 所取 水 样 进 行 指 标 分析 ,全 部实 验持续 2 d 4。
2 结果 与讨论
究其原因主要是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 } 研究 用 山仔水 库底 泥作室 内模 拟试 验 ,研究 ‘本 山 l仔 水库 底泥磷 的释放规 律 ,为 山仔水库 富 营养化 的 提 供一定 的理 论依 据 。 鲤

再用 虹 吸法沿 壁 小心 滴 注 已过 滤 的 原 采样 点 水 样 , 至液 面距 底泥 表 面 某 一 高 度 ,并 标记 下 这一 刻 度 ,
下端 用 皮塞 塞 紧 ,所有 柱状 样 品均垂 直放 人 已恒定 在 指定 温度下 的生化恒 温 培养箱 中 ,避 光培 养 。第

次灌 人 的水 样 作 为 起 始 样 ,每 次取 样 6 mL 0 ,取
南距福 州 5 k 6 m,属 中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区。 山仔 水 南是 福 建 省 重 要 淡 水 资 源 之 一 , 19 年 建 库 , 92 19 : 96年被福 建 省 政 府 确 定 为 福 州 市 第 二 饮 用 水 水 源地 ,因此其 水质 的好坏 直接 关 系到福 州市 人 民的 健康 。但 是 水 库 建 成 后 ,由 于 管 理 不 当 ,生 活废 水 、生产 污水 、养殖 废 水 、农 田和地表 径 流等 的输 入 ,使得 大量 的氮 、磷 营 养 物 质进 入 到 水 库 当 中 , 造 成水 库水 体 出现 富 营养 化 。福 建 省政 府 在 20 00 年 底对 山仔 水库 采取 了环库 截污 措施 ,水 质 出现 了 短暂 转 ,但 是 20 的好 02年 底 水 质 再 度 出 现 恶 化 ,

鉴湖底泥磷释放的初步研究

鉴湖底泥磷释放的初步研究
总磷 ( P 测 定用 过硫 酸钾 氧化 法㈦ ; T) 可溶 ・  ̄
液 分离 , 液相测 定 , 测 定 7次 . 取 共
收 稿 日期 :06—1 —1 20 0 2 作者简介 : 杨 佳 (93 , , 江 绍 兴 人 , 18 一) 男 浙
维普资讯
第 l O期


黄 承才 : 鉴湖底 泥磷 释放的初步研究
5 3
测定 P O 一P前 用高 速 离心机 ( 0 m n  ̄ 4 0r i) 0 /
万 m, 3年平均 气温 1 .℃ , 降水 量 1 5 . mn蒸 发量 1 5 . l. 的 四周 为农 田、 65 年 18 l, 4 49mn湖 1 村庄 , 水体 一般 处 于 滞 留状 态 , 上游无 蓄 水水库 , 水 是唯 一 的新 鲜 补 充水 源 , 环境 脆 弱 . 游 主要 有 石 泄 江 、 降 水 上 富盛 江 、 水 平 江 、 池江 、 南 娄宫 江 、 漓渚 江等 汇人 , 向东北注 入 平原后 与萧 绍运 河连 通 , 流 为平 原河 湖 网之 主要水 源 , 也是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l O期
20 0 6年 l 2月








— —
J RN HA X NG U I ER I OU AL OF S O I N V STY
Vo .6 1 2 No. O 1 De 2 o c. o 6
关 注沉 积物 磷释 放 的 问题 , 出 了“ 提 内源 污染 负荷 ” 的概 念 , 沉 积物 磷 释 放 与外 源 磷输 入相 提 并论 , 为 将 认
它 们共 同驱 动 湖泊 的 富营养化 过 程 . 其它 湖泊 的 有关 资料 显 示 , 外 源 性 营养 物 质 入 湖减 少 之后 , 型 据 在 浅 湖 泊 的水质 较 之深 型湖 泊更难 以改善 , 酸盐浓 度 的 回弹主要 来 自湖泊底 泥 的磷释放 . 磷 湖泊沉 积 物与 湖水 之间 的磷 交换 过程 十分 复 杂H , ]它包 括 磷 的生 物循 环 、 含磷 颗 粒 的沉 降 与 再悬 浮 、 溶解 态 磷 的吸 附与解 吸 附 、 酸盐 的沉 淀与 溶解 等 等 . 些 物理 、 学 、 物 过程 交 织 在 一起 , 加 了研究 磷 这 化 生 增 的难度 . 其是 在着 根 型水生 植 物存在 的情 况下 , 一 问题 变 得更加 复杂 . 尤 这

沸石覆盖层控制水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沸石覆盖层控制水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 摘要]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天然沸石活性覆盖层 控制底泥 氮磷 释放的影响 因素 ( 如温度 、天然沸 石厚度 以及 p H值等) ,结果表 明:1 )厌 氧状 态下 ,天然 沸石覆 盖层可 以有 效地控制 总氮和 总磷的释放 ; 2 )温度越高 ,底泥 总磷 的释放量越大 ,沸石层抑制底 泥总磷释放的效果越差 ;3 )天然沸石层厚度 与底泥 总磷释放相关性不 明显 ;4 温度 的高低及沸石层 的厚度对沸石层抑 制底泥总氮释放 的影 响不大 ;5 ) )对上 覆水进行酸碱 性的调节 ,有利于提高沸石层对 总磷 、总氮的控制效果,酸性条件下吸附效果更佳. [ 关键词] 天然沸石 ;底 泥;氮 ;磷 [ 中图分类号】X 80 3 2 . [ 文献标 志码 ]A
第 1 5卷
第 5期
集 美大学学报 ( 然科 学版 ) 自
Ju l f ie U i r t( a r c ne oma o m i nv sy N t a Si c ) J ei ul e
V0. 5 N . 1 1 o [ 文章编号]10 7 0 (00 0 03 0 0 7— 4 5 2 1 )5— 3 8— 4
1 m, c 5号瓶 p 6 H= ,厚度 1 m; )参照对 比 6号瓶保持厌氧状态 ( O <0 1m / ),不添加沸 c 4 D . gL
石 ,作参 照对 比.
[ 收稿 日期]2 0 0 0 09— 9— 7 [ 回日期]20 修 0 9—1 0—1 6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07 1 ) 4718 ;福建 省 自然科 学基金资 助项 目 ( 0 101 ;集美大学 5 D 702 )
温和厌 氧状态 ( O <0 1mgL D . / ),1 号瓶 覆盖层 厚度 1e m,3号 瓶覆 盖层 厚 度 15c . m;3 p ) H值 的 沸 石覆盖层 厚度 为 lc m,保 持 室 内水 温 和厌 氧状 态 ( O< . / ) D 0 1mgL ,4号 瓶 p H=8 ,厚 度

原位覆盖法对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

原位覆盖法对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
终释放趋于稳定状态 。经 过静置释放 试验后 , 没有覆盖材 料 的对照组上覆水 中总磷浓度为 1 . 3 8 m g / L , 分别 为覆盖红土 、
将新 鲜底 泥均匀地摊平 在 3 L烧杯底 部 , 使底泥厚 度为 4 c m。然后在底泥上面仔细 、 均匀地添加煤渣、 红土作为覆盖
离, 从而阻止底泥污染物 向上覆水中释放 。它与传统 的底泥受
控 自然恢复技术和疏浚技术相 比具有 良好的修复效果 、 较小的 生态风险和低廉 的成本 , 是 目前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一种底泥 污染控制 技术 。目前 , 国外原 位覆 盖控制技 术 已经在 水 , 而我国采

2 . 1 覆盖材料对底泥磷释放 的影响 以煤渣和红土为覆 盖材料 , 在覆 盖层 厚度 为 4 c m、 环 境 温度 ( T ) 为 2 0 ℃、 上覆水 p H 值为 7 . 0 、 溶 解 氧 含 量 为 6 . 8 m g / L 、 避光静置 的条 件下 , 研 究底 泥 中磷 向上覆 水 中的 释放量 随试验时 间的变化而变 2 O 1 1 B 0 8 8 ) ; 蚌埠学院 自然科 学基 金 ( 编号 : 2 0 1 0 Z R 0 3 ) ; 蚌 埠学
库、 河 口、 河道和近海岸等区域有较 广泛 的应用
用原位覆盖技术来控制底泥污染还停留在试验探索 阶段
并且对覆盖材料的选用、 覆盖效果的影响 因素和施工技术缺乏
系统 的研究。在前期研究 的基础上 , 本研究以红土和煤渣为
覆盖材料 ,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在原位覆盖控制技术下环境 因子对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 , 以期为地表水体底泥污染物的释 放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材料 , 控制覆盖层厚 度为 4 c m, 同时设置 对照试 验。用虹 吸

pH对蒙溪河底泥氮磷释放影响的研究

pH对蒙溪河底泥氮磷释放影响的研究

加入 边搅 拌直 到水土 混合均 匀为 止。然后 盖 一盖 予 ( 子 未盖紧 且瓶 中有一 定 窄气) } : 盖 ,最后放 在水浴 中避光 培养 ( 为 水温 l ~1") 2 3 。取 回的蒙溪 河原 水测量 其背景T 、T 、p等指标 。为保证 实验条 件的 一致性 ,每 日从 同一 组的 1 浸泡缸 内 C N P H 个 取 1 水样 ,水样每 隔2 h 一次 ,每 一纽取 5 ,即实验进 行5 1 个 4取 次 。取 样前用 玻璃 棒将浸 泡缸 内的水与底 泥搅 拌均匀 ,然 L
周 贤兵 ,齐 泽 民 ,杨 凯 ,雷 洁 ,田 锋 ,刘 永泽
( 内江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 学 系,四川 内江 6 1 1) 412
摘 要 :分析 了不 同p 值对 蒙溪 河底 泥 总氨 ( N 、总 磷 (P 释放 特性 的影 响 。结果 表 明,底泥 中 的T 在 H生活污 水加上 农业面源 的氮磷 大量流 失都进 入河流 ,尤 其是河 口的富营养 化的趋势 是 在逐年 的加删” 。外 源氮 、磷 等营养物质 输入 到水体 中后,有 一部分通 过物 理、化 学 、生物 等作用 沉降于 水体底部 ( 底 泥 )。但 在离子 交换 ,吸 附和沉 淀等过 程 中 ,不断 沉积 于湖泊 ,水 库 等水体 底 部的 氮磷 污染物 ,一 旦上 覆水环 境 ( 如 p ,温度 ,扰动 等)发生变化 ,就会成为新 的污 染源向水体释放 氮 、磷 H 侧,造 成二 次污染 。对于大 多数 外源污染源 基本 得到控 制的水体 来说 ,底泥 中的营养物质 作为潜在 的 “ ”,威 胁着 水体的水 质 。 库 蒙溪 河属沱江 中游左 岸一级支 流 ,源 于乐 至 ,于苏 溪乡蒙溪 口流入沱江 。全 长 1 5 3 1. 公里 ,流域面积 1 5 . 方公 4 72 里 。多年平 均径 流总量4 O 亿立 方米 , 量丰 富。2 0 年 “ O 沱江污 染事 件 ”发 生后 , 内江市 居 民用 水发生恐慌 ,内 .8 水 04 3・ 2 江市委 、市政府 决定再次 寻找第二 水源 。最 后花2 0 多万专款 修建 了距 内江1 . 公里 的引水 管道从蒙溪 河引 水。本文通 00 96 过上 覆水 的p调控 ,初步探讨 了p 对 蒙溪河 底泥 总氮 (N 、总磷 (P释放 影响 ,为蒙溪河 水体 监测 、环境保 护等 方面 H H T) T) 挹供基础 数据。 1 实验材料 与仪 器 底 泥 ( 自 采泥器垂 直采取蒙 溪洲 滩 电站3 用 制 个断面和大 鱼箭 1 个断面 的表层 底泥 ,其厚约为 1c ),采回的底 泥 5m 风干 ,过 10 (.5 0 目 0 1)筛 ,每断面取5 0混合 均匀 ,备 用 。水样 ( 自蒙溪 河 原水 ),3个体积 为5 0L 0g 采 0 0m 玻璃浸 泡缸 ,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1 引言P是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1]。

一般认为当水体中磷浓度在0.02 mg·L - 1以上时,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就起明显的促进作用[2 ]。

由于近年来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加上农业面源氮磷的大量流失,造成河流尤其是河口富营养化趋势的逐年加剧[3 -4 ]。

大量的磷在河流等水体中沉积下来,其在适宜的条件下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从而延续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并加剧了水体的恶化[5 - 8 ]。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交换和输送的重要途径,沉积物中的磷可能通过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作用、铁氧化物解吸作用和沉积物扰动等形式向水体释放。

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富营养化水体磷释放的有关资料,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对于今后研究水体中磷行为、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及参考价值。

2 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和存在形态沉积物中磷形态通常分为水溶性磷( Psol) 、铝磷(PAl) 、铁磷(PFe) 、钙磷(PCa) 、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Po-p) 、有机磷(Porg) 等7 种化学形态[9 ]。

闭蓄磷表面有一层不溶性的Fe (OH) 3 或Al (OH) 3 胶膜,包括一部分PAl和PFe ,溶解度极小,含量较小,这部分磷被认为是生物不能利用的。

水溶性磷和还原态可溶性磷可以通过物理溶解作用进入水体,在沉积物中的含量也不会太高,但它们是最先被释放出来的,可以很方便地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10 ]。

沉积物中P的结合态及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控制沉积物P迁移和释放的主要因素。

P释放量是由不同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决定的,控制沉积物P迁移(释放和形态转化)的环境参数的相对重要性首先取决于沉积物中P的化学形态[11]。

沉积物释P量的多少并不与沉积物中的总P量成比例关系,释放进入间隙水中的P 大部分是无机可溶性P[12,13]。

在厌氧释放过程中,存在着有机P向无机P转化,Fe-P、Al-P向Ca-P、O-P转化的趋势,沉积物中总P浓度不断减少,就是P形态迁移转化动态平衡的结果[14]。

环境因子对鄱阳湖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鄱阳湖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的影响

环境因子对鄱阳湖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的影响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之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湖泊生
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经济发展,湖泊生态系统已受到了严
重破坏。

其中内源磷污染问题使得鄱阳湖生态系统遭受到威胁。

内源磷污染主要是指来自
湖底泥沙中的磷,其释放会使得湖水中的磷浓度升高,引发水华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因此,了解环境因子对鄱阳湖沉积物中内源磷的释放影响,对应对和控制内源磷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的环境因子可以分为多个方面,下面就其影响进行探讨。

1. pH值
pH值是影响鄱阳湖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pH值对于鄱阳湖沉积物中内源磷的释放速率具有重要影响。

当湖水的pH值较高时,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速率会明显降低,而当湖水的pH值较低时,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速率会加速。

2. 温度
温度也是影响鄱阳湖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温度的增加可
以促进沉积物中内源磷的释放。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微生物代谢加快、生长速率提高,从而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和磷的释放。

3. 溶解氧
4. 盐度
总之,环境因素对于鄱阳湖沉积物中内源磷释放的影响较大,其浓度的变化会对生态
环境造成冲击。

因此,需要加强对环境因子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以制定有效的环
保政策和措施。

通过减少湖泊生态系统内源磷的释放,将有助于维护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
和健康,促进湖区可持续发展。

沉积物中磷形态及影响其释放的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沉积物中磷形态及影响其释放的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水 作 为 生 命 之 源 , 直 是 环 境 保 护 的 重 中 之 一 重 。在 我 国乃 至 世 界 大部 分 地 区 都 面 临着 水 质 性
笔者 从不 同形态 底 泥磷 的吸 附一 释放 机制 、 对环 境 因素 的响应 和不 同形 态 磷 、 同 影 响 因 素之 间 的 不
v riy, iig 1 O 4 ) e st Bej n O 0 8
Ab ta t Ph s h r si e u r p iain fco so h jrt fwae o is Afe h u sd h s sr c : o p o u sak y e to hc t a tr ft emao iy o trb de . trte o tiep o — o
Wa pig, a xi ZHANG n h u ( le eo su c vr n n n o rs , a ia r lUn — n n LIXio u, Wa gso . Colg f Reo r eEn io me ta d T u im C p t lNo ma i
p o u o l t n s u c s a l n e o t o , n o e o sp o p o u n e n o wa e o is t r u h s re f c mp e h r sp lu i o r e l u d rc n r l e d g n u h s h r s e t r i t t r b d e h o g e is o o l x o p o e s a d b c me t e man p o p o u o l to o r e o u r p ia i n r c s n e o h i h s h r s p l i n s u c f e t o h c t .No d y , h r r o s o t d e n u o wa a s t e e a e l t f su is o s d me tp o p o u l o e h rd h t a k o o r h n i es se z n o cu in I h sp p r t ee d g — e i n h s h r sa l v rt e wo l , u c fc mp e e sv y t miea d c n l so . n t i a e ,h n o e l n u h s h r s p l t n wa y t ma i s mma ie r m o l wi g a p c s o sp o p o u o l i s s s e t u u o c rz d fo f l o n s e t :p o p o u o ms i e i n , h h s h r s f r n s dme t t e me h n s o h s h r s r la i g a d t e e v r n n a a t r h t i f e c h h s h r s r la i g S me c n c a im fp o p o u e e sn n h n io me t l c o s t a n l n e t e p o p o u ee sn . o o — f u t o e se n r wb c so h x s i g r s a c e r n l z d s st r vd o e p t h u s q e ti v s i r v r isa d d a a k ft ee it e e r h swe ea ay e o a o p o i es me h l o t es b e u n e t n n — g t n i h s f l . a i n t i i d o e Ke wo d : s d me t h s h r s o m ;e v r n n a a t r y r s e i n ;p o p o u ;f r n io me t l c o s f

双龙湖底泥磷释放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双龙湖底泥磷释放强度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 ;
=T/ A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项 目 (0700 和博士点 基 金 5 187 ) 项 目 (016 2 )资助 。 200 100 1
作者简介 :张智 ,16 90年 3 出生 ,博 士 ,教授 。重庆 大学 城 月
式中 : 一每次采水样时的释放量 ( g ; m) 释放强度 ( gm ) m/ ;

市建设 与环境工程学 院。多 年从事水 资源保 护 与利用 的研究 与 教
学。

V 一泥样上层水体积 ( ) L ;取 V= L 1; C一第 n 次采样水中总磷浓度 ( g L ; m / )
38 一
维普资讯
双龙湖底泥磷释放强度影响 因素试验研 究
— —
底泥不同环境条件 下释磷规律 ,从而采取适 宜措施保持双龙湖水质。 关键词 :底泥;释磷 ;双龙湖 中图分类号 :x 2 文献标识码:A 54 文章编号 :10 — 4 X (06 l 03 — 4 0 6 9 7 20 )0 一 0 8 0
输入水体 的氮 、磷 营养物质被生物吸收利用 ,
: 竺
’ .
过水体富营养化的警戒线 。20 0 3年对其进行综 合 治理 :设环湖污水截流管 ;截流雨水净化人湖 :湖
底清障 、底泥疏浚 ;布置深 水曝气循环 活水设备 等。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 ,水体 内源污染上升 为双龙湖富营养化防治主要方面。研究双龙湖底泥
收稿 日期:2 0 0 5—0 2 8— 2
维普资讯
云南环境科 学 20 , 5 ( ) 8— 1 06 2 1 :3 4
C i — 0 3 X S N O6— 4 X p 3 19/ I lO 97 5 S
双 龙 湖底 泥磷 释 放 强度 影 响 因素试 验 研 究

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第3 3卷第 6期
20 0 8年 6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Ⅵ RoNM匝 NTAL C玎£ S NCE AND ANAGEM ENT M
V0. 3 1 3 N 6
J n 00 u e2 8
文章 编号 :6 3— 2 2 2 0 )6- 0 3- 4 17 11 (08 0 04 0
中 图 分 类 号 :5 4 X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Th cos o la e o o p o u rm h e i n e Fa tr n Ree s fPh s h r sfo t e S d me t
Ja gJn ln in igo g,W u Yu h i n a
底 泥磷 释 放 的 影 响 因素 Nhomakorabea姜敬龙 , 吴云海
(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 与工程实验 中心 , 江苏 南京 20 9 ) 10 8

要: 水体 中磷元素的含量是影响 藻类生长的重要 因子 , 来源可分为外 源性磷 和 内源性磷 .在 外源性磷得 到
有效控制 的情况下 , 内源性磷成 为湖泊水体 中磷元 素的主要 来 源。而底 泥磷 的释 放是 内源性磷 的主要 组成 。
b ss t h r a me t fe t p i a e . a i o t e t t n u r h c lk s e o o
Ab ta t T e c n e t fp o p o u tr sa mp ra t a trt a f c st e a g eS g o t sr c : h o tn h s h r s i wae s i n i o t n c o h t e t h l a ’ r w h,t e s u c fp o p o s o n f a h o reo h s h r u c me r m xe a h s h r s a d i t ma h s h r s W h n t e e t ma h s h r s i n e f c i e c n r l h n e n l o s fo e tm lp o p o n n e l p o p o . u u e h x e lp o p o s u d r e f t o to ,t e i tr a u e v

磷的沉降释放机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磷的沉降释放机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磷的沉降释放机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磷是生物体生存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岩石等环境中。

然而,过量的磷释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诸如藻类暴发和水体死亡等严重问题。

因此,深入了解磷的沉降释放机理对于环境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综述磷的来源、沉降过程以及释放机制。

随后,通过实例说明自然环境中磷的沉降释放机理以及人为活动对该释放过程的影响。

最后,本文将总结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综合分析和总结磷的沉降释放机理,探讨其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及管理措施。

通过深入理解磷循环过程中关键因素和机制,可以为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从而更好地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以上就是本文“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磷的沉降释放机理磷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它在环境中的沉降和释放过程对生态系统健康和水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将介绍磷的来源、沉降过程以及释放机制。

2.1 磷的来源磷可以来自自然界和人为活动。

在自然界中,磷主要来自岩石风化以及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磷和有机磷。

岩石风化是一种自然过程,通过气象作用和生物作用,岩石中的固定态无机磷逐渐溶解并进入水体。

此外,植物和动物身体内含有大量有机磷化合物,在其死亡后分解会释放出部分有机磷。

人为活动也是重要的磷来源之一。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都可能含有高浓度的无机磷和有机磷。

这些人为源头通常比自然界中的源头更容易被监测和控制。

2.2 磷的沉降过程当溶解在水中的磷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发生沉降。

磷的沉降过程主要受到颗粒沉降、吸附沉降和生物沉降三种机制的影响。

颗粒沉降是指磷以固体颗粒的形式直接下沉到水底。

这种过程通常发生在细颗粒或悬浮态磷较高浓度的情况下。

较大的颗粒由于重力作用而更容易下沉。

堆肥过程中磷酸根的变化

堆肥过程中磷酸根的变化

堆肥过程中磷酸根的变化
在堆肥过程中,磷酸根(PO₄³⁻)是有机废弃物中的磷的主要形式之一。

磷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受到微生物活动、温度、湿度、氧气供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在堆肥过程中磷酸根的变化:
1.有机物的分解:堆肥过程中,有机废弃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
形成有机质和水溶性有机酸。

这个过程通常称为堆肥的初期阶段。

在这
个阶段,有机磷物质被分解为磷酸根和其他溶解性物质。

2.微生物活动: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它们通
过代谢活动产生酸性物质,促进废弃物中的有机磷溶解,并释放出磷酸
根。

3.磷的转化:磷酸根可能会与土壤中的铁、铝、锰等金属离子结
合,形成不溶性的磷酸盐。

这些不溶性的磷酸盐可以在堆肥的成熟阶段
逐渐转化为更为稳定的形式,如羟磷灰石等,这些形式更不容易被水淋
洗而流失。

4.堆肥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堆肥逐渐成熟,微生物的活动减
缓,而土壤中的磷酸根开始逐渐稳定。

在这个阶段,磷酸根的释放减
缓,而磷酸根与土壤中的其他成分结合形成不易溶解的磷酸盐。

总体而言,堆肥过程中磷酸根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过程的理解有助于优化堆肥的管理,减少磷的流失,同时提高堆肥产物中有机质和养分的质量。

浅析环境因子对城市缓流水体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浅析环境因子对城市缓流水体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An l s ft e I f e c fEn i o m e t l c o s o h la e o h s h r s f o e i e to a y i o h n u n e o v r n s l na Fa t r n t e Ree s fP o p o u r m S d m n f
fo s d me t l y a i p t t oe n h p mo in f o g-t r r m e i n p a s n m ora r l i te r n o to o ln e m go h f lg e n d n t e e eo me t f wa e r wt o a a a i h d v l p n o t r
于 大 多数 外 源磷 得 到 控 制 的 水 体 来说 . 泥 磷 的释 放 对 长期 维 持 藻 类 生 长 , 进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的 发 展 具 有 举 足 轻 底 促
重 的 作 用 。但 是 . 泥 对 磷 的 释 放 与 吸 收 是 有 条 件 的 , 受 到 多种 因素 的影 响 。在 此 采 用 实验 模 拟 的p i t n H w vrterl eada srt no dm n hshrsi cnioa w i ujc t avr t o u o h ai . o ee h e bo i f e ietop op ou odt n , hc i sb to a e f r c o , ea n s po s t s il hs e iy
Ur an La gi at r b g ng W e U S o -q a hu un
Ab t a t s r c :W ae u rp ia in i a s ro se vr n n a r be td y T e man l t d hco la i g t u rp i ain tre to h c t s e iu n i me tl o l m a . h i i e tm e dn e t h c t o o p o mi o o o

《剩余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磷的释放及迁移转化》范文

《剩余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磷的释放及迁移转化》范文

《剩余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磷的释放及迁移转化》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其中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剩余污泥中磷的释放、迁移转化等过程对于污泥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剩余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磷的释放及迁移转化规律,以期为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剩余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的磷释放剩余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磷的释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污泥中磷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有机磷和无机磷,这些磷在生物淋滤过程中会受到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分解和转化。

其次,生物淋滤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如pH值、温度、溶解氧等也会对磷的释放产生影响。

此外,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是影响磷释放的重要因素。

在生物淋滤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将磷从固相转化为液相,从而实现了磷的释放。

这种释放是逐步的,并且与生物淋滤过程的进程密切相关。

同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也会对磷的释放产生影响,如某些微生物具有解磷作用,能够促进磷的释放。

三、磷的迁移转化在剩余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磷的迁移转化主要涉及到其在固相和液相之间的转移。

一方面,磷从固相中释放出来后,会随着淋滤液的流动而进入液相;另一方面,部分磷会通过吸附、沉淀等作用重新回到固相中。

这种迁移转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条件、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等。

在迁移转化的过程中,磷可能会发生形态变化。

例如,部分有机磷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无机磷;同时,部分无机磷也可能通过沉淀作用转化为难溶性的形态。

这些变化使得磷在迁移转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

四、实验与结果分析为了探究剩余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磷的释放及迁移转化规律,我们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在生物淋滤过程中,随着淋滤时间的延长,磷的释放量逐渐增加;同时,环境条件如pH 值、温度等对磷的释放具有显著影响。

磷是怎样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磷是怎样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磷是怎样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水体中的可溶性磷很容易与Ca2+、Fe3+、Al3+等离子生成难溶性沉淀物,例如AlPO4、FePO4等,沉积于水体底部成为底泥。

聚积于底泥中的磷的存在形式和数量,一方面决定于污染物输入和通过地表与地下径流的排出情况; 另一方面决定干水中的磷与底泥中的磷之间的交换情况。

沉积物中的磷通过颗粒态磷的悬浮和水流的湍流扩散再度被稀释到上层水体中,或者当沉积物中的可溶性磷大大超过水体中磷的浓度时,则可能重新释放到水体中。

在水中,磷离子以HPO2-4还是以H2PO-4形式存在取决于pH值,当pH值在2~7时,水中磷酸盐离子多数以H2PO-4形式存在,而pH 值在7~12时,则水中的磷酸盐离子多数以HPO2-4形式存在。

所有含磷化合物都是首先转化为正磷酸盐(PO3-4)后,再转化为其他形式。

此时测定PO3-4的含量,测定结果即是总磷的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罗玉兰,徐颖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10098)E-mail:loulan0624@摘 要: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

化学形态有水溶性磷、铝磷、铁磷、钙磷、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有机磷等。

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有:溶解氧、温度、pH值、磷存在的形态、微生物作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浓度梯度、盐度以及扰动。

这些因素具有关联性。

关键词:底泥 化学形态 磷释放 影响因素1 引言P是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1]。

一般认为当水体中磷浓度在0.02 mg·L - 1以上时,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就起明显的促进作用[2 ] 。

由于近年来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加上农业面源氮磷的大量流失,造成河流尤其是河口富营养化趋势的逐年加剧[3 -4 ]。

大量的磷在河流等水体中沉积下来,其在适宜的条件下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从而延续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并加剧了水体的恶化[5 - 8 ] 。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交换和输送的重要途径,沉积物中的磷可能通过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作用、铁氧化物解吸作用和沉积物扰动等形式向水体释放。

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富营养化水体磷释放的有关资料,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对于今后研究水体中磷行为、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及参考价值。

2 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和存在形态沉积物中磷形态通常分为水溶性磷( P sol) 、铝磷(P Al) 、铁磷(P Fe) 、钙磷(P Ca) 、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P o-p) 、有机磷(P org) 等7 种化学形态[9 ] 。

闭蓄磷表面有一层不溶性的Fe (OH) 3 或Al (OH) 3 胶膜,包括一部分P Al和P Fe ,溶解度极小,含量较小,这部分磷被认为是生物不能利用的。

水溶性磷和还原态可溶性磷可以通过物理溶解作用进入水体,在沉积物中的含量也不会太高,但它们是最先被释放出来的,可以很方便地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10 ]。

沉积物中P的结合态及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控制沉积物P迁移和释放的主要因素。

P释放量是由不同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决定的,控制沉积物P迁移(释放和形态转化)的环境参数的相对重要性首先取决于沉积物中P的化学形态[11]。

沉积物释P量的多少并不与沉积物中的总P量成比例关系,释放进入间隙水中的P大部分是无机可溶性P[12,13]。

在厌氧释放过程中,存在着有机P向无机P转化,Fe-P、Al-P向Ca-P、O-P转化的趋势,沉积物中总P浓度不断减少,就是P形态迁移转化动态平衡的结果[14]。

沉积物中释放的P与Fe-P关系密切相关,P Fe是沉积物向水体释磷的主要形态。

曾有人提出用沉积物中P:Fe 比例作为表层沉积物P释放能力的一个参数,两者呈负相关关系[15]。

3 水体磷释放的影响因素-1-3.1溶解氧(DO)底层水体中溶解氧含量(DO)对沉积物P的释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底泥首先要消耗溶解氧,降低溶解氧浓度,加速水体进入厌氧状态。

厌氧状态可大大促进P在沉积物的迁移和释放,而在好氧状态下释放速率远小于厌氧释放速率 [16]。

两者差一个数量级[17 ] 。

水中的溶解氧会影响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 P释放对表层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的变化非常敏感。

当表层沉积物Eh较高时(>350mv),Fe3+与磷酸盐结合成不溶的磷酸铁,可溶性P也被氢氧化铁吸附而逐渐沉降;而当Eh较低时(<200mv),有助于Fe3+向Fe2+转化,P Fe表面的Fe (OH) 3 保护层转化为Fe(OH) 2,然后溶解释放,使Fe及被吸附的磷酸盐转变成溶解态而析出,沉积物P释放量增加[18]。

研究表明,底质所释放的磷主要为溶解性正磷酸盐,是水生生物最易吸收的形式,这样就为大型水生生物和藻类的增殖提供条件,加速其生长繁殖的速度。

而这些死亡后的生物残体不能及时取走,由于微生物分解、腐烂,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更加缺氧,这种缺氧的环境反过来加速底质磷的释放,形成恶性循环[19 ]。

另外浅水湖泊中高的硝酸盐浓度可使Fe处于氧化状态从而对沉积物P释放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20]。

3.2温度温度升高有利于沉积物释P。

沉积物P的释放因季节而变化,在冬天释放量很低,在夏天达到最大值[21、22]。

这是由于温度升高会增加沉积物中微生物和生物体的活动,促进生物扰动、矿化分解作用和厌氧转化等过程,导致水-土界面呈还原状态,促使Fe3+还原为Fe2+,加速磷酸盐的释放。

3.3 pH值对非石灰性湖泊沉积物而言,pH在中性范围时,沉积物释P量最小;而升高或降低pH值释P量成倍的增大,溶解P总的释放量与pH值呈抛物线(或U型)相关[23、24]。

在pH值较低时,沉积物释P以溶解作用为主;而在高pH值时,体系中OH-可与无定形Fe-Al 胶合体中的磷酸根发生交换,沉积物中P释放量的增加是因为水体中pH影响了磷酸盐的存在形式。

当pH为3~7 时,磷主要以HPO42-形式存在;pH为8~10时,磷主要以H2PO4-形式存在。

而当以H2 PO4-为主要存在形式时,底泥的吸附作用最大。

此时底泥中镁盐、硅酸盐、铝硅酸盐以及氢氧化铁胶体都参与吸附作用。

pH值高有利于磷酸根离子从氢氧化铁胶体中解吸附,而使更多的磷酸盐释放到水中。

因此pH值升高有利于底泥中磷的释放[25]。

3.4微生物当污水尤其是生活污水进入水体后,经过细菌分解,加速消耗溶解氧,同时微生物作用可把沉积物中有机态P转化、分解成无机态P,把不溶性P转化成可溶性P。

藻类对沉积物P的释放有促进作用,藻类生长的越多,P释放越多;反过来,沉积物中P的释放又进一步促进藻类的生长,两者有相互促进的关系[26、27]。

3.5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浓度梯度沉积物中的总磷含量与上覆水中的磷浓度关系密切。

因泥水界面受生物作用影响明显,常与底泥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28 ]。

但是底泥中磷素释放不是无条件进行的,而是受浓度差以及临界浓度的影响。

白洋淀底质磷的释放研究发现[19 ],当湖水中磷含量高于底质磷-2-释放临界浓度时,总的表现是以沉积为主,国外学者也发现当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磷浓度< 0.03mg·L - 1时,沉积物中的磷才被释放,当水中磷浓度> 0.09~0.12 mg·L - 1时,水中的磷会向沉积物迁移[30 ] 。

总之,磷的释放与沉积物-水界面间的浓度差有关,浓度差越大,沉积物释磷越快。

3.6 盐度大量研究结果证明,随着加入Al盐量的增加,沉积物释放P的量呈线形递减[31]。

从国内外脱氮除磷工业中可以看出氮盐的存在形态同样具有影响,硝态氮包括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它们会消耗有机基质而抑制聚磷菌对磷的释放,从而影响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对磷的吸收。

另一方面硝态氮的存在会被部分生物聚磷菌(气单胞菌)利用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从而影响其以发酵中间产物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发酵产酸,从而抑制了聚磷菌的释磷和摄磷能力[31]。

3.7扰动对浅水湖泊来说扰动是影响沉积物-水界面反应的重要物理因素。

动态条件下P从沉积物的释放量远大于静态条件的释放量[32、33]。

对于浅水湖泊而言,在一定条件下,风力和湖流引起湖泊底部沉积物的扰动使沉积物处于再悬浮状态,这种再悬浮状态会强烈地影响P在沉积物-水界面间的再分配,部分营养元素可从沉积物中向上层水体释放,使水体营养负荷增加[34]。

增加沉积物颗粒的反应界面并促进沉积物中P的释放,同时加速了沉积物间隙水中P 的扩散。

4 展望综观国内外学者的文章,氮素的存在状态对磷释放具有一定的影响,两者应具有某种关联性,磷素释放是十分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且磷释放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错杂。

若将其影响因素割裂开来研究存在很大不足,容易忽略各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

因此应全面考虑整个水体的性质、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变化。

由于沉积物磷释放的研究是涉及多方面的,必须逐步分析总结以往各种研究成果和经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磷释放模型。

参考文献[1] David LC. The role of phosphorus in the eutrophication of receiving water: a review. J. Environ. Qaul., 1998,27: 261~ 266[2] 杨维荣.环境化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 翁焕新、刘云峰.滨海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磷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1997 ,17(2):148~153[4] 贾国东等.珠江口近百年来富营养化加剧的沉积记录.第四纪研究. 2002 ,22(2):158~165[5] 陈家宝等.南宁市南湖沉积物磷释放的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8 ,9:269~273[6] Jeff Morin, John W. Morse ,Ammonium release from re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Laguna Madreestuary .Marine Chemistry . 1999, 65: 97~110.[7] W. F. Hu, W. Lo,H. Chua ,S. N. Sin, P. H. F. Yu .Nutrient release and sediment oxygen demand in a eutrophic-3-land- locked embayment in Hong Kong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 2001,6: 369~375.[8] 韩伟明. 底泥释磷对西湖富营养化的影响[J ].环境污染与防治. 1991 ,13(5) .[9] Chang SC , Jackson ML. Fractionation of soil phosphorus[J] . Soil Sci . 1957,84 :133~144.[10] 傅庆红.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及其释放研究[J ].四川环境.1994,13 (4) :21~24.[11] Bostrom B. Potential mobility of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types of lake sediment. Int. Rev. Gesamten.Hydrobiol.1984, 9: 57~474[12] Rydin E. Potentially mobile phosphorus in Lake Erken sediment. Water Research.2000, 34 (7): 2037 ~ 2042[13] Noges P. Kisand A. Forms and Mobility of Sediment Phosphorus in Shallow Eutrophic Lake Vortsjaerv(Estonia).Int. Rev. Hydrobiol.1999, 84 (3) : 255 ~ 270[14] 王晓蓉, 华兆哲等. 环境条件变化对太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环境化学.1996, 15 (1):15 ~ 19[15] Lucotte M, D’anglejan, B. Processes controlling phosphate adsorption by iron hydroxides in estuaries.Chemical Geology, 1988, 67: 75 ~ 83[16] 廖文根.太湖水体的磷负荷分析[J] .水利学报.1994,11:77~81.[17] Holdren GC ,David E. Armstrong ,factors affecting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intact lake sediments cores [J] .Envi ron.Sci . Technol . 1980,14 (1) :79~87.[18] Ingall E, Jahnke R. Evidence for enhanced phosphorus regeneration from marine sediments overlain byoxygen depleted water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4,58 (11): 2571 ~ 2575[19] 于世繁.白洋淀底质磷的释放及与水体中磷的关系[J] .环境科学.1995,16 (增刊) :30~31 ,34.[20] Henning SJ, Frede OA. Importance of temperature, nitrate, and pH for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aerobicsediments of four shallow, eutrophic lakes. Limnology Oceanography, 1992, 37 (3): 557 ~ 589[21] Gonsiorczyk T, Casper P, et al. Variations of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sediments in stratified lakes Water. Air,& Soil Pollution, 1997, 99(1-4): 427~434[22] Istvanovics V. Seasonal variation of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the sediments of shallow lake balaton(hungary).Water Research, 1988, 22 (12): 1473 ~ 1481[23] Henning SJ, Frede OA. Importance of temperature, nitrate, and pH for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aerobicsediments of four shallow, eutrophic lakes. Limnology Oceanography, 1992, 37 (3): 557 ~ 589[24] 隋少峰,罗启芳.武汉东湖底泥释磷特点.环境科学.2001, 22 (1): 102 ~ 105[25] 汪加权.巢湖底泥的磷的释放模拟实验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2, 22(6):738~742[26] Gachter R, Meyer J, et al. Contribution of bacteria torelease and fixtion of phosphorus in lake sediments.Limnol Oceanogr, 1988, 33 (6): 1542 ~ 1558[27] 刘玉生, 皱兰等. 光照、温度和藻类对底泥释放磷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1992, 5 (2): 41 ~ 44[28] 陈玉娟.珠江广州河段中磷的形态研究[J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0,9 (4) :73~78.[30] Rochford DJ . 1951. Studies in Australian estuarine hydrology.Ⅰ. Introductory and comparative features[J].A ustr. J . Mar.Freshw . Res. ,2 :1~116.[31] 周康群等. 反硝化聚磷一体化设备中的聚磷菌[J] .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 , 24(3):132~134.143[32] Holdren GC, David EA. Factors affecting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intact lake sediment cores. EnvironmentalScience & Technology, 1980, 14 (1): 79 ~ 87[33] Sondergaard M, Kristensen P, et al.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re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shallow andwind-exposed Lake Arreso Denmark. Hydrobiologia, 1992,228 (1): 91 ~ 99-4-[34] Sundby B, Gobeil C, et al. The phosphorus cycle in coastal marine sediments.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1992, 37(6): 1129 ~ 1145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hosphorus release in thesedimentLuo yulan Xu ying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 (210098)E-mail:loulan0624@Abstractchemical for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 of water were discussed. There are severe forms including P sol , P Al , P Fe , P Ca , deoxidized soluble P , P o-p and P org. Dissolved oxygen (DO), temperature, pH value, phosphorus existence shape, perturbation, microorganism function, P concentration gradient between the sediment and water as well as salinity would affect the release of phosphorus . These factors have some relationships.Keywords: sediment chemical form phosphorus release influencing factors作者简介:罗玉兰,1981年生,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